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案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音的产生教案(精选9篇)

声音的产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准备]

军鼓、鼓槌、豆子、音钹、音叉、皮筋、尺子。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高兴吗?

师:那咱们唱首歌,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会场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放松了,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还能给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素材,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能对声音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吗?(出示课件:奇思妙想)

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引导学生筛选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出示课件:实验),老师也有几点建议要提醒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生自由探究)师: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让哪个物体发出了声音。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有两个发现:一是让学生发现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二是让部分学生能初步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物体本身都会动。]

师:看来,通过刚才的初步研究,同学们有这么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再动脑想一想: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生分组讨论)

师:来,告诉大家,你们组准备怎样研究,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说,可以借助手或豆子来观察物体的变化,这个办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这些办法亲自试一试,看看物体在发声时本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组研究)

师:好,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把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师: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怎样? 师:“动”,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课件出示:振动的概念)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吗?”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设计以上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仅本节课实验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生利用材料再次体验)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 师:那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师:是啊,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想办法让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物体只要不振动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其它的问题,在今后的时间里老师很愿意跟同学们继续研究。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欢乐。

师:(师边播放音乐《小白船》边深情地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轻轻地站起来,和全体参加会议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本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最后又在音乐中结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声音,处处有声音,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会场。]

[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从试讲到正式举行公开课,讲了好几遍,在几次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以下几点,对我教育颇深。

课前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优美的歌声,边尽情的欣赏边欢快地拍手、跺脚、打肩膀,气氛异常活跃,师生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所以我的心情特别好,师生之间在异常融洽的氛围中探究交流。课堂上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大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让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但并不是单纯地让物体发出声音,因此,我重点提醒学生:在让桌上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关键之所在。开始备课时,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只是期望学生能答出“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就行。结果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越多,不就越说明他的探究活动越成功吗?学生要不是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他能有那么多的发现吗?能说出那么多让老师都想不到的发现吗?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且越多越好吗? 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体验了“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认为结论的得出已是非常简单,便很自信地说:“通过刚才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动脑得出来的,更不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来的。

声音的产生教案 篇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愿望”, 然后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如下: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那些原来不发声的物体发出声音, 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一边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一边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用力按住、弯曲、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 它们就能发出声音,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呢?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在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观察发声的物体和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了解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 猜测人说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学生他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原以为他只会说从书上看来的, 谁知他说可以证明的, 就让他到上面来演示给大家看, 然后让其他同学带着疑问, 跟着这位学生把手放在喉咙处, 试发出声音, 感觉振动。通过个别同学的演示、同学们的实践和讨论, 同学们都能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外延伸

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后, 布置了拓展性的课外作业:人说话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反思

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群体 (包括和教师) 的讨论切磋。”我认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 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感知发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延伸拓展。

二、抓重点, 破难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 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 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 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设计教学时, 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1) 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 (2) 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靠振动发出声音, 故在学生制造声音这个活动环节上, 使得学生能充分地活动起来; (3)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 拓展引申, 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养成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行为习惯

《声音的产生》活动设计 篇3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寻找乐器发声的部位,从而指导学生通过试验,探究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二部分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不同,通过试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大小,高低的原因;第三部分拓展,利用所发的试验材料(玻璃杯。水,筷子)演奏简单的乐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试验探究出声音大小,高低的原因。

2通过自己制造和模仿声音,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音叉、小槌、小鼓、豆子、口哨、玻璃杯、水、筷子。

2演示实验材料——音叉、小槌、小鼓、古筝、玻璃杯、水、筷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才赶紧回到教室的?(上课铃声)哪上课铃声是提醒我们干什么的呢?(上课了,该回课室了)是的,那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铃声,还有一些什么声音呢?(学生举例。)

同学们知道的声音真多,那对于声音,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同学们非常的善于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演示乐器,制造声音。(拿出音叉、小槌、小鼓并敲打发出声音来。)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老师是怎样让音叉和小鼓发出声音的呢?(敲打)

