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差别的税收政策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社会中,医院在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营利性机构不同,大多数医院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在醫院发展过程中,国家财政税收是确保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公益性的关键所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产业差别的税收政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产业差别的税收政策论文 篇1: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摘要]我国近些年在环保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问题:市场结构不合理;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环保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弱;融资渠道狭窄、投资供给不足;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不健全等。由环保产业的特点(公益性、被动需求性、政策引导性)来看,我们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完善配套法律实现有章可循,维护市场秩序;强化产权约束,建立责任制度,全方位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国家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制度安排实现经济激励。扩大融资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执法打击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服务业;政策选择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和各种法律法规体系。环保产业是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环保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特别的意义: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环保产业是促进产业生态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一)国外环保产业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环境产业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施节能清洁生产,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力争形成自己的环保产业优势。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有力扶持。为体现环保的时代特征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积极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舆论导向、资金保障、内外政策协调,为大力发展本国的环保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保罗·R·伯特尼(2004)从以下角度:基与市场的政策工具、全球气候政策、危险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政策、固体废弃物政策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进行阐述,既反映了美国环境政策的现状,也体现了对现行政策分析方法的最新成果。

Grant Ferrier(1998)分析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时认为,环保产业的外部动力因素主要有:(1)法律、法规的驱动;(2)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企业的支付能力;(3)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手段。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主要的动力因素是(1)和(2);在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产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因素是(3)和(2)。

日本人仲上健一教授(2002)认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实施有效的环境对策。因此实施彻底的环境管制,对企业实行同环境对策有关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充实环保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如同日本在解决产业公害问题上所经历过的一样,中国应通过开发、转移与环境和节省能源有关的环保技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这不仅可以为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为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间合作做出贡献。

(二)国内环保产业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的研究多数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方法。魏礼群(2006)针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呼吁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郑玉歆(2003)围绕如何把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决策的主题,就如何为决策提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徐嵩龄(2000)概述了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的特征及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等,提出:就国民经济对环境产业的影响而言,首先,环境产业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的负环境外部性的一种响应;其次,环境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需以整个经济系统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为条件的。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史表明,环境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的技术档次。

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各位学者都各有所长。张世秋、王仲成、安树民(2000)从一个产业得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四个重要条件:市场需求、制度安排、科技创新、知识积累,分析了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质性障碍。首先,从环保产业所具有的产业共性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市场经济中环保产业的市场容量问题。其次,从环保产业所具有的个性来看,环保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产业,由于市场和制度失灵现象的存在,导致其难于市场化,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质性障碍。李纪武(2002)提出由环境因素、政府作为、环保产业发展3个基本部分组成的环保产业发展的三维理论模型。阎兆万(2007)认为环保产业要以环境技术为基础,同时,环境技术又要通过环保产业来应用于产业环保化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创新。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根本上取决于环保产业市场的开发潜力。

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已认识到环境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看到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其经济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环保产业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达国家对环保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市场完善,国内更多注重对环境政策的宏观探讨,建议加强对如何优化环保产业结构,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形成真正的社会需求方面多做探讨。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洁净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已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共同开展的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境保护产业从业单位约1.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合理

根据有关调查,在2005,我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规模经济单位7954个,占环保

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8.4%;1500万-5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899个,占环保企事业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大规模经济单位1770个,仅占环保企事业总数的15.3%。而且,在整个环保产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山东、广东、辽宁、湖南等省的年收入总额在100亿-200亿元之间,浙江、江苏两省年收入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2、环保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环保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求符合千差万别的消费者偏好,而且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虽然我国环保企业较多,但是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特别是环保产业多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环保工程承包、自然保护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牛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使得环保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3、环保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方面制约因素,环境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很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低下。此外,我国的信息咨询服务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我国环境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弱

