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画》教案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中国画》教案(共10篇)

《认识中国画》教案 篇1

第十一课《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感受祖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丰厚底蕴。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中国画作品的题材、风格、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中国画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能力。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进行水墨练习。工具材料

毛笔、墨汁、毛毡、国画颜料、笔洗、宣纸等。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宋代工笔画动漫短片《美丽的森林》 教师提出问题:(1)这部短片与以往看到的其他动画片有什么不同?(2)看到短片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画中的鸟儿活灵活现,楚楚动人,好像稍不注意,他们就会从画中飞出来。出示课题《认识中国画》

(1)学生朗读书中第一自然段中国画的定义。

(2)欣赏作品《出水芙蓉》和《荷花》介绍两幅作品的作者及内容。

(3)欣赏两幅作品后的感受?

(4)两幅作品从画法上看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中国画从画法上分为:工笔-细致写实 写意-简洁夸张

二、教师出示小视频 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 知识点(1)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2)文房四宝:毛笔、墨汁、砚台、宣纸(3)中国画的笔法:中锋、侧峰、逆峰、拖笔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三、教师示范一幅写意画花鸟,介绍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有那几部分组成。

四、学生作业展示:要求学生任意完成一幅写意花鸟作品,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五、学生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点评,从笔法和墨法上进行点评。

六、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国粹,努力学习传承经典!

七、板书设计

《认识中国画》

《认识中国画》教案 篇2

一、笔与墨

笔法都要通过墨来实现, 墨由气使、笔由墨现, 笔与墨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画面。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 两者不可偏废。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中国画是用笔和墨来塑造物象表达画者立意的。“骨法用笔”是用墨的基础, 墨意往往是由“笔意”来决定的, 故有“笔情墨趣”之说。笔墨在中国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有李成的“惜墨如金”之说, 韩拙也说过“笔以立其形质, 墨分其阴阳, 山水悉由笔墨而成”。清恽南田说的好, “有笔有墨谓之画”。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有笔法和墨法之分:笔法指用笔的法度, 用笔讲究提按、顿挫、转折、顺逆, 以此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墨法则讲究层次分明, 干、湿、浓、淡合理调配。黄宾虹在总结笔墨上提出了五笔七墨法, 五笔即平、留、圆、重、变, 七墨即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清墨法、渍墨法、宿墨法、泼墨法。中国画的用墨之妙, 在于浓淡相生、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 浓中有淡、淡中有浓, 有灵活用笔的特色。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画的代称, 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 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家重视用墨作画, 画水墨山水, 以墨造其骨;画工笔画, 用墨线勾勒造其形, 有仅用墨线来塑造形象的白描……人们常说的所谓“墨韵生动”, 也就是用墨要气韵生动。从一般的绘画经验来看, “新墨”呈清新明秀, “陈墨”易滋润雅静, “宿墨”易厚而古朴, 使墨通过不同的墨象变化, 既能表达出不同感受情绪的效果。又能使各种不同的墨象重叠交错, 组成像交响乐般的节奏变化, 又有统一墨色的韵律之美。

在笔墨运用上, 要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点, 是与画家的学养、胸襟、情操、审美观和技能分不开的。中国画的笔墨法形成的形式感和对意境的深入追求, 将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而最有时代特征的是笔墨结构, 笔墨结构不仅体现描绘对象的形体、动感、质感, 还注入画家的气质、理想、性格、情感, 即状物又抒情。不同时代的画家有不同的笔墨结构, 而个人的笔墨结构又是个人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

二、笔与线

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是以“线”为主来塑造形象的。“线”的运用, 在中国画技法上起着主导作用。线在形体的塑造中不仅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 更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 进一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 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 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线的运用, 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 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经过长期的历史衍变, 中国画以线为主的传统, 不但未见其衰退, 而且愈来愈被画家们重视, 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了线的表现力。

在中国画中, 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乎我也。”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 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 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 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态美的一种现实曲折的反映, 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觉。另一方面, 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 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达到抒情、畅神、写意, 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 正所谓“画如其人”。

三、笔与意

对于意是什么的概念, 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意相连属的词, 如意思、意图、意味、意念、意趣等等。在评论中国画时, 也常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断意连”、“立象以尽意”、“物象之意”等等。概括起来讲, “意”指的是作画者的理想、感情、意念和意理。也就是说“意”是通过物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作品思想感情。一幅有“意境”的画, 往往是将画者之意通过笔墨这一载体, 诉诸于物象, 使其“画中有画”, “无中生有”, 给观者留下想象余地, 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去寻求“景外之趣”。画之意境贵在含蓄, 创作讲求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是要心使腕运, 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 才能因意成象, 以象达意。

