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精选8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一.古典诗歌形象的内涵
古典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古典诗歌形象包括:
1. 人物形象, 可分为两类: (1) 诗人形象, 即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2) 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刻画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2.景物形象, 是指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 已不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而是寄托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感悟和体验。
3.意象, 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 “象”即客观物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 而是熔铸了诗人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之情感的意象了。
4.意境,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 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 是“情化的理”, 又是“蕴理的情”;“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 就是诗人典型的主观情感与鲜明的客观物象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画面凄美而迷蒙, 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
二.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特点
全国近5年高考诗歌形象鉴赏命题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 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具有如下特点:
1. 诗歌形象鉴赏题的命制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 考查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11.11%上升到2012年的47.06%, 上升幅度较大, 比重增加的发展趋势明显。
2. 由2008年、2009年对诗歌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的考查, 过渡到2010年及其以后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考查;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考查逐渐得到重视, 且所占比重呈发展上升态势。
3.2012年高考, 第一次出现了对诗歌意境鉴赏的考查, 全部覆盖诗歌形象鉴赏的所有种类, 而且对诗歌形象考查的综合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
三.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解题方法
高考诗歌形象鉴赏题, 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题时, 首先, 要读懂全诗, 包括题目、诗句和注释, 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其次, 要认真阅读题干, 仔细推敲, 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点。第三, 要尽可能结合诗歌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诗人性格特征等, 做到知人论世。第四, 要紧密结合具体诗歌形象 (诗句) , 分点答题, 做到语言准确, 条理清楚, 答题规范。
1.人物形象
解答人物形象鉴赏题, 要紧紧抓住诗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诗句, 要明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 也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1] (2012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是一道考查诗人自我形象的试题。答题要点:具体诗句或词语+性格特征+思想感情。通读全诗, 从诗题的“最爱”, 从诗中“只知”“逐胜”“忘寒”“小立”“只爱”等词语, 再结合诗歌的题目和最后两句, 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性格、心境和情怀。诗人最爱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 怎能不忘怀!这样, 我们就可以答出:诗人“只知逐胜”而不觉春寒, “小立”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例2] (2012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问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主人公形象的试题。审读题干, 可以明确答题要点:主要性格特征+简要分析。通读诗歌题目和注释, 我们便知道, 邹明府是个县令 (身份) , 远游宁夏灵武县。细读全诗, 可以知道:邹明府“三年”出任“县令”, 可“马不肥”, 债台高筑, 只好“凭剑”偿还, “官满”卸任也只落得一车“书”, 此次远游“灵武”, 可“卧衣”哪里抵挡得住“林风”, 每天听见军营“晓角”, 连“客馆”也“未开扉”过。对此综合归纳, 就可以做出如下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 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 前程艰险, 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 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 景物形象
解答景物形象鉴赏题, 要紧紧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诗句, 回答景物形象的特征、象征意义 (品质) 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3] (2012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这是一道考查景物形象的试题。答题要点:景物形象的特征+象征意义或形象品质。审读题干便知, 答题的重点范围是“颔联”, 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细读全诗, 再重点研读“颔联”, 抓住“在野”“有幽色”“减妙香”等词语, 也就不难做出如下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3. 诗歌意象
解答诗歌意象鉴赏题, 要紧紧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具体的“象”, 再揣摩融合其中的作者主观感受的“意”, 结合全诗内容和感情基调, 回答意象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4]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题]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审读题干便知答题要点:意象内涵+思想感情。词的上片主要是通过“杨柳”意象来抒情的, 下片主要是通过“飞絮”意象来抒情的。联系词作中的“弄春柔”“动离忧”“系归舟”“人不见, 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流不尽, 许多愁”等, 我们就可以理解其意象内涵的两层含义和词作表达的情感, 即“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 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4. 诗歌意境
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 既要紧紧抓住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个具体的意象, 又要着眼全诗准确理解由意象构成意境的内涵;既要明确回答诗歌写了什么, 又要回答诗歌是如何写的, 还要回答为什么这样写;既要弄清楚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 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总之, 鉴赏诗歌意境, 需要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赏析。
[例5] (2012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 (1) (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 (2)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1) 破讷沙:沙漠名。 (2) 鸊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题干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赏析要点包括, 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逐句分析客观形象 (意象) 内容及其意义或作用, 阐明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 揭示诗歌意境的内涵, 述说诗歌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或思想感情。我们紧紧抓住诗中“雁”“日”“寒光”“铁衣”等意象, 再结合诗歌题材内容和感情基调, 可做如下具体赏析: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 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 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一、慧眼识人,辨明身份
一般诗歌中的人物身份是单一化的,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身份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然而有些诗中的人物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寄托自身理想或情感的身份,另一个则是作者自己的身份。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身份是一位新婚妻子。然而从诗题中的“近试”二字来解读,可知作者是一位应考士子。诗人运用了借喻手法,把自己比作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的新妇,把张籍比作新郎官,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概括这类诗的形象,应将本体和喻体两种身份都概括出来。答题时,我们可以这样拟写答案:作者是一个“待考士子”(本体身份),在诗中他将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妇”(喻体身份)。
要认准人物的真实身份,就要注意诗的题目、注释和暗示身份的词语等。如果诗歌不是简单的叙事诗,就要看看诗人是否在借他人自况。
