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政策(精选8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如下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农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央、省、市、县区按5:3:1:1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全国专项规划建设的小型水库,中央、省、市、县区按3:4:1.5:1.5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省级计划建设的小型水库,按省与市(含县区)1:1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4.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村通水泥路建设项目,市级按每公里8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列入省计划的新建农村客运站项目,市财政按省补标准1:1配套,累计补贴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决算金额。
5.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宅基地整理部分新增耕地面积,市财政每亩给予5万元补助;其他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省市财政按照项目区建设标准给予补助。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经国家、省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财政按照规定安排足额配套资金,农民筹资部分,由市县财政代筹。
7.整合巢湖湿地保护、粮食大县、油料大县和生猪大县奖励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
8.建立《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鼓励、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农业项目,可直接进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补助。
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新、扩建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辅助设施等。
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国际、国内知名的跨国、跨省、跨市农业企业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可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支持。
实行“一事一议”的境内外企业、项目,不重复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扶持政策。
1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及其他组织,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3.新通过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给予一次性认证认定费用补助。
14.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5.新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每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16.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的农业企业,其销售收入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企业1万元;当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一企一策”特殊奖励。
17.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奖励县区领导班子20万元。以后每增加10亿元产值,奖励5万元,累计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18.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万元。
19.新取得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项目,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20.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补助8万元;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协会,每家补助4万元;对新设立并规范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每家分别一次性补助1万元和0.5万元;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且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的,每家一次性补助3万元。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补助。新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项目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补助。
21.参加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农业展销会的企业和单位,一次性据实补助展位费和参展产品运输费50%。
(二)现代养殖业
22.新建并从国外引进原种猪3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新建并存栏600头以上纯种能繁母猪,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为主的祖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2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3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50万元。
23.新建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25万元;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猪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50万元。
24.存栏能力150头以上的新建奶牛场,300头以上的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托牛所,从省外购进或迁入符合标准的奶牛且集中饲养30头以上的,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的,市财政按省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
25.新建年出栏100万只、200万只、300万只以上的规模肉禽场,每场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26.新建存栏10万套、20万套以上父母代种鸡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50万元。新建存栏3万套、5万套以上肉种鸭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30万元。
27.家禽良种企业培育的家禽新品种、配套系,新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每个品种一次性补助10万元。
28.新开发龙虾苗种繁育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年繁育虾苗20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池塘养殖300亩以上或稻田养殖4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鳜鱼繁育基地,连片100亩以上且繁育规格3cm以上、苗种2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河蟹池塘养殖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
29.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1000箱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5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2000箱且带动农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10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4000箱且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万元。
30.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三)特色种植业
31.承担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32.鼓励种植大户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年单个连片种植粮油500亩以上的粮油种植大户,每户奖励1万元。
33.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在我市范围内建立制种基地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给予20元补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品种新获得国家和省审定的,每个品种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34.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含食用菌、草莓)小区和新建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分类型按面积予以补助。具体标准为:日光温室大棚,集中连片4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钢架大棚,集中连片70-150亩的,每亩补助2500元;151-300亩的,每亩补助3500元;3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
35.新建露地蔬菜,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501-1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伏缺期间利用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等设施新建伏缺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达到100亩的,每亩补助1000元。
36.新开发水生蔬菜,集中连片300-1000亩的,每亩补助200元;1001-5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5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
37.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新建连栋温控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年育苗能力达到200万株以上,且辅助设施齐全的,一次性奖补30万元。
(四)林木花卉业
38.新增营造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生态林,包括水源生态林、湿地绿化、荒山荒地绿化等,每亩补助200元。当年新开发成片造林500亩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补助10万元。
39.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3公里以上、大中型河渠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10公里以上,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2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且3行以上的,每公里补助5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10米的,每公里补助1万元。在乡村道路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2公里以上,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或苗木干径4cm以上的高标准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3000元。当年新开发绿色长廊路段长度30公里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奖励10万元。市级出资建设部分,不再进行奖励。
40.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范围内新建农田林网,庇护面积500亩以上且网格面积小于2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元;新建环村林带长度1公里以上、宽度10米以上的,每处补助1万元;规划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5%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1.新开发苗木生产基地200亩以上且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花卉生产设施控温温室1000平方米以上,日光温室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钢架大棚10000平方米以上,新增鲜切花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2.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成片100亩以上的桃、枣等品种,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5万元。外环生态绿色长廊范围内连片发展经果林(桃、李、杏、枣等)50亩以上的,市财政按每亩200元标准予以补助,一补五年。
(五)其它类