虽然不少环保企业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设计队伍,但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且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差距最为明显。其原因是,环保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环境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环保市场监督不力,不正常竞争导致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挫伤了企业的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环境技术监督制度不健全,环境技术标准化和环境工程技术队伍还跟不上环境产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结果是我国大部分机器设备和核心技术依赖国际进口,无法取得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在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贯彻,外国企业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我国本已未发展完善的环保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5、环保产业融资渠道狭窄、投资供给不足,投资主体依赖于政府,而各级政府财力又有限,企业投资规模明显偏低。按照国际经验,当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才有所改善。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

6、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不健全

(1)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这16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2)虽然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政策体系,但不完备,缺乏环保产业政策的规划蓝图。重要的宏观管理政策,如环保产业政策、环保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环境服务的政策等,目前尚未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发展滞后,使整个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条在制度、政策方面就在欠缺,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

(3)环保产业的经济政策仍较薄弱。如表1所示,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繁多,但实际奏效的政策并不多,而且相关的配套政策未适时建立,再加上环境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及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完善。

(二)未来环保市场的规模预测

过去被视为公益事业的环境保护,今天已变成一座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富矿。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已与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领域。另据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发达国家过去10年发展最快的有两个经济领域: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据统计,1992年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2500亿美元,2001年已增至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8%,远远超过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国外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环保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可达1.8万亿美元,环保已成举世瞩目的“前景产业”。

未来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未来20年经济发展将对于资源供给、城市环境、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有可能达到14.3-14.9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将由2000年的4.5亿增加到8亿人左右,人口密度将由2000年的131人/km2增加到148-155人/km2。我国人均主要自然资源占有量将呈下降趋势:人均水资源将由2000年的2220m3/人下降到1965-1886m3/人,人均耕地资源将由2000年的1.12亩/人降到0.99-0.95亩/人。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到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221亿吨/年增加到500亿吨/年,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1.21亿吨/年增加至3.6亿吨/年;二氧化硫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2571万吨上升到3073万吨;氮氧化物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1880万吨上升到2668万吨,烟尘的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11883万吨上升到17691万吨。目前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意味着环保产业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2005年,环保产业的产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约5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950亿元,环境服务营销额约500亿元。

“十五”以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攀升,到2010年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500亿元左右。

根据《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进行预测分析:

首先,水污染预测部分选取的是全国用水量的需求预测以及全国用水量的需求预测以及全国废水治理投资预测,如表2、表3所示。

其次,大气污染预测部分选用的是二氧化硫产生量的预测,如表4所示。

最后,固体废物预测部分选用的是固体的生产量预测,如表5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环保产业任重道远,它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拓展。

三、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及建议

环保产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具有不同的特点:公益性、被动需求性、政策引导性,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里所说的政府力量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环保产业发展。正确的经济政策能够对环保产业具有保障、调控、刺激的作用,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实现有章可循,维护市场秩序。尽快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例如《环境产业法》等对环保设施的经营者应规定相应的资质条件;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同时,应明确环保设施经营者所能享有的优先待遇以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权。调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环保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团结合作,首先保障其法律依据,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让环保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要按市场需求,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改变“急需的产品短缺,不需的产品过剩”的现状。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杠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2、强化产权约束,建立责任制度,健全环境产权制度。我们目前环境产权立法尚不健全,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大,供需严重失衡,急需相应的产权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环境产权主要有排污权和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我国虽然普遍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却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早日实现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排污许可证可转让。明确环保产业的产品质量责任、违约责任以及侵权责任,全方位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环保产品中的共用品具有社会效益,能直接减少重大环境损失,财政应为具有共用品性质的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产品提供所得税、增值税、进出口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开征环境保护税,根据“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等公共品的收费标准;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保财政债券等,支持财政投资及其他非财政投资。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税改革、征收环境税、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政府对环保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环保产品生产、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给予优惠;财政税务部门也将在财政投入、税收、扩大资金渠道方面给予优惠。

