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新疆中等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有的问题探索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形成合理的课程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使人文素养教育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收到实际的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1:

谈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五大障碍及克服对策

[摘要]本文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五大障碍及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五大障碍 对策

[作者简介]祝大安,吉林警官高等职业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5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养成,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任务之一。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五大障碍及克服对策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障碍之一:高职院校的特殊一性决定了办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强调“实用唯学,急用先学”和“速成化”、“产品化”、“商品化”是高职院校与生俱来的特殊属性之一,这种特殊属性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形成了“就业准备”、“智力灌输”和“生产工人”三部曲,并得到办学者和求学者的认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与养成,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的思想基础。

从办学者的角度讲,培养实践性、操作性技术人才是其办学的主要目的,所有的教育工作重点都要向培养技能方面倾斜。目前的现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往往是定点招生、定位培养,甚至为了照顾学生能够就业,专门开设签约用人单位需要的课程,其他的文化课因不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挂钩,一律废止;文科类高职院校并不比理工科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基础课设置的比重要比专业课少得多,也是一味强调学生眼前的所谓动手能力和市场的需要。从学生的层面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感兴趣,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并不重视。

事实上,高职院校这种产生于初期的特殊属性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处于高转换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在几年之内所掌握的劳动技能随时面临着更新和调整,不能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市场劳动力层次高移和职业岗位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这一点上说,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人才资源结构高度化转换的人才,就必须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对于高职院校属性的理解,这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特殊属性的再定位。

障碍之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缺乏针对性指导意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与欧美及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将近半个世纪。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如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和职业学院、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大学等。特别是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早,也更加成熟,而且对职业教育有专门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研究跟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科建设基本上处于应急和探索状态。尽管许多教育理论专家早已开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严格地说,这些探索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使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是一种处在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这种夹缝间的处境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理论研究真空状态。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科研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些都限制了高职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较强的实施意见。

障碍之三:传统的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多采用书本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因而,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是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途径。

1.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经费紧张,电教中心和校园网络中心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微机中心也往往只是教授学生微机操作的课堂,没有成为人文学科教师用来讲授知识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学生即便是在校没有机会上网,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或家里去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性格的第一文化空间。因而,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建设和扩大电教馆、校园网络中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网站,调动电教、网络、人文教师各方面的力量,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得到完整的实施,以使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把单一的课程形态与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育人方式结合起来。在重视第一课堂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在课程形态上,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学校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可尝试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原则的教学方法,从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以提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列讲座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组成各种学习和兴趣小组,提倡学生多作读书笔记,引导他们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讨论,重视实践机会,多写一些论文,参加一些人文活动。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发现、多研究。四是创建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醒学生要做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3.对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突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课程框架,建立必修课、限修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的学分制课程内容,恢复思想类、文化类、艺术类等课程,构建高职院校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学科中的比重,做到文理交叉互相渗透,填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

障碍之四:高职院校发展过快,使各方面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民营高职院校及独立学院的不断涌现,为开创

多种教育模式、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高职院校仓促上马,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且面临招生、分配和各种评估的压力。就领导层而言,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两大考验,疲于应付的现状使之无法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到议事日程。对仓促上马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他们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科研压力。由于这些教师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一时还无法适应高等学校教师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的这一身份转换,科研能力力不从心。二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完成几百个教学课时,甚至要承担2~3门学科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使得一些教师得过且过,只教书,不育人。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教育主管机关对于上马的高职院校要严格把关,对本地区的教育情况要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这其中包括对用人市场需求的严格调查,对申请升为高职院校教育单位的全面考证,对现有高职院校的评估。其次,现有的高职院校应拓宽办学途径,比如资金不足的单位可引资联合办学,师资不足可聘请各大学知名教授来兼职任课,也可请有实践经验并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用人单位的工程师来校讲课,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注重结合本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障碍之五:学生管理工作忙于应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文素质教育要求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体现在对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是更直接接触学生的部门,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关系密切。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全面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某些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况,这就使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带之而来的是生源的良莠不齐。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工作量的加大.学生在校内闹事、在社会上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不断出现,于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同志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看管”学生上面,认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的工作,只要学生在校不出事、不给学校添麻烦,他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其一,把学生培养目标的人文属性明朗化、清楚化,从办学单位的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都应改变以往的只培养技能的观念,设定人文素质教育的硬指标:学年初可对学生管理部门设定人文教育方案,量化为百分制考评标准,年终进行检查,并与教职员工评先进、评聘职称挂钩,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理念强化为每一个教职工的日常工作。其二,要特别强调加强师资队伍自身的人文素质培训,采取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来校讲座与送教师进修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其三,要体现为相互渗透、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教育内容,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谐共振”的教育环境,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的大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接受人文思想的教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祝大安