43.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09年起,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1000亩以上,租金在500元/亩以上,且流转期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在1000-2000亩的,每亩奖励100元;2001-3000亩的,每亩奖励150元;3001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县(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并实现2万亩以上土地流转规模的,市财政一次性补助2万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由县(区)、乡(镇)承担。
44.农村能源。养殖企业新建50—100立方米单体沼气发酵池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300元。企业、乡村或个人新建30—50立方米厌氧池、好氧池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500元。种养基地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按“一事一议”给予补助。
当年获得国家、省扶持的新建乡村农村能源项目,按国家、省奖励资金给予1:1配套。
45.农业机械化。当年新购置的农业机械,经农机管理部门审定,给予购置费10%-30%的补贴。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械、油菜收割机械、植保机械和大棚微型机械发展。
46.增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公共植保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47.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动物防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承担,免费发放农户使用。
48.支持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市农险办《关于印发〈合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合农险组〔2008〕1号)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49.本政策与其他政策交叉的,不重复奖补。具体实施细则由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1]。它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这种要求,区域经济才能得到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产业转移对承接方和转出方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强化了整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两个地区的互补协同和开放式的发展。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既需要产业转出地的转移推动力,也需要产业转入地的转移拉动力。并需要依靠政府的合理引导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 058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 818亿元,分别占安徽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安徽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崛起。
安徽是中部地区农业大省,人口众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要实现安徽经济加快发展,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选择若干产业和区域,培育区域性经济增长极,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实现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2. 有利于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
安徽省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长三角地区西进的“桥头堡”,设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既是安徽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示范区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
3. 有利于开发长江岸线资源,推动东中西部互动发展。
皖江经济带区位居中,通过在安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皖江开发开放,发挥承东启西的推进作用,对促进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安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
1.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
安徽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离不开外力的推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产业转移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本轮产业转移热潮可能持续二十五至三十年左右,即到2030年左右,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必将大大减低。中国内陆地域广阔,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以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主动出击,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转移产业的特点,科学规划、积极统筹,为投资企业提供完善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仓储、餐饮、娱乐休闲、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治安等配套设施建设。面对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内地政府本不宽裕的地方财政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有两种方式可供借鉴:一是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多种方式鼓励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二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打造产业园区,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在基础条件好、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局部范围内,加快局部地区和地块的企业入住速度,把握好投入产出的节奏,实现滚动式发展。另外,目前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影响而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地方政府应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申报,积极争取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资金的支持。
3. 促进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内地政府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政策的随意性大且不稳定、审批手续复杂、政策透明度不高、办事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等。如何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打造公平、公正、公开、诚信、高效的投资服务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政府做好产业承接的最急需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很多地方建立了联合行政服务中心,提出了“保姆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等,说明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从实质上改变计划经济沉积下来的政府行为方式,打破积淀多年的“潜规则”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2]。切实科学地规划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和效率,并最终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流程才是长效机制,才是真正意义上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市长、市委书记亲自抓具体项目服务,搞“现场办公”、“特事特办”等形式,这些方式作为改善政府服务职能的发端和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也许是可行的,但绝对不能成为长久之计。这种形式恰恰反证一个地方“官本位”严重、政府行政行能力低下、行政管理体制落后,最终无法实现“软环境”的彻底改变,从而失去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4. 科学规划产业方向。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大潮,政府更应该保持理智和客观,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还要为产业发展、产业链的完善乃至产业提档升级做好谋划。科学分析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在资源、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特点,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是承接好产业转移,实现错位发展,持续保持地方产业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关键。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与本地区现有产业升级通盘考虑,结合本地区产业基础做好产业对接。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壮大是较为可行的方式,但不排除“重打鼓另开张”的可能,下决心淘汰原有高污染、高耗能、落后产业。国内产业转移其实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延伸,以战略眼光重新审视本地区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发展方向,重新规划适合的特色产业,需要地方政府具有更高的智慧。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同类技术的应用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在实现产业聚集过程中,尤其是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之后,要着重引进和发展企业研发中心和公共研发平台,促进和强化产业技术纽带的紧密性,这也是产业能够持久发展和不断创新升级的重要基础。
5. 严格产业准入标准。
政府不该管的就要彻底放开,对于该管的一定要管严、管好,尤其是土地、规划、环保等方面。坚决杜绝那些圈占土地牟利和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坚决拒绝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浑水摸鱼。严把审批关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建立起精简、高效、制度化的行政审批程序和体系的前提下,严格政府的管理职能不仅不会伤害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反而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法制的投资“软环境”的客观要求,更会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会从根本上排除那些不适合本地区发展方向和不法的投资者,维护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3]。
6. 提升产业配套环境。
现代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诸多生产要素的集合,更需要整体产业环境的配合,政府应该在为转移产业提供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同时,根据产业特点做好产业配套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证企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完善配套服务业,满足企业在物流、财务、税务、人才、服务外包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创新投融资平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等。
摘要: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以及失去竞争优势产业自身寻求发展空间的需要,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在转型经济体的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机理,并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作出有利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创新。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政策,创新,安徽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董文君.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分工合作现状与对策[J].安徽科技,2009,(4).
经济向南还是向北?
