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精选8篇)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有不少的成果,而对于过去与当前的比较研究目前是较少的。所以我们在此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走访的研究方法来收集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各方面资料,然后进行比较,希望能给社会提供有关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最新状况,从而便于社会更好的解决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流动农民工子女与其父母一样,是目前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也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但这个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关的调查研究更是亟待深入。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文献研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然后经过问卷调查把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从而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哪些得到解决了,哪些善待努力以及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同时,尝试提出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始于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大致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的。张斌贤以1997——2001年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为基础,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意向的调查、民工学校的调查、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讨等几个方面。代表成果有:曾昭磐的《厦门市未成年流动人口状况及其对教育影响的分析》、署名研究组的《天津市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米红和叶煌的《米成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特征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来自厦门特区的调查报告》、周拥平的《北京市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分析》、黄志法和傅禄建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等。2001年以后,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成为研究的热点。标志性成果是两份极具影响力的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状况的调查报告:
韩嘉玲的《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和吕绍青与张守礼的《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2001年一2004年,主要是探究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寻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选择京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0份);并在五所学校随机抽取5-6人的学生进行小组访谈;对五所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也进行了相关的采访;同期选择学校附近农民工居住地的10名外地民工进行个人访谈。时间为2006年7月11日至2006年9月15日。
二、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入学情况、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费用等。访谈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民工学校的办学情况、困难和建议,民工个人对北京市(天津市)义务教育现状的看法和意见,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三、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列出表格,并绘制成图表。使用SPSS13.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三)调查结果
一、民工子女家庭及就学的一般情况。
1.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一般在(13.95±1.397岁)普遍大于京津市民子女就学年龄(12.25±0.440岁)。这个原因何在呢?我想从(表1)中能找到答案,有82.8%的农民工子女都转过学,其中转过两次以上的占了34.5%。转学为什么会对入学年龄造成影响呢?经过学校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许多学生平凡转学,在这个学校学了不到一年又转了个学校,转了几次都是一直就读一个年级,知识跟不上就只能重新开始,所以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年龄比正规学校同年级的学生普遍大些。这是农民工流动性过大造成的。
2.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58.15%)和临时工(26.05%)为主;仅有3.7%的家长有稳定的工作;还有11.2%的家长属于无业人员。通过学校负责人的介绍和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父母为个体经营户的,多数是在菜市场卖菜、卖水果,摆地摊之类的;临时工主要是在工地干体力活或清洁工之类的;有稳定工作的家长主要是知识水平相对来说高些,所以能在一些公司找到较稳定的工作。
3.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多集中在800-1000元/月,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0.2%。当问及家里交学费困难吗?仅有15.6%的人觉得不困难,学费对多数农民工家庭来说还是个头痛的问题。经有关数据分析,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比到正规学校来说是便宜了不少,但比起正规学校的本市学生的学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没有国家的补贴。同时还有63.2%的学生为学习用品发愁。
4.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2.55%,两间35.48%。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9.75%,16-20平方米占32.35%,21-30平方米占18.65%。当问到在家不能学习的主要原因时,有40%的人回答说没地方学习,可见农民工子女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多么的艰苦。
5.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者占33.33%,20一30分钟者占28.79%,多于30分钟者占15.15%。多数农民工学校都是在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开办的,这可以说对农民工子女是个好事,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就是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的问题了。有许多农民工学校是因这里农民工多,随便建个学校,招几个老师就可以招不少学生,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没法保证了。也是进来国家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取缔不合格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原因所在。可以说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两难的问题。
二、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1.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在一所学校就学的时间有延长的趋势,也就是说农民工的流动性有所缓和,在一所学校学习达到两年以上的多于70%。这也是50%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应当地学习环境的原因之一吧。其中不适应当地学习环境的与学习时间短的具有显著相关性,这就说明了,平凡转学对学生学习是不利的,也就是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跟不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状况还是比较好的,24.1%的人学习优秀,34.5%的人学习良好,仅有6.9的人认为自己学习不太好。同时在与学习老师交谈中我们得知,班级里学习好的多数是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我想之所以他们的学习状况比较好,还是在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态度好,对学习的认识比较高吧。78.6%的人希望自己能上大学,37%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长知识,44.4%的人为了找到好工作而学习,也有11.1%的人认为学习能改变命运。处于对学习的不同认
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学习能给他们带来他们所期待的。
3.过去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师水平以及教学设施等都是令人担忧的。这次调查显示,经过国家加强的管理,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农民工子女学校日渐规范化了。81.2%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85.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齐全;88.9%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老师,8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是负责的;73.1%的学生表示老师对他们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同时表示这种严格既是对他们负责的一种表现;78.6%的学生认为能从老师那学到不少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们的小组访谈,我们了解到,现在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当地的正规学校基本一直,文娱体育以及电脑等都涉及到了;“运动会”、“节日晚会”、“三好生评比”、“优秀少先队员评比”等都有适当的举行;还有不少老师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都很关心,经常会自己组织捐款资助他们。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解决指日可待。