二、歌哭颦笑,彰显个性
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找准诗中描写人物最有力的词汇,特别是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如毛泽东《咏梅》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句,只一“笑”字便显出抒情主人公的乐观与坚强。又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人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着装进行了详细描写,用“叠、度、懒、迟、照、贴”来描绘闺中女子“起床、画眉、梳妆、簪花、照镜、穿衣”的生活情态。然而这组词中“懒、迟”二字最见性情。慢条斯理中既见人物之稳重,又见其心事重重,多愁善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除了直接描写,间接地利用环境或他人来衬托人物也是常见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柳宗元的《江雪》,用“千山、万径”来衬“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天地万千气象之中,更能显现人物胸襟的宽广。人物虽孤独却不悲观,氛围冷寂却不绝望。在这种环境中依旧保持独立人格,更显示出人物的清高孤傲、豪迈卓绝。
紧扣关键词和主要意象,是把握人物的关键。正如《围炉诗话》所说:“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三、人以群分,情随象显
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人物类型上直接判定。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作者写闺中女子,遵循闺怨传统。其情就离不开怀人思乡、慕君盼仕的范围了。对于“思妇、游子、将士、渔父”等特殊身份的类型人物,因其寄寓的情感有固定的意思,我们可以提前整理归类。然而有些形象,不容易归类。这种情况有个共性特征,就是诗人运用了特殊手法来障眼。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一诗,诗人用了借喻之法;又如曹雪芹刻画宝玉的的《西江月》一词,属反语正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披文入情,抓住关键意象,结合所有可用信息来综合推断了。
总之,人物形象题可用“个性特征+身份+寄寓的情感、理想”的模式来解答。一共三个得分要点,如果分值大于4分,则可能会有多个特征,或者双重身份,亦或是有几层感情。解题时只要贴着人物解答,多写要点胜过少写。
【牛刀小试】
题春江渔父图
杨维桢
一片青云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
注:槎头缩颈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1. 请赏析渔父的形象。
北里
倪 瓒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2. 请简要赏析诗中“野夫”的形象。
梦游西湖
杨 基
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
瞥然一见唱歌去,荷花满湖风雨来。
3.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田舍夜春
高 启
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早行人要早炊。
4.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石潭即事
李 贽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5.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1.诗中描绘了一个敦厚质朴、自得其乐(特征)的渔父(身份)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闲适安逸的世俗生活的向往(理想)。(首先,明确身份,本题人物身份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是一位渔父;其次,明确特征,一般渔父形象多为文士所托,文人笔下的渔父多为隐士,过着远离尘世的生活,然而本诗描绘的只是渔家人的生活,渔父新捕鲜鱼,唤儿换酒,快然自足,足见其乐天质朴的个性;最后,分析感情,诗人在此并非以渔父自况,以寄所感,而是站在局外,品味人生,对渔家人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渴望)
2. 野夫是一位寄情于自然之中酣恬安稳、闲适恬淡(特征)的隐逸之士(身份),可以看作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者借野夫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淡泊和厌倦(理想)。(首先,明确身份,野夫就是作者本人,诗中描写他在北里村一天的生活,显然,这样的人是一位隐逸之士;其次,明确特征,野夫与邻人不通往来,只关心鸠鸣、焙茶之事,行吟山野,挂衣而卧,自在一天,诗中隐者闲适恬淡的特征一目了然;最后,分析情感,诗人以野夫自称,自是不流于俗,寄情于自然之中,隔离于尘世之外,所取的应是内心的宁静,所弃的是世俗的名利)
3.作者描绘了一位美艳善歌、纯情活泼(特征)的采莲女(身份)形象。作者借写采莲女的美来盛赞西湖之美,表达自己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情感)。(首先,明确身份,本诗写了一位在西湖采莲的女郎;其次,明确特征,采莲女含羞一瞥,踏歌而去,既写出女子的娇怯,又透出其纯情与活泼;最后,分析情感,本诗写的是“梦游西湖”的情景,作者明写尽采莲女子之貌,实则胜赞西湖之美,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4. 本诗塑造了一个任劳任怨、勤劳善良(特征)的劳动妇女(身份)形象。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自己对广大劳动妇女的崇敬之情(情感)。(首先,明确身份,诗中的新妇有两个身份,既是小孩的母亲,又是当家者;其次,明确特征,新妇任劳任怨,夜寒雨注时分,深夜舂粮,为明早出行的人舂米并安抚孩子的啼哭;最后,分析情感,诗中汩汩流出的深厚人情味,令人对新妇肃然起敬,作者写此诗无疑是对劳动女性的歌颂)
数学专题试题 英语作文预测 语文作文预测 理综模拟试题
练习(书P226)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描写方式: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即景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等。
(二)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比兴、铺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意象组合(列锦)、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借古讽今、白描勾勒、浓墨重彩、卒章显志等
(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双关、借代、夸张、对比等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等。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的这种手法③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技巧+分析+情感)练习:
1、(2014四川南充模拟)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1)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2014浙江,13)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写法的差异。(5分)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类型:(1)对内容主题的评价(2)对思想感情的评价(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1)山水田园诗
代表诗人: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等
内容: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的农人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感情:热爱山水,钟情自然;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厌恶官场,渴望归隐;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2、边塞征战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辛弃疾等
内容:描写边塞军旅生活、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感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销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赞叹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等。
3、咏物抒怀诗
内容: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寄寓了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感情:如:
梅——孤高不群、矢志不渝;菊——高洁淡雅
4、咏史怀古诗
内容:诗人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反映对现实的关注、怀古伤今。
感情:描绘昔盛今衰之景,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手法:借古讽今、对比等
5、赠友送别诗
感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思念、劝勉、祝福;表达分别时的离愁别
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等
6、羁旅思乡诗
内容: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
感情:表达羁旅之苦、宦游之艰;抒发绵绵乡愁、对亲人的思念感念;抒发仕途不平、客居他乡、怀才不遇、郁郁而不得志的忧愤之情。
7、即事抒怀诗
内容: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感情:忧国忧民、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鹤山。
(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疾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想怀人(羁旅之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不舍、勉励)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悠闲;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昔盛今衰的感慨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本诗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答题模式:点明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练习:
1、(2012四川,12)