资料显示,湖南省是中南部地区比较重要的省份,人口多,土地广,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最重要的优势反映在较好的区位优势,号称“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在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规律作用下,有人如此称赞:风水轮流转,而今到湖南。
刚刚主管湖南招商引资工作的副省长甘霖的对“风水”的理解是:不是靠中央的优惠政策,不是靠中央的投入多少,而是要面向市场。
甘霖认为,无论是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还是中部大崛起,都需要有一个动力,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动力:开放、改革、科技进步。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产业转移,中国日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另外,东部沿海各省份完成或基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产业梯度内移,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原始资本积累完成的结果就是实现产业扩张,向内陆转移。湖南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既对应长江三角洲,又对应珠江三角洲,湖南决策层称之为“呼应两东、开放带动、科教先导,强工兴农”,就是呼应浦东和广东,扩大内外开放,引进内外资本,促进内外合作,人才是基础,科技是重要动力。
在启动“9+2”区域合作框架以来,湖南一直非常积极和主动。甘霖认为,如果工作做得好,“9+2”是一个互动双赢、互为受益的战略,而且湖南如果跟得上,应该是受益最多的。
目前,来自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投资实际占湖南引进内资、省域合资的37%~45%;湖南也是珠江三角洲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有500多万人在珠江三角洲就业;同时,湖南也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休闲度假的后花园,现在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周末自驾车游客非常多。
甘霖坦承,湖南在积极参与“9+2”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参与长江流域的经济融合。湖南与四川、重庆的联系比较密切,同时和浙江、江苏、江西、上海也不远。去年湖南在杭州举办湖南-浙江经济合作说明会,就带动了不少的浙江民营企业来湖南投资。
“候鸟经济”的选择
有关统计表明,近3年,湖南与粤港等泛珠区域各方共实施合作项目7500个,合同引资2910亿元,实际到位1070亿元,年均增长达50%以上,占全省实际到位内资的55%。
丰硕的合作成果,首先是“候鸟经济”的必然选择。与会商界人士阐述,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成本最低、收益最高,资本就飞向哪里。而据投资对比,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低于沿海发达地区30%的工业电价,每立方米比沿海发达地区至少低0.5元的水价,使湖南凸现综合营商成本的优势。
目前,湖南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占80%以上,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8.7%。各方面条件追赶沿海,99个各类开发区敞开大门承接,使得三湘大地很快被珠三角地区苦于成本上升、各类基础资源紧张的产业资本视为投资的天堂。
“现在的湖南,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商机遍地。而泛珠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也正如当年港澳企业向珠三角转移。”湖南省贸促会会长李沛对记者说,按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湖南用最好的产业、最优的市场、最佳的资源,正在有效承接泛珠区域产业转移。
借势泛珠成赢家
3年来,湖南与泛珠各方开展丰富多样的合作,组织和参与“珠洽会”、“广交会”、“港洽周”、“红三角”经贸洽谈会……
每年泛珠合作“重头戏”均有上百亿投资收入囊中。
湖南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谈到,湖南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竞争中成为赢家,主要得益于泛珠合作。泛珠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有关各方共同编制对接规划,建立区域间联席会议和沟通协商机制,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让资源无障碍流动,搭好一流平台,助推产业转移大潮。
泛珠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区内各省(区)政府相互之间的互访和经贸合作得到加强。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率广东党政代表团访湘。虽是“探路之旅”,但随访经贸代表团一举签下上百亿元合作项目。
在泛珠合作总体框架下,湖南与泛珠各方还签订40多个部门合作框架,各领域合作丰富多彩。在交通、能源、旅游、农业、科技、环保、海关等领域,湖南与泛珠各方互联互动渐入佳境。鲤鱼江电厂等一批能源项目在泛珠合作框架内引资成功,整体参与国家“西电东送”;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跋山涉水入湘;湘桂、湘黔等省际公路干道及武广客运专线全面开工建设……
平台搭起,泛珠资本对湖南市场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前三届泛珠大会,湖南发布项目近万个,签订合作项目371个,引进资金386.3亿元。
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产业高地渐露头
此次泛珠大会上,湖南共筛选出820个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这些项目分别在矿产开采、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开发等领域,依托优势资源深化合作;项目中的城市轻轨、高速机车、高速线材、无缝钢管以及铅锌延伸产品、硬质合金深加工等,依托优势产业深化合作,最具市场前景,也最有发展潜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南要找准有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引进粤港等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打造产业高地。”在会上,湖南省副省长甘霖称,“十一五”期间,湖南将突出三方面,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产业高地。
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制造业仍是泛珠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湖南地处沿海腹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改进,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在承接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最有利的地位。未来几年,湖南将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和培育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冶炼、有色深加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支柱的主导产业。
二是突出重点地区,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湖南打造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现代城市群。“3+5”既要大力发展与珠三角相补充、相对接的上下游产业,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长沙的高新技术、工程机械、电子技术产品居优;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为主;株洲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领先,三足鼎立各成优势。其余5个城市分别突出各自的产业特色,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合政〔2010〕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推进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合肥创新跨越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以及我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合发〔2008〕28号),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1.对我市符合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的相关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或重大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单个项目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超过500万元以上的,对其超额部分给予2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获得: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和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省科技厅火炬计划项目,并在本地产业化,其拨款资金在200万元以内的,给予国家、省拨款额50%配套资助;其拨款资金超过200万元以上的部分,给予拨款额10%配套资助,最高配套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
2.对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爆发性增长的新兴产业和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及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建设,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来我市落户,投资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的产业,给予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10%、最高500万元奖励。
具备上市条件的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部迁至我市注册上市的,其上市募集资金的70%(1亿元以上)在我市投资的,给予500万元奖励。
4.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创新咨询中心、军转民研发机构等,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
对符合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的新认定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5.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
6.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7.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8.中央在肥科研院所实行转企改制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有关政策到期后2年内,将其相应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9.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行业标准的企业奖励10万元。
10.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30万元;对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
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10万元;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万元。
11.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对新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12.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二、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13.对获国家批准或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地,给予产业基地所在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100万元资助,专项用于产业基地建设。
14.在本市科技部门备案的新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构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等,给予50万元资助;进入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的,再给予10%的资助;按市场化运营、独立核算且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的,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给予20万元资助。
