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3月16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适当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随后,人社部表态将研究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将“五险一金”精简为“四险一金”。有媒体报道说,社会保险费的精减将进入快车道,而“五险一金”的精减也已纳入最高决策层的视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篇1:

失业保险“滞胀”

局部或临时性的降低征缴费率,难以从根本上化解失业保险基金的“滞胀”矛盾。这一社会保险制度需要从收、支两端进行调整

3月底至今,山西、河南、湖北、北京等省市陆续宣布下调失业保险费率。

此前,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各省区市整体下调失业保险费率1%。从目前已宣布下调的各地具体调整方案看,多是采取单位、个人各自下调0.5%的方式进行。

据测算,这次失业保险费率的下调,相当于为全国社保参保单位和职工共减免400多亿元。

1999年中国颁布施行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其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农民工本人不缴纳。

失业保险设立初衷,是为失业者提供一定时期资金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然而,到2014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375亿元,支出635亿元,年末累计结余达到4370亿元。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指出:失业保险与工伤、生育保险一样,都是现收现支制的社保制度,现收现支制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她认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十几年来,已经偏离了建立时的初衷,结果导致数千亿元保险金躺在账簿上‘睡大觉’,且随着CPI上涨迅速贬值。”

基金进多出少

自1999年1月《失业保险条例》施行,此后的十几年间,全国统一的征缴费率从未作过调整。

在《条例》实施的头一年,失业保险基金就累积结余160亿元。到2009年时,全国失业保险基金累积结余达到1524亿元,10年增长近10倍。到2013年时,结余更高达3686亿元,可以发放6.93年,是五项社会保险中结余最高的一项。

与之相比,同年医疗保险支出6801亿元,累计结存5794亿元,仅够发放0.85年,结余最少。

失业保险基金增长迅速,首要原因是征缴面逐年扩大。在《失业保险条例》实施一年半后,全国即有1500多万名事业单位职工参保,占到事业单位全部人员的56%。到2008年时,这一比例上升到83.6%。

同时,北京、河北、福建、河南等省市还先后将城市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城乡自雇者等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体系,也使得失业保险金结余膨胀。

“失业保险基金逐年膨胀的另一面,则是严格的失业金领取条件,造成失业保险基金‘出口’狭小。”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认为,在各项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领取条件最苛刻。

通常情况下,失业人员要想申领失业保险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失业前正常缴纳过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已缴纳失业保险满一年;三是非个人意愿终止劳动合同。

在满足上述前提的情况下,失业人员还必须在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60日内,携带身份证、户口簿、照片和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前往户口所在地街道办理失业保险金领取手续,过期即视为自动放弃。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还须向街道社保所如实汇报本人的求职经历、就业状态和培训等情形,履行申领失业保险签字手续。对于现实中大量异地就业的人群来说,领取失业保险的程序过于繁杂。

“即使上述所有条件都达到,对失业者而言,法律规定最长申领时间也不超过两年。”胡继晔认为,“进多出少”使得失业保险基金成为社保基金中积淀最丰厚的险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降低费率难消肿

失业保险费越缴越多,受益者却越来越少。这种相悖现象首次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单边迅猛增长的失业保险基金,在统计图上与失业受益人群彻底岔开,且渐行渐远。

到了2009年前后,这一“剪刀差”现象愈加严重。

当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失业人口也在此期间大幅攀升。2008年,全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达到886万人,2009年继续增长至921万人。与此同时,失业保险受益人数却继续下滑,其中2009年的失业保险受益人,还比2008年减少59万人,跌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同样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规模基本与失业率同步,即失业率越高,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规模越大。比如2008年美国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规模,就是前一年的2.5倍还多。2010年,美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失业保险基金的补贴。过去20多年,美国失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大致平衡;在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国家,失业保险基金更普遍挣扎在债务边缘。

“金融危机期间领取失业金的人数不升反降,相当不可思议。”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看来,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设计显然出了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曾要求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就业的功能,允许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

2006年1月,原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通知,要求在北京、上海、江苏等七省市进行试点,对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同时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支出等福利。

