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篇1

1.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引出教师导语,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青藏地区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的佛教文化,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特征与农业给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共同感受祖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二、合作学习

1. 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区,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吗?

2. 说说青藏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 读课本86页9.5图,分析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理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 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农牧业有何特色呢?

(小组研讨,交流展示。)

生:第一组第一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师:你回答的很好(完整或不完整都要多加赞赏)。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这些山脉名称,看来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

生:第二组第二题的展示。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这里许多山峰由于海拔高,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回答的非常好(播放景观图)。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共有11座,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真不愧是“世界屋脊”,那里都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呢?画出这些河流,识别并演示五条河流就像五个手指。分别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指出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

生:第三组第三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拉萨”因为日照时数长,被称为“日光城”。

师:很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气候特征,我们来看气温曲线图,找出拉萨最高温、最低温,并计算年较差,得出冬寒夏凉,年温差小的特征。

知识回顾:回顾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体系,加深记忆。

生:第四组第四题的展示。

农业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因为这里气温高,土壤肥沃,牧业属于高寒牧区,生长着耐寒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

师:回答得很有条理,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农业区、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在青藏高原看见最多的就是牦牛了,被称为“高原之舟”,那你知道它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生:毛长皮厚可以耐寒,体矮身健可以负载重物。

师:牦牛生性温顺、耐劳,善走陡坡险路,便于骑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适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生存。牦牛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乳、肉可以食用,乳脂球可以加工成酥油,是待客的上品;毛皮是优质的工业原料;骨头还可以做成壮骨粉。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野生牦牛的数量锐减,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三、探索学习

1. 假如明年暑假你要去青藏高原旅行,你将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2.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 本地区许多地理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名字,你猜到了吗?

(“西海明珠”“圣洁女神”“人间天河”“天路”“天湖”“神湖”“聚宝盆”“月光城”)

4. 本区气候高寒,为什么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呢?

学生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第1题:

(1)准备防晒霜、眼镜、帽子。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强烈,须防紫外线。

(2)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提供氧气。

(3)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是智慧的,知道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展示第2题: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氧分的积累);

(2)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3)水源充足;

(4)土壤肥沃;

(5)热量充分。

师(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比拉萨气温高出10度左右,热量条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师(评价):你们考虑得很全面,不错,继续努力!(也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学生展示第3题:

(1)“西海明珠”———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面积4 427平方千米。最深处38米,波光雁影,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是咸水湖。虽然湖水又咸又苦,却是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盛产的湟鱼,味道十分鲜美。湖中鸟岛,水草丰美,每年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可见它的静谧与安详。

(2)“圣洁女神”———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耸立在世界之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洁女神”,它是生来就这么高吗?三千万年前,它只是洋盆中的一个小山头,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几千万年的变迁,才成为世界之巅,是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

(3)“人间天河”———雅鲁藏布江,为什么称之为天河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河床高达3 000米,比泰山高出将近一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被誉为“人间天河”。

(4)“天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7年正式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6年正式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体现了国家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5)“天湖”———纳木措,因为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4 718米,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西北侧,山水相依相偎,是传说中的“情侣”,仿若人间仙境。湖的周围庙宇众多,很多高僧在此修行,直至现在,仍有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来此朝拜。又称“圣湖”。

(6)“神湖”———羊卓雍措,你们知道羊卓雍措为什么称为神湖吗?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是天女下凡人间形成的。原来这里只有一个泉眼,泉的旁边住着一个富人,家里的佣人叫达娃。有一天,达娃到泉边救起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知道后让达娃带他去泉边找宝贝和姑娘,结果没能找到,他就把达娃推进了泉眼,倾刻间泉眼变成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富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羊卓雍措,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名字。

(7)“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盆,原来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茂,生物体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石油和煤。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了丰富的食盐、钾盐,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厚厚的盐盖15米,路基就铺在盐盖上,房子也是用盐砌的,甚至飞机场也是用盐铺设的。这里是盐的世界,不愧有“聚宝盆”之称。如果把鸡蛋、蔬菜放到地上,几天就变成咸蛋咸菜了。察尔汗盐湖盐的探明储量为500多亿吨,其中95%都是良盐。如果全部开采,够全世界人吃1 000年。