子规 元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相传为古蜀帝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其他题型: 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3下载券
下载
想免费下载本文? 立即加入VIP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高考60天 高考复习必备,699元/套 快.. 震撼!《2015年高考复习》复习30天,高.. 今日推荐
60份文档
2015年研究生复试指导
赢在复试——考研复试必胜4堂课
2015考研复试英语面试通关大全 2015考研复试调剂流程图
48份文档 春季养生
春季男性必吃的12种食物
男性常搓九部位补肾又健脑
春季养生及疾病预防知识
216份文档
2015全国两会专题
傅莹:“史上最严环保法”对污染表示“零容忍”
俞正声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环境治理成两会建言热门:宁要绿水青山 您的评论
240发布评论 用户评价 暂无评论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 标】
1、了解考纲和考点;
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型答题模式。
【考 纲 解 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准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考查内容主要有:
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
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对其作用的分析;
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把握;
4、对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评价
【诗歌鉴赏途径】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一【人物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人物形象的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特点+身份)
2、分析依据: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
3、点明形象的意义或抒发的情感。
课堂示例1——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特点+身份】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析依据】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课堂示例2——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特点+身份】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析依据】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或情感)】 巩固练习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①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特点+身份】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分析依据】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意义或情感】
巩固练习2 【2013.辽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①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特点+身份】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
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分析依据】【意义或情感】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二【景物形象(意象)】
学习目标
一、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二、把握景形象的方法
三、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目标”之二
学习难点:“目标”之三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先想到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
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一下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常见意象<意象的共性&】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国君
杜鹃 磁针-----坚贞-羌笛 竹笛 羌管寒蛩 蟋蟀------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1、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5、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雨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是反其意而行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8、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篇二: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教案〉
杨艳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先分析一下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再去做题
(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三、鉴赏指导
(一)、具体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三)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四)评分标准:
(五)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
(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3、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同学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 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4分)
(同学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分)(同学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3分)误例:
(同学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同学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四、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决心,显赫必胜的信心。
五、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智勇过关: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诗中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3、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篇三:《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陶玉鑫
通联: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邮编:553400 电话:*** 0858—5325741(办)
【课题名称】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阅读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触摸古代著名诗人的思想脉搏、探究我国他们的人生轨迹。
3、培养学生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复习中学时学过的写人叙事古诗词,并能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采取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技巧,通过诗歌形象示例分析,结合一定的训练过程,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所涉及的形象类题目。
2、培养学生正确感受、分析古诗词中各种形象的能力,能准确归纳、概括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并运用相关知识正确解答形象类诗歌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理解、分析高考试题中古代诗词鉴赏题目所涉及的形象类别及意义。
2、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评价古诗词形象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能够正确解答形象类诗歌鉴赏题。
【教学资源】
1、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人教社(大纲版)高中语文第四、五册教材。
2、教师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包含音频、视频、幻灯等,并发放古代诗歌鉴赏的部分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投影幻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并讲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发轫,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而宋词则是唐诗的变体和发展。唐代诗人灿若星河,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唐代诗歌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单是流传至今、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作品,就有48000多首。词则是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成为“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发展到高峰,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风格流派,出现了陆游、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著名词人和李清照、柳永、姜夔等“婉约派”著名词人,产生了数不胜数的著名词作。大家刚学过的《将进酒》和高二所学的《滕王阁序》,就是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二、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⑴ 播放《将进酒》配乐朗诵录音,学生思考: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提示:豪迈狂放、洒脱纵情、愤懑不羁)
