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关中农村人口因素与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的假定,利用Logit回归模型对关中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调研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关中乡村人口因素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存在程度不一的显著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1:

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体育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着重对关中地区农村体育服务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找出存在问题,根据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关中地区;农村体育;体育服务;服务模式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维护社会公平,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陕西省体育局,201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建设,新建1000个村级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一批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2%,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关中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下,关中农村体育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可提供的体育服务与广大的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针对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完善关中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相关策略,对促进陕西省关中农村地区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农村体育服务的意义

1?郾1农村体育的发展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在农村,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减少农村居民的发病率,减少医疗开支等体现,以隐性的方式产生显著而持久的社会财富。从这点看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和发展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体育发展有助于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搭台,经贸唱戏”,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建设各种体育场馆设施,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设施与之相适应,带动农家旅游、饮食、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交通、邮电、通信以及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美化农村的村容村貌,优化农民的生活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1?郾2农村体育的发展,美化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首先,农村体育的发展美化村容村貌,美化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缓解农村劳动的疲惫,增强与邻里乡亲的交流,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将对农民群众的道德风尚、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转变农村落后的不健康的生活观念,排斥黄、赌、毒等劣等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1〕。另外,体育对营造公平、民主的社会氛围,具有其他事物或社会现象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公民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1?郾3体育锻炼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健康基础

社会的进步是劳动人民劳动创造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必然要求有健康的体魄,体育对健康的发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参与锻炼的个体,间接受益的是家庭和整个社会。经常参加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2〕,体育锻炼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健康基础。

2陕西关中农村体育服务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郾1农村体育与学校结合模式

如户县秦渡镇的千王村,利用农村学校场地,辐射周围村庄。在体育建设方面,有健身广场,是依托于学校建立的,且该村的学校与该村的村民居住地同属于一大院内,其中包括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村民锻炼身体的时间段一般为周一至周五的早晨和傍晚学生放学后,周末锻炼的时间段通常不固定。一般情况下,周末的时间会组织篮球比赛,通常由村委会组织,村民们观看。开展的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有象棋比赛、乒乓球赛、社火、秧歌、拔河等,一般都在农闲季节、春节期间进行。

现阶段,在农村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开展健身活动,是缓解场地短缺的有效举措。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资源,农村体育教师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开展农村体育服务的模式,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为数并不多,只有极少数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是这样开展的。

2?郾2农村体育与生态旅游结合模式

陕西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旅游业一直是陕西省着力培养的重要支柱产业〔3〕。发展新农村体育,发展生态旅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户县东韩村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为重点,同时建了广场设施,晚上播放音乐,跳广场舞,篝火晚会,群众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郾3农村体育与节假日结合模式

开展农村体育,利用节假日,是不错的选择。如椿林乡岳兴村,该村主要依托学校的操场建立健身广场,同时,该村还有体育场地设施建在村庄村民居住地。且该村小学的地理位置与该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位置比邻,更加便于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比赛一般是利用节假日时间,由村委会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郾4家庭体育模式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群众的体育活动是以家庭模式体现的,如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利用周末或农闲时间打乒乓球、登山等,或者是由几个家庭的体育爱好者自发组成,一个群众运动小团体,组织乒乓球比赛,如乾县的屈家村子,就经常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乒乓球比赛,比赛的输赢奖惩均由村民相互商讨决定。再如比较流行的广场舞,在关中农村家庭中,也是非常活跃的,村民自发买音响,自学,在自己院子播放音乐,就近的村民按时过来一起参加。“家庭体育”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社会基础和有机构成,发展“家庭体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4〕 。

2?郾5个人自愿模式

就是利用村中的公共体育设施,以个人自愿的方式,自发参加体育锻炼,无组织,也无人指导,这是陕西关中农村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

2?郾6关中农村体育服务存在问题

2?郾6?郾1广大的关中农村居民有比较强的体育锻炼与健身意识,但是为体育锻炼付出行动的农村居民,人数还是不够多。陕西省关中农村农民的体育活动锻炼主要是以个人锻炼为主的方式,有组织的锻炼方式还比较少。几乎是每个或者两个村子,就有公共体育锻炼场所和设施,可以说,农村公共体育锻炼设施,不算缺乏。

