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进行中国画创作之前,首先得会看画,能按自己的理解看懂一幅画,懂得分辨好与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再去不断摸索前进。其次,创作意识要时刻存在,我们要发现美,并且找到自己的思想定位,对艺术进行思考,究竟站在哪个位置上,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的秩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画艺术创作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1:

探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

摘 要:国画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经典,是我国经典国粹的代表之一,是民族的瑰宝,国画艺术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美学及文化思想传承。当代中国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传承历史,发展传统国画艺术本体语言和新的意境表达技巧。通过欣赏当代国画艺术作品,观者可以从中领会到绘画者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思想。随着时代思想与审美的不断变化,当代中国画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迁,画面意境的表达随着技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本文以当代语境为背景,探讨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意境的多样表现手法以及影响意境表现手法的因素。

关键词:当代语境;中国画艺术创作;意境表现手法

1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为何重视意境表现手法

1.1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受西方艺术和各种文化思想的不断影响,国内各种展览的广泛开展,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材料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绘画材料被发明和引进,以各种新型材料为媒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兴起并发生巨大的变革。比如,各式各样的新型材料代替中国画颜料成为国画的主要载体。其次,艺术思想的变革。自20世纪八五新潮之后,西方新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不断涌入,现代艺术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原来传统中国画艺术创作的追求。

然而,作为中国存在几千年的文化国粹,中国画追求意境的民族审美习惯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国画艺术家作画的传统材料可以改变,但是对国画艺术创作意境审美的追求却是中华民族艺术思想的传承。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不一定按照题材划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但是从国画艺术的创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丽的人物、山水风景画,还能体会到艺术家的精神意境。中国画艺术是世界艺术中的精美文化宝藏,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始终是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创作永远无法离开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自身的世界观为指导思想,运用一定的艺术创作方式,通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观察,提炼出生活中的素材并予以创作、加工,塑造令其满意的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同传统艺术创作一样,当代国画艺术家将自身精神层面的不同追求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代语境下的国画艺术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依然以时代为背景,以人们的社会生活为灵感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或自然环境,将生活和自然的点点滴滴搬到画卷上,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表达的不仅仅是现象,更是自身的精神状态。

1.2 意境表现手法

意境表现手法一般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指艺术家通过创作技巧及创作手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人物形象或自然景观呈现在画卷上,该作品融入了国画艺术家的思想,深切表达了其情感诉求;另一种是艺术家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让国画作品为国画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交流渠道,这是国画艺术最具魅力的地方,由于欣赏者的意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鉴赏效果,更凸显了艺术的极致魅力。许多艺术家都对国画艺术的意境进行了描述,而在笔者看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意境的最好体现,即王国维老先生讲的:“古之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重境界便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关于意境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这三句话来表达。

2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

2.1 线面结合的艺术表达

我国传统国画艺术创作是从简单的线条开始逐步发展的。最初的国画艺术创作是用线条来勾勒国画艺术家的意境与思想,运用极简的线条来体现最为古朴的美景,线条的极致创作可以清晰地展现国画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与创作手法。水墨画起源于唐代,水墨画是写景艺术的经典代表,而泼墨手法是表现水墨画意境的重点,进行泼墨创作时要不拘小节,运用最基础的黑、白、灰三种色调,将艺术家心中的美景描绘在画卷上,并通过与欣赏者的心灵沟通,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表达,让国画艺术的美景深入人心。但是,自从当代西方艺术传入中国发展,加上艺术院校的系统西洋画光影和块面训练的影响,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对意境的表现已经由线的单一表现转向线面结合的新型意境观。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将当代国画艺术意境烘托得更加新颖和淋漓尽致。