⑵学生浏览王勃诗《滕王阁序》,然后思考、讨论:
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提示:①相同点:两篇作品都塑造了形象鲜明、富有特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②不同点:《滕王阁序》是一篇熔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的古代骈文精品,它塑造的是诗人借以抒情的“物象”;而《将进酒》则是一首饱含深广忧愤和自我信念的悲而不伤、悲而能壮、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诗歌,它塑造的是诗人自我抒情写意的“人物形象”。)
三、深入探究,引入新知
1、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如何把握以“人像”为主的诗歌和以“物象”为主的诗歌呢?请看下边诗词:
①《江雪》诗中的“蓑笠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②诗人在《山居秋暝》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回点拨,最后由一个小组总结发言。
(提示:⑴a.“蓑笠翁”是一个孤傲、清高、决不屈服,与恶劣环境抗争的人物形象。b.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目的是赞美那种敢于与恶势力抗争、保持独立人格的情操,从而寄予自己孤独、超脱、自傲的复杂情感。⑵)a.《山居秋暝》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等自然景物,以及浣女喧竹、渔舟穿莲的百姓生活。b.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c.诗歌表现出诗人对安闲淳朴生活的向往。)
四、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问题:语文高考卷中的诗歌形象鉴赏有何特点?可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提问后投影幻灯片:《鉴赏形象要点》和《形象类诗歌鉴赏题题型》,学生再根据自身体验讨论、回答。)
1、鉴赏形象要点:形象,在诗歌中即意象,它是综合了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的总和:
⑴分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⑵思路:先把握形象特征,次分析形象中的感情,再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形象类诗歌鉴赏题考题特点:
⑴纯形象题,如“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等;
⑵形象特点题,如“所见景色有什么特点”;
⑶形象鉴赏题,如“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所见景物,请作简要赏析”。
五、给出示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复习资料上的2010年全国一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问题:⑴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⑵(略)
(参考答案:⑴a.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b.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六、归纳总结、收获提高
1、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讨论交流,教师再投影“解题分析”幻灯片
解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2、课堂练习(投影幻灯片)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拒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课外作业: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题目: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提示: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参考文献】
《201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第122—142页 青于蓝考试研究室崇文书局20106月第一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学徐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实际 开展班主任积极性研究》、《中学生不能养成嫉妒他人的习惯》等三十来篇教育教学论文,参编《201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2012年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青于蓝考试研究室主编 崇文书局出版)、《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突破点点通》(武汉出版社2012年9月版),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教师重点个人课题研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在全国和省市教育部门、教育科研学术单位主办的论文评比大赛中多次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征文大赛荣获一等奖多次。
篇四:第一节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形象的含义。
2、掌握诗歌中形象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中形象的鉴赏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教学方式:形象含义、方法指导、习题巩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及讲授
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课后作业2、3 第二课时:作业讲评
第三课时:景物形象、课后作业1、4、7 第四课时:作业讲评
第五课时:事物形象、课后作业8、9、10 第六课时:作业讲评
第七课时:诗歌中传统意象、课后作业6、7 第八课时:作业讲评
第九课时:记诗歌意象、基础夯实练习
第十课时:作业讲评
第十一课时:习题课
(各类班级根据情况选择做题的数量)
第十二课时:习题课
备课人:康龙虎、尉聪然
第一课时 古代诗歌鉴赏之___ 诗歌的形象
一、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其作用的把握、对意
象的把握及其寓意的感悟、对意象特征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常见“形象”分类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
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
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第一人称写
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第三人称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
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
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事物形象是指那些托物言
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诗中所咏叹的石灰。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
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
郭等等。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就是一幅清新、恬
静、纯朴的山村风景图。
二、方法突破
(一)、如何把握诗歌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感知形象。形象在诗歌中都是显性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
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
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征,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形象,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人物形象中
有诗人的褒贬倾向,物象和景象中更是往往寄托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借助诗
歌的形象,一步步深入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它进行赏析评价,这才算是完成鉴赏工作。总之,鉴赏诗歌的形象,要兼及形象本身、形象特征和形象背后蕴含的诗
人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在鉴赏形象的方向和途径上才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误。
(二)、鉴赏诗歌形象题的考查角度及答题模式
角度1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诗中如何体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型例题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
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
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
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二: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词中
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
线。(如何展现?)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
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意义)
例三: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
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例四: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寒冷、寂静(或:冷峭)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例五: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思路点拨 1.解题方法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二步,分析诗句之中如何体现,结合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练习题