15.围绕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的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助,以支持联盟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16.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在100-3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在300-5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5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购买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起3年内,将其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市级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7.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在研发中使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及专业化协作网而发生的分析测试费用,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的,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10%;参与协作共用的团体会员单位,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20%;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30%。
18.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符合国家在孵企业条件的,将其所缴纳各项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19.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效果显著并考核优秀的,给予30万元奖励。
20.实施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和软科学研究科技专项。对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和国际合作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单个项目当年研发费用20%、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对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软科学研究项目,给予一次性5万元资助。
三、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
21.市政府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市创新资金”),用于落实本政策措施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及奖励等支出。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5亿元。
22.设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企业。
23.高校、科研院所、留学回国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发明专利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的,当年注册(现金占注册资金50%以上)且当年有销售收入的,给予企业注册资金50%、最高200万元资助。鼓励高校大学生来我市创新创业,对创新类产品开发给予一次性5万元资助。
24.支持专利发明创造及产业化。对专利申请给予定额资助,外观设计、实用新型、通过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分别给予1500、2000、5000元资助;企业(单位或个人)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给予10万元资助;专利中介机构年代理我市专利超过500件,给予10万元奖励。发明专利产品当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
对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和50万元奖励。
25.对我市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参与政府采购的给予优惠。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给予5%至10%的价格扣除;对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要求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订购制度。
26.落户我市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未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后仍有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7.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上述质押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8.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因上市补交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将其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四、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29.在“市创新资金”中安排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产业英才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
30.对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启动经费5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2万元。
对新建“院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对在站工作的院士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3万元。
31.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且年薪10万元以上的,将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
32.对我市企业聘请的国外知名科学家、高端技术专家和创新咨询专家,且每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一次性给予聘用费50%、最高50万元资助。
33.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中介服务的科技人员,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依据。评聘农业专业技术职务时,拥有品种权视同专利权。
34.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创新型企业,可比照执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
五、其他
35.本政策受理前在合肥科技网、合肥日报、合肥晚报上发布信息。政策兑现受理时间为每年6月1日—6月20日、11月1日—11月20日,受理地点为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为市科技局,审核部门为市科技、财政、审计局。结果公示时间为受理截止日起20个工作日。奖励政策涉及税收本市留成部分,市与县、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
36.本政策与市其他同类政策及皖发〔2008〕18号文件政策不重复享受。
37.2008年1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合政〔2008〕135号)同时废止。
38.本政策措施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皖地税〔2010〕30号)
各市地方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直属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10号),根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现就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如下:
一、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1、对企业在示范区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下放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的确定权限。示范区内的市、县政府在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内,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报省政府备案。
3、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建成后的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以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支持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在三年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执行15%的优惠税率。
6、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按照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三、支持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7、自2010年4月1日起,调低娱乐业营业税税率,高尔夫球营业税税率由原20%调整为10%,其它娱乐业营业税税率由原20%调整为5%。
8、经国家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以其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减除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营业税。
9、符合信用担保机构免税条件且列入免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取得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入,自担保机构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
10、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分给其它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它运输企业的运费、仓储合作方的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11、从事物流服务的港口码头(即泊位,包括岸边码头、伸入水中的浮码头、堤岸、堤坝、栈桥等)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12、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13、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劳务,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
14、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其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15、对示范区内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16、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17、对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向规定保障对象出租廉租住房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
18、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19、开发商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廉租住房,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经济适用住房,如能提供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可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开发商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四、支持示范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20、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13年底,对其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在2013年底前免征企业所得税。
21、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22、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税。
23、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24、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免税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25、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支持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
26、将土地承包(出租)给个人或单位用于农业生产,收取的固定承包金(租金),免征营业税。
27、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免征营业税。
