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精选10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和档案部门下发的有关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档案管理文件要求,2015年以来,丰南县档案局(馆)结合区农工委,将全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列为近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土地确权登记档案工作的责任感
通过系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中央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健全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图表、照片等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土地确权工作的整个过程,是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区民生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区、镇(乡)、村三级建好、管好、用好、移交好这部分档案对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促进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发展潜力及记录党和国家农村土地法律政策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明确职责,全面推动土地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
一是作为区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与区农工委(经管局)沟通、协调,就档案袋、档案盒、档号章、卷内目录、备考表等必备材料的招标采购和数字化扫描的经费使用,提供行业要求和预算方案,不越位参与具体活动。依照部门工作职责,主动提供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业务规范和行业标准,对确权专题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整理方案等业务问题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二是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包括一把手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一把手是开展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直接负责人,指导科、保管科8名工作人员为具体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负责与区主管领导、区农工委(区经管局)协调、沟通;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业务学习、乡镇经管站人员培训、村级典型试点指导、所有乡镇巡回服务监督;具体责任人分片包干,负责本人指导的各乡镇完成第二轮公示后的各村档案具体整理、编目、保管、移交、查阅工作。
三、强化指导,为土地确权档案工作提供有力的业务支撑
本次土地确权登记档案工作涉及区所辖的各个镇(乡)、村,涉及广大农户,工(下转第24页)(上接第47页)作范围广、难度大。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摸清底数。一方面由保管科理清馆藏三十年土地延包合同档案中各乡镇、村签约户数,作为底账,另一方由指导科调取各乡镇统计站2014年度统计表,作为辅帐,再一方面由我调集各乡镇经管站2015年度确权任务表,作为主帐。三帐综合使用,确定具体工作的任务量,统筹安排人员和时间。二是加强交流。由我与省、市档案局业务处室负责人就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档号编制、整理方案等各项细节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结合丰南实际制定自身工作思路和方案。三是吃透标准。所有参与业务指导的工作人员,由我进行培训,熟练掌握组卷原则和案卷整理步骤。四是实践操作。每个乡镇选取一个村为实践点,让所有有包干任务的业务人员都能独立完成分类、排序、编目、装订工作。五是重点培训。对经管局相关业务人员和15个乡镇的经管站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与档案局(馆)分片包干人员结组互动,现场演练、问答。六是树立典型。每个乡镇选取一个完成第二轮公示的村,由包片人员、乡镇经管站专职人员、村会计共同动手,完成归档材料收集、分类、整理、装订、编目工作。
为了便于村级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全套流程,我将归档文件归纳为文字、表格综合类、图纸类、农户个人文件类三种,保管期限一律为永久,农户个人档案基本采用十户组一卷。通过实践看,这种典型村的做法可以达到可模仿可复制的目的。2015年,我局(馆)指导6个土地确权试点村圆满完成了420多卷确权档案的归档整理,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土地确权档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民生档案是社会公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始记录, 民生档案资源极其丰富,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由于民生档案关乎群众的方方面面利益, 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 几乎各行各业、各个单位或多或少都会有民生档案产生, 但还多分散在各形成部门, 大多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源仍滞留于各个主管部门, 真正移交进综合档案馆的还较少, 这影响了民生档案的管理和作用的发挥。面对广大群众对档案需求的日益增长, 原有的馆藏结构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要改变这一点, 我们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 从扩大接收和征集范围入手, 把目前一系列与惠民政策有关的、分散在一些职能部门的、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接收进馆。通过整合民生档案资源, 逐步改善馆藏结构单一、不合理, 急用未藏、藏而不用的现状, 切实提高新时期馆藏档案的利用价值, 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利用档案中得到实惠、解决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到, 我们的档案工作在服务民生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这些不如意体现在我们没有一个整合的系统管理这些信息。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管理社会保障档案、房产档案、居民健康档案、流动人囗档案、职工调配档案、婚姻档案等档案资料的时候, 没有一个统一的查询管理系统, 使得各项细节工作无法统一进行查询管理, 让我们的档案工作异常繁琐, 而民众进行信息查询的时候也变得尤为复杂, 甚至出现多方面信息不对称、或信息更新不同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提出了整合开发民生档案信息资源这个概念。我们要通过将各类民生档案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管理, 从而达到更方便、快捷地服务民生的目的。
二、加强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的对策
(一) 多方密切合作, 合力推进民生档案资源整合。
抓民生档案整合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单靠档案部门自身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国土、环保、房管等作为民生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 认真履行本部门民生档案的管理职能, 积极配合本级档案部门做好各自工作, 努力实现各系统民生档案的良性互动,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这方面特别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 或由专门的负责人统一协调, 或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的形式, 解决在民生档案整合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 规范制度建设, 使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有规可循。
为做好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工作, 使其有所遵循, 要制定有关民生档案整合的制度与规章, 对各类民生档案的整合提出具体要求, 明确整合范围、整合时间和整合要求等, 做到有章可循, 解决民生档案整合要求不具体, 操作不规范, 无法可依等问题, 使民生档案整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以保证民生档案整合工作的有效推进。要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 做好民生档案资源整合, 确保各个行业、单位形成的民生档案及时归档、有效管理、齐全完整、及时移交, 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
