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师:铝片琴、八个装有不同位置水的试管、长短不同的铝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等。

教学重点: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强弱

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说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变化?

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3、实验:怎样让钢尺发出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轻轻拔和用力拔,声音的强弱会变化吗?尺子的振动幅度会有什么变化吗?

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的声音,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声音强振动快(大、重、响)弱振动慢(小、轻)

二、声音的高低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

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唱出1-7这里很重要,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3、学生跟着教师唱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轻、小和响、重;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二)研究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

1、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观看。敲击(不让学生看到)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猜测:它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测。

2、教师将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拿出来,再次敲击,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观察发现相同材质的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发橡皮筋,让学生研究音高与发生部分的关系,并用简图和文字进行记录。如果学生不会画简图,则示范画图方法。(皮筋拉长变细声音高,皮筋收缩变粗声音低)

4、汇报交流:

(1)呈现记录表,汇报我们的发现,并演示。每组可以派2人汇报。(2)汇报:我们发现橡皮筋拉长变细,声音高;缩短后变粗,声音低。(3)板书:高 振动物体小、短、细

低 振动物体大、长、粗

5、辨别应用:

出示试管,吹试管发出声音,问谁在振动?加水再吹,声音的高低会产生什么变?发现试管内加水后空间变小变短,吹出的声音高,水越少,空间变大变长,吹出的声音越低。

敲击不同水位的水杯,声音的高低又会产生什么变化?

三、制作吸管乐器

提问:没有这么多的试管,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出示吸管,推荐一种制作吸管乐器的方法。出示PPT图片,制作过程图,让学生来试试,能否吹出乐音。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前,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这课录像,于是就借鉴了喻的教学思路,引用了喻老师的“拍手”游戏,让学生搞清楚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由于学校仪器室只有一个示范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只能做演示实验。于是我就先做简单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的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结论猜测七根试管里装有不同位置的水,吹不同的试管发出不同的高低音,敲打水位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敲和吹发声体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一、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想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2.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对探索宇宙的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合作学习和自主实际观察中养成合作意识和求真精神。

3. 意 识 到 技 术 对 于 科 学 学 习 的 积 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月相,提出问题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月亮吗?圆圆的月亮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你还见过什么样子的月亮?

2.小结:月亮有圆有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月相的变化。(板书:月相变化)

3.提问:关于月相变化,你想研究什么?(板书:1.月相怎样变化?2.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月相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想研究的问题”的特点,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月相变化的猜想作铺垫。

二、猜想月相变化的规律

1.谈话:研究月相我们首先要了解农历。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农历是按月相周期制定的历法,今天我们观察月相就是使用农历。初一到十五,我们叫做上半月,十五往后称为下半月。(板书:上半月下半月)

2.提问:研究问题,一般从猜想开始。我们先来猜一猜,上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么变化?下半月呢?(板书:缺—圆圆—缺)你为什么这么猜想?

3.(出示相反的月牙图)都是月牙形的月亮,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上半月月亮由圆到缺,亮面是在左还是右呢?下半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科学猜测并非异想天开,它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猜想后让学生说说猜想的依据,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然后通过观察月相,发现月相亮面有左右之分,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继续研究。

三、模拟验证,了解变化规律,探究原因

1.提问:月相到底怎么变化,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需要观察多久呢?

2.谈话:对于这些问题科学上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阅读:阅读课本模拟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模拟方法。

追问:(1)为什么要逆时针转圈?(2)月球为何涂成一半黑一半白?(3)亮面为何一定要对着太阳?

4.小组示范模拟实验,并纠正错误。

5.小组实验:实验开始前,老师还有个提醒,模拟地球的人要注意观察月相是怎么变

的?上半月和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是在左还是右?

6.汇报:你能说说上半月月相会怎么变吗?下半月呢?

7.提问:通过刚刚的模拟实验,想一想月相的变化可能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继续研究,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观察,但是观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模拟实验的方法,再通过追问三个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模拟实验的缘由。实验前再次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样的探究才是有目标、有针对性的。

四、用“Stellarium”软件观察每天的月相

1.提问: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那每天实际看到的月相和我们刚刚模拟实验观察到的月相一样吗?我们需要怎么办?(观察)

2.谈话:观察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有很多困难,比如:什么时间观察?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月亮吗?月亮什么时候升起?天气不好怎么办?这是一系列的问题。

3.认识“Stellarium”软件:今天我们将借助一个虚拟天文馆来帮我们观察,有了它的帮助我们可以看到任意一天的月相和月亮出现在天空中的时间。

4.演示操作。

5.小组活动,画月相。

6.小组展示:说一说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设计意图:观察月相对于孩子而言是有困难的,他们对于月亮运动规律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懂,此环节借用“Stellarium”软件来模拟一个月的月亮运动,学生观察过程兴趣很浓,同时激发了学生课后观察月相验证的兴趣。

