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通用9篇)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1

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联系密切,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本区的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是湿润地区,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熟制是一年三熟。

3、深圳和珠海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相邻。

4、这里因物产丰富的美称有“鱼米之乡”,“桑蚕之乡”,“蔗糖之乡”,“果蔬花木之乡”。

5、我国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其中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有深圳、珠海

6、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自然因素有:①位置毗邻港澳,与东南亚联系密切;②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③气候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④水资源丰富。人为因素有:①政策具有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②是我国侨乡之一,利于吸引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投资;③本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充足。

7、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港澳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两者的关系是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8、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

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9、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10、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利润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

11、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三来一补”的生产模式: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12、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全部进口材料加工出口向逐步采用国产原料加工出口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

13、珠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2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比较多,而且正向着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研究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但是用追踪法进行幸福感方面的研究也是近年才逐渐被学者们采纳,因此相关文献并不多见。Danilo Garcia(2012)分别在学年初和学年末对瑞典109位青少年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学年末的主观幸福感(SWB)小于学年初,且差异显著;陆烨(2013)通过对上海青年连续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上海青年的总体幸福感基本稳定在7.07分(满分10分)左右;刘军强等(2013)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发现中国各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张远兰(2009)对186名居住于北京军队的离退休老干部进行3次追踪调查, 发现社会支持、自尊、年龄及家庭气氛与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徐扬(2011)对234名军校学员在4年间进行了2次追踪调查,发现人格特征是影响军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寇冬泉(2012)对413名留守儿童追踪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负性关系。

二、调查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横剖的(cross-section)研究,即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但是,人的幸福感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必然随着时间、境遇、经济状况等的改变而变化。追踪研究可以很好地弥补此种调查方法的不足。

追踪研究(panel study),指的是对同一组对象在多个不同的时间点上进行调查, 收集资料, 然后通过对前后几次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探索社会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及其不同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式[1]。追踪研究作为纵贯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方式中设计最为严格的一种,在研究者探索复杂的社会现象、回答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追踪研究是研究随时间所发生的变迁的最好方式[2]。长时期的追踪调查在探究罕见事件,探究缓慢展开的过程,或是探究一些以未知模式重复着的复杂过程……都非常有用[3]。

但是,由于追踪研究耗时长,占用经费大,操作难等原因,往往使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因此目前国内学术界采用追踪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的文献非常少。即使有也只能算是同期群研究(cohortstudy),即选取不同时期针对相同特征的人群进行调查,并非真正的追踪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抽样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取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均地处广东省,平均60%左右的学生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确保后续追踪调查的连续性,笔者选取学籍属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的大一新生的家人(18岁以上)作为调查对象。

(二)追踪研究抽样设计

追踪研究的设计非常严格,即第2次和第N次调查的对象必须是第1次调查的同一组对象。因此,2010年9月在第1次调查时,本课题组借助地缘优势,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地区分布(珠三角9个城市)针对调查对象进行连续取样,即先根据总体中个体的某个具体特征,将总体中的个体分为若干群体,然后对各个群内的个体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2010—2013年,为确保连续追踪的科学性,笔者均选取每年的7—9月份对同一组对象发放问卷。每年随机发放问卷2000~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0~2467份,其中2010年为2198份,2011年2034份,2012年1970份,2013年为2467份。4年累计回收有效问卷8669份,历年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1%~92.3%。

四、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研究对于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取自我报告法,要求受访者以5分为满分来评价自己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调研组把居民幸福感从低到高划分为1~5个等级,即“1”代表“非常不幸”,“2”代表“比较不幸”,“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幸福”,“5”代表“非常幸福”。

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已经按照抽样方案的要求进行了加权平均。在后续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加权之后虽然并未完全消除抽样偏差的影响,但是抽样偏差已明显降低。根据CTR的计算,在95%的置信度下,多次抽样调查的相对误差均值为3.56%,即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的基本状况,尤其是关于两大因素(先赋因素和获致因素)对城镇居民幸福感影响的描述,对考察经济先发地区居民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五、结果与分析

连续4年的追踪调研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基本稳定在3.2分左右,大部分居民的总体幸福感为中等水平,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居民幸福感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分为两大类:先赋因素和获致因素,不同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差异度并不一样。

