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金融合作(精选8篇)
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部总经理
李 晓 苹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展现的世纪。中国和俄罗斯互为近邻,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并且都在致力于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中俄两国企业家和金融家应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大力发展。
一、中俄经贸发展势头良好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2005年中俄建交56周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首先,两国确立了一个长远的发展双边关系的目标,即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两国的友好关系从法律上确立下来。第三,两国建立了领导人会晤的完备机制。第四,两国在联合国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紧密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努力。中俄两国的关系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经贸合作是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导下,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中俄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已是俄罗斯第五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第一,两国经贸关系结束磨合期,进入快速增长期。自1999年以来,1 双边贸易额连续六年以年均近30%的增幅稳定增长。到2004年中俄贸易取得阶段性突破,贸易额首次超过200亿美元,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仅用1年多的时间,提前实现了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2003年5月提出的在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提升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俄出口91亿美元,同比增长51%,自俄进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05年,中俄经贸进一步发展。上半年,中俄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8亿美元,进口额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44%和21%;非金融机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照此速度发展,双边贸易额可望实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国贸易结构也有所改善。
第二,双边投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一些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正在商谈或已启动。截至2004年底,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备案在俄投资项目协议额已超过6.8亿美元。中国在俄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加工、电器组装、餐饮、木材加工、农业等;俄在华实际投资额约4.5亿美元,俄在华企业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机的组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领域。以投资带动贸易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新趋势。2005年6月10日,在俄圣彼得堡市举行的中俄第二届投资促进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7个投资协议,总金额达到15亿美元,比上一届增长1倍多。其中,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开发项目总投资超过13亿美元,是双方投资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除一般工业合作外,科技合作更趋积极,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入俄市场。目前,一些高科技合作项目正取得进展。根据中俄两国政府协 2 议,双方将各自圈定5个地方来共建科技创新园区。一些“科技园”、“科技合作和产业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成效显著,TCL彩电在俄年销量达40万台,步步高的DVD和电话机年销量达1亿美元,波导手机在俄年销售10万台,在俄手机市场排名第六。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产品立足俄市场,改善了中国商品在俄的形象。
除商品贸易和货物贸易外,双方还大力发展包括金融、旅游等项目在内的服务贸易,两国边境和地方间联系也更加紧密,2004年中俄边贸额达42亿美元,占同期双边贸易额的19.8%。这些都标志着双边经贸合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从21世纪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看,两国仍互为最大、最稳定的商品和投资市场,因而两国经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俄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坚实基础。俄罗斯联邦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相当好的工业基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国民经济连续21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速度也比较快,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容纳国外产品的广阔市场,又有向世界出口一流产品的能力,特别是在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未来中俄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入世也将为中俄经贸提供新的机遇。
尽管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一些关键性的大项目迟迟未能启动,相互投资少;贸易秩序还比较混乱等。在当前条件下,研究中俄经贸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 3 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的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推进两国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是中俄两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努力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中俄贸易增长较快,但机电产品占比不足12%,2004年我国对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20%,且以家电和消费类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鼓励和支持双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对方市场,积极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是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贸易秩序,为双边贸易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深化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认真落实双方在能源领域达成的协议,努力使有关合作项目尽快付诸实施。在2004年9 月举行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中,俄方希望扩大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核能领域的合作。