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缺乏活力,持续低迷。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也呈现出放缓趋势,“稳增长”和“调节构”的任务比较艰巨。近年来,西北地区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危”与“机”,对于保持西北地区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篇1:

新冠疫情下国际金融危机浅析


从历史看金融危机的本质

研究金融危机史发现,导致重大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本质都是产能过剩。早期市场危机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1630年的荷兰郁金香热潮。因为郁金香的稀缺性,资金疯狂涌入而产生了泡沫。当人们意识到郁金香已超过其内在价值,价格开始螺旋式下跌,导致了金融危机。美国最著名的股市崩盘发生在1929年,股票投机在20世纪20年代是全美热潮,吸引着大批投资者涌入。而新来者则大量借入资金来抬高价格。当经济在1929年开始放缓时,价格开始下降,许多投资者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这次金融危机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20多年都未完全复苏。21世纪初,房屋价值急剧上升,许多人开始相信,房屋的价值不仅不会下降,而且还会无限期地继续上涨。然而,房价在2006年已有下滑趋势,到2008年,房价迅速下跌。房价的下跌加之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

进一步分析发现,历史上重大金融危机本质基本都是因产能过剩而产生了经济泡沫。每次金融危机之前常常出现泡沫,当大量投资者被吸引到市场某一部门时,价格推高。当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最终意识到估值没有基本面支持时,市场开始下跌。随着价格的下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争相抛售。利润在可怕的短时间内变成亏损,经济开始衰退,金融危机出现。
疫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企业停工,国际经济活动遇冷。这给本就疲软的市场一记重创,各类资产疯狂下跌。

首先原油价格的下跌加剧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悲观情绪,人们对原油的未来需求预期下降,致使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而原油的下跌也为美股大跌拉开了序幕。2020年3月,短短10天内,美股就熔断了4次。自美国股票市场的熔断机制建立以来至今,只发生过5次熔断,而其中4次就发生在疫情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截至4月6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分别较年初下跌20.5%、17.6%和11.8%。衍生品市场中,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认沽期权价值达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最高水平。除股票市场外,避险资产也难逃下跌命运。美元流动性短缺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持有现金。人们纷纷抛售国债、黄金等避险资产来换取现金,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0.54%增长至1.18%。造成美元流动性收紧的主要原因是美股以及高收益债券的下跌使得投资者不得不出售黄金变现,以补充美股亏损要求追加的保证金。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暴发和石油价格战无疑是此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导火索,但这并不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本质原因。金融市场价值虚高,市场回调才是主要原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量化宽松、负利率等政策,目的是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实体经济需求量的不足,大量资金并没有成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而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造成资本市场的价值虚高。截至2019年末,全球指数较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点上涨了40.2%。所以资本市场的价值回调在意料之中。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商品积压而无法卖出。继而出现投机行为,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某一个部门而产生了经济泡沫。综合分析来看,此次疫情并未带来产能过剩的现象。疫情使得大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商品产量减少,供给下降。并不存在商品积压而无法卖出的情况。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风险资产还是无风险资产都在大幅下跌。市场流动性紧缺,并没有出现导致以往金融危机的投机行为。而原油的下跌的确是让人担心,原油是工业的血液。倘若石油出现波动,会对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此次原油价格战带来的原油的暴跌,使得不少投资者对经济的危机变得悲观。但原油价格下跌只是暂时的,并不会持续太久。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而减速的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冲突。

加之,为避免流动性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美联储于3月下旬开启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投放以及信用下沉操作,包括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的额外贷款、建立市政流动性便利、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短期市政债券、开启购买企业债的工具通道等。

此次金融市场的动荡并不足以构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但疫情在全球尚未解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实际上美联储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美国目前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的量化宽松政策,高收益债在美国债券的占比达到23.5%。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停工,不少企业出现了财务问题,这些高收益债券的违约风险上升。一旦发生实质性的违约,风险很快会蔓延至全球,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市场动荡。

虽然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地区受疫情影响经济受到重创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

疫情给全球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全球经济的衰退是事实。在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无法独善其身。推动国际宏观政策相协调,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经济衰退的现状势在必行。

