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构建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民族影视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题中要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影视文化的优势,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精神动力;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影视文化发展,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准入,营造良好气氛引导民族影视文化参与东南亚影视文化交流与互动;积极整合非政府组织的资源,推进民族影视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影视文化构建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论文 篇1:

影视文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是淄博市教科所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根据新型文化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进行研究的。经过十几年的攻关研究,淄博市教科所构建起在中学进行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方法。

一、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的研究与价值评定

(一)“九五”对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影视文化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视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文化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基础教育一直没有开展这项文化教育,使教育落后于文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高潮之际,淄博市教科所自1993年开始将基础教育中的影视文化教育问题列为重要研究对象,由此规划成“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影视文化课及学科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1997年这项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组倾注十几年的心血进行攻关研究,着力进行课程、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与实验。通过在省内外8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教学实验,研究课程教育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质、进行智力开发的巨大价值,并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将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定位为地方课程,由此解决课程空间问题。经过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辛勤努力,“九五”期间完成了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课题研究报告于2001年11月通过全国教科规办专家组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根据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的新特点,创设一种新形态的课程这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意义”。[1]

(二)“十五”期间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研究

“十五”期间,课题组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影视文化课程目标体系,研究影视文化课程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性质和任务等,研究中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1.研究出台《课程标准》。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与理论信息,并参照教育部制订的有关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课程教育思想。经过将近一年的攻关研究,课题组先后五易其稿,撰写成《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讨论稿)》。对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教育目标、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进行了规范,从课程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从而使影视文化课程成为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新型文化课程。并以地方课程的方式列入中学课程体系。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的审定,《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以“实验稿”的形式作为现阶段课程实施的指导文件。[2]这是全国第一份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2.教材建设研究。2002年9月课题组“关于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之中,对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目标与教材建设、教学理论与教材教法等方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发布,为教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体例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文本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研究,努力使之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教学实验中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订,由课题组研究的2册中学影视文化课教材已印出样书(正在编写第三册)。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报告(二万余字)也已发表。[3]教材研究成果已通过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组鉴定,并在全国地方课程研讨会上作为重点成果展览和介绍。中学影视文化课程不仅在全国中学影视教育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地方课程的研究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思想

课题组在中学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在高层专家的指导下,经历了从初创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构建起相对完备的课程教育目标体系,对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一)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

1.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性质与课程位置的确定,是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中最为根本性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影视文化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学以“课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影视文化教育”,[4]通过实施影视文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质,从而使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综合性、经典性、趣味性等特点。学习这样的课程会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审美水平,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影视文化课确定为地方课程,使这门新课程进入中学课程体系有了恰当的空间,也使课题组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承担起课程教材研究与管理的职责。

2.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教育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构想和蓝图的性质。课题组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影视文化课程的审美特点和影视文化课程对中学生诸项素质的培养,构建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的总目标:学习影视文化课程,通过对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体验,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和审美方法,对作品表现的各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形象、人文和科学精神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养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追求高雅影视艺术的审美趣味,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全球意识,以及关注社会、改造社会、美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生活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二)教材体例与教学方法

中学影视文化课教材包括多种载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呈现方式与体例各不相同,教材的使用也不同。一是影像教材。根据课程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各类体裁与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构成影视文化课教学内容的主体。影像教材是学生学习影视文化课的根本教材。学习影像教材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体观赏。只有在学生充分观赏原片之后,才能实施课堂教学。二是文本教材。文本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习影像教材编写的学习指导用书。是学生学习教材作品的辅导和进行课程训练的依据,文本教材的内容主要由课文、练习项目的设计、单元专题知识等三项内容组成。课文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图文并茂,活泼多样。三是剪辑片段。是将教材作品的重点情节剪辑出来所形成的教学课件或教学实例。一部故事片思想与艺术信息量很大,将影片的重要内容分段剪出,根据课堂教学审美的需要适时插播。根据教学实验,一节课所用剪辑片段的总长度一般不超过15分钟。四是教学参考资料。是为教师备课准备的具体教材作品的教学资料。对选作教材的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剪辑片断的内容作出详细说明,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影视文化是以影像为载体的新形态文化,在中小学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没有现成的教学法。在“九五”至“十五”期间,课题组在省内外80多所学校中开展了广泛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师培训会、听课督导、教学公开课、专题研讨会、优质课评选等教研活动,深入探索影视文化的课教学规律,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脱颖而出,先后在全国各种会议上出示教学公开课,并在2002年7月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出示两节教学公开课;通过创办《影视文化课教研通讯》及时反馈教学实验信息,进行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课题组在扎实深入的教学实验中逐步揭示了中学教学影视文化课的基本规律,构建起影视文化课教学特有的“四步教学程序”,以审美心理为基础的“导引—发现”式教学法,为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模式。