对失业保险基金“消肿”动作最大的一次调整,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年年底,人社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三部委联合下文,要求各省市阶段性调低失业保险费率、缓交失业保险费,以减轻企业负担,渡过难关。

这一次,国内各省市失业保险金费率下调幅度较大,且涉及省市范围远比两年前的试点范围要大。2009年1月1日起,北京将其失业保险费率由原来的单位缴1.5%、个人缴0.5%,分别下调至1%、0.2%,降幅达40%,且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上海、江苏也先后将其总体失业保险费率降至2%。

从公开信息来看,2008年-2009年期间,下调失业保险费率幅度最大的当属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曾在2009年3月至12月,将失业保险费率由原先实行的2%,整体下调至1%;广州市则根据结余,直接将按3%征收的失业保险费率降至0.3%。

然而,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省市又将失业保险费率回调到法定水平。

从以往实践来看,局部或临时性的降低征缴费率,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失业保险基金的滞胀矛盾。这一社会保险制度需要从收、支两端进行调整,以实现总体平衡。

改革路径

郑秉文认为,在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累积与受益人群大幅下降并存的情形下,可采取四种路径改革。

一是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替代率;二是延长失业金领取期限;三是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四是权力下放,以省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建立失业保险调节机制等。

“中国的失业保险金远不算慷慨,且在经济发展中,其工资替代率逐年下降,对失业者的吸引力下降。”据郑秉文介绍,按《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者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在实际中,各省市将失业金的领取标准,通常定为当地最低工资的60%-80%,相当微薄。近十年来,失业金的工资替代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以北京为例,1999年北京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金为每月333元,相当于当时在职职工月均工资的30%,而到2009年时,失业金领取额度虽上升到了每月617元,而替代率却下降至17%。

孙洁也认为,与欧洲普遍60%-70%,甚至美国47%左右的替代率相比,中国现行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还有大幅提升空间。

但孙洁认为,对于失业保险制度整体设计的矫正,才是化解目前矛盾的根本之道。

《失业保险条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职工大量下岗、国家经济转轨的形势下出台的。当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发生根本改变,大量的农民工和自由劳动者涌入市场,原《失业保险条例》已不能覆盖包括城市白领、农民工、大学生等高风险失业群体。

“简单讲,中国的国情是体制内人员几乎不失业,体制外人员经常处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现在的失业保险制度,大体上就是体制内不失业的人缴纳失业保险费,体制外经常失业的人却领不到保险金,所以导致失业保险基金用不出去。”

孙洁认为,最根本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应该是将这一结构性错位改变过来,比如将高风险失业人群真正纳入制度保障,并为之设立个人名义账户、允许迁移、对企业缴费实行有差别对待等。

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更灵活的失业保险费率试验。

2014年1月,深圳市开始探索失业保险浮动费率改革,首次将用人单位的失业情况、是否雇用就业困难人员等情况,与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挂钩。

深圳市规定,浮动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只对单位缴费部分进行浮动,个人部分保持不变。如果该单位上一年度失业保险基金的结余率高于10%,则下浮总幅度不超过上年度应缴失业保险费的40%。

同时,深圳根据用人单位上一年度是否有员工中断就业,以及失业保险的收支情况,设置当年浮动费率。对于安排了残疾人、大龄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则设置另外的费率计算公式。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保专家表示,深圳是国内唯一一个尝试浮动失业保险费率的地方,尽管这个计算办法目前还偏简陋,比如对缴费企业优惠,只设置了有无失业人员两种情形,而没有对失业人员数量进行量化分析区别,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越是好企业、缴费越多”的怪现状,但已向科学、公平方面迈出了一步。

作者:杨晓红

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篇2: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3月16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适当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随后,人社部表态将研究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将“五险一金”精简为“四险一金”。有媒体报道说,社会保险费的精减将进入快车道,而“五险一金”的精减也已纳入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社保费率边意的历史原因

