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共8篇)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1

报考专业:国际金融 考试科目:国际金融 说明:用英语命题和答题 attention:all questions must be answered in english 1.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 30 points) <1>joint intervention <2>hultiple currency reserve system <3>free convertibility <4>exchange equalization fund <5>spot exchange dealings <6>international liquidity <7>interext rate swap <8>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9>syndicated loan <10>euro-bonds 2.explain briefly the evolution of china#39;s ren min bi exchange rate system from 1949 to present time.(15 points) 3.compile country A#39;s 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 ending June 30,1993 with the data of the following economic tractions(15 points) (1)family maintenance remittancea of foreign residence in country A to their home totalled US $6000000. (2)country B contributed US $1000000 to help country A tide over a flood. (3)country A#39;s tourists spent US$1000000 abroad. (4)country A imported goods from other countries amounting to US$120000000(C.L.F),in which freight totalled US$2500000 and insurance US$1000000. (5)country A exported goods to other countries amounting to US$100000000(F.O.B). (6)country C supplied food and beverage worth US$50000 to its embassy in country A. (7)foreign enterprises in country A remmited their investment porfit totalling US$5000000 to their countries. (8)country A#39;s overseas enterprises remitted back their earnings totalling US$3000000. (9)private enterprises in other countries invested US$20000000 to set up their subsidiaries in country A. (10)insurance primium received by country A#39;s companies amounted to US$500000. (11)freight received by country A#39;s shipping companies totalled US$1000000. (12)private enterprises in other countries bought goverment bonds issued by country A amounting to US$20000000. (13)country A used the project loans extend by WB totalled US$10000000. (14)short-term capital outflows from country A to other countried totalled US$20000000. (15)US$5000000 were debited to errors and omissions. 4.what do you think about foreign exchange rate risks and how to manage them(20points) 5.explain what is an 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can it be formed in the China in near future?give reasons(20points)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2

2002年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向外界列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 即“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 二十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从2002年起到2005年, 打好基础;到2010年, 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 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会期长达6个月。世博会预测参观总人次超过7000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由此可见, 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契机。同时对于金融业, “世博效应”将有助于上海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 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 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发展环境的优化, 从而加快上海的金融国际化进程, 最终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世博效应”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积极意义

1、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根据国际经验, 每一届世博会, 除了能够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外, 总能给举办城市带来无法计算的后续效应, 提升主办城市的软实力。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带来的后续效应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二是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三是加快上海的科技创新;四是促进上海文化理念和文明的传播。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上海可以借助2010年世博会契机, 充分利用“世博效应”, 加强金融业“软环境”建设, 努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 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设施, 优化区域交通网络, 加快集聚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咨询、会计、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搭建金融机构交流的平台, 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活力。

2、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人才的竞争是金融竞争的核心。全面的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和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将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举办世博会将引发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上海也会面临一次人才集聚的历史性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形成一个国际化的人才流, 借助“世博效应”, 上海应紧紧抓住吸引一批、培养一批、用好一批的人才开发战略, 大力开发以金融业为先导的世博人才, 把人才开发的重点不断向人才国际化聚焦, 同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 营造集聚和使用金融人才的良好环境, 努力提高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国际化进程。

3、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推进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

上海目前一直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 这些创新产品在吸引投资、规避金融风险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设立是金融组织创新的代表, 它将在促进上海成为金融产品中心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从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 从而为加快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4、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 发展构建长三角金融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和相互支持, 国际经验表明, 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往往有城市群的支撑, 如纽约、巴黎、东京等都是如此。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同样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持。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 “世博效应”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 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同时对于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提升和构建长三角金融圈也是历史性机遇。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世博效应”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借助举办世博会的良好契机, 大量吸引外资银行入驻上海, 并推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借力于世博会对各个产业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增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联合, 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引领作用;总之, 2010年上海应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 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世博效应”, 相信上海将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摘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 同时也是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之年, 这也是一个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基础构建框架的重要契机。借助重要的国际性活动或市场机遇, 实施金融创新与突破, 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一个成功经验, 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 必将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世博效应,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黄牧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与路径》, 《浙江金融》, 2006年, (07) :56—58。

上海如何成就国际金融中心 篇3

在上海,与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业,如法律会计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相对落后。

上海的信息腹地不足。其全球化更依赖于全球经济(资本,人才,信息,商品,服务)对城市内部的渗透,而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却不明显。这个差距导致上海的全球影响力不足,也制约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可以说,上海正处在从传统的中心城市向现代“全球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

自贸区的改革和创新将提升上海的全球化水平和开放程度,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使上海逐渐融入主流的现代经济金融中心体系中,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上海成为一流的全球城市铺路,从而更好地发挥门户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升级。

如何实现?