三、外来民工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看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农民工,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满足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工普遍认为北京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65.5%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这与孩子的自身的愿望是成正比的,有78.6%的学生希望能上大学,其中也存在家长教育的因素。从这比例差也可以看出还有一部分家长的愿望与孩子不一致。同时通过与学生们的交谈,我们得知多数家长会给孩子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不会向从前似的孩子回家就得帮着父母干活;多数家长也是比较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家长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老师那我们也了解到,也存在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他们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农民工子女教育部分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如:大多数农民工的子女能就近入学了,随着农民工子女的急剧上升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突出,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如春笋般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正在上升,由于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师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部分问题未能解决,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费用问题,虽然在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费用比在公办学校少,但是与当地的学生的上学费用相比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因为他们没有国家补贴;希望得到同等教学质量教育的问题也是未能一步到位,民办学校如春笋般冒出,其质量并不是能够得到保证的,毕竟资金,教学设施,师资等各方面的限制也是教学质量无法与公办学校媲美的关键所在。民办学校的出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同时有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存在许多不合法,不规范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楼是危房,基础设施极其简陋,教师水平很让人担忧。其中还有不少学校的创办者希望从中谋利。这些学校国家又不得不取缔,取缔的同时又会是部分学生暂时无处上学,这种两难的问题只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就能够解决好!
(四)启示与思考
农民工作为纳税人,子女受教育是其应有的权力,政府应当在全社会的配合下尽快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
第一,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下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这样的户籍制度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义务
教育体制,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问题。在过渡时期内,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则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有条件开放公办学校,或者更自接地为民办教育立法,促使民办教育合法化等,并严格监督国家教学计划的执行。
第二,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要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制定分期收取费用的办法。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要制定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教育、行政、公安、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农民工流出地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加大民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公办中小学为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此外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 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7月9日, 西安实有暂住人口700, 225人, 其中男性416, 110人, 女性284, 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661, 944人, 占总数的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377, 396人, 占全部暂住人口的53.9%;省外322, 829人, 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 分别占到总数的39%、35%、12.3%、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 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611, 111人, 占暂住总数的87.27%。
(二) 随迁子女入学情况。
截至2010年3月, 西安市共有中小学2, 167所, 其中小学1, 685所, 中学482所。统计数据显示, 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41.42万人, 随迁子女人数为14.21万人, 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4%;其中, 小学10.27万人, 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72.3%, 初中3.94万人, 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 由138, 011人增加到142, 116人, 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 虽然2010年随迁子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 但绝对数增加了0.78万人。 (表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 来源就近化, 居住长期化。
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42.6%来自陕西, 24%来自河南, 7%来自甘肃, 居住呈长期化趋势, 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7年, 35.1%的家庭超过10年, 44.4%超过5年, 只有18.5%最近3年才来西安市。
(二) 个体经营, 租房为主。
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 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8%, 建筑行业占13%, 餐饮行业占11%, 其他行业占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96%, 自购房占4%。
(三) 收入少, 文化程度低, 重视子女教育。
抽样显示, 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38.8%, 1, 000~1, 500元的占25.9%, 1, 500~2, 000元的占20.3%, 2, 000元以上的占9.3%。其中,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 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 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24%, 7~14岁占50%, 14~16岁占16.6%, 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 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 全省配套资金不足, 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
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84.80万人 (表2) , 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1/3以上。同期, 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335.51亿元, 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6.33亿元, 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3.82亿元, 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11.7%, 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近几年, 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39.24亿元, 增长19.26%,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4%, 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 基础教育支出26.25亿元, 增长23.13%, 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 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6.32%, 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 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 增加学位, 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
多年来, 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 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 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 在公办中、小学中, 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8.4%和45.5%, 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 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 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生、初中320元/生;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 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 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 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 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 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 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 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 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 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 家庭教育问题凸现。