目前,中国社保体系主要由“五险一金”组成。其中,养老保险总费率28%(单位缴费20%、个人缴费8%)、医疗保险8%(单位缴费6%、个人缴费2%)、失业保险费率2%(单位、个人比例各省自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单位缴费个人不缴,工伤保险平均费率为0.75%,生育保险的平均费率为不超过0.5%。住房公积金最高限是24%(个人、企业各缴费12%)。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五险”的总费率已达到企业工资总额的39.25%。其中,企业负担为28.25%,个人负担为11%,企业社保负担非常沉重。曾有测算结果表明,以一名30岁且月薪为6000元的职工为例,其每月单位和个人缴费金额为2700多元,1年约为3.3万元。即便不考虑这名职工今后的工资增长问题,只要大约30年,到他60岁退休时,单位与个人的总缴费就将达到100万元。

我国的社保费率为何会如此之高?有媒体报道称,据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的设计者透露,当年制定28%的费率,其中3%~5%为了解决“老人”未缴过社保费的缺口。养老金高费率难以下调的最重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承担转制成本,而是通过制定高费率试图最终由企业和职工来承担。这导致在职一代既要通过代际转移支付赡养已经退休的一代,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认为,直到今天,转制成本有多少,到底由谁来承担以及如何偿还,在政策层面仍然没有现成的答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历史债务偿还机制的缺失,导致现阶段企业缴费率高。

过高的社保费率将大量中小企业陷于两难处境。若按规定缴费,高额的人力成本是它们不能承受之重,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进而加剧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如果逃费不缴纳,则是违法行为,更没法向员工交待。

所以,一段时期以来,降低社保费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下调社保费率 职工社保待遇会晓低吗

从3月起至今年6月30日止,北京启动重新核定部分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的工作,涉及企业10万余家。此前,根据今年北京市工伤保险费率调整的相关政策,北京工伤保险基准费率由原来的0.5%至2%调整为0.2%至1.9%。

上海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费率均下调1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下调0.5个百分点。

广东决定将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从原来的2%降低至1%,并要求从2016年下半年起,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逐步将单位费率下调到5.5%左右。

天津提出降低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其中,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率由2%降至1%;缴纳生育保险费率由0.8%降至0.5%;缴纳工伤保险基准费率最低标准由0.5%降至0.2%,最高标准由2%降至1.9%,调整后综合费率水平由0.67%下调至0.54%。

浙江杭州决定对企业缴纳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部分每年减征1个月,生育保险费率下降0.2个百分点,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

福建厦门也下发通知,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缴费率降低1个百分点。

人们不难发现,在近期调整社保费率的这几个地区中,大部分是对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率的调整。但在我国目前“五险”总费率39.25%中(企业负担28.25%,个人负担11%),养老和医疗保险占最大头。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真正要为企业减轻负担,应考虑下调养老保险费率。

目前,上海是今年第一个动养老保险“蛋糕”的地方。上海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费率均下调1个百分点。此外,上海还将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下调0.5个百分点。据测算,费率下调后,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135亿元。

减轻企业压力,上海经验能否被全国各地效仿,养老保险费率是否会普降?

对此,人社部社保所所长金维刚表示,调整养老保险费率,要视情况而定,“广东、浙江等地结余较多,可以先降、多降。一些省份已经在动用历年结余或者需要大量财政补贴,要慎重考虑。”

此外,针对一些困难企业,全国多地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既包括缓缴社保的,也包括有针对性地降低养老保险费率的。

甘肃明确表示,在2017年底前困难企业在期限不超过一年内可缓缴五项社保费,缓缴的社保费免收滞纳金。缓缴期满后足额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符合相关条件的困难企业,可再次申请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

重庆市更直接,该市对小微企业直接降低养老保险缴费费率,单位缴费费率由原来的20%直接降至12%。

下调社保费率会不会引起社保支付待遇水平的降低?对此,金维刚表示,降低社保费率,意在为企业降成本,但不能降参保职工的待遇。

在宣布降低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率后,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介绍,目前上海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较好,此次下调社保费率,不会影响到参保人员的总体待遇水平。上海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也强调,上海会跟着国家“一起走”,该涨的一点都不会少。

