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预防(共8篇)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调查显示,教师这一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中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在我国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应对职业倦怠上,一部分教师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自身心理状态来应付压力,另一部分教师则由于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逐渐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并最终导致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形成职业倦怠。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首先,在情绪方面,教师表现为持续的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对教学体验倦怠,情绪低落、易怒,内心时感空虚,自我评价低,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对他人容忍度降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
其次,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再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首先,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的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大多数教师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其次,教师职业活动具有多重角色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
再次,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最后,教师职业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大业,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3.教学情境的影响
首先,研究证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熏染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分溺爱,当代学生往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漠视课堂纪律,对师长持对立态度等,所以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使得部分教师有较大的挫折感。
其次,作为教师工作主阵地的学校,其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的心理也有较大影响。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关心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办事无效率,对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回复,片面把薪水待遇、住房分配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使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之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再次,教育事业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但其实际待遇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与其他知识分子阶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从国家到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仍主要来源于其对社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对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关注较少。研究证明,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已成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得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更为悲观。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
一、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 教学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投入状况和心理状况。目前成人高校中存在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强主要表现为:
(1) 教师备课不主动, 不全面, 教案内容陈旧。很多教师的教案只是课本里的内容, 没有延伸, 而且一用就几年, 没有任何的增加与丰富, 这必然会导致知识理论落后。
(2) 教师课堂教学死板, 敷衍了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讲授的内容没有吸引力, 并且授课方法不灵活, 对学生态度冷漠, 甚至有意疏远学生。
(3) 教师对提高教学能力漠不关心。由于成人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教师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 还要积极参加各类实际技能的培训和实践。而现实中, 大多数成人高校教师并没有主动要求进修和培训的意愿, 甚至当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时, 一些教师还会出现推脱等行为。这从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成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水平较低、创新不足
科研是教师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能力及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名高校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成人高校中, 教师倦怠在科研工作中表现为:
(1) 一些教师不愿参与科研。与在普通高校中, 教师必须进行科研工作有所不同, 在成人高校中, 并没有对教师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 这使得一些教师缺乏参与科研的愿望和动力, 这尤其表现在一些已经具备了副高级职称的教师群里当中, 这也影响了教师的继续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2) 教师科研水平低, 缺乏创新。对于那些还没有拿到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 迫于职称的压力, 科研成为他们无法逃避的工作。但由于内心并不愿意做科研工作, 因此在现实中, 我们就可以看到, 成人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偏低、研究不够深入以及抄袭等功利行为。对于成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十分不利。
3、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情况严重
由于成人高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具备的不用坐班的特点, 使得成人高校教师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为从事第二职业创造了可能。成人高校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 教师校外大量兼课。教师自行在校外大量兼课, 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使教师在校内和校外疲于奔波, 增加教师工作疲劳感。并且由于校外兼课课时费较校内要高一些, 而且校外兼课对教师教学效果有严格要求, 因此教师会投入更大的精力, 进而影响个人校内的教学效果。
(2) 教师校外兼职较多。由于空闲时间较多, 有些教师在校外进行兼职, 有些教师创办私营企业等。做这样的社会兼职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这必然会和教师的本职工作发生矛盾, 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
二、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学任务过重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成人高校从教人员严重短缺。近些年来, 社会上对从业人员学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导致很多在职人员又纷纷开始谋求进修。这使得近几年成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激增, 而由于教师数量并没有随此成比例的增加, 导致师生比例大幅提升, 从而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2) 讲授课程变动频繁。与普通高校不同, 成人高校教师所任课程较多, 且连续性不强, 很多时候一个教师这个学期讲这几门课, 下个学期教学计划没有这几门课, 就要换讲其他课程。使得教师在课程连续性上受到重要影响, 总要频繁的变化, 影响教师课程积累, 也使教师总要熟悉课程,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极大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
(3) 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是空前的, 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如此情况, 成人高校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 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而这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 进而增加教师疲劳感。
2、科研制度不健全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科研课题往往集中在普通高校之中, 成人高校教师很难参与其中, 久而久之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会消退, 不再有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目前大多数成人高校对教师并没有明确的科研工作要求, 成人高校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评职称。因此, 由于功利心的驱使, 难免会出现抄袭、应付、水平低等问题, 严重影响科研质量。
3、总体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教师在社会上被认为是高收入群体, 因此很多人也就自然地把成人高校教师也划入其中, 然而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首先说, 高校教师并非真正的高收入群体, 在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方面, 高校教师与其他高收入群里相比, 不仅相对收入低, 而且绝对收入也低。另一方面, 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 成人高校教师在收入上要少的多, 远没达到高收入群体的标准。
4、职业成就感低
教师被誉为“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的一大初衷就是要“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在社会上, 教师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但教师职业并没有达到“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这样的高度。尤其对于成人高校教师来讲, 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由于其面对的教育群体是整体素质较差的成人学生, 往往很难管理。学生认为他们是花了钱的, 是他们的学费养活了教师, 因此对教师的管教并不买账, 甚至有时会顶撞老师, 这极大的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能否有效解决, 事关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影响重大。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
摘要: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对教师本人及其教育教学工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以成人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对其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 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
关键词: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田伏虎,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河南社会科学, 2006, (5) :185-187
[2]庄国萍, 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10月:63-64