五、小结延伸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还知道些什么?刚刚我们画出了下一个月的月相,接下去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生活观察验证)

设计意图:观察月相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有了在课堂中画的月相和记录的时间,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课后继续观察验证,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也让课堂真正得到了延伸。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我将“画月相”和“给月相排序”两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因为,让学生先画月相,再给月相排序,这样势必会花掉大量的时间。于是,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直接抛出问题“月相怎么变化”,分别让学生对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进行猜想。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不难想出上半月的月相是由缺变圆,下半月的月相由圆变缺。然后再对猜想进行适当的分析。最后再通过“Stellarium”软件帮助学生观察一个月的月相,画出每天的月相,记录看到月相的时间,从而对月相变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用软件观察月相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再次验证了月相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发现了月亮和太阳每天的运动方式是有规律的。对于观察时画下的月相和记录的时间,学生们很想课后继续观察验证,课堂得到了延伸。

论教学模式课堂变化与反思 篇3

关键词: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变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98-02

杜郎口中学位于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该校的成绩曾连续10年在县里居倒数之列,一度濒临并撤的边缘。1997年新校长崔其升临危受命,面对杜郎口中学一盘散沙的现状,崔校长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革。崔校长因地制宜,借鉴外国的民主课堂教学形式,破天荒的砸掉讲台,撤掉讲桌,在教室的三面布置上黑板,这种大胆的创新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在教学模式的内容上,更是开创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三大模块,六大环节”。三个特点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为预习、展示、反馈,六大环节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1]。

经过“八年抗战”式的课改历程,杜郎口中学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有鲜明杜郎口特色的课堂教学体系,形成了杜郎口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在于教师过分追求事实性知识,进行注入式的传授。学生更是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化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和独立性,完全束缚在课堂“管道式”传授过程中。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霸占着课堂,更多的是为学生穿插引线,起引导作用,深深感悟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内涵。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中理解,交流中反思,互动中提高。学生分组聚团而座,相互帮扶、讨论合作、共同探讨。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提高了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分组合作的方式更是发展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相互帮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大幅减少了学习分化的现象,提高了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模式下师生间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概括[2]。王夫之认为教与学是互有区别而又统一的过程,“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教与学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也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我国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此产生“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甚为偏颇,把教师与学生视为对立的主体和客体,从根本上否认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二十五年以来,我国教学领域的独特景观是: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强调;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毫不妥协。”[3]张华教授在其论文中表达出我国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现状。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彻底改变,确立教师和学生相互生成的交往关系。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没有讲台讲桌,教师没有以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和学生混杂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由听众变成“课堂的主人”,在平等中参与、合作、学习和成长。教师与学生呈现出新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持续和谐发展。在人格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受到教师的尊重,没有传统课堂的压抑和束缚,无论男女同学,不管优差生,都能大胆发表见解,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合作。

(三)新课改下“三维目标”的体现

步入21世纪,我国跟随世界基础教育发展潮流,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教学进一步发展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通过“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教师讲授,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吟诗谱曲,小品相声,学生将知识内容通过层出不穷的方法展现出来,不仅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绎更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明确要求的三维目标,目的是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时代的社会情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杜郎口中学秉承的“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要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例如在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就“美国该不该投掷原子弹”这一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立场鲜明,有同学认为:“应该投,原子弹起到促使日本投降的作用”;有同学认为:“虽然起到促进投降的作用,但对无辜人民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还有同学认为:“应该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加强我国综合实力,培养人才实现强国战略”[4]。同学们的辩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潜移默化当中升华了感情,同学们立志好好学习做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更是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所在。

二、反思

(一)取得成功的原因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学校教学质量的低下和危机四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内部动力。前文已述学校改革前所面临的困境,“穷则思变”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存和发展本能构成早期改革的原动力。其次,富有胆识和毅力的学校管理者直接推动学校的改革,崔校长面对困境大胆创新地实施改革,依靠个人决策,强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推动改革,凭借自己的魄力和言行赢得众人的信任和支持。再次,杜郎口中学位于边远的农村学校,其物质、文化、环境相对艰苦,远离喧嚣繁华的物质环境的诱惑和干扰,为学生心无旁骛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校园环境,这是极为有利的条件。最后,宽松的管理环境为学校改革减少了外在阻力,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改革的持续进行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杜郎口中学光鲜的背后,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顾明远先生在为《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一书代序中写道:“‘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重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是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4]杜郎口中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吸引优秀教师的条件并不是十分有优势,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杜郎口中学进一步发展的短板。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热情,更需要实施教学改革教师们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在杜郎口中学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以往只顾知识传授,教教科书的水平上,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预习课的筹划指导,展示课的组织释难,反馈课的纠正和整合,都需要任课教师认真负责落实好。除此之外,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的把握,学习指导和学生情况的了解,都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效果的因素。

