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形象与歌唱技巧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声乐艺术中的“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歌词技巧”能够实现“情感”的更好表现,通过“情感表现”能够让“歌词技巧”得以升华。本文通过对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音形象与歌唱技巧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音形象与歌唱技巧论文 篇1:

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在声乐表演中歌唱技巧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塑造声乐艺术作品形象、渲染艺术作品氛围,能够对声乐表演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可以将声乐作品的审美内涵充分表达出来,让听众更好的感受到声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声乐表演中发挥出歌唱技巧作用的有效对策,从而让表演者更好的完成声乐表演。

关键词:歌唱技巧  声乐表演  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步与发展,声乐艺术形式逐渐丰富起来,歌唱技巧在声乐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掌握好歌唱技巧能够将声乐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熟练的掌握歌唱技巧是歌唱表演成功的关键,同时对声乐作品演绎起到直接影响,准确熟练的运用歌唱技巧能够有效降低声乐表演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概率,保证演唱质量为声乐表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表演者以自身熟练的歌唱技巧将声乐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作品中的起承转合,感受作品传递的情感,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同的声乐旋律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此时需要表演者采用不同的歌唱技巧。在激昂的音乐中,需要表演者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进行表演,宛转悠扬的音乐需要表演者以动听柔美的声音进行表演。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在传递音乐本身的情感。可以将歌唱技巧视为声乐表演艺术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歌唱技巧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声乐表演的成功与否。因此,每一位歌唱者都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歌唱技巧。

一、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一)通过歌唱技巧将作品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红利用歌唱技巧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并将作品内涵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声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利用语言与声音的完美配合能够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作者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以音乐语言为载体,表达出具备情感的艺术作品,优秀的声乐作品能够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极具艺术内涵。但是即使是多么完美的艺术作品也都会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声乐表演者运用自身的歌唱技巧弥补作品本身的缺憾,将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实现声乐作品的升华。音乐以特定的符号为载体传递情感,在节奏中表达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需要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抓住表演契机,将自身的歌唱技巧与作品协和统一。声乐表演者利用抑扬顿挫与频率不一的方式与声乐作品进行融合,将声乐作品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声乐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要利用表演语言将声乐作品内在的情感更加充实的表达出来,让声乐作品变为能够语言表达的音乐艺术。

(二)利用歌唱技巧深化作品的内涵

通过欣赏声乐作品能够有效洗涤人们的心灵,声乐作品具备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人们欣赏着优美的旋律与曲调,能够给人带来春风拂面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深层意境,给人们呈现一片心灵的净土。声乐作品普适性的审美价值,能够让每个身心疲惫的人感受到艺术的神奇与伟大。因此,声乐作品的艺术审美内涵深受大众喜爱,也备受大众推崇,其本身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带给人力量。但是,往往越是优秀的声乐作品,越是难以遇到懂得欣赏的人。优秀的艺术作品要深入人们的内心,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需要表演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这样才能在表演过程中获得人们的肯定与认可,进而保证长久的生命力。为此,需要声乐表演者以高超的歌唱技巧进行声乐表演,不仅能够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充分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声乐作品的美感,还能将声乐作品中隐含的细腻情感表达出来。此外,运用歌唱技巧能够以丰富多样的方式表达出静态作品的情感,直击观众内心,从而提高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利用歌唱技巧提升声乐演唱的品质

声乐是表演者利用自己的声音将作品呈现出来。需要具备一定的天赋才能够更好的表达出声乐作品的内涵,打动观众的心灵,但是天才并非天生,仍需百分之九十九的专业训练与努力,从而更好的演绎声乐作品。可见,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仍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歌唱技巧,根据声乐作品的不同内涵与情感,配合自身的歌唱技巧才能将声乐作品超凡脱俗的呈现出来。歌唱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声乐表演者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以技术弥补缺陷,从而将声乐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特点充分表达出来。

(四)运用歌唱技巧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音色是歌唱技巧发挥的载体,通常会将音色称为音质或音品,是声乐表演者自身的声音特点。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要求表演者能够驾轻就熟的掌握音色技巧,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要具备准确掌握音色技巧的能力,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音色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使表演者能够将声乐作品中的美感充分表达出来,为观众呈现最佳的艺术体验。例如,很多人都演唱过《牧羊曲》,童丽演唱的牧羊曲将作品中的画面感与情感准确传递给观众,为观众呈现出一副幽静环境下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而郑绪岚对作品的演绎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炽热的情感,从中能够感受到家国情怀,可见掌握音色技巧能够有效塑造艺术形象。

