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信托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金融危机、央行降息而使国内银行业利差减少、且放贷标准比较严的情况下,资产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融资渠道宽,融资成本低而受到青睐。资产证券化作为其发展起来的高级形式,市场潜力非常广阔。而作为富民利器的信托机构由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和信托合同契约主体自治衍生出的其独特的“破产隔离职能”和“信用增级职能”。使其成为肩负起资产证券化任务的首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资产证券化信托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产证券化信托论文 篇1: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拿来主义”

编者按:目前我国资产证券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受到现存制度的限制和行政管控,但是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但由于目前受到的制度约束,哪一种资产证券化模式是最适合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透过资产证券化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应用我们能得到什么?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财产转移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受益人享有信托财产收益权的制度。由于信托制度具备能够实现破产风险隔离的天然优越性,加上我国法律体系中无法设立特定目的公司,使得信托模式成为现阶段我国资产证券化最好的选择。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日本的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日本的运用

美国的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

美国在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先行一步,经历了多种模式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以特定目的信托及特定目的公司为主的格局。

信托模式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已经非常的普遍,委托人先将基础资产设立信托,从而可以从信托公司取得受益权凭证,再销售给投资者,信托独具优势的模式设计可以保证破产风险隔离的实现。信托模式在美国先后出现了四种模式,授予人信托、所有者信托、主信托及发行信托模式。

美国发达的信托模式经历了从授予人信托到发行信托的逐渐演进,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美国的资产证券化模式的优势在于较为完美的实现了破产风险隔离,对真实出售的认定标准较为清晰。美国的特定目的信托模式排除了发起人对基础资产的干涉,保证了受托人可以独立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运作,同时不侵犯受益人的利益,也可以满足破产风险隔离的需要。

日本的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

大陆法系国家普遍不承认双重所有权的存在,因此信托财产的所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只能属于委托人、受托人或受益人中的一方。因此怎样排除委托人对信托财产运作的干涉,保护受益人的权益成为大陆法系信托制度的核心价值所在。典型代表日本在制度移植的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改良,可以更好的契合日本的法律环境,并将这一模式运用到资产证券化实践中。

日本最初的资产证券化是以信托模式进行的,在《资产流动化法》推出之后,确立了特殊目的信托和特定目的公司制度,两者均是可以用于资产证券化。在日本,为了实现信托机构与受益人的平衡和保护受益人的目的,法律作出了相关规定:(1)确立了信托登记制度,使基础资产无法轻易转移给第三人;(2)《资产流动化法》规定SPT在资产证券化中处于导管地位,充当消极管理资产的角色;(3)特殊目的信托须受《信托业法》《银行法》等法律的高度监管;(4)赋予了投资人(受益人)诸多权利,如权利人会议召集权、有权决定决议执行人的报酬的费用等。总体来说,日本较为完善的进行了信托制度的移植,根据资产证券化法规创设了特定目的信托制度,从制度设计上实现了破产风险隔离,同时注重保护受益人的利益,确保信托财产独立性。

信托模式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我国《信托法》出台已有14年之久,信托制度因具备实现风险隔离的特性,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逐渐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

从实践中来看,我国资产证券化主要为分三种: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采用信托模式,由于基本的法律、监管文件、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界定、结构设计等均较为成熟,基本上可以实现破产风险隔离。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一直处于试点阶段,将委托人的范围扩大到了非金融企业,但是由于券商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无信托的法律地位,因此无法实质实现风险隔离。资产支持票据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其基础资产的类别相对广泛,结构化方式较为灵活,但在实践中仅仅是通过资金账户监管实现现金流隔离,无法达到真正的风险隔离,而由于引入信托会造成增加发行成本、增加发行时间等问题,因此资产支持票据未能引入信托模式。

