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诈骗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保险欺诈问题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就此对国内外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保险欺诈研究的特点、角度、现状等方面总结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寿保险诈骗研究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寿保险诈骗研究管理论文 篇1:

管理好你的私人钱袋子

最近有许多90甚至00后都在网上传递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不可否认,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人们从未停止对金钱的追求。不幸的是,富人永远是少数。更不幸的是,即便是富人,有时也并不懂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因此,无论你身家几何,都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钱袋子。

70%的忧虑与金钱有关

一家权威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人们70%的忧虑都与金钱有关。盖洛普民意调查公司的创始人乔治·盖洛普经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部分人相信,只要收入提高10%就能解决他们的财务烦恼。可能在某些情况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是仍有大量例证与之相悖。财务专家埃尔茜·斯台普顿女士有着多年的咨询经验,她总结:大部分人的财务忧虑并不是钱能解决的。收入的增加只带来了消费升级,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徒增烦恼。她认为,金钱烦恼的源头并不是钱挣得不够多,而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明智地花钱。

相信许多读者在读到此处时,一定会认为斯台普顿女士指的“大部分人”里不包括自己。有些人会想,如果你要是像我这样有那么多贷款要还,有那么多的家人要养活,你就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我想说,我也有我的财务危机。我在上大学时,两个弟弟一个读初中,一个读高中。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我在学校附近的餐厅做小时工。那时候,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不用再忍受这种筋疲力尽的痛苦。而这样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报酬是多少呢?一小时8元钱。一整天的“苦工”换来的只有几十块钱。

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市丰台区与人合租一间平房,冬天没有暖气,室内只有几摄氏度,那时候,我只希望有一间能够供暖的卧室。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时刻,我也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百块或两百块,尽可能未雨绸缪地攒下一些钱。贫困的经历让我明白,若想避免财务危机,就要学会大公司的做法——学会做预算,并且严格执行。但是大部分职场人不懂这个道理。众多月光族引以为荣,还振振有词道:“年轻时如果攒钱,你不仅穷,而且还丑。”大部分职场人对于钱非常盲目,假如月末发了薪水,就会马上去商场买买买,至于会不会出现意外的疾病或者急需用钱的事项,想都不想。假如公司在做生意时也这样糊里糊涂地拍脑袋做决策,早晚要破产。

在理财方面,要把自己的收入当作公司账目来管理。虽然怎样处置个人财务是私事,但它像管理生意一样重要。笔者当然不会让你摆脱财务烦恼,不过我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让你利用好现有的资金,做好你的财务账户。

原则1:坚持记账。

五十年前,伦敦的阿诺德·本涅特立志成为小说作家的时候,还是个穷困潦倒的小伙子。所以他把自己的每笔开支都记录下来,精确到每枚六便士硬币的去向。记账让他受益良多,当他日后成为拥有私人游艇的富豪之后,他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

我们最好同样把自己的开销都记下来。记账行为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理财专家建议我们至少坚持记一个月,三个月最好,精确到每分钱。了解了自己的消费习惯,我们就能制定预算了。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收入都花在了哪里,那你的理财能力就会成为万里挑一的好榜样。斯台普顿女士告诉我们,有人找她咨询的时候,她会先花几个小时了解对方的收支明细,并且一一记录下来。每当对方看到她记下来的账目总额时,总会难以相信地惊讶道:“我的钱竟然都这么花掉了!”看到自己的账目,不知您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反应呢?

原则2:按自己的需求合理制定预算。

即便两个家庭住在同一个小区、养育了同样多的孩子、收入相当,他们的家庭预算也可能完全不同。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预算是因人而异的私事。按照预算理财并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毫无乐趣,而是给我们物质上的安全感。物质上的安全感会消除忧虑,进而转化为情感上的安全感。这也就不难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了。

有预算有计划的人往往更容易快乐。那么如何着手呢?列出所有开销,然后向专业理财师寻求建议。他们会帮助你解决金融问题,帮你制定合适的家庭预算。

原则3:学会明智地消费。

打开你的信用卡账单,看看有多少钱是因为一时冲动花掉的?学会明智地消费意味着把金钱的价值最大化。所有大公司都有專业买手和采购员,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公司做出最合理的采购决策。你作为你个人财产的唯一管理者,为何不尝试一下他们的方法呢?