写意画属于意象绘画艺术, 它是画家把客观事物的精粹部分集中起来, 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 物我两忘境界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 必须能描绘出活生生的物象的精神实质。画家与对象之间在精神上有了联系, 被对象所吸引、所感动的时候才能触发灵机, 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当画家有了“意”时必然要通过笔来实现创作,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 “本”是统帅。“意”包括着极其复杂的内涵, 它是画家对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 即感情、修养、气质等等。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是“意”, 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 国面以意使笔的要领, 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 即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清代布颜图说:“筋骨皮肉者, 气之谓也。物有死活, 笔也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 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 无气谓之死笔。峰峦葱翠, 林麓蓊郁, 气使然也。”

四、笔与力

中国画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 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 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思不同, 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 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劲, 赵之谦用笔如“绵力裹针”, 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

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 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 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浆中悟出了笔力的奥妙。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 常说要排除杂念, 保持平静自然的心态, 就是要使气运笔端, 笔笔畅通, 笔笔见力。

笔的力度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 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所谓“学力到, 心手相应;火候到, 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 即使柔细的线条, 也能做到柔中有刚, 棉中藏针, 有内在的力度。而初学者, 无论使多大的劲, 笔痕还是稚嫩无力, 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第二种是气力的力。它属于用笔技巧, 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 就能做到。

五、笔与书法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同样, 中国的书法艺术, 也是一种“线”的变化运用。如草书, 线在起、承、转、合的运动和组合中, 所传达出来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含义, 同时还有某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具有一种多样统一的形式美。中国画家从书法艺术中吸收了这种独特的表现力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技法。

张彦远说“故工画者多善书”指的就是中国画的用笔与书法有共同之处。绘画理论中讲的“置陈布势”与书法理论中讲的问架结构、章法、行气等等也都是一致的。在一些艺术规律的问题上, 古代绘画理论的许多方面又往往借鉴了书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分数的初认识的教案 篇3

教材第92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3.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

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一个正方形。

【学具】

一个正方形(全班同学一样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熊出没》你们都看过吧?里面的熊二和熊大你们喜欢吗?今天,他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熊二和熊大)

2.分东西

出示场景图,师:瞧,他们带来了不少东西,你能帮他们把这些东西公平地分一分吗?

(1)分梨

师:那就从6个梨开始吧!指名分一分梨。

师:熊二和熊大每人吃3个,可以吗?并演示课件分梨。

(2)分香蕉

师:香蕉?指名分一分香蕉,并演示课件分香蕉。

师:每人吃一根。

(3)引出“平均分”概念

师:看!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平均分。

(4)分苹果

师:可是苹果只有1个。

出示问题: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得多少?

指名回答:半个、一半、一样多。

师:一半,会分吗?如果请你来分,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回答:从正中间切。

师:从正中间切,那老师来试试看。同学们注意观察了!(演示课件分苹果。)

师:是这样吗?拿出手指指一指哪1份是苹果的一半。(学生用手指一指)

师小结:这1份是苹果的一半吗?那这1份呢?(教师指一指并发问)也就是说只要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1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出示课件: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1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5)引出分数

师:那“一半”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如果学生不知道,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并板书:分数。如果学生知道,可以指名回答再引入,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中的几分之一,并板书:分数<几分之一>)

二、初步认识分数

1.认识

师:(出示)一半我们可以用这个分数表示。

(1)读一读,写一写

师:会读吗?谁来读一读?(指名3个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再全班齐读。)

师:大家会写吗?先写什么?(教师板书,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这1份是整个苹果的,那这1份呢?(应强调也是谁的)没错,也是整个苹果的。

师:这样看来,我们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以后,那其中的每1份都是它的 ?(生:)师:它指的是谁?(生:这个苹果)

(2)操作实践,建立表象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师:你认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来表示吗?哪几个行?(指名回答。)真不错!(演示课件)

师小结:这样看来,无论是1个苹果,还是1个图形等等,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都是它的。

2.认识几分之一

(1)课件出示分蛋糕、分正方形

师: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那蛋糕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多少?(生:)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它的多少?(生:)

(2)导出几分之一

师: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生:几分之一)

3.练习提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三、操作探究

1.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师:我们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多少份?(生:4份)那每一份就是它的 ?(生:)

2.课件演示折正方形的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交流。

五、板书

分数(几分之一)

小课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4

1.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分数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认识分数

1.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交流,师揭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

2.这一份是月饼的1/2,那另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设计意图: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3.读写1/2 写作: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读作:二分之一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没有平均分就不能产生分数。[设计意图:此题围绕本课重点,有效巩固了所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对1/2意义的理解。]

5.把月饼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呢?

