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危害与教育培训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HSE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中石化集团公司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实施HSE管理体系是建立安全环保、提升健康安全环境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企业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安全环保的有力保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风险危害与教育培训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险危害与教育培训论文 篇1:

论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

〔摘要〕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前哨,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机制设计是全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和首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的流程,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监控、风险沟通等五个步骤构成。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设计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公共危机风险的形成、爆发,是一种对公共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危机;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字面的意义上来看,“危机”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普遍用于医学领域,以形容一种至关重要的、需要立即做出相应决断的状态。直到18纪至19世纪,“危机”一词才逐步被引入政治领域,表明政治体制或政府面临的紧急状态,是相对于政府的常规性决策环境的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危机”(crisis)在古希腊语中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其字根krisis意谓“分离”(to separate)。“危机”只是离开原来的位置,走向一种未知状态,结果可能好也可能坏;或者说,“危机”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管理危机。英文韦伯辞典更是直接将危机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巴顿(Barton)(1993年)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1](18-19)Donald A.Fishman认为危机是“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组织重要价值受到威胁、组织对外回应的时间较短、危机沟通情境涉及多方面关系的剧烈变迁”。[2](347-348)

按照危机影响范围、层面、程度的大小以及对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威胁程度,可以将危机分为公共危机与一般危机。[3](44-45)[4]一般危机主要是指企业(私人部门)层面上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影响一般只局限于该组织内部,对外界的影响以及对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威胁都不大;而且通常情况下依据该组织就可以处理一般危机,无须政府部门的干预以及全社会的参与。而公共危机则不同,它影响范广大,或者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决策。也就是说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参与,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以积极应对公共危机。当然,一般危机与公共危机的范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升级以及事态影响的不断扩大,一般危机也可能会引发或最终导致公共危机的产生。换句话说,在某种条件下,一般危机可能会转化为公共危机。事实上,从一般危机演化为公共危机,其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危机形态。而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当代最新的发展变化与趋势的影响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代社会,危机管理越来越不大可能只囿于一般危机领域,而是更多地表现出其公共危机的属性,从而使危机管理呈现山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过渡的趋向。

而所谓危机管理的概念,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认为,危机管理是“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5](15)具体而言,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的因素的管理。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1](17)而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回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6]

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公共危机管理包括事前管理阶段、实时管理阶段(即事中管理阶段)、事后管理阶段三个阶段。在公共危机事前管理阶段,需要找出公共部门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并根据它们发生的概率大小排列出处理的先后顺序。这种量化、排序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风险管理与评估被逐步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中,风险管理的流程、策略等被广为借鉴,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公共危机事前管理阶段,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系统。即进行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前发现潜在的危机风险,进行危机风险识别、确认和评估,进而排除潜在的危机风险,从而预防危机、规避危机,阻止危机的发生;而对于那些没有排除的潜在危机风险,进行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监测、风险预测和实时跟踪评估,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从而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尽量使危机损失减少到最小。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

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前哨,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例如,根据UNDP的危机筹备框架,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包含九大块内容:薄弱评估,规划、机构设置、信息系统、资源基础、预警系统、应对机制、教育培训、演习;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薄弱评估”就是指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再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3年发表的《21世纪面临的新风险:行动议程》中,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涉及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其中第一个方面和最后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这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以国际先进水平去评估、预防、应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危机或危险;加强预防体系,明确风险预防、监督的责任和补偿,增加透明度等。由此可见,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罗伯特·希斯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危机管理的起点,实际上,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是开展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的第一步。而进行科学的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机制设计,更是全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和首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流程与策略

所谓风险,从字面的意义上来看,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韦伯字典将风险定义为“面临的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国外,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在不确定性情境下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不利事件或危险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体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或危险事件的认知;该不利事件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7]而所谓风险管理,威廉姆斯和汉斯将其定义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的流程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分析与评估(risk analysis&evaluation)、风险处理(risk treatment)以及监控(monitoring)。[8][9][10]而在这四个步骤中,自始至终都需要进行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缺少风险沟通这一步骤,任何风险管理与评估活动都毫无价值。所以实际上,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由五个步骤构成。