原则4:量入为出。

许多理财专家表示,他们最怕为那些年收入五千美元的家庭做预算咨询。因为五千美元是大多数美国家庭的目标。整个家庭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多年,收入也会有相应的稳健增长。但他们的家庭收入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消费进而开始失控。换大房子、买新车新家具新衣服,于是,他们很快便入不敷出。虽然收入达到了目标,但由于胡乱挥霍,他们并没有以前快乐。可以理解,每个人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但是长远来看,怎样收获更多的幸福呢?是养成控制开销的好习惯,还是让账单堆满邮箱,等着债主找上门来?

原则5:如果需要借钱,请学会如何借钱。

如果你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借钱,保险公司、债券和储蓄存单其实就是你口袋中的钱。不过如果通过保险金贷款,你需要确认你的保险有储蓄功能,即保险单的货币价值是多少。有一种叫“定期人寿保险”的险种,只具有一段时期内的保障功能,而没有储蓄功能,显然这类保险不能用于贷款。所以在购买保险前,先确认在你筹资的时候,这份保险是否具有货币价值。

假如你既没有保险,也没有债券,但是有房、车或其他抵押品,请选择去银行贷款。但是,假如你没有抵押品,没有房产,除了工资之外没有任何担保的人,该怎么办呢?请珍惜生命,记住这个告诫:千万不要去那些在报纸上刊登诱人广告的贷款公司。一家媒体机构曾报道,那些贫困阶层的债务人面对的压榨让人毛骨悚然,五千元的高利贷会利滚利,最终高达几百万。不过也有一些公司诚实可信,遵纪守法,为需要紧急借款的人们提供帮助。由于他们面临的风险更高,募资成本更高,因此利息高于银行。

原则6:为疾病、火灾等意外情况做好保障。

请相信,笔者不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但笔者确信,保险只收取相对较少的费用,却能够在所有意外情况下为你提供一份保障。你不用连手上扎个刺这类小事都上保险,但是建议你为人生的重大不幸打个预防针。和这类事情会花费的钱和心血相比,保险费并不算贵。

原则7:不要让你的保险以大额现金形式结算给受益人。

如果你希望通过保险让家庭受益,千万不要让保险公司以一大笔现金的形式兑付。人寿保险协会女性部门的负责人马里恩·艾博里夫人说,你可以使用保险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但不要让保险一次性偿付一大笔保险金。曾经有一位孀妇获得两万美元保险后,把这笔现金借给儿子做汽车配件生意。不料儿子经商失败,这位母亲也一贫如洗。还有一位孀妇被房地产销售员的花言巧语哄骗,把大部分保险金都投资土地。当时销售员信誓旦旦地保证土地价值一年之内就会翻番,不料三年后,她卖掉这块土地的时候,价值只有当初的十分之一。另一位孀妇获赔了一万五千美元保险金,然而一年后却不得不求助儿童福利协会帮忙抚养她的孩子。类似这样的悲剧还有很多。

《纽约邮报》金融编辑西尔维亚波特说,“假如女性有两万五千美元可支配金额,平均不到七年就会把它花光。”如果你想为家人提供保障,不妨听取世界上最睿智的金融家摩根的建议,他在遗嘱中声明把财产留给十六位继承人,其中有十二位女性。这些遗产并不是一大笔现金,而是以信托基金的形式保障这些女性终生都有月收入。

原则8:让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

著名作家斯特拉·韦斯顿·特特尔帮助女儿树立金钱观的方法值得借鉴。斯特拉九岁的女儿收到压岁钱时,都会先把钱存在妈妈那里。然后这一周每当她想要一两分钱的时候,就写一张支票,这样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开支和余额。女儿不仅从中得到了乐趣,也学会了对自己的存款负责。