(8)“日光城”———拉萨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古称“日光城”。

第4题: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高原。早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直到近几百万年,这里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才形成现在的“世界屋脊”。由于形成的年代新,许多地方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冈底斯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地热活动带。随处可见的温泉、沸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真可谓“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泉映雪山”的独特景观。

师:那么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何特色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衣:藏袍。因为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月见四季”之说。

食:主食是糌粑,是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面,用青稞酒或酥油茶一拌,捏成小捆就可以吃了。好不好吃呢?真想去尝尝。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如果你有一天去了西藏,喝酒是有讲究的,你们知道吗?我来演示一下:

双手接过客人的酒杯,一手拿杯,一手伸进杯中轻蘸一下,朝天一弹以敬天神,朝地弹两下,以示敬地敬佛,如果你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不礼貌,主人会不高兴。

住: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碉房,城里也住楼房。

行:过去羊肠小道、溜索,交通不便的地方骑牦牛。现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交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去西藏旅游早已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全课: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馈练习:板图填充,小组竞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青藏地区版图,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

六、结束语:

《青藏地区》一节内容的教学设想 篇2

关键词:青藏地区;高寒农牧业;入藏公路;青藏铁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81-2

在现代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地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能力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青藏地区》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幻灯片、投影与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以便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直观的教学情境,通过影像资料使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面貌,方便其掌握该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山脉的分布特点,农作物产区、矿产、能源及交通道路的分布状况。通过对青藏地区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各种资源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本课主要围绕该地地理图片展开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串联在一起,通过看图、解图、绘图及填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网络,将知识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文围绕“人地关系”展开课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面貌特点与地区文化,进而对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进行探讨。

一、高寒的自然景观

1.高寒的地理特征

[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青藏高原地形图及三级阶梯图。

[提问] 请学生们观察图片,看看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区有什么区别,然后试着分析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大约是多少?已知若每升高100米,平均温度就会降低06℃,同时,计算一下本地区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接着教师根据回答内容进行解析,指导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讲述] 通过读《中国地形图》,我们知道青藏地区主要是具有高寒的自然特征,而且具有高寒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其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又称“世界屋脊”或“第三极”。因为地势较高,相比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气温要低23℃左右。所以,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高”、“寒”,并且形成了独有的高原景观。

2.高寒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

[思考] 本地区的自然景观都有哪些特点呢?

[回答]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回答,教师解析并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

[板书] 高原地区所具有的特点:①其分布着大量的雪山及冰川,是我国多条大河的发源地。②高原表面高低起伏和缓,多河谷和盆地。③湖泊分布比较广,并且数量多。④在河谷两岸分布着农田、乡村以及城市。

[讲述] 青藏高原所处地势高,温度低,山上冰川广布且常年被积雪覆盖,等到天气转暖后,冰雪开始大量融化,为发源于此的长江、黄河等数条大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本区所处地势虽高,但与藏北高原相比其高度并不大,兼具起伏和缓的特点,在边缘地区,河流湍急,山高谷深。本地区存在许多淡水及咸水湖,是我国两大湖区之一。其中,青藏高原中有一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同时也是最大的咸水湖,即青海湖。本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人们居住,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有农田、城镇聚集分布。

二、高寒农牧业发达

[思考] 思考青藏高原上数量最多的牲畜有哪些?是什么?主要农业区都有哪些?

学生通读文中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等一定的时间后,由学生回答,教师解析,同时再对学生的回答适当做出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板书] 青藏高原农牧业比较发达,最多的牲畜当属臧山羊、藏绵羊和牦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高海拔的缘故,农业区主要集中在水源丰富、海拔较低的河谷平原地方,其中,西藏自治区的农业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底,青海省的农业区则主要位于湟水谷地,由于日照充分等原因,其农作物如豌豆、小麦、油菜及青稞等单位面积的产量较比较高。

三、居民生活

[思考] 藏族人民生活是否与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通过主食、服饰、居所、出行等方面,进一步了解高寒的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到藏族人民的生活。

