金融合作问题初探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加快最前沿地区与东盟经济的对接,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利用广西与东盟间的有利条件,提出广西应加快与东盟的经济对接,以促进广西与东盟间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合作问题初探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合作问题初探论文 篇1:

农村金融合作发展问题初探

摘要:农村的金融合作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金融咨询的重要部分。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长期处于发展的停滞阶段,这其中有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因素,也有农村金融合作中自身的因素,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发展农村金融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问题;建议

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产权关系混乱

按照金融界定的惯例,从理论上说,农村的合作金融是一种约定的金融服务,因此,这需要保证社员们参与的相关产权关系是明晰的并且有效。一方面来说,社员自愿出资参与合作金融项目,通过合同的约定,村民们将会按照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开展日常运行行为,这是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但是,从目前的环境看,现实情况将农村的金融合作引向了另一个极端,农村金融合作并不能够完整的运行,这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

第一,农村的合作金融普遍涉及了很大范围的村民,这就导致了合作金融的股东数量庞大,人员混杂,进而导致了股东的人均持股金额较少、股权分散,非常地不便于管理经营。

第二,农村信用社从自身的创建开始就有着政府的背景,因此其自身的经营会受到政策与政府的直接影响,农村的合作金融具有着严重的政策性主导色彩。纵观目前的农村金融合作体制,现在的合作金融机构仍然还是由政府来来控制合作金融的细节,直接委任高级管理人员;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的合作金融所代表的民主管理原则没有形成并发挥作用;农村合作金融中的合作社员四号没有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和日常经营管理的发言权,这必然会导致社员们切身的经济利益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1.2资金流向把握不严

资金是农村金融合作的必需要素,是保证农村金融合作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石。资金的稳定则是弄进金融合作的前提,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的初衷就是要起到保证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通过农村金融的资本运作让农民们的闲散资金在金融机构中合理、科学地流动,并且这个流动范围是在农村内部流动的。但是,从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上来看,运作的水平与严格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在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在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同时可以看出,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存贷款的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趋势,且这个趋势仍在继续的发展。特别是基层的金融合作单位,例如:我国农村之中的许多县级以下的金融合作机构普遍存在着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贷款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存款会不断增高,但贷款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较高的存款额,导致金融机构要上缴高额的存款准备金,导致农村资金外流。此外,由于农业的利润率较低,政府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缺乏有效的约束,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借给资本收益率较高的行业,致使大量资金流出农村。

1.3农村金融合作缺少竞争能力

农村金融合作机构普遍缺少竞争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尤其特殊的历史因素也有合作机构自身的原因,农村金融合作社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发展的,当时是为了支持一些乡镇的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为了充分的利用农民手里的闲余资金进行资本运转,农村的金融合作机构正式建立。但是由于合作机构建立之初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中国经济并没有走出框架式的阴影,当时的农业金融合作社仍谈需要严重时受到政府机关的直接领导,另一方面这些机构还要受到中央农业合作社的人物摊派,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务部门为了达到相应的业绩需求,而忽视了信贷的风险因素,大量发展了信贷业务,却在没有审核严谨的条件下发放了贷款,造成了巨大的坏账代账。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经营仍然存在巨大风险,由于长久以来的稳定与轻微垄断式的经营,这些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竞争力普遍不强,服务意识差,严重阻碍了机构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金融机构长期在体制下运行,自身的思想僵化创新能力不强。

2.我国农村金融合作的合理建议

2.1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商业性金融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商业性金融对于农村这个市场是非常匹配的,由于农村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商业性金融项目的试水,因此,商业性金融在农村会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的农商银行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我国的农商银行以及十分普及,各个城市乡镇都已经相继或正在筹建区域性的农商银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对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伟大尝试,目前我国已经有农商银行超过400家,这些银行为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农村的金融市场及基层的金融市场也是关乎到国家发展大略的金融市场,因此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视,这是一个良好的机遇。现有的农村的银行网点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部分农村的银行营业网点存在着服务差效率低的不良现象,这不能满足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农村需要最基层的村镇式的银行,因为这类银行能够最直接地提供给农民切实的金融服务。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农商银行是重点的发展对象,可以极大的提升农村的经济活力。