第一,上海可以尝试以自贸区为平台,放松对国外投资者的限制,另外开设国际板吸引海外优质公司前来上市,以提高资本枢纽的地位。

第二,积极在上海都市圈内培育新的金融集群,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上海的郊区,周边的城市如苏州、嘉兴等都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但金融业相对滞后。上海市中心可以更多地集聚高端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业企业,而把金融业中低端的产业布局放在都市圈的其他城市,从而更好地建立上海和周边其他城市的联系。

第三,从全国范围看,整合京沪港金融关系,共同打造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原有城市之间竞争力的均衡被打破,竞争进入强强联合阶段。

而北京、上海和香港,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承担着不同角色,也可互补。

北京是金融管理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最接近信息源,加强京沪合作,可以使上海的金融机构以最小成本获得准确信息,与北京分享信息腹地。

第四,上海要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崛起的机会,借助全球华人的文化和血缘联系,建立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信息网络,扩大全球影响力。

上海的金融机构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信息媒介,这个媒介由金融人才和金融信息丰富的环境构成。其产生需要具备全球联系的信息网络,并被熟悉中国金融文化的专业人才转换解释,使之被上海的金融机构吸收利用。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领

问:《规划》编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等进行了全面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抓住和用好“十二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规划》阐述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行动纲领。

继续发挥上海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问:《规划》的发布对上海市意味着什么?“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上海市政府负责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是继2009年国务院《意见》颁布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坚定决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任务。《规划》发布对于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继续发挥上海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能级明显提升。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0倍。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二是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1049家,比2005年末增加439家。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等一批重要的创新业务有序推出。三是金融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金融业务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境内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稳步拓展。四是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配套服务功能明显改善。

“十二五”是加快推进关键时期

问:如何判断“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发展形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二是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五是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问:《规划》中关于“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着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标

问:《规划》关于“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上海市政府负责人:为客观衡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经过与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讨论,《规划》确定了四个方面的预期性指标:

一是金融市场规模显著扩大。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

二是金融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指数、上海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主要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成为境内外人民币交易定价的主要汇率基准等。

三是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22%左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万亿元左右。

四是金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到201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左右,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和新兴金融领域的人才明显增加,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阐述金融中心建设主要任务措施

问:《规划》关于“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哪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上海市政府负责人:围绕201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规划》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是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重点,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在提升现有金融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新的金融市场形态。推动基础性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制、定价机制,健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扩大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以吸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促进金融机构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规范发展从事新兴金融业务的机构,探索健全符合新型机构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支持在沪金融机构开展市场化改革、开放性重组,增强金融机构创新能力。

三是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和市场需求,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将交易系统的相关功能延伸到境外。支持在沪银行卡组织加快建设全球网络,打造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支持在沪清算机构发展。

四是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为重点,不断提升金融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规划》从大力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航运金融、贸易融资、消费金融等11个方面提出了任务和措施。

五是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为重点,加快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积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巩固上海金融市场在服务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深化战略合作。加快拓展金融机构全球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强境内外金融交流合作,发展沪港、沪台以及上海与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

六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推动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金融税收制度,争取率先开展金融税收制度改革试点。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力争把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用服务中心。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推动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

管平台和制度。加快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沪港相互支持有序联动共同发展

问:《规划》对加强沪港金融合作提出了哪些任务和措施?

上海市政府负责人:上海和香港作为国家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金融中心城市,在共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沪港两地在金融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两地金融合作不断扩大,联系日益紧密,进一步加强沪港两地金融合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发展沪港金融的互补、互助、互动关系,完善沪港金融合作机制,加强沪港在金融市场、机构、产品、业务、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沪港金融市场产品互挂。

未来,沪港金融合作要更多地面向全球,进一步拓宽视野,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提升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要面向未来,不断开拓新领域、新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增进互动,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有序联动、共同发展。

争取在金融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问:接下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将如何贯彻落实《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规划》的制定和出台,是国务院高度重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成员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规划》发布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有关成员部门将结合各自职能分工,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指导。各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上海市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加强跟踪分析,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5

国际金融, 上海, 法律服务, 建设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凸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需要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等,而从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的现状来看,上海也最有条件和基