(三) 加大接收力度, 不断丰富馆藏民生档案资源。
由于各单位领导对移交工作认识不同、民生档案在本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不同和单位的经济状况不同, 民生档案接收工作难度也各不同。由于部门利益驱使, 涉及民生档案的部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 总是用“档案放在我们这里使用方便”、“单位经济紧张, 移交需要一笔费用”等理由, 推诿扯皮。在民生档案接收工作中, 要根据民生档案种类不同、单位领导认识不同、所属部门对移交工作态度不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具备集中统一保管条件的单位, 要按照应归尽归、应存尽存的原则, 由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保管。对保管条件差、利用手段落后单位的民生档案, 要采取协商的办法, 提前接收进馆。对群众迫切需要的民生档案, 主动与相关部门协商, 采取提前接收的方式及时将民生档案的实体、电子目录和全文数据接收进馆。
(四) 提供优质服务, 实现民生档案的充分共享。
要高度重视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有着优良的人文传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汉书·郦食其传》也说:“王者以民为天。”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上的理论创新。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档案资源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就是要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首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全市档案工作者立足本职,为满足和提高首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开发民生档案资源正是这一努力的体现。
要做好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在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中,含有大量的民生信息,与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如干部职工人事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就业档案、计划生育档案、房地产档案、保险档案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生档案保管比较分散、检索不很便捷,人民群众也不知道到哪儿利用、如何利用,从而导致利用得不够充分。为做好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我们首先就要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在保民生、以人为本方面所做的重要决策、重大投入、重要成果开展档案工作;其次,要摸清家底,将馆室藏民生档案优先整理,优先数字化,使之能够便捷地为首都人民服务;再次,要围绕首都民生需求,在依法管理的前提下做好服务工作,使静态档案产生生动效应。
提供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民族宗教档案在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切身利益及化解矛盾、处理纠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无与伦比,是事关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大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做好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有效化解民族矛盾、宗教房产纠纷等敏感性、复杂性等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大帮助,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工作一方面要以维护民族和睦为主线,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加大服务力度,依法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宗教和顺为主线,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为各种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做好服务工作。
对此,要进一步提高对民生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绷紧“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根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工作理念,真正做到察民情、了民意、贴民心,用真心、动真情、见真爱,使民族宗教档案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扎实做好民生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的资源优势。
二、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着力点,多渠道、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
(一)把服务民生作为民族宗教档案工作基本方针,多渠道收集整理民生档案信息
要与时俱进,本着以改善和服务于民生为重点的民族宗教工作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那里的原则,深入挖掘、不断整合现有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依法履行民生档案的收集、保管、移交、利用工作。
一要创新档案收集方式。针对民生档案管理兼职管理的现状,为保证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的收集完整,要采取收集多层次工作机制,即:实行各业务科室分头收集,档案管理人员集中整理的方式,使有归档价值的资料得以及时存档,不断拓宽档案收集面,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二要创新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发挥档案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不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依靠数字化手段,加强文档信息库建设。力求做到归档文件随办随归,除密级件外全部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并建立电子文档目录。从而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电子化,确保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要创新服务方式。抓住信息化建设契机,积极与有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的配合,搭建起查阅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平台,并将查询终端拓展至广大群众。
(二)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要创建适应新形势、科学合理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新模式。一方面坚持从“三个围绕”入手,全方位展开民生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即:一是围绕领导政务活动收集、整理民生档案,为领导了解民情、开展决策服务。二是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发档案资源,为公众服务。三是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提供档案,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在档案信息管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及时、完整、准确、系统归档。
另一方面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业务工作纳入民生档案监管的重点。要收集、整理齐全如教堂、清真寺等各宗教活动活动场所的房产权属、改扩建图纸;各宗教团体机构沿革、核发登记手续及宗教教职人员审核备案登记;信教群众人员信息库;少数民族成份变更原始记录等涉及民族和宗教领域历史性、群众性、敏感性问题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民生档案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必备软件、硬件设备支持,促进民族宗教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惠及百姓