原则9:开源节流,做一份兼职吧。

如果你是一位老板,请不要不高兴。笔者无意于教唆你的员工不好好工作,而是在帮助你的员工接受你给他发的微薄的薪水。

如果你按照预算理性消费,但还是觉得捉襟见肘,你可以选择焦躁地抱怨,也可以做点儿兼职计划。笔者去年秋天去杭州开会,入住的酒店离参会地点大概有五公里。会议在早上9点正式开始,我在8点时预约了一辆滴滴快车。上车后,与司机攀谈起来,得知他就职于当地法院,每天开车上班。如果时间充裕,他会早出来一会儿,接几个单,一天的油钱就挣出来了。可以说,这位滴滴司机的本职工作应该收入不菲,但还是会想办法挣点外快,毕竟钱多不压兜嘛。

我想说的是,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只要你愿意,都不必在财务方面一味愁眉不展,而应积极应对。看看周围,你会发现许多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比如你擅长烹饪,可以考虑在自己家开设烹饪课程,住在附近的年轻女性都是你的潜在学员。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挣钱的方式,不妨去寻找一下。无论男女老少,面前都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不过我有一个小忠告,除非你天生擅长推销,否则不要以登门拜访的形式推销你的产品。大部分人都厌恶这种形式,因此很容易搞砸。

原则10:永远不要赌博。

那些把发财的希望押在彩票或老虎机上的人让人不寒而栗。即便是全美最知名的賽马经纪人,也无法通过赌马挣到钱。然而每年愚蠢的人们押在赛马上的钱高达六十亿美元,是1910年美国国债的六倍。正应验了那句流行语,毁掉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他去赌马。还有近几年流行的互联网传销诈骗,它们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大行欺诈之事。无论你是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在职的年轻人,许多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这样的例子,只要打开百度比比皆是。记住那句最朴实的话:靠劳动致富。

原则11:即便没钱,至少要对自己好一点。

如果你的财务状况一时无法改变,至少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要知道,每个人都面对着各自的财务问题。贫困阶级忧虑自己无法迈入小康,小康家庭忧虑自己无法比肩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忧虑自己无法跻身富裕阶级。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一切,也不要终日郁郁寡欢。看开些,对自己好一点儿。

古罗马哲人塞内卡曾说过,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也无法得到幸福。请记住,即使你住着一千平的豪宅,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睡在一张床上。

作者:杨墨宇

人寿保险诈骗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关于保险欺诈的研究综述

摘 要:保险欺诈问题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就此对国内外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保险欺诈研究的特点、角度、现状等方面总结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保险欺诈;欺诈识别;综述

一、国际保险欺诈的研究综述

(一)国际保险欺诈的研究特点

1.在实证研究方面,注重对保险欺诈的识别研究。具体地说就是采用回归及其他统计、计量的方法,找出保险欺诈的识别因子,并将这些因子按照识别的贡献赋予不同的权重,代入一定的识别模型中,进行具体险种的欺诈识别分析,以便协助保险人在众多的保险索赔中将疑似保险欺诈案件剔除出来。例如,Bachir and Georges(1997)利用专家系统对加拿大的保险欺诈进行识别;Caudill(2005)应用LOGIT模型对美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诚然,这种识别并不能达到完全识别的效果,但是,它有助于保险公司在面临疑似索赔案件的时候,作为判定的工具。同时,不同的识别模型,识别的效果不同,要考虑险种的特殊性做出修正。

2.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保险欺诈的成因主要集中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方面的研究。Schiller(2006),Moreno,Francisca and Watt(2006)认为,信息是可还原的,可通过特定模型重构出险的现场信息,剔除受投保方操纵的信号。诚然,Schiller的证明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突破,但不论如何,对信息的精炼始终是贯穿保险反欺诈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国际保险欺诈的研究视角及相关研究成果