2.2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

农村的金融机构与我国其他城市的金融机构存在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了金融的规模上,同时还体现在了地缘因素与人口的规律上。因此,对于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政策上要做到适时而变,及时调整,因为我国对于全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也一直处在一个探索尝试的阶段。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会令金融机构疲于应变,而另一方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不少的金融问题都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在金融监管层面上,应当采取灵活化的监管策略,同时加强学习能力,通过立法将强约束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2.3推进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改革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起初都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组建的,产权名义上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但是长期以来信用社的产权和管理实际上掌握在政府或监管部门手中,社员的私人产权被集体产权所代替。2012年以来,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商业银行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深化产权改革应该是以农信社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推进股份制为方向的银行化改革,应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信社产权改革模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者贵昌,梁宝幸. 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 当代经济. 2011(13)

[2]何君,冯剑. 中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及政策选择——国际农业发展“四阶段论”视角下的比较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9)

[3]宋铮,蒋倩. 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解读[J]. 经济论坛. 2010(09)

[4]尹博宇. 四川省农村金融效率提升研究[J]. 魅力中国. 2010(06)

作者:张琛晨

金融合作问题初探论文 篇2:

浅析广西与东盟经济对接问题

[摘 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加快最前沿地区与东盟经济的对接,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利用广西与东盟间的有利条件,提出广西应加快与东盟的经济对接,以促进广西与东盟间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广西 东盟 经济对接

一、广西需要加快对东盟的经济对接

中国与东盟最近四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经过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召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友好、可靠的信任关系,而且东盟作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为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加快广西与东盟经济的对接提供了基础条件。

广西需要做出与东盟经济对接的表率作用。广西是中国与东盟相邻的最前沿地区,加强广西与东盟经济的对接,对于加快广西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契机。200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北部湾(广西)区域全面开放开发的正式启动,并成为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时又为广西加快与东盟的经济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广西有必要做好与东盟经济对接的表率。

二、广西优先考虑的经济对接领域

1.广西与东盟的区域金融合作对接。随着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往来加速,以及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提速,使得加快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变得更需要和成为可能。要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必须推动区域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强北部湾(广西)区域金融合作,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广西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资金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本区域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加快启动区域金融合作的进程。

2.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对接。广西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近年出现快速增长,贸易成为了广西与东盟经济往来的主要内容,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据南宁海关的统计显示,2006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为18.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9.1%,为2001年的4.3倍,实现了贸易额6年翻两番的不俗业绩,东盟已连续多年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广西需要加快与东盟的贸易对接。

3.广西与东盟的物流运输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进一步深化双方在物流领域内的合作与发展,已成为推动双方全面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物流运输业,有利于降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运输及物流成本。广西虽然濒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等区位优势,以及优良港口、跨国铁路、公路等便捷的交通网络,但是还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运输能力不大,以及物流城市及园区规划建设等方面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要做好与东盟的物流运输对接。

4.广西与东盟的加工制造对接。亚洲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如中国被喻为“世界工厂”,而该地区的各国有着最大的共同优势,即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优势。依据竞争理论,处于是同级别的中国与东盟之间,导致的地区内部竞争难以避免,为了减少不正当竞争对双方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就要求两者间在加工制造方面合理对接的必要性。广西要建成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加工制造基地,必须处理好与东盟之间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对接问题,既要有利于发挥自身的多种优势条件和利用东盟的市场及资源,又要避免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5.广西与东盟的急需型人才对接。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综上所述,广西在发展与东盟经济交往中,包括区域金融合作、发展与东盟贸易、加快物流运输建设,以及加工制造等方面都同样表现出人才的缺乏,因此人才缺乏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的制约瓶颈。因此,在近期或将来一定时期内,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充分利用人才等问题是否有效解决,将是影响广西与东盟经济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当局必须意识到这点。

三、加快广西与东盟经济对接的措施

1.创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促进广西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发展。通过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以推进区域金融合作过程。综观本地区的条件,努力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因为其拥有较多的优势:一是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南宁作为省会城市,是广西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教育和文化中心,其东接发达的“珠三角”,南与东盟国家相连,是中国与东盟的最前沿、“桥头堡”。二是拥有独享的政策优势。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是全国唯一能享有该政策特权的城市,给南宁提供了各种绝好的发展机遇。

在建设措施方面,一是加强区域金融基础建设,营造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扶持发展本地金融机构,增强参与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势,当前正积极探索组建北部湾银行。三是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升区域金融中心的形象。加快南宁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提升区域金融中心的形象,打造成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陆家嘴”,提升南宁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理想的金融服务环境。