俄中能源合作将成为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积极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俄罗斯是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很多科研成果多位居世界顶尖水平。在诸如物理、化学、航天、核能、造船、生物、机械制造、矿物冶金、电力等领域实力不凡。我国应鼓励具有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将核能、航天、生物工程、化学、新材料、信息等作为合作重点,在俄建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科技产品,拓宽原有的经贸合作领域,使双方均受益。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人才交流,促进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第四,提升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水平。中俄边贸约占两国贸易额的1/3,规范边境市场,促进边境地方经贸结构升级对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具有 4 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中方有关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俄方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
第五,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合作。2004 年9 月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 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20 年中国将向俄罗斯投资120 亿美元,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以此为契机,中俄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双方企业扩大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等领域的相互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两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第六、做好贸易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银行、保险、信贷、运输、信息等贸易服务体系。
三、加强与俄罗斯金融界的合作,大力推动中俄经贸关系
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离不开中俄金融机构的支持,中俄经贸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为中俄两国金融合作开拓了广阔前景。目前,中俄双方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领域已经开始探索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金融合作的不断加深,必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中俄金融机构在办理结算、加强代理、联合融资、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领域。为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需要,中俄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和了解,不断增强互信和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立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十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政策性金融业务,在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 5 略和“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境外投资贷款、对外工程承包贷款、项目融资贷款、对外优惠贷款和转贷外国政府贷款等。从支持的产品看,10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重点支持船舶、大型机电成套设备、飞机、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支持出口的国别看,中国进出口银行利用出口信贷支持的项目已经涉及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为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中国进出口银行除继续重点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把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资源合作开发等“走出去”项目贷款作为了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发挥政策优势,将对外优惠贷款和出口信贷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高度重视开拓俄罗斯市场,为促进中俄经贸合作,利用出口信贷等金融工具积极支持了一批中国的优质企业对俄罗斯的产品出口和项目投资,涉及电信和商贸等行业。随着中俄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出口银行愿意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有关方面的合作,为支持两国企业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新的贡献。我们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中俄经贸发展的支持:
(一)我们将通过出口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对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改善双方出口贸易结构。同时,6 根据出口商品的需求,对出口项下从俄罗斯进口的技术、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给予资金支持。
(二)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开展境外投资,包括合作开发资源、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充分利用各自在技术、人员、资金、设备、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三)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承揽承包工程。通过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有效带动双边商品贸易、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
(四)加强与俄罗斯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我们愿意与俄罗斯有关银行加强沟通和相互了解,建立业务代理关系,积极探索银团贷款或联合融资等合作方式,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来往,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充分发挥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创新业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加大对我国企业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加强中俄金融合作、促进中俄经贸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祝愿:
一、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的现状
中俄边境区域的金融合作以边境贸易项下的本币结算为起点。从2002年8月以来,中俄两国中央银行签署的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及补充纪要后,本币结算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结算量不断增长,围绕跨境贸易结算的金融服务取得长足进步。以黑龙江省为例,自2003年开始办理本币结算业务,当年结算量1 460万美元,201 1年共办理对俄人民币结算业务5.45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当年全国中俄本币结算量20%以上。截至2014年7月,中俄本币结算量达到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其中,人民币结算量为21.78亿元,折合3.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卢布结算量为6.43亿卢布,折合1 839万美元,同比增长102%。