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 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弱, 因此, 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 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 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 每年投入超过6, 000万元, 陕西省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 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 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 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 随迁子女动态变化, 政策制定滞后。
目前, 公安部门只要求16~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 并未对随迁的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 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 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 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 全盘统筹, 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
我们预测, 到2015年, 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22.885万人, 其中小学生16.541万人, 占全部小学生的60%;初中生6.344万人, 占全部初中生的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 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 以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 以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 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市承担, 需要支付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 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9平方米、建设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2, 500元/m2的标准计算, 未来5年需投入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 按基本建设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 需投入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陕编发[2002]65号) 有关规定, 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1.42万学生, 按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18个中小学校标准, 共需增加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 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 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 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 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 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6∶2∶2, 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承担比例也建议为60%、20%、20%, 中、省应按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 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 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二) 超前规划, 合理布局。
西安市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要有超前性, 应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需要, 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段, 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 还应重视西安主城区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 通过超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 引导随迁子女向主城区有序流动。区县也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 缓解随迁子女向城区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
(三) 建立全省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目前缺乏对随迁子女有效的统计渠道, 在底数不清的情况下, 政府的相关规划和预算很难做到准确。因此, 在全省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可以对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学生进行统一动态学籍管理, 掌握省内各地随迁子女的数量, 并通过对其年龄、流出地区、家庭状况、就学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 为政策制定实施提供依据。当出现随迁子女在省内范围转学时, 只要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父母工作变动证明, 就可以在全省内部顺利就学, 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四) 建立农民工家庭教育保障机制。
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活动主要由学生所在学校、居住社区的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开展。首先, 由财政每年给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部门拨付一定经费, 保证家庭教育工作正常运行;其次, 将家庭教育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把随迁子女之家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健全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 构建一个由各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再次, 发挥社区作用, 传播重视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 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摘要:本文以西安市为样本, 在大量抽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辍学率反弹的原因剖析
1.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1.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收费上涨过快。
2.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深感学习困难。
3.只顾眼前利益,思想观念转变慢。
4.政府执法不严,力度不大。
二、缓解目前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对策
冷静分析形成以上问题的潜在原因,主要是教育政策的不公平。尽可能的消除城乡差异,改变以往‘城市取向’的大一统教育模式,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义务教育的执法检查力度,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是有效解决农民子女辍学率反弹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创造条件,果敢地变“以县为主”为“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负担不公平,义务教育阶段城市教育费用基本由政府承担,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基本由农民自己负担。果敢地变“以县为主”为“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是使义务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样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克服了过去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在办学中遇到了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困难,如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工资拖欠等问题。如果变为“以省为主”,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检查,统一标准,统一步调,就可以少出问题,利于相关政策落实。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并且应逐步向农村教育倾斜。
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尽快地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措施。人们都知道,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政府教育投入的最重要指标,而我国这一指标长期偏低。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应创造条件,首先努力保证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其次应使经费足额,并应逐年增加,从而使九年义务教育得以顺利推行。