一是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规范有序的民生档案管理制,强化对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等有关的文件材料的管理力度,依法及时收集与归档。另外档案部门要会同有关行业和部门,对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加强监管,完善指导、监督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档案意识,确保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二是加大档案工作软件、硬件设施配备力度,逐步建立民生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和档案开发利用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工作的管理,设立机关综合档案室、购置档案管理专用软件、计算机、专用档案柜和符合“九防”要求的档案库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面向群众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为广大群众获取民生档案信息提供便利。除国家规定不宜开放的档案外,公民持有合法证明,可依法利用涉及自身权益的民生档案。
三是领导重视民生档案建设,不断激励民族宗教领域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一方面要将民族宗教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明确各责任科室的任务,分工落实,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族宗教档案信息建设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要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要尽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参加业务学习培训机会,鼓励岗位练兵、开展学术研讨、联合攻关等档案业务交流活动,以增强他们在具体工作中的三种意识,即档案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具备三心,即热心、细心、耐心;做到三勤,即脚勤、手勤、口勤。
四、采取措施,依法推进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建设
科学、合理地整理开发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注重民生档案建设的业务指导,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手段,将民生档案业务指导作为民族宗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专业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情况列为年度档案业务检查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业规范和档案业务要求双重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确保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依法、规范、有序。
二是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意识,与相关行业及有关部门做好密切配合,并突出抓好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将各类民生档案录入微机,建成全市民生档案数据库,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快捷方便的目标。
三是加大投入,注重实效。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本着“规范建设、科学管理、重在利用”的原则,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
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开展民生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民生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平衡,没有引起完全的重视;二是档案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基层档案室,对档案的保护保管经费投入不足,体现在设施设备老化、配套不齐,一些部门甚至是把档案放在存旧的柜子里,不讲究档案室房间的选择,没有做好档案保管通风隔光、消毒等必要的工作,很难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只讲完成任务不讲究档案的质量,无法体现档案的利用价值;三是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没有专门的档案工作者,多数是兼职,业务水平不高,很难适应新时期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四是意见不成熟,方法不统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指导性意见,导致档案部门的工作滞后,在指导规范民生档案工作上力度不够。
二、采取措施开展民生档案工作
(一)抓思想认识,拓展服务民生的渠道
近年来,各单位普遍重视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民生档案工作这个概念很模糊,对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没有引起重视,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服务人民群众,是档案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将档案工作主动融入到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各个领域,把惠及百姓的方针政策作为开展民生档案工作的突破口,抓紧、抓实、抓好,使民生档案工作深入人心,切切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些问题。一是利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的有利契机,围绕民生档案这个主题开展大讨论活动,梳理出开展我区民生档案工作的措施和方法,积极建言献策,出点子、找路子,确保民生档案事业与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业务工作同步推进,建立起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档案工作管理体系;二是抓典型,进行宣传动员,引用其它区县的成功经验,组织涉及民生档案的重要行业和部门开展考察学习,开拓眼界、增强认识,树立多渠道服务民生的理念,营造开展民生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突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全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积极开展民生档案调研工作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时对散存在各行各业的关于民生问题的相关资料收集齐全,扎实开展民生档案的调研和严格归档工作。一是对涉及民生的重要单位开展专项调查,摸清情况,做好民生档案的登记工作;二是在审核涉及民生档案部门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过程中,将民生文件材料是否纳入归档范围,作为审核的重点内容之一,确保民生档案及时建档,有效管理。
(三)健全民生档案管理的法规
一是区档案局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联合制定办法,采取有力措施,把相关单位的民生档案工作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范围,制定考核办法,严格逗硬奖惩,对不合符规范和没有按要求整理的,通报并限期纠正;二是以强化行政职能为契机,加强档案法制化建设,构建民生档案法制监管和利用体系,严防丢失、损坏和泄密等安全事件发生,确保民生档案安全有效,推动民生档案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确保民生档案齐全完整
1、要积极开展民生档案建档工作
民生档案大多是在社会管理中形成的专门档案。区档案局要统筹规划,加强监督,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从源头抓起,积极指导建立民生档案。各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要抓好民生档案的收集工作,确保各个行业、部门形成的民生档案及时建档、有效管理、齐全完整,不流失、不散落,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2、要突出民生档案建设重点