引出1/4的学习,并根据1/2的读写法引导学生自己能够真确读写1/4。

三.巩固分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认识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折长方形纸的1/2)

a.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画上斜线。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的意义。]

d.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4,并给其1/4画上斜线。[设计意图:由1/2到1/4,巩固对分数的理解。]

四.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把月饼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让同学认识几分之一。[设计意图:在充分认识1/2的基础上,扩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2.动手操作,用一张圆形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练习

PPT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1/2 读作:二分之一 1/4 读作;四分之一

写作:1/2 写作:1/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非常重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进行平均分得到的,从而强调平均分。“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月饼的“一半”―分数。 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于是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的堂课上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具体问题如下:

1.在折纸的活动时,学生对“斜线表示”存在理解困难。

2.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得到长方形纸的1/2和正方形纸的1/4时,学生只能讲到怎样折,而不能讲出这样折是为了把这张纸平均分,从而导致要不断的引导、强调

3.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的不到位,提问的方式有点过于局限。

总的来说,整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

认识水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三年级科学上册册第四单元 水和科学 第14课 认识水引入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资源。

2、知道水的作用有哪些。

3、当前水资源的现状。

4、如何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资源的现状和保护。难点:水资源缺乏造成的原因。【教具、学具】

1、各种不同的水实物,盛于烧杯中。

2、教学课件:ppt课件,视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法导入

二、提出问题:

你知道水存在哪些地方?水有哪些作用?现实水资源现状你知道那些?如何保护我们赖依生存的水资源?

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都讲出来。老师给以适当评价。

四、课程深入

1、老师把自己对当地所做的有关水资源的情况做一介绍,并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和实物。

2、世界水资源概况(课件出示)

3、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简单说明)

4、学生讨论如何处理现实情况。

5、老师结合课件阐述讲解科学家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6、我们如何做才是符合人类长期生存的目标和理念?

五、拓展活动

小组讨论我们如何保护当地水资源:

1、讨论并填表格。

2、小组代表发表本组观点

3、总结讨论。

圆锥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1)出示主题图(挂图)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天坛的屋顶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舞台上的光束形成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形,简称圆锥。(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尚两底面之间的距离较圆柱的高。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教师指导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3.练习四的第2题。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 篇7

关键词:呼吸,位置,情感

一、歌唱中的呼吸技巧

人在日常生活里, 只要心情平静, 呼吸就表现得很自然, 谁也没有刻意地去注意是如何呼与吸的, 结果是活得很自在。可是不少人, 一到唱歌时呼吸就不自然了, 往往先主动吸一大口气, 这么做适得其反, 就会出现:气浅、嗓子紧、身体僵硬、声音不好听等等。其实, 呼吸是被动行为, 就像手风琴的风箱, 拉开风箱气就进去了, 再往里一推气又出去了。这说明, 气不是吸进去呼出来的, 而是被压进去压出来的。这种现象是物理大气压的原理。弄明白这个道理, 歌唱的呼吸技术就好掌握了。

(一) 放松的吸气。

我们为什么要放松的呼吸呢?因为, 我们在吸气时一紧张身体变的僵硬起来, 吸气通道都关死了, 气是吸不进来的。有些人吸气有声音, 那气是僵的呼吸, 松弛呼吸是在吸气的时候, 身体以下全松了, 口鼻一张, 气就兴奋, 松弛吸进来。吸气的保持是有它的科学性, 要松弛深呼吸并保持吸气的感觉, 吸得过满过僵, 自然就唱不好。有时放松吸的较少, 但支持力很好, 那时因为一切来自松弛。气松、胸松、喉松, 声带自然振动, 声带没有挤它、卡它、压它, 它舒展振动, 声音发出来就会松弛漂亮美妙。

