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整合思考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学科整合思考(推荐8篇)

语文学科整合思考 篇1

叙永县分水中心校:李 勤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认识。

经过学习探索,我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阅读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阅读教学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既是未来的挑战,也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更是对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将在过去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方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这一改革,不会割断语文教

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它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起步;但只有充分看到改革的目标、条件、方法都与以往的语文教改迥乎不同,步子才能真正迈出去,迈得高远。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体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就采用了让学生默读的方法,在默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学生快速的就完成了任务,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发现,最终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从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把他用在了我所下载的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带着短文后面的问题,快速默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

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比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子,我就让学生说上这样的句子。有的学生说:当伯牙旨在清风时,钟子期曰:“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旨在月光时,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月光”,像这样让学生说句子,不仅让他们理解了排比句的形式,对文章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这样的说句子,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课文中去,从而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写得感人的语句要让学生多读、多体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亲临课文的现场。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或句子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见识。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教材中安排的《少年闰土》一文,就是让学生“初识鲁迅”,在教学这篇文章是就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在教学时除了教学这篇文章中的这些重点地方外,我还利用在网上搜集的与之相对应的文章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时,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

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

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语文学科整合思考 篇2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失教材的主导地位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把精力全都投入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演示,不对教材深入分析,该有的课文朗读也少之又少,在一些可有可无的地方,过度倾向信息技术,极少的使用教材,使学生们只关注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忽略了课本,使课本的价值无法实现。

1.2 缺乏师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职能未能发挥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流,合作学习,但是有一些教师常借助多媒体授课,很少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没能充分的发挥教师引导职能,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阅读课文内容,不利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1.3 盲目追求形象化,束缚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使用动静态图像,会使学生们对图像有了依赖心理,想象思维严重受到束缚,在这种教学下,教师很难和学生进行交流,使的课堂氛围乏味无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同时也助长了学生们的不良学习风气,投机取巧,思维惰性。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策略与方法

2.1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教师要配合教材,让学生们在感受形象生动的课件同时,能更好的理解、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比如《春天来了》这课的重、难点是看图识字,教师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春天的词语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出来,与教材一一对应,这样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情境图,更形象的学习本课生字的偏旁、部首。再比如《天安门广场》这课时的学习,教师可以把有关天安门的相关影像剪辑到课件中,并加入描写天安门广场的文字,让同学们不仅能够观赏到天安门广场的庄严,同时可以深入的理解、掌握课文内容。通过这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材的整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巧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自主探究的环境下合作学习。例如《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本文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们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做出船动,剑不动的动画,并提问学生:“在岸边跳入江中能捞到丢失的宝剑吗?”学生直观的观看了动画,就能清楚的明白这一道理。这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动画,并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仅让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3 合理设计,培养学生思维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要让学生参与到语言想象情境中,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和审美能力。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汉字是有一定难度的,对字词的理解较为模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汉字制作成各种图像,让学生辨别字词的含义,例如在学习“休”字的时候,可以做成一个人背靠着大树乘凉的图片;在学习“明”字的时候,可以制作成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手牵手的图片;在学习“歪”字的时候展示些歪斜的物品图片。利用这种生动形象的图片演示教学,有利于快速帮助学生掌握汉字及含义。

3 结语

现代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不仅可以深化改革小学语文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为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及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对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普及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除了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怎样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思考

参考文献

[1]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106-111.

[2]王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语文学科整合思考 篇3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对教育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我们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起来。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首先,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每天大量的社会信息充斥着他们的大脑,而我们的课堂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呆板无趣必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就很难完成。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情况将大不相同,运用教学媒体可以把本来是干巴巴的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变换成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便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感情的参与下进行理智的活动,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从语文单科特点进行分析也可以发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以后的巨大优势。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以下四种能力:

1、阅读能力:朗诵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度与听读等。

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

3、听话能力:辨音,会意,记住要点

4、说话能力:说普通话,语音清晰,语意连贯,文明得体。

在进行四种能力培养中如果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会让我们事半功倍,比如朗诵,我们完全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名家朗诵录音让学生去听,必然效果明显。而写作时学生最头疼就是资料匮乏,此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为他们搜出充足的资料和例文。可见,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后我们必定会如鱼得水。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那什么才是整合呢?