2.发挥广西国际商贸基地,加速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增长。广西应根据商务部关于在边境省区建立内外贸相结合市场的精神,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内外贸相结合的商贸基地建设。广西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培育建设面向东盟的内外贸相结合的大型专业商品市场。大致可分为:一是南宁规划和建设成为建材、机电商贸市场;二是柳州规划和建设机械设备等工业品商贸市场;三是玉林规划和建设完善药材商贸市场。四是梧州规划和建设成为影响较大的珠宝商贸市场。五是北海、钦州、防城港进一步规划建设出口加工区商贸市场。适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广西的沿海地区多批准建设出口贸易加工区,如北海出口贸易加工区的建设,对广西与东盟间的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建成以来,当年出口贸易额达1000万美元,到2007达到了2亿美元,是2005年的20倍,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

3.发挥广西国际物流基地,架起广西与东盟经济腾飞的桥梁。广西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完善陆路、港口和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即港口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在今年的合作主题。2007年,中国与东盟1608亿美元贸易额中有1000多亿美元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广西要积极把握主动权,2007年广西将投入约99亿元在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北部湾港口设施建设,设计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

二是加强物流中心城市及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把南宁市作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南宁已成为西南大部分省市向东盟出口、东盟向中国出口的中转站,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已经显现。南宁市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江南、安吉、玉洞、金桥四大物流分园区的建设,并积极引导大中型商业储运企业,甚至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驻园区。2002年~2006年,南宁的货物量从3282万吨增长到8225万吨,预计2010年,南宁货物量将达到18000万吨,其中吸引西南地区货物量将达到5000万吨,物流业增加值约达到140亿。

4.发挥广西加工制造基地,协调广西与东盟合理生产的布局。加快广西与东盟在加工制造方面对接过程中,应该遵循充分利用广西区和东盟区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避免不必要恶性竞争的原则。广西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重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广西当前拥有的南宁、柳州和桂林三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使高新区成为广西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科研技术支撑,切实提高广西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并转变成为核心竞争力,进而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研发平台。二是着重加快广西优势行业的发展。形成以南宁市为加工制造中心,加快以生物工程、机械制造、化工、铝加工、制药、制糖、造纸、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推动加工制造业的技术嫁接和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同时承接发达的东盟国家和粤港澳台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广西加工制造业的区域影响力。三是着重利用广西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广西拥有北海、钦州和防城三座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中规划沿海开发区,配合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吸引外资、中外合资等企业提供条件,既方便企业产品的出口,又有利于与东盟的经贸交往,形成各种企业相对集中的沿海企业开发带。

5.探索广西与东盟经济发展急需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广西与东盟经济的急需型人才,主要是集中在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领域。当前,由于人才流动性较大,甚至跨国流动,结合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缓解广西急需型人才缺乏的情况。一是充分发挥和增强当地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二是从全球范围引进急需的高级人才。这是见效最快的做法,避免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强调一定能够适用的、真才实学的高级人才,而不是排门面之用。三是加强人才培养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熊智伟:江西对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07(5),P32~35

[2]孙虎军: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接思路初探[J].宏观经济研究,2007(1),P52~55

[3]厉敏萍 陈慧花 曾泓: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接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5月下旬),P175~176

[4]黄军勇:南宁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探讨[J].广西金融研究,2007(10),P17~19

作者:黄军勇 毛绘宇

金融合作问题初探论文 篇3: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对推进丝绸之路核心区经济发展和加快新疆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当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未来发展“三三三”模式,为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提供依据与参考。即 “三个产业支撑”包括重点产业集群链、国际物流中转大通道和旅游免税区建设;“三个功能延伸”包括国际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三个重要保障”包括智能化大数据平台、规范化标准管理和理论研究智库。

关键词:丝绸之路核心区;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免税区;转型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是集加工制造、货物中转、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中心。自2012年封关运营以来,截止2018年,出入境人数达2370.8万人次,其中2018年达到591.8万人次,较2012年的17万人次增长了34.8倍。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在项目建设、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举办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通过促進通关便利化,加快了两国贸易、投资、物流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未来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购物中心、商贸中心、加工物流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对于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交流、产能合作、文化旅游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现状

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该项目 2006年6月开工建设,是世界唯一、中国仅有的跨境经济贸易区。目前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园区内中方区已基本完成建设,哈方区也初具规模。园区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30个重点项目已入驻其间,其中义乌国际商贸城、苏新中心等10余个投资过亿元的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完成了投资62.7亿元,吸引了中哈两国及周边国家的4000多家商户入驻经营。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于2016年封关运营,两年来区内“境内关外”的优惠政策和“一线放开、二线管理”的监管模式使保税加工、物流产业、商贸洽谈和商品交易发展迅速。