从历史上看,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双边、多边协调极其频繁,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大力推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全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恢复时间与之前几次金融危机相比用时较短,在2010年就出现了反弹现象。反观1929年的大萧条,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争取国际贸易优势,并采取了严格的资本管制、贸易壁垒等政策。各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使得全球经济20 多年都未完全恢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应相协调才能使经济快速恢复。全球经济下行,所有国家都会受到影响,故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只考虑本国情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国际宏观政策的重点应在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市场流动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减轻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其融资成本。应当注意的是,此次经济问题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照搬2008年采取的相关政策。首先,因各国疫情严重性不同,所以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具有地域性。其次,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为,是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所导致的。而此次经济问题更像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所导致的。

總体来看,此次疫情并不完全满足历史上金融危机的条件。加之美联储及时颁布的救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故笔者认为,此次疫情不足以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经济受到重创,出现经济困难的情况。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疫情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疫情使得全球经济衰退是事实。为达到全球经济快速恢复的目的,应推动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作者:杨芷熠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篇2: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危”与“机”

【摘要】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缺乏活力,持续低迷。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也呈现出放缓趋势,“稳增长”和“调节构”的任务比较艰巨。近年来,西北地区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危”与“机”,对于保持西北地区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 機遇 挑战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形势依然十分复杂

当前尽管世界经济正在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但是复苏的步伐放缓,复苏的程度也不均衡。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主要股票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全球经济环境正处于2008年以来又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欧洲债务危机自全面爆发以来,不断恶化和蔓延,并且开始向金融业传导,欧洲金融市场流动性日渐紧张,破坏了金融部门救助欧债危机的能力。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了巨大压力。

(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持续回落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开始后逐季回落,2012年1季度我国GDP增速已经放缓至8.1%,世界银行在2012年5月底把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期由8.4%下调至8.2%,国内经济稳增长的压力比较突出。同时,物价上涨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CPI涨幅在2011年7月份达到峰值6.5%以后开始逐月回落,2012年5月份CPI已经回落至3.0%。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运行良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但是,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危”与“机”

2011年西北五个省区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作为西北经济“领头羊”的陕西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11年达到12391亿元。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对于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北地区经济面临的不利因素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

目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缺乏内生动力。产业结构呈现重化工、高能耗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支柱、新兴产业还比较少。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部分“两高一剩”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入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但调控压力仍然较大

以陕西为例,2012年1—4月份CPI同比上涨4.1%,高于同期全国CPI3.5%的水平。下一阶段仍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压力,国家发改委上调包括甘肃在内的15个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对整体价格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3.居民收入增长未达标,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滞后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但是目前西北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均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向政府、企业倾斜,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严重滞后,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西北地区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

1.国家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倾斜扶持政策

目前,西北地区正在加快培育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咸新区已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西咸新区将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制定实施的配套优惠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在国家能源产业方面特殊政策的支持下,以榆林为中心的陕蒙晋甘宁能源基地正在逐步形成,西北地区能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2.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东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东部地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劳动力成本、能源等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同时也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这些成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有利于促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西北地区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旺盛的需求。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缓解外需不足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4.国家宏观调控对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差别化政策

近年来,针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国家在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时,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方面区别对待。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央行实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的调控力度,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薄弱环节。

作者简介:李静(1983-),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科员。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李静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篇3: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拟从中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数个重要层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作一些探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的宏观经济既有化解金融危机影响的强大动机,也不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我们亦有理由相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一定能走出目前颓势,克服当前困难,必将继续获得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运行;负面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从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由华尔街金融海啸发轫的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扩散,危机影响范围之广、涉及行业之多、扩散速度之快、关联程度之深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衰退以来罕见。我们认为:此次危机延伸至今,作为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不仅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反而由于其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依赖高出口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薄弱的经济实力基础、输入性通货膨胀和持续低迷的国内需求交织互现等原因,金融危机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更加严峻,更加深远,也更加难以应对。

具体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经济走向、挫伤投资者信心、降低出口增幅、打击金融机构和国内企业等五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未来预期的经济走向,原有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显著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遭遇了波折,付出了一些必要的代价,但在总体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根据The World Factbook 《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版)的报道,2008年底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前六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和英国。中国2008年的GDP总量为4222万亿美元,超越德国的3818万亿美元,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顺利取代德国,位居第三,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也超过20%。但然而突发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动摇了中国经济体的相对领先地位和绝对发展趋势,使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的发展形势不再明朗。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1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第四季度增长6.8%,增幅明显放缓。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9%,较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称,从季度数据看,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下行区间,到2008第三季度,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回落。2009年和未来经济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增长或者增长速度会怎样,似乎变得不再明晰。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也未能幸免,2008年全年,国内股票市场大幅调整波动,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超过6000点,到2008年11月4日跌破1700点,在过去的一年里累计下跌超过70%。特别是金融风暴全面爆发以来的10月份,上证指数暴跌24.63%,A股创下14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国内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得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遭到严峻考验,沪深两市的总市值缩水5成以上。如果这样的下行趋势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遏制,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势必不断增多,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这样的挑战和困难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前所未有。