础。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加大在基础建设、硬件设施以及人才储备方面的投入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尤其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见》中也指出,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据报道,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或修改各项金融法规和制度,这将大大加快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律师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项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中国律师业无疑将需要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本土经验,达到国际水准,更好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律服务需求

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一方面具有“从属性”和“适应性”,法律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适当前瞻性的法律服务可以引领客户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意见》在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方面提出了多方面的详细要求,每个要求都蕴藏丰富的法律服务需求。

(一)上交所国际板块方面的法律服务需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呼唤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开放性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证券市场的开放尤其值得关注。《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在推进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中明确规定“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引起了各个方面的热烈反响。此举不但可以开创红筹股回归境内股票市场的新途径,而且可以满足国外公司来境内市场上市的需求,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并对IPO及存托凭证方面的法律服务业务提出大量需求。瑞银证券曾发布报告,列出三类可能在A股上市的“外企候选人名单”:第一类是在内地有不少业务的外国公司;第二类是香港蓝筹股;第三类则是香港红筹股。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上交所国际板的推出,还需要解决技术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上市主体、上市所需的审计和评估、上市后的交易规则和证券退出等。

笔者认为,在全球性经济衰退阴云笼罩下的今天,国内证券市场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交所国际板块的相关操作规则预计不久将陆续颁布。无论为外国企业在国内上市担任发行人律师,还是作为国内券商的承销商律师,或者作为国际板块的相关政策和配套规定的建议者,国内律师尤其是本地律师都可以在国际板块中,展现律师的智慧和专业水准。

(二)私募股权基金法律服务需求

2008年8月,上海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和市财税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工商登记等事项的通知》,分别从工商登记、税收政策、投资者、行业自律、政府引导等方面,对股权投资企业在上海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各类主体参与上海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此外各省市各级政府风险投资创业引导基金也在加紧推出,急需和国内外投资机构合作,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共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作为高端新型金融业务,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紧密结合,其对于律师服务也存在着天然的巨大需求。无论是从基金设立、增资、投资还是到分配、退出,在私募股权基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均有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尤其是在当前,该领域的很多法律规范都处于空白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灰箱状态,更是需要专业人士充分运用法律原则与精神在投资人、政府、管理人、被投资对象等之间进行协调、沟通。

在笔者为众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感觉最为复杂的,就是外商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虽然我国在2003年已经颁布并实施《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并有一些配套规定的出台,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审批、外汇、投资主体资格、投资对象、投资比例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例如非法人制亦非合伙制的外商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如以中外合作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无法开设证券账户等等问题,需要律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设计可行的法律框架,满足中外投资者的要求并保障其合法利益。

(三)航运金融法律服务需求

笔者认为,上海关于两个中心(即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定位具有战略意义,这体现了上海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定位。两个中心存在的共同基础是繁荣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业务繁荣必将产生对金融服务和远洋运输服务的需求,同时,国际远洋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亦会产生对国际金融服务的需求。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软环境建设,伦敦已经不是航运大港,但是其凭借先进的航运金融、保险、法律制度仍然保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上海的航运硬件设施已较为完备,如果进一步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将会在未来与其他各港口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地位。

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产生船舶代管、海上保险、资金结算、保险航运中介、航运

定价等方面的金融法律服务需求。

(四)其他相关法律服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开放也必将引起国有资产并购重组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此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将催生创新型金融衍生品相关方面的法律服务、间接融资方面的法律服务、离岸金融法律服务和个人理财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需求。

律师业面临的挑战

如上所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是律师业的福音。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律师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水平尚须进一步提高。况且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的律师同行凭借其优质的服务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抢占法律服务的高端市场。据统计,在海外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存在法律服务方面的二八现象,即诉讼业务占20%、非讼业务占80%,目前上海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大量非讼业务由海外高端律师占据。我国律

师业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我国律师事务所要勇于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在以下几个

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一是重视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适当扩大律所规模,提高全球法律服务的竞争能力,占领海外市场。

二是积极打造专业服务品牌,重视律师事务所的品牌化建设,培养服务信誉、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标准化,并配备先进办公设施,拥有各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是积极培养高精尖服务团队,迎接高端法律服务的需要,加强律师服务团队金融、证券、财务、外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高精尖法律业务服务能力,提高法律服务的附加值。