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学校,都是同样的道理。“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依法治校就无从谈起。”[5]杜郎口中学实施改革初期,在缺少明文条令,规章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赏罚奖惩,更多的是崔其升校长自行的决策,“优则举,违则更,众者从。”例如,其弟崔其同工作不好,就撤职,工作好了再恢复职位;看到学生拿的教鞭太长而老师主任无意更换便交罚款惩罚[6]。在李镇西先生《保卫崔其升》的一文中,更是将其称作是杜郎口中学的“皇帝”,学校几乎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一切都是他说了算,所谓“法制观念”,几乎没有体现。

3.坚定改革者的培养

崔校长进行改革的决心是坚决不可动摇的,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足以征服其他任何人,这份精神和毅力是何等弥足珍贵。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当崔校长退休后,有没有人能够顶得起来,杜郎口中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何去何从,会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结果呢?这需要拥有同样坚定改革的继任者。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成功可行的,是符合杜郎口中学的实际情况的,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要坚定改革的信念,坚持走杜郎口中学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同时要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建设,有的放矢地培养和指导年轻骨干,团结务实,积极探索,统一思想,才能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走得更顺更远。

参考文献:

[1]靖恒海.解密杜郎口·行动[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8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9.

[3]丁钢.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

[4]崔其升,邱学华,谢金国.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

[5]姜国平.学校规章制度的法学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3,(5):7-8.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篇4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增加难度,提高学生证的认知度。

课堂中,学生利用身边的乒乓球和音叉进行实验,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

把声音找回来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习并模仿常见的象声词在游戏中练习并巩固。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9个小动物卡片、课件、挂图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请你猜猜我是谁》

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摸一个孩子的头,这个孩子说:“请你猜猜我是谁?”其余孩子猜出名字。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幼儿答:听声音猜出来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声音,听!教师拍手、教师撕纸,幼儿在次猜一猜。

3、在一个美丽的农场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可爱极了,农场里可热闹了,咱们去看一看吧!

4、出示挂图: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幼儿答 ②这些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幼儿答

5、教师讲:有一天农场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小动物被巫婆施魔法,声音一下子消失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把声音找回来。

6、幼儿猜想多种办法。

7、出示课件:仙女姐姐的办法:只要会学这些小动物的叫声,它们的声音便可以找回来了

8、布置任务,并出示课题《把声音找回来》

9、课件依次出示:

小猫 小狗 小鸭子 小鸟 羊

喵—喵 汪、汪、汪 嘎嘎嘎 喳喳喳 咩咩

青蛙 母鸡 公鸡 奶牛

呱呱呱 咕咕咕 喔喔喔 哞——哞

① 出示图片,让幼儿学动物叫,再出示象声词卡。

② 学公鸡叫时,孩子学的是生活中的口语,告诉孩子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采用字典公公的读法:喔喔喔

③ 小动物解救了,他们说:“谢谢咱们班的小朋友。”你们高兴吗?

④ 归纳总结:象声词的含义,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就是象声词。

⑤ 举例子说明象声词。如风儿呼呼的吹,雨沙沙的下等。

10、指名仿编故事。

11、游戏《点兵点将》

游戏规则:每人发一张动物卡片,电脑当裁判,停止时,显示的是哪个小动物,拿这个小动物卡片的幼儿学小动物的叫声。口令:点兵点将,点到谁谁就是……

三、延伸活动

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

教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洛南县祖师中学 何爱琴

教材分析

本节课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一些化学现象的认识比较模糊,但学生对学习化学有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化学在人类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课型 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氢氧化钠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大理石,稀盐酸

教学过程(举例)举化学在人类历史上的用途。

(引导)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学生):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 ⑵打碎玻璃 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

⑸不结冰

⑹镁带燃烧

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⑷镁带具有可燃性

⑸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课堂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

2、化学书1.2.3.板书设计

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演示实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与区别

二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物理性质的描述方面化学性质的描述方面

三 辨析以下概念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愿望”, 然后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如下: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那些原来不发声的物体发出声音, 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一边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一边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用力按住、弯曲、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 它们就能发出声音,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呢?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在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观察发声的物体和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了解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 猜测人说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学生他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原以为他只会说从书上看来的, 谁知他说可以证明的, 就让他到上面来演示给大家看, 然后让其他同学带着疑问, 跟着这位学生把手放在喉咙处, 试发出声音, 感觉振动。通过个别同学的演示、同学们的实践和讨论, 同学们都能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外延伸

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后, 布置了拓展性的课外作业:人说话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反思