三、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

影视文化课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人格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程从实验阶段就深受学生的欢迎,上影视文化课成为学生的期盼。课题组从多年进行教学研究与实验的成效来看,影视文化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素质、智力素质等方面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

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类创造的文化精神陶冶人、教育人。以选取各种高尚的典型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影视文化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美感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高尚形象的道德精神价值,加深对人生真善美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积极、高尚的人文素质。而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先进的审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媒体信息中选取优秀影视作品欣赏,自觉接受高雅影视作品的陶冶。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影视文化课以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系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重智力潜能,尤其是右脑功能的智力潜能,这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积蕴新的潜质和能力。这使影视文化课教学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智力素质的新的增长点。

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会议中展示。2001年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并出示教学公开课。由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广泛影响,2002年7月中小学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淄博召开,课题组负责人作了《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市教育局长与淄川区实验中学、张店区实验中学校长分别介绍了开展影视教育的经验,周村区实验中学孟涛老师现场出示教学公开课《逆风而行》。2003年4月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由蓝天出版社出版。从而使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形成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操作方法。

四、推进课程实施的新阶段

2013年10月《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研究》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重点课题,有115所中小学学校开始进行教学实验。2014年5月由山东省教科所主办,淄博市教研室、教科所承办的“山东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成果展示、研讨会”在张店一中召开。青岛、潍坊、莱芜等地的教研员、学校领导老师以及淄博市各区县教科室主任、实验学校领导老师等240余人参加了会议。课题负责人做了课题开题报告,简要解读了《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课程性质、课程教育目标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研究等内容,重点做了《影视文化课程教学基本理论》讲座,从“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导引—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影视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任课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学理论与操作方法。张店九中谢文斌、张店一中杨静老师分别执教了《被告山杠爷》、《唱诗班的男孩》。教学公开课较好地展示了影视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获得了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与会老师认为淄博的影视文化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操作性强,能理解可掌握,教学影视文化课程,可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次会议为中学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方法,为推进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影视文化课程实施进入一个新阶段。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29.

[2]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36-326。

[3]卓晴君,徐 岩.地方课程建设研究实录[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143-162.

[4]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36.

[5]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40.

(魏耕祥 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255000)

作者:魏耕祥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论文 篇2:

论民族影视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民族影视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题中要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影视文化的优势,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精神动力;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影视文化发展,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准入,营造良好气氛引导民族影视文化参与东南亚影视文化交流与互动;积极整合非政府组织的资源,推进民族影视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族影视文化;民族地区;和谐文化

民族影视文化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一面镜子,民族影视文化即民族电影电视文化,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具有双重影响。构建和谐文化必须正视其现实影响,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民族影视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影视文化发展状况

民族影视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文化的助推器,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影视文化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在电视文化发展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电视的家庭不断增多,广大群众能够享受电视文化传播的丰富内容。据有关数据显示,广西从1995-2004年,农户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明显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每百户拥有黑白电视机由1995年的59.38台降到2004年的53.77台,而彩色电视机由1995年的5.04台增加到2000年的30.04台,2004年广西农户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数量为53.90台,是1995年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量的10.69倍。这说明广西民族地区家庭电视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提高。黑白电视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彩色电视的拥有量则迅猛上升,农户拥有彩色电视量的快速增加反映出民族群众对高质量的电视文化有新的诉求和企盼,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影视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人口覆盖率也由1995年的79.5%上升到1998年的85.50%,2002年上升到91.47%。电视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电视文化对民族群众的影响,日益成为民族群众生活休闲的重要平台之一。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取得重大进展,在广西一些民族乡村调查中发现农村有线电视发展迅猛,如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太平镇调查发现,在太平镇13个村委会中,各行政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左右,基本上可以收到20-30个电视频道,广西的数字电视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全区十一个市全面实现数字电视转换,提高了电视的传播效率,丰富了电视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事业也取得很大发展,电影文化日益成为丰富民族群众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广西为例,广西自治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1986年12月24日就印发了《关于我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1995年的《关于加强我区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桂政发[1995]87号)和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桂政发[1998]14号)文件。提出要加大民族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规定“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每年放映12场电影”的硬性指标,加大农村电影的播放力度。并提出要设立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机构,译制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影片,从1998年至2002年,全区共生产电视剧54部663集,年均约130集,比1998年前增加4.3倍。广西有60部(篇)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和电影、电视剧在全国评奖中获奖,推动了民族影视的发展,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4》数据显示,至2003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全年完成民族语翻译片282部,各类电影放映单位达3363个,这些民族影片,依托各类放映单位在民族地区播放电影,提升了广大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扩大了民族影视文化的影响。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指出要“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并提出要“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和“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这给民族影视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对扩大民族影视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影视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