1.(2010·福建,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a 【解析】(1)既然找出与诗题相呼应的字,就要把握诗题中可能有照应意义的词语。从诗题本身看,一个关键词是“访”,一个关键词是“隐”。与“访”相呼应的应该是动词,表现“访”的有关动作行为的,从诗句看,应该是“踏”;与“隐”相呼应的有“不出门”“无人迹”等。由此可断定答案应该是“踏”。
(2)隐者的形象主要是通过诗句对“隐者”的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表现出来的,写隐者独酌,既表现出隐者的避世生活,也表现出率真自然的性情。
(3)本题是在上一小题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延伸,只要能明确原诗中所寄寓的“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就不难判定本题的答案。a句诗说的是陶渊明回归园田,怡情自然的脱俗情怀,语出其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b句语出李白的《蜀道难》表现了蜀道奇险的状况,表达了不如早早归家的希望。c句语出杜甫的《登高》,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苦恨”。d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人被贬往蛮荒之地,病卧浔阳,即使是暖春早晨鲜花绽放,即使是中秋夜晚明月当头,诗人无朋为伴,无友共赏,只好自斟自饮,借酒遣愁。景虽美人却孤,晨虽良意却闷,诗人以美景显哀情,借春江秋月将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潦倒、精神上郁闷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课时
角度2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要求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a.考查意象类
(200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句写小桥流水,自是江南水乡特色;次句写绿岸浮萍,突出石湖的宁静清雅。
三、四句写景即为写人。全诗意境空灵而寄寓幽远,造语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和效果。b.考查意境类
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 城 早 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不能空洞地用一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了事。
总结: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
篇五: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县)。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并不玄虚,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把握正确的方法,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按照答题三部曲,把答案完整规范地组织在一起,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作业布置
阅读《出塞》,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文学即人学” (高尔基) ,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考生们要“对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考试大纲》) 。因此, 鉴赏人物形象成为平时的考试乃至高考当中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为了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 我们在阅读叙事性文学作品时, 应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了解描写方法, 感知人物形象
【方法解说】
关注人物形象, 把握性格特征, 要注意学会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入手。“正面描写”, 主要是指传神的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生动准确的行为描写等;“侧面描写”, 主要是通过描写他人或他物, 从侧面来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外还有细节描写, 对比描写等方法。这些都是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 为读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必要手段, 所以不容忽视。当然, 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不是目的, 高考不会在名词术语上设置问题, 准确理解人物性格, 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这往往是高考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文本展示】 (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
例1:现在, 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 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1) “又来催饷了, ”他心里说, “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 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 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 再不然, 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 两只手湿淋淋的, 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 挂号信, 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 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 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 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 并有一种特别风韵, 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 他又何必紧张, 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 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2) 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 因他为小城送来———不, 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但愿它不常有。
(师陀《邮差先生》, 有删节)
题目: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考生答题时先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人物性格。具体到此题, 第 (1) 处画线句是邮差看到学生写给家长的信件后的心理描写, 包括两个意思, 一是知道学生又要钱了, 二是很体谅家长们的辛劳。这也表现了邮差善解人意、仁厚体贴的性格;第 (2) 处画线句是间接转述邮差的心理, 他有时也会给别人传递不好的消息, 所以感到抱歉, “但愿不常有”。这一处心理描写刻画出邮差勇于自责、心地善良的性格。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 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 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 他为此感到遗憾, 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二、品析环境描写, 把握人物性格
【方法解说】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能够起到烘托的作用;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它无不左右着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所以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文本展示】 (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14题)
例2:……有一天, 琴店来了两位父亲, 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 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 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他们各拉一曲后, 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 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 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后来, 他们果然都成了“家”, 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 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 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 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 推波助澜。
最后, 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 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 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 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 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但自从分开后, 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 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 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 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 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终于, 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 跃下阳台, 一命呜呼。
那时, 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 随弓皆断。弦断之际, 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 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 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 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 他疯了。