(二) 松弛的打开喉咙。

为什么要打开喉咙?打开喉咙一是使声音出来, 二是喉结保持在下面, 声音稳定, 声音更纯正。打开喉咙也就是打开歌唱的通道, 以喉为基础, 上面口腔鼻咽腔打开, 喉以下气管肺部, 横膈膜打开, 这条通道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打开的。在深松的呼吸基础上喉器是下沉的, 喉咙的腔体大了, 嗓子的腔体也大了, 共鸣也就大了。那么怎样打开喉咙呢?我认为几种感觉都可以:

1. 打哈欠的感觉, 特别是那半打哈欠的感觉, 歌唱时要始终保持这个感觉;

2. 笑的感觉, 非常开心大笑的感觉;

3. 哭的感觉, 用悲痛哭的感觉唱好每一个音;

4. 用要打喷嚏前的感觉去唱, 在将要打喷嚏前, 什么器官全打开了再去演唱, 喉咙就必然打开。

以上几种感觉根据每个人的体会哪种容易掌握用哪种, 哪种感觉做到了明显感到喉结下降, 喉咙打开声音出来用哪种。打开是松着打开, 不是僵硬、撑着打开。那样声音很暗, 声音闷在里面。特别是喉咙要松着打开, 声音打在硬口盖上, 声音就明亮, 集中, 有利表现中国的歌曲。例如《绣荷包》这首歌, 如果用美声来唱, 味道感觉就差一些, 民族的特色就不能完全的表现出来。打开喉咙是为了解放喉咙, 让气息顺利通过, 打开喉咙进入面罩, 千万不要用喉咙来控制声音, 要懂得用横膈膜来控制。我觉得用下降横膈膜、放松与膨胀下腹 (小肚子) 的办法, 而不是用主动抬胸扩张胸腔的办法吸气。不信你试试看:把嘴张开, 小肚子一松一鼓就“气沉丹田”了。小肚子一松一鼓时, 横膈膜是下降状态, 胸腔底部呈扩张趋势, 所以我将气息比作是大树的根, 吸的越深树根才会牢牢的抓住土地站的稳, 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的生长, 这样的吸气方法又快又深, 这是主动扩张胸腔底部使气息被动压进去的结果。喉咙的打开和松弛使声带舒展开, 更有利于振动, 声带的充分振动, 声音会更纯。

二、面罩共鸣与位置的安放

“共鸣位置”, 是声乐上常用的技术术语, 通俗的含义即为“产生共鸣音响、音色的地方”。能够准确地找到声音的位置是比较难的问题。通常大家都通过把声音的位置定在胸腔去找共鸣, 我觉得用气息扩大鼻咽腔去找共鸣会更好一些。主要是指后鼻咽腔体打开, 把贴着后咽壁唱出来的歌声形成靠前就是共鸣。再说明一点, 找位置前提是放松深呼吸的基础上找位置。一般人都对高位置安放面罩这个词语不太理解, 这也是我在跟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上课时学习到的, 意思就是扩大的鼻咽腔共鸣就是面罩。到高音多用鼻子是听不出来的, 谁也说不清面罩与鼻音有多少距离, 高音不用面罩是很难听的。如果找不到面罩就找擤鼻涕的感觉, 把两个鼻孔打开, 用气扩大鼻音就有了面罩, 如果找不到可以用哼鸣带。找面罩关键是用气找, 不是用喉找, 脱离气是找不到的。鼻咽腔共鸣是用气扩大, 不用气纯属就是鼻音了, 不是面罩了。在深呼吸基础上找面罩还要打开喉咙, 关紧喉咙是找不到的。打开喉咙感到软腭小舌同时往上提, 形成一种兴奋状态, 同时舌后面要抬高一些, 感到口咽腔上腭像一个拱起的门一样, 下巴没长, 略往后收一些, 感觉声波好象由咽腔及硬腭反映在头腔。记住张嘴吸气, 打哈欠或悲伤, 打喷嚏前的感觉那样都行, 不能消失, 要坚持住, 保持住。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漂亮的、丰满的、灵活生动、具有穿透力且富于感染力的。如果以上的方法还是找不到面罩的感觉, 那么, 可以试着找微笑的感觉, 微笑时把面部笑肌兴奋起来, 深呼吸发声也能获得面罩。还有一些要注意, 唱高音找面罩千万别提气憋着高音, 相反越到高音气息是越往下沉的。