2?郾6?郾2农村体育组织机构还不算健全,只有极少部分的新农村或者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有专门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大部分农村,基本上是村干部一人身兼多职,负责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

2?郾6?郾3对农民的健身指导这方面,调查中,只有依托于学校的村庄开展的群众体育健身,有适当的健身指导,其他的农村体育服务模式中,均无人指导。关中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

2?郾6?郾4在群众体育活动经费方面,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村委会拨款,这也是影响陕西关中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郾6?郾5在群众体育健身宣传方面,途径单一,基本以墙报宣传为主。

3结论与建议

发展关中农村体育服务,首先要配备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专人负责,政府相关部门要给社会体育指导人员设定专门岗位,享受相关人员待遇,保障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有专人组织、有专人指导等。要拓宽经费途径,光靠政府和村委会拨款,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农村体育经费的问题,可以考虑企业赞助、筹集等其他途径。要广泛宣传体育健身的益处,让农民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李瑞 制度学视角下陕西文化产业制度的保护与创新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4〕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冀东新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模式〔J〕体育学刊,2007(6)

(责任编辑:李远伟)

作者:徐桂兰

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基于人口因素的关中农户住宅需求意愿分析

[摘 要] 基于关中农村人口因素与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的假定,利用Logit回归模型对关中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调研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关中乡村人口因素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存在程度不一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村住宅;人口因素;需求意愿

在中国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聚集方向并不是朝向传统的城市范畴,而是在乡村范围内寻求自身的聚集中心[1]。关中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39064.5 km2,总人口2159万,农业基础条件好,城市连绵,是陕西省综合经济发展的龙头。分析人口因素对关中农户农村住宅需求的影响,是对关中农村发展的长远目标、公共利益和关中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进行的理性探索。

一、分析框架

1.被解释变量设定与取值

关中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的构成要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户农村住宅消费需求;二是农户农村住宅投资需求;三是作为替代品的城市房地产对农户农村住宅的需求替代[2]。笔者用三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影响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构成要素,分别是需求意愿、投资意愿和搬迁意愿。需求意愿是农户依据自身条件作出的对农村住宅的消费需求——表示农户对农村住宅的消费需求程度;投资意愿是农户对农村住宅投资行为的认可——表示农户对农村住宅投资的偏好程度;搬迁意愿是农户基于城市房地产作为农村住宅替代品的思路,确定农村住宅与城市房地产在时空位移上的选择意愿——表示农户对农村住宅发展趋势自由选择程度。

需求意愿、投资意愿与搬迁意愿都是虚拟变量。基于人口因素对上述虚拟变量的影响,作出合理假设取值:人口因素是否会影响关中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如果有影响,取值为1,如果没有影响取值为0;人口因素是否会影响农户对农村住宅的投资意愿——如果有影响,取值为1,如果没有影响,取值为0;人口因素是否会影响农户对农村住宅的替代品(即城市房地产)的选择意愿——如果有影响,取值为1,如果没有影响,取值为0。

2.解释变量界定与假定

(1)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及假定

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包括:18岁(含)以上未婚男性比重,18岁(含)以上未婚女性比重,14~65岁人口比重。

假定家庭18岁以上男性比重越高,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大、搬迁意愿越小、投资意愿越大;18岁以上未婚女性比重越高,農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搬迁意愿、投资意愿越小;14~65岁人口比重越高,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大、搬迁意愿越小、投资意愿越大。

(2)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比重及假定

农户家庭人口中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

假定农户家庭里非农业人口比重越高,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小,搬迁意愿越小,投资意愿越小;农户家庭农业人口比重越高,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大,搬迁意愿越大,投资意愿越大。

(3)外出劳动力比重及假定

农户家庭外出劳动力包括短期本地外出劳动力和长期外地外出劳动力。

假定本地外出劳动力比重越高,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大,搬迁意愿越小,投资意愿越大;长期外地外出劳动力比重越高,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小,搬迁意愿越大,投资意愿越小。