一、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比较辛苦。这种环境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耗费了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的负担重上加重,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促使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朝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各种素质要求导致体育教师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下难以适应。而且,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讲解,还需不时加以示范、纠错等,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很大,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状态。长年的奔波、枯燥单调的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其不断产生疲惫之感,并且工作有时也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可,获得的心理报偿相对较少,这样也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
2学生异质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如备受长辈溺爱、自我管理能力差、自私、叛逆等个性特征的学生明显增多,越来越难以管教,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表现出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
3缺乏发展机会。体育教师活动范围广,接触人员多,极易产生攀比心理,从比较中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加上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体制本身问题,他们终身极少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其知识老化、教学索然无味、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使得他们感到摆脱社会及学校的“附庸”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走人”,或改行或挤进领导之列。
4学校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目前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体育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在学校中的地位处于边缘化,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倦怠感。
5伤病的困扰。体育教师长年参加体育竞技与锻炼,且多为户外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也逐渐下降,其身体劳损伤病也日趋明显,以至于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的示范力不从心,这与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养成争强好胜的秉性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体育教师心理的失落。
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个体生活质量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的体育教师很可能出现心烦、气躁、易怒等情绪,这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这种师生交往有效性的缺失,必然导致师生教学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
2影响体育教学工作绩效。职业倦怠会使体育教师降低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对学生缺乏耐心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体育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了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
3造成社会资源损失。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等的依赖。部分体育教师转岗或改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流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
1体育教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师要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改变行为态度,一个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其次,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压力。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心态,主动改变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合作竞争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机制,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增加来自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资源,保持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就能增进身心健康,不易倦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个人的专业技术资源,通过学习、实践,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充实自己。体育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和了解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要客观地对待学生,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有缺点和过失是正常的,对学生期望和要求过高,就容易产生失望的情绪,要多发掘其优点,改进其不足。
2学校要正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学校应该帮助体育教师找出并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来源,学校领导应采取一种重视和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对体育教师提出业务技能高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能够满足教师个人需要的激励,建立积极、和谐的集体组织氛围,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要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体育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职能,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性。学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研究生。这既可缓解体育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且教师在职进修可以提高工作热情,更新思想,更新知识,增加活力,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取得高效益。
其次,学校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体系,包括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信息技术设备以及良好的体育设施等,增加对体育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对于教学场地、设备、器械比较落后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提高社会地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缩小和消除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收入差别,即“同工同酬”。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最后,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要改变当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深化对教师评价理论价值的认识,加大执行教育部关于评价工作指导思想的力度,大力推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价值导向,应该与本校教师的现状结合起来,教师评价的要素指标,必须结合实际,重新修正,且在评价体系中要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权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评价应根据其特殊性而建立。评价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有效,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倡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各界要对体育教师职业有积极认识,并对其工作价值进行肯定。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技术的创新,学生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策略等也要遵循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这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这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应当给予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工资待遇,认同他们的职业地位,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认可他们的劳动和价值,避免他们的主要需要在较低层次徘徊,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把才能真正释放在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总之,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积极关注,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师本身,而且是关系到全民体质以及全民健身观等社会性问题的大事。因此,我们应该一道努力,积极鼓励、理解、支持体育教师,并为预防以及干预其职业倦怠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俊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对策,四川体育科学,1999(4)
[2]余凤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邓如陵,略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_现代教育科学,2002(7)
[4]杨秀玲,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6)
[5]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6]黄俊伟,体育教师的理性体育文化的理念问题,体育文化导刊,2003(2)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
成因及对策
——遵义县松林中学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为此,我校认真组织了一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交心谈心,梳理出了我校教师目前的思想政治状况,现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学校因素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2、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服务对象特殊化因素
(1)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
(2)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有的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4、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1、广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
2、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让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确面对对和共同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3、给教师“减负”,即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创新和改进检查、评比的方式,尽量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使事业发展人、和谐留住人、感情温暖人。
5、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养心理素质内容的学习,让教师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信方面的训练,切实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和能竞争、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师。