……
(梁晓声《双琴祭》, 有删改)
题目: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人物形象的个性形成, 往往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 合理地鉴赏人物形象, 就要紧扣环境因素, 分析环境描写, 包括体味环境特点, 把握它对人物命运及其最终结局的影响。具体到此题, 题干要求筛选出“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 这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 即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 所以考生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 并分点概括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1) “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 (2) “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 (3) “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 (4) “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三、分析文本情节, 统观人物形象
【方法解说】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史, 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换句话说, 人物性格往往是在情节发展中表现出来, 又在情节中得到发展。一般来说, 把握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 为人物形象分析提供了依据。但要注意: (1) 考生在通过分析文本情节来概括人物的特征时, 要达到全面、恰当、实事求是的要求; (2) 题干要求分析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正面形象, 所以考生要注意从正面概括其特点; (3) 人物性格虽说具有多样性, 但往往有主次之分, 所以考生答题时要着重把握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文本展示】 (2012年高考安徽模拟卷第12题)
例3:……那时候, 每次舅舅来, 我和姐姐都会感到很厌恶, 因为他一来, 就会从我家里进行一番“抢掠”, 甚至包括我和姐姐还没用完的作业本, 还没打算丢掉的衣服, 都难以逃脱他带来的那只欲壑难填的大口袋。当然, 舅舅每次来也没有空手, 他总是会带来一些诸如汤子面和小豆腐之类的城里人不易买到的东西, 可是我和姐姐不爱吃, 总感觉那些东西像喂猪用的。
舅舅没别的嗜好, 就是喜欢喝点酒, 累了一天之后, 喝口酒能解解乏。每次孩子给他打回酒来, 他都要往里面兑些凉水, 那样的酒难喝极了, 他却喝得津津有味, 也只有那个时候, 才是他最惬意的时候, 仿佛灰暗的人生里透过的一丝霞光。
上高中的时候, 我和同学玩牌机, 输红了眼, 直到把100元学费输个精光。那时候, 100元不是个小数目, 我害怕极了, 开学好几天, 老师催了好几遍, 我却迟迟拿不出钱来交学费。我不敢和父母说, 那样会被父亲打死的。我想到了借钱, 可是同学们都不肯借给我, 最后, 我想到了这个令我厌恶的舅舅, 明知道他穷得叮当响, 可是没有办法, 我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
舅舅为难地直挠头, “唉, 总不能为这个把学习耽搁了。”舅舅让我先回去念书, 他来想办法。看着舅舅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我知道肯定没戏了, 这只不过是他的托词而已。没想到第二天, 舅舅竟然真的来学校给我送来了100元钱。“这件事我不会和你父母说, 但你要记住, 以后一定不要再玩那个东西了, 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我狠命地点头, 第一次感觉到了舅舅的可敬可爱。
后来我才知道, 那次, 舅舅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猪。
舅舅没日没夜地拼命挣钱, 养家糊口, 就在家境刚刚有些好转的时候, 舅母又病了, 瘫痪在床。不知道为什么, 他的生活仿佛被命运撕开一个大口子, 苦难一个接着一个, 老天爷似乎有意和他过不去的样子。但舅舅并没有被苦难压垮, 而是咬紧牙关, 60多岁的人了, 还在工地上当力工。因为他没有劳保, 唯一的两垧地也都给了孩子, 他还得生活, 还得伺候瘫痪在床的舅母。
终于有一天, 他在脚手架上跌下来, 从此一病不起, 而包工头却不闻不问。那是他这辈子唯一停下来不去劳作的日子, 也是他生命的终点。因为没钱医治, 舅舅终于没能挺过那个冬天。舅舅撒手人寰的时候, 也没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在他病重的日子里, 我去看望他, 给他捎去一件新衣服, 可他不穿, 他开玩笑说, 带补丁的衣服穿着暖和, 厚实。
如今, 舅舅在地下依旧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吧。我不知道, 那些补丁, 能否真的给他带来温暖。
我只知道, 这些穷人的补丁, 替那些富人们缝补了心上的洞。
(朱成玉《穷人的补丁》, 有删改)
题目:联系全文, 说说文中的“舅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生要学会在通览全文、梳理情节的基础上, 进行多层面的理解分析, 注意把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从相关情节中提取出来。解答此题, 先理清文章的叙事情节, 即“小时候, 我厌恶舅舅来我家→有一次, 舅舅卖猪替我交学费→后来, 舅舅从脚手架上跌下来病死了”, 同时“我”对“舅舅”感情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最后就将“舅舅”的形象逐渐凸显在读者面前。
【参考答案】舅舅是一个贫穷、勤劳、坚强、富有爱心、宽厚仁慈的人。
四、创意解读人物, 进行个性化阅读
【方法解说】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中出现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 要求考生立足自我,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感悟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所谓“探究”, 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有所发现和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层级。
【文本展示】 (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
例4: (1) 那年我去宏村, 正是深秋季节, 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 层林尽染, 草黄枫红, 间杂粉墙黛瓦, 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 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 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 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 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2) 但是, 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 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 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 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 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 在有雨的夜晚, 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 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 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 卧听雨打残荷, 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3) 其实, 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 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 每年莲藕起出之后, 就再也没人去管它, 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 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 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 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
(韩开春《荷叶》, 有删节)
题目:在第 (2) 段和第 (3) 段中, “林黛玉”和“我”都见到了残荷, 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更强调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考查。具体解题时, 考生需要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 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 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 最后分点表述。
【参考答案】 (1) 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 有身世之痛; (2) “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 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 (3) 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 (经历) 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 寄人篱下, 身世凄凉, 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 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 有着美好的童年, 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 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提问模式
在平时的测试当中,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如下几种:
1. 把握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 简要概括人物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2. 请结合文章, 简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
3. 简要分析第×段的景物描写, 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4. 你认为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何用意?
