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苗建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1106。自从党中央制定实施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以来,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术界也从各个方面积极探索,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文 篇1: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环境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早在1876年,恩格斯就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党的十七大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整体框架之中。未来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公共事业,还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2、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污染排放的强度都大大提高,对我国的总体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比较缺乏,而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水资源方面。中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统计显示,目前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缺水严重的有110座。耕地持续减少,质量不断退化。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1978至1993年的15年的时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428.8万公顷,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4年减到18.37亿亩,八年间净减少1亿多亩。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我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37%,沙化的占10%,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占8.3%、还有耕地盐渍化、次生盐地化的占20%。其他方面的资源总量,例如,我国石油的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的储量占0.7%,铜矿储量所占比例不足5%,铁矿石不足9%,铝土矿储量不到2%。目前,我国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工业的持续增长,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经济增长中环境代价太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挑战严峻。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既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发生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更面临着高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和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交织在一起,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相互影响,呈现出多时空尺度、立体式、复合型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局面。2007年,太湖发生重大蓝藻污染事件,沿湖地区饮水受到影响;近年来,黄河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至156亿元。另外,由于工业废气等的排放,环境健康遭到破坏。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100%。我国海域近年来赤潮频发,危害加剧,已严重威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成为沿海地区主要的海洋灾害。海岸带开发利用破坏自然环境状况:近40年,我国人工围垦和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各导致滨海滩涂面积丧失1.19万平方公里和1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仅剩1.9万公顷,50%以上的滨海滩涂已不复存在。

3、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思路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增加。我们国家提出新的发展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重视重化工业的层次提升和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和引进重化工业项目造成高能耗和高污染。强调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经济建没必须与生态协调发展。彻底突破了传统单纯为经济增长而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环境法治化进程,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将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标。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依法完善科学监测、行政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以法治促德治。强化规范市场行为方面的生态法律法规建设。另外,强化公民基本行为准则方面的生态法规建设。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市居民行为准则和乡村居民行为准则等地方性法规。

建设生态文明,要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任务,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和保护环境,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一,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时,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任何时候进行建设发展,都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当然,这二者有时会有矛盾,但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作者:沈云霞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文 篇2:

推进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

〔作者简介〕苗建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1106。自从党中央制定实施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以来,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术界也从各个方面积极探索,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其中,叶峻教授继主编出版了《社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一书(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之后,近期又推出了历经30年研究集大成之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社生与协发》),由此进一步向我们开启与展现了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具有的社会生态与协同发展的新视野和新思路。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感觉该书有助于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生与协发》一书在以下几方面向我们展示和提供了创新视野与思维:

其一,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社生与协发》指出:全球人类的所有人们,统统都生存在社会生态系统中。这种社会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社会生产群体(农民、工人、商人、军警、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土地主、工矿主、管理者、企业家、公务员等)、社会败坏群体(腐败分子、贪污分子、破坏分子、社会蛀虫、社会渣滓等)、生存环境条件(无机环境、有机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四个子系统即要素所组成。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即要素,谁都脱离不开该系统而孤立地生存;并且正因为我们已经身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了,所以才不识其真面即本原。只有通过不断地自觉学习与实践社会生态理论之后,我们方可能动地适应、认知和改造其所在的社会生态系统。恰好这本专著正可助我们入门社会生态学和协同发展论一臂之力。

其二,人类社会生态根基。社会生态研究揭示与阐明,社会经济以社会生态为根本的基础即根基。因为社会实践充分展示并且证明,社会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完全是由人类这个社会生态的主体与其环境客体交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质量和功能效率直接决定的。正因为如此,社会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统统都离不开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撑与制约。试想,如果没有生态环境(无机环境、有机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制造或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产品来;再想,如果没有生态社群(经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及时经销与消费了这些产品的话,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系统都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社会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社区、乡村等)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显然,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社会政治以及其他的社会存在,等等,倘若缺失了社会生态根基的话,它们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有鉴于此,为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就必须从社会生态的根基上着手,来考察和讨论社会经济问题,再从社会生态及经济,进一步来考察和讨论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所存在与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由此方能准确找到问题与矛盾的症结或根源,从而事半功倍地解决好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与矛盾。面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垄断、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对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矛盾,社会生态研究指出,所有这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的根源,本质上都是社会生态失衡与紊乱所造成的。要想真正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切实保持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以便维持社会生态平衡,就必须从社会生态的根基上,准确找到并消除破坏社会生态平衡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由此才能逐步实现社会生态的公平正义,从而确保社会和谐与安定。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社会生态根基论是对社会经济基础论这一唯物史观原理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同时也是经济基础论自身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创新。

其三,人类社会协同发展。《社生与协发》一书将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学原理和方法,引进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时发现,构成人类社会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如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通过“各部分之间的高度协调”与同步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便能以自组织形式产生特定的功能”,抑或形成“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即自组织着的系统”,〔1〕例如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等全新的系统类型及其相应的结构、功能与特征,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地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协调同步发展亦即协同发展。可见,将哈肯的协同学用作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便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创新思路和全新方向,从而也就建构起了协同发展论的战略新构想。协同发展论由系统协同发展论的中心(核心)战略、空间与时间协同发展论的两翼(协作)战略这样三个部分所组成。