6、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8、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渐升级增强的。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诸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追逐先进教育理念,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引用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德洛夫斯基强调,你必须先在头脑中跨出决定性的一步。他说:“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拨开遮住心灵阳光的那层乌云,撇开劳顿的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倦意,在灿烂的晴空下快乐地飞翔。
执笔:马小松
摘要、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组织、职业、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关键字、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最早把倦怠引入临床心的研究领域,用以描述生理和心理枯竭的助人者,后来有关职业倦怠的涵义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行业。将倦怠定义为一种心理的综合症状,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
(3)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
(4)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压力,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二、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教师还要胜任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要将每一种角色做到最好。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冲击着教师的心理。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师。这时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不堪,更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成绩和回报,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其付出与之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教师的个人回报感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良的学校氛围则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降低。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受到更多支持的教师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此外,还表现为超长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学生的不配合、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但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引起职业倦怠。斯可瓦布、布瑞恩,研究认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国学者徐富民、朱从书、黄文锋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7]另外,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能够预示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低教学校效能感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高,最容易离开教师行业。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校长、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
2.加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如何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呢?首先学校领导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的动力。最后,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来保障。
在学校组织中,校长的角色很重要。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创造这种氛围,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对待所有的教师要公平、民主。
3.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但并不会让人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8]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是教师从事职业生活的基础。只有首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才能诱导教师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那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从职业重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在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引导、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为教师个体,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倦怠感。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经常旷课,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在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去毁誉他人或一些事物,而且,还会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成因
1. 过高的职业期望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 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 致使教师也拔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 希望成为完美角色的化身, 他们竭尽全力扮演社会期待的多重美好角色, 但现实是残酷的, 理想与现实终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难以做到切换多重角色。长期下去, 教师极易产生自我心理矛盾, 从而降低对职业倦怠的自身免疫力。
2. 过低的自尊水平
自尊是整个人格系统中比较稳定的一个特质状态, 通常是指对自我作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 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高自尊的教师能够乐观自信地对待工作, 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群性, 乐于冒险且积极进取。相反, 低自尊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Rosenberg和Owens[2]对低自尊水平个体的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概括:一是思维的果断性差, 特别是涉及自我概念和道德事件的时候, 犹豫不决而难以选择;二是非建设性思维, 低自尊者常常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比高自尊者表现出更多的担忧、焦虑甚至抑郁;三是反应迟缓, 在日常生活中, 低自尊者在行动上或决断上都比积极自信的人要缓慢;四是非个性化思维, 很少能针对现实情况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 外控倾向的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一个在认知层面上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变量, 指人们对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 存在着内外控的个体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 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 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并将自己视为能控制自己命运的人。外控者认为事件结局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影响所致, 把成功归因于幸运, 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社会或他人等外部因素。个体对事件结局的认识和态度, 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事件的情绪情感体验、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价值感, 进而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程度。内控倾向的教师往往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或事件的结果, 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主动, 对学生认真负责, 深信只要努力, 肯定会有成绩和发展。在压力情境下, 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经过努力之后达到目标要求, 必然会有较高的成就感。与内控者相比, 外控者对事件有一种无助感, 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他人的作用, 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多持否定消极的态度, 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在经历紧张压力的情况下, 更多采用消极逃避的策略, 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进而心烦气躁、怨天尤人, 引起情绪衰竭、无成就感等紧张反应。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1. 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不能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 不能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 更不能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一时的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 教师才能消除那些事业上的困惑, 做一个真实的人。此外,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 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缺点和过失就沮丧失望, 既否定学生的发展, 又否定自己的工作价值。
2. 培养积极的自尊意识
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意识, 可以有效预防倦怠的产生。布兰登博士从实践的角度提出, 自尊的培养有六大支柱[3]:一是有意识地生活, 个体要尽力去做, 不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二是自我接受, 首先它是指拒绝与自我对立, 人们可以面对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其次, 它是指不回避, 不拒绝, 切实地去体验, 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自己该做的人。三是自我负责, 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发展唯有靠自己来创造来改变。四是自我维护, 尊重自我的价值、需求, 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五是有目的地生活, 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努力要达成的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实现设定的目标。六是个人诚实, 指行为应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3. 选择合理的归因方式
教师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个体处于压力情境时采取的应对策略, 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 而结果本身又会强化个体既有的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 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要肯定自已的优势, 长善救失, 扬长避短, 谋求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应该看到,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 其间既有高潮又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地会经受挫折, 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 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教师个体而言, 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 能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 顺利度过低潮期, 重新追求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MaslachC, SchaufeliWB, LeiterMP, JobBurnou[J].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397-422.