5文中刻画的“×××”和“×××”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解题攻略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鉴赏人物形象题, 考生要注意掌握如下方面:
一、一般技巧
在高考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题中, 分析欣赏人物形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要想既省时又高效地解答此类略有难度的题目, 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两联”“三抓”“多维”。
“两联”是指考生在分析欣赏人物形象时, 要注意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 密切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地位与身份来思考问题, 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身份特征, 其鉴赏作答的着眼点及用语范畴有很大的区别。
“三抓”是指抓住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 抓住曲折波澜的故事情节, 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及文章中出现的议论评价性语句。
“多维”是指考生要善于多向思维, 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欣赏人物形象, 也就是既要从多方面对人物的思想情操进行概括, 也要从多个角度对人物的本身性格特点进行赏析。
二、基本思路
具体鉴赏人物形象时, 要把握好如下基本思路:
1.使用简洁的语言, 从总体上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 画出作者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以及通过描写环境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特征的语句。考生在明确了作品中列举的相关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 再具体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还要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或者社会环境, 依据画出的句子, 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也要善于在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 努力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变化, 探究出寄寓于相关物象或环境中的思想情感。
4.用准确精练的词汇, 概括出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和意义, 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三、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时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 从文章实际出发, 紧扣作品对人物言行举止及心理神态等的描写以及相关的议论评述, 而不能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乱贴标签, 更不能将“莫须有”的东西强加在人物身上, 并且凭空分析, 一定要结合作品内容来分析归纳。
考生表述答案时, 要对人物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换句话说, 就是对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不能仅用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述, 还要联系作品的相关内容作必要的简单分析。概括时要尽可能做到要点全面, 并按某一顺序排列。
※强化训练
一件毛衣的温度
徐芳芳
19岁那年, 我第一次去北京, 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爱情。任我在他校门口一直等着, 他还是没有出现。夜还是来了, 我流干了泪, 收回了所有希望, 准备打道回府。
半夜的时候, 我坐上了去南京的列车, 车厢里人很少, 也很冷。一会儿的工夫, 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我把长袖拉得紧紧的, 希望能将自己尽可能多地装进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鼻子开始发痒了, 一个接着一个的喷嚏不听召唤地喷涌而出, 还带着黏黏的液体。
我四下寻看着, 抱着一丝希望看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来御寒。当头转到左前方的时候, 我发现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生在看着我。当我俩眼神交汇的时候, 他赶忙将头低下。我没再理会, 继续寻找着。再看到他的时候, 发现他还在看着我, 脸通红, 眉目微蹙着, 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觉得奇怪, 便仔细打量起他来。这是个长相不错的男孩, 挺拔的身材, 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 因为瘦, 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显得空荡荡的。
可能感觉到我一直看着他, 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 嘴微微蠕动了一下, 又没了声响。随即, 又低下头去。顺着他的眼睛看下去, 我发现他一直盯着手中的袋子看。那是一个深色的购物袋, 还能隐约地看到最底下留着一小撮已经发干的泥土。从我的位置处, 可以辨别出袋子里装的是衣服。是衣服又怎么样呢?难道我要向别人借衣服吗?可是, 寒冷一阵阵袭来, 我越来越觉得冷。
后来, 我从厕所回来经过他的位置前, 小心地问:“袋子里的衣服可以借我穿下吗?等下车我就还你。”他猛然抬起头, 有些惊讶, 又有些欣喜地看着我, 拿出袋子里的毛衣, 红着脸说:“毛衣上有个小洞, 你不介意的话, 就穿上吧!”道了声谢谢, 我拿着毛衣疾步回到位置上, 立刻就将它套在身上。身子顿时暖了起来, 一个个鸡皮疙瘩也像败军一样急急撤退了。
等身子暖和起来, 我才注意到毛衣的袖口处的确有个手指般粗细的小洞, 在一整片灰色中显得很扎眼。我看着那个小洞, 幡然醒悟过来为什么他一直看着我欲言又止的样子了。他一定早就觉察出我的处境, 想借衣服给我, 却又碍于衣服的不完美不好意思将衣服递上。瞬间, 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我心里来回翻滚起来……
到南京的时候, 他将毛衣留给了我, 我没有拒绝, 因为有毛衣的相伴, 我不再感觉到寒意。至今, 我还留着那件毛衣。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一个陌生人与你相遇, 只占你生命中短短的一寸光阴, 有时却又显得如此珍贵。不知道, 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自己的一个小举动给当时失恋的女孩带来多大的宽慰与温暖。
(选自《女士》)
题目:文章主要运用哪些方法来刻画男生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烛
丛维熙
教师节到了, 我回忆起一位把我引上了文学之路让我一生难忘的国文老师。
那是我读初中二年级时, 开学后一位新老师走进了课堂。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 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冯雪枫、田秀峰。他直白地说:“胡风、冯雪枫的大名, 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了, 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 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 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 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 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 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我在一天下课之后敲开老师宿舍的门, 借口是补交课堂上没能完成的一篇作文。我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 印有他的名字。对我来说, 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 无异于一声雷鸣,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
