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精选9篇)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
本文就陕北地区如何应用抗旱造林技术,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作 者:李夏刚 LI Xia-gang 作者单位:安塞县林业局,陕西,安塞,717400 刊 名:陕西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S728.204 关键词:陕北地区 造林技术 造林成活率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3个方面, 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3个因素既有区别, 又可互相转化。
(1) 陕北地区年降雨量少, 气候干燥, 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年平均降雨量400mm左右, 且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 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2) 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 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 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 加之假植不浇水, 未与土壤密接, 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 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 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 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 (3) 整地质量不高, 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 坑穴太小, 栽植过浅, 根系不舒展, 东倒西歪, 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4) 树种的生物学持性与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 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 而另一些树种, 则难以成活, 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 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 以致其栽植过晚, 成活率低。 (5) 施工规模大, 造林时间拖的长, 树种单一, 劳力组织跟不上。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 造林时间拖的长, 有时达60多d, 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 纯林多、混交林少, 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 造林质量有所下降, 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整地技术
整地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林木种植的立体条件加以改进和完善, 提高地面的集水、蓄水能力, 保持水土, 创造适宜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有利环境条件, 从而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整地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反坡梯田、水平阶、水平沟、沟鱼鳞坑等等, 可以根据不同造林地段以及不同的树种采取相应的整地方法。进行整地具体的技术要求有:在春季进行旱地造林的时候, 针对墒情比较好的阴坡和半阴坡地段, 可以采用中小规格的翼式鱼鳞坑进行整地, 在一边整地的同时一边要及时进行苗木栽植, 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造林时对坑穴土壤的干扰, 保持土壤中由于整地额外蒸发的水分。而针对阳坡面、半阳坡面以及沙漠荒地地段等林地墒情比较差的造林地段, 可以采取提前整地的措施, 最佳措施是提前半年最好是选在雨季或前1年秋季进行整地, 实践证明, 提前整地有利于改善林地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 增强土壤的肥力, 并且能够使土壤积蓄充足的水分, 另外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的病虫危害。
2.2 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的方法原理是在人工进行合理调控的前提下, 利用水分的重力以及土壤蓄水功能, 将降雨的水分进行就地拦截和储蓄, 实现对降水进行再次分配, 延长土壤中水分有效供应的时效, 从而达到提高林木成活率的目的。
2.3 灌溉技术
抗旱造林灌溉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与用水量之间的矛盾, 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目前我国抗旱造林工程中实施的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渗灌技术。其中渠道防渗技术目前仍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 我国渠道防渗技术已经实现了由单一防渗向复合防渗的发展, 但是渠道防渗技术由于衬砌成本高的限制, 不利于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而管灌、喷灌、滴灌以及渗灌技术, 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节水效率比较高等优越, 近来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4 覆膜技术
覆膜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 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和发育的土壤环境, 由此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具体技术措施是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出一条缝, 在新栽幼苗的地表上面覆盖地膜, 使苗木的地茎通过膜的中心, 然后用土覆盖压实地膜四周和划出的缝, 使地膜没有孔隙。这里应注意的是覆土的宽度和厚度, 一般在4~6cm之间为宜。
3 陕北地区实施抗旱造林技术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应注意的问题
陕北地区因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所以在造林中, 除应用以上常规抗旱造林技术外,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造林时间, 多季节造林, 树种选择搭配等问题和加强多环节抗旱技术措施, 并加强抚育管理等, 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3.1.1 造林时机的选择。
在陕北地区, 春季多干旱, 但也是造林的最佳时期, 把握好造林时机相当重要。在土壤解冻以后立即造林为宜, 因为秋季土壤中蓄积了部分水分, 土壤解冻立即造林, 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 也可根据墒情和树种, 选择雨季造林和秋冬造林多季节造林方式, 提高造林成活率。
3.1.2 选择合适的树种。
由于不同树种之间存在着生态学特性差异, 一般情况下, 在陕北地区进行抗旱造林以选择耐旱特性的树种为宜。
3.1.3 注意苗木运输和采取完善的苗木根系措施。
起苗前一周先灌水, 使苗木充分吸水后即可起苗, 起苗后应及时分级和包装运输, 在对苗木进行调贮藏过程中, 应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湿润。
3.2 多环节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推广
3.2.1 提前整地。
合理适时的整地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立地条件, 创造适宜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有利环境。陕北地区干旱多风, 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左右, 且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所以造林采用提前或秋季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 并提高土壤有机质量。
3.2.2 截干剪根造林技术。
截干去梢可减少苗木水分蒸腾, 保持苗木地上、地下水分平衡。剪根主要是去除受伤根系, 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和对水分的吸收。
3.2.3 推广容器苗和带土球造林。
容器苗造林和带土球造林能更好的保护苗木的根系和水分, 使苗木生长基于原有基础条件, 使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大苗造林最适宜带土球, 土球大小一般应是苗木胸径的8~10倍左右, 土球应用草绳捆扎好, 防止破碎。
3.2.4 适时早栽, 深栽浅埋。
陕北地区春季随气温回升, 土壤返潮, 墒情较好, 因此春季造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 可根据树种适时早栽, 同时应适当深栽浅埋, 留有树穴, 既可减少蒸发又有利于积水。
3.2.5 覆盖造林, 保墒集流。