1.法律视角。实际上各国对保险欺诈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严格程度不同。中国在《保险法》和《刑法》当中简单作了规定,并且这种规定仅限于严重的保险欺诈,不论是手段的恶劣程度,还是欺诈金额较高,上升到保险诈骗的欺诈行为。但是中国保险监管机构中,目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反欺诈的部门。在美国,有专门的保险欺诈法,同时成立专门的保险反欺诈机构。而英国。ABI每定期会发布关于保险欺诈的现状报告。法律和相关的反欺诈机构是防范保险欺诈中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2.心理学的视角。近年来,保险研究越来越重视心理层面的分析。保险经营的是“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担忧是诉诸保险的深层原因,并将影响投保人的保险行为。英国ABI在这方的专门调查和研究较丰富,其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人们对不诚实行为的容忍度增大。适当地夸大保险索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容忍度的放大,导致机会主义的保险软欺诈上升。在美国,调查显示有25%的人认为欺诈保险公司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投机心理使然。在法律和保险合约之间寻找间隙的投机心理。例如,很多国家都规定诈骗保险金数额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认定为保险诈骗罪。那么在保险合约和刑法之间还有一些灰色空间。对于那种属于保险欺诈,却不属于保险诈骗罪的行为,被很多人所默认。据ABI调查显示,在英国,40%的人认为适当地夸大保险索赔是可以接受的。

3.实证分析的视角。这种分析着重于解决“保险欺诈从定量的角度来看,到了什么程度,造成了什么程度的保险损失”。对于保险欺诈这种现象,国际上实证分析中较多采用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Logit模型、Probit模型分析。这些分析的核心在于试图找出影响保险欺诈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并通过建立的模型来检验保险市场中现有的保险欺诈状况。主要有:Picard(2003)研究用optimal audit strategy识别保险欺诈;Caudill(2005)建立了保险欺诈的Logit模型,这些在当今国际保险欺诈的识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模型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前提在于一国的保险市场有比较完善的保险投保、理赔数据。目前,对于中国的保险欺诈研究,数据的缺失是最大的障碍。

4.信息经济学视角。这是最早的研究方向。从Arrow(1971)的《风险分担理论文集》开始,保险欺诈始于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被广泛研究,Botch(1999)在其《保险经济学》一书中,也着重分析了道德风险引致的保险欺诈。Arrow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保险合约的不完备性和执行的不可完全监督性,导致的保险欺诈,因此认为,对保险合约进行改进,使其具有更强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解决的根本之道。而Borch侧重投保人的偏好与保险人的偏好差异,导致为了追求各自目标效用函数的最大,而背离保险合约的行为。从二者的差异来看,Arrow将解决的路径诉诸合约的完善,或者改进;而Botch诉诸于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偏好引导,并且加大保险欺诈被识别的惩罚,以改变被保险人的收益结构,达到约束保险欺诈行为。而Moreno.Francisca and Watt(2006)在其共同的研究中发现,配合理赔审计情况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抑制保险欺诈并非总是有效,它要求保险合约是可续保的,以便符合反复多次的博弈条件,将探讨的激励—约束的有效性进行跨时期的界定,同时要求动态地观测投保方的信息。

5.宏观因素分析。保险承保的是“不确定性”风险,而这种风险的增大或减少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失业的上升、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事故的增多,立法的废除或建立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保险行为。事实上,不同的制度背景下,保险欺诈的实施和程度有很大区别。

二、国内保险欺诈研究现状

国内对保险欺诈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保险欺诈并不严重,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市场结构:当时保险公司数量较少,被保险人难以实行跨公司进行连锁欺诈。其次,当时保险金额也较低,保险欺诈的数额也较小。但是近几年保险欺诈快速上扬,但是对保险欺诈的研究仍然鲜见。究其原因:第一,保险公司之间各自为政,为了公司声誉,对保险欺诈的披露较少,也没有专门机构统计欺诈数据,这给保险欺诈的研究带来难度。第二,研究的单向性。随着产权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推进,国内大多数的研究均向这个方向倾斜。第三,中国保险研究的宏观性。中国的保险研究注重宏观方向,对于微观问题的研究较少。保险欺诈作为一种保险经营中的现象,更多地被认为是保险公司自身的事情,并不深刻地从行业及全社会严重性的角度加以探讨。