(一)民族影视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积极影响

1、民族影视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方向导航。精神和谐是物质和谐基础上的更高级别的要求。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民族群众的物资生活不断得到发展和满足,精神和谐就越来越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民族影视文化为广大民族群众提供意识形态、社会先进思潮、民族优秀传统等方面的资源,民族影视文化通过生动的电影、电视节目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社会先进思潮,润物细无声,使民族群众了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先进思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培育和谐精神。民族影视文化还为民族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快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资源,如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在宣传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同时还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健康饮食、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健康咨询等节目,不断满足各种层次的文化需求,传承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于现代价值,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满足民族群众的精神需求,促进精神和谐,培育民族群众的和谐精神,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民族影视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价值判断和舆论监督。和谐的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主体的和谐,社会主体的和谐内含主体价值的和谐。所谓主体价值的和谐实质上是主体价值是否存在、或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及主体价值是否客观得到体现、是否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得到体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主体价值的是否体现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载体,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体价值判断的重要载体。民族影视文化通过一系列的电影、电视节目弘扬民族主体价值实现的传统标准、引导民族地区社会主体如何实现主体价值及主体价值如何可以公平公正的得到体现。民族影视文化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娱乐监督,对主体行为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对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进行肯定。

3、民族影视文化具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丰富民族群众生活、提升现代生活意识的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构成性资源,必须得到保护和发展,民族影视文化具有保护

和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功能,能够通过电影摄影、电影节目的拷贝保存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如电影《鼓楼情话》以大量的侗族文化为题材,弘扬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刘三姐》、《神女梦》等电影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文化传统,使得民族文化得到充分保护。而保护是基础,发展才是关键,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根本上是为了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甚或言之,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民族影视文化的发展可以充分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民族地区的许多电视台都开办有民族文化节目,发展民族文化。这些都可以丰富民族群众生活,增强民族认同、增进民族情感。此外民族影视积极传播外来先进文化,不断拓宽民族群众的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现代生活意识。

(二)民族影视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族影视文化内容的复杂性给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带来非和谐因素。电影电视是一把双刃剑,给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有利因素,但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民族影视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内涵,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包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民族影视文化再也不可能局限在本民族地区的文化视域,外来文化的渗透,尤其是西方影视文化、周边地区影视文化的渗透使得民族影视文化面临很大的冲击,给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西方影视中的恐怖、吸毒、贩毒、暴力、色情等节目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给民族群众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西方的暴力电影、色情电影严重影响民族群众的健康生活、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犯罪很大的因素是模仿电影电视节目的情节,模仿电影里面的刺激行为等,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西方一些电影电视充满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宗教主义等价值观念,容易诱使一些青少年追求享乐主义。在广西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一些乡村的青年大多数出去打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很多青年对读书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即使读了大学也不好找工作并且成本又高,他们更加关注电视上播放的现代生活,追求大城市的梦幻世界,想到大城市去淘金等。从长远利益看这是不利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因为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了,民族乡村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从何谈起?构建和谐文化从何谈起?《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要努力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要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这正是针对当前西部地区人才外流、人才匮乏的现象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稳住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民族乡村必须要稳住人才,才能构建社会文化。

2、民族影视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面临严峻挑战给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带来非和谐因素。传统的民族影视文化主要是以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广大民族群众为旨归的,在服务层次上比较单调,然而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外来人口流动加快、民族地区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数量明显增加,传统的民族影视文化在服务层次上更加显得多样化、复杂化,在现代性转化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并且外界信息爆炸与民族影视信息吸收的容量及能力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带来一些非和谐因素。