植苗造林时, 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落叶等材料, 以苗木为中心, 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 可有效减少蒸发, 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3.2.6 树干保护造林。
早春干旱季节, 造林时可采用农用薄膜、牛皮纸、报纸等材料, 将地上树干包裹起来, 可有效防止苗木失水, 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发芽或放叶后, 可适时去掉苗木保护材料。
4 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实施, 有利于推动陕北地区的林业发展, 促进陕北地区林业生态效益的提高。由于陕北地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气候环境较为干旱, 因此需要继续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改进和推广, 确保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摘要:本文就陕北地区如何应用抗旱造林技术, 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徐晓燕.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 2009 (5)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抗旱技术;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8.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73
通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树木的成活率非常低,主要是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林业研究界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以期扩大森林覆盖面,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并根据林业发展特点,从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1 确定立地类型
在进行立地分类时,立地类型是最为基本的单位。由于地段的不同,立地的性能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立地因子的情况对造林立地进行分类,根据造林的不同地段而有所区别。在采取造林技术时,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对于立地类型的确定,要根据造林环境,构成立地与树木之间构建生态关联性。纵观立地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立地类型中,生物环境是辅助性依据,非生物依据是主要的依据。不同的造林地,由于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要在立地的过程中以非生物因子为依据进行区分[1]。一些非生物因子的表现非常突出,会限制树木的生长,需要加强重视,但还有一些因子虽然对树木有所影响但并不会产生限制,这样的因子就不需要重视。
对于造林而言,非生物因子并不是绝对依据,环境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植物条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此,需要根据树木的生长表现情况对立地环境进行选择,可以对立地类型进行有效的划分。
2 确定树种及造林时间
2.1 确定树种
在造林的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原则不仅要严格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还要考虑到苗木的准备情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技术,不仅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划执行,还要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通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所选择的树种具有较强的抗干旱能力的树种,如黄槐、凤凰木、青皮木棉和腊肠树等。这些树木都属于是萌生能力非常强的树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根深。这些树种都喜欢阳光,生长的环境气温界定在11~18 ℃,对土壤的适应性也非常强,如在红土壤、黄棕土壤、红土壤等中均可生长。
2.2 造林时间
造林时,要充分考虑到起苗的时间和造林的时间,以确保树木能够在生长中保持活力,使林木的成活率有所提高。春天属于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春季进行造林是非常适宜的。春季是气温逐渐升高的季节,随着气温的提升,苗木不仅会快速生长,还不需要考虑贮藏苗木,树木根的生长就会更为旺盛。基于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宜选择秋季9-10月,此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的速度非常缓慢,且土壤还没有进入冻结期。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土壤中的水分就会聚集在土层的上部,进入秋季,土壤的墒情非常好,因此需要抓住这一良好时机造林[2]。如果是在春季造林,由于春季的风沙大,且降水量相对较少,所以造林时间要尽量早一些。当进入9月后,土壤中的水资源含量比较高,适合于林木生长。
3 确定造林密度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不足,因此难以实现森林植被的大面积覆盖。因为如果造林密度太大而超出土壤供水能力,就会因水资源匮乏而不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地下水的水位下移,土壤逐渐干化,林木容易由于严重缺水而导致死亡率提升。此外,要想保证造林密度不会对林木的生长造成影响,还需要对林木的材质、干型,以及树木生长相对稳定后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和防护功能,包括未来这些林木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考虑。所以,在造林时,如果是混交,其中林木为华山松纯林与旱冬瓜混交,行距通常为4 m2(2 m×2 m),造林的密度为167株/667 m2。如果是核桃树,树立的行距通常为30 m2
(5 m×6 m),造林的密度为23株/667 m2。相邻行之间的植株排列都要错开,以促使林木更好地生长。
4 抗旱造林方法
4.1 截干种植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树种具有很强的萌芽力度,就可以将枝干截去栽植到土壤中,这样就可以避免枝干在发芽的过程中存在水资源流失的现象。但要确保所截去的枝干在土壤中能够快速生根,就要使水分阻碍枝干的根部汇集后,还要在距离地面枝干2个芽上有充足的水资源。对于截去的枝干,通常为生长在树木地上高度的2/3的位置。进行枝干栽植时,高于地面10 cm的位置要截去。刺槐、臭椿和黄栌等都适合于采用截干种植的造林方法。
4.2 高干种植
高干种植一般会采用扦插的林木繁殖方法,操作上简单易行,不仅种植的成本地,且林木的成活率也相对高。具体操作中,高干种植可以引进扦插繁殖技术,在大棚中进行。要求苗床要到100 cm的宽度,并在苗床的四周围安装上挡板,挡板高度为10~12 cm。苗床上的土壤要中性微酸,土壤要肥沃而疏松,以便于灌溉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高干种植会选择春季的3月、夏季的6月以及秋季的9月。将当年生的树枝进行剪取,树枝上留下长度为3~4 cm的叶子。在进行插穗处理时,要做到随时剪下,随时插到土壤中。要将插穗剪好,注意采用保湿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4.3 滴灌节水及沙地径流造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滴灌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灌溉。在灌溉的过程中,会按照土壤的干湿程度对水的滴灌进行控制。如果土壤比较干燥,平均每隔5 s就滴1滴,1 h约滴水50 g。如果土壤较为湿润,可以平均每隔10 s滴1滴,1 h约滴水70 g。滴灌可以使水集中使用,不仅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而且使维持林木生长的水资源供给高效而充足。
沙地径流造林,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时,要根据实际对抗旱工作予以改善。整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有效措施。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有效解决造林的水资源问题,可以采用拦截地表径流,对地表进行蓄水的方法,由此而使土壤含水量得到有效调整。此外,将地表径流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做好径流水资源调控工作,以提高土壤供水效率。
5 结语
干旱半干旱地区多距离海岸线非常远,处于大陆的中心地带,夏季少雨而酷热,冬季干燥而寒冷,全年降水量少,水资源贫乏。要向确保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就必须高效利用水资源,做好抗旱造林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超.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0(11):26-29.
[2]吴会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3):42-44.
