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经济正常秩序,形成了世界经济危机。而此次经济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进一步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抬头。中国遭受国外“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调查数量不断增加,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论文 篇1:

试论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 我国自加入WTO后就开始着手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在预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本文认为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预警机制内部的三大主体的定位不准确,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中心协调、企业广泛参与”新的模式,并深入分析各种角色定位的原因。

[关键词] 贸易摩擦 预警机制 角色定位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的大关。可随之而来的,还伴随着贸易对象国对我国频繁使用反倾销诉讼和保障条款,以及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建立相应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我国贸易预警机制运行状况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环节,原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制定了建立反倾销机制的总体方案并启动了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于2003年初还下发了关于在省级经贸委和已经授权的行业协会开展产业损害预警调查的指导性意见,对监测主体和对象主体、监测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调查原则和程序都作了一系列的说明。目前已取得三个方面的进展:一是实施了对共计456类、2733个税号重点敏感商品进出口异常的预警监测,初步完成了产业损害预警模型、海关数据分析等软件的编制和应用工作;二是建立了汽车、化肥和钢铁三个重点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三是基本形成了产业损害预警信息的应用平台,逐步完善了预警数据报送平台、预警信息机制与发布平台和预警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的建设。2003年已在天津、上海、山东、河北、河南、新疆、甘肃、广东、深圳、浙江等10个城市初步建立起各自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也仅仅是具有了一定的雏形,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严重制约了外贸预警机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从表面上看,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全、预警滞后、覆盖面窄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认为是整个预警机制中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在外贸摩擦预警机制中有三个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只有三个主体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预警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目前,这三个主体在分工合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导位置不明确。在已建立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中,有的地区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有的地区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导。这就导致各个预警检测系统各自为政,缺乏宏观层面的协调统一的组织保障,横向沟通协调能力减弱。

2.政府管理过细。政府中已有很多部门参与到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建设中,而且目前很多地区的政府还专门设置了相关的部门,组织专家来分析数据、信息,编制预警报告。这种政府管理过细的做法使政府部门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造成了一定的财政压力。

3.行业协会功能发挥不够。目前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中,大部分行业协会仅仅是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企业的一些培训上。和国外行业协会相比,还有很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4.企业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我国外贸体制经过变革后,许多企业都拥有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生产多少和定价多少都由自己决定。很多企业只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对预警报告不予理睬,盲目生产和自相竞争,缺少自律,因而频繁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二、我国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针对目前我国贸易预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改变现在预警机制中各个角色的定位,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中心协调,企业广泛参与”的模式(见图):即政府在预警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提供各种信息,通过制定外贸法规、政策从宏观层面上控制整个外贸预警机制;而行业协会作为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具体处理机制建设中的具体工作,成为机制的联系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企业就是积极的参与者。

和现行的模式相比,这个新模式在肯定政府的主导作用后,强调和突出了行业协会的中心作用。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完善十分必要的。三方主体各自具体的角色定位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如下:

1.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应该担负起收集信息的责任:政府各部门主要是收集宏观方面的信息资料,例如本国各行业生产销售出口的总数据以及出口国的经济、政治情报和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协会主要是收集国外同行业各类产品的市场状况和企业生产销售信息,以及本国该行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企业则是通过自己在海外的据点收集外贸信息,并负责提供本企业生产销售的数据。

2.数据收集后,应在作为信息处理中心的行业协会进行集中处理,并通过预警模型制定出行业损害预警指数。

3.在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损害预警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政府组织的专家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拟定出有关国内外市场、贸易政策、企业的预警报告。并将预警报告分送到政府各级部门、或通过网络平台传达到行业协会和各个企业。

4.政府外贸主管部门根据预警报告制定出每个时期的外贸法规,以及外贸政策,从宏观上做好法律预警。

三、角色定位的原因分析

1.政府为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政府在预警机制中的职能主要是各级部门对各类出口产品信息进行监控,并根据预警报告制定外贸法规、政策,使用出口许可证或配额招标制等手段从宏观上控制商品的出口。

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建设中,有众多的政府部门参与,例如经贸委、商业部门、海关、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标准化部门、技术监督局、物价局等。一方面,他们是产品生产、销售、出口的数据收集、统计部门,也就是预警机制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政策、法规的制定方,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干预出口企业的行为。所以,在三个主体中,政府担当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但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政府过多的参与预警机制的具体运行,政府部门没有必要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作为信息处理中心。原因有三:第一,政府毕竟属于行政部门,过多地参与具体的微观工作,和WTO所倡导的公平贸易原则就会有违背的地方;第二,政府适当地放权,可以提高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三,政府的支出属于财政拨款,把微观的、具体的职能交出去,可以节省不少开支。