(五)理解歌唱技巧能够提升演唱者的审美观念

歌唱技巧是表演中的一门学问与艺术,掌握歌唱技巧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的理解声乐作品,让演唱者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效提升表演者的审美能力与艺术造诣。不同的歌唱技巧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可以将歌唱技巧视为一门技术,要引导表演者深层次理解艺术作品,表演者提供反复练习与揣摩能够体会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因此,要重视歌唱技巧,熟练应用歌唱技巧能够让表演者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是引导演唱者深入理解领悟声樂作品的重要途径。

二、在声乐表演中运用歌唱技巧的有效对策

(一)在声乐表演中掌握咬字、吐字技巧

咬字与吐字是声乐表演中最为基础的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晰的咬字与有力的吐字,能够将歌曲字正腔圆的演唱出来,是声乐表演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最为常见的咬字、吐字方法要求表演者能够在演唱过程中咬准字头,稳定的进行歌唱,字尾能够收住,这种演唱前后与中间有所不同的歌唱技巧被称为“橄榄状”咬字吐字技巧。比较常见于开口音演唱中,在闭口音与半开半闭口音中难以实现,反而容易造成咬字不清的现象。如“边疆”二字中的第一个字“边”,难以在演唱过程中打开喉咙,无法将中间字腹的部分唱的饱满,容易唱扁,听起来如同“闭”字一样,如果演唱者将喉咙打得过开,则又会像“biang”的发音。因此,在对这种类型的汉字进行演唱的时候,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能够灵活控制好口喉的打开大小。此外,需要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控制好舌头、嘴唇、牙齿等器官。例如,在平日练习的过程中,要让演唱者抓住“他”字的練习,要求演唱者能够在发音时轻咬舌尖,从而将字的发音清晰呈现出来,否则会出现吐字不清的情况。

(二)运用好呼吸技巧

要想在声乐中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情感,需要表演者掌握好呼吸技巧,具体的呼吸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具备深气息技巧,在声乐表演中深气息能够保证演唱者声音的力度,可以有效避免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出现喉头上提的情况。要想在演唱过程中保证深气息,演唱者需要在演唱过程中保证处于轻松的状态,将双肩打开挺拔胸腔。然后配合胸廓与腹部肌肉,同时用口与鼻吸气,依靠肋骨的力量扩张抬起,向外拓展胸廓,下沉横隔,如同细嗅蔷薇一样深深的吸气。此外,在歌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吸气状态,掌握呼气技巧,科学的呼气能够决定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字句。通常情况下,声乐表演中吸气的总体时长要少于呼气总时长,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呼气在起作用。保持呼气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以吸气的状态进行呼气,由小腹完成气息的输送,使得肌肉在呼气与吸气过程中进行对抗。最后,要进行合理的换气,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换气技巧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换气能够确保整个声乐表演顺畅,要求表演者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换气处理,不同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换气要求。最为常见的快速声乐作品要求演唱者在四小节的部位积极逆行换气,中速作品通常会要求演唱者在两小节部位进行换气,而慢速的作品则要求演唱者每小节进行一次换气,但在实践演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根据现实情况灵活换气。

(三)在声乐表演中运用共鸣技巧

在声乐表演中使用共鸣技巧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及胸腔共鸣,表演者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与反复的练习掌握这一技巧。在进行共鸣训练过程中,通常会让歌唱者以哼鸣的方式进行练习,从而获得头腔共鸣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演唱者保持深气息,将声音哼到眉心位置,演唱者在进行练习时,可以对“ai”母音进行头腔共鸣训练,利用“ao”母音进行训练能够帮助演唱者掌握胸腔共鸣。考虑到口腔共鸣训练需要打开口与喉咙,因此在进行口腔共鸣练习时,可以选择开口音辅助练习。不同的作品与演唱方法对共鸣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胸腔共鸣大多应用在低音部分,头腔共鸣大多用在高音部分,口腔共鸣大多用在中音部分。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多被要求应用到美声唱法中,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多被应用在民族唱法中,而头腔共鸣在进行原生态演唱时较为多见,通俗唱法对共鸣没有过多要求。此外,由于作品表达的情感不同,其共鸣要求也有所不同,在高昂的情感表达中头腔共鸣较为常见,在表达悲伤情感时,胸腔共鸣常被应用,在表演喜悦的情感时,多用口腔共鸣。因此,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运用共鸣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表演者要灵活运用头腔共鸣、口腔共鸣与胸腔共鸣,并注意切换过程中的流畅性,从而将声乐作品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四)利用歌唱技巧表达情感