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已具备成为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通关便利、功能完善和跨境金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集聚方面: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30个重点企业、重要项目等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效应;同期与重点企业、重要项目相关联的企业也按计划入驻。

第二,通关便利方面:安检通过拓展通行证申办渠道,采取“刷脸按指纹”自助查验设备+身份证查验、延长通关开放时间(7天14小时制)组合方式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第三,园区监管保障方面:园区推进完善基础设施、智能化自助设备和信息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使内部监管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园区外部支持方面:中、农、工、建、交、兵团、兴业7家国有商业银行已入驻营业,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境内离岸人民币试点地区开展国际投融资和进出口业务的实体。

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瓶颈

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历经十多年的项目建设准备和近三年的封关运营,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目前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在法制管理、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属地联动、产业配套、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产业、功能和保障三个方面。

(一)产业方面

一是配套区与核心区产业缺乏相互关联。目前中心配套区产业未能与核心区产业充分融合,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各类核心和重点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园区其他产业配套问题,园区企业整体关联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中哈园区协调互动机制不足。中方与哈方园区发展不平衡,哈方园区严重滞后,目前哈方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合作屏蔽效应,在能源、贸易、产能和地区反恐安全方面中哈两国合作密切,但中哈两国经济贸易合作滞后,导致哈方园区态度消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双方园区日常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严重不对称。缺少灵活、长效、紧密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

(二)功能方面

一是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属地联动不足。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与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商贸、文化、旅游等资源开发不充分、联动效应不足。中心外部商贸区商业化程度较低,贸易商品同质性过高,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未能有效开发规划。二是中方园区会展功能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慢。目前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产业会展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园区会展功能体现不足,定位过于狭窄,没有结合网络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扩展,未能充分利用国内会展优势资源与哈国或中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其他形式的沟通协作。

(三)保障方面

一是合作园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园区还存在部分人员及携带物品、运输工具、货物出入区便利化问题;园区商户之间出现贸易争端纠纷时,缺乏有效法律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园区企业监管标准、服务标准、商品标准体系缺乏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应及创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的对应统一等。二是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小企业和商户融资难,只能开立离岸人民币账户,无法开设外币账户,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免税店进货付汇渠道不畅,境内区外企业融资规模受全口径跨境融资管理要求限制,境外人民币资金价格高于境内等。

三、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未来发展模式

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未来发展在于中哈园区物流、加工、会展、贸易、金融、旅游和产业合作等,应把握二条主线:一是结合中心园区和配套区产业发展制定中方园区产业升级规划。二是针对园区内部支持建立完善离岸金融服务、法制建设、管理服务以及建立中心未来发展智库计划。以下建议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未来新型发展“三三三”模式(如图1),即:三大产业支撑, 三大功能延伸,三大重要保障。三大产业支撑主要包括重点产业集群链、国际物流大通道、旅游和免税区建设;三大功能延伸主要通过打造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会展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来实现;三大重要保障主要建立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 理论和应用研究智库, 智能化大数据平台支撑。

(一)三大产业支撑

1.重点产业集群链。有计划打造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国际重点产业集群链样板工程。前瞻性构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产业园及配套区产业发展规划,调整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轻纺企业、旅游产品企业的质量品牌升级。引进发展电子、生物医药、媒体影视娱乐产业和教育培训等新科技和未来发展产业,打造园区产业升级版工程。内部注重短期配套园区产业集聚,通过规划设计,形成配套园区充分合作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外部通过有目的招商引资,选取能有效串联内部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有计划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构建完整产业链,解决当前企业关联度不高问题。地方政府要积极申请核心和龙头企业入住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2.旅游和免税区建设。推进休闲、旅游和免税购物区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快速发展,目前一期商铺已完全出租,二期正在开发。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精神,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支持优势,切实做好继续转型升级、推动建设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实施免税购物旅游品牌战略,提升免税购物中心国际知名度,强化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商家及商品准入或备案制度,完善商品全程追溯体系,提升商品档次和质量,逐步形成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多样化的免税购物业态,为霍尔果斯经济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3.国际物流中转大通道。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物流中转中心样板工程将加速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周边区域通道经济带的辐射效应,其對外辐射效应将使其成为中西南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对内辐射效应将促使国内更多地区加入 “一带一路”经贸大通道。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物流中转大通道整体发展规划需依托新疆周边口岸和节点区域集群性支撑,为此,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沿线相关口岸和节点城市加入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利用中欧班列的优势资源,把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由通道发展成集散中心、中转中心、物流经济走廊,形成边境中心+多个边境口岸+节点城市共同作用经贸物流的聚集效应,形成“以点带面”,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物流通道打造成网轴和国际物流经济走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疆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整体推进国际经济中转大通道健康快速发展。