2.行业协会为中心协调的原因分析。鉴于政府不过多地参与预警机制的具体运行,那么具体运行的工作就可以交给行业协会来完成,把行业协会放到一个具体运作的部门的位置上。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中介组织,属于民间组织,不受WTO规则的直接管辖,可以直接或间接以会员企业的代表身份与国外同行业进行信息沟通;而且行业协会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共同组织,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条件成熟,完全可以成为预警机制的联系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行业协会在这方面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行业协会由本行业的主导企业组成,能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企业内部的产品数量和价格等各方面的资料和实际经营状况。行业协会最贴近企业,最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所得到的信息也是真实的、全面的和动态的,由此建立起来的预警体制和预警等级也会是合理准确的。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以对等的身份和国外的同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固定联系,经常沟通和通报行业信息,及时得到贸易对象国的该行业各类产品的市场状况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信息,为建立我国的预警机制提供外方的可靠信息。

(2)专业方面的优势。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的共同组织,在专业上具有其它部门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具体表现在:

①人才优势。行业协会中的人员大多精通本行业的专业知识,随着预警机制的逐步建立深化,现在又凝聚了一批熟悉外贸规则、国际法规的专业人士。拥有的人才比较全面,可以为会员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这是其它很难做到的。

②检测、发证的优势。行业协会拥有的专业人员、专业设备就决定了可以由其进行本行业的检测、发证,完善技术体系和认证体系。一方面可以督促所属企业积极进行比较准化建设,通过国际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经常性地检查和检测企业的内部管理,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各种外部条件申请认证;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本行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以及特定时期的特殊进行动态监控,并把其作为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通知到相关企业和行业。

③培训优势。行业协会因为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本行业的企业提供有关世贸组织规则、国家外贸法规、应对非关税壁垒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提高行业内企业对国际市场准入规则、非关税壁垒的认识,使出口预警机制建立在可传导基础上,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提高企业预警后的应对能力。

(3)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建设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政府可以配套部分资金解决基金启动的问题,但预警机制运转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如果都依靠政府,则财政压力过大。这部分资金完全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作来解决。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运作模式,采取会员制,定期由会员交纳会员基金;而且行业协会所提供的预警和应对服务也可以依照服务的性质收取一定费用。

3.企业广泛参与的原因分析。企业既是预警机制最基础的参加者,也是预警机制的直接受益人。一方面企业给预警机制带来许多微观的信息,丰富完善了预警机制的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也从预警信息中直接获益,避免本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避免或减少贸易摩擦发生的机率。因此,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应该参与到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外贸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与行业协会[J].国际贸易问题,2005,26~28

[2]胡家强邵桂兰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在反倾销预警机制中的职能[J].南方经济,2005,66~67

[3]龙一平:中国建立反倾销与经济之中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219~220

[4]韩朝霞: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研究[R].中国海洋大学,2004,26~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戴佩华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论文 篇2:

做好对外贸易预警工作 促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

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经济正常秩序,形成了世界经济危机。而此次经济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进一步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抬头。中国遭受国外“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调查数量不断增加,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也已成为世界上“两反一保”的最大受害者。此外,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还涉及跨国运输、货物保险、国际支付等关键步骤,从而增加了出口企业受产品输入国外汇管制、海关管制、许可证和信用证等多方面的法律风险。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法律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规避和应对各种风险,防患未然,避免和减少因措手不及、仓促应对带来的被动和重大损失,已成为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部门依托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按不同行业建立了对外贸易预警机制。

一、对外贸易预警机制现状

外贸预警机制是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等一系列信息指标实施监控,使得国内相关产业遭受损害的程度,能够依靠这一系列的指标得以迅速反应,减少贸易风险,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经济安全。

建立对外贸易预警应急机制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商务部2003年9月建立“工业分析办公室”,负责审查和评估进出口贸易、政府政策对产业及企业的影响,南非、欧盟建立的“进口监测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印度建立的进口监测机制等。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带来的贸易摩擦也频繁发生,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案金额126亿美元,占全球反倾销案40%,反补贴案75%。

