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这次经济危机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危机,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在使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中的某些缺陷。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金融体制,尤其是相对完善的监管体制。本文将从金融危机出发,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提出相关的改革对策,并寻求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篇1: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探讨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我国急需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对城市经济进行互补。而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敲定了关于消除城乡二元制现象的长远策略,农村的金融配套发展也必须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村是我国下一个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无论是三农的发展还是整体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行深入,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弊端有些是长久以来遗留下来的问题;而有些则是我国的相关金融单位部门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忽视。即使在农村设立的相应的服务站,其自身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也不能够与城市相比。目前,农村经济增长缺乏良性的动力,某些金融机构甚至直接从农村撤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涉农资金的短缺。农村的金融市场正在违背规律的被城市所边缘化。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农村没有强大的金融实力的支撑,其发展的愿景势必难以的到实现。农业发展受到影响的同时,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发展的停滞与阻碍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公平与全民富裕的目标。因此,对于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得到大力的重视。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历程,但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农村金融目前仍是金融改革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农村需要人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在以往的观念之中,农村代表着死板,代表着陈旧与落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很难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的金融服务缺乏在城市之中的人性化、现代化与多样化。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农村的金融服务单位的投入较小,这使得这些金融服务单位的规模、现代化程度与人员的配备都不能达到城市的水平,这样的结果就是对农的服务质量差,态度差、效率低下,而单一的服务项目则会严重制约农民多余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是,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服务单位只注重国家或政策性的指导性规定,即发展农村的耕种贷款、养殖贷款等等。这种单一化的金融服务项目会严重制约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进而影响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发展。

(二)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成本过高

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单位的成本普遍过高,这种高并不是因为农村金融单位的实际成本,因为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无论在人力、物力的成本都要远远的不如,这种成本是相对过高,是收入对于成本支出的想对数据。由于农村的金融服务单位必须服从于国家政策的指导,而这些政策本就是惠农,因此其利润较低。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签农村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不足,这更加加重了金融服务在农村的阻碍。

(三)农村的金融市场被逐步弱化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农村的资金倒流向城市之中,是的金融本就不发达的农村的资本差距与城市更加显著。这种资金的流失对于农村的发展是致命的,城市中的资金非常充裕,并且我国的楼市与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客观的金融资本。但是对于农村来说,其内部缺乏城市之中备受诟病的热钱,农村的资金流向城市之时,其自身的尸体经济以及三农服务资金与涉农贷款的发放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最现实的问题是,农村的金融服务企业虽然有四大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多家组成,但是现实中农民获得涉农贷款最可行的渠道却仍然只是在信用社。所以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撤并与调整都会造成农村的资金外流,影响农村的整体发展。

如表1.1所示,主要的涉农机构的相关情显示出了我国农村的金融主力机构仍然是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规模与网点的制约,信用社仍是最主要的商业金融机构。

二、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提供财政补贴防范资金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行业效益的差别,金融资本从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流向效益相对较高的产业就是一种必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调整相关政策,实行各项优惠,进行利率补贴,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对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增强其资金实力。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实施有效监管,强化股东和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监管部门交流和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监管网络,对出现问题的信用社,要启动限制分配分红、差别准备金率、限制或停止部分业务等及时校正机制,防止农村信用社在人民银行票据兑付后走下坡路。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国有的银行,其自身必须负担起来稳定全国金融市场的责任,所以必须加强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投入,其中包括了网点的建设,机构的重组。单一的农村信用社的支持是完全不足的。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发挥应有作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资料

[1]钱水土,俞建荣.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演进路径与政策规范[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02)

[2]郭路阳.财政金融互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02)

[3]纪敏,王新华.“十五”民营经济融资:现状、问题与改善[J].金融与经济.2007(01)

[4]苑德军.民间金融的外延、特征与优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01)

作者:李滕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篇2: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探讨

【摘 要】这次经济危机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危机,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在使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中的某些缺陷。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金融体制,尤其是相对完善的监管体制。本文将从金融危机出发,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提出相关的改革对策,并寻求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体制改革;监管体制;资本市场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金融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生危机、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这场危机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之前的经济危机,它是经过长期积累而酿成的一颗苦果。金融行业遭受重大冲击,损失惨重。笔者认为,冷静深刻地反思这场危机,从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基础建设

金融全球化可以让发达国家从落后国家得到金融资本、金融市场和巨额利润,也可以向落后国家转嫁金融风险,缓解自己的风险压力。笔者认为,美国的金融界精英们在此之前能够预料到次级贷款所蕴含的风险及其后果,所以,通过金融创新及金融的全球化,将其中的风险转嫁给全世界。这次次贷危机尽管给美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最大的受害者却是正在推行金融全球化的新兴市场国家。