三、字里行间的声情并茂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 它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声音, 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发声过程, 而是通过情感情绪的变化来表现声音的。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大家听到的众多的声乐作品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因为歌声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用心去歌唱, 也可以理解为用情去歌唱, 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教学中所讲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情感可以左右声音的变化, 才让人有美的感受, 才让人们从情感的角度去对声乐演唱进行审美。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

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主题思想。在演唱前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分析, 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和思想状态, 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进一步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 做到真正的理解, 以便做好再创作的准备。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 或知之甚微, 就无法理解作品, 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因为任何声乐产品都是时代产物, 每一首声乐作品的字里行间及音乐旋律的每一小节都在表现词曲作家的情绪和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情, 歌唱者应该用自己的体会和处理, 通过演唱把声乐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而较为准确地表达词曲作家的意图。在课堂上, 老师往往为了追求基础性的发声和气息而忽视了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 让学生总局限于声乐技巧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我们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 以情感及情绪变化为基础, 将最美的声音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最终使听众产生共鸣。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 因此这就需要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接受要相互一致, 至少也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 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动, 才能够发出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之感的自然的情感流露的声音。

我们现实中有很多反面例子, 例如初学演唱, 过分追求歌唱的技术, 忽略了情感的作用, 致使每唱一首歌, 都让人感觉歌不达意, 矫柔造作让人忍俊不禁。所以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并且恰当表现人们各种层次的共同的情感思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展现他们特有的个性和风采, 有些歌唱家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已经超出了词曲作家的想象力和要求, 达到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预想到的效果。培养一名好的学生, 不仅要使他们学会充分地表现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 更可贵的是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再创作, 发挥演唱才华, 抒发出感情, 使声乐作品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声乐演唱中需要情感已是不争的事实, 它需要歌唱者本身的个人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尽可能地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 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 加强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 以便能较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

作为一名好的民族声乐的歌者, 必须学会用“情”去唱, 从音乐开始就要全神贯注地去投入感情, 将其贯穿到底, 不可受周围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情绪的连贯性, 有了“情”才能感动观众, 情真才能意深。笔者通过多年对声乐学习, 在此小述自己的观点, 不周之处敬请指正, 以便进步。总之, 现代民族声乐的学习道路是艰难的, 这是一种清苦的艺术, 没有坚强毅力的人是很难坚持和掌握的。

参考文献

[1]《民族美声通俗古曲的歌唱方法》王苏芬教授编著.中国音乐学院出版.

[2]《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金铁霖.何鹏飞.人民音乐出版社.

绘画中对中国画线的认识 篇8

关键词:中国画;线;发展;对立统一;造型;规律;表现手法

千百年来,中国画家用线条将自然万象汇聚于笔底,描绘出他们内心之中审美图式,和自然精神之间相互往来,同时在这样形而上的哲学内涵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个心理构成。

一、线的美学观念

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照客观对象的结构、形体以及轮廓,对其进行加工和提炼的结果,更是中国画家对物象进行表达、对情感进行抒发的重要方式。线是中国画中一种特定的语言,它具有十分独特的欣赏价值和象征意义。中国画中的线是一种富有东方艺术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中国画线的审美特征

(一)装饰性

中国画中的线具有装饰美感的特征,主要是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换句话而言,利用程式化以及变形等方式使线条展现出形式美。具体来看,线的装饰性主要有对称平衡、整齐划一、回环复叠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二)抽象性

用线条对事物进行描述时,体现的是简化、概括、提炼、想象以及升华的所有过程,即抽象化的过程。中国画对笔墨功夫十分重视,要求见笔见墨,而最终的作品是通过线进行组合的意象图式,它强调要处于似和不似之间,最终是有似的部分。利用对线进行的取舍变化,使画面的形态更加丰富,以此来营造意境等。

(三)情感性

在绘画的过程中,线条所具有的形态不同,就能够体现出艺术语言的不同,并且能够体现画家所具有的不同情感体验。通过线条,艺术家能够表达心灵,是一种可视性的语言,同时还彰显着画家所具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艺术感觉。不同的线体现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结合“情形同构”的理念,线不同,其所体现的情感就不同。例如,如果是下垂的线,常常所体现的是一种伤感和抑郁;而向上的线则是振奋或欢乐的体现;平卧的线体现的是宁静的情感;而流畅的线则和愉悦具有密切的联系;坚涩的线体现画家具有的郁结情感。