树种的选择是造林工程成功的关键因素, 豫西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要求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 树种必须能够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 同时综合分析对树木终止成活率影响的环境因素, 应该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结合豫西地区特殊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针对豫西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 应该选择根系发达、蒸腾量小的耐旱植物, 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更好地推动豫西地区造林工作的开展。
2 抗旱造林的技术方法
因为豫西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 这对造林成活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豫西地区整个抗旱造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 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1 集流整地技术
集流整地技术又被称为径流林业技术,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树造林工程中。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进行雨水径流的最大化收集, 为林木的成活及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使土壤的含水量提高。该技术的应用, 对提高造林树木的成活率及促进树木的生长、降低病虫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目前常见的集流整地技术主要包括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等。
2.1.1 鱼鳞坑整地。
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坡度在30°左右的坡面, 通常沿等高线按造林木的行距, 在破面挖成半月形的土坑, 呈“品”字形布置。在挖坑的过程中, 首先将表土堆放在土坑的上方, 然后将生土堆放在土坑下方, 在土坑挖好后, 将熟土垫入土坑内部, 再利用生土在土坑外缘围成高约30cm的弧形土埂, 并踩实拍光。在豫西地区利用该方式进行雨水收集时, 宜采用大鱼鳞坑, 其规格通常为1.5m×1.2m×0.8m。
2.1.2 水平沟整地。
坡度在30°以下的坡面通常采用水平沟方式进行整地。该技术是沿等高线挖成断面为梯形的沟。在挖沟时, 首先需要将表土堆于上方, 用底土培埂, 然后将表土填盖在用于植树的斜坡上。水平沟的开挖长度应该根据坡面的宽度而定, 通常情况下, 水平沟的长为70cm, 深度为50cm, 沟底的宽度为40cm, 在沟内每隔一定的距离留埂埝, 避免雨水对边埂的直接冲刷, 保证边埂的稳定性。利用水平沟整地方式进行集水, 具有容量大、集水能力强的特点, 同时其沟壁具有一定的遮荫作用, 能够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但是利用该方式通常具有较大的工程量以及较高的成本。
2.2 蓄水保墒
蓄水保墒主要需要从2个方面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含量, 第一是加大土壤水分的输入量, 二是防止土壤中水分蒸发, 在实际抗旱造林工程中, 通常将2种措施结合在一起应用。
2.2.1 地膜覆盖。
苗木在定植后将树盘整成内低外高的反坡形, 然后选用相应的地膜覆盖在树盘上, 然后利用细土将地膜的四周及缝隙压实, 地膜的四周需要预留0.1m在外, 方便雨水渗入到地膜覆盖区域的土壤内部。利用地膜覆盖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土壤保温、保水作用, 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 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2.2 埋土压苗。
由于在豫西地区进行造林时, 大多选择在秋季进行, 此时气候干燥多风, 宜采用埋土压苗技术。在苗木栽植好后, 在距离苗木根茎15cm处垫土埂, 轻轻压苗与土埂, 然后覆土埋住苗木枝干, 在第2年春季时, 待土壤解冻, 进行刨土放苗。利用该方法能够保持土壤的温度及水分, 使幼苗顺利度过冬季的寒冷干旱期, 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3 生物、化学调整技术
该技术是根据植物的结构及生长特性, 结合科学技术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2.3.1 截干造林。
该技术人为扩大苗木地下部分的比例, 以此来降低树木本身的蒸腾作用, 从而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在苗木起苗前后, 从距离苗木根茎3cm处将苗干剪掉, 如果留干过高, 容易影响苗木的生长以及使其生长弯曲。利用该技术能够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 同时截干后的苗木萌芽后通常能够迅速生长, 同时还能保证树干直立生长。
2.3.2 ABT生根。
ABT生根粉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利用人工方式为植物生根提供所需的养分, 强壮植物的根系, 促进植物根系覆盖的范围, 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2.3.3 抗旱保水剂。
抗旱保水剂具有吸水、保水、疏松土壤等作用, 在造林的过程中, 通过应用抗旱保水剂能够有效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 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同时其疏松土壤的能力, 能够有效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苗木的成活力, 促进苗木的生长。
3 结论
随着现代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造林立地将面临更加苛刻的条件, 导致抗旱造林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在抗旱造林工程中, 应该结合地区实际, 通过综合分析, 选择适宜的抗旱造林技术, 做好集水工作, 同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 并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全面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 促进造林绿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士, 杨志让, 常磊.宁南山区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 2001 (04)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成效
近年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桦南县在应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1.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1.1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实现科学造林的基础。针对近年来本地造林地的实际,土壤水分缺乏是限制造林成活与否的限制因素。由于不同的立地条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学区划立地类型,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合理搭配。立地条件差的以侧柏、刺槐等耐干旱树种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可适当发展一些经济树种,使该树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不划分立地类型、不搞混交和树种搭配、造林地“一刀切”、不讲质量,千篇一律栽植同一种树种或只栽一两个树种的落后树种选择方法。
1.2提前整地
造林前先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改善幼林生长环境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提前整地可以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够改变林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以通过光照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使整地时间提前半年,也可以在前一季或前一年的雨季整地。根据造林作业区自然条件和多年造林经验,整地方法以蓄水保土、最少破坏植被为原则,采取中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cm×40cm×40cm。
1.3容器苗造林
在干旱瘠薄的浅山区,受侵蚀的沟坡等条件差,常规树种难以成活的地带采用容器苗造林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改革,栽植时撕破容器袋底,或去掉容器底,保持土坨完整,入穴深度以超过容器袋口1~2cm为宜,侧方用土压实,并覆盖1层细土,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高,一般侧柏高44%,油松高22%,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无缓苗期,成活保存率高,造林初期生长快,效果十分明显,容器苗已完全替代其裸根苗造林。
1.4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候。近2年来,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覆膜造林比不覆膜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5 %~20%,新梢和地茎的高、粗生长,比不覆膜造林提高1.6倍和0.8倍。
覆膜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苗木根茎处覆土过薄,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热气集中顺着苗木根茎蒸发而出,会直接灼伤针叶树小苗的根茎部输导组织和形成组织,致使幼苗茎部形成环状腐烂枯死。如果造林前先浇1次水,栽植后再浇1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1.5截干造林
生产中应大力提倡截干造林的方法,减少树木地上部分蒸腾,促进地下侧根生长,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经济林树种一般不截干,而是定干,针叶树一般不截干,尤其是油松,如果截干,则破坏生长点,导致苗木无法生长。截干高度一般不超过10~15cm,有利于树形的形成,提早挂果。