2讨论,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能让这些乐器发出声音呢?这些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将你所发现的记录在老师发的空白纸上。)

3刚才老师用乐器发出了声音,那现在你们能不借助任何乐器全凭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吗?请学生示范。

三、探究声音

1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比老师厉害,能不借助任何的工具发出声音;那这些声音都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请学生回答并演示。)

2实验证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同学的猜测到底是正确的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1)给每组发放实验材料:音叉、小槌、小鼓、豆子。)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材料设计出试验方案。

(2)材料发放后,请每小组的组长领取材料并说明试验后要将结果记录在老师发放的空白纸上,组长在交回材料。

(3)试验一,请同学们拿起音叉,用小槌敲打音叉,然后用手轻轻的抚摸音叉,你感觉到了什么。

(4)实验二,请同学们把小鼓放在桌面上,在小鼓上放上豆子,然后用小槌敲打鼓面,发生了什么?

3小组汇报:经过各组的试验,得出结论: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拓展:制造,模仿声音

1探究声音大小的奥妙

(1)现在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2)科学探究:老师这里有一些口哨,请同学们用这个口哨吹出不同大小的声音,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口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原因。

2探究声音高低的原因

(1)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又发现了关于声音的新秘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除了有大小之分外还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子。

(2)是的,声音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高低之分;我们常说的男高音,女低音;乐器上的高音和低音等等都是声音高低不同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声音的高低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首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演示古筝的高音和低音,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古筝能发出高低音的原因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

3拓展,用简单的器材。自己创造出不同高低,不同大小的声音

(1)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玻璃杯、水和筷子,我们能让它们发出悦耳的音乐般的声音吗?(学生探讨)怎样做到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4

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学号:08506013

姓名:孙广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08506013孙广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达到: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备】扬声器、小纸片、音叉、玻璃杯、手机,玻璃瓶,抽气机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飞机轰鸣,工地噪声······让人心烦意乱。

在声音的海洋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比如发出优美音乐的琴,弹琴的时候,琴弦在振动,如果用手压住琴弦,琴声就停止。现在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声音是否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首先,同学们用手摸喉咙,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喉咙在振动 演示实验

1、把小纸片放在播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

2、把振动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学生回答:观察到小纸片会振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教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分别由气体、固体、液体的振动而发生的。

教师:我们能听见身边同学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歌声,能听见远处列车的轰鸣声。那么声音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声音能否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呢?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的传播

1、问题: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方法:让学生们进行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将一个闹钟放在钟罩中,比较闹钟在空气钟罩和真空钟罩中能否听见声音。

3、分析与论证

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能听见敲桌子的声音;拍掌时鱼会被吓到;真空钟罩中不能听见闹钟的声音。

4、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速

教师: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分析

例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2: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1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速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5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声音的产生教案 篇6

课型:新授课 总序第1个教案 编写时间: 9.2 执行时间:9.6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和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声体在振动,声音靠介质传播。难点:声音靠介质传播。教具:

演示用: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泡沫塑料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水槽,水,两块石块,多媒体系统。

学生用:文具盒,橡皮筋,梳子,硬纸片。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广播声、电铃声、流水声、汽车声,„„。大家按照老师的课前要求利用所带物品,自己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如:铅笔轻敲文具盒发声,嘴巴对笔筒、笔套吹气发声,用硬纸板拨动木梳齿发声,„„。判断学生已兴趣浓厚,此时恰到好处地追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实验

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

2、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学生实验

3、用手摸着自己颈前喉头部分,大家齐读“声音是怎样产生”;

“同学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反过来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捂、按、捏、握”等方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出声音。最后在学生实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为了加深印象,老师再做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1、敲响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用手握住音叉,再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

同学们举一些发声体振动发声的例子。

教师补充:人说话、歌唱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学生自己找找感觉)。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角,左复翅上有音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合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声鼓——振动发声。蜂、蝇、蚊靠翅膀振动发声。所以说,发声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作媒介吗?声音可以通过哪些介质传播?