其四,社会生态系统就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的辩证统一体;亦即“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确已“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体系。〔2〕今天,我们从社会生态的视角来看,亦即当我们站在社会生态学的科学前沿来思考时,马克思所定义的“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亦即“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体系,显然就是达到与维持社会生态平衡及优化的最佳社会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不再“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和忧惧“自然界报复”人类(恩格斯)这种人天和谐依存的良性社会生态系统。无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是“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所“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体系的重要论断,同当代最佳即良性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优化的基本理论,本质上彼此是相通的和一致的,并且更是琴瑟相和。可见,当代的社会生态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由此自然成为十八大以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其五,实施协同发展战略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生与协发》一书强调指出,协同发展战略理论的实施,可以同时从系统协同发展、空间协同发展和时间协同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由此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首先,系统协同发展论坚持,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子系统,如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发展状态(空域)子系统,和发展过程(历时)子系统等,它们均需保持协调同步发展即协同发展,由此确保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确保“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3〕这个科学发展观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其次,空间协同发展论强调,无论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各组成子系统的空间状态,还是各产业发展的地域布局等,统统都要协同发展,由此而推进与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时间协同发展论也强调,无论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各组成子系统的时间进程或历史发展,还是各产业发展的历时进程,也统统都要协同发展,由此而推进与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综上所述,《社生与协发》一书初创了人类社会新的生态科学分支——社会生态学,也建构起社会发展新的战略理念——协同发展论,实现了生态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由此极大地有助于实现党的十八大关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统一,从而也就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并提供了社会生态与协同发展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的思维方式。所以,该书的出版发行,确实值得我们祝贺与评介。中肯地讲,该书的确为研究与创立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做了开创性工作,并且开了个好头;然而,也由此留下了尚需深入探求的一些问题。为此,我同时也热切地期盼作者和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以便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持续营造更加浓郁的学术氛围,并且发挥其最佳化的科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郭志安等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xiii,2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7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何频)

作者:苗建军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文 篇3: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科学发展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在这里举办以“生态文明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论坛,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入研讨,进一步阐发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人类社会正在跨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升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这次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是一次生态文明主题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盛会,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转折。

1.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总和,但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总和,人类由此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努力建立一种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和谐与持久存在的文明。生态文明主要内涵有三: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是“自然之子”,而不是“自然之主”。二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否则,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掠夺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惩罚。三是考虑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当代人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是体现科学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生态文明绝不是拒绝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是拒绝先进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实现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其关键是实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是一种“清洁生产”或“无公害生产”,这种以防范和消除污染为主的生产方式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补偿”方式的变革,对于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破坏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它摒弃过度消费、浪费性消费和破坏性消费,要求节能、环保、健康、安全。

3.生态文明是推动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明。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全面转型,包括哲学世界观转型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转型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激发了人类的生态自觉和生态责任,而且引领人类超越自我,跨入一个崭新阶段。社会主义中国首先提出并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加快社会全面转型进程,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新的伟大贡献。

4.生态文明是反映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文明。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载体和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著名生态思想史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建设生态文化的实质,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转变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就是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文化先进性。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只有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道德观的层面来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孕育生态社会的来临。

二、生态文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取向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是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第一,生态文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主旨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一功能定位,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完全一致。从湿地保护、污染防治到绿色屏障建设,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到循环经济,从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到统筹城乡发展,等等,可以说,生态文明是贯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线条和主基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第二,生态文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鲜明特色。生态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别于其他区域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键在于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一起抓,在整个区域内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必将为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作出应有贡献,提供宝贵经验。

第三,生态文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高目标。我们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高追求和最高目标。可以相信,在赣鄱大地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必将结出丰硕果实。若干年后,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新江西一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破解的几个难题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找准突出问题,抓住薄弱环节,努力在破解难题下功夫、见成效。

一是要破解“观念滞后”的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探索,如果不树立崭新的理念,就不可能实现这个伟大的构想。目前,在一部分干部群众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比如,生态意识比较淡漠,特别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思维方式仍普遍存在。要使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依然任重道远。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化对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步树立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生态方法和生态思维,不断提高建设生态经济区的能力和水平,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与此同时,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大力普及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二是要破解“项目带动”的难题。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投入促进大跨越。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逐渐变为现实,最终要落实到项目建设上。可以说,项目建设的成效,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成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以来,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客观来看,仍然存在项目不多、项目不大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缺乏高层次、高水平、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产业项目。我们应该看到不足,咬定发展目标不动摇,狠抓项目建设不松劲,充分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平台,继续下大力气提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水平,千方百计多抓大项目、快上大项目,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世界知名企业,着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只有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一企而百企至,真正做到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三是要破解“产业转型”的难题。产业转型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西经济总量小,总体实力偏弱,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江西当前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没有一定的总量,江西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永远难以改变。但也要看到,目前江西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经济粗放发展特征仍比较明显,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综合竞争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如果我们在扩大总量的过程中,不注重结构调整,不注重产业转型,发展代价将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发展道路将越走越窄,即使总量上去了,也是大而不强,难以为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始终把扩大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更加坚决地调结构、谋转变、促转型,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向优、向好、向强转变,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四是要破解“内外联动”的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绝不仅仅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发展问题。如果把视野仅仅局限于区内地区,就会使更多地方丧失良机、贻误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抓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抓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抓住了江西崛起的基础,抓住了江西崛起的希望,抓住了江西崛起的关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崛起之日,也是全省经济腾飞之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下大力气推动江西全省其他地方的发展,推动各地主动融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没有全省上下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奋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搞不好也搞不了。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化作江西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做到上下联动,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努力在全省形成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五是要破解“环境恶化”的难题。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荣总是与青山绿水相伴,一些文明的衰落、消亡也往往与山穷水尽相随。近代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愈发尖锐,其难于解决的程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既“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走好生态文明的路”,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使命。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很难避免。目前,鄱阳湖流域等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少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在发展中搞好保护,以发展促进保护,进一步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水,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创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江西范本”。

六是要破解“协调发展”的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又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无疑要始终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但也要认识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抓好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才能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各位来宾、朋友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次重大实践。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进生态文明,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上洋

上一篇:学生会竞选演讲稿-高中生下一篇:年护士大会中医院院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