截干造林应注意事项:一是截干时不要使苗木茎干破裂扯起茎皮,以免影响发芽生长;二是截干时要把露在地面上的茎干培土堆留出2~3cm,以免风干,一直等到幼苗顶出土时再扒开土堆,也可常年不去土堆,既可闷芽,又可防止兔啃。
1.6栽前浸根
裸根幼苗的根系细弱,起苗后很容易干枯死亡。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选用良种壮苗,可选用一、二级合格苗木,其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其次,尽量采用随起苗随栽植的方法,减少苗木根系水分的蒸发,缩短起苗到栽植之间的时间。对经过假植、长途运输的苗木,在造林前1d浸水24h,若失水较重,可延长浸水时间2~3 d,能有效补充苗木失去的水分,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
另外,裸根苗在栽植前用100~300mg/kgABT3号生根粉迅速蘸根或蘸泥浆,用固体水、保水剂等其他保水物质处理,也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1.7抚育管理
“三分栽,七分管”,在苗木栽植后到成活,还需要一个缓苗期,从地下生根到地上部分加速生长直至成林,对水分、养分需求较大,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维修集水坑穴、修枝抹芽、施肥灌溉等抚育措施,以免除杂草侵害,改善土壤结构和蓄水保墒条件,促进植株成活和生长,通过幼林抚育,幼苗成活率可提高10.7 %,年生长量可提高13.8%。
2.成效分析
2.1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
几年来,通过采用以上抗旱造林技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工程、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抗旱造林一次获得成功,成活率在90%以上。
2.2促进林木生长
抗旱造林促进了幼树生长,在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幼树早期生长迅速,幼林郁闭也能提早1~3年。
2.3降低造林成本
开始造林时,抗旱技术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高出部分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使单位面积林木省去了反复补植、重造成本,从而使造林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可以节约2~3倍的造林费用,而且造林地条件越差,效果越明显。
3.结束语
关键词:抗旱造林;成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49
1 常见的抗旱造林技术
1.1 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在干旱地区,容器育苗技术一般应用于松柏类林木造林中。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的应用方法是:将水分以及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存储在容器中,然后选择条件适宜的温室大棚进行树苗培育,为幼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在进行树苗移栽时,连同装备容器一起移栽,这样确保苗木能够获得最多的水分和养分。对于容器育苗技术的容器,应该选择穿透性较高,而且降解性比较好的原材料,当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根系会突破容器,并且扎入土壤中,从而有效获得养分和水分。
1.2 覆膜造林技术
采用覆膜造林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从而有效提高土壤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抗旱造林成活率。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采用覆膜造林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20%以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将地膜沿一边向中心剪成一道缝隙,然后将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状,在苗木栽植完成后,覆盖上地膜,使得苗木的根茎能够通过地膜中心,并使用周边碎土对周边地膜进行压实,在苗木的根茎和地膜间的覆土厚度略大,确保覆膜没有空隙,并且将地膜形成倒伞状,促进雨水的渗透作用,减少水分蒸发作用。在造林开始前,可以浇1次水,在苗木栽植完成后再浇1次水,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1.3 截干造林技术
在干旱地区,很多苗木木梢的木质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在栽植后往往地上部分水分蒸发量比较大,另外由于苗木根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土壤的透风率就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苗木根系的水分供应不足,这就会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最终就会导致苗木迅速枯萎。因此在抗旱造林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使用截干造林技术,促进地下根系的生长,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抗旱造林成活率。对于经济林树种,通常不需要进行截干处理,只需要进行定干处理。通常情况下,截干高度应该控制在10~15厘米之间,在截干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避免茎干破裂扯起茎皮,影响苗木生长。
2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2.1 树种选择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苗木的选择十分关键,而这一因素也是影响抗旱造林技术发挥成效的重点。在苗木选择方面,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苗木选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定抗旱造林目标,选择开发价值较高的抗旱型树种。因此在苗木选择方面,必须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尽量选择根系发达、蒸腾量较小的树种。对于生长环境较差的造林地,比如干旱阳坡、山脊等,应该优先考虑选择耐旱型灌木,在栽植一定时间,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后再栽植。
2.2整地
在整地过程中,应保持足够的水分,以此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肥力,改善通风条件,为苗木栽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一般需要提前半年的时间进行整地,这样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3造林密度与林分结构
为了使得抗旱林能够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造林密度,而合适的造林密度也能够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空间。干旱地区土壤中的含水量比较低,一般需要选择稀植。也可以采用混交林的方式,例如针阔混交或者乔灌混交,种植中应调节苗木株距和行距,使得林木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并获得充足的光照条件。
2.4栽前浸根
由于裸根幼苗的根系比较细弱,因此在起苗后,很容易枯死,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苗木选择时尽量选择壮苗,壮苗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因此抗旱能力比较强。在苗木栽植过程中,应做到随起苗随栽植,这样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苗木根系水分的蒸发。
2.5幼树抚育管理
苗木栽植完成后需要进行抚育管理,而抚育管理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抗旱地区造林效果。采用科学合理的抗旱造林技术,有利于提高林木种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必须对幼苗的树体进行修枝处理。栽植初期,苗木需要一段时间的缓苗期,在此过程中,苗木迅速生根,而地上部分快速生长。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抚育管理措施,为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具体操作中,幼苗抚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除草、松土、幼林管理等。通常情况下,造林3年内,需要除草2~3次,造林完成第2年,需要对苗木的成活率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补植。
3 抗旱造林成效
采用抗旱造林技術,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据实践研究发现,近年来,不同干旱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活率普遍在90%以上。
有效促进苗木生长。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而且在促进幼苗生长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苗早期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很好的适应干旱地区林地环境。
有利于降低抗旱造林成本。在抗旱造林过程中,抗旱技术的投入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采用有效的抗旱技术,因此造林成活率也比较高,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造林成本。通常情况下,采用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节约造林费用的2~3倍。
4 结语
在生态建设中,林业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有利于降低造林成本,而且在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苗木生长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贾艳才.抗旱造林技术应用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5(01):9.
[2]闫洪梅.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投资与合作,2014(02):124.