演示实验

2、真空铃实验。把一只闹钟(或电铃)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随着空气逐渐抽出,而钟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钟声又逐渐加强。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声音靠物质传播。

演示实验3、取两个相同的音叉,照课本P25图3-2放好,敲响左边的音叉,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和左边音叉靠近的小球是否运动。

结论: 气体能传播声音。

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靠的是空气传来的。

演示实验

4、在盛水的水槽中,用两个石块,互相敲击,你能否听到石块的敲击声? 结论 :液体能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4 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然后在桌子下面用指甲轻刮,你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 固体能传播声音。同学们例举声音的传播。教师补充:

(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逃,表明水能够传声。

(2)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到网里。

(3)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优美乐曲。

(4)“土电话”能传声。

(5)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从而得出: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蹬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1)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2)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闪电后,才能听到雷鸣。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阅读“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一标准大气压、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小结:引导学生得出

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2、声音要通过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作业:

1、例举两个发生体振动的实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篇7

本课是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课《听声音》来研究探索的,为后面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等课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让学生去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本课是探究实验课,教学设计体现探究核心,培养科学素养。我设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创新:①在探究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一些泡沫颗粒在鼓面上,鼓面发声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在上下跳动,是由于鼓面上下运动产生的,比没放泡沫颗粒效果更明显。②“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这一环节用铁条替代音叉棒敲击音叉来做实验,可以使声音更强,效果更明显。③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声吗?这一环节学生用手按住发声的锣、琵琶等物体,手有振动的感觉,当锣面,琵琶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这样很直观的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理解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准备: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泡沫颗粒、米、琵琶、课件、记录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小游戏(播放有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情境的录音)

请同学听声音,猜物体,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像这样的声音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作出假设

谁来大胆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设计意图: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研究兴趣,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老师用力按压锣鼓、用力弯曲钢尺、用力拉橡皮筋,问:同学们有没有听到声音?

你能用那些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看哪个小组方法多。(注意:声音不要太响,小心橡皮筋弹到眼睛)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敲 拍 弹 擦 拨……

讨论、分析:为什么老师花了那么大力气不能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你们轻轻一敲、一拨,它们却能发出声音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有没有办法证明?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制造声音,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同时又在活动中融入了思考,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接下来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可能是敲、拍、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展开活动,自然而富有挑战性】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活动:使尺子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它物体(锣鼓、橡皮筋、铁条等)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实验记录单学生继续实验,完成后把材料放回原位。

记录单:观察鼓、钢尺、橡皮筋的发声过程

3、思考:鼓、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生开始真正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学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活动三:观察振动的物体

1、提出问题:物体发出声音就一定会振动吗?你们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2、出示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的鼓在振动。

(在鼓上放些泡沫颗粒、米粒。它们会跳动)

3、其它物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吗?你们用什么办法观察到振动?

(击打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条、用大小不同的力去击打音叉和铁条、用手握音叉和铁条手会麻,放在水面,水面会有波纹。)

4、我们观察到:发声的物体的确在振动。反之,如果物体不振动了,它还会发出声音吗?

师出示锣,你们有办法让发声的锣的声音停止吗?这证明了什么?

5、请学生说:“我是好学生,我爱科学”你发现哪里在振动?