第一,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识别是指找出政府面临的各种风险,识别并确认潜伏的风险,主要同答“会发生什么糟糕的事”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由于几乎所有的危机发生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征兆性风险信号,所以政府应当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的风险信号,及早进行风险识别和危机防范工作。首先,风险识别要求鉴别风险的来源、范围、特性及与其行为或现象相关的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风险的本质特征。其次,风险识别要求全面做好危险源的普查工作。不断提高预测和预报风险的技术水平。再次,风险识别要求全面做好薄弱评估与监控工作,建立定期的组织脆弱度分析检查制度。政府应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制度性的定期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了解最新情况,以便在风险发展成为危机之前得以发现和解决。脆弱度分析审查有助于识别和预防风险,应成为政府的常规管理职能。

第二,风险分析与评估(risk analysis&evaluation)。风险分析是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1ikelihood)和后果/影响(consequence/impact)这两个方面对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其中,可能性又可以从几率(probability)和频率(frequency)两方面来衡量,风险水平可以划分为不可以接受、可以接受和尽可能降低。根据风险分析的两个标准——可能性和后果/影响,我们可以将风险分类为四个象限或区域:A区、B区、C区、D区。[11]其中,D区表示高可能性、严重的后果,处在这一区的风险需要立即想办法处理;C区表示低可能性、严重的后果,处在这一区的风险需要尽可能想办法避免;A区表示高可能性、轻微的后果,处在这一区的风险需要较好的控制;B区表示低可能性,轻微的后果,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对其加以处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暂时不去理会处在这一区的风险。

风险评估是指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把政府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按照紧急程度和需要重视的程度进行排序,同时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成本及收益加以分析评估,建立一个风险的优先处理序列,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具体来说,风险评估需要设定风险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指标和权重。风险评估需要构建风险分析试验环境,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数据库.积累资料,全面提高风险评估水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出现的可能性;(2)风险对组织的影响大小或规模;(3)风险管理的难易程度:评估风险管理的难易程度。并可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排序;(4)管理风险需要什么:即确定管理每项风险可能需要耗费的资源和时间,这样会产生一组以管理能力和所需资源为基础的新的排序;(5)风险是否可控制或可预测。

第三,风险处理,(risk treatment)。风险处理是指选择应对风险的合适的策略和手段并加以执行。[12]传统上,有四种策略可供选择:避免(avoidance)、缩减(reduction)、转移(transfer)、保持或接受(retention or acceptance)。[1](58)[13]风险避免是指不去做那些可能导致风险的行为,直接避开导致风险的事项和活动,以消除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缩减是指采用恰当的做法来减少风险的发生、减弱风险的后果。风险转移是指把风险的负担转嫁给另一方,通常是通过合同来实现的。对于有些无法控制的风险,或者控制成本过大的风险,就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法将损失转移给其他方。购买保险是常用的转移风险的方法。风险接受是指在无法避免、缩减和转移风险的情况下,接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在不得不接受风险的情况下,明确政府的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第四,监控(monitoring)。对识别出的风险加以分析、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手段来应对,这并不是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还需要对这些环节进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构成一个封闭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风险监控,可以为政府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如下信息:(1)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公共安全措施可以对发生的风险进行控制;(2)政府的公共安全设计和运行策略是否满足可靠性目标:(3)采用某些措施是否可以显著地降低政府所面临的风险;(4)哪一种设计方法可以在成本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将政府所面临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5)嘱咐是否已经达到了标准或者法规的要求。[14]