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一、观念的转变

我们有一部分的人会认为上课时候使用多媒体会很花俏,分散学生注意力。在教学方法上以单纯的讲授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又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一是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备课构思整合

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有关资料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得到拓展。多媒体技术中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语文课的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例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学生对于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探路的,雷达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如果我们单凭一张嘴看,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我们适时地播放一些演示的动画,这样就很直观了,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和雷达的工作原理,而且还能对蝙蝠产生敬佩之情,也激发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上去。如:《春日》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春天百花盛开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春天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春天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1、生动、具体地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生命 生命》学生可能会因为不熟悉作者经历,对理解课文就不够透彻,如果这个时候补充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学生就更好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给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育,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頁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可以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选择性或补充性地学习。所以信息技术可以支持和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正在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它赋予了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形成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一改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也就易学、易记了。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境,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它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更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作为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教育教改服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4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语文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下面就我个人最近几年利用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进行优化整合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1-

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日、月、火、田” 等这些象形字时,单靠教师的讲解会显得索然无味儿,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实物让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就会容易理解识字。再通过课件一笔一笔地展示每个汉字的笔顺与间架结构,学生跟着书空,整个汉字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授《夜莺之歌》一课时,通过多媒体3次播放夜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每一次出现各有作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学《桂水山水》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和欲,我在教学时播放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桂林的水“静、清、而使学生真切领略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如画美景。又如《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如果单靠纯粹的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儿,为此我制作了“秀美草原”“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惜别”动画,把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同身受。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比如我在讲《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首先查阅了“中国航天大事记”、“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以及“中国首位太空人的非常太空生活”等资料和照片,这样学生在查阅过程中已经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了我们的祖先千年梦想终于变为现实的激动与兴奋,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讲动物说明文《鲸》时,引导学生查阅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了解鲸的大

小、生活习性、种类等,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4.运用信息技术,但不过分依赖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个语文教师讲《花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花的形状、颜色以及开放的时间,老师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几乎整堂课都在看各种各样的花儿的图片。学生也确实兴趣盎然,不停地发出赞叹。然而却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缺少了对文本的诵读、品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第一段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写每一种花开放,使用的语言却不一样。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你看,多美的语言呀!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丰富而有变化的表达,只有通过反复地“品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习第一段应该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发现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花儿欣赏课。所以,语文学科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总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拥有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内在感染力。只要我们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一定能发挥出它的教学优势,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5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早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也比较丰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效益,又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我通过实践,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末,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知识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中的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的。一个人通过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他在社会中生存、工作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换句话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

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的课,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综合性很强,所以我们应怎样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再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较多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虾》一课时,北方的孩子对虾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虾的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虾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虾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笔者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有利于教学的,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整合”昭示着一种精神,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很不够。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机械地代替。

1、不是代替教材内容。以语文课来说,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依据。信息技术的介入是为教材服务的,作用是加深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多角度探讨教材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2、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过去主宰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协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程度。但教师决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者。

3、课程整合还必须强调学科本位,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还必须体现“语文”的特点,一味地强调与运用信息技术而使语文的地位降低,那就是走进误区了。

(三)对传统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法的长处,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相比,虽然手法不如现代手法那么吸引人,但是,它也自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学生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等等。

(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刚接触时,很新鲜几乎没有人不愿意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五)应有所选择,采取拿来主义。现代社会是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会大量涌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进取,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宝库。