(一)先赋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1.性别因素: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幸福感更强。

在日益关注女性权益的背景下,本研究特别研究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在2010—2013年的随机抽样调查中,54%为女性受访者,男性问卷46%,珠江三角洲地区女性居民的幸福感均值为3.3,男性居民的幸福感均值为2.9,女性居民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居民。城镇男性居民可能缘于工作压力大其幸福感体验低于女性,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年龄因素:两端幸福感高,中间幸福感低。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基本呈现“V”字形趋势。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相对主观幸福感较高,均值分别为3和3.1;30~50岁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较低,均值分别为2.8。究其原因,30岁以下群体大部分处于求学阶段或刚刚踏入职场不久,尚未成家立业,很多人甚至还与父母同住同吃,没有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50岁以上群体,经过早期职业生涯的积累,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且很多都已在房价低谷期购置了房产,子女大多已长大成人,生活压力明显减轻;而处于30~50岁群体,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小孩的重要时期,职场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此相对前两个年龄阶段来说,幸福感水平较低。

3.户籍因素:本地户籍居民比非本地户籍居民幸福感更强。

我国的户籍制度与个人努力无关,主要按照出生决定户籍,它将决定居民能否享受到与之相对应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本地户籍居民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户籍居民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丝毫不差于城镇居民。虽然,在样本群体中有少部分人口是通过努力获得本地城镇户籍,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与本地居民又略有不同,但我们仍将他们归为本地户籍居民。拥有本地城镇户籍的居民幸福感均值高达3.4,其他户口类型的居民(持暂住证的外地城镇居民、无暂住证的外地城镇居民、无暂住证的外地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均值仅为2.2,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由此可见,身份的归属、社会保障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对本地户籍居民和非本地户籍居民的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4.居住地因素: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状况比较好的地区居民幸福感更强。

2012年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报告显示,惠州、江门、中山、珠海排名靠前。究其原因,这些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教育、医疗、治安、文明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比较完善。

连续4年统计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数据,发现居民所居住区域的教育、医疗、治安等基础设施状况对居民整体幸福感水平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珠江三角洲9城市居民幸福感均值分别为,珠海3.5,中山3.4,江门3.1,惠州3.1,佛山3.2,深圳2.9,广州2.9,肇庆2.8,东莞2.7。相对来说,基础设施状况较好的地区可以为居民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教育、医疗、治安、文明程度等各方面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这些均会对居民幸福感产生较大影响。

(二)获致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与先赋因素不同,获致因素是指个体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身份或属性,比如学历、职业、收入和婚姻等。通过数据整理和统计发现,不同就业状态(在职、务农、无业)的居民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其中,无业人士(如:家庭妇女、学生等)得分较高,为3.4;在职人士的幸福感均值为2.8;务农人士的幸福感均值最低,为2.2。3类人士的幸福感水平差异十分显著。考虑到家庭妇女、学生等无业人士所勾选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信息(如学历、婚姻状况、收入情况)可能会干扰获致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因此,在下文的分析中剔除了无业人士的数据,但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整体幸福感水平降低 :2010年为3.1,2011年为2.9,2012年为3.1,2013年为3.0,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近4年的整体幸福感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1.婚姻因素: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幸福感更强。

婚姻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但研究结果却有较大的差异性。Campbell认为婚姻状况是评价美国居民整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William认为婚姻状况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没有预想的那么强烈;邢占军[4]等人认为在婚姻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中,性别起着决定性作用,已婚女性的幸福感比未婚女性更强,男性则相反;吴丽民[5]认为已婚人群对于目前以及未来预期的幸福感评价更高。从近4年的连续追踪调查中发现,已婚人士的幸福感水平高于未婚人士,分别为3.2和3,且差异显著。

2.学历因素:高学历人士幸福感更强。

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学历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幸福感更强。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居民幸福感均值为2.9,大专学历的居民幸福感均值为1.6,本科学历的居民幸福感均值为3.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幸福感均值高达3.5。研究中发现,大专学历居民幸福感均值呈现异常低值,仅为1.6。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可能与近年大专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态有关。与本科生、中专技校生同台竞技,大专生成了尴尬的“夹心饼”,这会导致该群体心理失衡,幸福感下降。