(4)留守儿童老人及假定

农户家庭是否有留守儿童和老人,直接影响到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搬迁意愿和投资意愿。如果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取值为1,如果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取值为0。

假定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大,搬迁意愿越小,投资意愿越大;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农户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越小,搬迁意愿越大,投资意愿越小。

二、问卷调研统计结果

通过对关中地区5个县区,31个行政村,327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获取有效问卷314份。

314个样本户中有247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有影响,占样本总数的 78.66%;有43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没有影响,占样本总数的13.69 %;还有极少数农户7.64%认为人口因素变动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影响说不清。

314个样本户中有236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搬迁意愿有影响,占样本总数的 71.15%;有68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搬迁意愿没有影响,占样本总数的 21.66%;还有极少数农户3.18%认为人口因素变动对农户搬迁意愿影响说不清。

314个样本户中有254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投资意愿有影响,占样本总数的80.89 %;有户44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投资意愿没有影响,占样本总数的14.01 %;还有极少数农户5.09%认为人口因素变动对农户农村住宅投资意愿说不清。见表1。

表1 人口因素对被解释因素的分布

247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有影响的农户中,有238户列举了会有影响的理由,其中有23.75%(57户)户认为人多房子不够用;其中有47.23%(112户)户认为盖房子为给成年儿子娶媳妇用;其中有16.8%(40户)户认为孩子大了需要各自的居室;有12.3%(29户)列举了其他内容。43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没有影响的农户中,有37户列举了不会有影响的理由,其中有48.64%(18户)户认为子女年龄尚小不需要盖房子;其中有29.72%(11户)户认为儿女到外地参加工作不需要盖房子;其中有16.21%(6户)户认为女儿出嫁不需要盖新房;有5.4%(2户)列举了其他内容。

236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搬迁意愿有影响的农户中,有231户列举了会有影响的理由,其中有24.24%(44户)户认为投靠外地居住的儿女或父母;其中有53.24%(123户)户认为主要劳力在外地从事非农工商业;其中有9.95%(56户)户认为几个儿子成家立业分家需要搬迁;有3.46%(8户)列举了其他内容。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搬迁意愿没有影响的农户中,有66户列举了不会有影响的理由,其中有31.81%(21户)户认为身边有子女照顾无需搬迁;其中有51.51%(34户)户认为老人能照顾子女无需搬迁;有16.67%(11户)列举了其他内容。

254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投资意愿有影响的农户中,有249户列举了会有影响的理由,其中有56.62%(141户)户认为子女结婚必须有住房;其中有7.2%(18户)户认为外地工作儿女回家省亲需要住房;其中有35.74%(89户)户认为外出打工回来必须有住房;有0.4%(1户)列举了其他内容。68户认为人口因素变化对农户农村住宅投资意愿没有影响的农户中,有66户列举了不会有影响的理由,其中有40.9%(27户)户认为在外打工几乎一年没有几天住在家里;其中有15.15%(10户)户认为只有一个子女以后随子女走;其中有42.42%(28户)户认为子女尚小住房够用;有1.5%(1户)列举了其他内容。

三、回归结果分析与发现

1.人口因素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的影响

因为所有的被解释变量都是虚拟变量,所以我们用Logit模型来做分析[3]。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2.结果解释

表2是基于人口因素对关中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搬迁意愿和投资意愿的分析。

结果表明,农户家庭18岁以上的未婚男性人口,短期本地外出劳动力人口,留守儿童和老人对农户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有着显著影响,但显著程度不一。其中18岁以上未婚男性人口对农村住宅需求与搬迁影响十分显著。而农户家庭18岁以上未婚女性对需求与搬迁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没有被验证。这说明农村住宅继承权的性别歧视在关中地区普遍存在,这一点与现实是相符的,在关中农村女儿嫁出去之后与生身父母之间天然的住宅所有权和使用权随着出嫁在农村意识物质领域告以终结。这种财产继承缺位对应的是农户住宅产权对家庭出嫁女性成员的虚位。