国内为数不多的保险欺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研究的议题集中在保险欺诈的特征分析。例如,宋军(2005)对中国机动车保险中的欺诈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加强中国保险欺诈的防范及保险公司完善自身的承保和核赔的流程,从制度上建立保险欺诈的防范体系。而国际上,较多地集中于保险欺诈的识别分析,中国目前鉴于保险理赔数据还由各家保险公司自己掌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统计机构,因此,识别的数据获得的成本太高。

2.研究的工具单一,鲜有实证分析。由于数据来源的困难,同时也由于中国保险研究技术的滞后,国内对保险欺诈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多,定量研究鲜有。这数据来源的困难有两方面:首先,中国1998年建立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之前没有专门的保险数据统计机构,所以,纵向的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其次,中国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经历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早期数据中产寿险的理赔数据难以区别,而据此再提炼出机动车保险的专门数据更是不易;最后,随着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分额,经营的重心还停留在扩大保费,对于保险欺诈往往并不深究,识别出的保险欺诈也仅仅是取消保险合同,拒绝赔付,较少诉诸法律程序。

3.研究视角中,法律视角较多,其他视角较少。目前国内对于保险欺诈,主要是研究其中的保险诈骗。例如,李记华(2003)研究保险诈骗的特征及对策。事实上,当保险欺诈已经产生,并数额较大归属保险欺诈罪的时候,其分析已经是事后的进入司法程序的问题了,而且,不论是从发生的频率,涉及到的被保险人数量等方面来看,保险欺诈显然比保险诈骗更为广泛,造成更大的危害。但是,中国目前的保险法律中,还没有形成对保险欺诈的清晰界定。能够进入法律审核的还仅仅只是保险诈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国内外研究列表如下:

作者:崔松 栾菩菩

人寿保险诈骗研究管理论文 篇3:

银行存款为何频频“失踪”

银行频频出现存款“失踪”

我国作为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储蓄存款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资产保存形式。然而,近期各地银行却出了多起存款“失踪”事件。

案例之一 2014年1月21日,南京警方向媒体披露:一个没有任何金融资质的“合作社”,将内部刻意装潢得和国有银行一模一样,并以高额的贴息款诱惑市民来存款,短短一年多就有近200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近2亿元。

2014年5月,浙江杭州人王某经“中间人”介绍,将1200万元公司流动资金存进了位于南京浦口江浦街道的一家名为“南京某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单位。这一“合作社”承诺除给予王某国有银行一样的同期利率外,每周还贴息2%。

然而,在连续获得4个星期的贴息款后,这一“合作社”就没再给王某打贴息款。王某从浙江赶到南京浦口与之交涉,结果对方不仅不给贴息款,连1200万元的存款也取不出来。2014年6月,王某向南京浦口警方报案。

南京浦口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个“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工商营业执照上写的经营范围是农业信息咨询,与金融类没有任何关系,更没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从事金融业务的许可证。该“合作社”于2013年设立后,就开始揽储,但一直没有什么生意。2014年,“合作社”开始许诺除银行基准利率外,再给予高额的贴息。在贴息诱惑下,至案发时有近200人将近2亿元存款存入这家“合作社”。

警方称,该“专业合作社”在内部进行装修的时候,完全仿造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不仅柜台设计像正规的银行,还有LED显示屏、叫号机等,甚至5个柜面上都安排有穿着貌似银行统一服装的“职员”在办公。不过,5个柜面中,只有1个在办存款业务。一些储户被拉来后,一看眼前的场景,就有了八成的信任度,再加上伪造的文件,打着政府批准融资的特许经营为幌子,就以为是正规的信用合作社。