3.职业因素:自主创业者和政府公务人员幸福感相对较强。

研究发现:在所有在职人士群体中,工作单位的性质对居民幸福感水平影响差异十分显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居民幸福感均值最高,为3.4;国有/集体企业的居民幸福感均值排名第二,为3.0;民营企业工作的居民幸福感均值排名第三,为2.9;务农人员的居民幸福感均值最低,仅为2.2。由此可见,体制内工作的居民幸福感明显强于体制外工作的居民。

不同职业类型的幸福感水平呈现较大差异。自主创业者的幸福感最强,均值高达4.0;政府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幸福感水平排名第二,均值为3.4;公司/企业管理人员的幸福感均值为2.6;公司、企业普通职员的幸福感均值为2.8。研究发现,掌握专门技术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等)幸福感均值较高为3.2,高于平均水平;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幸福感最低,均值仅为2.2。数据表明:(1)自主创业者虽然工作强度大,但自由度高,且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较强,因此幸福感较高。(2)在企业中拥有较高地位的管理层人员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幸福感水平反而低于普通职员。(3)掌握专门技术的专业人才(如教师、医生、律师等)虽然工作压力大,但由于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稳定的收入,成就感较强,幸福感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与实际相符。(4)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幸福感均值仅为2.2,处于最低位,反映了体力劳动者在自我价值和幸福感方面的消极体验。

4.收入因素:高收入人士幸福感更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梳理国内外的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呈抛物线趋势,即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达到某一程度时,幸福感受收入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减弱,有时甚至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研究数据显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居民幸福感均值最低,为2.6;月收入3000~5000元的居民幸福感均值为2.9,幸福感水平有较大提高;月收入5000~10000元的居民幸福感均值为3.3,幸福感体验为最高;月收入10000~20000元的居民幸福感水平并未随收入增长进一步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均值为3.1;月收入20000元以上的居民幸福感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均值为3.2。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3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农民工 体育参与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54-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农民工的医疗健康、工薪保障、教育发展等问题已备受全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关心和解决好农民工的有关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农民工体育参与现状的研究还是社会体育关注的“盲点”,对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和谐体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关注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状况并加强对他们的研究是社会体育学界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有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主管部门提供此领域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以作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1.2调查对象: 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的农民工。我们规定调查对象须满足以下条件:(1)户口不在本市。(2)在该城市打工三个月以上。(3)是农业户口。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

2.2调查法:问卷调查时间为2006年1月—2月,问卷通过信度、效度检验,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共发出问卷 2500份,问卷填写采取现场填写与收回方式,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 1827份。

2.3系统分析法:收集、整理资料,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1827名农民工中,男性1105名,占60.5%;女性722名,占39.5%。农民工样本的平均年龄28.60岁;文化程度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占48.1%,高中文化占28.8%,初中及以下农民工占60.0%;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常常从事简单、脏累、危险性高的工作,劳动强度和压力较大,劳动时间长,从调查可知,感到工作强度繁重的占27.2%,一般的占65.9%,而认为工作压力很大的占18.8%,较大的占31.3%,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9.8小时,每周工作7天的占43.3%,工作6天、5天的农民工分别占37.6%和7.2%;收入较低,主要集中在800-1500元之间,占66.3%,其中低于500元的占1.8%,2000元以上的占8.8%,平均工资1127.5元。

2、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现状分析

2.1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程度

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2005年参加过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比例为45.4%,高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的结果(35.0%),但其参与活动绝大部分是偶尔参加。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每周身体活动的频度达到1997年所确定的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仅占7.0%,低于1996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结果(15.5%),于2000年调查结果(18.3%)相比就更低。说明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整体水平较低,体育还没有成为农民工生活的主要内容。

2.2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项目

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的顺序为:散步、跑步占60%,篮排足球为31.8% ,羽毛球为31.1%, 乒乓球为14.7%。游泳为10.6%。总体而言,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具有简便易行,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过多的资金投入,在选择的项目上,女性较多的选择是散步、跑步、羽毛球,男性选择较多的是散步、跑步、篮排足球,有明显的差异性,健身的内容比较单调。