[阅读] 请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思考。

[歌曲] 藏族民歌欣赏,通过民族歌曲对藏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有所感触。

[回答]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教师进行解析和评价。

[板书] 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高原地区的“高”、“寒”等特点,其居民的衣食住行也不同于其他地区。他们的衣服主要以藏袍为主,食物则是产量较高的青稞、小麦。住所主要是牛毛毡帐篷及碉房,出行要靠牦牛。

[讲述] (1)衣: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致使这里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在一天当中,气候也会时常变化,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因为其特有的气候特点,藏族人民的服装以藏袍为主,藏袍的袖子既长又宽,当温度降低时,能够增温保暖,当温度升高时,可褪掉袖子,露出臂膀,起到降温的功能,他们的服饰就是因气候特征所制。衣料质量好,具有良好的防寒效果,夜间还可当作铺盖,十分方便。藏袍是不仅仅藏族人民的民族服饰,更是其民族的特殊标志。

(2)食:藏族人的饮食偏向于游牧民族,不喜欢特别辛辣的食物,很少以小麦及大米作主食,且该类作物因地理特征的原因,在高原地区产量极低。所以,其主食以青稞为主,该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使得青稞的产量极高。青稞既可以用来酿青稞酒,还可以做糌粑,再加上酥油茶,是藏族人特有的食物。

(3)住:西藏地区的房屋,多数以土石结构为主,屋顶通常比较扁平,而且屋顶较低,一般低于3米,四周有围墙,墙壁上面较厚,下部较薄,门窗较小,这样便于保温抗寒。碉房、干栏式建筑、帐篷等为其主要的建筑形式。

(4)行:藏族人以前出行一般靠牦牛、马等,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青藏地区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出行以汽车、火车、还有飞机为主。

四、交通运输变化

[思考]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藏地区的交通状况及其变化有哪些?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本区交通状况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

[讲述] 历史上,青藏高原是因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被称为“边陲之地”,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修建了数条公路;另外还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另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起来,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图片] 展示青藏铁路的幻灯片,同时加上《天路》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思考] 为什么青藏铁路的许多路段都以桥代路?铁路上的车厢为什么是密闭的?

[回答]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教师进行解析和评价。

五、结语

1.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青藏地区的“高寒”特征及其特有的农牧业都基本了解并掌握。同时,补充说明了该地区气候特点对居民衣食住行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2.达标测试

利用多媒体设备,设计出多种题型,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若出现错误或重难点,教师应及时指正错误,并详细解析。

3.结束新课

本节课程结束后,给学生放映“青藏高原”片段,回顾本节内容,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骆福权.新课程理念下地理“问题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2]张旭如.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地理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05).

[3]刘文英.基于中考区域地理复习的微课开发——以《青藏地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4]于连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调用电教媒体[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

[5]刘宗华,隋洪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篇3

7.1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永年县第五实验学校 韩鹏飞

【课后反思】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区域地理的学习有规律可循。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地区的学习中来。

接着从阅读课文关键词段开始,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关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和归纳总结时,课件展示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暗示,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通过板图总结展示使知识条理化;展示的关键词基本反映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集中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活动的有效性为目的。我坚持以文字阅读为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展示,完成练习。结合地图分析,在地理现象、感性认识与地理环境、地理规律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理解地理学科逻辑。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藏地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1

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2

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

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

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纯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3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却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篇5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通过了解发展南方水田农业的条件,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积极情感。

(3)思考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读图比较南方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3)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学生准备

搜集南方地区的食材图片,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并从感性的角度层层递进到理性的分析,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归纳,增强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设问质疑开始,一直到思考解答,在不断的探疑解惑中提升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展示PPT课件。

镜头一:教师引导学生欣赏PPt美景图片并且给美景配上古诗词。与学生一起,边欣赏美景边,回忆背诵古诗。

设计:(如下图)第一幅图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篮,能不忆江南? ”第二幅图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第三幅图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镜头二: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歌曲《我的祖国》和《太湖美》歌曲选段。

3、讲授新课

1、气候湿润的红土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上图中找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学生:指图说出。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我国南方地形图,描述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

学生: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教师:请在图中找出南方地区的四大地形区。学生: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教师:通过课本的地形图,要求学生能够找出这四大地形区,通过课本图左下角的海拔图例估计大致海拔。

学生:(读图)四川盆地海拔200~500米左右;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200米以下;东南丘陵海拔200~500米左右。

注意:对四大地形区进行比较,是课本上的一个活动题。课本46页活动2.从海拔、范围大小、完整性等方面,比较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将这个活动题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不要求学生答案多么准确,只要能对四地大体海拔和范围大小进行简单比较即可。

教师:当有寒潮来袭,四川盆地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哪个比较温暖?为什么?