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2:

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新疆中等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有的问题探索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形成合理的课程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使人文素养教育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收到实际的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养

一、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

为获取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本论文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在南北疆中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2%。问卷从人文知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在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艺术、和宗教等;在人文理念方面主要涉及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人文精神方面涉及对各种人文知识的渴求,对前途、命运和价值的密切关注,对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关系的认识等方面;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涉及到学生对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法、校园氛围等方面的看法。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现状

1.人文知识方面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匮乏。比如,有8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有40%的学生不知道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看重专业知识技能,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当被问及对“人才”的理解时,41%的被调查者选择的“德才兼备”,有37%选择“有专业知识技能”,仅有13%选择“丰富的人文知识”。

3.人文理念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观不明确,人云亦云。当被问及“你在学校看到遗失的钱包会如何处理”时有11%的学生选择把钱花掉,把证件秘密归还失主。有11%的学生认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别的同学排队,我就排队,别人不排队我也不排队。人云亦云,立场不够坚定。

(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8%的学生认为成功与信念无关,有18%的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信念有时很空洞”,说明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2)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没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当被问及“人生价值的标准时”,只有56%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20%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8%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仍有1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现状

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你认为学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三)新疆中职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1.高素质人文教师成为诉求。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素质教师讲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2.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无法实现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而在新疆中职学校缺少人文素养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四)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氛围

部分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或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吸引力。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全校范围的《弟子规》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或者《舞台剧》等人文素养教育活动。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的人文素养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有13%的学生表示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有吸引力,有19%的学生认为宣传力度不够,5%的学生表示内容不深刻没收获。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对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分析。

1.少数民族中职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所学的人文素养知识普遍较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

2.对宗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

3.学校缺乏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新疆中职学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礼仪指导课、心理健康课、文学、艺术类鉴赏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等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中的所占比重仍然很低。

4.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予重视。由于没有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造成有些教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三、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产生的初步原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结合少数民族中职生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理念及人文精神的错位。在第一学年可以及时开设人文知识的普及课程,比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类课程,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类课程。另可充分利用开学前后的集中教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集中学习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观看科教片辅助教育,使少数民族中职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在第二学年,可开展一些文学知识与文学、艺术鉴赏类课程。加强少数民族中职生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艺术鉴赏分析能力,增强其文化艺术修养。

第三学年开设实践类人文素养课程。比如开设礼仪类、就业指导类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前期已形成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注重人文素养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工作特点及职业特点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职人文素质教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在这里聚集、交流、交融的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充分挖掘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课程资源与教学素材,提高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作为文学、艺术类鉴赏课程资源。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会说唱,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唱,教师及时点评与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另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福乐智慧》都可以融入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的培养、道德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三个一百”教育活动,提升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定期开展一百首古诗词,一百首歌曲和一百幅名画鉴赏学习与竞赛。另针对被调查者的愿望,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人文素养类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宣传活动的主题、意义,形成良好的氛围。

2.加强校园人文建设。修建一些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支持。比如校园文化长廊建设,可充分融入人文素养类知识。学校的宣传栏、墙体、教学楼走廊里的宣传板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养宣传的平台。

(四)全面提升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1.提升人文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学科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与效果。首先人文学科教师要有扎实的人文知识,并在其言传身教中充分体现他的人文理念与人文精神。对已有的丰富人文知识的掌握以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并让自己的人文理念与人文精神符合时代主题。在教育与教学中结合时代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中职生的现状与专业,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其次,人文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及时关注国内外人文素养教育的最新动态,参加人文素养类培训,听取业内专家讲座,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再次,学校要注重对人文学科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不断发展的平台,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文教师团队。