第五,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在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机制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进行风险沟通。风险沟通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过程,通常发生在人们的风险意识逐渐上升的危机情境中。研究风险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人们的风险认知。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与认识,而这些主观感觉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定义,风险沟通是关于风险本质、影响、控制与其他相关信息的意见交换过程。风险沟通的作品在于:“告知”、“引导”、“解决冲突”和“营造正面关系”。[15](97-99)“告知”是指告诉公众有关风险的知识,增进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引导”是指协助公众对风险形成正确的讨论与结论,并进而产生个别的或共同的行为来降低风险,例如政府对预防艾滋病进行的宣传。“解决冲突”是指调停因风险问题而造成的利益冲突。“营造正面关系”是指通过恰当的风险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正面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提高政府处理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16]

综上所述,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的流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具体见图1[1](61)):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监控、风险沟通;其中,风险沟通贯穿于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机制设计的全过程。把风险管理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起点,进行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改变了传统的危机管理对危机采取的“刺激一反应”式的较为被动的管理模式:引入风险管理的危机管理模式和方法,更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任务管理的优化(具体见图2、图3[1](67))。

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对于政府的要求很高。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看清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积极地控制和管理风险,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风险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的核心职能,是涉及到政府组织的全部范围以及政府组织中所有成员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发展更为有效的全面整合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17](76)政府应构建“发现、定义、防范、抗击、转移、缓冲”风险的相关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尽快建立现代型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三、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设计

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是政府对危机诱因进行监测、诊断、预先控制的一种制度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防止和矫正危机诱发因素的发生和发展,保证社会系统处于有秩序的安全状态。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设计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公共危机风险的形成、爆发,是一种对公共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是一套层次高、结构复杂、相关性强的网络化运行体系,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设计,要求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具体来说,需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定期、持久地开展风险评估与薄弱评估工作,并使之成为政府的常规管理职能。其一,要全面做好危险源的普查工作,比如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危险行业、危险场所等;并对这些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定期更新灾害安全记录,标识危险源等级,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利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勘察监测能力,狠抓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勘查、评估和监控,注意科学总结,掌握规律,不断提高预期和预报风险的技术水平。其二,要全面做好薄弱评估与监控工作,根据薄弱评估结果,设计出针对危险源的监控办法,包括工作目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绩效标准和所需资源等。在全面掌握危险源的基础上,对生产、运输和使用危险品的企业、可能爆发公共危机的企业,以及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公共场所,加强登记管理和监控。其三,要强化政府对于危险行业的管制能力,增加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安全评估环节,使安全评估成为项目合格的硬性约束。

其次,设定并公开风险信息的标准和等级,加强风险信息评估工作。为及时向社会公众预警风险,就要设定公开风险信息的标准和等级,达到设定要求的马上自动将信号公布于众,没有到达设定等级的风险继续追踪。如对人们同时感染某种烈性传染病的事件,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事故、污染等事件,都应当列入公开范畴,及时发布风险信息。

再次,明确政府的危机责任,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妥善转移社会风险。其一,要全面清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根据管理对象和管理活动的特征,落实主管单位和主要责任单位,理顺多个部门共同主管同一灾害的职责分工,使各个环节责任清晰。此外,还要落实政府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的问责制。其二,要积极培养社会中介力量,发挥行业协会对于公共危机风险管理的监管优势和风险共担机制。其三,要建立企业的风险承担机制。将某些在政府职能范围外,但在企业范围内的公共危机风险管理项目,交由企业承担。政府从原先的统抓统管,转变为监督和指导;通过明确企业的责任,建立起企业承担公共危机风险的机制。其四,要通过保险转移或降低政府的风险。一是政府可以对某些行业和领域实施强制性保险政策,例如:交通事故意外保险等;二是鼓励发展商业保险,例如:农业保险、工业保险、自然灾害保险、气象灾害保险等新险种。[18]

〔参考文献〕

[1][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Donald A. Fishman. Communication Theory:Blended and Extended.Communication Ouarterly,1909,47(4).