在声乐表演中,在优美的音乐中表演者将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互动,从而展现出声乐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在声乐表演舞台上,表演者借助自身精湛的歌唱技巧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果表演者不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底则很难将声乐表演发挥到极致。如果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没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那就是一次失败的表演,音乐需要人聆听,同时也需要观众能够通过欣赏表演者的表演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因此,声乐表演的根本目的是要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用情感感染观众,这势必需要演唱者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需要具备卓越的演唱功底,从而演唱出优美的歌曲,让观众能够沉浸在音乐艺术中,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表演者所传递的音乐情感。

(五)创造歌唱情景

要想让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更好的演绎出歌曲中蕴含的情感,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想象力,能够想象出歌曲中的演唱情景,联想声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将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相同的创作背景下,演唱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创作初衷,进而融入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中,理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想法与情感,从而准确的使用歌唱技巧。不同的演唱者所具备的演唱技巧也各不相同,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表演者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演唱技巧,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从而展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表演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至关重要。歌唱技巧能够弥补声乐表演者自身的缺陷,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表演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歌唱技巧,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谈爱芳.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探究[J].艺术教育,2018(11):83-84.

[2]班冬丽.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探究[J].青春岁月,2018(28):23.

[3]魏佳.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探讨[J].信息周刊,2019(13):0288-0288.

[4]唐宏兵.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06):114-115.

[5]石一涵,吴莉.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6(21):58-58.

[6]常晓虹.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04):155-156.

[7]王思旭.歌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分析[J].通俗歌曲,2017(03).

[8]鲁齐.浅析声乐演唱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达[J].艺术大观,2019(12):1.

作者:吴晓艳

声音形象与歌唱技巧论文 篇2:

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

【摘要】声乐艺术中的“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歌词技巧”能够实现“情感”的更好表现,通过“情感表现”能够让“歌词技巧”得以升华。本文通过对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声乐艺术;歌唱技巧;情感表现

歌唱艺术是人类用声音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彰显。想要真正将歌唱艺术内涵表现出来,“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缺一不可,只有让两者真正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够让声乐艺术发挥极致魅力,才能够让声乐艺术真正感染每一位听众。分析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对两者的关系予以正确认识,并探索两者的融合发展渠道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简析

(一)歌唱技巧

1.呼吸技巧

充足有力的呼吸是良好演唱的基础。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需要演唱者较强的呼吸能力。歌曲风格不同,要求的呼吸技巧水平也就不同。演唱者根据风格不同和旋律的变化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呼吸。这样才能进行有优秀的演唱能力展示。

2.发声技巧

发声是在呼吸技巧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发声能力的好坏由呼吸能力的好坏决定。有效管理呼吸节奏,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声控制,使演唱声音更有持久力和张力。

3.共鸣技巧

共鸣技巧是声乐演唱的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唱歌不单是嘴巴的运动,更是人整个身体机能的巧妙运用。其中,就需要共鸣腔的作用发挥,良好的共鸣技巧可以提高歌声的音量,优化歌声的音色。人在说话和演唱时都需要打开共鸣腔,从而使歌唱更好的发声。找不到合理的共鸣腔,就会让演唱的歌声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控制。

(二)情感表现

声乐艺术就是情感表现的集中体现,没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就会失去声乐的灵魂。一名优秀的歌手,如果没有将情感融入到歌曲演唱中,即使唱功再出色也难以发挥演唱的独特魅力。只有演唱效果的声情并茂,才能让音乐更加富有独特的艺术内涵。歌手在进行演唱时,将歌曲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精心的演绎,才能全方位展现歌曲的魅力,获取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融化听众的内心。因此,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加上声音技巧的娴熟运用,才是优秀歌手的全面素质展现。

二、“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关系

(一)歌唱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从声乐艺术角度来讲,良好展现的基础是歌唱技巧。一首歌曲的制作要经过作曲、填词和编曲,最后由优秀的歌手演绎出来。而歌手的优秀演绎属于声乐艺术的二次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通过歌手优秀的歌唱技巧,将歌曲的优美旋律、歌词及蕴含的感情完美展示出来,才能达到“人曲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此演绎过程中,精致的嗓音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技巧练习,通过熟练的技巧运用,合理掌握呼吸、发声以及共鸣技巧,引起发声器官的整体协调转换,并且保持极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以完美的唱腔、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姿态完成整个歌曲的演唱。歌唱看似简单,其实需要调动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呼吸、发声和共鸣三者有机协调统一,才能使演唱有紧有收,收放自如,从而达到歌唱的优质水平。