以强化民生档案建设为中心,指导建立不同种类的民生档案,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开展,涉及到群众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各街道、镇乡等单位和部门,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直接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一是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巩固发展乡村档案,推广建立村情档案,将计划生育档案、土地(山林)承包(延包)合同档案、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宅基地档案、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档案、失地农民档案和农村换届选举档案等列为管理重点。二是切实抓好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保险档案、就业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城市拆迁档案、公证档案、环境监测档案、学籍档案和企业职工档案等重点民生档案的建设,明确责任,规范管理。三是抓好社区档案,建立完善社区人口管理档案、困难家庭和低保对象档案、再就业档案、居民健康保健档案、特殊群体档案及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档案建设和管理。
3、要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管理制度
各部门要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将各类民生档案的管理纳入档案基
础业务建设范畴,建立完备的民生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民生档案归档机制,完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等制度,报区档案局审核。
4、建立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
要加强档案馆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区档案馆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馆藏收集范围,不断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对分散在各个领域的与民生有关的档案进行整合,将具有查考价值的民生档案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区档案馆,为服务民生准备充足的档案资源。
(五)强化民生档案业务指导,提高民生档案的质量
随着百姓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民生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切实加大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着力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进行现场业务指导,确保各种新形成的与民生有关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齐全,进行规范化整理,并按照档案法的质量技术要求移交进馆,以满足利用的需要。
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重要讲话,字字铿锵有力,句句饱含深情,道出了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筑最深层次、最核心的“中国梦”,强国的梦。
谈论起梦想,我们总是把自己现在的成功追述成曾经的梦想。因为很多人认为,变成现实的梦想说出来很励志,而成为泡影的梦想说出来就是笑话;成功了的梦想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失败了的梦想无非是一场梦游。
我站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会场的主席台上那一刻,我感到我的“档案梦”实现了。虽然谈不上“艰苦卓绝的奋斗”,但至少也可以说是“汗水与泪水相伴”。
我很幸福,因为我从事着自己钟爱的职业,有人注重结果,有人重视过程,但在我心底,从事档案工作,无论是过程与结果都精彩。我认为,梦想不是虚无的,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具体的,小到一件事情,大到人生规划,只要内心有规划,便有实现的可能。梦想需要脚踏实地,异想天开,不接地气,梦想就会幻灭。
我认为,实现每一个计划、每一个小任务就向”梦想“又走近了一步,一个个小喜悦的积累,在我取得了副研究馆员资格之后,陪伴我向更艰难梦想的次次攀登,这是实实在在的。我完成了自己安排的每个阶段性任务也取得了少许成就,比如,论文《女性在档案工作创新中的价值》被《山西档案》4期发表的同时参加了华北地区第六次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山西档案》2期《触摸历史的原声带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同年第6期《档案管理工作应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忠实记录者》;《从档案编研看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参加了10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华北地区第五次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论文《档案工作必须关注民生这一时代主题》被选出在大会上交流,会后同行们纷纷前来拷贝我在会上的电子版报告,这是同行对我的肯定。同时,在论文中提到并在会场展示的一本《太原老城》,让北京市档案局科教处买走了,着实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应该是学术会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同年,论文被山西省档案学会评为第八次档案优秀成果二等奖。
无论是《女性在档案工作创新中的价值》,还是《触摸历史的原声带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每一段文字的确定,每一篇文章的诞生,都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4月17日,经太原市委批准,以太原日报社为主体,正式组建成立了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成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单位。”自集团成立以来,接待外省来访及考察38批次。按常规,接待工作原是归在文书类保存的卷宗,但由于收集内容的丰富使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把它列为长期30年保管期限了,因为在这一卷里,有接待方案、座谈记录、汇报材料,还有实物类别的报纸、照片、光盘,反映了集团的精神面貌,以及接待水平,集团档案有了企业文化的品相。“这是《从档案编研看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我以为档案是有灵性,会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不是档案卷宗本身,而是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的深入工作中在认知上产生的质变。这种变化益受的不仅是档案工作,还有档案管理者本人。
201月《太原日报》创刊暨太原日报社成立60周年,众多老领导、老报人及老朋友们捧读着社史,翻看着画册,一种亲切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张照片我可真没见过呢!”,“那段背景文字描述的非常详细……”在系列活动中,录制了纪录片,举办了座谈会,策划了晚会,出版了《太原日报社社史》、《一枝一叶总关情》、《报春》(画册)等书籍和特刊。做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为之感动,虽然没有参加全部活动,但让我自豪的是我尽力为这个活动做了幕后工作,储备的大量档案以其真实性、原始性、权威性吸引着来宾,从而使社庆活动的每个情节、每一条枝蔓都有档案的精华渗透其中,每一项活动,每一篇讲话稿,每一张图片,都有档案史料在做支撑。档案史料和社庆相融合,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太原日报社60年来的前世今生。《从档案编研看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这一篇文章就是在社庆结束后开始撰写的。
当档案软件条目一条一条的追加;照片档案的图片说明按要求一点点录入,向市委市政府及各单位提供利用的同时,我是自信、自豪的,因为一摞摞资料已经经历了档案的蝉变,她有了明晰的条目和便于检索的路径。
我不要做“默默无闻”的档案人,我要做“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因为现实中,档案需要宣传,档案工作才能有声色。我不想让我的“档案梦”只是简单、重复的情节,我要让我的“档案梦”完整、绵延、有韵味。