四是努力增加国际交流,中国律师要勇敢走出去,跨出国门,积极为外国企业提供法律服

务。

金融资源交易的实质是一种产权制度的具体体现,因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法制是最基础的,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金融市场具有持久的生存和维系能力。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有国际上认可的法律体系。现在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香港等,无一不是金融法律服务业相当发达、法制完备的城市,并由此催生了以金融法律服务为主业的世界知名的律师事务所。

因此,我国的律师业应抓住机遇,全力应对,积极参与到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来,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展现职业律师风采的同时,以战养战,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律

师队伍。

(本文作者吴连明律师和马骏律师系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本文已于2009年12月发表于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6

【爱考宝典】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6*5)

1.垄断优势论 2.普遍优惠制 3.货币危机 4.三元悖论 5.范围经济

二、简答题(10*4)1.进口配额有哪些经济效应

2.简述垂直型对外投资和水平型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 3.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4.简述国际市场定价的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20*4)1.论内部化理论 2.论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3.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有何作用

4.何为最优货币区理论?它所提出的建立最优通货区重要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建立的欧元区在2008年发生了欧债危机?

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全科协议保分协议录取 协议过线辅导限额报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7

(一)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概念

1. 金融创新的概念

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 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 (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 Pment) 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 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 (1) 引进新产品; (2) 引进新技术; (3) 开辟新市场; (4) 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产业的新组织。

2. 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 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秩序、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内容大致包括金融市场准入、金融市场运行与金融市场退出三方面的监管。从金融监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监管部门行使监管职能, 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 保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

(二)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相互作用

1.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作用

(1) 金融创新加大金融监管难度

金融创新带给市场的是陌生的领域, 陌生的领域则往往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 这体现的是金融创新的风险性。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 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 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 一旦风险触发, 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金融创新极大地增加了金融风险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2) 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进行调整

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的创新, 任何一种创新都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领域的出现, 从而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发生重叠或真空。金融监管主体为了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能, 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必须对金融监管的范围、方式、手段进行相应调整, 以适应金融的发展。必要时, 金融监管的方式、范围还要具有前瞻性, 以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作用

(1) 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创新安全

金融监管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 在金融市场, 交易商品的质量不能经常为所有交易当事人立即了解, 确立监管框架, 规定共同标准保持最低可信度, 可能会减少交易的风险。创新之后的金融业只有能在金融监管框架内稳定运行才能实现其营利目的, 体现金融创新价值。因此, 金融监管的安全保障是金融创新实现价值的基础。

(2) 金融监管抑制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自由主义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而金融监管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领域的逻辑延伸, 是金融发展的必需。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市场和政府动态搏弈的过程。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统治和利益的趋动下, 金融机构很容易冒险从事超越法律法规的金融创新行为。这种金融创新行为以整个金融业的无序与混乱为其外部效应。因此, 政府往往通过法律手段对金融创新进行抑制, 以保障金融安全。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下称《意见》) ,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 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1.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 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2.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3.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4.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 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由《意见》可知, 关于目标1的实现, 我们应该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 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 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 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 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 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 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 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 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 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 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以上无不体现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创新的关键性要求。

关于目标2的实现,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又体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监管的关键性要求。

这又更进一步表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以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大力发展金融创新, 努力提高上海金融业效率, 提升上海金融水平, 通过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使上海真正全面地与国际接轨, 全力打造先进的现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同时,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 在提高效率地同时保障金融安全, 在稳定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创和谐。

三、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完善

(一) 完善监管法律体系、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为了使信用制度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 上海市场应该尽快出台《上海市征信管理条例》, 以满足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的信用体系构建要求。为了使上海金融与国际接轨, 还要制定《外汇交易法》、《离岸金融法》、《外资金融机构法》。必须强调的是, 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得太快, 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所以这些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立法必须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法规是指对市场创新具有总体指导性意义的法规, 如金融法规中应增加对创新的监管, 监管部门应规定对具体的创新品种、方式等的监管。否则, 肆意的金融创新会导致金融市场混乱无序。

(二) 在金融监管范围内大力发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产生、传播、扩散、再创新是随时空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通过金融创新, 加强了金融中心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 使国际金融中心的各个组成要素联合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因此, 金融创新可以大大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在《意见》中, 反复提到“金融创新”一词, 更表明“金融创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重要性。值得称赞的是,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透露,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甚至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 都在研究酝酿中。