6、小结:现在如果有人问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会用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件出示: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溪水叮咚是由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鼓的发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今天老师很开心,现在送大家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原来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许多的秘密,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声音的产生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以“让我们来制造声音”这个活动展开对声音的研究。通过“制造声音”使各种各样的材料发出声音,目的是在活动中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人也可以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唱歌、跑、跳„„甚至人体内部也会有声音:心跳声、呼吸声、肠蠕动声„„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出假设,有了前面的事实根据,相信学生会作出与结果差不多的假设,对此,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为证明学生的假设,教科书设计了各种方法来证明,还安排了能“看见”声音的活动,完成从假设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研究方案;采用多种方法验证结论。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⑵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3.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设计思路

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辨别各种常见的声音。但声音的产生具有不可见性,学生只能从生活体验中得到一些模糊的认识,对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不了解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弄清学生已有的有关声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以探究为中心,通过运用多种探究手段,让学生经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观察、取证—汇报、交流”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一起讨论,一起分析,并描述、记录、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氛围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找规律;懂得尊重证据,用科学事实说话。

四、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小鼓、鼓槌、锣、锣槌、叉、口琴、瓶子、尺子、纸、梳子。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音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悦耳的声音使人愉快,嘈杂的声音对人有害。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这些是什么声音?(播放:雷声、水声、鸟鸣、飞机升降声、钢琴声„)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声音,真是奇妙!你想研究声音吗?要研究声音就让我们先来制造声音吧!

2、亲历活动,提升认识。⑴借助物体制造声音。

①每个小组实验桌上都有一些材料,咱们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想办法用这些材料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比比看,哪个小组制造的声音多。然后,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只要能说明问题,写得文字越简洁越好。开始!(教师参与各小组活动,不干预学生活动,只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对声音的零碎的感性认识做一分类和整理,认识到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汇报,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面教学做好准备。②各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用尺子、瓶子、梳子、纸制造不同的声音。)⑵利用自己身体制造声音。

①刚才大家借助各种材料制造了许多的声音,那么,如果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用你自己的身体,你还能制造声音吗?最多能发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呢?你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声音,进一步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这样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②汇报:说话、拍手、打响指、捏关节、碰牙、心跳声、肚子咕咕叫„

3、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有本事,能制造出这么多的声音。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板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和高低?什么是噪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提出的问题会五花八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比教师提问效果更好。另外,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概括并板贴出来,使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也使问题变得清晰化。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研究,要弄清这些问题,你认为我们得先搞明白哪一个问题?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先研究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

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贴)

4、假设并验证。

⑴让我们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根据学生回答板贴:振动?摩擦?碰撞?)

⑵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根据,可是真正的科学结论光靠猜想是不行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生答:验证)好极了!各小组先商量一下,研究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开始。⑶交流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是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好机会。学生提出的假设正确与否,教师不做评价,这样为后面探究性学习中去检验猜想打下基础。

⑵分组实验。

①除了你们现有的实验材料,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锣、鼓、口琴、叉等乐器,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注意:不要弄的声音太响,以免影响其他小组。(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前,让学生对问题发散性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能使学生共享这些方法,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去研究,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的好习惯。②汇报交流。(各组代表各抒己见,师揭下板贴“摩擦和碰撞”,留下“振动”)

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我们能看见声音吗?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探究进一步深入。

5、进一步验证。

演示实验:老师要给大家做一个实验,请你仔细观察。要求是: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先介绍音叉,然后用鼓槌敲响音叉,迅速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现象:水面波动,有水珠溅出。)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

⑶你们也能想个办法让大家看见声音吗?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深入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6、反思与评价。

今天上的这一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

7、小结:我们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发现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应用这一方法还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例如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下课。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对体育课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思考 篇9

一、体育学科的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

由于高考等各级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广大农村学校在热热闹闹的素质教育背后,还在进行着扎扎实实地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考试学科的中小学校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活动,体育教学的环境和教师的工作量,均得不到领导的充分重视与关心。导致了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课,体育场地器材得不到相适应的配备,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工作保障和监督机制,体育教师无可奈何地沦为了学校的弱势群体。因此,包括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在内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受到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们的重视。