伴随着中俄本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中俄两国金融界通过多种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信息交流,拓展金融合作领域,扩展金融合作内容,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中国农业银行绥芬河支行与俄罗斯银行签订金冠卡代理协议,开始办理代付业务。目前,可以为俄罗斯金冠卡联盟中204家银行客户提供代理服务。2003年,中国银行黑河分行与俄罗斯远东外贸银行开通了本币运钞业务,首次运钞金额达231万卢布,为中俄两国金融界本币现钞跨境调运做出了积极尝试。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和俄滨海边境区政府联合开办了旅游服务项下结算“直通车”业务,指定中国银行绥芬河支行和俄滨海商业银行独家试点办理两地旅游服务本币结算业务。200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与俄滨海社会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金穗借记卡境外取现业务。2010年4月,中国银行黑河分行办理了首笔使用卢布人民币直接汇率的卢布汇入汇款业务,实现首笔“真正意义”的本币结算汇款业务。
目前,两国商业银行间合作已经得到稳步发展,贸易融资的规模逐渐扩大,项目融资逐渐增多。以黑龙江省为例,截至2013年末,共有21家企业通过省内9家银行实现对俄人民币直接投资92笔,金额达到3.1亿美元,探索出一条人民币以对外直接融资形式“走出去”的路径。
二、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的态势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阻碍金融合作顺利发展的问题。
(一)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目前人民币的清算还需要借助美元来实现,人民币结算清算渠道不畅。特别是本币结算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缺少清算平台将成为制约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因素。同时,双方银行间往来的资金交割仅仅依托于双方的信誉,而没有法定的交易制度为依据,导致出现违约行为的几率增加,给双方交易带来了安全隐患。其次,由于人民币跨境资金统计监测方法有缺失,很难准确计算跨境流通人民币的流量以及存量,不利于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顺利开展。最后,由于人民币投资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业务等在俄边境内缺乏有效的投资和运作渠道,俄方商业银行无法全部消化人民币头寸,打压了其办理人民币业务的积极性,进一步限制了俄罗斯边境地区商户和居民使用人民币交易的空间。
(二)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信息交流机制建立不全面
目前,在国家层面或省内层面的定期通报中只包括本币结算进程中的相关信息,而贸易投资、外汇管理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并未涵盖在通报范围内,有价值的信息存在滞后性,限制了法律法规调整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中俄两国边境区域金融合作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固定的渠道,不能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磋商,使得双方的监管效率明显降低。
(三)本币结算地域范围较小
目前,本币结算业务仅在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的口岸银行能办理。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其他地区,尽管边境结算量也很大,但由于缺少开办本币结算业务的银行,而不能办理本币结算业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四)现钞调运存在瓶颈制约
虽然中俄两国中央银行、海关已经签署了有关中俄边境地区银行间调运现钞的协议,但俄方海关的高关税阻碍了本币业务中现钞调运的顺利进行。如果现钞调运成本过高问题一直存在,将导致双方商业银行无法实现卢布、人民币现钞头寸平补,延缓本币结算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解决中俄金融合作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金融合作配套制度
中俄双方要逐渐完善金融合作配套制度,积极推进双方实质性合作的开展,发展两国银行间的互信,改善总体金融环境。为了推动双边经贸的发展,两国需要加强银行间合作,通过双边交流磋商,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关不利于开展合作的政策和与俄方的协议,使得银行间的合作具有制度保证,从制度上有效解决结算渠道不畅、人民币跨境资金统计不准确、人民币投资产品运作渠道有限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合作信息的交流
首先,要构建金融、经济和政策信息交流共享互换机制,增强双方政策目标,以防范对他国政策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全面分析中俄两国经济之间的溢出效应,避免相互间的福利损失和政策效果的减弱。其次,为两国边境地区的金融人员提供交流与合作研究项目的平台,分析影响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发展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促使两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最后,积极推动中俄边境地区金融机构的会商,协调、解决工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而推进务实合作的开展,同时为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下的金融高层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三)推行中俄两国货币互换,扩大本币结算业务的地域范围
从长远看,如果中俄两国能够实行货币互换可加强两国货币的流动性,提升两国金融实力,将有利于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中俄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于两国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两国货币互换在缩短交易时间的同时还减少了交易成本;并且本币结算业务地域范围的扩大,可以积极推动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快速发展,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目标。
(四)多举措解决现钞调运难题
首先,应借助于中俄金融合作分委会这个平台,将人民币、卢布现钞调运问题列为主要议题,并积极解决。其次,地方职能部门应为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提供资金补贴支持,如为商业银行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提供0.1%-0.15%的资金补贴,以提升其开展现钞调运的积极性。最后,中俄边境地区可以各指定一家商业银行专门负责现钞调运,建立代理关系,负责现钞的保管、押运,并与境内的金融机构进行交接,推动人民币和卢布正常有序的跨境双向流动的实现。
摘要:中俄边境长达4 300公里,目前有30多个边境口岸,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个省(区),边境贸易在中俄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边境地区金融合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俄,金融,合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中俄边境区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选择[J].华北金融,2007,(2)
[2]周逢民.关于推进中俄金融合作再升级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0,(10).