4、建立环保投资主体,投、融资方式及资金形式多元化和社会化体制,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政府应继续发挥作为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投、融资方式包括政府投资、政府贷款、商业银行贷款、BOT等多种模式,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更多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以吸引民间投资者,同时扩大引进国外资金的力度和领域,国外长期优惠贷款主要安排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并向西部地区倾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环保专项贷款,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国际间合作贷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建立环保投融资政策体系。我国正在建立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市场化、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环保收费、税收、金融、财政、融资进出口等。将国家财政的环境投资转变成补助性、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投资的助推剂;对环境产业中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对于征收费用标准较低的地区,低于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的部分由政府实行补贴;可以考虑将项目周围的土地开发权或者其他相关项目交给项目投资者,以作补偿(如将城市供水和污水建设一体化等);当提高税费征收标准的政策与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承受能力产生矛盾时,可实行先征后返,由当地政府向弱势群体发放一定比例的税费补贴,以保证社会安定。

6、合理确定环保产业投资回报率,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首先,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其次,各级政府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条件和建设要求,保证建设项目建成后能正常运行,避免造成处理能力的不足或浪费,影响投资的经济效益和回收周期。再次,建设项目立项时,必须同时确定投资回收渠道和方法。

7、提高环保产业规模经济水平,促进其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应通过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引导我国环保企业的重组和联合,打破环保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环保产业地区结构、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获得环保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同时,加快环保产业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强环保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8、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我国要抓住加入WTO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环保产业优势企业。应围绕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开发,形成环境保护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国内市场,逐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要大力培养环保产业高素质人才,包括科研能力强、市场反映快的高技术人才、大型环保项目建设人才、环境咨询服务人才等,加大产学研的合作力度。

9、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明确执法部门的权利分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保障环保产业事务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保和维权的观念,既要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同时也要注意对侵犯环境利益的群体或个人进行诉讼,合理合法维权。

作者:武普照 刘 萍

基于产业差别的税收政策论文 篇2:

财政税收对医院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

[摘 要]现代社会中,医院在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营利性机构不同,大多数医院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在醫院发展过程中,国家财政税收是确保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公益性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分析和明确财政税收对医院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医院发展的特点以及财政税收对医院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税收在医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对我国医疗事业快速、均衡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政税收;医院发展;作用;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2.065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院管理工作不断深化、院内各种规章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对医院实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同时各类财政税收政策与医院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善财政税收政策,以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

1 财政税收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1.1 积极作用

1.1.1 加快卫生产业发展

整体而言,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当前医院卫生产业的发展是有着加速促进作用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城市医院一直保持着高水平、高效率的增长姿态,而现代乡镇医院受到信息闭塞、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均明显落后于城市医院。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以及国家不断出台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乡镇医院发展的背景下,乡镇医院与城市医院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消除二者之间的发展鸿沟,但整体趋势在不断缩小。与此同时,在国家有利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下,乡村医院有能力引进更高质量的仪器设备和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国外相关先进的医疗技术,从而有效改善乡村医院落后的发展现状和落后的卫生条件。由此可见,在国家财税政策的作用下,随着乡村医院卫生医疗条件持续改善,必然能够实现城市医院和乡村医院之间的平衡发展,达到带动整个卫生产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1.1.2 促进现代化城市医院发展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能够为推动现代化城市医院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动力,使其发展充满活力。如今,在国家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满足现代城镇居民对于医疗的需要,国家财政在现代城市医院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并出台了多项有利于现代化城市医院发展的税收政策,这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化城市医院发展;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现代化城市医院引进高端医疗设备和专业医疗技术人员的成本,较好地解决现代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确保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健康实际需求得到保障。

1.1.3 加速民营医院发展

现阶段,我国综合医疗卫生体系较前一阶段有了较大改善,各种正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逐步纳入了各种民营医院之中,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民营医院发展,充分发挥民营医院的医疗补充作用,在针对民营医院的财政税收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民营医院通常比国有医院对医疗服务和市场发展有更高的认识,在有利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下,民营医院的管理势必将更加规范、融资渠道必然更加多样化,长远来看,这一趋势必将推动我国民营医院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消极作用