实行困难企业缓缴社保政策的山东省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缓缴期间,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正常享受,不受影响。

降低社保费率,尤其是下调养老保险费率,会不会给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带来风险?一方面是给企业减负,一方面是保证养老金长期支付安全,两者如何平衡?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算了一笔总账:“去年养老保险收支结余3400多亿元,累计结余34000多亿元,我们还有全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储备16000亿元没有动。”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从养老保险的收支结余、累计结余和社保基金储备的数目看,当期发放没有问题。不过,人社部也表示,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养老保险长期存在着支付压力。

对此,“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也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财政部正在牵头制订“国资划拨社保基金”方案。

调整社保费率应补足相应的“功课”

《京华时报》发表署名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必须承认,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是比较高的,对诸多企业特别是大量小微企业来说,缴费负担总体上是偏重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甚至制约了工人的薪酬增长。今后的趋势是,适当调低企业缴费比例,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不过,在减轻企业缴费负担之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先理清,如果不理清这些问题,不仅企业负担难以减轻,还可能使广大职工的利益受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社会保险基金总额的数量必须能基本满足支出需要。这就意味着,减轻企业或个人的缴费负担前,必须有配套机制,提前补足可能产生的亏空。

其次,要细究当前部分企业负担过重、社会基金压力过大的深层次原因。按说,我们的缴费比例是比较高的,本不应出现基金亏空等问题。但是,基于历史原因,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比如,在一些地方,一些老国有企业长年亏损宣布破产,地方政府同意企业职工在企业未足额缴费的情况下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但地方政府并未出资补足相应的亏空。再比如,前些年,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允许企业按雇员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而不是足额缴纳,相应的亏空由当地社保基金承担,这都是导致社保基金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减轻企业缴费负担之前必须明确,缴费比例调整后,原来产生的亏空,须由政府负责采取必要保障手段予以“补足”。政府如果不履行相应的责任,最终受损失的还是普通职工。

再次,缴费比例调整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明确,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不仅仅是义务,更多的是一种权利。这就意味着,对于广大职工来说,享受权利是第一位的,调整企业缴费比例,既不能增加职工的缴费负担,也不能降低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社保待遇。对于缴费职工来说,因为其劳动关系由企业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本质上都应当视为本人享受社保待遇的“资本”,即使没能实现全国统筹,国家也要创造条件不让他们已有的付出“打水漂”。当前,职工在一个地方的社保缴费,到另一个地方可能不被承认,这表明我们的制度设计还没能真正做到以“职工为本”。

据测算,我们的社保缴费费率与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较为接近,远超亚洲其他国家。缴费费率的调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事,因此,在调整缴费制度前,一定要提前做足相应的准备,补足相应的“功课”。

对企业来说,显然是此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降低社保费率,一些地方还允许有困难的企业缓交社保,这些举措明显有利于在转型的艰难时期帮助一些企业减轻负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潜藏的道德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在政策出台之初就应该料想到。毕竟,在以往,缴费基数已经多年低于实际工资水平,并造成了社保名义费率的“虚高”。一些参保单位往往通过低报缴费基数等方式来减轻实际缴费负担,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险“名义”和“实际”两个费率。比如《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缴费基数为3037元,全年缴费基数为36444元;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360元。也就是说,实际社保缴费基数大致为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5%。

所以,在减轻负担的同时,也要做实缴费基数,将原来存在的一些无序的缴费现象规整为有序状态。在存量改革的维度里,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秩序,做好规范,不断加大统筹的力度;而在增量方面,最根本的强化社保功能的途径还是将其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性质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增量的努力,是存量改革的一个必要支持,可以缓解社保改革、养老改革中的不少矛盾。

资深时事评论员老宋撰文指出,如今社保费率改革的步点已清晰可闻,当然是顺应民意的重大利好。那么,这次改革的力度如何呢?平心而论,从目前一些省市下调社保费率的内容来看,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下调的幅度和广度都不符合社会预期,然而,这是有复杂原因的。