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群体 (包括和教师) 的讨论切磋。”我认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 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感知发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延伸拓展。

二、抓重点, 破难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 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 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 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设计教学时, 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1) 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 (2) 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靠振动发出声音, 故在学生制造声音这个活动环节上, 使得学生能充分地活动起来; (3)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 拓展引申, 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养成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行为习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篇8

本节课在新教材中被安排在了绪言课《科学之旅》后的第一节课,是有其重要的意义的。前一节课,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神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实验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开篇第一课,选取了物理学中声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起点,能够使学生在真正学习物理时依然保持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学习其他物理知识起到积极的引路作用。

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教学还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奠定了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

学生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他们对实验感兴趣,但是由于刚刚接触物理,本书的所倡导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还不熟悉,所以有兴趣,乐于动手,是现在学生的现状。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使学生全面地发展。而且,针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特点,应使学生有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物理知识的愿望和能力,真正做到物理课在“玩”中学,轻轻松松学物理。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上,我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富有启发、培养能力的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本节课我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用实验的方法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实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分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的社会特征、预备技能、目标技能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声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新课伊始,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音乐会实录片段,让学生仔细倾听。然后提问:在这美妙的旋律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讨论后,教师追问:关于这些现象,你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优美动听的音乐,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此时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生要探索的问题可能会很多,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热情和自尊心,给予鼓励的同时,向学生交代: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其他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继续学习,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1:声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指出:我们每天都要说话交流,我们都要和声音打交道。那么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猜想:当物体静止时,你会听见声音吗?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后,进而形成假说:声音,是由于物体发生某种运动产生的。

接着,学生在教师引导学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这里学生可以设计出很多实验:如:用钢板尺在桌子缝隙间振动发声;手摸喉头发声;敲击文具盒;敲击音叉溅起水花;手摩擦桌面;吹口哨;抖动白纸;敲击鼓面纸片跳舞等等。

学生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物体的这种运动叫振动。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最后得出结论: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说出常见的声音是谁在振动产生的。

为了使学生保持兴趣,同时扩展知识面,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师提出问题:物体振动发生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还没有积累太多的资料,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与鼓励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特殊的发声现象,如:蝉的发声;青蛙的发声;管弦乐器的发生等,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奇妙。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现在常用的记录声音的方法:包括早期爱迪生发明的机械唱片的原理;现在的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原理等,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信心与热情。

接下来进行探究2。

探究2: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猜猜,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集中提炼一个问题来进行探究:声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根据真空铃实验的分析,建立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动手验证假说。这里学生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敲击这一侧,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侧听声音;把桌子分开一个小缝,再试一次。敲击有金鱼的鱼缸;做玩具土电话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做后得出结论:声的传播需要物质。假说正确。指出: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介质。重点介绍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同时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介绍月球上宇航员间的通话方式。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演示水波与声波的类比,使学生明确声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从而突破难

点。

以上教学,我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一部分是声速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演示回声现象,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不能马上听到回声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出声速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自学声速表,并请学生思考:从声速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归纳后,得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的速度大,而且声速不仅和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最后举例说明。

三、课堂小结

本课的课堂小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总结:

1.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

3.拓展: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4.情感: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巩固练习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习题的配备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注重动手动脑能力,为此本节课我选取了以下几组习题:

1.夯实基础:选取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习题,强化本节所学知识。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创新训练: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4.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习题;

2.开放作业: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和声有关的玩具吗?它利用了什么原理?

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不束缚学生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策略。教学中,我将教材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从问题猜测、形成假说、实验探究到得出结论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环境,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意识。在物理课上,探究实验是分组进行的,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节教学也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9

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以两种具体物体发出声音的不一样进行比较。教师要善于把多个学生对多个物体声音的比较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就是响度大,音调低不是响度小,这可能与日常说话中常用“高”、“低”来表示声音大小有关。如“高声大叫、”“低声细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用语中涉及声音时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要注意分辨,不要一听见“高”就认为“响”。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篇10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经历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这节课时,课前我精心准备小组实验器材、做实验。

课前几分钟把小鼓分发到每个小组,让他们尽情地敲。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个人可以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许多物体也可以发出声音。比如敲击音叉、拍手、拍桌子等。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简单的导入后,我让学生自主完成三个探究活动: 1.按一按鼓面,敲一敲,观察; 2.弯一弯钢尺,伸出桌面压紧,拨动;

3.拉一拉橡皮筋,弹一弹。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全班交 流,让学生自己说出三个发声体都在振动。再观察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发生的变化,思考水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最后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值得肯定的:一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浓厚。每个人都不闲着,小组内的分工合作比较好;二是课堂上针对探究活动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钢尺伸出桌面多少合适?声音真的是钢尺本身发出的吗(如果没压紧,钢尺敲桌子也会发声)?三个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有什么不一样?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系统概述;开发环境;帮助说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34-01

