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整合技术水利工程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事业高速发展。但是受制于现实因素,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体系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整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地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重视策略的合理应用,同时不断完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水利工程管理服务,提升工作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据整合技术水利工程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据整合技术水利工程论文 篇1:

数据交换技术在黄河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摘 要:在黄河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根据已建立的数据交换技术架构,为满足各类数据获取需求,要合理采用多种数据交换技术。首先从数据库底层、Web应用开发、数据交换软件等方面介绍数据交换技术,并对比每种技术的优缺点,简述黄河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着重分析数据交换技术在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中的作用,最后展望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据交换;水利信息化建设;黄河

Application of Data Exchange Technology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YANG Bin FENG Jian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formation Center,Zhengzhou Henan 450008)

信息化系统是业务功能和数据的有机結合。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数据交换技术在丰富数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数据交换技术类型

目前,信息化系统建设中涉及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4类。

1.1 基于底层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技术

无论是甲骨文公司的Oracle还是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数据库,都有类似存储过程或者触发器的应用功能[1],该功能是通过PL/SQL语法获取需要数据交换的表对象,并进行相关表的字段匹配,然后用SQL语言编程封装成数据库程序包,根据触发条件或者定时条件进行数据的交换。

这种数据交换技术在业务流程较简单的信息化系统中应用较多,优点是相对经济,能满足一般的数据交换业务需求;缺点是对数据库系统的资源消耗较大,只适合规模不大的数据交换业务,并且数据交换双方的数据库系统需要保持一致,否则异构数据库之间很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

1.2 基于Web应用开发的数据交换技术

基于Web应用开发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运用具有跨平台特性的Java语言,通过配置JDBC驱动访问数据库,在Java程序中完成数据的匹配、抽取、转换及传输等工作,再配置定时触发条件实现数据的交换功能[2]。

这种数据交换技术一般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息化系统。优点是可以设计出相对复杂的数据交换技术架构,能够对需要交换的数据进行字符及语义转换,并通过使用标准PL/SQL语句在异构数据库之间完成数据交换;缺点是数据交换的业务需求相对复杂,不同数据库之间需要做大量的匹配,实现难度较高,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

1.3 基于开源数据交换软件的数据交换技术

基于开源的数据交换软件,目前主要是类似Kettle的ETL工具[3],它是基于Java的免费开源软件,可以在Windows、Linux及Unix上运行,面向当前主流的各类数据库,并且具备数据转换、定时作业等功能。它具备友好的图形开发界面,可通过简单的图形化操作完成数据交换功能配置。当配置生效后,软件会在后台自动转译成相关代码并定时执行,从而实现数据的交换功能[4]。

这种数据交换技术适用于中小规模且对编程依赖性较弱的信息化系统。它的优点非常明显,以图形设计界面进行数据交换配置,可节省大量的开发工作量,而且编程能力较弱的技术人员也能很快上手;缺点是有些特定的数据交换功能无法实现。

1.4 基于商业ETL软件的数据交换技术

这类软件在实现原理上和开源免费的数据交换软件类似,也是将所需交换的数据从数据源进行抽取、转换并加载到目标端,适合对数据交换的时效性和稳定性要求都比较高的信息化系统。优点是这类软件是商业化的数据交换软件,背后的技术支撑能力强,软件稳定性高,所支持的数据库种类比较全面,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开发;缺点是有特殊需求的应用系统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所需费用也较高。

2 黄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00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它是中国水利部批复的第一个流域水利信息化规划。“数字黄河”是借助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及数据交换等手段,将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各种要素进行汇集,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字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经过5年的建设,到2006年,基本建成以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六大系统为主的“数字黄河”框架。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国家水文数据库和黄河基本河情、实时水雨情、黄河下游工情险情、黄河水土保持、水量调度、防洪工程等数据库。