2.加强刚性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刚性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这是保证义务教育法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措施。在义务教育法基本精神指导下,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制度,特别要不断完善评估、检查和监督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违法行为决不姑息,应采取批评教育或经济惩罚等手段,在现阶段矫枉必须过正。在这方面,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英国对不按时送适龄子女入学的家长罚金10英镑,监禁1个月,日本对妨碍孩子上学的家长处3000日元以下罚金。目的都在于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目前,应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建立乡政府对村委会、村委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制,对于经常逃学以至辍学的学生的家长给予必要而适当的经济惩罚,多方教育,使其思想觉醒,按时送孩子上学。
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更新思想观念。
事实证明,一些地方为了促进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加大执法力度,的确见效快,不失为得力措施。可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可忽视思想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解决当前贯彻义务教育法中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不仅包括群众认识,而且包括一些政府官员的认识都应再提高,这是保证《义务教育法》得以落实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还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各级人民政府继续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联系农民群众实际的思想问题,进行专门帮助,以提高其思想认识。要使人人知道,我国《义务教育法》同其他法律一样,都带有强制性,它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社会都必须遵守。要使人人懂得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一种义务,也是學龄儿童和家长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实施义务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4.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维和实践能力,支持他们追求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开发他们的潜智、潜能和潜质,培养从本质上敢于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为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大练教育教学基本功,与课程改革密切联系,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估机制,使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当然还要深入改革教育体制僵化、办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使当前义务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今年暑假,我十分有幸跟随我们建工学院纪检部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活动”,并且深有体会。
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去城市打工,现如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备受关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我们先赶到位于聊大东面的军王屯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来到村后,同学们分为两队,队员们深入各家各户进行了解该村的子女的教育状况,我们与当地的以为老人面对面的交流,尽情话起他们的子女在入学所面临的困难、在学校享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等等。通过深入的交谈,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就近入学原则、借读费、贫穷歧视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对于村民们提出的关于教育政策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尽自己所能为他们解答。通过调研访谈,我们对影响东昌府区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调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材料。
下午,队员们走进教育局,走访了区教育局局长办公室和基础教育科。调研内容涵盖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所受的教育状况以及区教育局在农民工教育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赵科长向我们深入地介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赵科长指出,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的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在教育措施方面,他还向我们透露,下一步,我们将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据调查资料分析,针对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这些措施:
1、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
2、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相 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通信落后问题,进而改变农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个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我们的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感受颇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当我看到那些可怜的农民工子女们孤孤单单的走在上学的路上时,我就想,他们会不会很无助,是不是很想自己的爸爸妈妈?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大城市,农民工问题应运而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并且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这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另一方面,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滞后,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环境差,甚至还存在一些非法运营的学校,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要付出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三是公办学校存在困难。首先,教育规划是按照地区人口数量来设置的。农民工子女大量导入,与原地居民的子女入学产生矛盾,使得城市公办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其子女为了就近入学只好跟着转学,这部分学生数量大,转学频率高,也给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2.探索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体制。各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确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分类号
单位代码
密 级
准考证号
重庆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提交论文日期:
****年**月**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
中 国 重 庆 20
年
月 姓名:题目: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目 录
中文摘要.....................................................................................................III
一、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1
(一)开县某小学外务工子女义务教育情况...............................................1
(二)开县某小学外务工子女教育管理情况...............................................2
二、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3
(一)入学手续相对复杂,门槛高.............................................................3
(二)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教材不健全...............................................4
(三)家庭教育缺失严重...........................................................................4
(四)学生心理和行为习惯不正常.............................................................6
三、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改进对策.............................................................6
(一)努力实现教育公平...........................................................................6
(二)简化入学的手续,降低门槛.............................................................6
(三)改善家庭教育..................................................................................7
(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重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7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9
II