2009年,浙江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阿根廷和印度等16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和“337”调查90起,直接涉案金额30.06亿美元,涉案数和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上升了11%和140%,涉案金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建立对外贸易预警体系,积极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地方公平贸易工作机构,提出要“建立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和我省经济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的工作要求,于2007年3月开创性地启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建设工作。

“浙江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建设遵循“产业为基础,政府指导、行业组织牵头和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地块状经济特色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业的行业组织,牵头设立“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把培育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参与对外贸易预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与增强政府对外贸易预警工作的宏观指导能力相结合,其最终目标不仅仅在于增强预警能力本身,而是希望借助“浙江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建设工作,切实培育各行业组织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自主性和自我服务能力,从而夯实我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坚实工作基础,力求在具体案件的应对中真正实现“快速高效应对”。截至2009年,已经建立50个预警示范点并计划在今明两年达到100个预警示范点,基本覆盖我省全部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对外贸易预瞽机制主要做法和工作难点

本人主要从事衢州市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工作,该预警点主要依托中国国际商会衙州商会在2008年下半年建立,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网站,及时对外发布最新预警信息,定期发布《对外贸易预警信息》专刊,通过短信发布最新预警信息,定期向外经贸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报送分析报告。

2.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有关应对国外“两反一保”、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讲座,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及联络员工作会议,分析外贸预警形势。

3.订阅相关报刊资料,链接相关网站,摘编有价值信息,加强企业调研,及时掌握各类行业进出口预警情况。碰到实际国际贸易纠纷时,为企业提供相应信息及拥有丰富外贸纠纷应对经验的律师团,组织企业积极应诉。

衢州市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机制示范点经过近二年时间运行,对促进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发展,应对国外“两反一保”起到积极作用,但所发挥的作用有其局限性,外贸预警机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1.沟通渠道不畅,信息整合有待完善。一方面,信息预警工作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另一方面,虽然政府以及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相关进出口商品的信息,但是缺乏沟通,没有能在数据上有效整合,形成完整而全面的信息,使用者不能系统全面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信息时效性有待提高。国际上的技术标准,贸易政策的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但受各国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很大,市场商品价格变动和数量变化、贸易政策都有局限性,因此,信息时效性尤为重要。

3.我国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受经费、人才等制约,而我国的行业协会很大一部分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协会,行业协会作用弱化,难以独立承担外贸预警的相关职能。

4.外贸预警信息来源受到局限,影响外贸预警作用的发挥。企业在面临争端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前期的预测来防范风险,当争端和摩擦发生时,也需要大量的有效信息支持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是,由于部分预警信息对于某些利益体来说是商业秘密,不能有效获取,也影响外贸预警机审制的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对外贸预警机制的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预警工作重要性,完善“产业为基础,政府指导,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相结合”机制,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

重视外贸顸警工作,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应对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对贸易伙伴制订和实施各类影响贸易的措施保持高度警觉,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国外对华贸易政策和法律的发展动向,充分利用与政府之间的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 现在企业普遍有个误区,觉得“两反一保”是政府的事,有种依赖政府的思想。实际上“两反一保”必须突出以行业中介为主导,政府指导,骨干企业共同参与,进一步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加大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合法权益的力度。

2.把我国外贸预警的触角拓展到海外,注重收集,跟踪分析外贸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某一行业的产品进行跟踪分析,掌握其出口比重、出口国别、外销模式、外销价格、汇率利润等情况,进行每月预警分析,及时发布具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及报告,并通过网站、邮件、信件、短信、QQ群、传真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及时沟通和传送信息,使收集的信息更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工作。

3.重视行业协会和商协会对于外贸预警机制的作用,强化以行业协会为主的外贸预警机制。行业协会本身就是由本行业的主导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和商会具有信息收集、交流等优势,最贴近企业,最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所得到的信息也是真实的、全面的和动态的。行业协会和商會可以通过与国外的同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固定联系,经常沟通和通报行业信息,及时得到贸易对象国的该行业各类产品的市场状况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信息,为预警机制提供可靠信息。在培训方面,商会因为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开展有关世贸组织规则、国家外贸法规、应对非关税壁垒REACH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行业内企业对国际市场准入规则、非关税壁垒的认识,使出口预警机制建立在可传导基础上,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4.重视预警点预防和组织企业应诉工作。预警点工作主要以预防和遭受贸易壁垒诉讼后组织应诉为重点,通过行业协调,促进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形成企业间协作网络或战略联盟,逐步完善产品生产、消费及价格变化的预警系统,及时通报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建立定期信息交换机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对策。一旦发生贸易壁垒诉讼,“预警点”应迅速召集全行业企业有关负责人,组成应诉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邀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商讨制定贸易壁垒应诉计划;指导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组织应诉企业积极配合发起国际贸易壁垒调查部门的实地调查工作;组织应诉企业赴进口国出席听证会,并努力抗辩,必要的情况下,可向政府寻求帮助等等。