学生:(看图思考得出结论)四川盆地比较温暖,因为盆地北面有高山阻挡。

教师:什么山? 学生:秦岭、大巴山。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再观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很少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能受到影响,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西双版纳北部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潮。而同纬度的广州北面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所以仍能受到寒潮影响。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将此题设计成探究题,给学生一个支点,引发思考。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更不是学习的结束,理想的课堂会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和社会。

教师承转:南方地区的东西部跨我国地势的哪些阶梯?地形以什么为主?是否存在差异呢?请查看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和我国东西部差异图片回答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地形图和东西部景观差异图片

设计一: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谈谈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形有何差异,各自的优势。设计二:将课本中本课的阅读材料文字设计成录音,配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大量图片展现给学生。这样就更形象直观地将两地进行对比。学生谈谈两地的地形差异,各自的优势。

以上两个设计可以任选一个。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篇6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以南,_______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____和________。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西部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_。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气候。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_。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区。降水季节分配_________,主要集中于______________。

4、土壤:东北平原在________的环境下,发育了_________。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__________”。黄土高原被_________所覆盖。______、______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_________在_______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农业发展条件:优势: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劣势: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且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___________严重。

2、主要的农作物:北方地区降水_________,耕地多为_________,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粮食作物,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农业区。

3、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措施:(1)国家为缓解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地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采取了_____________等跨流域调水措施。(2)从长远来看,发展___________,才是这里农业____________的必由之路。(3)___________,调节降水时间变化大的问题,是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的有效措施。

4、冲积记扇的形成过程:河流从________流出,由于_______骤降,________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_________作用减弱,使碎石和泥沙________形成一种____________地貌——冲积扇。

《青藏地区》地理教案 篇7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哪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探究Ⅲ、神奇的民族风俗

奇特的自然环境诞生了独特的农牧业,更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们的服饰是那么别具一格,他们的舞蹈是那么豪迈粗犷,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奔放高昂……(多媒体播放藏族民歌)

①通过所播画面让学生明确:青藏地区除青海省北部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

提问:从刚才的画面上,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②从画面中认识藏族同胞服装的特点(肥腰、长袖、大襟长袍)根据画面中所显示的藏族服装的特殊穿法(脱出一个袖子,露出臂膀),探究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③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④各组代表发言后,请一位“幸运”同学点击鼠标出示参考成果:

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设计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设计意图: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探究Ⅳ、神奇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民族服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而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充满了神奇。

①学生阅读教材

②思考: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

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教圣地。

现任藏传佛教最高领袖是。

③教师小结: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神奇的宗教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探究Ⅴ:青藏的建设发展

教师回顾前面所探究的知识,提问: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青藏的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你愿意走进青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设青藏吗?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青藏建设得更好呢?你将来能为青藏的建设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为攻破难点作铺垫。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篇8

看图/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篇9

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与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1951~间5月青藏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和高原西部 (90°E分界) 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 在研究高原热力异常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时, 要考虑到高原热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对其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 与高原主体和高原西部相比, 高原东部地表温度变化对7月江淮地区的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性.高原东部和其以北区域的大尺度热力差异比高原本身的热力异常对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可以作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一个预报因子.

作 者:赵勇 钱永甫 ZHAO Yong QIAN Yong-Fu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刊 名:大气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年,卷(期):31(1)分类号:P461关键词: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空间热力差异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地理事物;

2、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培养学生从网络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教材和网络查询等手段,自主探究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首先,经过三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地理分析能力。其次,通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已经具备,学习西北地区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探究。再者,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较为感性,教学过程中,应多用直观图片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难点: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为什么喜欢旅游? 【预设】旅游可以看美景、吃美食!