28、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9、国家允许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30、对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等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31、对从事花卉、茶以及饮料作物的种植及养殖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2、对个人或个体户工商户从事种植、养殖、饲养、捕捞等农林牧渔项目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六、支持示范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33、软件生产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34、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5、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6、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不受比例限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7、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地税机关核准,折旧年限可以缩短,最短为3年。
38、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9、企业在一个纳税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0、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41、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及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42、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其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43、个人取得的以省政府名义表彰的、国务院部委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有关科教文卫及体育、环保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44、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七、支持示范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45、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46、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7、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非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48、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八、支持示范区内中小企业发展
49、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年应纳税所得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0、对个人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按期纳税月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免征营业税。
51、对集中区内月生产经营收入达不到5000元的个体工商户,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九、支持自主创业、就业和再就业
52、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性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其毕业后2年内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自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1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53、对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商贸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的新增加岗位中,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三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优惠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54、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55、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减征营业税,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单位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56、对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
十、支持企业整体转移或重组
57、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58、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的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59、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60、企业搬迁后,原有场地不使用的,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承接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按照省市“充分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部署,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围绕“两化互动”,依托成渝谋发展,对接沿海求开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我区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2007年的1.8倍、3.3倍、5.8倍、5.5倍。2008年以来,我区实际利用区外资金81亿元,年均增长32.4%,其中利用省外资金62亿元,年均增长35%;【据测算,2011年招商引资占固投的60%,对GDP的贡献率26.4%,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为:招商引资占固投的31.5%,对GDP的贡献率为16.6%,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域经济排位中上升了
15位(2010年比2007年)。我区积极承接汽摩制造、纺织服装、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引进了海特汽车、君格机械等9家汽摩机械制造企业,天赋军安、天亚盛邦等6家天然气化工企业,乾宏纺织、锦丽纺织等8家纺织服装企业。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7家,承接重庆地区产业转移的企业占60%以上(总户数达29户)。
一、坚持规划引领,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力
(一)明确产业目标。在认真研究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等宏观政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及区情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生态田园城市新典范、绿色经济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承接新高地”的总体发展定位,并以此确定了工业发展目标,即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汽摩、化工、通
航等三大产业,打造三大基地,到2016年,建成100亿园区1个,培育上市企业1家以上。发挥处于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优势,主动承接重庆汽摩机械产业转移(《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提出八大支撑产业体系,“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的汽摩产业为其中之一),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汽摩机械制造基地;抢抓国省支持资源就地转化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及省:增强资源开发对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资源开发直接惠民;大力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打造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天然气盐卤资源优势(我区天然气储量达8000亿立方米,居四川第二位),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循环示范基地;依托遂宁机场迁建,抢抓国家逐步放开低空空域管制的机遇,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二)制定产业规划。树立“高端规划、顶层设计、引领未来”的理念,坚持“行政主导、专家论证”的原则,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先后委托中国汽车研究工程设计院编制了《遂宁市安居区汽摩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主要产业链条:以整车为龙头,带动发动机及管理系统、尾气净化器、汽车仪表、制动泵、前后桥、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聘请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编制了《四川遂宁天然气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主要产业链:以甘氨酸、1,4丁二醇、切割气、无水氯化物等产品为主的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委托重庆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遂宁(安居)通用航空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主要产业链条:直升机配套产品生产,直升机组装、运营,通航休闲等产业),指导产业发展。
(三)完善布局规划。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要求,完成“两区六园”布局规划(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18.5平方公里,北城通航产业园区13平方公里)。在G318线和遂内高速公路
之间布局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发展汽摩机械、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在遂安快捷通道和遂资高速公路之间布局北城通航产业园区(主要发展飞机组装及零部件制造、航空培训及体验等产业)。按照“办一个园区,建一座新城”的要求,产业园区预留不低于30%的土地作为综合用地,以满足园区居民生活等需求。
二、坚持平台支撑,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力
(一)强化园区建设。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原则,近四年,累计投入约5亿元,用于“两区六园”建设,目前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框架基本成形,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北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区也即将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力争2016年园区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
(二)强化城镇建设。按照“融城发展、市区互动”的要求,完成38.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从4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城市核心框架和行政中心建成。围绕“聚人气、活商机”,大力实施“人气100工程”,打造城市核心商区,努力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围绕开辟空中通道、构建国省主骨架等五个层面,实施“百亿交通工程”,着力提升区位交通优势。
(三)强化要素保障。整合集聚要素,科学配置要素,努力保障发展需要.按照“争取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的思路,提高土地保障能力。按照“超前规划、主动争取”的思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乌木厅110KV变电站、化工园配气站年底将完工。按照“内培外引”的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化工、通航、汽摩等产业聘请顾问;重大项目推行“专家领衔制”)。
三、坚持方式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盯住重点产业。围绕汽摩机械制造业、天然气化工、通用航空等“三大产业”,着力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成立三大产业专题工作组,做好资源库、信息库、项目库、人脉库“四库”建设及人才培训,量身定做招商专案,实现专业化招商,力争再引进1-2家整车生产企业,25家以上汽摩配套企业,加快天然气化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汽摩制造生产基地、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二)盯住重点地区。把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地作为承接产业的主攻方向,主动出击。先后在成都、重庆、上海、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招商机构,并通过举办推介会、老乡会等方式,扩大安居对外影响力。
(三)盯住重点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及链条,盯住重大项目,与企业合作,对其配套企业进行招商。盯住海特汽车,规划预留1500亩土地,打造其配套产业园,目前,正在与8家企业进行洽谈;盯住乾宏纺织,成功引进了投资15亿元的中小企业孵化园项目。
