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调查分析几种典型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趋势性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对策建议,以改善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篇1:

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的借鉴

摘要: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支持方法的差异性、倾斜性特点,对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效果较明显。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达中国家;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尽管国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发展中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基础。要改革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体制,要在坚持适应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下,结合国外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经验,无疑是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保证全国政治稳定及和谐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以农业为基础的特点,对欠发达经济发展采取了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这种金融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对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印度是一个全国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具有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水平差距很大的特点。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贫富差距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欠发达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在国家的帮助下解决。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和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专门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并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和适合的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政府发挥了主导地位。

2、多种途径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欠发达地区资金筹集方面采取了多种筹集资金的方式。根据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落后特点,为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采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吸引国内私人资本、国外资本、建立专门为第二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银行等措施。这些金融支持背景下,得到了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了带动第一产业的目标。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难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实现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同时采取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优惠农业信贷,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3、为农业发展采取了多种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印度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增加农村区域营业网点i。在此背景下,不断增加给农村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印度为了保证农户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1978年,统一制定了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既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弱势群体发放贷款利率不得超过4%,同时要求优惠信贷资金占比不得低于1%的规定i—i。2005年,金融机构给农村地区提供的贷款余额比2004年增加了35.2%,其中各商业银行对农业提供贷款余额占全部农业贷款的63.2%iii。

(二)巴西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巴西在拉丁美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看,巴西仍属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北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巴西为了开发欠发达地区,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措施。这些金融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引进外资成效显著,欠发达地区投资增长迅速,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不但使各区域发展差距大为缩小,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现代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政府对金融支持的高度重视

巴西政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问题,先后建立了政府管理机构,这些职能部门承担了国家投资资金和私人投资资金的协调任务,同时享受比联邦政府超越的权利,具体负责欠发达地区开发资金的管理和指导iv。同时巴西政府非常重视有关专业人才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配置。比较科学的规划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计划,重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等手段,促进了欠发达地区投资的社会效益。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多种渠道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巴西政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例如,根据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收入的不同比例投入不同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解决欠发达地区基本建设方面需要的资金;经济发达地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欠发达地区;政府大量借外债;设立多种基金的发行;建立多种类型的政策性银行增加欠发达地区政策性贷款的支持。例如,1964年以来,各种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政策性银行发放的贷款一直占全国信贷资金的70%v。巴西政府采取的多样化筹集资金措施对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营造良好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

巴西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吸引外资的措施,有选择地引进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急需的外国投资。同时重视吸引外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和市场规模大的硬环境,结合巴西政权稳定的特点,对待外国投资者采取的优惠政策和创造健全的法规等软环境,在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各项计划的基础上,提高了在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的效益。

4、注重金融支持政策的适时调整

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金融支持功能之间发生变异,要求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没有合理的金融支持政策,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应该采取适合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注重不同时期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巴西政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金融支持的实施效果,对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及时的调整。调整的内容涉及到优惠信贷政策、私人资本和外资对欠发达地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巴西采取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政策,保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相似于我国的基本情况,我国面积大,人口较多,是多民族集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的国家,同时有些政策有差异性的优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在降低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发展规划,设置专门的咨询机构及管理委员会,同时根据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确定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二)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发展

在我国不改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现状,无法达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优化金融结构,通过竞争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增加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性的状况,建立多种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改善金融管理体制,对弱势群体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普遍高的特点和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现状,注重采取贷款规模的倾斜和优惠贷款利率的倾斜,增加优惠贷款品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

(四)努力实现筹集资金的多样化

在我国中央政府强调农民增收,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政策的背景下,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高于全国和新疆农业人口,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银行机构要改变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服务意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宏观方面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服务。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失灵的背景下,通过政府的干预,应该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不仅需要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信贷资金,还要积极争取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信贷资金等多种筹集资金的途径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另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的资金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特种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途径,用不同渠道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困难。

三、结论

国家经济发展差异性趋势,必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必然影响金融发展水平,没有国家的干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的保证,很难改变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排斥弱势群体的状况和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加国家财政的补助、增加优惠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私人资本的参与,社会资金的筹借,利用适当国外资金等方面采取针对性,差异性,优惠性,倾斜性的大量工作,才能达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才能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重要问题。

作者:依布拉音·巴斯提

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篇2: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调查分析几种典型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趋势性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对策建议,以改善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大学生就业