【教师】我也喜欢旅游。但是我每天都在发愁暑假去哪里呀!【追问】你们喜欢玩微信吗?

【学生】喜欢。

【教师】我喜欢通过微信看朋友们去了哪里,作为参考。有一天,我看到朋友小明的微信里发了这样一组极其美丽的照片。

【展示】胡杨林、草原、葡萄、西北美食、沙漠图片。【提问】照片美不美? 【学生】美!

【教师】所以我决定暑假就去这些地方啦,但他们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动手帮我查询一下,好吗? 【学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教师】可我没去过西北地区,你们去过吗? 【学生】没有/有。

【教师】但我的朋友小明去过,而且他在旅途中用微信发了很多照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小明一起来游西北,做好旅行准备。

(二)新课讲解

【讲授】讲授新课 环节一:攻略

【教师】首先,请课代表帮我们介绍一下我的朋友小明: 【投影】小明:哈尔滨人

旅游经历:旅游达人,首次进入西北地区 旅游方式:自驾游 爱好:发微信

特别说明:小明喜欢在旅游前充分准备,做好旅游攻略。【提问】小明的旅游攻略中,首先得了解什么啊? 【学生】位置、范围、地形、气候。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帮助小明上网搜集西北地区的相关知识。

【学生】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学生】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①新;②甘;③内蒙古;④宁。

【学生】地形:主要经过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盆地和高原为主。【学生】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其特点为降水少,温差大。主要经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教师】那能否用一个词形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呢? 【学生】干旱。

【教师】非常好!了解完西北地区基本的地理信息,小明就开始设计线路了。他就想去图片中的 2 地点,你们可以帮他设计线路吗?

【学生】演示

【提问】自什么向什么方向呢? 【学生】自东向西。

【教师】很好,看来你们和小明的计划完全吻合。接着,小明背着行囊出发了。我们也跟着小明出发吧!let’s go.环节二:旅游

第一站:第一站他来到了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让小明心旷神怡,他说道: 微信1:呼伦贝尔大草原,这蓝天,这白云,牛儿,马儿,羊儿,忒美!【提问】这说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什么业很发达? 【学生】畜牧业。

【过渡】在路上,小明发现,草原有些变化,没那么绿了,不禁叹息: 微信2:小明:草原快没啦,也太多沙了吧!【老师】请大家为小明解答,这应该叫什么草原呢? 【学生】荒漠草原。

【补充】正确,它介于典型荒漠与典型草原之间,被称为荒漠草原。

第二站:小明来到了爸爸去哪儿的取景地:宁夏沙坡头。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还看到了黄河。他说:

微信3:沙漠啊,我终于见着你了,俺要开始探险啦!【提问】这里有什么业? 【学生】农业。

【补充】这里的农业是依靠黄河灌溉而发展,属于灌溉农业。西北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少数有水源灌溉的地区。

【提问】这里,老师有疑问了:从东向西,小明所看到的景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活动】其原因是什么?请查阅书籍和资料回答。

【学生】西北地区身居内陆,远离海洋,从东向西,水汽越来越难到达,所以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过渡】一路景色变幻,惊喜不断,不过小明最想见的还是额济纳那一片美丽的胡杨林。到达后,他在微信中这样说到:

微信4: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的胡杨林,美得逆天啦!

【教师】太美啦,你们想去吗? 【学生】想。

【教师】不过小明还得奔往吐鲁番。新疆的民俗风情特别吸引小明。他说: 微信5:新疆也太多美女啦,和咱东北姑娘长得不太一样呢!【提问】请问这里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新疆的少数民族特别多,民俗风情特别吸引人,维吾尔族和回族人很多,当然,还有哈萨克族以及其他民族,西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但尽管如此,这个地区的汉族人还是很多的,汉族人占到了新疆的三分之二。

【过渡】除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小明,吐鲁番的瓜果也让小明大饱口福: 微信6:新疆的瓜果甜又甜,可是已经晒成黑炭了,回去咋见人呢!