一、注意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服务, 只有在社会档案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 档案工作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档案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文明发达水平, 越是文明发达的国家, 其民众的社会档案意识也越强。可以说, 社会档案意识既制约着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又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对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民生档案资源作为档案资源的一部分, 其建设更是深受档案意识的影响。档案意识的高低可以表现为档案利用的意识高低, 而民生档案又是最关乎民众生计的档案, 是大众利用率较高的档案之一。因此, 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与民生档案资源的建设是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的。当民众的社会档案意识逐渐提高, 大家对民生档案资源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加深, 从而更加主动地利用民生档案、充实民生档案资源。
二、完善民生档案建设工作体制机制
首先, 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作为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档案应当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各部门、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 对民生档案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和统一监管。第一, 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是与全社会相关的利民工程。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档案馆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权限, 理清中央、省、市、县及以下地方的各单位、机构、企业的民生档案工作管理层级、关系, 切实做到责任落实、权责明确。第二, 必须严格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制度, 将民生档案管理成果纳入单位、部门档案目标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可以从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质量、进度、利用效果等方面制定标准,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自上而下实施相应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考核办法。明确奖惩制度, 依据考核结果制定奖励和处罚条款。考核与奖惩相结合, 促使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切实、有效、顺利推进。其次, 建立完善档案工作机制。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作,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因此, 必须建立完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第一, 健全法律法规是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 法治化是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一大原则。国家应当加紧制定或修订档案工作, 特别是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法律法规, 可以将其列为以《档案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对象。由于民生档案工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 涉及由上至下各个部门、单位, 包含教育、房产、婚姻、劳动等各方各面。因此, 在制定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有关的法规体系时, 要及时关注民生工作的进展, 依据当下的新任务、新情况, 分析未来民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与时俱进。第二, 改变民生档案业务制度规范混乱的状况, 制定完善有利于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业务规范和工作制度。例如, 由于民生档案建设的现状不尽相同, 利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来指导所有民生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不可能的, 但是, 可以依据各自业务特点, 针对同类民生档案资源制定一个标准规范进行管理。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生档案资源进行深入分析, 科学分类、仔细研究, 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业务标准规范。
三、加大民生档案工作设施设备投入
做好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 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硬件设备主要是指为确保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施、设备, 包括档案馆 (室) 所需的档案库房、办公用房以及档案保管、保护、利用所需的设备。对整个档案领域来说, 档案馆、档案室的设施设备是国家档案资源安全保存、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对民生档案工作来说, 档案馆、档案室的设施设备是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物质基础。第一, 建设新型档案馆 (室) 。各级新型档案馆 (室) 的建设都应当按照相应的档案馆 (室) 建设规范标准进行, 建成的新馆 (室) 在功能上应当满足当地人民实际利用需求, 为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场地条件。第二, 加大投入, 加强档案馆 (室) 的档案保护、保管、利用设备资金投入力度, 改善档案保护、保管、利用的条件。可以将设施、设备的购买及更新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以获得政府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便于统一提高档案保管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有序开展。
四、加强民生档案人才建设
从1909年创办焦作路矿学堂算起,河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已有百年,比河南大学的历史还要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前,学校曾五易其名,九易其址,因多次迁移和战争等原因,许多档案资源都遗失了。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焦作工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主体迁往天津,档案、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等也随之迁走了。留下来的员工和奉命迁来的两所煤炭学校在原址继续办学,直到1958年成立焦作矿业学院,学校的档案资料才开始比较齐全完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焦作矿业学院一焦作工学院一河南理工大学的一步步发展,陆续有校友向学校捐赠图书、档案、资料,学校也采取措施多方进行征集,并派人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煤炭部档案馆及国内多所与本校有历史渊源的高校档案机构复制了一大批珍贵档案。但直至今天,这些档案资源也只有极少数存到了学校档案馆,大多仍分散保存在校史馆、图书馆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有些很珍贵的档案原件常年在展柜内展出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甚至有的仍保存在经办人手里面临二次遗失的风险。
除档案馆、图书馆、校史馆外,保存学术档案资源较多的部门还有学报编辑部、各院系资料室、研究生处、校办、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等。出现这种情况,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由于未对学术资源的收集和移交作硬性要求,许多部门为了自己利用方便不愿意上交。还有些是多头管理,同一件事同一样东西,许多部门都在管,容易导致一般的、好说话的,好多部门都存有,重要的、不愿交的,都想着别人会存,结果谁也没存的现象,这在科研成果档案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学术档案资源建设特色不够突出。每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拿得出手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叫得响的专家学者。在照顾全局,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围绕这些“特色”和“精品”,在全、新、高、尖上狠下功夫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但也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有一天,研究矿山安全,尤其是瓦斯治理,首先想到上河南理工大学网站,首先想到来河南理工看看;研究孙越崎就是河南理工大学资料最全,那么我们的学术资源建设才算真正做到了家。