1 油松育苗
1.1采集种子
油松种子是从种子园或母树林采集得来, 选择母树时要尽可能的选择树形较好、生长了30a左右的、病虫害较少、抗逆性强的油松。油松种子在秋天成熟, 种子成熟后, 其秋果呈黄绿色或黄褐色, 采集油松种子后要对其晾晒, 经过晾干以后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优良种子的特征是净度好、抗病能力强、发芽率高、耐生长、含水量大。
1.2选择育苗地和整理土地
育苗地要尽量选择土壤肥沃、酸碱度呈中性或微酸的、排水性好的土地块。因为油松幼龄时期比较喜阴, 所以, 造林地最好选择半阳半阴的坡, 沙丘避风坡或山头平缓沙地也可以。在土石山区建造油松林, 要先修一个水平沟, 沟里要挖坑, 取走石块, 把周围黄土与风化石末刮到坑内。在黄土丘陵地区建造油松林, 一定要修反坡梯田才能进行栽植。整地工作最好是在栽植前一年的秋季或者夏季, 深翻土地30cm左右,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沿着等高线做带状整地, 且注意立即耙磨收摘。整地过程中根据深翻情况适当施加基肥、敌百虫粉及黑矾, 基肥主要是农家肥、堆肥等有机肥料。
1.3处理种子和播种
处理油松种子的方法有3 种, 即:冰雪贮藏、先冬藏后催芽和温汤浸湿催芽。冰雪贮藏的地点要设置在背阴位置, 避免阳光直射, 先挖一个宽和深都约为1m的坑, 在地下温度低于0℃时, 贮藏比例为2:1 的冰和种子, 这种冰雪贮藏充分利用低温湿润处理, 使种子内含物进行转换, 这样的种子在播种后能够很快发芽、发芽率较高, 发芽也较齐, 小苗可以茁壮成长, 进而增强苗木抗旱能力和抗病能力。播种冰雪贮藏种子的4d前, 要结合每天播种数量提前取出进行清洗, 实现催芽的目的;先冬藏再催芽的方法是在播种油松种子前的3 个月时候, 把种子放到有高锰酸钾的水中浸泡, 大约浸泡一整夜以清除秕粒, 浸泡往后取出和湿沙混入一起放到室外的贮藏抗里过冬, 春季播种前再从贮藏坑中取出并筛除多余砂子, 经过温水清洗后待其抽嘴就能够播种;温汤浸种催芽法是播种种子前把种子泡于温水里一晚上, 温水冷却以后再放入冷水里浸泡两个晚上, 然后和湿沙混到一起, 放于向阳无风的地方催芽, 种子抽嘴后就可播种。
1.4播种育苗和田间管理
在整个油松育苗环节中适时播种种子和栽培育苗是一个关键环节。播种育苗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播种时间。陕北的5 ~ 6 月气温较高、空气较干燥, 不适合幼苗生长, 因此, 尽量避免在5 ~ 6 月播种油松种子。4、5 月是最佳播种时期, 油松育苗主要是条播方式为主, 播种种子前把底水灌足, 方便保墒。播种过程中每隔20cm左右开沟播种, 每条沟的沟宽最好控制在6 ~ 7cm之间, 沟底需足够平整, 沿沟密撒种子。如果播种土地是黏重土质, 可以运用砂土与草木灰混合搅拌以后顺沟覆盖。通常情况下, 油松育苗需要3a时间才可以出圃, 这3a期间一定要细心管理, 必须有专人负责苗木的立枯病、鸟病等防治工作, 防止育苗被阳光直晒, 松苗出土后要立即灌压, 待松苗全部出齐后控制浇水量, 防止出现涝灾。油松苗在6、7 月份生长的最为旺盛, 这期间要注意合理施肥浇水。除此之外, 为保护松苗能够安全越冬, 不仅要对松苗实行灌封冻水, 还要用土把苗床覆盖起来。
2 造林
2.1整地
整理油松林土地是人为的控制与改善油松生长环境的一个必要措施, 对油松林整地能够促进环境满足油松的健壮生长要求。经过精细的整地, 能够使自然降水被充分利用起来, 解决自然降水量不足等问题。常见的整地方法有水平条整地、反坡梯田整地、鱼鳞坑整地、带状整地及水平沟整地。整地时间最好在提前1a时间进行, 把地表土放置坑上方, 新土放在作梗或下方。
2.2植苗造林
油松造林主要有播种与植苗两种方法, 播种造林法的幼林生长的较好, 省时省工, 但对造林地要求非常高, 成活率也不能保证。植苗造林法因为成活率稳定, 也适合于各种条件, 所以, 大部分地区运用植苗造林法进行造林。季节方面看, 春季和秋季都适合造林, 春季造林时注意不能太迟, 最好在4 月上旬前进行, 栽植油松苗的最佳时期是油松顶芽马上萌发时。秋季最好在9 月份栽植, 特别是连续阴天或者雨后进行栽植。栽植过程中要注意苗木的根系必须保持完整, 顶芽要足够健壮, 如果条件允许, 尽量运用带营养钵苗木。
2.3混交方式与造林密度
结合油松前期喜阴、生长慢和后期喜阳、生长快的特点, 为尽早成林, 油松的栽培密度不能太大, 也不能太小, 所以, 要运用混交造林方式。在株间或行间混交刺玫或杨树, 它们的密度和油松一致。也可以运用窄株距、宽行距法栽植油松, 实行隔行或带状混交方式造林, 运用混交方法造林成功的几年后, 渐渐去除杨树、刺玫。
2.4抚育管理
为加快油松生长和防止松苗被人和牲畜破坏, 还要对松苗进行抚育保护和管理。松土、除草工作最好在春季和初夏进行, 一年内至少要对松土除草3 次。合理的追肥能够促进苗木生长, 施肥时可以运用机械喷雾器, 每月至少施肥一次, 注意夏季尽量不要施肥, 防止肥力发酵烧坏苗木根部。深秋和冬季, 要采取一些措施对苗木做防冻土处理, 避免苗木被冬季冷风抽干枯死。
3 结束语
油松具有抗风耐旱和抗瘠薄的特征, 是北方大部分山区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科学的育苗方法与造林技术能够提升油松造林成活率, 研究油松育苗和造林技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安邦.论油松育苗与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 (05) .