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XX级XXX [姓名] 指导教师 XXX [小四号宋体居中]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镇变化日新月异,农村劳动人民向往富裕城市的收入水平,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在中国随处可见。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组成部分徘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对城市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社会阶层中无法忽略的一部分,是城市新兴阶层的重要代表。然而,在社会各界人士将焦点关注到这一群体上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与农民工有关的问题的探讨,社会各界人士非常关心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和成长问题。这个问题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也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所以本文以开县为例,深入考查分析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和问题,并提供合理化建议,期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一道致力于推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合理及妥善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教育公平
一、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目前全县农民工大约7600人,主要来自广西、云南、四川、安徽、湖南、河南等地,这些农民工中,子女大约720人。这些农民工子女分别接受的教育为小学、初中,有部分正在上高中。从目前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分析,通过对开县某小学作了分析:
(一)开县某小学外务工子女义务教育情况
1、开县某小学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条件
开县某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就学列出了一些条件和需要准备的手续,第一,要有父母双方身份证;第二个要有原籍户口薄;第三要还要有在现在地已居住半年以上的有效证件,如居住证、房屋租赁证或房产证等;第四个是夫妻双方中至少有一人要具备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正式的劳动合同文本以及与工资表有关的复印证明文件; 第五个是子女以前所在学校开出的学籍或借读证明文件。农民工子女要想到开县的学校入学必须能同时开具以上证明方可,在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就读的同时,还要同时出具父母身份证和原籍户口簿,以及居住证、劳动合同等能够表明父母身份的证件文本。这样的手续对外来打工的农民工来说非常的不方便,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农民工的子女没有进入开县某小学上学。
2、开县某小学农民工子女整体就学人数
通过对开县某小学的调查,2013年,开县某小学共接收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437人就读,占教育阶段开县某小学在校生人数(872人)的50.1%。2014年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达到641人,占教育阶段开县某小学在校生人数(886人)的72.3%%。2015年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达到769人,占教育阶段开县某小学在校生人数(905人)的85%。
从整体上来看,开县该小学近三年来的农民工子女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大,从中不难发现如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增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变的刻不容缓
(二)开县某小学外务工子女教育管理情况
1、在校管理
主要包括两个调查方面:一是调查学校收取本地与异地学生的学费是否相同,进城务工子女的学杂费和转移支付经费由市教育局按实下拨;二是关于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做到“四统两不”和“四免一补”,即统一招生政策,统一均衡编班,统一学籍管理,统一实行电脑派位制度;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借读费,不得进行摸底考试;免姓名:题目: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收学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教学配备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实施学校与本地学生统一管理。在教学力量上,按照“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模式,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统一配备教师,为外来务人人员子女专门配备了心理协助教师,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缩小差距。在物质条件落实方面,逐步完善发展义务教育经费长期增长模式,提高经费使用率,加强并完善各项与教育有关的优惠条件及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普及。
3、中途借读和转学方面的规范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只需短期(一年以内)就读的,一般凭“三证”按借读身份对待;(2)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如果打算在借读学校长时间(一年以上)学习的,要办理转学手续,除进城务工者子女入学时所需的“三证”材料外,还应该按照规定提供有关材料如转学申请表、转学证明、新生入学登记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等,按照流程和规章制度实施;(3)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学籍管理与本地学生的学籍管理要互相一致。义务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必须登记在册。由于进城农民工工作地点时常变动,要依据合理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①学校如果容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就要统一登记完善全校学生的学籍信息,在每年上下两个学期开学第一周至第二周对接收手续进行登记在册。在登记的同时还应添加入学证明材料如“三证”的原件和复印件等,中教科审核批准并编制的全省统一学号(第一位是“N”,第二、三位为初一入学相应年份),按正式在校生统一管理;②属于外来工子女身份的学生应编入学校报表,8月31日前增加的按“转入”,减少的按“转出”编入当年报表;8月31日后增减的编入翌年报表;③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如果转学,就要按照正常程序办理。如果由于特殊情况急需转学,经历转学流程中遇到困难,通过中教科评判批准转学手续,学校可以在本校学生中单独抽出学籍情况有变动的学生信息提交至中教科;④进城务工者的子女依据当年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参加高中教育入学考试,达到开县学校的初中结业要求的,应颁发初中结业证书;达到入学要求允许在高一级学校上学;⑤学校还要保留与进城务工者的子女相关的入学证明,及时的提交至中教科审核批准,如果所需审核的证明数量过多应交由学校办理。
4、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
本文通过对开县某小学的在校学生的采访和了解,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赶不上目前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农民工子女
由于自身的性质和条件,导致他们的子女入校后,跟城市孩子有一个显著的差异,另外由于父母的工作地点不稳定,其子女需要经常转学,这样一来对子女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子女也逐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对开县某小学农民工子女在开县某小学里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发现一些大班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对开县某小学50名农民工子女的调查,这些孩子中老师反映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占6%,成绩“比较好”的占22%,成绩“一般”的学生最多,占了54%,成绩“比较差”的占16%,还有2%的学生被开县某小学的老师认为“成绩很差”。尽管在开县某小学里没有“学习成绩”一说,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开县某小学老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总结出来的。通过进一步了解,这些成绩差的农民工子女,主要是由于他们随着父母频繁的变成工作,而的频繁转学,这样一来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就无法在同一地点连续接受教育,造成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在开县某小学无法及时适应周围的教育环境,如此一来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导致了进城务工者的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接连受挫。
二、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入学手续相对复杂,门槛高
1、入学条件复杂
目前,开县对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求提供“三证”材料,非起始年级,还需要提供原就读学校的学籍证明,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的农民工家庭在办理这些证件均存在困难。主要是耗费时间和精力。进城务工人员将户口簿和身份证等证件存放在农村,这样一来取证件所耗费的车费不少,时间也较长,另外考虑到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身份证未及时更新、学校寒暑假等原因,这就要求农民工花费更多时间留在老家办理相关程序,这一点上对于按劳动时间收益的农民工来说会造成不少的损失,另一点上也将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上学,干扰他们的上学时间,推迟他们的学习进度。
1、所需材料很难办齐
在劳动合同和暂住证上,大部分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工作或者是经营流动小本生意,很难拿到规定合法的劳动合同。再加上大部分居住的房屋属于二次转租,未合法办理出租房屋登记,无法联系到房东帮忙提供办理暂住证的有关证明。在办理转学手续的过程中,开县要求在转入学校长期(一年以上)学习的,不仅要求提供“三证”,还应姓名:题目: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该按照规定提供转学申请表、转学证明、新生入学登记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等多种有关文件。对于家乡位于较远的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学校的不合理管理为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部分学生苦于这些压力不得不中途退学,处于无学可上的状态。
(二)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教材不健全
1、教材不统一
各地区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孩子学习新的课本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当中,学校的农民工子女都受到这方面的困扰。在一个学校上完课后学生大多只掌握了某一教材的基本的内容,稍微深一些的内容,学生就说没有学过。这样一来,学生头脑里就会出现记忆残缺或饱和的印象。在其他地区,教科书的种类差异很大,以人教版和江苏版为主,如此一来,学生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另外还有些学校采用的教科书的版本存在新旧的差异,同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