状况 调查 分析

0004-02

一、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是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人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欠发达地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还包括一些发达地区区域内部欠发达的区域。以下是几种典型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一)西北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意向

一项对甘肃某大学2010年大四本科生毕业前3个月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学生准备进入社会(就业),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表示焦虑;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定位的学生只占38%,其余62%目标不明确。这与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研究相呼应。唐钧的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还有6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作出规划。

上述调查还显示:对于工资收入的期望,58%的学生在2000元以上。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排名前两位的是国家机关和私营企业。对于就业地区,62%的学生选择大城市或沿海城市。为了学习和求职,学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就业指导。

(二)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项新疆某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82%的受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相关政策了解不足导致就业迷茫。数据显示,学生比较重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比较看重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未来发展是否起作用。该调查还显示,因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大多来自偏远的农牧区,家庭经济水平均较低,入校后感受到城市在经济社会较发达故而毕业后还想留在大城市,不愿回农村工作。他们看重单位性质与发展前景,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想进入发展前景较好的单位,如事业单位等,因为这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其他单位更多的利益;同时他们还关注收入、福利、职位与晋升机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到基层工作的态度比较冷静,有近7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愿意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牧地区工作。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待此问题上比较冷静客观,善于捕捉机会,且看得长远。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一部分来自西部,本身就想回家乡发展,为自己的家乡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就业工作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形成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职业目标,并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包括基本信息、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兴趣及社会实践、技术、能力积累的个人档案,在毕业时加上就业指导教师的评语,作为学校推荐毕业生的资料。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还不够,专门性就业指导资料缺乏。

(三)发达地区内部欠发达区域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项针对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实现就业的前景预测感觉到有压力。认为本专业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只占被调查者的38%。有一半学生考虑过走自主创业道路,但对创业知识和技能很了解的较少。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会是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就业地区主要趋向于珠三角地区及沿海开放城市,其次回生源地就业。选择回生源地的“恋家恋土”情结依然比较浓厚,缺乏风险意识、怕吃苦,自然不愿或不敢外出拼搏。

另一项针对河北省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极大,而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省就业为主,跨省份就业还没形成主流,且大学生就业区域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希望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占近一半。从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大学生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相对减少,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现。

二、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性特点

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区别于发达地区的一些趋势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但区域人才一体化趋势有所显现。欠发达地区本身需要大量高学历、高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等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政策,但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仍青睐发达地区,不愿意回乡就业创业。而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向发达地区流动就业也促进了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岗位人才供需失衡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但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也开始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毕业生大多仍然勇于在“千军万马”中挤有限的高稳定或高薪酬的工作岗位,就业意愿流向集中和实际岗位需求有限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岗位人才供需失衡的现状未根本改变。但随着就业的基层化和西部化,具有本地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开始冷静思考个人发展的持久性,“先就业,后择业”的趋势明显。

第三,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普遍需要就业指导的现状没有改变,但他们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新模式。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一样,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加之他们受到资源、信息相对不足的限制,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很大。同时,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需要学校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三、促进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现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不但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命运,还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稳定。所以,必须根据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特点,立足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一)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定位自己,增强危机意识、自强自立意识,切忌好高骛远,同时摈弃传统的“官本位”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树立多元择业意识、目标管理和实现意识,增强抗挫折能力、锻炼吃苦精神,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自信心;树立“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有事业”、“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真正需要自己的欠发达地区去,才能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其次,帮助大学生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早规划,早成才。引导大学生结合时代特点、社会需要,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人格特点确定分层次的可执行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最后,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要有“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处处不留人,我自成一处”的精神,充分了解并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学识带到欠发达地区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完善人才服务功能

首先,应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尤其是着力打造品牌经济,充分挖掘欠发达地区就业潜力,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其次,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配套功能不健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如住房、待遇、保险等问题,形成公平、公正、充满人文关怀的就业环境和人才选拔制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做到“爱才、惜才、用才”,避免人才“高消费”倾向。制定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鼓励政策,并贯彻落实到位,使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创造价值。再次,建立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人才信息库,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及时发布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最后,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和发达地区建立“人才互换”、“人才帮扶”、“人才培训”等机制。如政府选拔和公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发达地区锻炼学习,几年后将其召回继续为欠发达地区服务;发达地区选拨优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服务,一方面为欠发达地区创造了价值,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优秀人才的自身价值,回来后有更多职业晋升的机会。