2.3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场所

从体育锻炼的场所来看,有38.7%的人首选公园、广场,有28.1%的人选择家附近空地,其次是单位体育设施18.8%,学校体育设施13.3%,在收费场馆参加锻炼的人也有12.4%。表明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上比较随意,大多选择在方便、免费的公共场所,随着收入的增加,选择在收费场所和单位体育设施活动的比例有明显的差距,这与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4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占67.8%,与家人一起的占11.4%,而自己进行锻炼的占20.7%。农民工参加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图1),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工体育锻炼意识在增强,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活动、精神文化问题,还未真正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2.5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状况

从本次调查来看,在一年的体育消费方面,完全没有消费的占18.4%,在100元以下的比率较高占57.4%,农民工平均每人一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大约174元。从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内容看,主要是用于购买运动服装占42.4%、体育彩票占29.7%、以及体育书报占18.2%等方面的消费。表明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且农民工的消费水平随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可见,经济收入的高低对体育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农民工群体经济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体育消费。

3、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

3.1客观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按选中的排列顺序是:没有时间;工作累没精力;没有场地;不懂如何锻炼;人多场地少;没人指导等(表2)。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农民工常常需要加班加点的工作,且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困乏,对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工作压力的认识不足,因而不想再去参加体育锻炼。(2)提供给农民工的体育活动场所有限,器材设备不足,到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既不方便,又收费高,让农民工们望而却步。(3)农民工们相对文化层次较低,他们绝大多数不懂如何锻炼,不会锻炼,又缺乏指导。我们认为,应加强《劳动法》的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保证农民工的权益;调整城市公共财政开支结构,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加大体育设备的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开放社会、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快在用人单位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培养骨干(如佛山高明区“外来创业者艺术团”,该艺术团的30多名成员全是外来务工者),开展专门的农民工体育比赛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2主观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按选中的排列顺序是(图2):其中最主要的是没有锻炼的兴趣,占到60.0%;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占到34.0%;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学生时代就不喜欢;身体较弱,不宜参加;怕人耻笑。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2)对参加体育活动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年轻、身体好,不用锻炼。(3)不懂体育锻炼的方法。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的实际,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工健身的意识,制定相关法规,要求用人单位定期开展体育活动;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农民工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之成为体育活动的指导者。

三、结论

1.体育进入农民工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2.珠三角农民工多为青壮年,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多以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报酬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为主。

3.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项目、内容和消费等方面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4.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但还没有真正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5.体育消费的结构比例不均衡,主要的消费集中在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彩票和体育书报等方面。

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体育参与程度受时间、文化、教育、经济收入和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转变体育意识方面,还需作出巨大的努力。

四、建议

1、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健身意识

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往往从事脏、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工作,又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健身意识弱,我们应该利用现阶段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如:政府部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出版各种体育宣传手册的方式,各企、事业单位采用出墙报等方式来出版健身专栏,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工健身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企、事业领导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了解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为增强农民工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2、政府重视,加大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敦促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水平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法》的检查力度,规范用工时间,为农民工参与健身活动提供时间保障;珠江三角洲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应为在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敦促企业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待遇,彻底纠正克扣、拖欠工资现象,使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成为可能;尽快出台《农民工权益法》要求较大的用人单位必须建立体育活动室,明确规定场地、器材数量,为农民工提供参加体育锻炼必备的条件;各级工会特别是外资、三资企业的工会组织,还应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结合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民工体育活动,如举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行业间的体育比赛,充分发挥体育的“安全阀”的作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对于用人单位承担的农民工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可给予适当的补助或某些政策上的优惠;对于不承担责任或没有尽到责任的,应当规定奖罚措施。形成政府、用人单位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机制,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水平。

3、调整城市公共财政开支结构,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加大体育设备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开放场馆,特别是公共免费体育设施,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

在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下,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调整城市公共财政开支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增加体育彩票资金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出资在这方面的投入,在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增加体育设施;进一步开放场馆,特别是公共免费体育设施,如节假日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等,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

4、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质监测及监督机制,为农民工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和良好的体质

为农民工配备一定的健身指导员,可通过有关部门的支持或各单位有目的地在本单位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或有关单位可以联系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或教师,在假期以志愿者或三下乡的形式进行指导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为农民工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体质监测,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经费,采用定点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媒体定期发布农民工体质状况,为全社会关注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创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看城市适应[J].河海大学学报,2005,(9).