刘延东表示,本次中俄大学校长峰会汇聚两国200多所大学的校长,共同探讨“中俄教育科学合作战略”,很有意义。大学始终在中俄人文交流中勇立潮头。中俄大学联盟不断拓展,学生双向流动持续升温,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为中俄务实合作注入了感情色彩、夯实了民意基础。当前,中俄两国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俄罗斯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正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各有优长,合作基础好、潜力大。
刘延东对中俄大学合作提出四点期望。一是找准定位、顺应大势,主动服务两国战略对接和重大需求,引导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布局,提供智库咨询和科技支撑。二是进一步在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互训互用、研究团队共建、体制机制互惠、成果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提升大学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三是搭建更多更广的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形式,汇集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形成具有中俄合作办学特色的模式并辐射推广。四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交流互访,引导青年学生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高中毅
[中图分类号] F13/17.5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6-000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上了三个台阶:由国家关系正常化到建设性伙伴关系进而提升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与政治关系迅速发展相比,两国的人文交流却处于不相适应的状态,这已经引起双方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记得几年前,我在哈巴罗夫斯克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时,米纳基尔所长曾经对我说过:“现在,两国间除了做生意似乎就没有什么了。要知道,没有人文交流和民众间感情的沟通,两国关系是脆弱的。”这位通讯院士的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
是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除了扩大国际战略方面合作以外,还需要两个基础来支撑:一个是物质基础,另一个是感情基础。物质基础要通过发展和深化经贸合作关系来加固,以此来加强双方经济利益的借重与融合;而感情基础则需要扩大人文交流来夯实,以此来增强相互间的信任。近几年来,经贸合作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势头,而人文交流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并明显地制约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一些大项目长期议而不决,投资合作举步维艰,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信程度不高。如何克服双边关系中的这一薄弱环节,已经成为两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也是中俄友谊年。这一年,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最终步入了彻底“结束过去”和“开辟未来”的新时期。以互相承认“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签署并立即在各个领域全面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为起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着重充实物质基础和夯实感情基础的新阶段。为了“取得突破并使经贸额大幅度增 长”,两国领导人提出:双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800亿美元,中国对俄的投资额到2020年实现120亿美元。怎样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除了在经贸和投资合作方面提出新思路,拿出大手笔,拓宽新领域和采取新形式以外,还要求减少相互猜疑和增强信任。而做到这一点,双方必须树立双赢的合作理念,扩大和增加人文交流和感情沟通,各自克服影响经贸合作的人文因素。在我看来,当前双方各自需要克服影响经贸合作的人文因素有如下方面: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以下的人文因素值得我们,特别是对俄从商人员认真地了解、研究、看待和适应。
首先是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俄罗斯人既不同于欧洲人,也不同于亚洲人。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相反,俄罗斯人好走极端。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它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在俄罗斯的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互相角力”。“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奠定了俄罗斯人精神结构的基础,使俄罗斯民族精神具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即‘两极性’、‘极化性’”。
这种“两极性”或“极化性”,使俄罗斯人在与外界的经济贸易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往往嫉妒和戒备;而对发达国家,则又经常显现出羡慕与自卑。这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特征是:你对我好,我能以心相换;你对我不好,我则百倍地仇恨和报复。许多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尊重和善待俄罗斯人。相反,如果中国的商家受到嫉妒或使一些俄罗斯人不满就可能受到报复。中国商家在俄境内不断被打劫,便是俄一些警察、税警常常宣泄怀恨情绪的极端表现。
第二是传统的无主体性、经验型和人情性的文化。俄罗斯同中国一样,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主体性、理性性和法制型的文化与俄罗斯传统的无主体性、经验型和人情性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激烈的体制摩擦和文化冲突中,俄罗斯人的心理和价值观发生了“异化”:在待人处事上,往往以经验代替理性;在商业活动中常常以人情取代法治与契约。从事商务活动的中国企业,往往只有靠人情和金钱、靠机动灵活的机制和巧妙的运筹,才能在俄罗斯站住脚。
第三是对中国情结的复杂性。俄罗斯人对中国情结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受到大国因素、实力因素和利益因素 等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发生的领土纠纷、两个民族间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差异,两国间经济实力的你消我长以及西方弱俄反华势力的挑拨离间,所有这一切因素都对俄罗斯人的心态产生着复杂的影响。从两国经济交往过程来看,俄罗斯人既有利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满足自己需要的一面,又有防范中国的一面。俄罗斯缺乏劳动力,但对与中国的劳务合作却忧心忡忡。一些人甚至担心中国会向俄罗斯大量移民。极少数政客和个别军事头目还居心叵测地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扩张论”。
从中国方面看,如下人文因素会对中俄双边经贸合 作关系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值得注意和警惕。
首先是贬低和轻视俄罗斯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综合国力削弱,而中国实力则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管理机关中的极少数人员以及一些民众便滋生了看不起俄罗斯的思想。在对外经贸合作中,他们往往盲目地“崇拜西方”,贬低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其中极少数人受利益的驱动,甚至宁愿花高价买西方的机器设备,也不买俄罗斯“质量价格比”优于西方国家的同类产品。这种指导思想对开展对俄合作起到消极的影响。
第二是“急功近利”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对俄贸易中,出现了一支“边贸”和“民贸”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趁俄市场上商品短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了“毁誉性贸易”。近些年来,经过整顿和检查,其情势虽大有好转,但其“急功近利”思想并没有根除。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形象不佳,常常引起俄民众的反感。