这一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合作社”法人刘某向警方交代,他也知道自己开的“经济专业合作社”不能从事存取款和放贷业务,但为了赚钱他还是这样做了。他一边吸收公众的存款,一边用这些钱去放贷、投资,最终因资金链彻底断裂,案情也随之浮出水面。

案例之二 从2003年开始,武汉市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揽储”后内外勾结,采取私刻公章、伪造金融票据以及更换客户印鉴卡等行为,将大量现金“挪作他用”。其中,中信银行武汉梨园支行一名客户经理就以“揽储”的名义,将东风汽车公司社会保险中心1亿元人民币骗走。今年1月8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由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的金融诈骗案。

2009年8月底,武汉瑞邦房地产策划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得知好朋友黄洁即将上任东风公司社保中心财务科长,就多次联系黄洁,要求为朋友“揽储”以使朋友能优先贷款。

黄洁眼里的刘峰有资金雄厚的公司,“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加上自己的东风公司确有2亿元存款在建行已经到期,她便答应帮刘峰转存1亿元的定期。但要公司领导同意后才能最终定夺,且要满足东风公司必须要有至少百分之五的溢出利息的规定。

在此之前,武汉富豪明珠网络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志勇和刘峰在闲聊时,得知刘峰有朋友在东风公司,就告诉刘峰他想要从中信银行贷款,如果能拉到大额存款可以优先贷款,银行就可以很快批下来。

李志勇已经打好算盘,在东风公司的巨款转存到中信银行武汉梨园支行后,伙同梨园支行客户经理潘晓翔将钱转出“挪作他用”。在“揽储”转存方面,李志勇算得上是挪用“高手”。自2003年以来,李志勇通过与银行客户经理甚至行长相互勾结,将揽储来的钱挪作他用超过4亿人民币。

2009年9月18日,潘晓翔以中信银行武汉梨园支行的名义到东风公司“上门服务”。看到银行客户经理登门服务,黄洁立即安排会计、出纳与之办理相关开户手续。拿到东风公司的开户手续后,潘晓翔将全套手续交给李志勇。

没过多久,李志勇按照开户手续上的印章,私刻了“东风汽车公司社会保险中心财务专用章”、“东风汽车公司社会保险中心”、“汪向东印”等印章,并伪造了一套完整的东风公司印鉴卡等开户资料。之后,李志勇让自己的员工,冒充东风公司财务人员带着被复制的资料来梨园支行办理开户手续。东风公司按照潘晓翔事先的要求,将1亿元人民币从建设银行转入东风公司在中信银行的账户上,其中的8000万元转入李志勇所控制的东风公司在建行的另一假账户上。几天后,潘晓翔显得十分“守信”,他到东风公司将1亿元的假定期存单送到黄洁的手上,黄洁再将这张假存单放进公司保险柜保管。

2009年10月10日,东风公司存款余下的2000万元再次在梨园支行被转走。此时,东风公司的1亿元存款在中信银行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头支票”,而刘峰和黄洁还蒙在鼓里毫不知情。在公安机关介入侦查后发现,建设银行武汉解放公园路支行行长陈辉、长江支行客户经理潘振坤,工商银行硚口支行副行长王彤、客户经理周志祥等十多人都涉嫌内外勾结的金融诈骗。

案例之三2013年2月,杭州西湖警方接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报案:某储户存折上的200万元存款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划走。这样的情况并非只有一起,有42名储户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涉案总金额达到了9505万元。经调查,该案嫌疑人通过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以高息诱骗储户存款,随后盗取储户存款,从而收取利益。