我国信托制度缺陷对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大陆法系和信托制度存在一些不相容的情况,因此制度缺陷会对我国特定目的信托在资产证券化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不明。根据我国《信托法》的表述,委托人发起设立信托时仅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受让人,并未明确表述为“转让”,暂无相关法律对此进行明确解释,因此在资产证券化操作时,基础资产仍有可能与委托人存在一定的关联,在进行破产风险隔离时存在不确定性。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中,由于委托人一般都是银行,普遍认为破产的可能性极低,无法实现破产风险隔离的问题尚未暴露。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规模越来越大,委托人的范围也会不断的扩大、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也会不同,若真发生了破产,基础资产的归属可能会遇到法律纠纷。

信托登记制度不完善。根据《信托法》的规定,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并由此设立信托登记制度,法律规定如果“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该进行登记而未登记的信托无效。但在实践中,有关部门并未出台相关的规定来完善信托登记制度的具体操作事项及操作流程。随着基础资产的扩大,例如高速公路收费权、应收账款等是否应该进行转移登记,登记主管部门是谁、如何操作等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会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转移及破产隔离造成一定的障碍。

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建议

国外资产证券化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借鉴,结合我国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在实践中的应用,拟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所帮助。

明确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推动是由上而下的,目前仍然采用试点及规模控制的形式进行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明确基础资产归属方面可以借鉴日本模式,颁布法律规定基础资产归属于特定目的信托,保证风险隔离的实现。可考虑出台专门针对特定目的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托关系中的当事人权利义务用法律交易约束。

加快推出信托登记制度。由于我国信托关系中暂无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也暂不存在法定登记机关,因此信托制度的应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相关部门已加紧推出信托登记制度,设立相关登记机关。在登记制度中需要明确登记事项具体的操作流程,明确登记程序、审批机构和效力等事项,同时需要确定办理信托登记的财产中种类。

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美国、日本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均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成熟,不同于美国、日本自下而上的发展进程,我国在政府推动下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在控制风险上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同时也符合我国国情。

在信托模式下的资产证券化,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实现破产隔离,产品的债项级别和委托人主体信用没有关系,因此优质的基础资产可以获得更好的评级,有助于扩大委托人的范围。未来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放松行政管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从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一直使用的是审批制,同时对每一批试点的总规模进行限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经验已经逐渐丰富,产品日趋成熟。但审批制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周期较长,导致发行效率低下,发行成本高,不利于资产证券化对于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的发挥。从市场环境看,债券市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已经具备了逐步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条件。

在未来监管层面可进一步明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标准,从行政方面简化发行流程,提高发行效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引导市场投资者自主进行风险识别,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资产证券化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资产证券化作为标准债券必然会在未来的债券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美国、日本在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的先进经验,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展望未来,由于资产证券化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会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

作者:侯静

资产证券化信托论文 篇2:

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托

摘要:在金融危机、央行降息而使国内银行业利差减少、且放贷标准比较严的情况下,资产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融资渠道宽,融资成本低而受到青睐。资产证券化作为其发展起来的高级形式,市场潜力非常广阔。而作为富民利器的信托机构由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和信托合同契约主体自治衍生出的其独特的“破产隔离职能”和“信用增级职能”。使其成为肩负起资产证券化任务的首选。

关键词:资产融资;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信用增级;信托;不良贷款

一、制度可行性

信托,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1 破产隔离。以资产未来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的资产融资的风险是不可控制也是难以计量的,为了达到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原始权益人将其拥有的资产合法有效地转移到特定机构,形成资产池,使得已转移的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其他资产合法有效隔离开来,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

信托特殊的交易结构赋予信托财产独立性形成的破产隔离职能,信托财产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相分离的优越特性。从而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

(1)信托财产与受托人、委托人财产隔离。

(2)受益人是在信托中享有信托受益权的人,自信托生效日期享有信托受益权。

(3)禁止强制执行,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独立区别,因此不能作为受托人债务担保,受托人固有财产和其他信托财产的债权人,对于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

(4)禁止抵消。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消;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销。

2 信用增级。信用增级包括外部增级和内部增级。所谓外部增级即通过第三方担保的形式增强标的资产的信用级别。而内部增级是指超额抵押、资产支持证券分层结构等方式。通过现金流分层,将发行证券分为不同级别,优先级证券得到优先偿付,从而将优先级证券的风险转移给次级证券所有人;将不同现金回收期、不同质量、信用等级的资产打包成资产包,分散和提高整体信用。