2、课程安排不合理
针对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的英语、信息技术及体、音、美等薄弱学科,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倾斜,制定小步伐快反馈的课改方案。接纳进城务工者的子女的学校,经常会面临教学面积小、教师数量少、经费投入不足的困扰。在国家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下,这些学校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工具和设备缺失并陈旧,老师的教学水平低,学生在德智音体美方面的发展存在滞后和残缺的状况,这会给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班级管理上,不能准确把握好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兼顾双方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的特点,不偏不倚地开展各类班级活动,让农民工子女产生被接纳感、认同感和亲切感。同时,各学校在班干部选拔、入团入队、评优评先等方面更多倾向本地学生,不能完全做到一视同仁。
(三)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英国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提到:“教育环境内有良好的状况有助于教育成功,家庭环境的作用远远大于社区环境和学校环境”。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开县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不高
80%的父母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双方文化程度偏低,面对家庭教育时,大都不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甚至长期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致使家庭教育非常缺失;部分家庭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缺乏关爱。这些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培养只能依靠自身和学校教育,而现实情况大多是,子女的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进城务工者中的大部分人都忽视教育的作用,有人曾经开展过问卷调查,提问“孩子如果得到一份劳动收入和父母一样的工作,那还应该坚持让孩子上学吗?”,有六成以上的农民工认为不应该,只有不到三成的农民工认为应该。事实上,大部分农民工很少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认为争取到机会让他们顺利入学就可以了。绝大多数的的农民工忽视子女的素质教育,大部分家庭的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
2、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不当
首先考虑到,进城务工者工作繁忙,和孩子谈心交流的时间少,没有办法时刻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大多数农民工表示,没有太多时间来管教自己的子女,只能满足子女的温饱;其次,由于其文化水平有限,在语言交流、学习辅导上不讲究方法,对孩子进行粗暴教育,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反叛心理漠不关心,只要求子女一味地服从命令。第三,家庭关系不够融洽,900/以上的父母重言教而轻身教,会当着孩子的面和爱人或是同事、邻居争吵,甚至动手打架,子女容易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沾染上不良的习惯。
3、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交流
大部分进城务工者抱有一种看法:老师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老师无需过多沟通,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即可,对子女的其他变化却漠不关心。
(四)学生心理和行为习惯不正常
33%的农民工子女反映自己在面对现有的学习、同学、老师时,不够自信,甚至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自我认同感较差,担心害怕被嘲笑等等问题有很多,58%的学生表示融入班集体需要1一3个月的时间,32%学生表示在1个月之内能较快的融入班集体,而10%的学生在1周内能融入集体。显而易见,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成长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的身心发展状况,这将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学校缺乏对农民工子女心理方面的疏导。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处于身心发展最敏感的时期,由于自身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文化方言等因素,在与城市同龄人相处中,很容易产自卑、不自信、情绪控制力差等不良问题,也容易被集体排斥。而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太重视。老师缺乏开放、多元、多样的教学方式,关爱和鼓励学习成绩差或内向自卑学生的力度不够,课后与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交流也相姓名:题目: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对较少。
三、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改进对策
下面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生态”,也体现了学校的“管理生态”,在学校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表现,学校应将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当中,保证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公平的教育,如: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章程规定,应无区别对待进城务工者的子女,一视同仁;学校领导不应该设立尖子生班,同样也不能不设后进班,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高低有别,但班级之间的师资配备应力求达到均衡。作为学校,在教育公平方面,应该自律;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要有长效的监管机制。教育公平学校之间还体现在教育均衡。位于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要具备大致相同的教学设备、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差异不应过大。最近几年,福州市在教育均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加大、建设、推广“学区制”,即将某个区域的学校组成一个学区,学校之间相互帮助提高;组建“教育集团”,以强带弱,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用这些办法,给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给学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社会教育最容易对初中生产生影响,应重视社会环境的建设。在面对社会问题方面,多作正面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公民的社会责任。学校应该适当补充和加强社会教育,如:在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每月的黑板报宣传、每学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有效渗透社会教育。
(二)简化放学的手续,降低门槛
在入学管理上可脱离以往从户籍到学籍的传统入学模式,采取从学籍到户籍的新型入学思路。即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进行学籍统一化管理,由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入学登记时,带着学生学籍表到当地的教育部门就能完成登记造册,无需太多周折,享受的教育优惠政策和当地学生一样,入学手续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无需携带暂住证、劳动合同等证明文件。在进行学籍统一化的登记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电子信息共享技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间信息的及时高效准确。在2014年1月10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投入使用,能够实现省际间转学情况处理,从提交入学申请到办理转学审核批准能够实现一次性完成。可是从目前来看,全国只有北京、辽宁(高中阶段)、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高中阶段)、陕西等省份或直辖市能够用到本省(市)原有的学籍管理系统与全
国联网,且各地进展不平衡,电子学籍的推广和普及,特别是在校际间的有效对接仍有待完善。同时,政府也可以此为契机,联合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积极打造我国流动青少年信息化综合平台,实现全方位及时跟踪服务。
(三)改善家庭教育
世界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理念在更新,农民工教育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农民工家长必须根据当今的社会发展阶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自由和平等。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成长,及时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首先,开县农民工要懂文化,讲礼貌,为孩子做好榜样,树立艺多不压身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他们善于学习,爱学习。其次,农民工应学会采用合理的方式开展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方式和手段,给孩子留下真实的感受。孩子如果感觉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关心,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尊受到很大的伤害,无法与他人形成和睦的关系,缺乏合作精神。孩子应该处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农民工要牢牢树立一个观念,要同时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要注重一味地经费投入。