(二)情感表达是歌唱技巧的升华和保障

声乐艺术是情感艺术的一种,情感表达就是声乐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很多歌者在进行日常的唱歌练习时,忽视情感表达能力的练习,将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完全分开,简单的认为唱歌是一项技术艺术,不是表演艺术。造成了为唱歌而唱歌,这样再动听得音乐也就就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要在声乐练习中不仅要注重歌唱技巧的丰富提高,还要注重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唱歌中充分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情感抒发进行合理地演绎表达,这样才能为演唱注入灵魂,打动听众,让歌声为听众带来情感共鸣。可见,歌唱不仅要唱出旋律、唱出内容,更重要的是唱出感情。

三、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融合

(一)夯实歌唱技巧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以人的嗓音作为创造工具,以声音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歌唱练习中,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提高唱歌的技巧发声,为在闪耀的舞台上展现优美的歌声打下坚实基础。声乐艺术,作为一种利用人的声音作为表达方式的语言音乐,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无疑是迈入声乐艺术的基础条件。只有夯实歌唱基础,才能实现更好的艺术跨越。

(二)注重氛围营造

首先要将歌曲整体的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将歌曲完整流畅地唱完或演唱时的“卡壳”,那么再优秀的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都是“空中楼阁”。在唱歌表演中,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风格进行最贴近真实情感的演绎,例如豪情万丈的情绪、浑厚的唱腔和火辣的台风等。这些要素的完美配合,营造出的演唱艺术的氛围,才是实现声乐艺术的基础。要想实现此目标,首先,要“走进作品”。要对演唱作品有深刻认识,要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意图和思绪情感,使自己切实融入作品的创作氛围;其次,要“走出作品”。如果只是对作品的原唱进行模仿式的演唱,就会显得生搬硬套,毫无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深刻理解作品创作思想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独特的歌唱技巧和情感演绎,这样才能使该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魅力。这个过程,需要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感悟,按照自己的理解高度去合理表达。这样的“一进一出”,这就为作品的演唱就打上了自己的风格烙印。其实,“走进作品”的本质就是根据自身对作品的感悟,使自己的思想和作品的思想找到合适的情感结合点,迸发出自己思想火花,去倾心感受作品的情感真谛。“走出作品”的本质是通过作品原创情感表达经过自己的内心的理解加工,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重新演绎。

(三)综合艺术修养

歌手的演唱功底再优秀,想要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度,就必须有更高的综合艺术修养做支撑。其歌手升华为艺术家,最后需要文化修养的提升。歌手在演绎一首歌曲作品的过程中,从对作品的认知体会、独特感悟、特有的风格表达等情感表达,再到歌手的文化修养造诣、唱功技巧、乐器伴奏以及听众的互动等,都是演唱艺术形成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演唱者要准确把握好所有要素,做到充分合理地调动运用。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成功完美演绎。在此过程中,禁止出现对作品理解深度不够,还自我感觉良好般的勉强做作的演唱方式。一名优秀的歌手或演唱家,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质功底,便于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和自身独特风格的演绎。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有的放矢、轻松自如地进行演唱的艺术表演。因此,歌唱练习者要切实认识到文化修养对提升声乐艺术的表演能力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经常性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和经典情感类散文等方式,不断的陶冶身心和情操,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此来提升对作品的认知和演绎境界。

四、结语

在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是灵魂,歌唱技巧是血液。没有情感表达的演唱就好比人失去灵魂,离开歌唱技巧,歌曲就好比人没有血液,也无法生存。歌唱艺术离开任何其中一者,就不能进行合理的、优秀的艺术展示。声乐艺术在技术训练与实践表演中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只要认识并且掌握这些内在的规律和原理,就能在声乐练习和表演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媛媛(1980—),女,河南省郑州市,硕士研究生,讲师,声乐演唱。

作者:刘媛媛

声音形象与歌唱技巧论文 篇3:

简论声音形象概念在女中音声区统一训练中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声音形象概念在女中音声区统一训练中有着纯技术训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女中音声区统一训练中,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被认为是学习难点。这时如果只一味强调肌体或肌肉对声音的控制是唱不好歌的,相反若动用想象,从意念上去协调肌肉和声音位置,其达到的歌唱效果是令人吃惊的。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声音形象概念对女中音解决声区统一问题极其重要。