一、系统概述

1、系统名称。智慧机电-机电好声音-云端与管理员软件

2、项目概述。机电好声音是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丰富高职校学生的业余生活与娱乐而举办的学生选秀活动,举办至今深受各界学生与老师的喜爱,但由于受制于高职校教学与作息的时间限制,导致其参与人数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发了机电好声音项目,使用手机参与比赛参与投票,将机电好声音的选秀,淘汰赛,投票,个性秀,歌王决战等环节全部移植到网络上,使其使用数字网络化,不再受限制于时间与空间。

3、开发环境。本项目具体程序由3部分组成,本文主要讲述其服务器端软件功能网站部分使用Visual Studio 2005进行开发使用ASP.NET 4.0作为开发平台,管理员管理软件使用Visual Studio 2005进行开发。

4、数据库。SQL server 2005

5、使用场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推广后可适用于江苏省所有高职类联合职业技术学校。

二、项目功能使用说明

机电好声音-移动客户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通过“智慧机电-机电好声音项目-移动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介绍,本文重点讲述了其网络端的工作原理,如何管理相关选手信息与观众信息;如何控制海选、淘汰赛、个人秀与决赛信息。

包含门户端口,比赛报名,参与投票,查看结果四个主要核心,四个核心界面的需满足其网络访问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块:

1、结合学校教务处对应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进行核实学生信息;2、上传并下载参赛选手对应的个人信息与参赛歌曲;3、上传投票观众所选择的投票与评论。

由于这篇文章主要是项目的功能需求分析,而不是具体的执行算法流程介绍,所以我们简单的将以上功能进行细分与量化归为

网络端管理学生数据库,学生数据库条目存放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普通基础变量,比如字符,整数,小数以及简单字符串等2.数量较大的字符串信息,主要是选手对自己歌曲的相关介绍与投票观众对选手的评论,由于字数变化较大,不适合使用数据库条目进行存放,所以将其保存在一个文本文档中,按存放的序号进行编辑读写,而数据库中只存放对应的编号3富媒体文件,主要包括选手的个人头像已经参赛歌曲,由于富媒体文件本身就比较大,而且为了避免失真,所以就直接存放于目录中,数据库放置其存放地址。

三、帮助说明

1、网络端API的访问

网络服务API函数

门户端口

1、Boolen check_info(string Name, string StuID,string classID)

//学生信息验证程序,移动端上传学生名字,学生ID,班级ID,返回布尔值,true表示验证成立,false表示验证失败

2、Int update_info(string Name, string StuID,string classID,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int age,int grade,int gender)

//上傳学生的注册信息,移动端上传学生名字,学生ID,班级ID,软件用户名,软件密码,年龄,年级,性别,返回整数值用户ID,UserID,用户ID由服务器生成,应对每个选手独一身份

3、Boolen check_login(int UserID, string password)

//登录验证程序,移动端上传用户ID,用户密码,并与数据库验证,返回布尔值,true表示登录成立,false表示登录失败

比赛报名

4、Boolen update_profile(int UserID,string Singer, string signature, string[5] idol)

//上传选手的参赛信息,移动端上传选手ID,选手艺名,个性签名,偶像(最多选5个)返回布尔值,true表示上传成立,false表示上传失败

5、Boolen update_img(int UserID, string img)

//上传选手的个性头像,移动端上传选手ID,个性头像,返回布尔值,true表示上传成立,false表示上传失败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gzggyy/archive/2011/08/02/2125237.html

6、Boolen update_song(int UserID,int num, string song,string introduce)

//上传选手的参赛歌曲,移动端上传选手ID,参数歌曲目录,歌曲地址,歌曲介绍,返回布尔值,true表示上传成立,false表示上传失败

默认一个人只能上传3首歌,第一版默认只上传一首歌,num默认1 song为歌曲存储地址

参与投票

7、download_info()

//下载所有的比赛相关信息,包括个性头像与歌单

8、download_song(int UserID, int songID)

//下载相关的对应歌曲,手机端上传对应的参赛歌手用户ID,与比赛歌曲用户ID,比赛歌曲是download_info()程序对应下载时获得的

9、Boolen update_judgement(int UserID1, int songID, int UserID2)

//上传对参赛选手的相关评论,移动端上传投票参赛选手的用户ID于UserID1,参数歌曲songID,自己的用户ID, UserID返回布尔值,true表示上传成立,false表示上传失败

10、Boolen update_vote(int UserID1, int songID, int UserID2)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内容,一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是声音传播的介质。首先,教师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探究声学知识的欲望,同时揭示研究主题。然后,通过声带振动发声、音叉振动发声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声音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在设计“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中,并不是按照“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的常规探究步骤,而是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主选择仪器去体验不同物体发声时确实在振动,并能够初步运用科学语言和表达技能说明实验现象。