【活动】到这里,老师又新产生了两个问题:请问为什么小明会被晒黑?又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很甜?请大家小组合作帮我解决问题。

【补充】因为新疆降水少,大多数地区海拔较高、云量较少,所以紫外线较强。因此,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

新疆瓜果甜的原因:由于白天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而到了晚上,由于昼夜温差大,温度骤降,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瓜果特别甜。

【过渡】第五站:在吐鲁番短暂停歇后,小明又起身出发了,来到了新疆的南疆地区。当清澈的河流和胡杨林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小明惊呆了,便发了第6条微信:

微信6:再见胡杨林,还是美!【提问】图中为什么河? 【学生】塔里木河。

【教师】请大家上网查询并为我介绍一下这条河流:

【学生】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内流河。西北地区河流不多,且多以内流河为主。【老师】西北地区本身下雨非常少,那么塔里木河的水源来自于哪里? 【学生】天山和昆仑山脉的冰雪融水。

【老师】塔里木河可以为农业提供水源,发展绿洲农业。可以种什么呢? 【学生】棉花,是我国的优质长绒棉基地。

【过渡】穿过塔里木河,这里又是一片茫茫的沙漠。这里,就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我们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来走进塔克拉玛干

【视频展播】塔克拉玛干。

【提问】小明经过沙漠时,看到了许多油井,你们知道干嘛的吗?

【学生】开采石油。【教师】说明?

【学生】这里石油资源丰富。

【补充】其实,沙漠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现在,已有许多公路深入大漠腹地,在沙漠中建成了我国新兴的石油工业基地。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你知道西北地区还有哪些资源吗?你们能帮小明正确连线吗?

白云鄂博 镍 金昌 稀土 克拉玛依 褐煤 伊敏河 石油

【教师】走过最后一站,小明就开始回程了。跟着小明走完这趟旅程,大家有何收获呢?希望你们能大胆和我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

【老师总结并板书】身居内陆——干旱——自然环境、农业、资源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水果、油气资源的开发。西北地区拥有着众多的发展机会,希望有机会同学们有机会不仅可以去旅游,而且能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例题

1.(2015•兰州)我国西北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湿热

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A.湿润 B.半湿润 C.半干旱 D.干旱

3.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的灌溉水源主要是()A.河西走廊 B.高山冰雪融水 C.青藏高原 D.引黄河水 4.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因素是()A.气候温凉,生长期长

B.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C.水热资源丰富

D.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5.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优良牲畜的是()

A.牦牛 B.三河马 C.滩羊 D.细毛羊 6.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条件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光照条件

参考答案:1.解: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由于海拔较高和云量较少,本区成为太阳辐射高值区.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故答案为:A.

2.解: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国划分了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四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呈现了不同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地表特征.

故选:D.

3.解: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了富庶的“塞外江南”. 故选:D.

4.解: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因素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不利因素是水资源缺乏.

故选:B.

5.解:牦牛在青藏地区素有“高原之舟”的称号;三河马分布于内蒙古牧区、细毛羊分布于与新疆牧区、滩羊分布于宁夏,该三种牲畜都分布于西北地区.

故选:A.

6.解: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故选:A.

(四)练习

读“我国西电东送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北部通道主要任务之一是把陕西、山西、内蒙古的(电力形式)和黄河上游的(电力形式)输送到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

地区.

(2)中部通道主要是以

为中心把丰富的(电力形式)输送到华中、华东和

工业基地.

6(3)南部通道中很大一部分输送的是

上游的水电.

解:(1)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2)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的水电向华中、华东和沪宁杭地区输送.(3)西电东送的南路:是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故答案为:(1)火电 水电 京津唐(2)三峡 水电 沪宁杭(3)长江 珠江

(五)拓展

在我们眼里,西北地区是美丽的,是资源富饶的,但比起东部,经济还是较为落后,小明在回程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地区的生活还有待改善。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化身经济专家,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如何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呢?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水果以及油气资源。重点是: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难点是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一课时 西北地区

1、位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长城以北

2、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

3、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4、气候:干旱

5、植被: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水果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篇11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家长会的遗憾小学生家长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