(四)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历史和思想文化决定的,是和其他民族的同类要素相区别的,能够展示本民族特征的特质,是艺术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画具有的艺术民族性,其基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长久不衰的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中国画,尤其是因为有了中国文人的参与,更是将古代的认识论与宇宙观和艺术相结合,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艺术表现出来,构建了相对独立且具有特色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艺术和其他国家以及其他民族的艺术差别。

三、线条的绘画发展

(一)人物画

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独特风格,在我国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从艺术发生史的角度来看,楚国帛画使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独立绘画,是以丝帛为载体,以毛笔为工具,以线条为媒介的成功尝试,其线条粗细、动静、刚柔运用娴熟,墨线粗细变化不大,但其婉转流畅、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到了唐代,人物画线描艺术赢来了它累累硕果的黄金季节。从贞观时代“驰誉丹青”的阎立本到盛唐时代“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再到仕女画张萱、周昉及韩滉等人,对绘画之线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从而使“线”这种语言越来越具有独立的性格。宋代的“院体画”和“文人画”平分秋色。“院体画”在写实技巧上卓有成就,但在线条方面仍不脱“勾线填色”之传统路数,故少进境。“文人画”则异军突起,开辟了线条绘画的新天地。宋代在绘画线条方面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李公麟。李公麟的《维摩天女图》主要是白描,其功力极深、线条迂回流动,轻重转折,变化丰富,历来为画家所推崇,是白描的好范本。而南宋梁楷的减笔为中国古代人物画辟出了另外一条蹊径“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用笔则流畅有力,衣纹圆浑劲紧严谨,衣带飞舞当风,发挥了线的高度表现力,使墨线在全部壁画中起到骨干作用”是我们学习传统用线的精华之说。到了明代,王珂玉在《珊瑚网论画》中将中国画线描勾勒方法总结为“十八描”。

(二)山水画

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基础主要是树石基础,石有石法,要之皴法。表现山水画用线是由勾、勒、皴、擦与点组合完成的,而皴法是表现山水画最基本的线形,也是最基本的笔形。就中国画家而来,向来不会为了形式而形式化,为了技巧而技巧化,山水画中所具有的线条程式以及十分复杂纷繁的笔墨语言一定都是画家本人情感和精神人格的体现,其所勾画出的山水形象已经超过了画家所描画的山水自然景观,而成了画家精神意象、情感抒发的载体。其中交错的点线、氤氲的笔墨都是画家解衣恣意的挥洒,是其生命皱折的熨帖,也是其不羁灵魂的安顿之处。

(三)文人画

文人画是几千年来中国画魂的延续,是把老、庄、禅、玄的精神融入到艺术当中,是在宇宙的人情化当中把人生艺术化的过程。应该说,在文人画家的手中,中国绘画的笔墨情趣发挥到了极致。这始于北宋,成熟于元代,至明清形成巨流的画风,雄踞画坛千年之久而不衰。从形式上来看,文人画的核心就是笔墨。在文人画当中,笔墨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是一门语言,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就特点而言,文人画的笔墨有神采飞扬、删繁就简、以书入画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线条的核心和精髓之所在。

四、“线”的对立与统一

(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中的线

中西绘画中以线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区别:西方绘画的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的线纹飘洒流畅,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中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用线造型千变万化,都是从一笔一画开始的,而笔画的基本形式就是点与线,一画起为点,点的延展为线,线的扩宽为面,线的曲直变化成形,线的变形变向、粗细疏密、虚实浓淡、构成形体与空间,线的刚柔、干湿、轻重、快慢、巧拙能表现质感与感情,线的水平变化为静,线的起伏穿插变化为动,线的长短、曲直、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等对比变化构成美的旋律节奏等。所以中国画的造型,就是由点、线及点线变化组合而成的,这是中国画同西方绘画的最大区别。

(二)中国画与书法中的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之线是古代哲学辩证法的符号和暗喻形式。完美的文化体系伴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形成了自己的表现技巧与方法及其民族性的特点,作为中国画艺术的重要构成。在中国画中,画家利用画笔所描绘出的虚实、轻重、刚柔、曲直以及繁琐等将各种情趣表现出来,而利用墨又将笔的变化体现出来,笔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能够将自身的美感充分展现出来。粗线相宜、长短适度、方圆相随、曲直相随、疾涩相调、藏露交错,在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实现线条的和谐美。