2.2 中西结合的水墨手法表现

国画艺术文化也被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墨汁与彩墨是国画艺术的灵魂。墨汁是国画作品中最主要的原材料,将墨汁应用到白色的宣纸上,形成具有精神素养的画作,墨汁与水的协调配合,完美地将国画艺术家的思想展现在纸上。传统国画艺术的墨汁调配大致可以划分为干墨、淡墨、湿墨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主要依靠水墨技巧来表现。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则将西画中科学的、细腻的光影变化表现得天衣无缝。通过吸收西洋画的明度渐变和色彩渐变,同时结合传统“泼墨、沾墨”等墨技巧,让当代国画艺术体现出新的审美意境和趣味。如果说线条艺术的表达描画的是艺术作品的骨骼,那么着墨手法及技巧就是骨上生肉,而西洋画的介入则让当代中国画拥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受众和更丰富的审美。为了表现当代国画艺术的深刻意境,对墨的用法十分讲究,墨水的浓度、干湿等都对画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墨的配置达到极致以后,再加上高超的西画技术,国画作品显得动静相宜,行云流水,虚实结合。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仅是技艺上的展现,更是艺术家精神状态的转变。当代国画艺术家如果能更好地结合中西艺术技法,那么就能将当代国画艺术意境的表达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2.3 笔触技艺与造型结合的变化

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西方油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不仅是表达手法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表达内容也有极大的不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等。国画艺术创作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除了表现与时代的关联性外,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地位,使其在传统文化中得以继承和发展。除了上文所述的线条和着墨因素之外,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对笔法和造型相结合的要求也很高。比如,在中国画的山水写意画中,用笔造型的技巧包括提、按、顿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绘画的用笔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古代绘画中也有非常特殊的表现形式。毛笔的走向在国画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绘画过程中完全掌握笔法及用笔力量,并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充分体现绘画的意境。除了人为的控制因素外,毛笔的质地和材质需要综合考虑。可以说,为了表达创作者的意境和感情,需要扎实的笔法和新时代的造型能力,再加上大量的绘画研究与练习,并逐步形成能夠传承的国画文化素养。由于笔触技巧直接影响中国画的质量,有必要对墨水的干度和色度进行彻底的控制。在日常实践中,需要反复练习造型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对墨水和笔法的控制。同时,注意动作和造型的结合,绘画的独特意境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积累和自由发挥。

3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影响因素

3.1 当代国画艺术创作要时常保持平常心

马祖曾对众人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所谓的平常心,在马祖看来就是内心时刻保持纯净,内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我们的平常心就是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们时刻保持一种单纯淳朴的状态,在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尊重每个人的内心情感。我们只有在当下平凡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简单、淳朴的心态,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才能在当今日常浮华快闪的生活中不受虚荣、欲望等妄念的影响,从而观察和捕捉自己内心生动而短暂的情感,从最熟悉的平凡生活中找寻失去的纯洁心灵。凭借这颗淳朴的心灵,才能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找到那个淳朴、真实的自我,感受自己身体里的那颗平常心,平常心能使我们时刻保持单纯与独立,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生命的意义,并让我们明白自身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每个个体都是鲜活的自我,不是他人的影子,不能把别的价值观生硬地搬到自身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个体存在的意义,实现自身的发展。

当下,平常心是一种艺术性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做事原则,也是一种以单纯、淳朴的绘画创作心态来进行国画艺术创作的意识。国画艺术创作中保持“正常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因为拥有“正常心”的国画艺术家能够更加关注个体最真实和最简单的内在,能够感觉到纯净的生命力和物体的形象,以及事物与超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鸣。各个年龄段的优秀国画画家若都能保持“正常心”,用最为简单的自然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达最为淳朴、纯净的生命力,能带给人们快乐,使人与人之间不再生疏。以“正常心”来进行国画艺术的创作,可以让人们有足够的精神状态去调整自身的创作心态,日益提升自身的国画绘画技巧及手法,同时不断优化意境表现手法。