四、二者有效整合的途径

(一)注重感悟、训练思维。

多媒体所拥有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感官的冲击来代替完成的。相反,有时需要的恰恰是一种无声、无画、无动作的空白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填补这空白。填补空白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文章内涵,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适当完成课文人物、景物乃至于意境的提示性再现,但这只能是为了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营造的气氛。用多媒体适可而止地渲染情景,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意提示,在头脑中构筑出一个个文学形象,一个个抒情意境,从而与作者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当然,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远不止于此,让学生获得了再现作品形象的愉悦后,还应力争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课文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心理释诠,最终对生活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体会与感悟,即进行抽象思维与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突出重点难点

增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是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但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认识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将收集的资料与知识点罗列起来向学生灌输。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的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三)、创设交流环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创设师生双边交流环境,是教师组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关键。不同的年级段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教学《草船借箭》和《天鹅》为例:《草船借箭》多媒体的使用在对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知识联系等方面的处理可能会起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但学生对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巧妙只有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点拨才能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以及周瑜的心胸狭窄、暗藏杀机等等,就只有通过讨论、感悟才能体会出来,这是典型的高年级语文课的特点。而低年级语文课,如《天鹅》就有着不同样的展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完成识记生字,写生字的基本环节,再根据大量图片的展示和老师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一种时而跳跃,时而静逸的氛围中,让他们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再通过读课文,说感受,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富于理性或激情,那何愁学生说话不思路开阔、逻辑严密、流畅自然呢?从另一个角度看,低年级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更注重于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体现更为明显;而高年级在多媒体使用中更具有理性化。

五、结语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实验表明,整合是一个必然过程,而非一永逸的结果,必须坚持持之以恒,或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总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随着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求、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手段创新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篇6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当学生的时候,每天听老师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从头到尾讲到底,总觉得课堂实在是缺少变化,单调乏味。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制作了一张《数铅笔》的幻灯片,运用投影教学赛课,获得了数学电化教学优质课一等奖,初尝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

今天,电脑网络成为我们身边工作、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在数学课上再次应用信息技术时,学生已鲜有当初异常兴奋的表情了,在他们看来,顶多就是体验到视听的多方面享受罢了。

可以说从当年的学生到今天的教师,我们经历了从黑板到投影机,从幻灯机到多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作为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也亲眼目睹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近几年我也非常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自己大胆尝试,并且听了很多教师的课,作了记录,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些真实的案例使我对数学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有了新的思考。

【案例描述】

曾经上过一节三年级数学公开课《口算乘法》,开课是“口算比赛”,运用多媒体的声效和动感的画面,公布口算比赛的规则、营造出比赛的竞争氛围,同学们跃跃欲试。当孩子们还在为刚才的比赛欢呼时,紧接着是去游乐场,摩天轮、旋转木马、疯狂的老鼠等极富动感的游乐项目立刻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仿佛身临其境。接下来是 “买饮料”、“今天我当家”等一系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景,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很快的学会了口算乘法的基本方法,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一直到课下,孩子们始终热情高涨,意犹未尽。课后,我觉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新授和练习的教学,听课的老师们认为多媒体创设的情景积极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委则婉转的表示情景有点过于花哨。因为这是一节赛课,我很在意评委的看法,课后我甚至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产生了怨气与怀疑,开始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望而却步。

不久,校内一位年轻的教师观上了一节《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我再度审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新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演示“乌鸦喝水”的动画,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回答因为水面升高了。这个故事能启发你测出水中石头的体积吗?此时多媒体打破教材、跳出教室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

第二步,猜想假设:学生提出各种测量石头体积的方法,猜想石块的体积即上涨水位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底面积(字母S表示)乘水位上涨高度(字母H表示)。多媒体动感的设计清晰的模拟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弥补学生语言叙述的不完整及缺憾,同时尽可能的扩展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舞台,为后面学生的亲手实验提供指引与帮助。

第三步,动手验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发现相同的石块放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内,实验结果一致,体积相等,得出结论V石=SH水。