(二)三大功能延伸

1.国际金融合作中心。积极探索中哈跨境金融合作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中哈边境合作中心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试点银行在系统构建、业务发展等方面已逐步形成新的模式。特别是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外币现钞调运渠道全面打通,畅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资金流通渠道,推动了中哈金融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有效的解决霍尔果斯金融机构和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现钞来源问题。坚戈现钞跨境调运业务也成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中哈边境合作中心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境内关外、跨境自由”离岸平台功能特点和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是中哈跨境金融合作领域的探索与尝试,对金融机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金融市场、两种金融资源开展业务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搭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资金融通”的平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2.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合作论坛。会展业作为各国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会展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各主要城市都提出发展会展产业的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设计理念,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高等复合型人才。通过中哈霍尔果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开展国际文化演艺、文化艺术品展示、民俗风情展示、特色民族商品展示、国际文化交流研讨等活动,打造国际间文化交流平台,

3.文化旅游中心。打造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中心, 加强中国与中亚区域的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亚区域文化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中亚各国文化事业合作,丰富各国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中亚各国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并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亚各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开放和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把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打造成为集文化、度假、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区。

(三)三大重要保障

1.法制化、标准化规范管理。加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协调沟通和决策机制。通过中哈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管理办法》,使各项优惠政策实施具有法治保障。建立由中哈两国高层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理事会和联席会议机制,实施双方园区定期评估和协调沟通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双方合作中的问题。加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运营管理和队伍建设,提升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能力,切实维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2.理论和应用研究智库。构建适合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未来发展模式理论研究智库。加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和战略性评估,及时掌握分析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双边各项政策和经济规划导向,准确把握中哈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中哈双方园区建设发展、经济合作信息的收集、处理、研究和发布,形成跨境合作中心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发展建设的创新理论体系,促进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推进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3.智能化大数据平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平台和共享经济发展,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作为我国首个边境合作中心,首先要整合各方信息资源构建标准化大数据平台,制定园区标准化建设方案,建立企业标准、服务标准、商品标准等标准化应用模板数据库;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商户数据库和中心信息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形成园区内外上中下游产业链互补协同联动,互利共赢。通过建立园区人才、技术和专利等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园区各企业之间技术、专利资源互补共享,使技术、人员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通过建立物流运输和免税店管理监管大数据平台和网络安全规范,推进园区大数据平台和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提升安全防范和监管效率。

四、结论

中国积极倡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作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一项制度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作为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试点,为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提供依据与参考。具体来说,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发展模式已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类似的某些特征,也有自身独有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特点。本文探讨的中哈边境合作中心未来发展模式以“三大产业支撑、三大功能延伸、三大重要保障”理念为主,通过“重点产业集群链、旅游和免税区建设和国际物流中转大通道”+“国际金融合作中心、会展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标准化规范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智库、智能化大数据平台”成为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样板工程。

参考文献:

[1]龚新蜀,程伟,基于SWOT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西北边境地区经济特区发展战略选择——以新疆霍尔果斯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4(7):31-35.

[2]徐叶适,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发展浅析[J], 经贸实践,2017(8):40-41.

[3]孙霞,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基本法律问题初探——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例[J], 开发研究,2014(3):158-160.

[4]纪光萌,由亚男,中哈边境文化旅游产品需求测度研究——以霍尔果斯口岸为例[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7(2):58-64.

[5]龚新蜀,程伟,基于SWOT和AHP的西部边境口岸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霍尔果斯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3):151-154.

[6]王佩佩,王哲,黄佛君,代燕,丝绸之路经济带下新疆通道轴辐式物流网络构建[J], 经济地理,2016(2): 125-130.

[7]张彬,钟佳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跨境经济合作研究——以霍尔果斯口岸为例[J], 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4): 91-100.

[8]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物流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7(10): 20-27.

作者:李冰洁 杨习铭

上一篇:绩效考核工作方案下一篇:物流公司实习报告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