3.2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

当代国画艺术之所以能与其他绘画艺术风格区分开来,除了国画艺术特有的绘画风格外,最重要就是其对意境手法的追求,而我们在了解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以后,还应注意到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手法的影响因素。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意境表现手法的影响因素中,思想教育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其中禅宗思想、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是中国整个艺术界的基础影响因素。由于文章篇幅的关系,我们仅从禅宗思想文化的影响角度分析禅宗思想文化对我国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手法的影响。禅宗思想文化的基础指导思想为:“在平凡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根据观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寒门出学子。平凡的生活环境和活泼的生活环境是禅宗思想文化的起源,因为人在平凡之中有无限的创造力,生活的平凡要求人们要有充足的创造力和启发精神,并时刻保持单纯性和平等性。平凡的生活文化逐步融入禅宗思想文化后,形成了一种单纯、朴素却又充满趣味的禅宗思想文化。

根据禅宗思想文化来解读我们的现实生活,将禅宗思想文化逐渐融入国画艺术创作中。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能用确切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判断,传统思维方式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分割开来,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受到了许多规则的限制,正是因为这些限制,人们逐渐偏离了个人的真实感受。我们习惯性地使用程式化思维去思考并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慢慢地不再珍惜和探索自己内心那一份单纯与朴素的感情,导致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被我们自己埋没在内心深处,空虚、苦恼、欲望和其他虚假的想法利用该优势逐步占据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行为,使人们无法促进自己禅意的提升。因此,禅宗注重平凡而活泼的现实生活,从现实世界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卧、坐等行为中探索个人智慧和感悟能力。禅宗思想文化提倡打破表面功夫,跳出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个体的感知力和自由的想象力,在思维和感觉的表达中,这似乎是幻想,但也揭示了一个合理的方面,这个方面对发扬禅宗思想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禅宗思想文化特别强调,我们经常受到“非此即彼,非好极坏”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我们只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没有意识到事物是多面性的,不只是有好坏两面,禅宗思想文化要求我们从二元文化中跳出来,以“多元文化”为基础,明确事物有多种性质,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禅宗思想文化主张的多元文化促使人们以不同时间、空间、角度、层次去分析一个事物的不同面,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将自身感受以最为单纯的思想呈现在画卷上,使画卷体现的不仅是画面本身,而且暗含画师的个人情感。这种平凡却又直接的创造精神影响了国画艺术家的创作思考能力及思维表现能力。国画艺术家在打破了现实画卷的表象以后,将自身感受融入画卷,通过画卷表达自身的情感,放平心态,以平常之心进行创作,根据人们自身感受,不断创新和丰富自身的国画绘画技艺,以自身内心精神为基础,表达自身感受。

禅宗思想文化的超越性思想,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和谐统一、精神自由的思想,将佛教文化与道家文化联合起来,形成了提倡精神自由的、满足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从平凡的生活态度中逐渐发现智慧。在其影响下,国画艺术家注重运用个人艺术想象力,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绘画手法和技法程式等,直抒胸臆,在绘画层面直接体现自己的情感,在平凡的绘画生活中体现智慧,表现画师的个人风格和绘画技巧。用墨汁展现最为真实的现实世界,让墨汁带着自己的情感融入画卷之中。

4 结语

国画艺术创作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流传至今,必定拥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国画艺术历史悠久。随着历史的变迁,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达手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转变,而当代国画艺术家也运用高超的技艺,让当代国画艺术在艺术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我们要重视当代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注重国画艺术家在笔触、线条、着墨等方面的转变,时刻重视影响当代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让当代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更加出色,促进国画艺术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跃奎.论山水写生中的意境[J].美术观察,2017(9).

[2] 张玉环.笔墨与精神[J].美術观察,2016(11).

[3] 王虹.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J].美术观察,2016(2).

[4] 肖鹰.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J].文艺研究,2015(11).