(三)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应以本地区市场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趋势为引导,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办学,准确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设置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与合作,使人才与社会接轨,学习和工作接轨,培养动手能力强、善于团队协作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确保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能“留得住、用得好、进得去、出得来”,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永革,徐云卿,唐志强.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某高校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2]李德海,王俊玲.客观认识 理性思考 准确把握——我院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12)

[3]余少伟,刘少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陈志夫,梁继遍,吴翠华等.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11FSH013);2010年来宾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LBJK2010A003);柳州师专2010年科研基金课题(LSZ2010B006)

(责编 吴 筱)

作者:杨小琼

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篇3:

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探讨

[提 要]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供给与当地金融机构需求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对江西高校金融学科建设时间及金融毕业生就业去向了解,发现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金融人才培养规模小,目标层次不清晰;专业设置时间短,学科发展不够成熟;师资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及能力有限。从而提出面向基层、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开发校企合作、银校合作等模式;打造地方特色金融,构建毕业直通车;加大人才引进,加大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优化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 昆(1983—),男,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李兆千(1995—),女,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刘立刚(1976—),男,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欠发达地区高校面向基層的金融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就业效果分析”(JXJG-10-6-3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逐渐趋于市场化,各类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开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与成熟,金融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逐渐拥有了发言权,对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素质金融人才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动力,不仅仅受到了金融机构的需要,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以及各大企业的重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金融人才相对匮乏,建设资金需求旺盛和资金来源紧张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金融人才,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合理地配置资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金融理论和业务实践方面上,定位于培养传统的金融业务人才而非现代化高素质专业人才,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发挥优势,以至于教学内容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存在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高级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无法找到符合其业务发展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例如许多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部门因此停住了业务扩张的步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金融专业,并在不断扩招,吸引了大批学生,普通金融人才过剩,就业率逐步下降。

同时,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转型,相应地提高了金融人员的准入门槛,使金融市场上对普通的金融从业者的需求减少,加大了对于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牢靠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金融人才的需要。就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2017年金融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粗略统计,从事金融或经济行业的工作人员呈递减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或从事其他行业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因此,如何理清金融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金融人才,是金融高校、金融教师急需处理的重要问题。

三、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规模较小,目标层次不清晰

就高校金融招生来看,发达地区的高校占优势,能够吸引大批学生报考,而欠发达地区除了个别高校的声誉优势外很难吸引学生报考,招收的学生相对欠缺。就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原因角度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凭借兴趣选择学习,对于日后接触到的金融知识可能会抱有极大兴趣,并努力汲取知识;而有部分学生是凭借金融发展前景甚至是草率做出的选择,并不一定能够认真地学习金融知识。这对于相对较小规模培训环境中的欠发达地区高校来说,能够培养出真正勤奋、有实力的金融人才并非易事。此外,由于欠发达地区高校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做出清晰的定位,专科、本科与研究生各层次培养目标有重叠部分,没有划分明确,层次培养混乱。专科、本科生难以接受高难度课程,研究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分析思维与技能,使三者之间没有清晰的层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人才的发展。

(二)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学科发展不够成熟

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相对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许多高校金融专业体系设置仍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1]就江西省高校为例,南昌大学金融专业在2007年正式被批准单设专业并独立招生,而硕士点在2016年才经过批准;江西理工大学虽然于1999年开始设立金融专业招收本科生,但是在2017年时才设立硕士点被批准招生;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是江西省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学本科专业,但是在2003年才成立金融学院,与全国开办金融学本科专业最早的中央财经大学相比,相差了三十多年。可见,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导致金融人才在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师资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才外流的现状,导致金融专业学生招收名额与实际招到的学生均少,相应配备的师资规模也小。并且目前高校所聘用的大部分教师是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参加工作,没有在金融领域工作过的经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另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引进国外金融创新理论,以及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跟不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缺乏对国外创新金融产品的认知,不利于培养出立足国际化角度、审时度势的金融人才。

(四)金融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及能力有限

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金融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许案例研究和实务操作;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课,很少用到模拟式、讨论式以及启发式等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只能通过去银行、保险、证券等公司实习,或者应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践,加之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简陋,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形式大于实质,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分析与逻辑思维,使学生出现只在考试之前疯狂记忆以应付考试,在考试之后依然不会的状况,不利于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