第三是个别人的心态失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个别人的心理出现了失衡和变态。这些人中的极个别人认为,过去中国弱,受人欺凌,现在中国强了,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具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在俄境内往往傲慢不恭,说话不检点,很容易引起俄民众的猜疑和警惕。凡此种种,虽属于个别现象,但在客观上却为西方国家离间中俄关系,为俄罗斯社会中少数人散布“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某种“口实”。
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是两个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文化心理的伟大民族。由于曲折多变的历史和迥异的历史文化遗产,两国人民在交往中出现隔阂、误解、猜疑甚至防范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要通过日益增多的人文交流,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今年5月21日,著名的俄罗斯外交家,担任驻华大使13年之久的罗高寿先生在离任时 曾经说过:“中国是需要一生来了解的国家”。他表示:“只要时间许可,我就会努力去感受中国的变化。”在这里,我也想说:“俄罗斯也是需要一生去感受的国家。”两国人民要想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和好伙伴,就要长时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和相互感受。
为了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当前双方必须在以下方面共做作出努力:
首先,进一步扩大相邻省州(区)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中俄相邻的省州(区),既是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又是两国间人文交流的“平台”。为了扩大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两国在相邻地区要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国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设立文化中心,推广双方省州创造的“文化搭台,贸易唱戏”的经验,举办旅游、文艺演出和购物三位一体的“文化节”、电影节和图书展,并相互开通电视频道。
第二,扩大政界、学术界、文艺界人士的交往。政府官员、议会议员、政党领袖、知名的科学家、作家和文艺家都是社会中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人士。目前,双方要开辟更多的渠道,加强各个阶层代表人物,特别是对对方不了解甚至有误解的人士的互访和交流。只有通过多对话、多沟通、多实际感受,才能释疑虑、解困惑,才能使世代友好的根基深深地扎在两国民众的心中。
第三,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双方政府要建立宣传合作机制,更多地组织和邀请对方的电视记者、报刊新闻记者实地参观访问,对等、正面、积极地报道对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共同批驳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消极舆论;两国的使领馆和文化中心要采取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多介绍两国的名胜古迹、民俗生活、文化传统,让两国民众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对方。
第四,积极开展旅游合作。中俄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两国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双方民众通过游览观光,能够开阔视野,拉近距离,增加相互的感知和认同。双方政府应尽快签订旅游协议,并通过建立旅游互动网络,使双方旅游事业发展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两国外交机构在旅游事业办理签证方面应提供更多的方便。
第五,重视青年组织和青年人的交流。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也是两国世代友好事业的继承者。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把2004年宣布为“中俄青年友谊年”。两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要以此为起点,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组织和青年人的交流。
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赖以提升的两个翅膀。在发展两国关系中既大力发展经贸合 作,又深化了人文交流,彼此之间才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适应,进而才能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世代友好、互利双赢。
[责任编辑:安兆祯]
郑东生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能源外交对于全面振兴俄罗斯经济、提高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剖析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名列前茅的世界油气大国
目前俄罗斯原油的原始探明储量为310亿吨,待探明和控制石油储量为23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4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3%,居世界首位。据测算,按照俄罗斯政府2003年8月通过的能源发展战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尚未探明的潜在油气足够开采80年。俄北冰洋、太平洋大陆架和黑海海底还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10%和23%。俄石油高峰产量为1987年的5.76亿吨,2003年产油量创苏联解体以来新高,达到4.2亿吨,其中约一半出口,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头号原油出口国。2004年原油产量达4.59亿吨,出口1.97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均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俄方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把石油出口量提高到每年2.7亿至2.8亿吨。俄天然气高峰产量为1991年,达6430亿方,2004年产量为6330亿方,居世界首位。
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中东、拉美等传统产油国局势长期动荡、北欧和英国北海油源日渐枯竭,西方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不断巩固,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振兴,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美、欧、欧佩克等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俄扩大能源生产和出口,以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成为各方争相聚焦和争夺的主要能源供应国,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
俄大打能源外交牌
俄罗斯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整体外交需要,将对外能源合作和外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普京还专门任命一位对外能源合作特别代表并兼任外交部领导。目前看,俄高度重视能源外交的主要战略考虑是:
第一,通过扩大对外能源合作促进本国GDP翻番。能源产业一向是俄经济支柱之一,产值约占俄工业总产值的30%,为俄政府创造54%的年预算收人和45%的外汇收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左右。普京当局将大力发展优势能源产业确定为实现GDP翻番和加快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希望通过对外能源合作大规模吸引外资。俄能源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今后3O年至少需要1500亿美元投资更新改造。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潜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成本较高,需要投人大量资金。普京当局希加快非能源行业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更急需大批投资。俄经济尚处在恢复增长阶段,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资的硬件和软件远不及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满足国外对俄的能源需求,以出口油气换取大批投资,激活经济外交,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一环。
第三,谋求通过能源外交改善俄外部环境,提高国际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奉行遏制和削弱俄罗斯的政策,俄在政治、军事安全和国际事务中备受西方挤压,手中的外交资源有限。利用各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有求于俄对他们打能源牌,用能源资源补充外交资源,调动各方改善和发展对俄 关系,这在俄能源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俄承诺不会减少对欧盟的能源供应,是为稳定并进而提升俄欧关系。俄应美要求允诺到2010年将对美原油供应从现在占美进口总额的2%提升到11%,是为促美改善对俄关系。俄同意对长期依赖俄能源的部分独联体国家免征石油出口增值税,是为了拉拢日益离心的独联体小伙伴。俄决定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并向亚太国家出口,则是为了拓展亚太外交,拉近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增加其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总之,能源外交是俄营建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国际空间的 一张王牌。
俄能源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首先,从叶利钦时代的放任自由回归到政府主导。普京始终认为,必须由国家确定俄油气发展的优先方向,国家调控应是俄罗斯资源管理政策的核心。他强调:“俄罗斯经济今后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组成部分的有计划增长的基础上,首先就是发挥矿产原料资源的潜力,并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针对大能源公司在上个世纪9O年代基本被私有化、西方借此向俄能源行业渗透企图予以控制、对外能源合作形不成整体外交效应的不利局面,普京当局以整治、肢解“尤科斯”公司为突破口,使大能 源公司相继臣服于俄当局。在此基础上,俄政府授意“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组建新的国际控股超级油气垄断企业,并与亲当局的“卢克”等石油公司统筹对外能源合作。
其次,竭力搞双向能源合作。在积极向其他国家出口油气的同时,俄鼓励本国大能源企业以不同方式打人其他国家的能源市场。一是合资开采他国油气资源。二是压独联体国家以战略企业股票对冲欠俄能源债务,从而控制独联体国家经济。三是带动俄对油气进口国的能源设备出口。四是支持俄能源企业进军他国能源销售市场,如“卢克”公司在美成功 收购1000多家加油站,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汽油销售市场也十分活跃。
第三,奉行多元化方针。俄以独联体传统能源市场为基点,向欧洲、北美、亚太乃至南美多方位辐射,竭力使能源外交具备全球规模。俄对外资进人俄能源市场也奉行多元化方针,在美、欧国家资本已占领俄部分市场的情况下,今后拟主要吸引中日韩和印度等亚太国家资本。
第四,对外资实行一定限制。普京当局认为,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应由国家来控制,各国无一例外,因而对外资进人俄能源行业实行“合理限制”。俄新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显示,在对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下资源项目中,外国投资方的股分比不得超过50%。重要的能源产地不容外资独家开发。国家垄断油气干线管道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外资只能投资参与修建。普京已经命令政府在2005年11月1日前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政策写人相关法律。
当前影响和制约俄能源外交的主要瓶颈包括:一是结构性因素。比如,俄油气资源的开采成本较中东国家高很多,俄管道和港口等油气运输基础设施老化且运力不足,俄油气深加工能力薄弱等。这都制约了俄的能源生产和出口。特别是铺建新的油气管道解决出口通道严重不畅问题是当前俄能源外交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二是地缘政治因素。除了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外,迄今俄所有的油气管道都通向独联体和欧盟国家。俄西南方向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出口被士耳其以保护生态为由单方面限制俄油轮通行而萎缩,土方建议的巴库一找滩时又管道俄方出于安全和经济考虑不会使用。俄与中、美、日、韩、印度等国已经形成多边能源关系结构,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有高超的战略协调能力,否则将对俄的能源外交形成牵制。
目前俄正在积极筹建新的油气出口管道。一是拟修建经保加利亚黑海港口布尔加斯至希腊、摆脱土耳其限制的替代原油管道,俄与保加利亚和希腊三方已经签署了有关协议。二是新建到太平洋沿岸港口纳霍德卡和至中国大庆支线的远东原油管道以及通过中、日、韩的天然气管道。三是修建从西西伯利亚到巴伦支海港口,然后再通过油轮和气轮运往北美的油气出口管道。四是铺设经过波罗的海海底和德国至英国的天然气出口管道。俄试图实施这样一个连通四面八方的能源出口“路线图”,搞活全方位能源外交。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明朗
多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开拓俄罗斯能源市场。1992年10月,中石油公司在莫斯科就成立了办事处,开通了最早的中俄能源合作的窗口,负责联系和协调中俄能源合作事宜。1994年,中石油公司与“尤科斯”启动修建从俄远东到中国的原油管道工作,同年开始远东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谈判。2000年,中俄中断50年的原油贸易得以恢复,截止到2005年5月,中国共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190万吨,贸易额30亿美元。2003年3月,中石油俄罗斯投资公司成立,全力以赴寻求对俄能源合作的机会。
但总的来看,中方在俄罗斯能源市场上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尤科斯”官司缠身,屡遭俄政府打压。二是俄远东油气出口管道设计工作受到国内利益集团、当地政府、生态、地理以及美、日干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至今仍有不确定因素。三是俄迄今为止修建的惟一一条只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流”天然气管道遭受重大损失,至今不能满负荷运营。俄方对修建面向一国市场的出口管道心有余悸。四是俄国内还有一些人对中国存有防范和疑虑心理,一方面担心中国“掠夺”俄资源,另一方面也担心俄中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对国内能源生产、开发和出口体系的秩序整顿初步结束,俄对外,包括对华能源合作的内部机制性障碍已经消除。从90年代中期起,中俄能源合作历经多年磨合,相互了解、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和教训,为中俄两国扩大能源合作打好了基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我国领导人多年来大力做俄方工作,拉住、稳住了俄方对与中方开展能源合作的决心。中方主动提出投资120亿美元帮助俄罗斯搞基础设施建设,让俄方感觉到了中国的真诚合作愿望,打消了俄国内部分势力担忧我只攫取俄能源的顾虑,增强了俄方对两国能源合作的信心。