民族影视文化在服务层次上的多样化、复杂化程度不断增强使现代性转化面临严峻挑战,影响社会和谐。民族影视文化服务层次的多样化、复杂化程度不断增强主要是当前民族地区人口流动所决定的,就宏观方面而言,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增大主要表征为民族地区大量人口外流、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民族地区以及短暂流动人口量的增大,民族影视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多层次人们的需求,易言之,传统的影视文化由主要是满足本地区的民族群众逐渐演变成满足多层次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微观方面而言,民族影视文化必须满足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既包括民族地区农民群体、企事业工作人员群体、学生群体,又包括老人、青年、孩童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服务群体。传统简单机械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需求,其复杂化程度不断加强。因此,民族影视文化在现代性转化方面在一定时期很难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文化需求,容易使民族群众感觉到电影、电视节目乏味,一些人对相对单调的电影片或电视节目感到厌倦,尤其是青年人喜欢外国的影片,而电影或电视总是播放传统的战争片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容易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当前民族影视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如何健康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影视娱乐观念,培育和谐精神。

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中推进民族影视文化发展的对策

新时期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影视文化的优势,推进民族影视文化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扬先进影视文化的主旋律,倡导民族影视文化多样性发展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必须要高扬先进影视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影视文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电影制作、电视节目要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影视文化。大力弘扬我党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创新精神,电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要反映这些精神,让广大民族群众更加了解我党领导革命发展的历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引导民族群众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倡导民族影视文化多样性发展,就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电影制作要挖掘少数民族的优秀历史片断,把能够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历程的电影制作作为引导民族影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如《百色起义》、《刘三姐》、《神女梦》、《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成吉思汗》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倡导民族影视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电影电视要充分体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发展历史、民族情感等,不断满足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民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一体多翼”的民族影视文化发展模式,即以先进影视文化为主体、以各民族影视文化为翼,推动民族地区影视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和谐。

(二)政府必须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准入。营造良好气氛推动民族影视文化参与周边地区影视文化交流与互动

政府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准人是推进民族影视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影视文化的发展也必须要有个安定有序的市场准入机制。政府要规范市场准入机制,一方面要引导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影视内容,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要。

丰富影视内容,提升影视文化水平就是要生产一些符合现代理念、符合社会现实、符合现代群众心理的影视内容,比如影视内容要反映现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实生活和境遇。不断提升电视剧、电影制作、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实行制作—发行—播映—产后开发一体化建设机制,扩展影视文化的发展内涵。另一方面要全面杜绝一些非健康的影视文化进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误导观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电影制作、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盈利,生产一些色情、暴力、低俗、庸俗之类的节目来迎取一些观众的眼球。政府必须要加大净化影视市场的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影视在市场上传播。打击盗版光碟在市场上的泛滥,因为很多国外盗版光碟都包含了许多色情、暴力影片,误导群众尤其是误导青少年发展。

政府扬是抑非,不断营造良好气氛推动民族影视文化参与周边地区影视文化交流与互动。民族地区大都处在祖国边陲,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以广西为例,在中国一东盟合作框架下,推进民族影视文化与东南亚国家影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对推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扩大海外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许多民族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亲缘性,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民族影视文化与东南亚国家影视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些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周、电影周、电视周等,增强我国民族文化在区域文化活动中的活跃程度,对扩大民族影响,推动影视文化多样性发展,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都很有价值。

(三)积极整合非政府组织的资源,推进民族影视文化走出去

政府引导民族影视文化发展是主渠道,但民族影视文化不单要政府积极引导,还要大力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双管齐下,推进民族影视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民族文化坚持走出去战略,需要整合民间团体、私人文化企业、文化中介机构的资源,《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要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扶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电视剧等产品的出口,支持国内文化企业与国家知名演艺、电影中介机构的合作,推动影视文化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整合非政府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民族影视文化向外向型产业发展,不断开放新兴文化业态,扩展海外市场。通过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势头,打开民族影视文化发展的视野和渠道,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进步,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责任编辑 赵 静

作者:邱仁富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论文 篇3:

开发影视文化课程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青浦区东门小学从2001年9月起着手进行“影视文化”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至此,已经初步构建影视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办学特色也逐渐凸现。

作者:顾勤忠 朱涵成

上一篇:小学创卫总结下一篇:店面租赁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