在“数字黄河”的整体框架下,黄委会建成全国水利行业最大的防汛通信专网,黄河下游防汛SDH数字微波通信干线总长达681 km,支线总长达940 km。组成的四级通信网络,将黄委会与省局、市局、县局直至堤防、涵闸贯穿起来,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信息传输的全覆盖。依托防汛通信专网,黄委会建设全国水利行业最大的计算机广域网,形成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网络管理中心、各委直属单位、市局和县局组成的四级广域网络。黄河防汛通信专网和计算机广域网的建立为数据的采集、传输、交换、汇集提供高速稳定的信息通道。

2004年6月,黄委会建设全国水利行业第一个“数据中心”——黄河数据中心,经过近些年不断的技术更新和架构升级,现在已形成以云计算为基础设施架构的黄河云数据中心。同时,该数据中心也是水利部的北方灾备中心。黄河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数据的安全存储提供基本保障。

随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按照“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的总体要求,2019年,黄委会建立以应用为核心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框架,得到水利部和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黄委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框架如图1所示。

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框架搭建以应用为牵引、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和展示海量信息,为管理提供多视角、一站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基础地理、遥感、水利工程、水资源、水文气象和流域经济等10余大类重要数据资源的统一集中存储管理;紧紧围绕治黄业务,建设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量调度、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和政务系统的单点登录及多类信息的聚合展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框架通过数据交换技术,对各类治黄业务数据源进行抽取整合,形成较丰富的治黄数据资源体系。

3 数据交换技术在水资源项目中的应用

在黄河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所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非常典型。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对全国的取用水及取用水在线监测点实现监测总用水量50%的建设目标;对国家重要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对重要省际河流省界断面实现水量在线监测。通过两期项目建设,水资源监控能力显著加强,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完备性和有效性;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业务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时效性;水资源管理支撑有效增强,提高了水资源决策的綜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5]。

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黄委会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基于底层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技术、基于Web应用开发的数据交换技术及基于商业ETL数据交换软件的数据交换技术。

对于同一类型数据库范围内的数据交换,通过采用基于底层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技术,将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表直接进行匹配,将数据交换算法通过数据库的存储过程实现并进行封装,再配置定时执行作业,从而实现数据的交换功能。由于不存在异构数据库的兼容性问题,采用这种数据交换技术不仅匹配度很高,执行效率也很高。

对于跨单位跨地域的数据交换,主要是通过基于Web应用开发的数据交换技术来实现。在模块化Web应用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管理层级单位的需求进行定制性开发,满足不同管理层级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需求。比如,黄委到水利部之间、黄委到流域省区单位之间,这种纵向管理层级间和横向业务协同间的数据交换需求多样,数据库类型较多,而且对关键字段匹配的要求较高。这种基于Web应用开发的数据交换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跨单位跨地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复杂问题。

对于内部单位间的数据交换,主要是基于商业ETL数据交换软件,按照明确的数据交换需求,设计出符合业务流程的数据交换模型,并使用图形化的界面进行配置,从而完成数据交换功能。商业ETL软件可解决内部单位的开发能力参差不齐且数据交换任务要求紧急的问题。

黄河水资源数据交换流程框架如图2所示。

4 结语

数据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随着“智慧水利”规划的提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治黄领域逐步应用,对数据交换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边缘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都将促进数据交换技术更快地升级迭代,未来要时刻关注数据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及新动态,为实现更高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明.Oracle PL/SQL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346-381.

[2]马晓轩.Web服务与数据交换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54-69.

[3]王雪迎.Kettle构建Hadoop ETL系统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0-30.

[4]戴剑伟.跨领域信息交换方法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112-127.

[5]黄河水利委员会.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黄河流域技术方案(2016—2018年)[R].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16.

作者:杨斌 冯建

数据整合技术水利工程论文 篇2: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事业高速发展。但是受制于现实因素,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体系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整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地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重视策略的合理应用,同时不断完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水利工程管理服务,提升工作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其在施工中的应用已是必然趋势,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水平,同时也保证了工程管理效率,更加优化了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应用情况,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并且极大的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文章首先针对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理念的渗透相关内容作出分析。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

1.缺乏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乏是水利工程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或者说管理团队支撑,而当前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缺乏这种高质量、专业化、高水平的团队,很容易影响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中人才普遍存在偏科问题,信息技术人才专注信息技术,欠缺管理能力,管理人才对信息技术和水利资源的认知并不足够充分,而有丰富水利工程资源的人才又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的认知不够,上述问题从客观上暴露了当前管理人才的局限性和缺乏的原因,在后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应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