第四步,再生问题:多媒体演示石头投入容器内,没有完全没入水中的情况,提问“那么这时能把上涨水位的体积转化为石头的体积进行计算吗?”学生马上联系前后两种石块没入水中的不同情形,意识到公式V石=SH水的运用,前提是石块必须完全没入水中。从而进一步质疑,深化理解知识。„„

显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逼真地模拟出同学们的猜想和试验过程,创设出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现代教育媒体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具光彩,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案例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案例二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最值得我欣赏的是:其一,设计者是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很多头脑中的猜想或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其二:动手试验的教学环节说明设计者并没有让多媒体越俎代庖,替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指导下切切实实动手做试验。遵循了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绝不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

反思案例二,我前后共设计有六个之多的情景片断,教师一步步按照电脑的预先操作程序播放完画面,结束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这和注入式教学有什么区别呢?谁能说孩子们在结束观看后不是陶醉于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中

呢?如果在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使得学生只有眼看和耳听的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材上而在媒体方面,削弱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训练。此时我的眼前闪现出种种教育现象:“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下面我们来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还是教师自己也被这个圈套牵着鼻子走呢。再例如在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中,教师忙着在鼠标、键盘和黑板间来回操作,教师俨然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成为了机器的附庸,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精美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知识的重难点却一头雾水„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课堂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席卷而来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它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又该怎样体现课程意识呢?

【案例启示】

为什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常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有时教师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应有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认真反思,反复学习,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做到适时与适度。

一、课件的选择适度

多媒体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的最为先进的手段,课件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老师易于制作和操作的一种。课件的选择是否合适对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通过对课件选择的一些正反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我个人以为课件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与课程资源整合有度

课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所以课件不应是课本的拷贝,而应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另一方面,课件的设计必须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学科本身的特点,尤其要把握课件与课本结合的度。比如在“分数意义”的概念教学中,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学生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有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容易抽象出分数的概念。类似这样枯燥、抽象的概念知识,以及空间与图形方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学生需要直观支撑他构建知识的内容,用课件来呈现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也不以偏概全,去年听了一节《圆的周长》很受启发,以往像这样的公开课老师必定绞尽脑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没想到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形硬纸板,用一根毛线绕圆形硬纸板的外沿一周,然后再比照直径长度来回三次度量,很容易的让学生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变化,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认识到这个倍数(圆

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不管是教师的精心讲授还是课件的辅助教学在这里就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甚至有些多余。所以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做成课件,也不一定做成课件的内容上课效果就一定好。恰如其分地运用是锦上添花,否则只是本末倒置。

2、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有度

(1)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一位教师教学《比例尺》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自制了“比例尺”教学课件,课件内容有国家地图、湖北省地图、数值比例尺图例、线段比例尺图例,还加上一些实物缩放图,又是网络下载,又是自拍照相,花了不少功夫。一节课下来,课件还未完全演示给学生看,下课铃响了。学生对比例尺就是一种“比”并不清楚,前项是什么?后项是什么?没有印象,只会模仿着进行比例尺的计算而已,至于为什么这样算恐怕也是跟着播放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就此而看这位教师纷繁复杂的课件设计只是完成自己的教案,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发展。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少了,独立思考空间少了,必要的练习巩固没有了。这就是为什么语文老师说视听欣赏永远无法取代文字品读,数学老师说图文并茂的情景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孩子孩子心中就有一千个奇思妙想。由于学生年龄小,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和过多无用的信息往往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往往会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揣摸;快速切换的页面信息还会削弱孩子们思维的多样性和主动性。从某种层面上看,课件不当的使用还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这个结果与新课改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课件的选择和使用上,应当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有度。

(2)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课件的选择和使用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同的年龄层次所认可的课件设计形式也不同。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形式。这一时期,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课件大多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而高年级则更侧重于知识的层次和容量等。