笔者认为,在现有金融体制下,内部增级比外部增级更加高效、安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银行的联动性、杠杆效应,使得通过外部增级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资金链上任何一方产生信用危机,势必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排山倒海的冲击力。尤其是在中国,缺乏专门的独立信用的增强机构,而此类融资往往难以获得银行和保险信用。而内部信用增级,则通过建立防火墙,赋予信用高效好用的同时易于监控。

信托的基础是良心和信用。受托人在信托存续期间谨从忠诚、勤勉义务,为实现特定目的、受益人的利益而工作。而由于信托合同契约主体自治,因而根据信托合同当事人意愿,可以签订出一种有别于法定的债权人和股东对破产财产的受偿顺序,通过优先偿付,来保障新投资者的利益。

二、法律可能性

2005年出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通过设立特定目的的信托,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转让信贷资产,由受托机构负责管理信托财产,以信托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适用该办法。

三、实际运用

银行不良资产信托化处置(non-performing loan&trust)

所谓信托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就是信托在解决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上对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用。其操作模式过程包括:

1 银行对筛选出来的不良资产进行打包组合,构成一个资产池。

2 将资产池信托给信托公司,银行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信托公司,而自己则作为受益人。

3 信托公司负责把银行的优先受益权转让给社会投资者,从而银行达到提前收回资金的目的。

4 信托公司对转移的债权进行重组。重组过程可以自营也可以转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如另外一个银行来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置,处置产生的收益交由信托公司,到期分给受益人。

其中核心点就是:首先,在选择构成资产包的不良贷款时,必须考虑那些有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收入的不良贷款,这是信托模式处置能否成功不良贷款的关键;其次,由于不良资产的定价决定了各方承担风险及未来收益的可能情况,因此,必须委托顶尖评级机构对资产包进行评级、定价,依次为基准发行证券产品;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托过程中内部信用增级,分离优先级收益权与次级收益权,从而吸引投资者,实现成功融资。

除此之外,信托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还可以对地产公司烂尾楼、企业应收账款等进行处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而将信托的设计结构引入其中,是在2002年我国《信托法》成立以后才开始的,随着2005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信托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独特魅力和地位开始崭露头角。随着融资理念的深化,信托机构完善化,信托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效益必将展现。我国信托业利用这个机会,对于重塑行业形象,带动金融业发展,谋求未来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风梅

资产证券化信托论文 篇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信托的法律难点

【摘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了信托模式作为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立形式,结合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与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的要求,信托模式是我国目前的最优选择。但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试点方案中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与交易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法律问题,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为此,结合信托基本理论分析已有方案中的交易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设立时间;交易结构

2005年3月,我国银行业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由此开始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活动。同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也由此正式确立。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来看,我国选择以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SPT)为载体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2012年9月,央行重新扣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扳机。然而,结合我国已有的一些资产证券化方案来看,围绕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托的法律关系尚未厘清,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未来发展留下一定风险。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及交易结构

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可预见的现金流收入的资产,如各类贷款等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转换成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据此融通资金。信贷资产证券化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它是狭义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典型与主要形式。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的模式为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模式。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间市场共发行了895亿元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8年来从未出现违约和现金流中断情况。[1]

在整个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中,关键环节之一是要设立一个特殊目的机构(SPV),将资产的所有权从原始权益人转移到特殊目的机构。所以特殊目的机构的主体形式选择就成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国际上可采取的特殊目的机构的形式有公司、合伙、信托等,然而在我国,公司发行证券的条件较为严苛,合伙不允许发行证券,此外信托制度中的“信托财产独立”的理念似乎与资产证券化所要求的风险隔离不谋而合,种种因素使得信托形式成为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的内容即体现了以信托的法律逻辑来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框架。[2]《管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委托人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3]二、我国证券化方案中特殊目的信托构建的法律问题(一)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问题