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学会营造民主、友善、和谐的氛围,形成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的作风,与孩子经常开展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耐心的倾听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和难处,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烦恼;不要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要过分溺爱、放任不管;注重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人格道德,鼓励子女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培养和挖掘孩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重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进城务工者群体工作地点经常变动,孩子离开家乡来到父母身边,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许多压力。这些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表现可能会更明显,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身心成长状况也不同,孩子们跟随父母经常搬迁,对陌生环境经常会感到不适应,一时无法接受。进城务工者子女经常会产生自卑自弃的想法,在同龄人面前多表现出情绪低落的状态,在学习上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无法和身边同学和睦相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老师就应及时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学校都要招聘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辅导,设立谈心室,定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让学生有机会袒露心扉。学校应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而构建平台,提供经费、培训等方面的保障。班主任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团队的骨干,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班级的学生,学生一旦发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最快了解情况的无疑是班主任,如果能够及时姓名:题目: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处理,就能将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学校在平时管理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不加强引导,学生就会误入歧途。考虑到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对新环境的不熟悉,遵守行为规范应从进校门开始抓起,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核心人物一一班主任教师,是学生行为习惯良好的示范,往往对学生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老师尤其要重视自身的言谈举止,身教重于言教。开设礼仪课,涉及文明用语、课间礼仪、课堂礼仪、家庭礼仪等方面。经过实践,这一举措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四、结论
总而言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辛苦劳动。其中大部分人长期离家在外,他们的文化素质能否提高和城市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息息相关,政府相关部门要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他们身上寄托了父母的无限希望,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全社会应齐心协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信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定会让这个群体更加好的生活在这个时代,让这个群体的子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周安安.利益冲突时代的权利观念——“异地高考”争论的背后[J].文化纵横.2013(02)
[2] 吴雪娅,杜永红.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3] 于洪姣.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8)
[4] 杜永红,陈碧梅.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
[5] 田红星.职业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社会融合对策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6] 王涤.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5,(04).[7] 冯虹,张艺.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04).姓名:题目: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致 谢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浙江省江山市的20家生源以城镇居民子女为主的幼儿园和(简称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20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幼儿园为研究对象(简称农民工子女幼儿园),分别随机选取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的158名幼儿教师为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对象,对农民工和城镇子女幼儿园的物体表面、室内空气、手以及餐饮具等的卫生消毒状况进行检测和比较。
1.2研究方法
对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的寝室、活动室及教室等的室内空气,餐厨具,玩具、床面以及桌面等物体表面,幼师手和幼儿手等进行细菌总数及菌群测定和比较。对城镇居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教师的手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
1.3判定标准
室内空气细菌的总数≤2500cfu/m3,且未检测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物体表面、玩具表面细菌总数≤8cfu/cm2,手部细菌总数≤8cfu/cm2,且均未检测出大肠菌群和致病菌;餐饮具表面≤5cfu/cm2,且未检测出大肠菌群,符合以上的相关标准即可认为检测合格[4,5]。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即可认为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城镇居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卫生状况检测结果比较
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在物体表面、室内空气、手以及餐饮具等方面的卫生消毒的合格率有显著 差异,且差异存 在着统计 学意义 (P<0.05),见表1。
2.2城镇居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教师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158名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教师中,男性18名,女性140名,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2±11.8岁,中专及以下有13名,大专122名,本科及以上23名;158名农村居民子女幼儿园教师中,男性15名,女性143名,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2.4±12.0岁,中专及以下有88名,大专64名,本科及以上6名,城镇居民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居民幼儿园教师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学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和农民工子女幼儿园在饭前、便后洗手,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接触破损的皮肤、黏膜、血液以及体液前后要洗手,接触到污染后的尿布、尿壶、处理粪便及便器后要洗手,了解六步洗手法的具体步骤,洗手时采用流动的水洗手,洗手时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以及洗手后要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干等方面的知晓率有差异显著性,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幼儿园作为幼儿聚集的场所,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人群较为集中,加之其自身的免疫力不健全,常容易发生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6,7,8]。学龄前幼儿的自身的卫生行为不能自控,其卫生行为习惯大多受老师及家长的影响,而广大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经济状况较差,为生活而在城市里奔波和辛劳,自身保健意识不足,其子女大多就读于费用较为低廉、硬件设施较差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幼儿园。本研究中,农民工子女幼儿园在物体表面、室内空气、手以及餐饮具等方面的卫生消毒的合格率低于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且幼儿教师的手卫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低于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农民工子女相对于城镇居民子女幼儿园在硬件设施条件和教师的相关综合素质方面较差,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城镇幼儿园教师相比,学历层次较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对环境卫生消毒和手卫生知识的重视不足,获取手卫生相关知识的能力和渠道不足,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农民工子女所在幼儿园的卫生消毒状况较差,广大农村居民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浙江省江 山市农民 工子女所 在的幼儿园卫生消毒状况较差,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其幼儿教师手卫生相关知识较为薄弱。应不断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幼儿 园的投入,不断改善 农村居民 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 次,提高幼儿 园管理者 及幼儿教师对手卫生 工作的重 视程度,儿童预防 保健和疾 病控制工作者应深入 广大农民 工子女幼 儿园,定期开展相关卫生消 毒状况监 测,相关监测 结果及时 向主管部门及幼儿园 管理者反 馈,促进其不 断加强和 改进幼儿园的卫生 消毒工作。此 外,还应针对 幼儿教师开展手卫生 相关知识 的健康宣 教活动,努力提高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不断提高其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林少英,黄侃韵.佛山市高明区2008-2012年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8):90-91.