上述情况虽然是河南理工大学的个案,但根据平时我们与省内外同行交流了解到的情况,以及一些文献报道,这些问题在不少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下面,还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就加强学术档案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些建议。
1、加强档案馆舍建设,为学术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打好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国内许多高校都是重图书馆建设,轻档案馆建设,有了重要客人图书馆必看,建设新校区首先就要规划建设图书馆,而档案馆要么用旧房(如腾出来的图书馆),要么随便弄层楼打发了事。我校也是这样,图书馆是新校区第一批投入使用的建筑,而档案馆虽已规划设计了几次,但还是个“蓝图”。至今仍是借住在图书馆的一个楼层。而且所谓的档案馆也只是对外的一种说法,在学校的机构中并没有这个名字,有的只是校办的档案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一些部门不交档案提供了口实。《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08年)明确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高等学校应当设立档案馆,而且要有专门的库房和管理设施:一是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二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三是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长度300延长米)以上。第三条是否达标,笔者未做调查,但前两条是绝对够了。所以,尽快建设档案馆(包括实体的和机构的)是当务之急。
2、对学校各机构、各院系现存学术档案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加强资源整合。现在学校里各个部门保存的学术档案资源,原则上都应向档案馆和图书馆移交。这里说的学术档案资源其实面很广,是个模糊概念,既包括在学校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形成的各门类档案,还包括因学校教学、科研而购买的图书和报刊杂志;既包括学籍档案,还包括教学档案;既包括本校出版的学报,还包括与国内外高校交换得来的外校学报;既有公务活动中形成的,还有教职工个人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
3、对有关学术档案资源保存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用制度保证学术资源的有序流动。要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明确学校各机构、各院系应归档移交文件材料的范围。突出档案馆的收藏职能,将图书馆等机构的收藏职能移交给档案馆。收藏在档案馆的学术文献资源主要是藏,一般不对外借阅;而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就是面向师生提供借阅,校史馆就是对外展览并尽可能让大家看到文献的原貌。这就要求我们,如果文献只有一件,那原件就要存到档案馆,其他部门提供利用则应提供复制件、缩微件或电子档案;如果文献一式多份,那存在档案馆的就是藏,其他地方的则可以用;校史馆布展应使用仿真件,必须用原件的,应定期进行更换,以确保原件安全。
4、通过学校网站和校史馆宣传学术档案资源,倒推学术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研究。学术档案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用。除了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查询、参观外,还要主动地进行挖掘、研究和开发这些资源,一个是通过网站虚拟的,另一个是通过校史馆、博物馆实地的。通过用,发现还有哪些没有保存,哪些还比较散乱,倒推着我们不断弥补过去的失误,做好今后的工作。
[摘要]统计近年来民生档案研究的内容重点,并分别对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法规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利用体系建设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民生档案 法规体系 管理体系 利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G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049-01
一、民生档案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三项具体要求,以及通过对民生档案研究内容的分析总结,可将民生档案的研究内容概括为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四个部分。
(一)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档案学者对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甚至有些学者质疑民生档案概念的科学性。庄红、王光在《民生及民生档案的含义分析》一文中认为民生档案是个新术语,随着民生档案工作逐渐在国家机构得到重视,民生档案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中成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在档案工作中,民生档案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工作,也是最能体现老百姓利益问题的历史记录。从广义上讲,民生档案涉及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下到村民委员会的土地承包合同,涉及到各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1]曲雅男认为民生档案是指档案馆(室)保存的具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显在或潜在价值的档案。张明峰、陆晓惠、李萍认为民生档案指的是那些与公众生产、生活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主要涉及到公共服务档案、国企转制档案、民主政治档案、教育卫生档案以及社会保障档案。[2]
(二)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对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仅有少数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潘玉民、孙丽炜在《论民生档案法规建设》一文中分析了民生档案法规的含义和建设现状,并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完善民生档案法规。一方面,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方针,其次,及时总结分析民生档案工作的实际规律。对于无法可依的规章制度正式化、合法化,制定有效可靠地档案法规,使民生档案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修改不全面和不完善的档案法规。首先,在国家档案法律中要充分体现民生档案的理念。其次,各地方应紧密结合民生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向老百姓广泛征集意见和要求,及时修订和补充已经出台的档案法律法规,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3]
(三)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开展民生档案服务工作的前提是具备科学合理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目前档案学者对民生档案的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民生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商兆鑫在《对做好新时期民生档案工作的思考》一文中,对民生档案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对策:①健全民生档案管理体系。②加强民生档案监管力度。③规范民生档案业务建设。④加大民生档案开发力度。⑤提高档案工作队伍水平。刘明、王峰认为,建立规范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应从三方面入手:①政策监管,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法规和制度。②业务指导,加强民生档案的源头管理。③延伸服务,拓展民生档案领域。任晓梅、许健认为,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从四项措施入手:①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②健全制度,规范民生档案的管理。③加强指导,提高民生档案工作水平。④加强协调,实现民生档案工作的良性互动。