作者:杨幼梅

中国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2:

中国画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摘要:在进行中国画创作之前,首先得会看画,能按自己的理解看懂一幅画,懂得分辨好与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再去不断摸索前进。其次,创作意识要时刻存在,我们要发现美,并且找到自己的思想定位,对艺术进行思考,究竟站在哪个位置上,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的秩序。在接受了传统的中国画学习后,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创新,创新不一定是单单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绘画观点的创新,技巧是第二位的问题,绘画观点改变,绘画技巧也会随之改变。

关键词:创作意识;影响

一、艺术创作

(一)艺术的懂与不懂

首先简单的谈一谈我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如果没有观众,就无法传达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就变成了单纯的作者个人的情绪抒发,画就是给人看的,只要画出来就有人会理解你的思想。既然艺术也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那让人看懂就显得很重要,懂与不懂之间,越是简单的概念就越是模糊,因此就越容易被误读和滥用,而对于简单概念的偷换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话语霸权常常让人措手不及,懂与不懂只是理解不同,就像金字塔,底层的人可能和上层的人理解不同,思想境界的提高会让审美趣味也变得高级。

(二)艺术创作意识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三)艺术创作的创新

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创新不一定是单单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绘画观点的创新,技巧是第二位的问题,绘画观点改变,绘画技巧也会随之改变。绘画是一种需要,一种自身的需要,内心的需要,在基本的观察方法改变后,觉得自己这样画不够了,内心提出了需要,就会创出新路子。重要的是获得新的观念。

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强调了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齐白石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者,也是革新者,比如他于花甲之年励精图变,实行“衰年变法”,其大智大勇令人感佩。可以说,齐白石从一个木匠成长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贯穿他一生的成功诀窍之一就是强烈的创新意识。齐白石能不断吸收传统的美术成就,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体现了对审美的不懈追求。作为画家,齐白石有别于纯文人画家,以工匠般的坚守从事绘画,事业和谋生兼顧,体现了对美和善的追求。这种工匠精神和艺术精神相互支撑,成就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我们接收的文化对我们的审美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画方向最为突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统一。中国的戏曲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统一。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也是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和”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体现。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经典语汇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传统绘画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产生了文人画,音乐,戏曲等等,都是在某一法度之下的完整体系。因为整个社会的体系是有法度的,在这个法度之下产生了一系列体系。现在大家都在怀疑革命现实主义,认为他是一种外来文化的介入,其实中国大多文化思想的转变与进步都有外来文化的介入。魏晋如此,民国也是如此。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包容的文化。革命现实主义绘画突破传统之后引出了学院派、新文人画、抽象水墨等等一系列。我们不去探讨革命现实主义绘画它的方向性是否具备合理性和合法性,但成就是巨大的。当下的这个社会消费、经济、商品等越来越重要,这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勇于去面对。当下艺术家应更多的思考与介入。艺术应该是真实与真诚的。在当下新水墨艺术处在一个文化的边缘的困境时期,我觉得还有那么多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坚守,努力的开拓创新,应该向这些艺术家致敬。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非常注重焦点透视,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也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是流行于2000多年前的民间歌谣,《楚辞》是屈原、宋玉创作的作品。而且《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都是抒情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的抒情,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二)艺术家自身思想站位

最后就是我们的思想站位,搞清楚,并且朝着个方向努力。艺术创作要求画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定位,在艺术中找寻艺术规律,研究自己的站位。艺术本身就是以对人的教诲启发而存在的。我们享受艺术美的同时也就感受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乐趣,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及幸福的真正含义了。

参考文献:

[1]《艺术原理》顾永芝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焦家敏

中国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3:

论情感特征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作用

[摘 要] 情感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体现出中国绘画的抒情性,中国画艺术以情感表现为目的,情感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核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中国画创作的永恒追求,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对情感特征审美作用的理解认知、研究探讨十分重要。