2.提升人文学科教师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新疆的文化异彩纷呈,可利用和可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怎样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这就需要人文学科教师具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掌握更多资源。融合“新疆三史”、地方特色文化和中华文化开展知识类教育。将新疆人物传记、考古、名胜古迹等资源融入教学内容,通过互学语言、文化,共唱歌曲、咏诗歌、鉴赏名画、欣赏名迹等多种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形成教学案本,并通过不断的发掘完善教本。

(作者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学校)

作者:王晓燕 唐志全

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3:

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摘 要] 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学科的发展,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导致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此,应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艺术人文学科体系,优化整合具有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拓展艺术学的文化功能,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人文素质 高等艺术院校 艺术模式

在艺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艺术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导致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现状。

高等艺术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突破传统艺术教育以艺术为重的框架,让学生在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展艺术潜能。艺术教育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艺术社会化的需要

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艺术类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天赋外,还应具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人们对产品造型、质量标准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如果缺少人文素养,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与现实社会脱节,这样的作品即使再精美,也会被市场淘汰。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中国文化,只有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生活,才能创造出有活力、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艺术专业学习的需要

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应该有机地整合于人文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融通互补,有效地实现对人的素质教育。中国古代许多艺术家,都从历史文化中领悟艺术的真谛,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养成了其清幽淡远的审美情趣和自然适意的艺术情操。一幅山水画用简单的白纸黑笔所勾画出来的意境,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不仅仅是笔法和色彩所能描绘的。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只有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美学思想,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缺少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较差

艺术类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在大学入学前必须进行长期的专业技能训练,所以不能充分的接受普通的中学教育。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很少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少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缺乏了解,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大学学生应有的水平。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知识欠缺。有的大学生甚至连一篇文通字顺的作品介绍也写不好,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

2.非专业知识浅薄,导致自身工具化

当前,艺术院校不少学生只顾埋头专业学习,或者沉湎于 计算机技术,学软件、搞网络、挣外快,而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闻不问, 一切都依赖于电脑。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这句话正好切中了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要害: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学习艺术的人,不能仅仅成为一个艺术家,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品的制造者,如果那样的话,艺术就没有了生命力。只有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投入到社会中,为社会、为人类而创作,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3.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不健全”

人格是人的内在素养和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培养,应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和前提,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将会造成人格境界的低下。近年来,受社会低俗文化和不良习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心理急躁、学习不安分,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常,甚至自杀,影响社会秩序、伤害他人生命的案例屡见不鲜。引发这些与大学生思想、行为明显不相符合的举动,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人文情怀,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不强所致。对道德观念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时代感,不关心政治,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些现状使艺术类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创新能力、想象力明显不足。

4.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精神

艺术意味着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因此,艺术专业历来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艺术创造灵感和理念不是从天而降的,大批优秀艺术家以其自身实践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创作出有创意、有思想的作品,就必须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本原文化,也即人文知识中汲取营养。部分艺术专业学生不学文学、不看历史、不懂美学,真正要进行艺术创作时,思维麻木、视域狭窄,为艺术而艺术,或干脆模仿他人的作品,一旦离开计算机 ,离开图库,就不会出成果了。

5.学科设置不能适应新的艺术模式

目前,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中,许多学校只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艺术人文学科课程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门。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这种学科设置无法适应学生全面的文化素养的形成。

提高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现代教育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高知识水平与低人文素质的现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这种状况一直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制约着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转变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这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艺术发展的表现,是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奏。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艺术学社会化的需要。

2.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专业课学时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把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这种人文渗透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环艺、建筑专业的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就不会领悟到天坛建筑艺术的奥妙,需要老师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观念及根源进行讲解,这时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专业理论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优化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近亲繁殖”,几代同堂已成为共有的现象。由于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从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不仅师资不足,而且现有的社科人文教师对现代艺术学和社会学也缺乏系统的了解,所以无法有效地贯通整合。

4.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除了教学活动外,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也十分重要。如人文知识讲座,由于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形式活泼、感染力强,可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艺术院校学生人文修养方面的不足,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学生社团也是拓展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通过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积极开展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5.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培养和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仅靠教学课程的建设是不够的。应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办寓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营造艺术院校的人文环境,使艺术院校学生在人文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只有更新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艺术院校模式,构建科学的艺术人文学科体系,优化整合具有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拓展艺术学的文化功能,才能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陕西西安

作者:杨晓兰

上一篇:福利科科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迎接全国两会召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