四、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

(一)培养面向基层金融人才

近年来,金融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的扩张、网点式的分化,形成了多元化、广覆盖的金融局面,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大多数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城市就业,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与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制定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留住高素质金融人才,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打造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招生率的良好契机。

(二)注重理论基础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金融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从事金融领域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掌握管理、法律等除金融领域以外的知识。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发展层面,良好的实践能力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发展水平。当新的业务出现时,理论知识的即刻完善与实操能力的适应性均能使从业人员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注重培养金融人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能够提升金融人才的应变与适应能力,迎合了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培养其创新意识,以渐进式创新为主

创新是生产动力源泉,如果产品具有创新,就能够使创新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在现代社会创新速度最快的领域里,金融领域是其中之一。如果掌握了创新能力,就掌握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脉搏。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也越来越注重求职者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当注重培养金融人才的创新意识,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并且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渐进式创新意识培养为主。

(四)注重风险意识培养

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风险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便是金融风险。我国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是过度运用杠杆形成的高杠杆风险,这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在经济发展良好时,所处环境易于引导金融部门大力进行创新,推出大批高收益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加强了各领域间的沟通联系,但是,一旦产品创新脱离真实需求,金融系统自身风险急剧上升,并使得风险由单体机构、单个产品向外扩散传染,形成金融泡沫,引发系统性风险。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金融体系将失灵,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政治危机。因此,在客观上,金融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五、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需要对高校金融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优化。首先,应去掉不合理的课程,顺应金融课程体系微观化的趋势,更新理论知识,开设微观课程,丰富课堂文化。其次,应改变授课方式,将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变为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共同探讨,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对金融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要拓展金融专业的教学范围。一方面,应注重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如与法学、统计、会计、计算机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金融知识,提高学生对多方面、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注重学习先进的金融科研成果,尽可能快速地掌握最新国际理论,与自身教学体系相结合,使学生视野开阔、学识广博,达到国际化水平,为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开发校企合作、银校合作等模式

在传统认知里,大学往往被当作象牙塔与现实社会脱节,显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等特性的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来说是一件不利的事情。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银行的合作,使金融学科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促进其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在校企合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与企业的合作,也要注重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与企业的合作表现在学生进入企业参与金融实践,这不仅对于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方面,还是对于企业的自身吸收接纳能力和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创新动力等方面,均具有吸引力。教师与企业的合作表现在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经济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其工作经验,还能够帮助企业掌握最新经济形势,解决所遇到的经济问题,使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银行是当前高校金融人才毕业去向最多的地方,但是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加强高校与银行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出银行所需要的特定专业人才,减缓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局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与学生缴费所需办理银行卡业务的银行合作优势,邀请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开展金融实践技能有关的讲座、研讨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前沿业务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在寒暑假或空闲时间里进入银行实习,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打造地方特色金融,构建毕业直通车

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虽然在招生资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具有劣势,但是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特色,培养出与当地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紧密需求对接的留得住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不但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品质和办学水平,还能够为当地金融机构输送人才,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人才欠缺问题。因此,建议处于内陆与其他国家接壤或相对地理位置较近的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特点增设跨境金融专业方向,增开国际金融专业语种课程,以此能够强化金融人才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加强金融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强化区域合作下的人才培养特色。处于农村、乡镇的欠发达地区可以定向培养面向基层的金融人才,使之既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又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金融原理解决金融现实问题。此外,由于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多数处于成长期,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培养地区特定金融人才能够立刻着手解决地区实际金融问题,符合企业的需要。

(四)加大人才引进,加大师资培训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我国金融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金融工作能力,并且能够树立及时更新金融专业知识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理念,重视金融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以金融學科带头人为核心,进行人才引进战略,加大师资力量培训规模,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在引进新教师时,地方高校需要充分考量自身资源,建立门槛机制,适当挖掘一些具有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身份或者从事过相关行业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水平。在培训原有教师时,高校可以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深入调研考察,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需要选择培养项目和课程进行全面的继续教育学习,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际岗位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坤.论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2]顾宁,关山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J].求是学刊,2015,(1).

[3]李之光.改革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助推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商论,2017,(14).

[4]詹小颖.区域合作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高校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

[5]张学峰.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5,(6).

[责任编辑:黄贝如]

作者:王昆 李兆千 刘立刚

上一篇:烟叶质量行动计划演讲稿下一篇:税务局干部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