究其原因, 与造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滞后有很大关系。多年来, 有关苗木定植后成活机理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应用基础理论薄弱, 技术探索就难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黄河中上游多数地方气候干旱, 年降水量不足600mm, 退耕还林工程任务重, 难度大。在此形势下, 更需要重新审视抗旱造林技术的探索历程, 寻求理论突破, 指导技术研究, 加速开发新技术。
1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概述
根据技术着眼点, 可以把抗旱造林技术概括为3个探索方向。
1.1 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
黄土高原春旱频繁, 对新植苗木的成活与生存构成巨大威胁, 为此人们考虑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 以避开干旱季节, 如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雨季造林的技术研究也有报道[1]。但在生产上, 仍以春季造林为主。
1.2 改良环境, 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
多数研究者认为,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水分不足。基于这种认识, 设计出许多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的技术, 主要包括:水平沟、水平台、反坡梯田、径流集水等工程整地措施;深坑大穴疏松土壤, 增加土壤蓄水供水能力;覆盖地膜或覆草等保墒措施, 并结合深栽, 使苗木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栽前植后浇水等。
1.3 良种壮苗, 提高苗木活力
根据适地适树原则, 筛选抗旱树种或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壮苗;在某些针叶树种或灌木树种中推广使用容器育苗技术, 造林时连同营养土一起植入穴内[2];为减少苗木定植初期的水分消耗, 在造林时预先对苗木进行处理, 去叶修枝, 甚至截干定植等[3]。在提高苗木活力方面, 应用较多的技术有保护根系或根系蘸泥浆[4], 对苗木进行抗旱驯化[5], 用ABT生根粉、抗旱剂、菌根剂、根宝、稀土微肥等进行浸根处理等[6]。
2 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得与失
一切抗旱造林都是围绕提高成活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仔细剖析苗木在第一个生长季的生命历程, 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 如果是雨季造林中, 苗木表现为在新的环境中恢复其苗圃中原有的生理活动水平, 继而延续其营养生长过程;如果是非雨季造林中, 春季到来时, 苗木首先是复苏, 开始生理活动, 芽体萌动, 萌发新根, 根系延伸生长, 到幼叶展开, 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过渡到下一阶段, 这一过程类似于种子萌发过程。第二阶段就是苗木增加叶量, 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营养生长的阶段。为便于论述, 笔者把第一阶段称为成活过程, 第二阶段称为营养生长过程。
2.1 关于造林时间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 此时的土壤墒情基本能满足苗木成活过程对水分的需求, 进行春季植树是合理的。但黄土高原地区春旱频繁, 多数年份中土壤墒情很差, 在植苗造林时, 除容器苗外, 起苗、运输、栽植都会或多或少伤及苗木, 对根系的伤害尤为严重, 苗木定植之后需要愈合伤口, 形成新根新芽, 多种生理过程混杂在一起, 对外部不利环境的抵御能力很低, 而此时土壤干旱、空气干燥并且多风, 极不利于苗木成活, 在长时间的水分胁迫下, 苗木会逐渐失去活力。造林实践中人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 空旷地上新植苗木容易发生抽条, 其成活率远低于背风处的苗木。其原因在于新植苗木根系少 (裸根苗更甚) , 且均为老根。植物生理研究证明新生根吸收作用旺盛, 老根的吸收能力弱, 即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主要由新生根来承担。新植苗木需经过一定时期才能生出新根, 这期间苗木的水分补充就只能由吸收能力微弱的老根来承担, 其对整个植株的供水能力极其有限。新植苗木地上部分由于皮孔开张, 在干燥的空气中过度失水, 大风则进一步强化这一失水过程, 使得根系供水不足而导致生理干旱。这可能是苗木成活困难的关键所在。苗木定植后采用浇水的办法可能缓解这一问题, 但由于苗木容易失去水分, 仍然难以有效提高成活率, 即使成活下来, 其活力也会受到很大损失, 于以后的生长不利。因此, 只有解决好空气干燥和风影响苗木成活的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春季造林才能切实可行。
对于雨季造林来说, 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不足, 苗木成活过程会消耗较多的有机营养之后, 留给营养生长过程的就只剩下半个生长季了, 苗木能否积累起足够的有机营养以保证安全越冬和来年的复苏生长, 令人怀疑。秋季造林同样存在苗木地上部分在寒冷干燥且多风的冬春季节会过度失水的问题, 容易发生生理干旱现象, 导致活力迅速下降, 削弱了来年春季成活过程的生理基础。
2.2 关于改变环境
不论是雨季造林, 还是非雨季造林, 苗木的成活过程都要动用体内的有机营养贮存, 其前提是苗木具有良好的营养状况, 其次才是较好的水分供应状况, 以促进苗木体内营养物质的转移运输, 加速成活过程。反映各种以改良环境为关键技术的造林方法, 尽管都显著提高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改善了苗木根系生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但这类措施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改善苗木成活过程中的水分供应状况, 而且在限根造林中, 苗木根系中主要吸收功能的细根损失殆尽, 吸收水分的能力大打折扣。当苗木能够高效吸收土壤水分时, 表明苗木已经生出新根, 即苗木已经基本成活。因此, 改善土壤环境, 对于促进苗木成活的作用很值得商榷, 这类措施所改良的与其说是苗木成活过程的环境, 到不如说是苗木成活之后的营养生长过程的环境。
2.3 关于良种壮苗