[3]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6,(7).

[5]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

[6]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7]HBl42—1999. A basic introduction to managing risk. AS/NZS4360,1999.

[8]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l)The Risk Management of HAL: A Proposed Methodology for NHS Scotland Consultation Document[DB/OU]. www Scotland gov.uk. 2005-01-15.

[9]Ed Schirick. Risk Management and Crisis Response:Are You Prepared[J/OUL]. www. acacamps .org/campaign,2005-0l-11.

[10]Robert Tusler. An Overview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DB/OL].www. netcomuk.co.uk,2005-0l-17.

[11]Robert Tusler The Elements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DB/OL].www.netcomuk.co.uk,2005-01-17.

[12]Max’s Project Management Wisdom Wideman Comparative Glossa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Terms V2.1[DB/OL]www. Pmforum. Org/library/glossary,2005-01-27.

[13]Argos Press. Risk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Glossary[DB/OL] .http: //risk- management.Argospress.com,2005-01-27.

[14]崔伟珍.量化风险评估(QRA)在海上生产设施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3,(5).

[15]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义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16]王晓晖.初探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6).

[17][英]马丁·冯,彼得·杨.公共部门风险管理[M].陈通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8]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J].探索,2005,(4).

(责任编辑:北纬)

作者:张小明

风险危害与教育培训论文 篇2:

浅谈企业HSE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HSE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中石化集团公司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实施HSE管理体系是建立安全环保、提升健康安全环境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企业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安全环保的有力保障。本文简单分析了企业HSE管理体制发展形势及现阶段HSE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持续推进HSE管理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HSE体系;HSE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HSE管理体系——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现已受到社会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不仅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持续推广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也增强了国内油田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企业管理将HSE体系贯彻落实到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行为中,从而实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的HSE总目标。

一、建立和推行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HSE管理体系是企业现存的各种有效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按HSE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加以规范和补充。HSE管理体系是针对可能引发风险危害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其发生、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和环境破坏,最终实现企业的HSE方针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HSE体系职责不清。目前普遍认为,推行HSE管理体系主要是企业安全部门的事,这是管理中的一个误区。推行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是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工作,需要安全环保部、生产部、物资装备部、人事部、财务部、工会、行政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只有明晰体系管理职责,健全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方法,才能建立起一套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操作性强、执行有力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2)个别领导重视不够。实施HSE管理体系,从全员的初始状态评审到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程序文件的试运行等,每一步骤工作,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支持与全员参与。由于个别领导对推行HSE管理体系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使HSE管理从组织到人、财物资源的配置不到位,未将HSE职责层层落实,没把将HSE工作放在首位,HSE管理人员没有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执行力不强、制度不到位,从而不能将HSE管理工作落到实处。(3)文件执行不到位。按文件执行是HSE管理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方面。个别施工单位虽然有了施工设计书,但不按设计实施是作业现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HSE作业指导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成为基层单位安全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员工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一些关键内容,如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危害因素、风险控制、应急预案等已制定出《HSE程序文件》,但真正按程序文件做得就更少了,这与制定文件的初衷可谓大相径庭。(4)员工HSE意识淡薄。在HSE管理体系创建和运行中,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而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具体体现在:一是观念问题。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职工在思想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接受HSE精细化管理;二是作业过程的标准化。个别职工的“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时有发生;三是心理问题。有的员工实际操作中存在侥幸心理,感觉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四是风险识别能力的差异。员工缺乏事前防范及事后补救的基本知识,工作中“三违”现象仍然存在,极易引起事故的发生。(5)培训效果与风险识别不到位。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HSE培训,但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需改进。日常工作中,一些职工不能完全接受HSE管理理念,依靠老经验判断,主观臆断,对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辨别不清,为图方便,简化操作,而不分析可能导致的后果,习惯性违章就不可避免。(6)HSE检查流于形式。中石化每年至少开展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多次,同时各下属单位持续开展月度、季度、节假日、年度等专项检查,检查的内容都有明确要求。但一些基层单位长期都在应付检查,平时不重视按章行事,体系不落实到工作中,形成“两张皮”,每当上级部门检查时,就组织员工突击工作,加班加点完善台帐记录及相关材料,检查后将体系执行置之于脑后,结果检查中查出的问题是屡查不改、屡查屡犯、检查效果很差,这必将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7)重安全轻环境健康管理。个别单位存在重体系建立,轻体系运行。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片面地认为HSE管理就是抓好安全管理工作,而忽略了环境和健康的重要性,不能将三者有效结合地运用到生产工作中去。