(三) 完善金融监管合作与协调机制

在国内, 应适应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 尽快建立健全“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机制, 完善联席会议机制, 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加强监管合作和跨业监管, 形成监管合力, 加强中央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合作增强监管当局的政策协调性, 防范行业间的风险渗透, 维护金融稳定。

在国外, 英国和美国已达成协议, 双方将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进行合作, 并建立一个联合工作组, 就如何监管银行系统提出建议。欧盟财政部长及央行官员在2008年4月的欧洲财长会议上达成谅解备忘录, 同意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通过继续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间的协作, 逐步实现各国监管规则趋同。因此, 我们要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以保护金融创新的国际安全, 保障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前, 我国正在加紧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了符合国务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的各项要求,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厘清思路, 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把握得当。文章针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 分析目前上海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方面的不足, 继而加以完善, 保障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国世平.金融创新:香港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王良玉.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天津经济.2005, (135) .

[3].雍瑞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社科纵横.2007 (22) 卷第2期.

[4].熊铭奇, 傅波.论金融创新之监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 (1) .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 篇8

摘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导致金融产业在某些城市的高度集聚现象。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本文分析并阐述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和若干效应,通过对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现状的描述,提出推动进金融产业集聚、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金融产业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金融产业集聚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所谓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金融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以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为总枢纽,以商业银行、储蓄、投资、信托等银行或公司为躯体,证券交易所、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为辅翼,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一般认为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提高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开展业务的金融市场。其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可能还有保险,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三类:功能性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组织;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灾难备份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分析

1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从宏观视角来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首要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国家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的人才聚集以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是国际大都市最终成为金融企业进驻地的主要优势。从微观视角来说,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体,因而金融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最终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区域。

2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

由于金融产业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集聚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概括地来说,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五方面: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便捷的地理区位不仅指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还包括了最优越的时区位置。最优越的时区位置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其他时区金融市场关闭前继续交易,而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使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及时方便有效。

(2)繁荣稳定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巨大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前提。

(3)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既可以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同时也成为了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4)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高级专业人才的汇聚,不仅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区域金融市场繁荣、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支撑。

(5)公开适度的法制监管和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1集聚效应

集中交易使得交易效率大大提高,金融产业聚集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也提高了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性。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城市吸引来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大公司。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

2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大大简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途径,增强了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业内部可发展众多合作项目和业务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等等都可以开拓出众多的业务合作关系。各金融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降低成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在高效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中,资金向着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赢得了资金资源,从而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其次,金融发展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革与研发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风险防范方法,为产业成长奠定基础。最后,金融发展能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金融资源,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4信息外溢效应

因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使金融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使整个价值链的利润提高。而金融机构可根据集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5知识学习效应

在信息外溢的同时,处于同一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集聚具有突出的知识学习效应。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非正式、未编码化的特点,在本地流动就比在远距离内流动容易,再加上许多知识是隐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才能利于这种知识的传播,这类信息的聚集与外溢也节省了金融企业的学习成本。

6网络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应。首先,通过地理集中,金融服务商和客户都比较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其次,网络促进金融产业集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增进了解,容易建立信誉机制,这样既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降低合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也能使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创新性金融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更加迅速、快捷,集聚主体之间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区域化过程,

十分有利于金融知识的共享,创造“知识乘数效应”,加快了集聚区域的金融知识孵化和金融创新,从而获得了金融创新的区域比较优势。

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上海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使得其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从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来看,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机构6家,其中,资金营运中心4家,票据营业部2家。

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7.18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同比增长24.8%;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983亿元,同比增长184.3%,其中,现货黄金成交8696亿元,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

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已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1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3.1%,并表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8450.5亿元,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63.6%;上海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共有12家,占全国总数的46.2%;上海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9家,占全国总数的57.6%,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占全国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58.2%。总的来说,上海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五、基于金融产业集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所决定,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选定机构所在地后,通常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此,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做出迁移的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

2突破上海各行业以及区域间的壁垒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都市圈发展特点,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本身不能满足上海金融中心对发展空间与市场容量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城市群金融产业的协调性,突破行政区划对金融联动的体制约束,从业务联动、局部联动、单边联动逐步过渡到机制联动、市场联动和规划联动。

3营造金融企业集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上海在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同时,需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和推进经营手段的创新等手段促进产业集群急剧作用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应该改变过去重视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轻视小企业的作法,在吸引大型银行机构的同时,促进中小型银行发展与集聚,形成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4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效率

上一篇:高尔基童年读后感50字下一篇:商圈的定义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