[2]戴艳,陈宇,魏春雷.2009-2012年嘉兴市市区托幼机构消毒监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4):431-432.
[3]张立军,俞庆儿,马德高.杭州市萧山区星级托幼机构消毒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2):163-164.
[4]吕慧,赵鹏,张丽萍.早产儿家长洗手依从性及认知情况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8):4-6.
[5]苏秀梅,夏同莲.三明市三元区托幼机构餐(饮)具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3):170-171.
[6]乔宏,邓小虹,李凤玲,等.北京市托幼机构手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0):906-907.
[7]何永娣.2009-2011广东省佛冈县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3,29(15):1941-1942.
(1)勤劳、纯真、质朴。他们出身于乡村农民家庭,经常要从事一些种养农活、小商品售卖以及操持简单家务等劳动,从而形成了质朴、纯真的性格特点和较强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2)独立、自强。由于父母进城后忙于务工经商,对他们无暇顾及,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生活、学习上的独立自主意识,遇事有主见,个性鲜明。他们经常远离父母、长辈的关照与呵护,逐步形成了与城区独生子女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相比较显得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
(3)家庭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相对薄弱。由于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所从事的多是一些以繁重体力为主,技术含量低、工资酬劳低,或需要大量工作时间的工作,所以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和家庭学习环境都相对较差,家庭提供孩子课外阅读、丰富生活的科学文化读物相对较少,能够和父母外出旅游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更加屈指可数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智力发展,又将导致他们自卑性心理的出现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弱化,在学习自信心、学科基础知识、课外阅读量、知识信息结构以及学习习惯、能力、效益等方面和城区学生相比普遍偏低。
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子女和城区孩子一样均衡发展,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原有的心理、意识和能力优势,尽力弥补、改善和提升他们在学习自信心、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水平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融入城市学校生活,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均衡发展。
一、文化建设陶冶情操,优化育人氛围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至关重要,显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和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能够形成激发学生创造力、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树立起完整而和谐的育人环境。显性文化建设主要以制度的文化建设为主,学校的校规校训,班级的班规班责,专用教室墙上的管理制度、使用说明等,都以制度的形式提醒学生应当遵守的准则。隐性的文化建设以生命健康、文明礼仪、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主题,挖掘、总结、提炼学校自身文化底蕴,强化学校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文化。隐形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文化墙、荣誉墙、班级文化墙、校园绿化等方面。“让每一面墙说话”是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勤勉故事,优秀作品既能开启学生的心扉,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为学生们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指引道路。加强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与净化,发挥了校园景点的宣传作用,既能增强师生的爱校意识,发挥静态环境的启迪作用,又能让各种有差异的孩子们尽可能的和谐发展。班级文化着装可以张显个性,营造温馨。在学生经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面铺展,点面结合,凸显办学特色,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大立体、全方位营造多元化育人外部环境,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和谐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快乐成长。
二、养成教育内化品格,奠定终身基础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家庭生活的环境条件差,学习环境差,父母常常由于忙于生计而疏于照顾,大多数孩子都处于自由发展,自我成长的状态,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应当重视这些学生生活化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培养习惯的养成教育,更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而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生活化的养成教育内容具体化,细致化。对于每年进校的一年级新生,首先就进行文明上下楼,文明走路的训练。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慢步、轻声、靠右边行走楼梯,不推搡、不疯打、不大声喧哗。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礼貌用语的专门训练。每个年级都有其训练的重点,通过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明确学生在生活中具体的文明行为规范,拟定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训练手册,使文明行规养成教育系列化,规范化,长效化。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借助各种活动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巩固,最后达到自觉,让学生的心灵在学校这个“家”的氛围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三、尊重个性心理体验,促进健康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不会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带来紧张、焦躁与烦恼等不正常情绪,因而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于父母关爱少,接触社会的范围相对狭窄,更会造成他们胆怯、缺乏自信心,或者敏感、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当更多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体验,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活动、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家长不当的育儿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做到“同心”。
学校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在团队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少先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我的勇气”、“朋友关系”等的专题心理辅导。在日常活动中,还可以从“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等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学生全面奠定基础。
【京津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推荐阅读:
关于内蒙古地区住房状况的调查报告06-24
华北地区井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状况调查研究10-08
赴京津学习有感07-07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07-10
毕节地区教师09-25
地区质量分析报告07-21
西北地区景点简介09-08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09-15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10-07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