1.2.1 加大地区之间的医院发展差距

尽管整体来看,国家税收政策对于我国医院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结合我国国情,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可知,在医疗投入方面,不同地区的投入力度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较好,则地方财政对于医疗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较大;反之,若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较差,则当地的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可能仅能得到十分有限的财政支持。由此可见,地方财税收入是医疗财政投入的主要来源,对于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而言,发展过程中得到的财政支持往往较少,难以及时有效地更新和引进院内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长此以往,这种不平衡的财政投入将进一步加剧贫困地区医院与现代城镇医院之间的发展差距,给贫困地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1.2.2 加剧医院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就以往数据来看,国家税收政策制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倾斜性,对于税收政策重点支持的业务,医院方面必然会加大对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这对于重点项目发展以及医院平衡发展较为不利。与此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存在部分人员财务作假,加大医院的财务管理难度,严重降低财政税收的利用效率,导致财政税收在促进医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 进一步发挥医院发展中财政税收积极作用的建议

2.1 明确医疗卫生事业中政府的责任

在医疗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逐渐淡化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监管责任,可能导致医疗行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出现发展混乱的局面,因此,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在医疗事业中的各项职责,使其能够通过有效的财税政策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对此,政府方面首先应当利用财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于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帮助缩小其与城乡医疗服务之间的差距,确保医疗服务能够使全国人民受惠。其次,考虑到医疗机构之间经济能力的差异,政府还应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承担医院发展融资和配置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医疗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医院的服务水平。

2.2 以地区医院实际情况为依据,动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考慮到我国城镇医院与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政府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应结合地区实际经济情况和发展政策,对财税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适当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适当减少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以保证财税促进医院发展、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大多数城市医院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建设能力,因此,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税收政策,不仅可以不断缩小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与城市医院医疗水平的差距,同时还能够充分激发现代城市医院的发展潜能。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城镇,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财税政策,既能改善乡镇医院的环境和医疗条件,又要保证职业卫生人员的健康发展,具体可采用降低乡镇医院工作人员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措施,以此不断加大乡镇医院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保证乡镇医院医疗服务队伍稳定,进而达到有效提升乡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

2.3 加大政府对基本医疗和保障性医疗支出的投入力度

目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于基本医疗和保障性医疗的财税投入不断增加,居民医疗保险得到有效普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我国自身的国情和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基本医疗和保障性医疗的投入仍然较为有限,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平衡发展。基于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基本医疗和保障性医疗的财政投入,不断完善财税政策体系,优化医院融资环境,把医院引入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的实际作用,进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实现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4 医院方面积极完善财政预算体制

为切实发挥财政税收在促进医院发展,降低医院发展成本中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方面应当酌情加大对于医院发展的税收支持力度,并适当在政策上进行倾斜以外,医院方面也应当根据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做好财政预算体制的建立与优化工作,保证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科学、严谨地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工作。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医院应将短期预算与长期预算合理结合,实行双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当将国有资产管理和医院保障预算纳入整个预算管理系统之中。期间,为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专业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各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医院财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5 优化财税收入分配,保持财政税收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考虑到贫困偏远地区的医院发展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问题,政府方面在制定财政税收政策时,应当有意识地将财政支出向贫困偏远地区的医院倾斜,并为其发展提供长期支持,以此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平衡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医院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对此,为了保持财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税体制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制订长远规划,用发展思路制定相应制度,以此确保财税体制的稳定性。在这个过程中,相关行政部门还应当进一步督促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切实发挥促进医院进步与发展的作用,保证医院真正受益。

3 结 语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不同国家的财政政策所有差异,积极、科学的财政政策可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性影响;反之,财政政策不合理,则可能阻碍各行各业进步。因此,在现代医院发展中,必须要给予财政问题以充分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平晓伟.财政税收对医院作用的探索[J].中国科技投资,2019(12).