[4]邓可祝,范圣兵.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之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5]“外来农民工”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外来民工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1995,(4).[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8,(2).

[6]梁小彪.广东省外来工余暇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J].广州体育科技,2005(3).

[7]徐光飞.流动人口.城市市区体育的难题[J].体育与科学,1998(3)

[8]吕树庭等.流动人口:社会体育的新课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

Abstract:The text uses many ways to study current status of migrant rural worker in Pearl River Delta in physical participation, such as literature, data, survey and systems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many facts affect migrant rural worker do more exercises: economy, time, work, surroundings and consciousness. Due to these problems, hereby some advises.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4

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中山市大型蔬菜生产基地中9种蔬菜30个样品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污染现状,初步摸清了蔬菜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污染状况.并以WHO/FAO规定的日允许摄入量换算得到的标准评价了其主要蔬菜品种的硝酸盐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菜心→白菜>芥菜→空心菜→生菜→瓜果类,菜心、芥菜和白菜为严重污染,生菜与空心菜为重污染,瓜果类蔬菜为轻污染;亚硝酸盐含量普遍较低,均未超标.因而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控制该地区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状况.

作 者:黄勇 郭庆荣 任海 杨国义 万洪富 罗薇 HUANG Yong GUO Qing-rong REN Hai YANG Guo-yi WAN Hong-fu LUO Wei  作者单位:黄勇,任海,HUANG Yong,REN Hai(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510650)

郭庆荣,杨国义,万洪富,罗薇,GUO Qing-rong,YANG Guo-yi,WAN Hong-fu,LUO Wei(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5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迁移及生态风险评价

检测了珠江三角洲河流及南海近海表层沉积物中2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其含量范围为138~6793ng・g-1.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主要有石油排放,煤、木柴等低温燃烧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生物成因.其相对贡献分别为石油排放占36%、煤、木柴燃烧占27%、机动车尾气占25%,自然来源占12%.珠江、东江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工业和生活废物的直接排入和机动车尾气的近距离沉降.西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大气沉降是主要输入途径.南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河流输入是主要途径.在多环芳烃由河流向海洋的输送过程中,p可以作为一个有效指标示踪河流输送的多环芳烃.风险评价表明,东江及珠江部分河段沉积物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其它区域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作 者:罗孝俊 陈社军 麦碧娴 曾永平LUO Xiao-jun CHEN She-jun MAI Bi-xian ZENG Eddy Y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刊 名:生态毒理学报  ISTIC英文刊名: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年,卷(期): 1(1) 分类号:X52 关键词:多环芳烃   来源   迁移途径   风险评价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6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课后习题

1.全部位于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江苏 B.内蒙古

C.山东 D.河北

2.关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区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B.全区降水量都很大,故有“水乡泽国”之称

C.全区光热充足,都能生产天然橡胶、甘蔗等

D.长江以南广大丘陵地区分布着酸性红壤

3.关于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B.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C.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D.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4.有关北方地区农村生活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

B.民居的墙壁体较厚

C.农作物两年一熟

D.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5.下列平原中,耕地类型为旱地的是( )

A.台湾西部平原 B.渭河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鄱阳湖平原

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7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技术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地区, 它的生鲜农产品经常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被运输到全国各地。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对此地区的冷链配送技术进行完善, 使生鲜农产品得到更好的冷藏, 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技术的探讨, 使其变得更加完善, 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配送的积极意义

冷链配送是指将物品置于一个低温的环境下进行运送, 从而使运送的物品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配送能够保证当地新鲜的生鲜农产品在运到内陆城市和地区后, 依然保持新鲜, 让广大内地的人们也能品尝到珠三角地区的生鲜农产品,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 从而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也使得沿线的经济得到长远发展,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2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的技术要求