[关键词]声音形象概念;女中音;声区统一

掌握人声“乐器”的技巧有其特殊性,它既摸不到,又看不见,非常抽象,需要用心理活动的抽象感觉来调整。在练唱过程中,学生需唤醒和激励自己听觉上的形象化能力。声音形象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声音一定的想象力之上的,想象声音的才能对于声乐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即歌唱中有强烈的音的预感是可贵的。嗓子所发出的任何特定的声音,主要因素是首先要在思想上对这种声音有明确的形象概念,声音形象概念主要基于歌者能够较精确地想象声音。从简单形式来说,声音形象概念使得学生可以想象一定时值、音准、音量的声音;从复杂形式来说,可以从声音的音质、强弱、音色、共鸣、音调变化以及其他与人类语言声音有关的乐感的声音,必须是先有想象,然后根据想象即对声音的预想,把想要要发出的声音成功地唱出来。

人体的发声器官,有些是我们能够直接控制的,如舌头、嘴唇、下巴、以及与发声有关的各种随意肌。然而,主要的发声肌肉——声带,属于不随意肌,只能完全凭借歌唱者对想发出的某种声音的想象间接地进行控制。声音形象的形成,迫使我们的发音机构以一种最精细和微妙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发声机构总是以一个复杂的、配合默契的整体进行活动,是许多肌肉精确而平衡的活动导致发出任何特定的声音,而这种平衡不是完全通过直接的肌肉控制就能做到的,声音形象概念能够成功地协调、统一并指挥这些复杂的肌肉调控。譬如,对于一个嗓音条件较好,却没有想象力的学生,可能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阶段会学得比较轻松,但越往后学起来越吃力,因为她只是凭借着她的好条件机械地学唱,根本不动脑子。而一个嗓音条件一般,却花了心思去琢磨声音,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想象声音、揣摩声音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她的进步也是迅速的。声乐界有很多最终成功的歌唱大师都是属于第二类情况(当然其中不乏嗓音条件又好,又善于思考的类型)。假如歌唱者对于所要唱出的声音自己也不明确,那么,硬要她成功地发出具有某些特点的声音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声音形象概念对女中音解决声区统一问题极其重要,对于这一点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常常会在学生中造成一些所谓的“技术困难”。在发声中学习对某些肌肉进行直接与自觉地控制只能是辅助性的,是学习声乐技巧的次要目的,但是许多女中音学生却将它当作首要目的,用体操般的机械方式进行肌肉的控制,用以代替发声器官从思想上进行控制形成声音的形象,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巧问题。有些学生过分强调直接的肌肉控制,无形中增加了歌唱时的紧张,这种紧张有时达到了使歌唱者肌肉僵化,无法自由舒展地歌唱的地步。为了扩展高音她们总是太注意喉头的位置、舌头的摆放或软腭的抬举、下巴的放下或腰腹肌是否有气息支持的力量,她们还没有从头脑中意识到声音形象概念在解决声乐技术问题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思想上的声音形象概念总会指挥并协调歌者的有关歌唱的各部分随意肌和不随意肌肌肉的活动,若过于专注歌唱时微小的肌肉活动的细节,就必然忽视声音形象的作用。

声音形象概念在女中音的声区统一训练中有着纯技术训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女中音声区统一训练中,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被认为是学习难点。这时如果只强调肌体或肌肉对声音的控制是唱不好的;相反,若动用想象,从意念上去协调肌肉和声音位置,其效果是令人吃惊的。在女中音学生过渡声区的训练中,笔者让学生在脑子里先想象这样一副图形(笔者为学生能掌握“打开咽腔”的练习而专门绘制的图形):

首先,在肌体上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也是在思想的调控下进行的,让学生有这种意识——音高既属于生理上的又属于思想上的,声音必须在思想上和生理上具备同样的高度。譬如,低音G(g)和高音G(g2)的位置是不相同的,但在唱音阶从低到高的整个过程中从思想上应该认为它们在同一位置上。随后在过渡声区问题的具体解决上,可以让学生始终想着“打哈欠”的感觉,随着音高的上升,哈欠越打越充分,此时的“软口盖”和“悬种垂”的抬举也越来越积极,同时要在脑子里想象声音贴着后咽壁往头腔里转弯再打到前面来,随着声音的升高,这个弯儿越转越大,幅度也越来越大。头脑里有了这种声音形象概念,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声音的转弯的通道上,使得多余的肌肉力量得以释放和放松,过渡声区奇迹般得轻松通过了,换声点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所谓的换声区的“技术问题”也随之荡然无存,低、中、高三个声区贯通一致,一气呵成。这种奇迹的产生就是直接来自于心灵的力量。