[2]郑兆.财政税收对医院作用分析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39).

[3]卢翠波.财政税收对医院作用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6(11).

[4]梁娟.关于财政税收对医院作用的探索和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5(9).

[5]李波.医院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投资与创业,2019(4).

作者:姚燕

基于产业差别的税收政策论文 篇3:

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地方税源结构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国家产业政策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新兴产业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税源培育的新源泉。云南省应该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变动,用好用活中央的差别化扶持政策。通过分析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及效应,以云南省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为样本分析相关数据后认为,云南省应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地方税源结构,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充足财力。

关键词:产业政策变动;差别化扶持政策;地方财源结构

新兴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十九大”确立了今后几年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目标,为地方税源的培育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云南省紧紧联系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即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产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不支持的产业则会受到较多限制。这样才有助于前瞻性地制定新兴地方产业政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云南省税源结构,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财力,进一步推进云南省跨越式发展,使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

一、差别化扶持政策的提出

差别化扶持政策主要是基于地域的民族的差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扶持的政策。由于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特殊性和现实的客观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东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性。从当前看,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以江苏省为代表的东部则处以绝对的领先地位。数据显示,按照经济的发展程度,东中西呈现出逐步递减的关系。其中,西部12省市区的GDP总量占到全国31省市区总量的20.32%,中部六省区占比20.67%,东部地区占比59.26%,东中西GDP总量的大致比例为3∶1∶1。从居民人均收入看,东部地区为28 223.3元,中部地区为18 442.1元,西部地区为16 868.1元。排在后五位的是云南、西藏、甘肃、贵州、青海等西部省份。

具体从经济总量来看,2018年云南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 881.12亿元,同比增长8.9%,排全国第3位;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 994.3亿元,排全国第19位。江苏省2018年GDP首次迈入“9万亿俱乐部”大门,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 171.5亿元,排全国第2位。

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变动,产业发展持续发力,产业新政有目共睹,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地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云南省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层次较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高度依赖“两烟”税源的实际,导致地方财源结构单一,地方经济升级有其客观的困难性。二是资源型重工业比重过大,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新兴产业相对弱小、龙头型大项目还很欠缺,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加之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未来要提高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培育新兴产业、增加税源收入,仍需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此,我们呼吁,在当前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对云南省民族地区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不仅是因为这是我党的一项基本原则,只能增强,不能削弱,而且多年来云南省的烟草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水电产业对国家财政税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国家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对云南省形成的“输血”和“造血”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加快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既是目标又是重要路径。

二、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对云南省地方财源结构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中国选择了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它将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财富创造、税源培育的新源泉,是支撑国家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柱。

云南省研究制定差别化政策,要准确把握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刻认识云南省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认真研究国家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鼓励类产业目录,系统谋划,将重点放在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上。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是中央对西部地区的特殊关心和支持,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云南省税源结构的新增长点。

一般情况下,产业的产值与其变动比例直接影响地方税收收入的规模和结构变动。三大产业相互协调、结构合理,经济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税基得到增长,地方收入才会有所增长。2018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 498.86亿元,同比增长6.3%,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 957.44亿元,同比增长11.3%,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 424.82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与全国持平。2018年,云南省财政收支目标完成,但保障民生支出所占比例为70%,而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源、税源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云南省在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培育与创新新兴产业,开辟新的税源结构。

(一)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巩固第二产业税源优势

云南省的傳统支柱产业主要是烟草产业、矿业、有色金属产业、水资源产业。为确保地方政府税收规模,需要发展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包括:

一是稳固烟草产业的税收贡献。云南省烟草产业在2017年的税收贡献高达828.49亿元,居于制造业的首位,目前仍需将烟草产业作为地方税源的重点培育与扶持对象。

二是做强实体产业。为此要充分发挥云南省的地域优势,助力云南省优势资源的升级发展。云南省资源优势明显,矿产资源居全国前3位,水能资源居全国第3位。一方面,要從国家扶持绿色产业的需要层面建立矿产资源、水资源的绿色产业链,形成新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财政资金精准支持,夯实电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实体产业规模,壮大产业税源。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源结构新发展

对于云南省来说,发展新兴重点产业,就抓住了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些产业体现了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税源结构新的目标特性,是云南省赢得未来竞争的新希望。

一是打造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牌”。2017年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 4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达到3 800亿元左右。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在昆明市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打造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综合体,促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

二是打造一流的“绿色能源牌”。绿色能源是国家扶持的产业,也是云南省的重点产业,水电资源已经成为云南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清洁能源交易占比居全国首位。为此,云南省首先要进一步做强做优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水电基地,加强西电东送通道、境外输电项目建设,拓展省内外和境外电力市场。

三是打造一流的“绿色食品牌”。云南省有丰富而独特的各类生物资源,为此云南省在2018年安排“绿色食品牌”项目资金10亿元,支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围绕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用工业化理念集中力量培育,打造名优产品,将更多的云南生物产品及高原特色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资料显示,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云南省税源结构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其中以医药制造业最为突出。云南省医药制造业累计税收达112.5亿元,年均增长9.38%;水电税收占第二产业比重连续5年在全国排名第二,仅2016年,实现水电增值税收入43.28亿元,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及税源增收拓宽了道路。2018年中国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突破22万亿元,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和较快的速度,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脱贫攻坚等三大攻坚战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云南省地方财源结构优化展望

云南省应用差别化扶持政策已见成效。研究发现,地方政策执行者对差别化政策与当地需求匹配度日益紧密,差别化政策体系的理解日趋完善。对此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从2019年云南省财政厅的数据看,2018年,云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 990亿元,比上年增长5.5%;中央各项补助收入3 543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8.2亿元,调入资金39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6 060.2亿元。云南省地方财源结构优化应该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支基金”的思路,分别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成熟一支、设立一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产业集中投入。为此,云南省将整合省级财政扶持产业发展50%左右的存量资金,以及全部新增投入部分,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云南省将建立三七、灯盏花、天麻、滇重楼、石斛等中药材GAP种植(养殖)基地60个以上,打造“云药之乡”。以云南白药牙膏、摩尔农庄系列保健品、螺旋藻、三七系列保健品等为重点,打造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云南省特色的品牌产品、拳头产品。同时,省级筹措69.3亿元(增16.7%),加快建设“健康云南”,以支持云南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

二是打造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云南省要依托呈贡信息产业园区,打造全省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和创新发展新高地,充分发挥昆明人才、技术、资金密集的优势,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将其打造成全省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技术创新高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区。

三是提速物流产业核心区建设。要加紧以昆明市为中心、以滇中城市群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物流、资源型产品物流、高原特色农产品物流、烟草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以及会展物流,早日形成连通国内、服务全省、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的物流产业核心区。

四是提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要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聚合生产要素,全产业链打造蔬果、花卉等重点产业。

五是发展新材料产业。为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云南省将重点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168”工程,即确定2020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2 000亿元的1个总体发展目标,培育贵金属新材料、基础金属新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重点领域。

六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州市,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七是加快“云品”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类过百亿元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业。

全省八大重点产业培育成效明显,“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产业升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为全省今后的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动力。今后只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云南省税源结构,才能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财力,进一步推进云南省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 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8.

[3] 云南省政府.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云南日报,2017-01-09.

[4] 云南省财政厅.201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N].云南日报,2018-01-26.

[5] 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N].中国证券报,2018-12-25.

[6] 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经济成绩单[N].人民日报,2019-01-25.

[7] 云南省财政厅.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N].云南日报,2018-01-26.

作者:赵林 杨树琪 任秀芹

上一篇: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范文2下一篇:项目质量月工作总结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