2.顶层设计体系不完善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才能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就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除国家相关部门在这方面有所推动,各企业和市场层面在这方面的参与力度明显不足,尤其是数据价值评估机制当前仍处于前期起步阶段。在缺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驱动情形下,使各個主体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意愿不足,管理层面也缺乏全面的认识,使信息化平台构建和运行体系无法满足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际要求。

3.大数据技术应用深度不足

在水利工程行业不断发展背景下,更加深入地挖掘数据信息内含的规律,更加科学地开展建设工作,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的重要目的。要更加科学地对水利工程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必须结合大数据技术,多方面采集与工程建设及运行相关的数据,构建不同形式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以此满足不同层面的实际要求。但是就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运行体系而言,大数据技术应用整体水平明显较为滞后,模型构建较为单一,数据分析结果不够全面,应用范围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的应用策略

1.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GPS技术的功能越发完善,并且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呈现了逐年拓展的趋势,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规避了人工采集的误差,并且极大的提高了数据管理与整合的精度与准度,也相应的延伸了数据获取范围,可以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实际情况获取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化的价值数据,以便对工程管理实时状态进行监督与控制,真正做到信息动态管理,最终形成完善的控制网络。简而言之,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基于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的硬性需求,并参考水利环境建设的标准,依托卫星定位技术,构建完善的专业模型,以此来预测自然灾害以及地质灾害等等,这样将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高效、精准,规避各类灾害问题,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2.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是保证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重要技术,也是应该加强基础建设的信息化技术。数据库是储存水利工程中大量数据的信息储存器,数据库在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充当着数据储存工具,同样也可以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中数据的查阅、调取、分析等,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依托数据库技术才能够更加科学地展开。数据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数据库本身的特点,进行数据库建设时应该注意系统的搭建模式,选择能够储存大量数据并且便于更新换代的模式完成数据库构建,数据库构建完成后还需要定期对数据进行更新和检查,避免数据库内数据的丢失和遗漏,同时注意将数据库与其他信息化技术协同使用,更好地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

3.GIS的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三维空间地图,及时提供水工建筑物的动态地理信息,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通常采用仿真技术获取这些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这不仅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和建设的关键技术,也是最先进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绘制信息地图的信息技术,我国主管部门连接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水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实现水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监管,极大地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合理性。

4.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传播和使用

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安全主要由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传播三部分组成。信息处理与发布,特别是在信息采集领域,利用网络终端设备、遥感技术等,采集包括地质资料、水文环境信息在内的水利数据,支持墙后施工的设计与管理。利用数据处理技术,编制高质量的工程信息和工程进度信息,为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和要求提供了一个项目管理框架。通过网络传输和与相关工程师的数据交换,可以有效地利用数据信息,实现相关的管理功能。

5.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

强化水利工程信息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需要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从整体出发,深入水利工程行业发展实际,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构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将大数据技术应用纳入制度体系,尤其要强化大数据的安全管理要求;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要求,初步搭建水利工程信息化交易平台,通过数据信息交易形式实现数据资源的交互,并有效降低企业在信息采集和整理方面的投入成本;最后,要完善企业层面的信息化建设监管制度,推动水利工程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为水利事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重点针对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关内容做了分析,提出了如上建议,首先探讨了信息化施工管理理念,而后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意义,相应地探讨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最后给出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希望本文所作分析能够引起相关业内人士的关注,从而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较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其功能优势,从而作用于水利工程管理等多个环节,确保管理水平与工程建设相一致,进而达到预期的工程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良琦.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4):84-85.

[2]刘凤军.刍议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5):63+67.