在生鲜农产品的冷链体系中, 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就是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低温加工, 针对不同农产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 在低温加工的过程中, 可以将温度调整到零下20℃到零上9℃之间, 而在进行低温运输的过程中, 进行运输的车辆中要具备制冷机和保温箱两个重要元素, 这两个部件是整个低温运输车的核心, 除了这两个核心部件之外, 低温运输车上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部件, 那就是GPS定位仪和温度记录仪。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运输的过程中, 整个运输环节又要保持一个最佳的低温的运输状态, 农产品运输到某个地点进行卸货时要做到快装快卸、轻拿轻放, 确保生鲜农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差错, 保证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吃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

3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技术的现状

3.1 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技术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 属于亚热带气候,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的水果、蔬菜资源相当丰富, 有一些内陆地区没有的生鲜食品, 因此, 将当地的这些生鲜农产品运送广大内陆地区是生鲜市场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内陆地区生鲜市场的发展又促使冷链技术的发展,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产品运输到其他地区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 但生鲜产品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证其新鲜, 因此冷链是用来保障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的一项重要的技术。而随着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的不断开拓发展, 冷链运输技术势必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会成为带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同时也会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涨。

3.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技术逐步成熟

随着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冷链配送技术”已经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的一项重要技术, 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省对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技术十分重视, 政府也加大了对冷链技术的扶持力度, 很多冷库都引进了一大批新型的制冷装备, 也加强了制冷技术的开发, 对于冷链配送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低温运输车也有了一些科技上的改进, 冷链运输技术相对成熟,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完善。

4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质量进行控制

4.1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的商品质量进行控制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对当地的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配送的过程中, 进行冷链配送的生鲜农产品一定是外观、质量、规格等都符合相关要求的商品。因此, 对配送过程中的商品质量进行控制实际上就是对这些生鲜农产品的自身质量进行必要的控制, 对这些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不单纯的是对其质量进行保护, 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一些成熟的运输、保险技术, 使这些商品的质量能够进一步提升, 从而实现这些商品的最高价值。

4.2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的服务质量进行控制

在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配送的过程中, 良好的服相互影响, 从而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口感, 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 要努力做好低温运输工作, 做好果蔬产品的冷藏运输, 努力研制出更科学的冷藏设备。因此, 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冷藏运输技术的研发, 将那些尚在试验阶段的冷藏技术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对于低温运输车的运载量、结构等要进行相关研究, 研制出低成本、高效益的低温运输设备, 鉴于我们国家的低温运输和低温冷藏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所以在冷藏技术的研发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借鉴等措施, 缩小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4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冷链配送

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配送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作为技术支撑, 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 能够实现对进行冷链配送的一些生鲜农产品的有效追踪, 同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联网管理, 使配送过程的每个物流信息都能被人们掌握。因此, 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鲜农产品进行冷链配送的工作中, 一定要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在冷链配送技术中引入GPS定位技术、红外线传感技术和条形码技术,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丰富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技术, 确保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能品尝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鲜农产品, 在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 拉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增长。

6 结语

总而言之, 内陆城市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独特的生鲜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促使了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技术的发展, 而这项技术恰恰又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 相关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严把生鲜产品冷链配送的质量, 研发完善的冷链配送的技术, 让冷链配送变得更简单、更实惠, 使我国的冷链配送技术能够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媲美, 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带动国民经济友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轶侠.吉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4.

[2]贾腾飞.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质量控制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

[3]何凯峰.青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选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4]赵秋坡.漯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3.

[5]魏国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02) .

[6]杨光华, 林朝朋, 谢小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6) .

[7]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 2012 (23) .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8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以南,_______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____和________。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西部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_。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气候。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_。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区。降水季节分配_________,主要集中于______________。

4、土壤:东北平原在________的环境下,发育了_________。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__________”。黄土高原被_________所覆盖。______、______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_________在_______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农业发展条件:优势: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劣势: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且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___________严重。

2、主要的农作物:北方地区降水_________,耕地多为_________,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粮食作物,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农业区。

3、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措施:(1)国家为缓解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地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采取了_____________等跨流域调水措施。(2)从长远来看,发展___________,才是这里农业____________的必由之路。(3)___________,调节降水时间变化大的问题,是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的有效措施。