其次,师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有老师的演示(声音在水中传播)、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声音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有观看视频(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感受观察、记录、描述、分析的学习经历。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篇13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且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声音的高低》一课我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实验中理解声音有很多,感受声音的高低,区分出声音的强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这节课在上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课前活动,会弹橡筋琴的,弹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会拉二胡的,拉一首给同学们欣赏,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亲自动手实验、交流等探究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

二、转变自身的角色。

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设计、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如:利用玻璃杯和水,怎样使他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这个实验时,我引导:你们可以利用水和玻璃杯,让他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接着小组讨论该怎么做?再通过实验,要发出高音,杯子应该放多一些水还是少放一些水?学生演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杯子。通过这次小实验,同学们明白了:瓶子里的水多,声音就小,瓶子里的水少,声音就大。

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14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2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这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研究《走近秋天》这一课题,我让孩子们在课下收集了有关秋天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了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

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在读中投入了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了与作者共鸣的效果。

2、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以第一小节为例进行了想象方法指导。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指导想象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道别”一词,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偏离想象轨道,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想象,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说一说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

3、想象创作,练写小诗。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和学生就秋天的特点做了很多交流。引导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诗脱口而出。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3

上骨干教师课时我就选上了这篇课文。当我到杨老师班上上这课时,感觉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智慧的课堂。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师:“有谁知道叮咛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话的意思。”“就是叮嘱的意思。”“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哪谁嘱咐谁?”

生:“大雁嘱咐白云。”

师:“可能嘱咐一些什么?”

生:“大雁说:白云,你自己保重!秋天来了,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

生:“大雁说:白云,我们不能跟你作伴了,秋天来了,我们要去南方旅行了。”

生:“大雁说:嗨!白云,再见了!明年春天我们又会回来陪伴你的。”

师:“那在生活中,你们是否感觉到也有一些人在叮嘱你们,那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的老师。”

师:“是啊!他们都嘱咐一些什么呢?”

生:“我每次上学的时候,我妈妈都会在我耳边唠叨:上课要听讲,不要和同学打架。”

生:“我每次上学的时候,我奶奶准会叮嘱一遍又一遍: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走斑马线,不要追赶打闹,要注意安全等等。”

生:“我们的杨老师在我们每次写生字时,都会叮嘱我们:要认真观察,不写错字。要细心,以免写错。用涂改液和改正纸的习惯很不好。”

生:“我们杨老师在我们写作业时总会叮嘱我们:眼要离本子一尺,胸要离桌子一拳……”

……

这时,一个叫李扬阳的男生大声说:老师,为什么说是“暖暖的叮咛”呢?是啊!这个问题简直是提得太好了!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这里为什么说大雁撒下的是暖暖的叮咛呢?”同学们都愣了,沉默不语。

于是我就着刚才的话题问:“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如此叮嘱你们是为了什么?”

生:“都是为了我们学习好,习惯好。”

师:“这又说明了他们对我们怎么样呢?”

生:“很关心我们,很爱我们。”

师:“这样的关心和爱使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这样的关心和爱使我们感觉到很温暖!”

师:“那大雁对白云的叮咛就像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们的叮咛一样”。

生:“爸爸妈妈、老师对我们的叮咛是温暖的,大雁对白云的叮咛也是关心和爱,也是温暖的。所以是暖暖的叮咛。”

真棒!你们真聪明!尤其是刚才这个李扬阳同学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问在巧妙处,问在及时时。岂不正是一堂智慧的课堂?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个步骤。

1、感受秋的声音―――首先从本组教材《秋天的雨》入手,让学生感受秋雨声,从中让学生受到秋声的感染。

2、寻找秋的声音―――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听一听秋的声音。

3、展示秋的声音―――让学生把找到、听到的秋声模拟出来。

4、说说秋的声音―――把自己找到、听到的秋声与教材中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说说自己听到的秋声。

5、对话秋声―――学着书本上的样子自己写上几句。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语文学习多元的因素,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重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5

《听听,秋的声音》是新课标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我在教学本课时,围绕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这一学习重点,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共同来聆听秋天,感受秋天景象的美好。

当学生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时,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秋天的画面,有植物,有动物,还有他们自己。置身于秋天中的他们是如此幸福,如此美好。这是第一次让学生走进秋天感悟文本的过程;学生们第二次听多媒体课件的朗读,此时学生们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世间万物皆是精灵,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听到的都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这是让学生深层感悟文本、解决学习重点目标的一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在激活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6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执教了一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这是第二单元的其中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上完课后,我感觉第2个目标中的边读边展开想象,和第3个目标巩固理解词意的方法实施得不够好。中午午辅导,语文老师齐聚会议室进行评课。总的来说,有得有失。下面将优点与不足梳理一下。