上第一堂作文评讲课时, 他兴冲冲地在全班朗读了我那篇补交的作文。田老师在朗读时, 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 一会儿摇头晃脑, 一会儿停步凝思, 犹如一个大顽童。多少年后, 我感知从那一刻起, 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 因为我的文学潜能, 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 并得到了他的认可。
第二件难以忘却的事情, 还是缘于作文。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文中叙述了我童年时, 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 叠垒石塔的悲怆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童年伙伴, 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 没过三天他就与世长辞了。他走了之后, 再看那满山桃花时, 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
田老师径直把我的作文交给我的家叔从陆人。家叔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曾在天津大公报冯至主编的副刊上, 发表过诗作, 此时家叔在此任教导主任之职。当天, 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 在求证了作文的真实性后, 告诉我:“这篇作文是田老师送来的。他认知你身上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文学细胞, 我看了你的作文之后, 也认同他的意见。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 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
田老师常说他虽然不是算命的先生, 但他能管窥到我的未来极有可能是与文学结缘的人生。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 在我少年时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可惜, 他只教了我一年国文课, 就调往天津去任教了。1951年我也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所以, 我对这位老师给我的文学初步加薪助燃之情, 一直牢记于心。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有一次我接受采访时, 提到了这段往事。后来, 田老师通过报纸给我写来一封长信, 除了与我叙说别情之外, 还用他当年的幽默, 在信中问我:“我能算上个识别千里马的当代伯乐吗?”我复信说:“田老师, 您是一个杰出的教师, 在我眼里, 是伯乐中的伯乐。我不是千里马, 而是一条只会拉车的笨马, 您把一匹‘笨’马, 调教成奋蹄远行的‘奔’马。”
多少年过去了, 田老师的音容笑貌, 仍鲜活如初———他影响了我对人生之路的选择。一个好老师, 能够识别学生中的草和苗, 并能把草变成苗而对其加薪助燃者, 怕是智者和超人了。
(选自《解放军报》, 有删改)
题目:下列对田秀峰老师的性格特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田秀峰老师第一次走进“我”的教室的开场白, 其风格不仅直白、幽默且不失夸张。
B.“我”借口补交作文往田老师宿舍的目的有二:想得到重视和了解田老师是怎样的人。
C.看到田老师书架上《一串念珠》书皮上他的名字, 令人震撼, 难怪他会个性张扬, 自称“三峰”之一。
D.田老师在全班朗读了“我”的那篇作文。他“兴冲冲”的神态决定了“我”从文的归宿。
E.伯乐会识别千里马, 而田老师不仅会识马, 还会把别人眼里普通的马调教成千里马。这表明田老师善于挖掘人才, 更善于激励和培养人才。
【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解答时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 并知晓其作用。然后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而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重点从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和品格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文章对男生的刻画, 主要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 有力地表现了男孩内向拘谨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
2.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与理解能力。解题时通读全文, 注意把握相关信息, 从而概括出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AE (B项, “想得到重视”的说法没有根据。C项, “令人震撼”的原因是“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 而不是“难怪自称‘三峰’之一”。D项, 不仅仅是这种神态, 还包括“朗读我的作文”这件事, 以及他的动作行为和班上的影响等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相关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生活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显然,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第一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第二步,
标准。⑤不会在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轨道上迷失。
学生完成填空以后,对于分论点、举例论证、归纳论证等概念就会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认识。学生就能明白论证段首先要有分论点,然后用一两句话阐释分论点,再举两到三个事例证明分论点,接着对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照应分论点。由于所留空格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在填②③两空时必须仿照第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例写出来,从而避免了学生由于无话可说,一个事例写几百字导致文体不明的情况。
以上选择的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法论证的段落。同样,我们还可以选择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法论证的段落让学生填空。段落的“完形填空”训练到位以后,就可以进行全篇的“完形填空”了,这样学生在“填空”中就能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比单纯地拿一篇范文给学生,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好得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合理安排结构”,同时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完形填空”作文法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结构”,让学生在考场上拿到高于起评分的分数,但对于学生“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因此“完形填空”作文法比较适合在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针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使用。一旦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鉴赏诗歌形象】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练习06-17
考点一鉴赏诗歌形象09-16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07-08
2022-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形象题09-12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诗歌鉴赏意境07-05
诗歌鉴赏基础09-12
《雨巷》诗歌鉴赏09-20
王勃诗歌鉴赏10-22
2024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