4、冲积记扇的形成过程:河流从________流出,由于_______骤降,________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_________作用减弱,使碎石和泥沙________形成一种____________地貌——冲积扇。

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篇9

知识点整合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是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是一个长期性、整体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过程。

2.国际上欠发达地区振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

①城市化、工业化“双引擎”模式(城市工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②小城镇群发展模式(小城镇为节点,强调分散城市体系,推进城乡要素流动);

③农村综合发展模式(韩国新农村、日本造村)。3.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地域性。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部的概念。

②发展的不平衡性。自然、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差异。③开放性。既专业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4.区域协调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期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强调增长率和重工业、资本积累、计划调控。区域协调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以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为核心。增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传统发展损害农业、人力资本重要性、城镇小规模和产业分散化。

5.区域协调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以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为核心。增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传统发展损害农业、人力资本重要性、城镇小规模和产业分散化。

6.区域经济既包含本身的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也包含系统的运行、结构、组织以及增长与发展,同时还包含系统内外的经济联系。

7.区域经济中的主要特征中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指的是“自然、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差异”。

8.区域经济中的主要特征中的开放性指的是“既专业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区域经济中的主要特征中的地域性指的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部的概念”。

9.区域经济中的主要特征中的地域性指的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部的概念”。

10.区域经济中的基本定理中的“区域文化差异性定理”的具体内涵是“种族经济学,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区域相联系,不同的地域,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不同,对特定区域的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11.区域经济中的基本定理中的“集聚经济效应定理”指的是“外部性理论和极化效应理论,有助于解释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形成”。

12.江苏苏北振兴经验中“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具体内涵是指“以东龙海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为重点,实施梯度转移”。

1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是一个长期性、整体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过程。

14.浙江山区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中的以经济生态化推动生态经济化指的是“发展生态工业,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山区现代农业,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园区。提升产业结构,打造生态旅游业。”

板块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知识点整合1.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变化:2012年,21个市中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市有8个,比2000年多2个;而处于中游的地市,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区间内的市,2012年只有

3个,比2000年减少2个,地区发展水平分布逐步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变化。

2.2012年,广东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但粤东西北都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梅州、河源、汕尾、云浮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3.社会发展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 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②均等化程度低; ③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4.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广东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区域间实现协调发展,达到普遍小康。

5.属于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强的现代港口城市是湛江。

6.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是工厂化。7.主导产业从质和量的方面来看,分别具有序列演替性和多层次性。

8.粤北地区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表现在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9.粤西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一个港是湛江港,湛江港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

10.海洋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

11.粤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利于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适宜创业和人居。

12.粤北地区的劣势表现在:经济总体实力弱,财政力量不足;加快经济发展与构建广东生态屏障之间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13.主导产业主要指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14.促进县域经济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流向粤东西北县城,推动沿边县域跨省合作发展。②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名牌。

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吸引在外乡贤能人回乡投资创业。④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专业镇,打造特色园区和特色品牌。

⑤大力发展配套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配套生产,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机制

板块三: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机制

知识点整合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市场属于经济运行的基础,政府属于宏观调控。

2.区域合作发展机制中,政府统筹机制是关键。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机制中的宏观调控属于政府机制。

4.区域合作发展机制下,政府理论上应弥补市场失效。在区域发展中,更要注意推动次区域政府合作,即设计好制度能够充分调动次区域政府围绕共同目标努力。

5.经济层面的合作机制中的“对口帮扶”是行政层面的合作。2002年10月29日,《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与山区市县对口帮扶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2]78号)调整原对口帮扶,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珠海、中山7市;帮扶的重点对象是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新增加的平远、兴宁、乐昌、翁源四个山区县(市)”。

6.建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机制建设中的通过产业转移园实现的是经济层面的合作。

7.《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意见》中提出制订五个专项规划,指的是制订东西两翼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工业化和城镇化。

8.2014年1月12日,省第十届三次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区域互动发展机制中关于人均GDP的内容是构建区域互动发展机制,西北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9.《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的两个底线所指内容是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

10.《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的三大抓手具体内容是指: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

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发展分化协调发展一体化。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设计下一篇:长征的作文200字初二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