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工作方案(3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志愿服务工作方案(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志愿服务工作方案1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文明办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整合局属二级单位的公共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形成在服务范围上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在服务内容上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在服务方式上双向交流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县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承担本系统文化志愿服务统筹协调工作。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乡镇服务点,负责传达相关精神,协助制定文化志愿者相关工作规划,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局机关及各二级单位按照注册登记自愿者不低于本单位总人数60%、不低于党员、共青团员总数70%的要求,注册登记自愿者,建立志愿者队伍。

三、重点活动

㈠“传递书香幸福阅读”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

免费提供一般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提供讲座培训、图书导读、文献借阅、咨询、图书流动服务等,为读者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捐书,共沐书香,共享资源。志愿者深入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和“农家书屋”赠送图书,营造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㈡“群文辅导精彩人生”文化馆志愿服务活动

认真组织具有文艺技能、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志愿者,指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帮助策划排演文艺节目,组织开展美术、舞蹈、乐器培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薅草锣鼓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项目传承工作,向社会大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大家在欣赏和学习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配合县文明办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

㈢“文化惠民点亮生活”惠民工程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戏下乡进益求精。编排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各乡镇、村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养农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送书下乡质优面广。选取蔬菜种植、药材种植、养殖等技术资料,文学、医疗保健、人文历史、法律法规、惠农政策等书籍送到基层,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知识,引导农民用科学技术勤劳致富,提高生活质量。送信息共享工程下乡不断深入。为基层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的边缘村组送去数字信息,播放本土文化片、风光片、法治宣传片、科教片、故事片等,将贴心服务传递到千家万户。

四、工作要求

㈠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二级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动员会,号召干部职工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要规范有序地推进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工作,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要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围。

㈡统筹部署,精心组织。要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做好统筹文章。要紧密联系实际,科学制定方案,周密安排部署,扎实有效推进。

㈢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报纸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活动动态,吸引更多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和群众文艺团体,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扩大活动参与范围。

志愿服务工作方案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提升市民素质,构建和谐杜集、文明杜集为目标,以全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为依托,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拓宽领域,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杜集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二、活动内容

(一)关爱他人,打造“好人之城”。三镇二办、区直各单位深入做好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农民工、关爱残疾人等志愿服务;各镇(办)精心组织社区(村)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邻里互助、科技培训、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让基层群众在互帮互助中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全区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爱心集结号等志愿服务品牌店效应,持续开展“全区党员学雷锋、同心共创文明城”、“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助学”、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使更多的人在奉献中提升,培育更多的“身边好人”,让“当好人,长好心,做好事,有好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关爱社会,打造“和谐”。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支队,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镇(办)、区直各服务队、各基层工作站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公共服务、清洁卫生、社会治安、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公共场所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在车站广场、交通路口、商场、医院、中小学校、社区、公园景区等场所,开展文明劝导、志愿监督,引导市民提升公共文明。发挥党政机关、文明单位志愿者、开展“公务员延伸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与驻地企业共建、与农村共建志愿者服务。全区窗口行业要以“学雷锋精神,树窗口形象”为主题,围绕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大力开展体现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广播电视、文联等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动员专业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基层群众文化积极分子,组建各类文化志愿者队伍,参加基层公共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推进“和谐杜集”建设,为杜集文明创建工作增光添彩。

(三)关爱自然,打造“生态之战”。开展植树造林志愿服务活动。各级各类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每年集中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治理、爱绿护绿等各类保护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开展关爱自然志愿宣传活动。组织广大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单位、学校和社区等公共场所,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坏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传授植树绿化技术,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开展养绿护绿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广大志愿者,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参加树木绿地的抚育管护。动员热心环保公益事业人士和单位职员认种认养树木草地。组建文明劝导者和市民巡查志愿者队伍,纠正损害树木、攀花折枝、踩踏绿地等不文明行为,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民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打造“北江南、文明”做出贡献。

三、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三镇二办、区直各单位和各级志愿者组织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此项活动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基层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把活动抓出实效。

(二)要保持常态发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考核标准,各相关单位要制定各项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长年抓,抓常年,坚决杜绝学雷锋活动一阵风现象。各镇办、单位每月25日前向区文明办报开展活动记录和活动情况。

(三)要加强舆论引导。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要开设专栏、专题,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及时报道全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形成宣传声势。

志愿服务工作方案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全镇形成文明友善、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3月开始到年底,在全镇广泛开展“学雷锋、送温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关爱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病病人、残疾人的城乡特困家庭为重点,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全镇志愿服务活动和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我镇将组织开展“学雷锋、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现对本次活动作如下安排。

二、活动内容

(一)组织民政所、中心校、卫生院等部门到各村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病病人、残疾人的特困典型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结对送温暖服务活动。

(二)组织志愿者到伍家洲敬老院开展服务工作,为老人们排忧解难,主要提供生活照顾、家务劳动,休闲娱乐、身心保健、疾病防治、聊天看护等服务活动。

(三)在中心校组织各年级各班开展一次“学雷锋送温暖”为主题的班会。

(四)组织卫生院医护人员在机关内部开展普及健康及减少心理压力知识讲座活动。

(五)组织各村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每个月到所属村搞一次义务劳动。

三、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镇党委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

(二)结对服务。志愿服务队由乡镇驻村干部任联络督导员,1名村干部负责,本村本组2名以上志愿青年,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名以上志愿医师护士,中心学校安排4名以上志愿学生组成。

(三)时间安排。3月18日前,镇党委政府确定好服务对象,3月20日前开展一次“一对一”服务活动。之后,每月按各队的服务计划开展工作。

(四)表彰奖励。年底,对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组织不力、行动迟缓、效果不佳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上一篇:声音形象与歌唱技巧论文下一篇:层次教学之篮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