2005年,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受托机构成功发行了国内收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建元一期”),建元一期虽然试点取得成功,但其中的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与证券的发行时间在建元一期的方案设计中存在矛盾。《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转让)公告》规定:“在受托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向发起机构交付发行收入的前提下,自信托设立日起,发起机构将自2005年11月10日起算的信托财产交付受托机构。”[4]可见信托财产的转移以发起人获得发行证券的收入为前提,该公告要求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时间早于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此外,发行说明书中将信托设立日与交割日设定为同一日2005年12月19日,[5]似乎回避了信托设立与证券发行的时间先后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2005年12月15日,发起人与发行人签订信托合同发行受益证券,这个时间早于发行说明书中的信托设立时间即2005年12月19日。然而这样的安排却会出现没有信托资产的特殊目的机构发行无信贷资产支持的受益证券的法律逻辑问题,完全不符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求的“风险隔离”,使得采用信托模式失去了实质意义。[6](二)特殊目的信托的交易结构问题

根据《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可以看出开元一期的交易结构为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受托人,[7]而受托人以信托资产为支持向公众发行证券的行为是否在为发起人取得融资收入,将发起人视为受益人呢?但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受益人应当是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机构,所以如何定性该交易结构中的受益人是个问题。根据信托法的传统理论,信托可以分为他益信托与自益信托,他益信托作为信托的传统模式,委托人将信托财产无偿转让给受托人,指示受托人为受益人(并非委托人本人)的利益而进行管理。后来,信托引入大陆法系国家多用于商事,因而产生了为委托人自己利益的自益信托,这种情况下委托人转让信托财产一般都获得信托收益权凭证作为对价。而开元一期的交易结构则是有偿转让信托财产,却以他人(指“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机构”)为受益人,其特点既不符合自益信托也不符合他益信托。具体采取何种模式需要结合发起人的财务状况以及税收等其他各类因素综合考量。

三、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信托构建的建议

首先,区分信托合同的签署与信托关系的设立,在交割信托财产后发行基于信托资产的受益证券才能使投资者的权益有保障。建元一期的方案忽略了特殊目的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造成信托设立时间与证券发行时间的不合理倒置,更将信托的设立时间与交割时间定为同一时间点。对此,需要重新厘清信托的设立过程,区分信托合同的签署与信托关系的设立,二者应为不同的时间点,信托合同签署生效后,银行向受托机构转移财产使得信托关系成立。此外,如果在发起人收到受益证券的发行收入后才转移受托财产的安排是基于发起人担心无法收到相应对价而为之,这样的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信托关系建立的本身即是基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更是使得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财产。

其次,理顺交易结构中的信托关系,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托关系中,用转让受益凭证等其他方式实现利益的转移。为了消除开元一期交易结构安排中关于信托类型归属的问题,结合信托理论将交易结构安排入一个完整的信托关系中,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银行作为发起人与受托人之间建立自益信托结构,再辅以由发起人向投资者转让受益权凭证的方式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另一种是由投资者与受托人之间建立信托关系,而银行作为发起人向受托人出售资产的行为则不视为信托关系的一部分。两种模式各有优点,第一种模式是外国开展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银行作为发起人在融资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权,第二种模式中投资人的投资方式更为灵活。具体选择何种方式需要结合发起人的情况、税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1]胡代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1):175.

[2]楼建波,刘燕.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2006(4):121.

[3]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EB/OL].http://www.lawyee.org/Act/Act_Display.asp?ChannelID=1010100&RID=315740.last visited at,2013-09-18.

[4]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转让)公告[EB/OL].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558430.last visited at,2013-09-18.

[5]参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发行说明书>[EB/OL].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562258.last visited at,2013-09-18.

[6]伍治良.论特定目的信托的性质及设立原则——兼评“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案”之缺陷[J].法商研究,2006(5):64.

[7]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EB/OL].http://www.cgbchina.com.cn/bondscontent.gsp?kind=bond!getBondBulletinDetail.action?bulletin_id=&bondNewId=10297.last visited at,2013-09-19.

作者:黄晔

上一篇: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