2013年12月,主犯邱某通过嫌疑人陈某、夏某、王某等人介绍,联系上了一些手头有资金的客户,在他们的体系中,这些人被称为“银主”。同时邱某通过嫌疑人祝×、朱某介绍,结识了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负责人祝某,以银行系统“开口子”的方式,冒用银行名义与“银主”签订协议。邱某许诺对方只要将钱存入指定银行,同时签署“不开通短信提醒业务”、“不开通网银权限”、“不能通存通兑”、“不查询”、“不得提前支取”、“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等“六不协议”,将当场给予“银主”一次性高达存款额11%-13%不等的高额回报。邱某伪造出一份盖有银行公章的保证书,与“银主”签订保证书以打消部分“银主”对“六不协议”存在的疑惑。

接下来,邱某和一干“金融掮客”会带着“银主”到柜台打印对账单。办理的时候,“银主”会被要求输入两次密码,第一次输入的是存款验证密码。随后,银行负责人祝某会马上在后台打开转账界面,第二次输入的是转账验证密码。为了防止银行发现,祝某会用白纸在打印机上打印客户交易单,再销毁转账凭证客户回单联,这样就可以完成整个转账步骤了。

2013年3月13日,警方已经抓获嫌疑人邱某等7人。今年1月,本案另两名嫌疑人也相继落网。超过5000万元的赃款已被追回,剩余缺口部分由银行先行垫付。

储户存款消失获赔艰难

银行储户存款消失案,一是内外勾结作案。据杭州市多位受害储户回忆,自己存钱时均曾遇到银行柜台人员推销,承诺可将资金以某种高利息的形式存入。“经调查,这就是犯罪团伙和银行内部人员勾结,打着高利息旗号骗取存款。”杭州西湖区警方相关负责人说。“存款大盗”专门针对各大银行存款下手。银行内部人员被买通后,储户在柜台存钱时,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被转到其他账户上。

二是遭遇“忽悠”销售。有银行知情人士透露,柜面人员以各种方式变相销售保险、基金等产品,也是存款“失踪”的原因之一。“存钱回来才发现,拿到的不是存款单而是保险单。”安徽省芜湖市民宋先生告诉媒体记者,从北京打工回乡的他将攒下的5万元存入邮储银行南陵支行某营业部,出具的“存单”却是中国人寿保险投保单,还标注为“银行、邮政代理专用”。

“保险或理财销售人员往往和银行柜台人员串通,‘忽悠’销售产品以分享提成。”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高息存款其实就是非法集资,即柜员违规将储户存款直接转账给缺钱的企业,从中赚取“中介费”。

“存款丢失后,大家最关心的是能否索赔追回。”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徐玉平说,现实情况是,“几乎不可能”。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单内容中,也对银行对存款的保管责任有明文规定。但对存款冒领、丢失应如何处理均没有具体规定。

面对存款冒领、丢失等质疑,多数商业银行往往将责任推到员工个人甚至是“临时工”身上。确定是银行、储户还是员工个人的责任十分困难。安徽一些遭遇“存款变保单”的邮储银行储户向媒体记者反映,误导销售多发生在偏远地区,柜台人员甚至折叠存单只露出签名栏,直接让警惕性不高的储户签名。

有些银行声称冒领人提供了储户姓名、开户时间、账号及住址等信息,因此责任在于储户泄露了个人信息。但从因果关系来看,信息泄露不能说明储户一定存在过错,银行方面同样可能造成储户信息泄露,直接导致存款丢失。

存款丢失后,获赔更是艰难,扯皮数年的情况司空见惯。2008年,储户张某将900万元存人工商银行江苏扬中支行。存款到期后,却发现已被银行营业部主任何卫华转走,用于偿还个人债务。经过6年诉讼后,2014年,二审法院认定银行无过失。

在湖南、浙江等地发生的存款丢失案件中,储户索赔同样经过多年也没有说法。一些“丢钱”的上市公司也屡屡与银行对簿公堂。例如,上市公司酒鬼酒2013年曾宣布在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1亿元存款被盗。事后尽管嫌疑人被捕、部分失款被追回,仍导致上市公司在当年亏损3668万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损失依然由股东承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郭华等专家表示,存款丢失越来越频繁,从中小银行到国有大行,一定程度上表明银行对违法违规的警惕意识低下,技术升级迟缓。理论上来说,除了系统显示错误外,丢钱现象完全能够杜绝。