5.加大对预警示范点政策和经费扶持力度。行业协会和商会毕竟不是官方机构,在经费方面能得到的资助无非就是企业缴纳的年费等服务费用,而建立健全预警示范点需要大量的资金资助,才能将工作细致化,系统化,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对实际碰到的问题难以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大对预警示范点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使之能更加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有效运用信息,及时应对国外“两反一保”案件,减少各种摩擦,保障外向型经济安全,促进其积极健康地发展。

作者:周志刚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论文 篇3:

2005年皮革工业经济运行及2006年展望

一、2005年皮革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

2005年,皮革工业作为轻工业中的重要产业,在服务三农、出口创汇、扩大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度皮革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生产效益继续增长,出口保持稳步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3185亿元,增长26%;产品销售收入3014亿元,增长26%;实现利润126亿元,增长39%;实现出口额327.1亿美元,增长19.3%。其中:皮鞋出口171.1亿美元,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73.1亿美元,毛皮服装出口18.7亿美元,分别增长24%、17%和40%。进口41.5亿美元,增长7%。

(二)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大,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轻革5.5亿平方米,皮鞋25.3亿双,皮包(袋)5.5亿只,革皮服装6640万件,分别增长19%、14%、3%和3%。我国原料皮资源、皮革产品产量、出口均名列世界前茅,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随着近年来我国农牧业的较快发展,皮革行业资源丰富、产业链完整、劳动力密集及带动就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2005年全行业就业人数500多万人,新增就业4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就业17.7万人)。

(三)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牌战略成效显著。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行业已有23家制革龙头企业的产品获得“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使用资格,400个家皮鞋、皮衣、皮具产品获得“真皮标志”证明商标。我国皮革、毛皮及其制品质量普遍达到国际中档以上水平,部分轻革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布局更加协调。皮革行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制成品加工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东部发展继续加强,中部发展保持稳定,西部发展步伐加快。行业布局初步形成了浙江温州制鞋、海宁皮革服装、河北辛集羊皮服装、福建晋江运动鞋、广州制鞋和广州花都区狮岭镇皮具业、浙江桐乡、河北肃宁、河南桑坡毛皮原料加工和四川西部武侯工业园、重庆璧山鞋业等各具特色的生产格局。2005年皮革行业完成投资额188.7亿元,其中:制鞋业投资80.7亿元,皮革服装制造业投资19.6亿元,全年新投产项目318个。

(五)推行清洁化生产,节约与环保状况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皮革企业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采取集中制革、统一治污、中水循环使用等措施,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了末端污染治理的效果。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制革企业基本都建有污水处理系统,90%以上污水做到了达标排放;50%以上制革企业已经采用节水工艺,皮革生产中的节约与环保状况不断改善。

同时,行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一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对外贸易摩擦频发。三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二、2006年皮革工业重点工作

(一)坚持创新原则,促进行业持续发展。创新是行业发展的灵魂,要积极倡导科技创新,引导传统皮革产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运用市场机制、政策调控和经济调节手段,合理控制产能,促进行业内产业链的科学衔接。大力推进节约生产、环保生产、循环经济,努力使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

(三)注重市场开拓和培育,实施“走出去”战略。巩固美国、日本、欧盟等出口传统市场,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努力开辟非洲、南美洲、东欧等新的国家和地区市场。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的方式到境外有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

(四)继续推进品牌战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立足国际化竞争,坚持以企业为品牌战略实施的主体,坚持品牌创建、品牌培育和品牌发展相结合,把品牌建设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继续支持皮革协会做好“真皮标志”工作,打造具有国内外市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努力提高自主品牌在国内生产和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应支持在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信贷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服务;按照聚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若干皮革特色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友好发展。积极探索皮革行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走节约型经济发展之路。在综合利用、废旧物回收、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环保意识,加快对技术成熟、成本合理的污水治理技术推广,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坚决关闭污染治理不合格生产企业。

(七)有效应对贸易摩擦,进一步维护产业安全。要提高对外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完善行业预警机制,维护产业安全。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

作者:牛建国

上一篇:组织部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文员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本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