特别要强调的是农户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均表现为对农村住宅需求意愿、投资意愿与搬迁意愿均表现出有着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相當。这与前面所提出的农户家庭里非农业人口越多,农户对农村住宅的需求越小,搬迁意愿越小,投资意愿越小的假设不相一致。这说明非农业人口对农村住宅表现出一种强势偏好,这种偏好来自于对农村亲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支援,是对“工业反哺农业”的生动写照。显然,农村住宅自身所附载的国民福利和潜在的经济预期投资价值等经济因素也是非农业人口农村住宅投资的一个深层次动机[4]。

参考文献

[1] 马戎.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0(4)

[2] 牛军让.基于经济因素的关中农户住宅需求意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

[3]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侯军岐、牛军让.未来农村房地产发展方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

作者:牛军让

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3:

西部地区县域村庄布局研究

内容提要:以陕西省凤翔县域村庄分析规划为基础,探讨西部地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需解决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村庄空间结构以及特征进行分析,针对特有的村庄空间及经济结构,提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村庄空间布局模式,重新确立村庄体系结构。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村庄布局规划中农村空间结构重组的重点。

关键词:村庄布局;空间结构;中心村;重构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在一定县域范围内,综合分析评价各村庄的发展和建设条件,分析各村生产生活条件,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针对各村庄具体情况,提出迁、并、整治的具体措施,并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自然、历史、区位、结构、信息、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缺乏工业带动,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落后和历史习俗的影响,导致西部农村地区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等。种种因素都给西部地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本文以陕西省凤翔县村庄布局规划为例,对凤翔县域村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提出村庄空间结构重构重点,调整村庄体系,确定重点发展村落,提出村庄迁并整治策略。

1 凤翔县域村庄分布特征

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共有233个行政村,740个自然村,其中大型行政村(大于1000人)占到90%以上,存在众多人口只有数十户的小型村庄。县域村庄绝大多数集中于南部塬区,仅少部分位于北部山区,且随着移民搬迁工程的进展,山区型村庄逐渐减少。县域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以农业为主,收人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整个县域村庄等级分为三级,即建制镇(乡)一行政村一自然村。

根据村庄布局形态,结合其用地条件、设施配套状况,县域内村庄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 带状延伸

此类村庄多沿主要交通线路或河流两侧分布,并沿其延伸发展。同时,村庄聚集度较低,管理不便,已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且修配完善较困难。

1.2 块状聚集

此类村庄多呈块状分布在空间开阔、地势平坦的地区。村庄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大且集聚度较高;交通发达,与周围村庄联系紧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置集中,使用效率高。

1.3 点状分散

此类村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耕地分散,住宅多围绕耕地进行建设;在山区等用地条件较差的地区,住宅选择在山间平地等用地条件较好的地点进行建设。总体而言,该类村庄规模小,管理不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且已有设施利用率低,不利于村庄发展。

2 村庄空间结构分析

2.1 县域村庄结构特征

对一个区域系统发展的分析,首先可以从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三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在不同等级的区域,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组合。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凤翔县域农村经济在资源、产业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以下特征。

资源结构:以土地资源为本,农副产品加工程度较浅,人力资源以体能使用为主。

经济结构:农业占绝对的比重,农村工业加工和工商业都很薄弱,服务业服务半径较小,通常具有针对性。具有为整个县域服务的医疗、商贸、运输、金融服务等基本职能的中心。

空间结构:由于农田的存在,村庄经济活动呈现面状形态,且活动较为分散。由于交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区域联系网络,节点基本由自然集聚而成。受行政区划和历史习惯的影响,某一范围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比较频繁,超出范围的联系较少。从整个县域来看,有若干中心点,各种设施和机构比较集中,服务范围基本能够覆盖整个县域。

2.2 村庄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村庄空间分布结构是指村庄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和相互的分布位置以及相互之间联系的网络状况。村庄在等级规模和职能上的空间分布以及组合可以综合反映县域内自然经济因素空间上的分布和产生的效应。