三、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对策

(1)领导层重视并参与是实施推进HSE管理体系的保证。领导层的重视和参与是体系建立的前提,也是推进体系前进的动力,领导重视不单是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要表现在亲自参与体系的建设和实施。(2)全员参与是推进

HSE体系实施的关键。HSE体系建设在于实施,如果没有全员参与,就不能真正得得到贯彻实施。全员参与主要体现在全员学习和培训、全员应用和实施HSE管理要求。(3)加强HSE宣传教育及培训是体系应用的重要保证。HSE体系培训工作,是观念树立、习惯养成、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推进HSE教育培训工作,一是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灵活机动的宣传培训方式。二是培训教育内容切合实际,不仅要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基本要求,也要宣传安全与石油企业、公司发展、个人利益的关系。通过宣贯HSE培训真正达到提高全员HSE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事前预测和防范能力,力求全员参与,共同做好HSE工作。(4)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识别、评估和控制生产作业现场的风险。加强生产作业前的危害识别,必须始终围绕风险识别、评估、控制这条主线,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要在开展工作前进行安全分析、识别风险因素、制定落实防范措施,搞好安全技术交底。如持续开展的“七想七不干”、“HSE观察”、“十大薄弱环节”的查找等一系列活动,让员工从自己本职岗位的危害加以识别分析,对风险进行识别控制,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大大减少施工中的危害。(5)监督检查是提高员工HSE意识的有效途经。HSE检查的本质是消除事故隐患,从我们日常的安全督查、专项检查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如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检查记录不完善、应急演练不规范、员工的安全意识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发现和消除就会引起事故的发生。因此,监督检查是提高HSE意识、去弊除害、避免事故發生的重要途径。自检和被检同样要做到严、细、实,不能流于形式,不放过任何疑点,注重实际效果,找准危害源头,按期整改,做好跟踪记录及整改后的复查验收,彻底消除隐患的存在。(6)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和清洁生产是促进HSE的有效手段。清洁生产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保护环境为出发点,使企业降耗减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将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工作完成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治理,以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同时将HSE管理与ISO14000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等管理有效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更好地推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不断提升。

四、总结

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广泛推行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企业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不仅要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重要的是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体系推进中来。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掌握HSE知识技能,强化风险控制,从源头抓起,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地促进HSE体系运行,从而提高企业的HSE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要求》

[2]李津,陈彦玲.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HSE管理体系[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2,15(2)

作者:薛玉琴

风险危害与教育培训论文 篇3:

浅议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当前农信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危害

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不仅是经营货币,而且也在经营着风险。就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和外部环境复杂的农信社而言,面对的既有人的风险,也有制度的风险;既有内部的风险,也有外部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农信社遭受损失的信用风险,这是农信社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二是因资金短缺导致资金调度和紧急流动应变能力不足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三是内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监守自盗或外部人员伪造信息、套取资金带来的道德风险;四是员工不遵章守制、违规操作带来的操作风险;五是利率波动、客户竞争、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资本市场、资金涌入房产行业等潜在的市场风险;六是综合业务系统、卡业务、ATM等自助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风险;七是案件和安全风险;八是服务质量低下、案件多发可能引起公众的信任危机的声誉风险。当前这些风险压力日益增大,其综合作用在农信社脆弱的肌体上,一旦井喷爆发,不仅可能导致部分信用社破产倒闭,对客户利益造成伤害,而且还可能波及整个信合体系,导致社会公信力下降,引发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安全稳定。