[关 键 词] 情感;情景交融;中国画艺术;创作

我从事中国画教学多年,深刻感受到中国画历史悠久,传统精髓历久弥新,焕发永恒的魅力。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无论工笔和写意,从本质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中国画的根本写意精神体现出中国绘画的抒情性,写意精神是中国画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审美品格,中国画表达心中包含着情感的意象,情感因素必然渗透在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艺术的情感性与艺术是直接联系的,情感成为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驱动力,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画家用创作的作品代言,把自己的感情体验传达给观者,使观者也体验到与画家同样的情感。情感是构成艺术的内容,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情感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因此中国画教学中对情感的理解认知十分重要,我们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情感审美作用研究探讨,有益于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学习继承,对中国画艺术创作诸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一、情感特征是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感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创作的源泉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基于生活而衍生的想象,没有情感,就不会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二者结合,体现出作品的“意”。所谓“意”即是蕴含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创作构思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志、情思、意趣融合起来,形成了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纵情抒怀,尽情达意。南朝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畅神”、唐代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明艺术重视体验、感悟,是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证明历代中国画家都是以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在艺术表现上强调通过借物抒情,或缘物寄情,达其神韵。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创作是画家经过不断锤炼、不断实践,驾驭艺术规律的过程,画家面对生活、面对大自然创作时必须充满感情。古人云“万物有其灵,草木有其情”,“感物而动,情即生焉”。作为画家经常深入生活,下乡写生搜集创作素材,悉心体味大自然的神韵,置身山水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是山水画家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大山与我相畅达,精神相感应,这种灵与性的融合,使画家超然两忘,心中涌动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画者,从于心”、“画者,形天地万物”,是借笔墨来描绘天地万物而让自己陶醉其中,中国画作为感情迹化的笔墨形式,是作者的审美感受渗透于客观景物之中而最终超越客观景物之外的艺术境界的表现,是从内容到形式完美的统一。

二、中国画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是通过所描绘的客观物象表现自己的激情和沉思,中国画的立意是以物写神,强调画外精神之表达,而非画作本身,以画作来舒展心灵的。宋代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就是说“物与神会”、“缘物寄情”,表明中国画是以意为目的。元代画家倪瓒也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1]元代画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写的概念,这个“写”字,道出了以心作画的关键,写则是写意、写意更是抒情。画家在对客观物象的表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达到水乳交融,从山川风物之中获得创作灵感,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这反映了画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黄宾虹先生说的“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则表达了画家对祖国河山真挚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山水无情,我有情,艺术形象是心灵移情的产物。山水画家把游历真山真水时的所“看”、所“感”、所“悟”,通过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山水画创作不是如实的绘制地形图式,不是照搬生活,此时的一山、一石、一溪、一树、一舍已不是原始形象,而是经过作者感情嬗变后产生的新的意象,是按作者主观创作意图进行重新建构,驱使笔墨,调遣云烟,一切服从意境为主旨,“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删除其不必要的,选择其最主要的、最典型的、最生动的美的意蕴。石涛提出:“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中国画创作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情感教育功能,将作者的感情注入艺术作品之中,将笔墨语言转化为艺术形象,拨动观者的心弦,从而与观者之间架起思想情感的桥梁。

三、中国画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目的,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结晶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被描绘物象有机结合的产物,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艺术作品首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作者用激情去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震撼心灵的艺术精品。中国画创作是画家对大自然审美感受和把握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作者表现内心对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最早提出了文人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观点,描绘物象不求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人画注重写意,“意足不求颜色似”,意到则止。苏轼还讲:“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可以看出士人画(即文人画)在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同时强调追求意境,表现的是物象的神韵、精神气质。文人画要言之有物,画中要带有文人情思意趣、文人的思想,是作者的兴之所至,表达的是真情真性。中国文人画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文人画题材多为被世人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的梅、松、竹。古有“君子比德”之说。“四君子”中,梅高洁傲骨,兰空灵幽雅,竹虚空劲节,菊凌霜自适,以此来寓意圣人君子高尚的品德、人格操守。古人有“怒而写竹,喜而绘兰”之说,眼中兰竹本无喜怒之情而人有情,是作者经过眼中、心中、手中三阶段的转换获得的真情再现,眼中之兰竹是审美意象的雏形、心中之兰竹是审美意象的酝酿,手中之兰竹才是审美意象的物化,是通过画家的情感迹化而成为手中有生命之兰竹,其表现兰竹精神蓬勃生机的审美意象完整呈现出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中国人在最简单的一花一草中承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感情,融入人类特有的思想和人文情怀,大地上有草木万千,花鸟画家从大自然中发现、领悟、寻找灵感,作品体现的是心灵最深处的感受,好的画不仅悦目,且能悦心,我们欣赏花鸟画作品,令人顿悟,受到启迪,其作品中花草树石已离开原有的本真意义,其生命境界得到升华,成为一种人格精神品性的文化象征,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审美作用。