作者:张益

数据整合技术水利工程论文 篇3:

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 BIM作为我国当今建设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对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BIM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不仅会减少水利工程设计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还会更加具有效率。但BIM应用于水利工程领域只是现阶段的初级尝试,还处于探索和试错中,我国并未熟练地掌握此门技术,还存在若干实际操作问题。本文将对BIM 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概述,以及分析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设计应用BIM技术的现实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用措施。

关键词 BIM技术 水利工程设计 技术模型

1 BIM技术简述与水利工程应用

1.1 技术定义

BIM是一款用来将工程的建造虚拟化,将工程建造信息等数据整合于一个总的数据库中,以便工程建设的设计和建造,以及工程利益方的数据使用和监察的新兴工具。我国自二十一世纪初引进BIM技术,并在各工程建造领域积极推广该技术的发展和使用。BIM技术作为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一项工程信息收集与管理技术,它有效地将工程建造信息在计划、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的数据高效整合,方便负责人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

我国水利工程设计建造领域一直将引入BIM技术进行具体建造水利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建造信息繁杂、施工环境多变、施工周期较长等工程特殊性,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和信息跟踪系统无法适应变化多样的水利建造。而BIM技术可以在这些方面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并有效跟踪水利工程自开始设计到投入运营的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建造技术和水平,还可以降低各方面的建造成本。

1.2 技术特点

BIM的理念核心解决的是工程效率,所以BIM技术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协调性、真实模拟性、优化性等特点。

1.2.1 可视性

传统的绘图软件的痛点是用线条表达各个构件的信息,真实构件的形状、大小尺寸、如何应用都需要看图者自行想象,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建造速度与准确性有着很大的限制。而BIM则是将构件组合形成模型体现在三维画面中,各部位构件都有其具体的尺寸且更形象和直观,展示了各部分的互动性与联系,大大缩短了将图纸实体化想象的时间。

1.2.2 协调性

在水利工程建造设计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领域繁多,不同专业的设计师之间需要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沟通以保证整个工程的合理设计和规划。而传统的工程设计环节则是各方设计自己的负责部分,缺乏及时的沟通,导致各方出现碰撞和矛盾问题,图纸一改再改,延误工期。BIM可在水利工程建造前期将各专业的设计问题进行整合,之后再进行协调,最后得到最优数据,减少设计师之间的摩擦和设计冲突,减少设计阶段占用的时间。

1.2.3 真实模拟性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造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进行返工和停工,对于金钱和工期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BIM在设计阶段可以就材料使用、紧急情况演练等情况进行真实模拟,将所有可能情况进行预测和模拟演练,减少突发情况的损失。如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断层或地面下陷等情况该如何应对才能将人员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用BIM技术将情况模拟,之后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为工程的安全提供保障。[1]

1.2.4 优化性

BIM模型提供了水利工程所存在的真实信息和数据,包括现代建筑所需要的几何数据、物理数据、规则数据等等,因工程中各项数据的复杂、多样程度大大超出人类的记忆学习极限,所以BIM可以将各方数据集合进行优化和协调,将项目设计和投资预算与预期回报结合起来进行计算,使投资人或业主对于此工程项目的投入和回报有清晰的认识,更利于对工程施工的项目优化、缩减工期、节约造价成本。

2 BIM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2.1 工程设计和管控更加宏观

水利工程是建造行业较为艰难和繁杂的一种工程,因为其涉及专业领域范围广、施工环境难度大、地理因素复杂,导致水利工程的建设困难重重且后续维护成本较高,安全隐患也比较多。所以,在工程开始施工前,利用BIM 技术将施工地的气候、水文水资源、地形地质等重要影响因素的勘察测量信息数据整合,利于专业人员对此地的各方面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使数据分析、计算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以及BIM的造价计算功能,为工程的设计和管理的进行提供了预算参考。BIM技术的信息整合跟踪功能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全程甚至后续维护等工作有着很重大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困难就是信息从收集到反馈的时间长,程序复杂,利用BIM 技术将工程设计等数据信息输入,使工程管控处理更加便利和宏观,负责人或管理者就各方信息对工程进行监控。