四、坚持机制推动,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执行力
(一)建立协调机制。建立招商联席会议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目标分解、项目引进等事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先后成立了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北城通航产业园区管委会,按照“统筹推进、分线作战”的原则,加快产业发展。
(二)建立服务机制。按照“签约、建设、投产”三段无缝式服务的要求(办证服务:制定项目办事流程指南,落实项目秘书,实施全程代办制;金融服务:“1+3”平台,“1+6”协作;用工服务:协助企业对
在本地招收的新工人进行上岗培训,尤其是统筹解决好“企业招工难”与“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推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笔经费”的挂联机制,明确责任,一抓到底;推行“工程倒排工期、问题限期解决、进度定期排位”的推进机制,确保项目进度和效益。同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目前为127项,全市最少),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办事时间;开展“企业评议行政部门”活动,创优发展环境。强化行政问责,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逗硬”,严查重处破坏软环境的人和事。
(三)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优惠政策,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拼抢大项目、好项目;采取优惠政策与建设进度、税收等挂钩,增强投资主体积极性。坚持在招商战线上重点培养干部、重点考评干部;积极探索区乡税收分成、项目悬赏攻关等方式,激发招商主体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造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以东部制造业为中心的“核心——边缘”模式逐渐形成。依据新古典经济理论, 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实现升级和扩展, 即要素、产业会根据不同区域的要素成本变化、沿着一定的路径自然演进, 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事实上, 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理论的逻辑, 也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表面上看, 产业转移是因市场的扩张, 产业结构的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成长的需要。从深层面分析, 产业转移又是东部地区几十年发展日益积累的矛盾决定的, 这一矛盾产生于东部地区长期践行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虽然这几年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 但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 经济发展对大量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经济要素的依赖性并未明显降低, 要素驱动型经济特征仍然显著, 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 东部相关产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提升,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这些企业必将寻求更低的要素成本洼地;同时, 由于当地资源环境难以继续承载简单粗放的经济增长, 政府也因势利导地制定宏观政策“腾笼换鸟”, 淘汰原有粗放产业, 为承接新兴产业提供空间,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引燃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导火索。作为西部大省, 四川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成本低廉、资源丰富, 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之一。在东西部产业转移格局日渐形成的趋势下, 必须重视这次产业转移带给四川的影响, 早日做好承接转移的准备,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产业转移, 促进四川产业升级, 推动四川经济发展。
一、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利弊
(一) 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利好分析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 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 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 则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 生产活动会以产业和要素的形式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所以, 在一定的条件下, 产业在地区间可以进行梯度接力, 一个地区可以将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与该地区存在梯度差距的地区, 成为其他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而优化承接地的产业结构。当然, 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指高梯度区域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 而且还包括承接地产业间的序列演化, 即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 伴随的是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因此, 产业转移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梯度转移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 在现实中也得到了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充分佐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抓住美国向其转移国内相对落后产业的机会, 将这些产业变成本国的经济增长极, 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乃至后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继日本之后, 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以及再后来的东盟四国经济的起飞都有着几乎和日本相同的模式, 创造了所谓的“东亚奇迹”。另外,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而取得经济上的飞跃发展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注脚。周耀烈、缪苗在考察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产业升级的机遇时就明确指出, 产业升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以资本的流动 (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为内在机制的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强烈的推动因素 (周耀烈、缪苗, 2006) 。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产业转移已成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从产业承接地自身而言, 产业转移的效应主要包括“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 (丁文喜, 2009) 。一方面, 先进产业的移入本身将使移入区产业结构中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增加, 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 先进产业的移入, 意味着新的生产函数的导入, 这种蕴含新技术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会作为“扩散源”, 对原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各等级的产业发生“升级转型”运动, 对其增长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从而逐步提高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从承接地与相关区域间的关系来看, 产业转移打破了参与地区原有产业之间的关联模式与合作路径, 引起区域合作互动关系的演化和升级, 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发展和拓展的空间。
(二) 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与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低梯度地区在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利好与风险同在。因此, 客观冷静地揭示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和可能的弊端是必须的。
1.单纯地依赖承接转移容易使承接地陷入“滞后循环”。不可置疑, 低梯度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推进本地区产业升级, 这种模式对处于低级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经济体而言, 无疑是一条加速产业升级的捷径, 但这种模式又存在使本区域陷入产业和技术方面“滞后循环” (娄晓黎, 2004) 的风险。因为如果没有自身的创新和内涵的提升, 单纯依靠接替发达地区移出的边际产业来完成产业升级很容易导致对外来技术和产业的严重依赖性, 如此, 凭借承接产业转移造成的繁荣将会是表面的繁荣, 产业的升级也绝对是短暂而脆弱的, 区域发展的前景仍然是被人家远远地抛在后面。
2.盲目地承接转移产业可能会丧失产业升级的可持续性, 即出现产业升级中断的风险。中国社科院张其仔研究员指出, 实行产业升级时, 不但要考虑产业间的技术距离而且还要考虑后续产业的升级机会。他引入“产业度”的概念, 将产业的升级机会称之为产业度。如果企业升级到一个新产业后, 新产业具备的升级机会越多, 即产业度越大, 则其“被套住”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这就好比企业进行了一项固定资产投资, 如果通用性较强, 那么, 被锁定的风险也就较小 (张其仔, 2009) 。反之, 如果企业升级到一个新产业后, 新产业具备的升级机会越少 (产业度小) , 则被锁定的风险即产业升级中断的风险就越大。那么, 对于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完成产业升级的地区而言, 如果没有产业进一步升级的长远考虑, 则很容易引入一些短期效益明显但缺乏进一步升级潜力的产业, 这对承接地的长远发展而言, 弊端是不言自明的。
3.不加审视地承接产业转移可能会付出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理论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地方的环境污染状况与该地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的能源使用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状况密切相关。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程度不同, 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不同。东部地区需要转移的产业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当地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而被迫转移的, 承接这些产业虽然可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但也会造成承接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现实中为了争取产业转移落户不惜牺牲环境和资源的案例已经很多, 而这种行为将会给本就不堪重负的西部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三) 辩证地看待四川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综上所述,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总是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 这就为区际之间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一般说来, 高梯度地区为了完成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需要把一些已丧失成本优势、不再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转移出去, 而产业迁入地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 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 也需要承接高梯度地区的产业, 同时又把本地的产业向下一梯度转移。在这一过程中, 各个地区都在通过产业转移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产业转移带来的并不总是利好的消息。例如产业迁出地因没能发展好新兴替代产业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经济发展势头受阻, 而迁入地也常常因为承接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产业缺乏竞争力, 或因自身承接能力差而使产业升级成空。因此, 必须冷静地、辩证地看待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四川省地处西部, 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 处于明显的低梯度区域,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 四川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总体而言, “四川各区域的产业分工仍不够明显, 产业布局仍不很合理” (江世银, 2009) 。因此, 积极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促进四川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 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对迁入产业进行理智地筛选, 在承接转移的同时注重自身的创新, 不断提升自己的承接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