(四)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民生档案利用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贯穿于民生档案工作的始末,关系着整个民生档案的成败,同样地,民生档案利用体系的建设处于持续发展当中,未来高效快捷的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将全面开展开来。目前档案学者对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史荣芳在总结和推广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措施以进一步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①立法规范化,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提供法律保障。②网络环境下,做好电子档案的保密和保真工作,使电子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③要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导向,解决好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传统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二、总结
民生档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主要有以几个方面:①研究人员分布不均。当前民生档案的研究主要是档案部门的工作者,而高校的理论研究者相对较少。②民生档案涉及内容广泛,目前对民生档案的研究基本贯穿了民生档案法规体系、管理体系、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这四大主题,但每个主题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生档案的管理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建设以及利用体系建设,而对民生档案的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今后必须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 生成文化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形式,凸现语文课堂的生本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巧妙运用教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整合艺术科、信息技术科等资
源,丰富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开放性的课堂文化;优化师生动态环境资源,创设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如何理解“整合”这两个概念?所谓“整合”,是指综合、融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清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个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了课程之间、书本和世界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各资源间的互动,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达到生本化。
一、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课本是我们最主要的学习资源,精选了国内外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无论内容、形式都属于具有典型意义的,熔铸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精
彩的世界。如此丰厚的学习资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开发,才能发挥它的厚重的育人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灵活、巧妙地运用,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细读课本,我们发现精读课文之间、读本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沟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品质——变通性。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与川端康成的《春》、纪伯伦的《秋》及郁达夫的另一作品《北平的四季》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分辨差异,再回顾朱自清的《春》,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感悟对于渗透在情景之下的深厚情感,还能进行散文阅读知识的串联,形成阅读散文的系统知识。
增强教材的板块意识,挖掘教材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来探讨主题,往往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无形中落实了情感目标。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五”“直面人生”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时,节选了《报任安书》和《渔夫》,板块建议的教学方式为“问题探讨”,两课的主题思想内容为探讨司马迁和屈原面对生存问题截然不同的选择:
司马迁隐忍苟活,只为创作经典著作《史记》;屈原政治失意,志向难酬,以自投汨罗江保持节操。
为更好地落实探讨生死抉择这个难题,布置学生课外探究题目(分组完成,二选一):
a.查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士面对此问题的态度和选择,分类整理,书面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谈认识、抒发感情、表明志向。
b.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假若司马迁与屈原在汨罗江边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
结果,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a的同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人激情澎湃;选择b的学生,表演生动,想象丰富又合情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材资源可以分解、也可以重组,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呈现厚实的课堂文化。
二、整合学科综合资源,呈现开放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提倡跨领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合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 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使语文教学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多元的课堂文化。
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的利用三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整合。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在现实生活中,音乐以她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词,时时处处的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者的灵魂。因此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完成语文和音乐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情感培养目标,如用音乐烘托、铺垫情感,渲染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来释放情感;甚至可以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充当时尚的“例子”,作为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素材。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