优点:

1、教师的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很紧凑。

2、教学重点突出。

3、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简洁精炼。

4、敢于让学生放手自主学习。

不足:

1、学生引导“掠过”这个词时教师的解释不到位。

2、第4、5小节可以拓展一些秋的声音,不局限于前3个小节。让学生自由发挥。

3、仿写练习可以当堂写。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可以出示图片,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课堂一开始,就应该把这篇课文的题材是诗歌点出来,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不会说第几自然段了。应该是第几小节。我现在越来越平淡地欣然接受这种公开课了。因为每一次上课就是一个改变自己,浴火重生的过程。没有这种听课的平台的提供,自己教学水平是难以长进的。课都是多上多磨出来的。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7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得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学生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就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

因为本课是以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表现、想表达,所以我在汇报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意思,然后趁机指导朗读句子。在练习读时采用单个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又作了少数范读,由于对课文把握较熟,我范读时不少学生都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读时,学生就动情多了,由此看出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学生在读时有灵感,我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后开始和学生一起续写,学生看到我也开始了续写,积极性很高,都在动脑子想,越写越想写,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后来,我也将自已写的续写读给学生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学生听了都不约而同为我鼓起了掌,这时我竟也像喝了蜜似的很甜很甜!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8

学习本课时,我并没有直面新授内容。课前我浏览了课文,本课是一篇现代阅读诗,有趣也简单。于是教学本课的方法上并没有把本课当作要传授的新授内容,将后面“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作了新授的话题。出示教材图,尽情引导学生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插入了有关看图说话,写话的要求。比如,什么时间,天气怎样?(意在引导学生能用上平时积累的四字词语)什么地方?和谁去干什么?(把所看到的加以想象修饰语,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为了衔接新课,我在引导时,使用了现代诗句的形式,板书:

秋天是一幅画

红红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洋洋洒洒

时而碰头,时而私语

它们在争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魅力。

听听,这是秋的话语。

秋天是一首诗,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潇潇洒洒

时而半空筋斗,时而落地打滚,听听,这是秋的甜言蜜语

……

就这样,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出示了阅读要求:1、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的声音?想想这些声音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点,声音是因事物特点而定)2、秋的声音在哪里?3、文中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自己也来写写这样的诗。(这环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勾、画、批、写”等方式。)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在板书的同时,也对秋的迷人景象作了些感悟,并且重复多遍,有很多孩子也能像我一样,手舞足蹈了。我像获得了宝贝似的,看着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快乐。于是出示了第一小节诗,让学生仿照写一段。(学生完成不错的,我巡视了一圈,可以说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有个女孩写到:

听听,春的声音,杨树拍拍手掌,“沙沙”

是绿叶感谢大地的声音

……

我见孩子们,不但兴趣浓厚,而且进入了角色。前面已经学过《秋天的雨》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修辞运用上都有了一定的功底,“趁热打铁”把“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于是出示了题目“我的秋天”

这下教室里像热锅的蚂蚁,有孩子说:“我的秋天在校园里”接着“我的秋天在果园里”……我将学生说的一一板书。(一看明了,每句话都能成为一番景象的总句。只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实际+想象”就是一段优美的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河水,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写。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去写。)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40分钟左右每个孩子都能写上三段以上的习作,无论是从语言的组织,层次的构建都是成功的,也有用现代诗的形式写的,挺新颖的。

如果说,我的教学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习作与仿写。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9

学校组织的“同磨一课”的听评课活动已经结束,讲过、听过之后,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同年级的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课《听听,秋的声音》,可每位教师的思路都不尽相同,越听自己的思路越清晰。自己上课的情境再现时,感觉有几个环节把握好的话,这堂展示课学生的表现会更精彩。

首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这一环节考虑的不够周到。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其余的内容并没有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忽略了孩子还小,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仿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孩子们循着秋的脚步能搜集到很多秋的声音、秋的气味、秋的颜色,思维很开阔,搜集的内容很丰富,但只能停留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上,却不能展开想象,写成优美的句子编成小诗。如果课前略加指导的话,课堂上仿写展示的这一环节会更精彩。

这是首赞美秋天的诗,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展示时,孩子们展示朗读的积极性很高,可学生的声音小、朗读的形式单一、朗读水平一般,这节课并未“亮”起来。思来想去,原因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灵活,课堂上只是按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高效课堂虽然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对孩子们理解课文会是锦上添花。当学生初读诗歌水平一般时,若能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既打破了单一的朗读展示,又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理解课文需要读,朗读则是理解诗歌的表现,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是啊,告诉孩子们轻声朗读,秋会离我们更近,孩子们就找到点儿感觉;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就有了几分味道。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它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挖掘。方法大似力气说的极好,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我想课堂是生成的,能够在生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学有所长,才是高效的课堂,自己才算是有效教师吧!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略读课文时,也要好好思考思考。