二、四川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的原则
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并存, 利好与风险同在, 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 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与承接地原有产业相契合的原则
承接地原有产业结构是经过长时间多次调整优化的结果, 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实际上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 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更高层面和更高级别的调整和提升, 所以, 本地区现有产业结构的状况就成为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客观基础。
“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需解决三大问题, 即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升级的幅度和产业升级中断风险的规避等” (张其仔, 2009) 。其中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升级的幅度都是指的与原有产业基础的契合关系, 因为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产业升级路径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 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 因其当前的产业结构不同, 其未来的演化路径就会有所差异。这就好比制度变迁具有的“路径依赖”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必须要建立在原有产业基础上, 即在升级方向上符合既有轨道和趋势, 在升级幅度上不脱离原有的根基, 否则产业升级将因为缺乏要素配套、产业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而陷入僵局。因此, “政府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的限制, 强行提出过高的产业升级目标, 其后果是, 企业在这惊险的一跳中, 会摔得粉身碎骨。根据这一理论, 产业升级的方向就是从现有产业向与其处于最佳距离的产业的跃升” (张其仔, 2009) 。
显然, 承接产业转移以推动产业升级也同样要考虑承接产业与原有产业的契合度和适应性, 衡量二者在发展方向、技术水平以及要素禀赋上融合的可行性。因此, 四川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应本着“积极接纳、谨慎选择”的方针, 根据四川经济的发展阶段、原有产业基础, 结合我省的要素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引进切合本省实际的相关产业, 更好地推动我省产业升级,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二) 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 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曾经一度被争论和对立着。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等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在对赶超战略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了比较优势原则, 他们指出, 赶超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 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在赶超战略下, 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矛盾, 使大规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陷入贫困。因此, 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 遵循比较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使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与林毅夫教授持不同观点的如洪银兴却认为, 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产业安排, 后发国家和地区容易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因此, 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 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 包括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左大培则从技术进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对遵循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怀疑和否定, 他强调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
显然, 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在这里被人为地隔离和对立了。本文认为, 这二者并不必然矛盾和对立, 完全存在着调和共存的空间和可能。如果把后发国家和地区比作一个处于温饱线上的家庭, 那么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就相当于让孩子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和让孩子读书受教育彻底走出贫困两种不同的选择。以前争论的焦点在于, 这个家里的资源是特别有限的, 而我们又假定孩子只有一个, 所以选择是非此即彼的, 但如果孩子有两个甚至更多呢?那么完全可以一些打工、一些读书, 此时, 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就可以共存和结合。事实上, 在我国很多后发地区实践的也正是这两种战略的结合。
四川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也同样需要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由于全省原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梯度较低, 加之人口众多, 就业压力较大, 从经济平稳发展的角度讲必须采取比较优势战略, 承接一些在东部地区已经失去发展潜力而在四川仍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一些传统的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同时注重本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遵循从低端向高端逐步进化的进程;另一方面, 必须腾出足够的资源发展新的主导产业,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区域产业结构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国内外分工的影响, 新的主导产业一旦纳入到外部区域产业结构体系中, 构成外向结构关联, 其增长速度和升级速度往往快于常态趋势下的传统产业。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已充分显示出这种偏离常态结构演进趋势的优势 (万志博, 2009) 。因此, 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实施跨越发展相结合, 找准比较优势和在国内外产业体系中定位的结合点, 合理配置各方资源, 积极参与相关区域的分工、互补和联动, 既要谋当前的平稳发展、人民的公平福祉, 又要高瞻远瞩, 启动好新兴的主导产业。
(三) 自主创新与承接转移相结合的原则
以四川目前在国际国内的产业位置来看, 排斥或收缩承接产业转移是不可取的, 而坚持利用外资、扩大开放政策,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推动产业升级才是明智之举。但正如前文所述, 依靠承接发达地区移出的边际产业来完成产业升级很容易导致对外来技术和产业的严重依赖性, 这种模式的产业升级是短暂而脆弱的。因此, 承接产业转移的升级模式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次优选择, 从长远发展来看, 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 改变依附性的产业升级模式, 即通过自主研究与开发投资来创新, 使技术“内生化”, 从而摆脱对外来技术和承接产业的依赖。例如韩国, 在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时, 紧紧抓住技术领域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的契机, 自主创新, 致力于同日本竞争, 由产业转移的承接者转变为转移者。
笔者认为应该从韩国的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 坚持承接转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双管齐下, 同时发力。在自主创新中, 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不断理顺和创新产学研融合机制, 充分利用我省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 创新一大批科研成果, 支撑一大批特色产业,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 保护生态原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中, 先后出现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种文明形态。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状态下, 虽然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但人与自然处于较为和谐的关系当中, 而进入工业文明以来,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于是, 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低碳经济相继被提出, 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人们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的前提。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 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 既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营造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带、地处三峡工程上游区域, 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四川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也关系到全国更大范围内的生态循环和生态安全。因此,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四川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避免在承接转移产业中继续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 审慎选择承接产业, 限制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 大力引进能耗低、污染小的能源节约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化产业, 保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在更长远的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四川承接转移的产业选择
一般来讲, 承接地在选择承接产业时, 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承接产业的方向和原则, 即自我规定性问题, 前文已经探讨;二是高梯度地区到底哪些产业需要转移, 即承接转移的外部可能性, 这个问题也必须事先搞清楚, 然后才能遵循基本原则做出科学的选择。
(一) 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分析
关于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 目前已有学者做过深入调研。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小组和《湖北日报》社在联合调研项目“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东部地区的承接问题”的报告中预测黄钟仪 (2009) 运用产业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法, 确定了东部五省一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 结果显示, 福建有5个: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广东有8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羽毛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山东有5个:煤炭开采和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江苏有4个: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浙江有4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羽毛及制品业、木材加工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上海有12个: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笔者在参考上述调研成果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 理出了以下最具转移趋势的产业 (见表1) 。