另外,在女中音的声乐教学中还常常运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帮助学生:让学生想象自己自腰以下像一个大坛子,体会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落底;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连贯,让学生将声音的进行想象成一串珍珠项链,气息就是穿珠子的绳儿,字音就是一颗颗的珍珠;为了让学生做到深吸气,让她们想象“陶醉地闻花香”的动作。歌唱运动是三个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声带是发声器官,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基础,上、下共鸣腔是音质的强化器。可惜,我们不可能看到自己发声器官的活动。因此,在锻炼发展它时,就要依靠形象思维,把嗓音想象成小提琴——声带好比琴弦,呼吸好比弓子,共鸣腔好比琴身。另外,还经常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去想象,如“甩掉下巴”、“吸开喉咙”、“说着唱”、“吸着唱”、“没有舌头”、“嘴巴长在咽部,用咽部咬字”等,让学生在意念中去调整发声。

歌唱是一种全面的反应,主张更多的是训练歌者,而不是歌唱本身。只有对所唱的歌曲在没有真正开始唱之前,意念中已经先有了歌曲音乐上的、语言上的以及身体歌唱器官和肌肉上先入为主的间接的预想,使得歌者在正式演唱时喉咙与耳朵达到最佳的协调。反之,在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就开始唱歌,会使这种协调的应用降低到最小、最偶然、甚至最无效的程度。歌唱者对于他们的乐器的主要控制不是肌肉上的而是思想上的。“复杂、多变的声乐技巧,是歌唱器官在人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支配下实施的方法。这种以心理活动为主、生理运动为辅的唱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抽象的感觉。但在抽象的思维中,必须使思维‘形象化’,形象思维能使‘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对歌唱器官的生理运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可见,歌唱属于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与其說是用嗓子歌唱,还不如说是用脑子来歌唱。

此外,学生的歌唱心理也不容忽视。当学生在唱一首很有内涵和情感的歌曲时,可能会出现练声时不可能出现的某种顿悟时刻。例如,有一位女中音学生,其高声区的练声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是她在演唱《梅娘曲》时,由于事先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曲所反映的内容,带着对梅娘深深地同情,眼里含着泪花,感情充沛地唱高音时,声音却变得通畅、明亮、饱满、有力,意想不到地突破了演唱高音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内心的歌唱欲望,助推學生的歌唱激情,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所反映的意境中去,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咽腔、口腔、软腭等,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的、协调一致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声区的过渡和统一。

在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带歌词的练声曲或选择一些篇幅短小的歌曲作为练声曲。

【谱例1】

【谱例2】

带有歌词的练声曲在一定条件下对女中音学生解决声区统一问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作用。学生由于注重表达歌曲的内容,相对地转移了对发声状态和声音位置的注意力,在情感的带动下不知不觉地克服了歌唱的技术问题,也恰恰使学生能松弛而协调地歌唱,发出的声音通畅自然、优美而富有感染力,从而也避免了学生走上机械、僵化的纯技术训练状态。我们通常说的“以情带声”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教学中总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演唱歌曲要比练声好得多,这是因为优美的伴奏、歌词和旋律使她们有了歌唱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无形中突破了技术的束缚,这也正是“以情带声”的力量所在。

可见女中音的声区统一训练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仅仅只专注于技术的训练是不够的,而应当调动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去“预见”声音,这会让学生将复杂、枯燥的嗓音纯技术的训练形象化、相对简单化。但也不是从此否定纯技术的训练,而应当将技术的训练与声音形象概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在声音纯技术训练过程中积极调动形象思维,用大脑指引歌唱,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情感化、人性化,从而更快、更轻松地克服声乐技术问题,步入歌唱的“自由王国”。但是,纯技术训练也必不可少,它是声音形象概念和歌唱肌体运作的基础。二者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著,李维渤选译.训练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威廉·文纳著,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6]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一).中央音乐学院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华乐出版,2003.

[8]张蕾.歌唱的钥匙[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9]程淑安.声乐与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苏雅军

上一篇:水利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志愿服务工作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