事物的存在与布局总是会在空间上最先反映出来,并体现出一定规律性和条理性。村庄空间布局包含两个尺度,一是个体的空间布局,另外一个是村庄群体的空间布局。个体村庄与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构成了区域村庄空间布局形态。村庄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其结构具有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从村庄空间布局的深层结构上来看,村庄布局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图1。

3 县域农村产业布局

3.1 产业发展布局模式

县域农村产业发展的选择宜发挥地区优势。根据地域分工理论,各地区只要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参加区际交换,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劣势最小的,可获得相对利益,即发挥地区优势。县域区际分工中,不具备任何绝对优势的地区宜发挥其比较优势,对劣势较小的产业予以扶持,使其拥有绝对成本优势,实现产业规模化,品牌化。

根据王顺克对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二元一体化”发展内在机理分析,县域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有以下几种: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以特色资源开发为优势依托的发展模式,以历史文化积淀和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或生产发展模式。

3.2 凤翔县农村产业布局

综合分析凤翔县域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凤翔县域农村产业发展布局,要实现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在有利的地区基础上,发展一批主要为区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部门,特别是要形成能发挥聚集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专门化部门。县域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3.2.1 以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汉封、董家河、范家寨、糜杆桥、姚家沟等乡镇。该区域土地辽阔,林草资源丰富,发展林果和畜牧业前景广阔;县域东部横水、彪角、郭店、虢王四个乡镇,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有一定辣椒、苹果和畜牧加工基础,宜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带动整个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扩展省内市场,形成区域品牌。

3.2.2 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工业园区为优势依托的发展模式。

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的长青、陈村、柳林、尹家务四个乡镇。该区域现有产业基础较好,分布有长青工业园、陈村工业园、酒业工业园三个园区,主要发展电力能源、电子和制酒业。以发展园区为重点,以工业园区经济带动农村的发展。

3.2.3 以特色自然资源开发为优势的发展模式。

主要分布在田家庄和姚家沟、糜杆桥的低山地区。该区域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现有化工厂、花炮厂以及水泥厂多个。宜发展建材、化工原料工业。

3.2.4 以历史文化积淀和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或生产

发展模式。

分布在中部城关镇、南指挥镇以及唐村乡的部分。该区域食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基础雄厚。依托六营民俗工业园,发展传统手工业和工艺品。同时,宜大力挖掘县域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有规模有体系的旅游空间系统,为乡村开拓旅游经济。

4 县域村庄空间布局

4.1 县域村庄空间布局模式

对于还没有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凤翔县域村庄体系来说,要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进步,可以采取“多核心”增长极模式。空间上不同强度分布的点状增长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对各自的辐射范围内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手段是将有限资金、资源集中投入到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效益明显的村镇,并形成规模效益,强化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增长核心的培育以及成长首先对周围村庄产生极化效应,即将周围的资金、资源以及劳动力吸引到增长核心上来,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在增长极成长、扩大的同时,不仅吸引资金、资源和劳动力到自身的产业上来,而且还会在其周围吸引产生相关联的其他生产部门以及服务部门。实现增长极范围的扩大,即增长点到增长区的转变。

4.2 村庄布局引导思路

各村庄空间布局以及调整主要以村庄空间集聚的思路进行规划。村庄空间集聚是指农村用地、人口以及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趋于集中的现象。农村空间集聚一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便利性,二可以带来经济效果。

村庄空间集聚带来的规模扩大使得人口和建设面积达到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门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带来经济的节约。首先空间集聚带来村庄成本的节约。集聚有利于提高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大面积滥建,节约村内财政支出,提高经济投资资金储备量;其次,由于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达到部分行业部门产生的门槛值,促使新行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再次,由于产业活动以及集聚本身具有外部性,经济、社会活动在某一空间的集聚必定会产生在这一空间的消费集中,从而产生为这一集中产业或者人口活动提供服务的新行业。

4.3 村庄体系调整

区域空间结构是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区域村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重组。由于凤翔县县域农村仍处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阶段,即工业化前期阶段,整个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对其村镇体系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采取集中模式,在项目建设上引导区域投资、社会投资以及民间投资向比较优势明显的局部村庄,尤其是向中心村集中,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形成区域发展极核。