2.2 施工建设信息流通便利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从工程模型设计到最后投入运营甚至是后续的问题解决都需要信息的顺畅流通。在设计中需要协调专家学者、项目负责人、投资方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建议,以保证水利工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BIM技术将理想工程虚拟为模型图纸,模拟工程建造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减少沟通步骤和多方考虑成本。在切实投入至施工后,突发状况与工程进度也是需要实时反馈至管理方,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问题解决。后续的维护与建设也需要BIM的检验错误功能,以减少返工率。使用BIM可以将工程标准化、数据化,使信息流通便利,更加利于管理。

2.3 减少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因为其工期长、变化因素多,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资源,而对于一项工程而言,越早投入运营则经济收益越大,所以BIM技术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动工前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管方、投资方等方面构造一个虚拟的BIM模型,这个模型即最后的竣工模型,各方根据模型各司其职进行工作,减少了设计图纸修改频率,使得材料使用更加精准,减少了材料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從而缩减工期,节约建造成本。[2]在此条件下,水利工程建造时间缩短,便更早投入运营阶段,将方案变现,获取经济效益。

3 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3.1 避开技术误区,精准创建模型

BIM技术将工程中的设计环节贯穿至整个工程,从工程雏形的出现到材料的使用、工人的施工方向与工期、最终呈现的效果、建造需要的预算等等。首先自然是要明确BIM技术到底是如何应用,或指说如何应用可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其次则是将二维图纸的工程设计以三维立体的模型方式呈现,其中的模型组成部分零件都有自己的具体尺寸,加之所有数据都被设置参数方便数据的修改,根据实地情况对数据进行调整,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从而使模型更加准确和真实。将设计者的核心设计思想如何精准地体现在模型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决定着工程的成功与否,更遑论对数据要求甚是严谨的水利工程。所以将模型信息完整表达也是BIM技术的一个亮点之处。其将三维模型的各项数据优化、调整后又以简单的形式反射回二维图纸,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BIM模型设计和模板,使BIM模板创建更加精准。

3.2 构建技术框架,保证工程的实施

模型创建完成后,需要对模型各部分零件的尺寸进行进一步的测量和计算,保证误差在标准线之内。BIM技术并不是一款软件或模型制作,而是一种新兴技术,包括数据整合、模型创建等功能,所以需要具有专业相关操作知识的人员为工程的建造搭建完整的技术框架,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BIM技术的各项功能都应稳定扎实地进行操作,例如模型与图纸的一致性,传统软件如AutoCAD和sketchup等画图功能常常不能将图纸内容反射到模型上,图纸与模型尺寸等内容对不上是常态。而BIM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熟练掌握此技术的高级人才来进行操作,且在每一环都要精准操作,严谨对比,才能将整个技术框架支撑起来,使工程施工的难度大大降低,减少时间、精力与金钱的消耗。

3.3 信息表达与绘制轮廓

BIM的模型信息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若是信息数据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停滞不前和巨大损失。当工程信息和整体轮廓以三维模型形式呈现时,其小到出水口尺寸,大到整体轮廓框架信息都要准确地呈现,这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术应用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BIM技术应用熟练可以大大减轻工程难度,但出现错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在工程的信息表达中,尺寸、建造周期、建造费用、生命周期等都是需要进行计算和分析的,重点是如何将信息真实反馈到图纸上。所以就需要BIM技术中的信息计算功能将信息准确反映到具体施工图纸上,保证提供审查的图纸的工程部分是准确可行且完整的,因此,提供准确的模型给绘图师可以得出明确的施工图纸,快速描绘轮廓。[3]

4 结语

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寓意着我国工程建设水平的进一步的提升,广泛应用BIM 技术于水利工程中也是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的正确举措。通过对BIM技术的详细了解,明晰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现实作用,探索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都会给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带来一次颠覆性的改革。根据以上内容,水利工程建设应用BIM 技术会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完善信息管控、降低工程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有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会攀,白炳南.基于某河道工程的BIM应用点探索与思考[J].人民黄河,2020(S02):187-189.

[2] 汪慧.基于BIM及GIS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三维建模探讨[J].河南建材,2021(05):75-76.

[3] 宋晓建,裴彦青,赵宇飞,姜龙.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智慧建设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J].水利規划与设计,2021(05): 5-13,40,93.

作者:庄悦鸣

上一篇:铁路企业职代会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医院工作总结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