集体备课是对即将开始的单元教学任务进行学习与理解,是对单元内的课时教学过程进行构思与预设。集体备课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积极自觉全身心地投入。积极的、富有成效的集体备课,可以展示体育教师群体的才华和创造力;消极的、马马虎虎的集体备课,则会形成教师之间交流的障碍和知识的壁垒。集体备课是体育教师编写好教案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体育教师才能做到“手中有文、心中有案”,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师上课才能源于教案而又不拘泥于教案。学校管理者对体育工作的偏见,常规的教学检查只追求体育教案有份量、课堂教学队伍整齐和运动队比赛有名次等方面。体育教师教学有困难,没有人指导与帮助;教学出亮点,没有人表扬与鼓励;体育课上好上差一个样,这必然导致体育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在本地区教学检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村中小学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没有集体备课的空间,集体备课记录大部分是自己捏造;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多为兼职,没有能力开展体育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只是走过场,即使在较好的学校,由于缺乏有效地检查与考核,体育集体备课有准备无中心或是有中心无主题,议论没有实质性内容,最后把某一老师或备课组长的备课当成集体备课。体育教师不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集体备课和编写体育教案,体育课教案的编写就不会有质量保证,这是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体育课教案形式和内容缺乏规范要求

无论什么形式的体育教案,在最后结束的部分总会留有课后小结的位置,可是,体育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案的时候,搞不清楚这些课后小结是一节课的小结呢?还是几节课后的最后小结?因为体育教师往往都要任多个班级的体育课,一份教案计划要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中被多次重复使用。对此,教育教研主管部门没有对教案小结部分作出明确规定,学校教务部门也无法作出具体要求,结果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形式上的检查,课后小结记录难以与教案形式和内容相一致,教案编写的形式和内容缺乏深层反思,课后小结没有具体的内容指向,体育教案变成了书写一些形式主义程式的套话。

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总是要去查找一些资料,对体育课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学习与理解,也会学习和模仿老教师的教案,摘录一些精品教案中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技巧,以期在体育课的运用中,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师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因为在每一节体育课上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教学智慧的激发,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体育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和个性展示,需要学生们在配合中发挥主动性。青年体育教师只有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记录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即时反思,如同收集每节课闪光的珍珠,经过一个单元和一个学期后必要的整理和总结,不但能够成为体育教师编写教案的资料宝库,而且能够成为教师设计教案的教学依据,进而成为体育教学科研和撰写教学论文的信息源泉。但是,由于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缺乏,体育教师承担的工作较大,青年体育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进修或教研活动,加之体育课教案没有规范的形式与内容,也助长了部分体育教师研究教案编写的惰性,每节课后教案的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形式,进而影响到体育课教案编写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这也是体育教案产生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下降,造成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达成要求相差甚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得到了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投入的欠帐太多,学校教育的布局调整所能提供的优质资源,仍然不能满足满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造成了许多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人数众多,突出了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如本地区的城区学校,学校的班级多,班级的学生多,已经达到了学校的承受极限。虽然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配备比较好,但是与学校的班级数和班级的学生数一比,还是杯水车薪。

体育教师编写教案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其劳动的效益还有赖于体育课的教学实践。教案编写中预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很好地达成或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也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对教案编写的热情和效果。充足的体育活动器材,宽松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谐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也能激起体育教师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案的信心,编写出高质量的体育教案。试想,一个体育教师面对着众多的学生和不足的场地器材,即使编写出了体育课的教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不能有效使用,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学生活动不能充分开展,师生间因体育器材不足,造成的教学矛盾非常尖锐,体育教师在无序或无奈的操场上一筹莫展,领导怪其无用、学生愿其无能,体育教师地地道道成了学校的弱势群体。此种情形之下,体育教师还能有编写教案的热情吗?可以这样说,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体育教案教学目标不能达成,造成了形式主义教案的大量产生,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形式主义教案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配备不足,体育教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率过低,以及体育教案本身形式与内容上缺乏规范的要求。当然,也有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的原因。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包括体育教案在内的各项体育体育工作,在学校的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取得更大的改革动力,收获更多的改革成果。

(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223600)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0”》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音频处理软件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