根据《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银行销售人员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但是,对于销售人员的违规行为,对机构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张宗新认为,储户与银行间构成的是储蓄合同关系。储户存在银行的钱,如果被犯罪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冒领,除非储户参与其中,否则银行至少要承担部分责任。

在实际中,商业银行却频频要求消费者自己取证,否则对“丢钱”不负责。“存钱时说国有大行最可靠,还有监测系统等‘高科技’保护,丢了钱又来找储户要证据、要录音。”

广东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表示,对类似案件应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由银行自证没有过失。

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性

中国银监会发布评论文章《所谓存款“失踪”原来是“被骗”》称:所谓存款“失踪”,实际上是“被骗”,目前银行存款不存在丢失、失踪状态,提醒储户不要贪图高利息,以防被骗。银行存款是安全的,不过,不排除银行员工里也有“坏人”,与外人“内外勾结”诈骗存款等,银监会已经要求银行严查。

“失踪”与“被骗”本就不矛盾——电子交易时代,不“被骗”存款怎能离奇“失踪”?银监会此时的表态,似有为银行脱责的嫌疑。那些存款“失踪”的储户,并未选择高利贷、股票型基金等理财方式,而是选择去银行存款,说明他们并非一味贪图高息,就图把钱放在银行里保险,谁想还是出现了这种问题,此时怎能单方面把板子打在客户身上?

存款失踪事件就算本质上是“被骗”,但是骗术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关键不是因为储户太贪心,而是因为监管漏洞太大。存款失踪事件中,屡屡出现银行工作人员的身影,这本身就说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存在大问题。

从目前曝出的信息来看,存款“失踪”几乎都与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有关——没有内鬼,储户不可能被骗,而骗子之所以能够成功,恰恰也是利用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可见,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作为一家企业,银行当然不会知法犯法,但如果存在系统漏洞或监管不力的情况,犯罪分子和银行员工便有了可乘之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与银行相比,储户处于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地位,举证维权往往难上加难,银行往往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观上也会纵容犯罪分子。

存款失踪是骗子太厉害还是监管太脆弱?这也许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骗子固然可恶,储户也必须理性,但是监管的问题与制度的漏洞,更应该引起反思和关注。存款安全性是银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明明存在银行里的钱怎么就失踪了呢?轻飘飘一句“所谓存款失踪原来是被骗”,何以服众?

作为储户更关心的是,一旦银行存款“失踪”,如何才能把钱找回来。对此,相关银行表示,对于银行需要承担多少责任,还需要司法来进行裁决。然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储户很难单方面证明银行在存款“失踪”过程中存在过错,所以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下,大部分储户面临维权困局。

相对于拥有庞大金融资本的银行,单个储户属于弱势群体。一般的老百姓作为存款人,其存款多为维持生活之用的工资和其他收益,一旦被冒领又得不到赔偿的话,直接受到影响的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本身负有保护存款安全的法定义务,随着自身方面的漏洞不断被发现和修补,其服务质量和信誉必然得到提升和完善。对存款人的利益给予特别保护,促使银行提升服务,长远来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其实不少存款失踪案件发生在小型银行或者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还是因为银行内部存在漏洞、管理不善,所以银行必须从自身入手进行规范。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如果储户自己未妥善保管卡号、密码等信息导致存款丢失,应自行承担责任,除此之外主要责任应由银行承担。如果银行变相“高息揽存”,或银行工作人员与不法分子勾结骗取存款,银行应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是社会人员诈骗,银行似乎没有明显过错,但银行也有责任、有义务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如果发生内外勾结诈骗案,有关银行必须对储户的资金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对于银行员工诈骗,银行则必须负全责。

作者:龚云淋

上一篇:年医院工作计划下一篇:网络时代审计模式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