五、对中国画线技法与应用

(一)明确用线造型的目的与要求

纵观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以线造型始终是中国画造型方法的主体。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念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艺术中,线条不仅仅是造型的手、方法,它更是创作者精神情感、人生信念的寄托,是审美情趣的载体,是具有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的符号。所以要先明确用线造型的目的与要求。中国画的线本身可以独立存在,线既能表现物体的轮廓,也可以表现对象的结构、空间、质感、力度、重量、动态、韵律、节奏、凹凸以及性格、气质、气势、感情等。用线造型是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发挥人的思想感情、表露人的精神气质和最有美的节奏旋律。

(二)认识与掌握用线的规律

熟悉和正确掌握用线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线的不同对立变化,寻求表现物象的气势与神韵、体积空间、平衡与统一。中国画用线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是用线的疏密、粗细、虚实来区别。在远近的规律中,一般近粗远细、明实暗虚、明晰暗浊;在结构规律中,一般结构线实、辅助线虚,外轮线实、内部线虚,体贴线实、凌空线虚;感情规律,一般温情需圆润的线条、激情需奔放的线条、喜乐需流畅的线条、怒气需挺拔的线条、清静需淡雅的线条等。用线一定要多在大自然中、现实生活中观察,寻求用线的各种规律与各种感受。所以,要想熟悉正确掌握用线的规律,就要多绘画练习、写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求万物界的自然规律,亲身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三)掌握对人物衣纹的表现手法

对人物衣纹勾线,应该有主次之分,以轮廓线、运动线为主线,缝缀线、折叠线、惯性线为次要衣纹。勾描时,主要衣纹要准确清楚,体内结构,特别是透露内部肢体的关节部分,能在衣外看出的要清晰。比较明显的运动线是主线,不可忽略,而随主线产生的一些辅助线可以适当省略。一般是外轮廓线和表现结构的线要粗些,而里面的辅助线略细一些,这样可使整个形体更加鲜明,加强了整体感,并使其与背景拉开了距离。同时,“表现贴体处的线要实,而表现离体凌空的衣纹要虚,受光面的线要重实,而背光面的线要粗、虚,线的阴阳向背粗细虚实变化构成了物体的立体感”,此外,“急剧的动作产生短而密集之线,缓徐的动作产生长而舒展之线”。

六、结语

从上面能够看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寓意是中国艺术家感到自豪的作品。在中国的绘画作品当中,线条所体现的不仅是一个画家的情感、精神,更是其思想和理念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画家对审美以及生命情趣进行追求的物化表现。就中国艺术来看,线条根式承载了从内容到形式、由里到外的所有。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3:69.

[2]成雪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J].艺术时尚,2013,(11) .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8

[4]林树中,周积寅.中国历代绘画图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2.

[5]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认识画图教案 篇9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打开 “画图”程序的步骤,这部分内容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的同学容易理解。教师稍作演示即可,只是需要学生记住各工具名称及作用。本次教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怎样启动“画图”程序,第二部分说明了画图窗口的组成,怎样退出“画图”程序。第三部分利用部分工作画简单的图画,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工具箱内绘图工具的名称,能说出画图窗口有哪些部分组成,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学生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对鼠标、键盘等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基础的认识不会有问题。本课的是画图窗口的组成及工具的功能,所以要达到能借助功能键画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图的一些基本操作。尝试用工具箱中的工具和调色板,掌握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能借助功能键画简单的图形并保存。

过程与方法:认识画图软件。(打开、退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画图的兴趣。【教学重点】各功能键的作用,画图程序的退出。【教学难点】椭圆的画法,橡皮铅笔等工具的使用。【教学时间】 【教具学具】 范画、演示用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平常同学们都是把画画在什么地方?(纸上)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计算机画出来的画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电脑出示几幅作品让你学欣赏,并说说美不美,美在哪里?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画成的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画图”。

二、新授课程,尝试操作

1、打开画图:

首先,我们打开画图,如何打开画图呢?在启动Windows98后,单击“开始”按钮,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画图”命令。

先看老师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选择程序,再选择选择附件,再单击画图,就可以打开画图软件了。

学生操作:打开画图

2、画图的窗口组成

打开画图软件后,会出现一个窗口,那么,画图的窗口有哪些部分组成呢?“画图”窗口除了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外,还有工具箱、工具状态选择器、颜料盒、画图区等。工具箱中有裁剪、橡皮、取色、铅笔、喷枪、直线等16种绘图工具。

我们从上往下看,依次是:(展示)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具状态选择器和颜料盒。这里,窗口中的部分,就是用来画图的区域,叫画图区。接下来,老师补充两个小知识:

第一,调整画图的大小。画图区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第一个方法,分别拖动画图区右边、右下和下方的小点。第二个方法,单击图像菜单,选择属性命令,这时,弹出属性对话框,在对话框的宽度和高度里面输入数字,比如你们显示左上方的1440和900,按确定就可以了。

第二,工具栏和颜料盒的显示与隐藏。工具栏和颜料盒是可以让它们隐藏起来的,方法是:单击查看菜单,你会发现菜单里面的工具栏和颜料盒命令前面有个“√”,单击某个命令,“√”消失掉,相应的栏就隐藏起来了。

3、认识工具栏

现在,我们先认识工具栏,工具栏中有16个工具,单击某一个工具按钮,这个工具按钮就凹下去,表示选定了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就可以用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展示)

小练习:将下面的工具它们对应的名称连接起来。

4、工具状态选择器

(展示)看,这是两张用画图画出来的图,看看有什么不同啊? 为什么一个粗,一个细呢?秘密就在这里:工具状态选择器。选定不同的工具后,会在工具箱的底部分别

出现不同的工具状态选择器。这些工具状态选择器是分别用来确定所选定工具的类型、大小、范围的。

5、颜料盒

再来看,这两张图,又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我们画出的都是黑色图形,想画出有颜色的图形,就要用到颜料盒中的颜料,颜料盒中有许多不同的颜色供选用。需要用哪种颜色,单击它就可以了。

接下来,同学再来试用一下颜料盒。学生操作:试用颜料盒。

三、画简单的图画 跟我做:画太阳

1、单击工具箱中的椭圆工具,选择椭圆工具。

2、单击类型框中的第三个选项,指针会变成十字形,把指针从画面上移开,就又变回了原来的形状。

3、单击颜料盒中的红色图标,设置前景色为红色,表示要用红色画画。

4、移鼠标指针到画布上,指针变成十字形时,按住键盘上的SHIFT键,在画布上拖动鼠标指针,画出一个红色的圆,表示太阳。

跟我做:保存图画

1、打开文件菜单,单击其中的保存命令,出现“保存为”对话框。

2、敲键盘上的删除键,删掉文件名框中的未命名三个字,然后输入一个名称,再单击保存按钮。

跟我做:画太阳的光芒

1、单击工具箱中的直线按钮,选择直线工具。

2、单击类型框中第三个选项选择线宽。

3、单击颜料盒中的黄色图标,把前景色设为黄色。

4、在画好的圆周围拖动鼠标指针,画出一些黄色线条,表示太阳的光芒。

跟我做:用橡皮工具修改太阳的光芒

1、单击工具箱中的橡皮按钮,选定橡皮工具。

2、单击类型框中的第三种图标,选定第三种大小的橡皮工具。

3、右击颜料盒中的白色色标,把背景色选为白色,表示用橡皮工具擦除后为白色。

4、把鼠标指针移动画布中,指针变成口字形时,把它指向要擦除的线条,然后单击或拖动,擦掉指向的线条。

5、在画面上单击或拖动鼠标指针,适当擦除太阳的光芒线,使它们的长短不一样。

6、再次保存画好的图画。

7、单击窗口右上角的退出按钮,关闭软件,退出。学生巩固练习。

《1 认识水》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察结果。

2、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3、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4、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请同学欣赏一组水的图片。

二、提问:今天咱们就要开启探究生命之源,水的旅程。水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来玩一个游戏。

找水游戏:(充分利用感官)

出示可食用液体:牛奶、白酒、白醋、清水、糖水 是否是水,判断方法,水的特点。总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提问:同样一杯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它还可以变成更多的形状吗?你发现水有什么特点吗?(没有固定形状,是因为水是流动的)

总结:水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形状。

拓展延伸:你还发现这几瓶水有什么共同点吗?(液面水平,教师可倾斜试管,让学生观察液面,是否还能保持水平)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用量筒准确测量水的体积: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体积,我需要使用测量仪器—量筒,或者量杯。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体积单位“毫升”。联系生活体验5ml(打针),10ml(玻璃瓶锌),250ML(牛奶),500ML(矿泉水)

3、量程、刻度线。简单比较量筒量杯的异同。

4、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与水面齐平。水的倾倒方法:量筒稍微倾斜,烧杯口紧贴量筒口。

上一篇:西游记的人生哲理启发下一篇: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优秀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