[2]Rosenberg, Owens T J, Low self-esteem people, Ex-tending self-esteem theory and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415-418.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自我调适
引言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EA) 的调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逐渐成为影响教师生涯发展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寻求职业倦怠自我调适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教师研究中的重要问题。[1] (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0)根据一些组织或研究者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2000年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中小学老师存在心理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15%属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调查还显示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在美国,教师的工作倦怠也引起了临床心理医生的普遍重视,Farber(1991)估计,有30%~35%的美国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强烈不满,而5%~20%的人则已处于工作倦怠状态。可见,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与其他职业同样体验到职业竞争的危机和心理压力。 [2]( Farber. B. 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2a ,1991. (P11))职业倦怠的基本含义倦怠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状况。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 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专门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981 年玛勒斯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3] (曾玲娟. (2002).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83~90.) (1) 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与情感体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丧失了工作热情; (2) 非理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无动于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 (3) 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目前,职业倦怠现象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疾病。
1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表现
1.1 教师的职业倦怠
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助人行业中表现极为明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有些研究者指出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其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它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给教师、学生与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弥散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在工作、人际交往以及生活适应等几个方面的表现:
1.2.1 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工作满意度低,出现离职与旷职现象
这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在工作中缺乏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教学方式选择上不求与学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态度不认真、懒散,更有甚者是无意从教,工作厌烦,想改谋他职。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变,就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且相互影响,出现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
1.2.2与人关系方面表现出对同事与工作对象有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出现职业倦怠后,教师往往会感到学生太愚笨,自己工作难以产生效果;同事之间有太多的竞争,太多的矛盾,不好合作,这样教师就会不愿与学生接触,从行动上、心理上疏远学生,常常对学生发无名火,谩骂以至体罚学生。对待同事也不想有比较深的交往,不愿意与同事合作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1.2.3有巨大的压力感
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对个人的生活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有些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教师会表现出多种压力症状,依次表现为疲劳、挫折、愤怒、紧张、焦虑、压抑、神经质、头疼、心跳加快、没有能力应付、失声、血压高、恐惧、胃病与经常性流泪出汗等。
2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有职业原因、社会原因和教师本身的主观原因,对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美国教育协调人员通告委员会在20 世纪80 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 [4](王以仁等. (1999)教师心理卫生[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20~25) )(1) 教师很少或没有做决定的机会,表现为教师对选购教学物质方面没有决定权力; (2)教师职业晋升不易; (3) 社会大众与家长对教育要求过高过严; (4) 教育经费与薪酬不够; (5) 教师往往因为教育活动,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言语批判; (6) 教师负责的文书作业数量太多; (7) 教师调动工作的被动性。加兰德围绕学校环境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探讨,他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如下几项:(1) 校长对教师的某些教育与处理不当; (2) 学校缺乏足够的资源可供使用; (3) 准备课程的时间不够;(4) 学校管理缺乏效率; (5) 教师的教育工作缺乏家长的支持; (6) 教师工作上升与晋升的空间太小; (7)教师与同事之间人际关系方面不良。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目前研究尚少,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已有的研究看,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涉及到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1) 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紧,压力大;(2) 学生品行与学习情况不如人意,教师无法真正控制; (3) 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4) 社会比较与认知不协调; (5) 学校组织氛围不良; (6) 教师个人性格方面的特殊性。上述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工作环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本身人格特征密不可分。从本源上看,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不平衡的知觉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消极反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职业倦怠的产生涉及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体系,尤其涉及到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工作付出与工作回报之间的价值比较。由于个人的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作用个体的结果。因此一般说来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的原因也就涉及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对个体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认识,也涉及到个体本人对自己职业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评价与比较。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比较产生不协调的表现
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来看,消极情绪的产生,往往伴随有消极的认识。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与教师将自己的工作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协调而产生消极的认知密不可分。[5]( 俞国良.(2001)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20~26.)在这个比较过程中,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认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以及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的投入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绝对的个人物质、个人的名誉与社会地位,幸福感的产生更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与主观判断。教师要在社会生活与教育过程中产生幸福感,避免主观的失落,产生职业满意、喜欢教育事业的情感,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教师与教育具有比较高的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也许更需要教师的行业与教师的角色在全社会的职业比较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正因为此,当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教育投入与教师收入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时,教师的社会比较就会出现不协调的结果,产生职业倦怠。