几点不足:

一: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二: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2

《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学们生受了感染后,举手特别积极。例如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想象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

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1

多美的一首秋天的诗歌。原来,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色彩,有勾住小朋友们脚的香味,还有美妙的声音。树枝摇动,那是大树在抖手臂,刷刷,那是黄叶在与大树道别;蟋蟀不停歇地振动翅膀,是在与阳台告别;蓝天上排字的大雁,飞行在白云旁边,却在悄悄叮咛白云;秋风掠过田野,送来的不是离别愁绪,而是丰收的歌吟。走进秋的田野,走进秋的辽阔的音乐厅,让我们一起好好听听这秋的声音!

反复朗读,不厌其烦指导。只是读,仅仅读,没有目标、没有负担地读,翻来覆去地读……读着读着,有气无力的声音渐渐高昂。读着读着,东倒西歪的坐姿不知何时早已挺直。读着读着,一张张专注的小脸上现出微微的笑容。似乎,他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听到了秋天美妙的声音!我看看时间,十五分钟过去了。我们仅仅读了这首诗。可是效果却不仅如此。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他听到了黄叶恋恋不舍地说:“再见,大树!明年春天我们再会!”

蟋蟀振动翅膀,唱起告别的歌韵:“阳台,感谢你给我提供活动的空间。秋天来了,我要离开了。再见,阳台……”

大雁追上白云,不厌其烦叮咛:“白云,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你保重身体,记得添加衣裳。”

秋风掠过田野,兴奋地高歌:“丰收了!丰收了!你看,这一片金色的海洋,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上面几段话是我记录的学生的课堂随口想象,虽然经过我的略微改动,但是也能看出来,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想象力也是丰富得很。双子在总结语文学习经验时,提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随时知道孩子想象,随时指导孩子记录自己的佳句偶得。十五分钟的课堂朗读之后,我随口说了一句根据诗歌内容的想象,激起学生踊跃的更多的想象。说了一会儿后,我担心他们忘记自己的精彩句子,赶紧请他们写在书上,一个个奋笔疾书,仿佛都是小诗人一般。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里,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秋的声音,还在哪里?学生答:秋的.声音,在香甜的苹果里;在大大的南瓜里,在挂满果实的大树上……这些回答都很好,但是佳佳的随口一句博得大家的喜欢:秋的声音,在农民伯伯的笑脸里。好几个同学都把这个句子记在自己的书上。

这一节课我们做什么了?读课文,想象仿写。似乎就做了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得到的却很多。语文课学习,朗读是根本。读到位,会读出语感,读出画面,读出想象……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2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在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琴声。”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3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为了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播放的时候我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学们生受了感染后,自己也非常地想读读试试。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和阳台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阳台阳台再见了,明天春天我还来。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我启发诱导:“同学们,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我陶醉不已。再听听,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来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刷,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同学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是和鱼儿告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鸟儿拍拍翅膀,是和大树告别的话音”……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发挥了令人惊奇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同学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4

当秋天踩着落叶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时,课文里也是秋意飞扬了。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秋天”为主题,其中《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音,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此美的课文怎样让孩子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抒发内心的诗意呢?课堂中我通过配乐示范朗读,情境表演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充分地感知了课文内容,领略了诗歌的韵味,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想像: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还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模仿课文来美美地说说吧!孩子们思维犹如被点亮了一般,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姑娘飘飘洒洒,滴答滴答,是秋雨姑娘在弹奏着乐曲。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小青蛙加紧挖洞,呱呱呱,是催伙伴们快快冬眠的声音……当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似乎是意犹未尽。下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仿照课文来写写《听听,春的声音》,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小诗写得也是诗意飞扬。

听听,春的声音,春雨滴答滴答地下着,叫醒了沉睡中的小草。

听听,春的声音,河流在慢慢地流着,哗啦啦,哗啦啦,河流们争着要把冰拍碎。

听听,春的声音,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呱呱,呱呱,是青蛙们在齐声高唱。

(金哲宇)

听听,春的声音,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头,“嘣嘣”

是万物复苏的话音。

听听,春的声音,青蛙鼓起大嘴巴,“呱呱”

是和田野打招呼的歌韵。

一朵朵小花开满山野,留给春天红红的足迹,一片片花瓣绽满枝头,送来一阵阵春天的香气。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5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声……”陈一夫喊道,“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张鹏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何我玩一下再走呢?”他大概还在想课上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是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摸了一下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地耳朵。”张鹏开心地笑了。

上一篇:家乡的风俗作文下一篇:给孩子的一封信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