最近,俄方在我关切的几个 重大能源合作问题发出了强烈的积极信号。第一,俄决定优先向中国而不是日本供应石油。继俄政府2004年12月31日确定远东原油管道走向(即先将油管从泰舍特修到离中国边境最近的斯科沃罗季诺后,第二阶段再修建至太平洋的管线)后,普京在出席今年的八国集团峰会期间明确表示,连接西伯利亚油田和远东港口的输油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优先向中国而不是日本供应石油。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建设将取决于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情况。管道一期工程将历时3年,最早将于今年开始动工。管道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O00万吨石油,另外1000万吨石油将通过火车输送到太平洋沿岸。此后,普京又于7月20日强调,建设从俄东西伯利亚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是俄最大的国民经济发展项目之一,其意义可以与当年的贝加尔一阿穆尔铁路干线(贝阿铁路)建设相媲美。第二,在“尤科斯”无力向我供油的情况下,俄政府克服困难,指示亲当局的“卢克”石油公司取而代之,作为中方新的铁路供油合作伙伴,今年1月中石油公司还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6年内经满洲里供应4840万吨的原油合同,总金额为150亿美元。这使得两国政府达成的在远东原油管道建成前通过铁路逐年扩大向中方供油有了保障。第三,在BP—秋明石油公司与中、韩两国的天然气合作项目——科维克金气田开发案陷人僵局后,俄国家控股的天然气垄断企业“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主动与中石油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天然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俄方一系列举动表明,中俄能源合作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两国开展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景进一步明朗。
中国应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对俄能源合作,充分调动和运用中俄关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当前两国能源合作的机遇,积极进取,全面布局,循序渐进,使两国能源合作不断取得突破。
关键词:中俄,石油合作,对策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石油,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液”,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国际政治与外交斗争的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油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走势的战略因素。[1]
一、中俄石油合作的互补性
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每年消耗石油近4亿吨,缺口1亿吨以上。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3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61%,未勘探蕴藏量为24亿吨,只占世界总量的1.81%。[2]应该说,中国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石油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石油探明储量126亿吨,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2.9%。同时俄罗斯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3]根据BP石油公司权威发布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 4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5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25%。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天14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到74%。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执行“走出去”和进口“多元化”的石油战略。与此同时,到202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将达到2.7亿吨/年,油气战略东移是俄罗斯市场组合和出口线路多元化、攫取最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对外石油战略的优先方向。显而易见,中俄双方石油战略存在互需性和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优势
1. 政治倚重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又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石油合作领域里,中俄两国拥有良好的政治基础。从1996年到目前签署的旨在巩固两国关系的官方文件有:《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996)、《中俄联合声明》(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08)、《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2009)、《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0)。2012年,普京上台后出访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并与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等十二份文件。这间接地表明:全面深化能源和投资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俄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并成功地定期举行联合军演。在伊核、朝核、叙利亚等目前国际热点问题上中俄两国的观点一致或接近一致。这一切都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互信。
2. 资源互补
自1993年开始我国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消费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的增长比GDP的增长快得多,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加重了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
俄罗斯是世界产油大国和出口大国,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原油产量比2007年下降了0.7%,但产量仍达4.88105亿吨,[4]仍然是世界产油大国。随着贷款换石油一揽子协议签署后,俄罗斯每年经由漠大线向我国供应1 500万吨石油,中俄石油合作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
天然气也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头戏。今年普金上台伊始,出访中国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开展中俄天然气合作,虽然此次中俄首脑会晤没能就天然气合作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地说,中俄天然气合作方兴未艾,必将续写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3. 地缘相接
俄罗斯横跨欧亚,领土三分之二位于亚洲,与我国有4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95亿吨,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巨大,其大部分油田都位于离我国很近的西伯利亚。两国开展石油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
三、中俄石油合作的瓶颈
1. 俄罗斯排华遏华情绪
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恐“黄”和排“黄”的历史根基。[5]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新兴国家(newly emerging countries),中国迅速崛起肯定要与邻国俄罗斯争夺资源和主导权,会影响俄罗斯的安全。中国的强大使俄罗斯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有可能很被动。所以,俄罗斯唯恐身边崛起一个强大国家与之抗衡,应该遏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这是所有宣扬中国威胁论国家的一贯主张和做法。
2. 俄罗斯对外石油政策的不确定性