演着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烘托气氛,尤其是充满浓烈思想感情的感怀伤别之诗,师生情绪浓烈;在教学戏曲之时,往往与音乐课教师达成共识,将教材中互为补充的素材共享共学,如《长亭送别》、《雷雨》、《西厢记》、《牡丹亭》等;在教学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专题时,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说周杰伦、林俊杰等众多学生追捧的歌星的作品(不一定他们作词)都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化典、想象等技巧,以此为素材,既吸引学生眼球,又高品质完成了教学目标,可谓一举两得。美术亦如此,不少诗歌与美文,都兼具画面感,将文字与画面整合,表达事半功倍。
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网络,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来已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熟稔应用,就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充分地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只要教师善于整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擦出更灿烂的火花。
构建语文文化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本研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质。整合优化、生成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我校坚持科技、传媒特色教育,开设了文化、科技、传媒特色校本课程,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和选修课、主题活动等实践,让学生走进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传奇、神话世界、外国文学、现代诗歌等经典作品,最大限度地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不仅能节约师生大量的时间,更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开放性,将语文的阅读与表达将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动态环境资源,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
学生、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课堂环境,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有形的、无形的,但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可以预期却不能设定。只有整合,合理优化这些紧密相连的资源,才能使课堂灵动、活泼、个性又民主平等,生成理想的和谐课堂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并拥有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才能,这些潜在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要视为教学资源,是语文课堂文化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就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
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这,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教育资源来整合开发。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因素选择学习方法,设定探究方式;也让个性各异的学生在这个生本化的课堂,进行各种观点碰撞,展现自我,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如15分钟早读课的高效应用:考虑到高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困难,笔者给学生重新安排了任务:轮流演讲,主题为“阅读经典,分享感悟”,要求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有事做。具体流程:学生课外阅读自选作品——演讲——其他同学质疑、点评——教师点评——学生听录音,写感受。学生在讲台上都能侃侃而谈,作品涉及古今中外,雅俗共赏,都比较真实而翔实的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有些甚至泛着些许深度的思考光辉,鼓动着其他同学去阅读他推荐的作品;学生间的点评有的很犀利,有的很平和,有从主题、构思、文笔着手评价的,也有从演讲的风度、语音上挑刺或赞扬的,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学生们积极肯定的反思验证了此举的准确性。
语文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这样学生独特的个性资源,就生成独特的课堂文化,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受到高度尊重,学习的兴趣如同生命,孜孜勃发,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成功,在自由的探索中张扬个性,弘扬崇高与练达,在自由的氛围中放飞梦想。
教师优化动态环境资源就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包括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主旨、艺术特色等具体特点,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营造一种可供学生产生共鸣、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提炼。
相比有形的物理情境,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情绪。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
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沂水春风》这堂不朽的语文课至今仍令我们语文老师神往:师生围坐一起,和谐、畅快、轻松在谈论理想,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曾皙说:“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发表观点:“吾与点也。”何等诗意,何等惬意,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文化的极品,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吧。
四、整合社会生活资源,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当社会成了学习资源时,学习场所就可以无处不在,学习活动也不局限于学习书本,举行“记者招待会”、采访活动、课本剧、讲座、电影、参观游览等活动方式等都可成为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情境,拓展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创造多元的课堂文化。
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体验生活,积累语文课程素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进行语文内容的情境整合,再现生活,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更有价值知识铺平道路;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我们捕捉社会的新发展以及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将其融入校本资源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材,让学生既增长见识,活学活用,又飞扬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不仅其人物成为重要的社会精神资源,可以作为青少年的学习楷模,而且每则颁奖辞概括感动事迹精准,且颇具文采,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备的最佳学习资源,常取来反复琢磨、推敲,交与学生研究学习。
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在整合利用校本资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适用、适度原则,把握好资源整合优化的尺度,以熟悉的教材和教学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创新,应用于实践,呈现生本的课堂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推荐阅读:
新时代档案资源的应用12-15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浅析05-31
民生工程07-22
民生专题训练09-06
民生管理10-08
铜梁十大民生工程05-30
申论热点:改善民生06-12
改善民生的措施09-30
党员民生实事承诺10-19
民生工程调查问卷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