下调社保费率的步子不够大,是为了走得更稳些。说清楚了,公众会予以理解,但从长期来看,适当加大社保费率的下调幅度,扩大下调的险种,是社会的普遍期待,既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增加职工的“获得感”。而且把各种加减法利用好了,也是有望实现的。以养老保险为例,尽管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长期存在着支付压力,需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来减轻改革的负担,而“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也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在另一方面,目前,社保高费率是断保的重要原因,如果降低费率不仅有利于减轻缴费主体的负担,也有利于提高参保率,这也是注入“养老金大池子”的持续健康的活水。这样一来,就一定能让“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的梦想照进现实。(据《亚洲财经》《中国经济网》《京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金融观察》等)

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篇3:

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助推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降低

降低费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国务院做出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从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16年8月22日国务院公开发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要求在符合条件的省(区、市)阶段性地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将降低费率政策提升到中央政府政策层面,纳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综合性政策措施,必将助推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降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促进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且受益面大

国务院关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决定减轻企业负担效果显著:一是有条件地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初步测算每年可降低企业成本380亿元;二是失业保险总费率按降低0.5个至1个百分点测算,每年可降低企业成本约300—600亿元。综合测算,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每年可降低企业负担600—1000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在实体经济企业中执行,当前我国企业中实体经济企业所占比例高,政策受益面大。

降费率不会降低职工社会保险待遇

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对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提出了明确要求。降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条件:一是有条件的省份降低费率。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将单位缴费比例降低至19%;二是降低费率的期限暂按两年执行。降低失业保险总费率条件:一是降至1%—1.5%,其中个人费率不超过0.5%;二是费率降低期限暂按两年执行。

降低费率不会降低职工社会保险待遇。个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计发与增长不受费率影响。一是养老保险方面。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根据其退休时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等因素计算,以后参考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增幅而调整。降低养老保险单位费率,不会影响养老金待遇。二是失业保险待遇根据当地社会平均(或最低)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并根据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增幅而调整。

从待遇发放角度来看,个人待遇也是有保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6年4月份出台进一步阶段性地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政策,明确要求要确保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不降低和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降低费率要求提高政策制定和调整水平

费率是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和平稳运行中的重要政策参数,它既决定筹资水平,又决定保障能力。从筹资来看,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单位负担能力,如果因为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过重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无法实现企业缴费,就背离了制度设计目标;从保障能力来看,要考虑待遇水平和基金平衡,如果待遇保障不足或过度,也会偏离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目标,同时基金或者结余多而效率低下,或者不足而难以持续。因此,社会保险费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险费率长期保持不变,并不说明社会保险政策参数是长期固定的,也不说明政策调整机制是僵化的,而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费率政策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形势变化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开启了费率调整工作,未来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建立和完善费率调整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高政策制定和调整水平。

降低费率会减收当期征缴收入,需采取综合措施补充资金缺口促进基金长期平衡

降低社保缴费率后,基金当期缴费收入会减少,但不会影响基金近期平衡。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20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收支结余3528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35345亿元。当前,从各地情况来看,大多数省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持了当期收大于支,基金结余不断增加;部分省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结余基金不多,可通过加强基金调剂、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来保证待遇发放。2015年,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083亿元,大多数省(市)都有结余。降低费率后,部分省份失业保险基金当期会出现收不抵支,可以通过使用累计结余和省级调剂金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支付。针对降低费率对基金近期平衡的影响,我们应通过加强基金征缴、稽核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规范待遇享受资格,加强基金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将降低费率对基金平衡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从长期来看,可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支持各地通过拍卖、出租政府公共资源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开展基金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加强基金征缴和支出管理,从收、管、支三个环节同时着手增强基金收支平衡能力,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增加社会保险制度应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吃透政策精神,抓好政策落实

社会保险费率调整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地区参保单位经营状况和人员结构有别,基金支撑能力强弱不同。各地要充分地吃透政策精神,把握好阶段性政策和长期性政策的关系,精心测算,制定好降低费率政策,并确定工作方案,跟踪方案实施情况,及时研究实施中问题,把政策落实好。

作者:汪泽英

上一篇:保密工作责任书(3篇集合)下一篇:高中生物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