俄罗斯外交政策强调“务实和国家利益至上”,[6]始终把石油纳入外交战略考量,石油对外政策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资源再国有化、价值取向中的“西方情结”、把能源当武器平衡大国关系。这些因素决定了俄罗斯对外石油政策的不确定性。
四、深化中俄石油合作的对策
1. 政府重视,石油合作战略升级
对于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能源合作国家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双方政府应在《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就此开展频繁外交接触,解决在能源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力争能源领域内重大项目的合作,使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断提升两国能源合作的档次,促进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为石油合作扫清整治道路。
2. 达成一揽子协议,确保我国石油安全
中国石油运输通道得到明显改善。路上有中哈油气管道和中缅石油管道,海上有“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航线,但这条海上通道易遭到封锁。如今同俄罗斯在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换石油等问题上终于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建成了我国第四条石油运输通道,这也是我国石油运输的第一大道。这对确保我国石油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俄继续开展能源合作也具有示范意义。这种合作也是我国今后对外石油合作的模式。
3. 深化互信,谋求合作共赢
随着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两国之间政治纷争逐渐淡化,因此经济合作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合作的主题。西伯利亚和远东集中了俄罗斯近70%的新油田,俄欲借开发油气资源带动地区的发展,我们应了解俄罗斯这一战略意图,在获得我国所需要的油气资源的同时让俄罗斯也心满意足。我们应以大局为重,树立合作双赢的外交理念。
参考文献
[1]刁秀华.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恒仁.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2008.
[3]韩爽,徐坡岭.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诅咒还是福祉[J].东北亚论坛,2012,(1).
[4]КУЛЕШОВВВ.СибирьВпервыеДесятилетияⅩⅪВека[M].ИЭОПП:Новосибирск,2008.
[5]于晓丽.俄罗斯远东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铁二院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铁二院)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近日签署《高速铁路干线“莫斯科-喀山-叶卡捷琳堡”莫斯科-喀山段工程勘测、区域土地测量设计和建筑用设计文件编制的作业合同》,标志着中俄高铁合作向前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实现了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的新突破。
高铁合作成为中俄务实合作的新亮点。莫斯科-喀山高铁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俄罗斯基础设施,而且有助于提高中国高铁的国际声誉,推动中国高铁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俄建设高铁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铁路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目前,俄罗斯尚没有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迫切需要推进铁路基础设施现代化、提高火车运行速度。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是俄罗斯政府的既定计划,按照计划,这一高铁项目全程770公里,总投资1.068万亿卢布(约合178亿美元),建成后从莫斯科到喀山的铁路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14小时缩减至3.5小时。
俄总统普京指出,俄罗斯要顺应当今世界铁路发展大趋势,加快高铁建设,以消除铁路基础设施落后这一“瓶颈”,为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俄铁总裁亚库宁说,发展高铁是俄罗斯交通系统现代化过程中迈出的新步伐。国际经验证明,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带动各个领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冶铁业、机械制造业、建材业等。这对优化俄经济结构、减轻俄经济对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俄期待与中国合作建设高铁
中国在高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俄罗斯惊叹,俄方期待与中方在此领域开展合作。
亚库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俄中在高铁建设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亚库宁说,俄方希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伙伴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把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改造成快速或高速铁路,俄方还支持中国提出的“未来开通北京-莫斯科直达列车”的设想。
俄罗斯铁路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总经理拉皮杜斯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高铁发展速度超乎寻常,我们对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惊叹。”拉皮杜斯说,俄建设高铁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和私人投资,但也不排除利用外资。拉皮杜斯认为,俄方对中方在高铁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很感兴趣,俄中在该领域有良好合作前景,具体合作形式有待双方进一步协商讨论。
俄欲借“一带一路”改善基建
俄罗斯早在2011年11月就宣布,拟在今后10年向交通领域注入巨资,全面提升现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运营条件,加快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步伐。但由于西方制裁,资金缺乏导致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计划至今没有出台。
俄罗斯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全球经济、首先是亚欧大陆经济谋划了一个光辉前景,尤其为亚欧大陆内陆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俄罗斯现代发展学院财经教研室负责人马斯列尼科夫说:“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大力倡导跨欧亚大通道建设的原因就是为了提升俄境内的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讲,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同跨欧亚大通道建设及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相互对接完全可以实现。”
【中俄金融合作】推荐阅读:
金融服务合作方案09-07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07-24
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05-25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10-14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10-06
金融审计和金融监管的区别05-2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0-12
互联网金融培训、互联网金融课程、互联网金融培训课题10-23
试析上市公司的金融特性与金融风险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