多数研究壮苗标准的学者都倾向于以茎干的高低粗细和根量的多寡作为苗木分级的主要标准, 具有高大粗壮的茎干和较多的根量即为优质苗木。这样的苗木贮藏了较多有机营养是其成活的物质基础, 正是其成活率较高的关键。用辩证的观点看, 茎干高大粗壮的所谓优质苗木由于枝量多, 增加了整个植株的耗水量, 如前所述, 此时苗木根系的吸水能力有限, 在干旱胁迫下, 苗木活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于成活不利。截干造林[7]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苗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 减少了水分消耗, 但是截干也同样截掉了贮藏在茎干中的大量有机营养, 对于苗木成活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浪费, 也使优质壮苗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多数研究者把较多根量定为优质苗木的标准之一, 都基于增加根量意味着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 改善苗木体内的水分供应状况方面的考虑;一些促进苗木活力的措施也主要在于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从苗木定植后的成活过程来看, 其复苏、愈伤、萌动到出芽和形成新根并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供应, 水分消耗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茎干表面蒸腾所致, 换句话说, 在成活过程中, 苗木不需要大量吸水。植物生理学研究表明, 贮藏是根系的四大功能之一, 较多的根量同样意味着贮藏了较多的有机营养, 从而强化了苗木的成活过程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 迄今为止的各类抗旱造林技术探索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苗木成活过程与营养生长过程的不同, 导致技术的实际影响并未出现在苗木成活过程中, 而是出现在营养生长阶段, 这是抗旱造林成活率难以提高的关键。
3 抗旱造林的新思路
据笔者了解, 有人在干旱山坡上新建花椒园获得成功。其做法是: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选用优质椒苗定植, 约15天后进行截干处理, 留下约10~15cm的茎段, 再埋土助苗越冬;来春当树木开始发芽抽梢时, 分两次去除埋土, 此时椒苗已经生发新芽, 适当浇水后, 椒苗就能正常生长。调查结果显示, 椒苗成活率接近90%。这一措施成功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 避开春旱对苗木成活的严重威胁, 而且黄土高原秋季土壤墒情一般较好, 已经进入休眠期的苗木更容易适应环境;其二, 截干埋土能有效防止寒冷干燥且多风的冬季对苗木造成的生理伤害;其三, 有研究表明, 低温处理具有促进植物形成愈伤组织的作用。一些扦插育苗试验表明, 低温处理的插条生根率和发芽率都有明显增加, 在果树生产中普遍采用秋季修剪与此也有一定关系;其四, 苗木的整个成活过程完全置于土壤之中, 避开了干燥气候对苗木的威胁, 去土后适当浇水, 新生苗能够以充裕的有机营养为依托, 在适应环境的锻炼中顺利过渡到营养生长阶段。
从上面的例子中, 笔者得到这样的启发。抗旱造林的目的首先是苗木成活并保存下来, 而非用成百上千的高大幼树迅速覆盖荒山。苗木被定植到立地条件远差于圃地的干旱荒山荒坡, 成活和生存都将经受严酷自然条件的考验。苗木成活并保持旺盛活力的物质基础是体内贮藏的有机营养, 因此要求育苗时必须着力增加苗木的有机营养积累。鉴于全株均匀贮藏有机营养所带来的增加耗水量的弊端, 笔者认为, 有机营养贮藏应该以根系为主, 在育苗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 如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控制幼苗光合产物的流向, 尽量积累在根系中。这是一种发挥根系贮藏功能的方法, 因此还要控制根系的过分延伸生长和根数的过度增加, 可以施用某些与茎干上所用的矮壮素功能相似的生物生长调节物质, 促进根系的粗壮生长, 使培育的苗木有如颗粒饱满的种子。简而言之, 抗旱造林中, 育苗的目标是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
另有两个例子同样引起笔者的深思。一是樟子松防风背阴整地造林试验[8], 其具体做法是挖四面直立、深35cm的造林坑, 苗木全株均位于坑内, 使风不能直接吹在苗木上, 太阳光线也不能直接照射在苗木上, 苗木完全靠散射光生长成活, 造林成活率达到96%;二是果树定植后套袋技术[9], 其做法是在苗木栽植并定干后, 套袋, 袋顶高于苗顶1~2cm, 以免顶芽伸展时触到袋膜而被灼伤, 结合地膜覆盖保墒措施, 其平均成活率高达98%。这是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 从而提高成活率的成功探索。据此笔者认为, 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重点, 应该从设法提高土壤水分转变到如何降低干燥空气和风对苗木成活的影响方面来, 根据不同苗木类型、苗木规格以及立地条件等因素, 设计开发相应的减少苗木地上部分失水的系列技术, 为大面积生产性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4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 认为抗旱造林应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 在造林方式上可采取秋季截干定植并埋土;来年去土进行矮壮化抚育管理。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但是要改变育苗方向, 实现育苗根系粗壮化生长还需要植物生理学和育苗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探索。
摘要:在分析抗旱造林技术探索历程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 提出两个抗旱造林的新思路: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并对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抗旱造林,成活率,成活过程
参考文献
[1]安学增, 郭玉生, 魏焕英.太行山区侧柏容器苗造林效果调查[J].河南林业科技, 1996, 15 (3) :37-38.
[2]于延杰, 傅锡儒.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技术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 1997, 15 (4) :13-14.
[3]戴继先.ABT生根粉对樟子松生长季造林翌年保存率和高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 1998, 15 (2) :24-27.
[4]赵国田, 张仲生, 郭凤莲.干旱阳坡油松植苗造林技术关键[J].防护林科技, 1998, 15 (2) :45-46.
[5]戴继先.樟子松苗木针叶留量对造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 1998, 12 (1) :7-11.
[6]戴继先.造林地苗木驯化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试验[J]河北林业科技, 1998, 13 (1) :22-23.
[7]张青正.截干对迎春5号杨树造林成活率的影响[J]林业科学, 1997, 11 (5) :15, 6.
[8]戴继先.樟子松防风背阴整地造林试验[J]河北林业科技, 1997, 12 (3) :16-17.