二、农信社风险管理与化解存在的问题

自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信社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深入,风险化解手段持续完善,风险识别计量工具创新使用,风险管理水平大为提升,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系统风险防范体系缺失,历史积弊依然存在,内部控制仍较薄弱,甚至个别地区和机构案件多发、频发、风险突出,究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很多机构将着力点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而对于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仅限于表层认识;岗位职责的设定没有有效体现监督制衡,如信贷风险政策制定与执行未能良好分立,且各种风险管理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二是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一些业务经营尤其是新兴业务存在监控盲区;同时制度的压力传导不够,执行力弱化;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为主,缺乏事前、事中监督。三是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受法人结构、硬件支持、客户群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没有建立一套成熟、实用的风险管理IT信息系统,导致在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报告上的及时、准确性上不够。四是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单一,对各类风险仍以定性分析、主观臆断为主,缺少深度定性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精细化管控不足。五是权责利配置失衡。现有的绩效分配机制不能体现薪酬收入与承担责任的大小多少相匹配,可能导致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甚至掩盖风险。六是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无论是高层管理还是各专业条线员工,多经验型,少专家型、研究型,专业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七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控文化。风控文化没有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发展全程,抗风险就是求生存、促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全面树立,导致风险管控落实不够到位。

三、强化风险管理与化解的路径

风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总则,从战略偏好、规章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等多方面着力,建立政策明确、责任到位、手段科学、处置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控制单一风险向控制全面风险、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一)确立风险管理战略与偏好

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结合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股民价值回报、同业竞争水平等,明确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即愿意承担怎样的风险、承担程度及收益,并通过资本充足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指标加以量化,抓好风险偏好的压力传导,向各专业条线和机构科学分配。

(二)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

“三会一层”要明确定位,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的“三位一体”风管体系;遵循前、中、后台相分离,业务部门、风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要既分工、又合作,形成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从省联社到县联社、再到基层信用社,逐级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岗,配备专业风险管理经理,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强化风险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三)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对现有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对新业务和新产品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订的制度、流程,预先做好可行性分析,确保可操作性强。让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并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确保所有风险毫无“漏洞”可钻。

(四)建立风险管理科技信息系统

在已建立的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1104”系统等的基础上,从风险组织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库等入手,建立系统缜密、覆盖宽泛、信息全面,能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的IT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实时对所有机构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评价,以及时预警和处置。

(五)强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将风险管理与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结合,实行定期目标经营责任制,对各社现有的历史包袱和风险状况进行清理核实,新老划断,分别考核奖惩;建立严格的风险问责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对诱发风险的一线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及未及时发现风险的稽核人员一并追责;加重惩戒监守自盗等“不道德”行为,时刻保持对道德风险的“零容忍”高压态势。

(六)优化贷款投向和结构

在满足农户基本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转变资金投放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党政、招商引资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优质重大项目;积极拓展消费信贷,鼓励和支持返乡民工、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技术回乡创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壮大优质客户群体,同时调优贷款投向和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稀释降低信贷风险。

(七)打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制定高标准的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操守,加强对员工从业知识、风险要求、道德思想及案件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建立风险为本的企业文化,并强化传播和渗透,使全体员工自觉形成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的经营管理行为。

(八)努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加快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各行业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联合机制,树立全民信用意识。同时,处理好与地方党政、执法部门的关系,争取对公存款充实资金实力;充分借助行政、法律等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保全资产,使农信社正当、合法的权益得到保障,风险得到化解。

作者简介:周福才(1966-),男,河北省武邑县,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周福才

上一篇:扶贫工作总结汇报(3篇集合)下一篇:扶贫项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