凤翔县现状村庄体系结构将其按建制镇(乡)一行政村一自然村进行划分。由于缺少中心村,只能由镇(乡)区直接带动各行政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一些行政村远离镇(乡)区,辐射半径太大,致使无法接受足够的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县域村庄现状体系结构、职能和规模等特征,以及村庄发展需求:将县域内村庄分为四个等级:

建制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或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

建制镇: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建制乡镇应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乡镇企业集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集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集镇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可以成为建制镇。

中心村:指镇(乡)域范围内区位条件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并设有兼为周围村庄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

行政村:指依照行政建制依法设立村民委员会的村庄,具有一定规模,对其所辖自然村有辐射能力。

自然村:指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其分布和规模受到地理条件、耕作需要、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4.4 中心村设置

中心村建设是农村空间重构和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适合城镇化程度低,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的欠发达地区。在村庄体系中,中心村介于乡镇和行政村庄之间,能起到乡镇副中心的作用。

中心村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若干相对弱势村庄形成,应该具有一定规模和聚集潜力。因此中心村选择根据对各行政村进行分析,选取与周围相互作用力强,基础设施较完善,用地条件好的具有有发展潜力村庄为中心村,作为镇区内的副中心,通过空间相互作用,增强各要素的流动程度,为经济发展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根据凤翔县村庄发展具体条件,全县选取32个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其中北部山区村庄数量少,距离较远,中心村设置较少。而中部和南部村庄数量多,规模大,村庄联系较为紧密,发展条件好,设置中心村较多。

4.5 村庄迁并整治

按照村庄空间集聚的思路,针对凤翔县域各种布局形态的村庄采取相应的迁并策略。

4.5.1带状延伸形态。

建设用地沿公路和河川呈带状布置的村庄,应向分段集中式发展,以便分段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加强各分段之间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方便各分段间联系。

4.5.2 块状聚集形态。

建设用地呈块状聚集形态的村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张建设,对于符合中心村设置要求的村庄,可按需要将其设为中心村,并配套相应的设施。

4.5.3 点状分散形态。

北部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成点状布置的村庄,要针对自然村规模小、交通不便、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等问题,应进行适当的迁建、合并,迁建、合并一般不打破行政村的界限,以利操作、减少矛盾。

5 村庄布局重点任务——空间重构

空间发展模式的确定,村庄拆、迁、并等措施的确定,使得生产生活要素投入的空间位置发生转移,必然引起县域产业以及村落的空间结构重组,因此村庄布局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促进发展的目标下对村庄空间结构进行重组。一般来说,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节点、通道、流、网络和体系。由于五种要素中,只有“流”表现为动态要素,而在村庄布局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农村空间的问题,因此,其余四种要素就组成为空间重构的主要素。从对凤翔县村庄布局规划的实践来看,处于由农业向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的县域,村庄布局空间重构的重点如下。

地域空间结构的重组应在正确判断村庄体系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节点(企业、村落)、通道(道路)、流(资金、物质等资源)、网络和体系的重组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应首先在县域范围内确定具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地带。如基础设施良好或重要道路经过的地区,作为村庄体系发展的轴或“廊道”,予以重点开发;其次,选择发展轴上比较优势较大的村落作为重点开发对象,作为增长核心,并确定其性质和空间发展方向;最后,构建村庄空间以及经济发展“体系”,并规划完善支撑系统。

职能空间结构重组的主要内容是划分职能片区。为了更有效地调控其空间集聚行为,根据村庄联系紧密度与发展水平相似性的原则,凡联系(尤其是以经济联系为主的横向联系)紧密的村庄,发展水平相似的村庄,宜把他们划人同一个片区,以利于他们朝共同的经济方向发展。

6 结语

本文是在总结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村庄空间布局以及农村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成果,重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相结合。县域农村村庄布局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的规划才可能有科学的建设。村庄布局规划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坚持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村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出发,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产生活为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刘科伟 南晓娜

上一篇:季度招商引资工作总结下一篇:工业企业成本计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