1 抗旱树木的形态
由于树木的形态结构会受到生长环境的直接影响, 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最终树木的生理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作为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的叶片来说, 在干旱威胁下, 叶片形态结构的改变最能够反映树种对环境的适应特征。从抗旱树种叶片的形态适应特征出发其表现主要有:角质层的本质是一种类质膜其主要功能是使水分向大气散失减少, 发达的角质层存在于叶片表皮外壁, 对于植物来说就像穿了一件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屏障衣一般, 所以角质层越厚的植物其蒸腾降低和能量反射提高地就会越大, 最终树木的抗旱性能就会大大增强。具有表皮毛的植物其表皮毛可保护其免受强光的照射以及蒸腾减少;比叶面积较小的植物可最大程度减少水分丧失, 所以许多植物为了适应恶劣环境减少水分的流失其叶片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有的会退化成针刺的形状。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出研究叶片形态特征不仅可揭示树种的适应性与干旱胁迫对树种的影响并且可奠定叶片生理生态功能研究基础, 所以在对树木抗旱性的研究中叶片的形态特征的研究十分重要。
2 抗旱树木的解剖特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生长的树木其环境干旱, 为了适应环境达到抗旱性的效果树木的形态结构、解剖构造与生理功能上都发生着变化, 所以树木抗旱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树木解剖学研究, 解剖学的研究能揭示树木适应外部环境内在机理。抗旱树木的解剖特征主要表现有:叶片绒毛、气孔频率、栅/海比值、蜡被等的解剖结构;胁迫下叶片气孔的运动形式;茎的某些解剖结构及根 (丛枝菌根) 的次生构造的某些特点;有学者在观察研究灰毛滨黎茎的解剖结构时, 发现该植物具有抗旱的多轮异常的维管束, 因为该结构的存在干旱条件下的物质运输更加畅通, 其他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得到全面保证;也有学者对1年生根系的次生构造特别是导管与木质部面积比、导管与根径面积比、根横切面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比等指标的常见造林树种的抗旱性进行过评价[1]。
3 抗旱造林研究
抗旱造林简单的说就是对干旱地区水分利用率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保证树木能够顺利进行生长的重要举措就是要保证抗旱造林措施的有效进行。
3.1 选择树种
在树种的选择中要时刻谨记“适地适树”的原则, 在对树种进行抗旱性强的选择时也应该选择一些适应生存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 如此可以使小气候环境改变, 树木便可以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比如说参试树种以相思、合欢、加勒比松、黄豆树等, 那么进行造林后就可以对树林进行胸径、树稿及冠幅生长进行分析, 同时也可以对该地区的抗旱能力研究分析, 以选择出该地区较为适合的树种。
3.2 整地
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造林地形其采取整地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对整地过后的林木有研究发现, 不仅仅是针叶树木也包括阔叶树木, 经过整地之后的造林成活率可以提高到90%, 如果不进行整地的造林的话其成活率可能只是停留在10%附近, 所以整地工程的实施在造林中可以有效地使造林树木的成活率提高[2]。
3.3 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
伴随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 在对于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 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 比如说保水剂、“根宝”、旱地龙等的应用, 在提高我国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有着明显的效果。有实验证明, 进行旱地龙及保水剂的应用的栽后一个月的树根其根部的生长情况要是其他没用化学剂的根部的2-5倍, 并且根部的长度也比较长, 最后的成活率对比显示而没经过处理的树木成活率仅仅约为42%, 而经过处理后的树木成活率在75%附近[3]。
3.4 容器苗造林技术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容器苗造林技术有着作业程序简单、保水性较强、造林成活率高等的优点,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般与困难地造林中被广泛应用。有数据显示利用容器苗造林, 其成活率要比裸根苗高出25-69%, 在某些干旱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甚至可达到80-90%。不过容器苗造林也存在自身比较突出的缺点, 如手工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等, 可是一定的生产环境下合理选用容器苗造林最后的经济效益还是合理的。
3.5 深栽造林
作为成功经验的深栽造林是指在在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含盐量较低 (低于0.3%) 、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与沙壤土地区中, 进行打孔深栽杨树, 插杆深入到地下水的10-20cm处, 踏实的同时栽植孔也填满土。目前这种方法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等地推广[4]。
3.6 雨水造林技术
雨水造林技术是以天然雨水为主要形成形式, 在形成地表径流之后, 通过合理控制雨水, 并合理进行处理与分配, 使得树木的生长需求即便是在干旱的气候与土壤环境下也能够得到满足。这种方法是一种公认的土壤改进措施, 可以使得降雨较少的地区土壤形成有稳定水分资源, 在提高经济林品种和产量里应用雨水造林方法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3.7 固体水种植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形成于20世纪末的一种新的干旱造林技术, 是将普通水进行固化的一种高新技术, 使得水的物理性质处于固态物质, 并且不易挥发、不流动、不融化和不结冰。与次同时这种固态物质的生物降解性能良好, 在降解之后无残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在目前的植树造林工程中这种方法也十分常见, 是植物水源供给方式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应用这种植树技术的过程中, 首先要清楚这种固体水的本质, 它与过去常采用的保水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用普通的水进行加工固化而行成固体水其98%成分是水,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而缓慢地溶解失水, 从而保证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不过这种技术是有限制的, 固体水切口横截面与水体接触的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实施该种技术时容易造成供水不足与水资源流出过多的现象。所以一般情况在在造林工程中都会科学合理的研究和分析横截面与土壤微生物, 如此才能够满足树木生长的要求供水。也因为改善植物生长水分需求与使用固体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植物需水状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 所以在干旱的条件下, 对于改善植物水分布状况和提供水分需求, 适应的固体水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供水措施在与植物吸水过程中同步进行着[2]。
作为生态建设主体的林业来说, 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与公益性产业其生长周期较长、见效也较慢, 面对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的环境因素的制约, 这就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投入。通过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生长量、降低造林成本等方法来改善林业生态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公益性, 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使困扰人类文明前进步伐中的环境问题妥善解决。文章通过树木抗旱性的分析以及目前较常见的抗旱技术的探索, 希望在今后抗旱造林施工中起到借鉴。
参考文献
[1]邓东周, 范志平, 李平, 等.干旱胁迫下树木的抗旱机理与抗旱造林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3) :1005-1009.
[2]唐君, 杨永成.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6) :244.
[3]张兴根.关于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J].科技传播, 2013 (18) :124-120.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推荐阅读:
陕北林下养鸡技术09-29
支持西南地区抗旱救灾倡议书01-06
陕北民间资本研究分析12-07
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09-26
欠发达地区非农化问题探讨10-29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06-23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说课稿01-20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07-10
华东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学习报告12-16
毕节地区教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