石涛说:“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见石涛《春江图》题跋)[2]这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思想情感活动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既不能为了写情而写情,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无情则不发,情意无景则不生,情与景不可分割,绘画作品既是作者心中之景,亦是情感关照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得到凝练升华,塑造出更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诚如清代戴熙所说: “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令人思者谓之心画,这个“思”,最为深刻、精妙。真正大家的作品就是以学问为画,以哲学的智慧来作画,用画作来表达他们对于人生和生命境界的思考,这也是中国画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其独特魅力所在。

四、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中国画创作的永恒追求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国画的意境美,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它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意境的深浅是衡量艺术品高下的根本标志,境界层上高无止境,一步一重天,轻易不可得见。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已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作者经过锤炼和升华之境界,这种境界是山水画审美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

意境的实质就是作者表现客观物象通过触景生情、移情入景、缘情设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依赖于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爱和强烈的人文情怀。清画家戴熙谈到其创作感受时:“画当形为心役,不当心为形役,天和饱畅,偶见端倪,如风过花香,水定月湛。不能自已,起而捉之,庶几境像独超,笔墨俱化矣。”在这里画家具体描绘了他当时创作的心境,即所谓“不能自已”,也就是在大自然美景前心魂不禁荡漾,全然陶醉,为情感所主宰,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要“起而捉之”,“不能自已”,其笔墨受之于心,是真感情之流露。画家通过精微观察事物,移情入物,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如宋代曾云巢画草虫:“取草虫笼而观之,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为虫草耶?虫草为我耶?”可谓身与虫化,创作中的“物我相忘”的境界,正是情感酝酿的表现。中国画创作是作者对生活的客观自然体验和主观情感显现的具体方式,人的思想感情和世界万物是可以沟通的。即所谓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清代石涛讲的“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中国画有赖于作者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还有赖于作者主体情感的积极参与。清代画家恽寿平在《瓯香馆集》中写道:“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中国画意象是极富内在生命力和蕴含有真挚的情感,好的艺术作品会使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相似或相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为观赏者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一切动人之作,无不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真情体验之后的大彻大悟,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是作者经匠心独运创造出的一种全新境界,它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穷而情不终。好的中国画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追求“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是中国画家学识、人品、修养、情感的自然流露,并蕴含有很深邃的思想。中国画创作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表现自然物象,而是通过审美心理,尤其是情感活动,借助于客观物象,感我所感,发我所思,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获得生命境界的提升。人和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人的生命、精神境界与大自然宇宙息息相通,中国画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就是追求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圆融、自适自怡,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宇宙意识至高境界,中国画是以写意、写神、写心为目的,中国画艺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中国画艺术创作是作者主体艺术思维结合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审美理想的感性呈现,其中作者的情感是最纯粹、最真挚的,可见情感因素在中国画创作中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和创造作用,因此中国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情感审美的培养、情感审美作用的理解认知,中国画之所以传承至今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笔墨技法的继承发展,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画所承载的丰富真挚的情感和作者要表达的高妙的艺术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祁培忠

上一篇:云计算数据挖掘论文下一篇:工作实习期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