2 金融经营制度的分业化与综合化 

综合化经营是一种最原始的金融制度,是金融制度长期演变的结果,而分业经营制度则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本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就使得完全脱离商业银行独立运行、主要经营股票、房地产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投资银行陷入倒闭或被商业银行收购的境地。目前,我国依然实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模式,但是,无论是从政策面还是现实实践,综合化经营已经得到鼓励并在积极推进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3 金融法律体系内部之间缺乏统一

我国金融法律体系虽然在规范国内金融活动、保障国内金融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金融法律体系内部许多不协调、不合理之处。首先,我国现行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自颁布以来,一直没有再补充具体实施细则、办法,有很多条文有待于进一步阐释细化。其次,法律、法规及规章之间存在着大量重叠内容,特别是金融规章之间重叠现象居多。再者,法律规章修、改、废工作滞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除个别基本法近几年修改外,大多法规出台时间较长,不少法律用语、条款规定早已不适用现实状况。对此,我们应该注意法的稳定与灵活性,形成以规范银、保、证三会监管职责为内容的金融监管法为主导,以规范金融领域银行、保险、证券交易主体的金融私法为核心,以规范金融领域具体业务操作的行政法规、规章为基础,由金融公法、私法和国际惯例、条例三部分构成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架构。新的金融法律体系要对较为笼统模糊的法律条文加以解释、细化,做好过时法律法规清理工作,保证法律体系内部协调统一。

4 分业监管与跨业监管之间需要更多合作

随着金融市场产品创新速度加快,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线逐步模糊,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我们当前的监管体系逐渐暴露出了监管重叠、监管冲突、监管疏漏、信息交流不畅、监管成本过高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强化对跨市场、

跨境风险的监管,要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风控体系的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程序、方式,完善信息共享库、数据模型和指标。

5 握好金融创新的两面性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一个金融过度创新而脱离市场需求,引发系统性、全球性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一个涵盖了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金融创新体系,创新的范围很广,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实表明,金融创新在规避某一风险的同时,也会内生出许多新的风险,甚至放大了风险程度和风险范围,特别是在衍生产品上再创新出更多其他的衍生产品,这样的创新蕴含的风险更大。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金融制度、金融组织和金融技术层面的初始层次,还是传统银行业务和产品的重新包装,与发达国家的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相距甚远。中国在未来要实现有效平衡,既不压抑创新又要能控制风险,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之间必须保留必要的防火墙,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主观判断和裁量的权利必须强化,适度鼓励、引导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提高金融技术和金融资产管理水平。

作者:赵立磊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篇3:

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趋势探讨

摘要:在近20年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取得了重大进步,这就是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在改革过程中,中央银行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年至1984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仍在稳步进行,金融开放渐进扩大,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滚滚而来。金融变革和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在国内也遇上了经济发展格局从需求过旺到需求不足的变化。在这种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2.1 积极进行金融组织机构的深化改革

今后除应完成机构调整任务,加快新机构同各方面关系的磨合,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发挥新机制的优点,进一步搞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工作外,必须花更大的力气加强金融监管。并把这一工作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运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彻底消除新的亏损的各项改革相联系。商业银行要真正企业化,真正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优胜劣汰。

2.2 银行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利率仍处于双轨制,官方规定的利率水平较低,而市场上利率较高,其原因是违约风险贴水较大,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困境,对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降低违约风险,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逐步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按照自主经营的原则,银行有权自定贷款条件。在中央规定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幅度内,银行可根据时常资金供求情况自定利率,灵活调整利率,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实现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

2.3 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稳步把握市场开放的程度

金融自由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对我们来说,金融自由化也就是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持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稳妥地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丰富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经验,培养一大批能熟练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精通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财务人才。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民币不但应该实现自由兑换,而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之一。今后引进外资银行的力度会加强,因为中国需要借鉴其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与素质,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积累经验。

2.4 进一步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

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有许多方面需要提高和改革。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市场相对隔离的状况,这种分隔状况有其利弊。从长远来看,应取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歧视性政策,把银行间市场办成公开市场,金融业相互渗透和混业经营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要开发“第二板块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建立风险投资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制已经走出了20几年的改革历程,在这期间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又面临着必须要克服的难题。但无论改革多么艰难,中国的金融业都会沿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道路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攻坚性改革,直至达到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化要求。不过,在今后的改革中,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及其改革动态,在注意金融效率性的同时,更要注意金融的安全性,以及改革的主动性。任何改革都要保证我们国家的经济利益,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的安全。

作者:刘 君 王宗林

上一篇:实习律师实习总结三篇下一篇:教育统计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