(二) 建议四川承接的产业分析
在选择承接产业时, 必须坚持与四川原有产业相契合的原则, 将承接产业与本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集聚优势、网络效应、创新激励以及知识溢出等内在机制, 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四川资源要素、科研实力以及交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积极引导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
目前, 四川在资源、产业方面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在资源要素方面,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 水电、天然气、钒钛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裕, 劳动力成本较低;作为科教资源大省, 科研院所密集, 科研实力在西部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四川地处长江上游, 位于西南腹地, 与西部7个省区市接壤, 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接合部, 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会点和交通走廊, 也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目前, 四川正竭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其交通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正不断提升。三是四川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从工业大类来看, 拥有包括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化工、采掘和冶金等优势产业, 成都电器、制药、量具刃具、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泸州和宜宾等地的酿酒工业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形成了一批像东电集团、长虹、二重等行业骨干或龙头企业, 对产业转移、吸引一些高端的加工制造企业, 包括将来的服务外包和软件的发展, 都有比较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情况,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笔者建议:在四川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 承接改造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木质家具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重点承接生物医药制造、仪器仪表、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等产业;同时, 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钒钛、稀土等新材料, 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装备为重点,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
值得强调的是, 在选择承接产业时, 有必要将西部几个主要城市之间的规划协调考虑, 尤其是在“西三角”概念下,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协调的目标和战略,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必将出现混乱的局面, 导致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 从而破坏区域间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因此, 只有协调各省市规划目标后, 各地才能采取真正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承接转移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
四、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难点和对策
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市, 四川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 四川尚存在很多不足, 这严重地制约了大规模转移的实现。当然这些不足既是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难点, 也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具体而言, 需要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 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一)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要素配套能力
在东部地区, 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己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 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方便快捷, 企业成本极大降低, 这就使得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因此, 只有那些能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 才能真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虽然四川具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但整体协作能力与联动效应不强, 集聚效益不明显, 尚不能满足很多产业的配套要求。为此, 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必须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 构建产业聚集平台, 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搞好产业配套和要素配置工作。
(二) 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 已越来越成为地区竞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尽管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由于过去基础太差, 加之四川的地理劣势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太大, 目前基础设施仍然不够理想, 交通不够顺畅,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这使得四川承接转移产业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 四川要要继续加大投入, 加强以交通、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构筑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立体式的交通网络,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条件, 改善物流配套服务, 降低物流等交易成本, 增强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和长期发展的支撑力。同时, 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 完善服务, 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三)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应该说, 四川近些年的投资软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少地方政府对收费、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轻诺寡信, 且政策缺乏统一性、稳定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而且配套措施也不完善” (江世银, 2009) 。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相互掣肘, 效率低下, 企业办事困难, 交易成本较大, 这成为了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又一“瓶颈”。因此, 四川必须在这些方面下狠功夫, 努力打造精品投资环境:加强政务环境建设, 转变干部作风,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审批, 改进服务方式,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建诚信进取的人文环境, 建立成熟稳健的制度环境, 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让迁入企业真正“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
摘要:依据梯度转移理论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促进四川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理智地分析承接转移的利好和风险, 遵循一定的原则, 审慎地选择承接产业, 并不断改善自身条件, 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周耀烈, 缪苗.国际产业转移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J].商业研究, 2006 (13) .
[2]丁文喜.金融危机下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可行性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32) .
[3]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现代化[EB/OL].[2004-06-10].中国知网.
[4]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9) .
[5]黄钟仪.产业转移:东部的趋势及西部的选择——以重庆为例[J].经济问题, 2009 (7) .
[6]戴宏伟, 田学斌, 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15.
[7]张可兴.理性承接产业转移[N].中国环境报, 2005-03-23.
据悉,在陕西省、咸阳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咸阳纺织工业园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分两期征地3435亩;园区投资4.6亿元建设的重点区域路网6条主干线已建成通车;供热中心、供水中心、消防站、综合服务中心和公租房小区等项目均已建成;采用多平台、多渠道方式进行的融资工作卓有成效,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围绕老纺织企业的搬迁入园,改造升级,咸阳市将市属3家纺织企业及其他5户有主业和经营性资产的企业组建咸阳纺织集团,按照“聚集入园,主建集团,产业升级,主体多元”的总体要求,将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统一人力资源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纺织集团搬迁入园后,通过老企业的资产置换,资产总额将达到24亿元,资产负债率可降低到37%,为进一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奠定基础。
在听取了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忠平和咸阳市副市长刘印生的汇报后,王天凯指出,陕西省和咸阳市对咸阳纺织工业园的建设特别重视,园区建设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我一直在考虑,咸阳的园区如何定位?曾为国家做过贡献的这些纺织企业如何发展?目前,一些国际品牌已在西北布局,相信国内的大品牌也将在这里布局。所以希望咸阳纺织园区建设要转变思路,围绕西部大开发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大和西安工程大学等院校的多方面合作,一定要在区域结构调整中找准自己的新位置,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变化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对三大终端纺织品需求的研究,从产业链的终端着手,不断提高园区的功能性,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创出新路子。咸阳纺织集团今后的发展,也必须走股权多元化的道路,不断加大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同时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上下工夫,围绕陕西汽车、煤矿和医疗等行业,加大高科技功能性用布研发力度,确保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严家民)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政策】推荐阅读:
承接产业转移调研文章10-17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11-08
物业承接查验办法110-26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论文10-10
环保产业政策06-24
文化产业政策09-21
产业政策建议10-14
产业政策认定请示07-28
产业园区相关扶持政策09-30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