二、多媒体演示适时 多媒体演示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它所提供的图像、声音、色彩等各种形式的感知,让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其变静为动的功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了便利。那么何时演示,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准“最佳作用时机”,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让演示真正的为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如:在《解方程》一课,教学例1 x+3=9,学生第一次接触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解方程,这时课件演示出示天平,并用天平两边的实物表示出x+3=9,让学生看着天平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学生很快会想到将从两边各各拿走3个,此时课件动态的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教师提出如何将这个变换过程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呢?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就是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样在教学新知前的演示,很快帮助学生实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建构,而却记忆深刻。教学例2 3x=18,学生对运用天平平衡原理解方程并不陌生了,在尝试解决得到方程的解后,此时天平演示则是对结果的检验,对学生应用天平平衡原理解方程的再次印证。两次课件的演示一次在学生学习前,一次在学生尝试解决后。两次不同时机的演示目的不同,前者为解方程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后者保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恰到好处地把握多媒体的演示时机,最终它们共同实现了算理和算法的完美结合。帮助学生在理解上降低了难度,突破了解方程的难点。

另外在掌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间上,我们还可以遵循因课而定、因人而定的原则:在新课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在超过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后可以再次使用多媒体,重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多媒体演示发挥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应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整合的优势,但还要考虑到媒体自身的优劣,客观冷静的分析,做到扬其长,避其短。

1、注意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以便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如实物、简笔画、图片、录音机以及有效的直观操作、交流讨论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

2、注意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平衡性,发扬多媒体视觉上的优势,弥补动手实践的弱势,能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三要素很好的结合起来。

3、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要处理好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情感交流。教师及时的评价、肯定的眼神、激励的语言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4、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尽量避免整节课都是课件播放,假设每节课的教师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话,视觉的盛宴换来的将是孩子们眼中不复存在的美好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多学、多想、多尝试、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它与学

科教学牵手适时、接触有度,挖掘它的巨大潜力,让我们的整合课具有人文性、学科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浅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葛丽霞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7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文教材整合的常态化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采用全面渗透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研究化”和穿插设置“专题研究”课两种形式。教材是学科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是相关科学系统呈现的载体。而语文学科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如何通过研读教材获得能力的提升呢?研究性学习方式就发挥出它的作用了。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找寻自己的兴趣点与怀疑点,通过探讨就可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同学们对朱自清写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很感兴趣,但背景教学会冲淡散文本身的美感,那这个兴趣与争论点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资料搜集和思考,学生获得了自己的认识,结果并不重要,而在过程中对资料的搜集、对比筛选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再如李白诗歌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巅峰地位,那经过研读,“后世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具有李白这样地位的诗人”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此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自身和他所处的时代的独一无二性。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更应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长期坚持,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是一只只被“填”的鸭子,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会解决问题的“活”人。

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本本身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其它的领域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出新的问题和价值观。此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锻炼了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活动体验方式与语文拓展研究题目整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1、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形式适合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单元的专题研究。我认为开放性即体现为操作的灵活性、知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讲授可难可易、可多可少)。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人教版必修的五册书中的“梳理探究”模块。在参与此模块的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感到模块教学内容活动性强,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十分契合。这种开放性单元的教学设计,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使课内课外知识得到整合再合适不过了。模块中的内容更适合运用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方法,这正符合综合实践活动重体验、重探究、重实践的理念。例如:文言文虚词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对联文化研究、谚语的收集与归类分析等。

2、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拓展性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其中阅读与写作更是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万中唯一的阅读答案,这种抹杀创造性的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我想通过教师的鼓励,针对阅读与写作,可以尝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你最喜欢的书籍大征集、你心中的“大家”等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这样读、那样写,而是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到底该怎么读,读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活动中的体验对于学生是珍贵的、唯一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阅读和写作才有了生命和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突显了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了科学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语文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和空间,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學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上一篇:书本初三作文700字下一篇:2019年竞选村委会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