二、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迟缓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重挫了投资者的信心,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日趋暗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经济就是信心经济。众所周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口、投资和消费是驱动中国经济不断前行的“三驾马车”。而其中,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对于保持旺盛内需、拉动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股市、楼市和车市的低迷状态充分表明了金融危机对投资和消费信心的消极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具有信心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不仅我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和车价大幅下降,而且销售额也远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下半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出现了连续下跌的态势。特别是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幅较大,仅2008年9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单月下跌达0.3点,反映出消费者对现在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2009年3月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三项指标降至2008年3月以来最低,国内居民消费活动依旧低迷。

三、金融危机明显加大了出口持续增长的难度,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对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1.5至2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出口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联度非常高。历史数据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下降6至8个百分点。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产生了明显不利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外需的下降,对中国出口产生了冲击,直接表现为对外出口的大幅放缓。这一点,在经济运行中已经有所体现。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1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2009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降幅之大,近年罕见。

另一方面,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期,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倒闭绝度数量大幅度上升,有2/3的纺织粗口企业面临重整,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损失更大,不少外向型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出口商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以维持出口和保持市场份额,导致国内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从2008年8月1日起,国家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由11%提高到13%,这是我国自2006年下调企业出口退税率来的首次回调,一定程度反应了我国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

四、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带来损失,金融监管和制度建设亟需得到加强

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大量次级债等不良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机构普遍遭受危机带来的严重损失,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由于持有相关资产亦蒙受不小损失。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后,中国持有雷曼债券7.25亿美元,当时我国上市银行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万美元、工行15180万美元、中行7562万美元、交通银行7002万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中国平安投资欧洲富通集团238亿人民币造成巨亏,当时投资损失高达95%;中信集团设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贬值而在澳洲铁矿石外汇合约上造成155亿港币巨大浮亏;中国远洋浮亏53.8亿,中国铝业对外股权投资力拓英国浮亏80亿美元;江西铜业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遭遇滑铁卢,具体数字还无法计算。2009年以来,美国自身引起的金融危机又导致美国4家银行倒闭,致使2009年破产的美国银行总数达到13家。

中国金融系统的不健全和相对脆弱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暴露无疑,中资金融机构金融实战的能力和经验还极其有限,这些弱点通过股指、期货等渠道被不断放大。财经作家叶檀撰文在《次贷危机中国损失多少》中初步估计,中资金融机构等在美元贷款和持有美国公司债券等方面的损失约在100亿美元左右。

五、金融危机使国内企业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困境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10月发布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大幅减少15%⑩。国内企业,特别是困难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业务订单、行业利润率低下、产品定价缺乏话语权等问题无法在短时期里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导致大批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纷纷溃退。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8月对外公布的数据,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的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准备金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10月5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从6月起重启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以缓解企业融资困境,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恢复信心。今年1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6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月和3月信贷规模继续高速增长。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将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持货币供应的增长,刺激信贷有效需求,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这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金融危机尚未出现转机,仍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相互交织的动荡状态。对于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究竟造成多大影响、何时见底及如何自救应对,恐怕一时难以给出确切答案。我们只能在系统认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危机的负面影响作一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整理和总结。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的生成、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都雄辩地证明: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前进一步(马克思)。危机必将过去终将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在于:我们能从这次危机中得到怎样的启迪和进步?中国能否以此次危机为契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进一步加强自身金融体系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建设和加快健全,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应当成为我们从危机中得到的真正财富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参见1月29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2]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3] 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统计公报

[4] 参见沪深证交所《2008年度工作报告》

[5] 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新闻发布数据

[6] 参见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年度数据

[7] 《求是》央行副行长易纲《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8]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统计发布

[9] 参加上市公司2008年度有关信息披露汇总

[10] 参加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统计数据

[11] 国家发改委2008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发布

[12] 国家有关部委政策参见各部委官方网站“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栏目

(作者单位:民建上海市委)

作者:刘旺青

上一篇:实践教学金融专业论文下一篇: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