2.2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涉及到教师所处学校的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学校内部的角色规定、学校的领导风格等,其中有些研究指出学校内部的角色规定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显著相关。角色冲突是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冲突的情境而又需要做出角色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自身职业的权利与责任等缺乏清晰的认知而感到工作无所适从。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他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职业也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他不再仅仅是教员,还要是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时代楷模等,他的一言一行总处于社会大众有形或无形的监视中。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多种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既要履行教员职责又要担当父母代理人,等等。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领导与同事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特别是教师因为某些不当而受到学校领导的不加关怀的批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会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2.3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的影响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要熟练的掌握这门艺术,形成良好的技能就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断的练习,换一个角度说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学者费斯勒认为教师的生涯发展可以看成是一种专业人员的成长,教师成长总的可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费斯勒从整体上考察教师发展历程,提出教师生涯循环论。他认为,教师发展经历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退出阶段。这些研究将教师发展视为一种生涯发展,这种生涯与其它一般生涯相比较,我们发现教师生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教师生涯发展的历程中是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的。教师始终只是教师,虽然经历多年但教师的身份是不变的。其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比较单调的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教师与外界建立太多的联系,这种工作反而要求教师能够谦虚并潜心钻研教学的规律,全身心投入工作。第三,教师的工作对象具有多样性,而且与教师的年龄及心理的差距也日益扩大,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的教育效果是随着教师生涯的发展而经历一个提高-平衡-再下降的过程。换一句话说,教师的职业回报总是有一个起伏过程,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不思进取,要学会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的阶段,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很多教师看不到这一点,对自己教育工作产生了不恰当的期待,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感体验。
2.4学生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教师教育行为效果的间接性
从我国的传统看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我们提出教师要教书育人,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实质上对教师都是要求其能对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社会要求反映到教师本身的期望方面就是教师对其教育的回报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体现在教师的物质回报,而是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学生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表现。也许教师可以忍受没有收入、没有好的物质待遇,但一个教师绝对不能忍受自己教育的学生不可造就,没有进步。然而,如何有效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评价教师的教育效果? 或者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学生作出评价? 由于教师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学生本身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依据学生一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也不能就某一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并由此来评价自己的教育效果。同样,如果学校总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成效的标准,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就会使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促使教师心理产生倦怠。
2.5教师个人性格上的特殊性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常常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研究表明,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但有关文献认为,那些富有理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着地为实现其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为什么两种相反性格特征的人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呢?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尽管结果一样,但二者的机制却存在差异,对于具有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因为他们会在工作中受其影响而表现出工作的失败,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而后者则是因为这些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学生,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相匹配时,职业倦怠就可能产生。而且,这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具A 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也易产生职业倦怠[6] (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2))一般而言, 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做事急躁的A 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职业倦怠。研究发现A 型与B 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 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心理成分有很高的相似性。
3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3.1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当初是否因为职业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进入教师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当老师,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因为爱,所以执着,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谈到对教师工作的感受,说道:“上课是一种享受,每天在课堂度过的一段时光是最美的”,这种老师的生活质量与那些“走进课堂心里就烦”的老师相比,真是两种境界。不再将上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是一个教师过上职业幸福生活的前提。
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让学生回味一生的优质教育,才应该是一位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工作者应以:教育虔诚第一,教育艺术第二,教师应该带着爱工作。在各种场合,教师应毫不掩饰对教学、对教育的由衷热爱。什么是热爱,一个名师说得好,那就是:作为一个科任老师,讲到教育,讲到学生,讲到所教的学科,你的眼睛会发亮。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3.2 调整心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了情趣,就充满了自信,就有一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放假的时候,就盼望上讲台;有的教师习惯了盼望工作之外的乐趣,一谈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够再苦的苦差事。其实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
教师的职业奉献的职业。目前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尽如人意,其工作还不是能被社会全部人所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3.3 调整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3.4 提高耐压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教师在不同的时期要学会自我保护,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教师所感受的压力程度在学年的不同时期是有明显变化的。[7 ] Vandenberg R. & Huberman A. M. Undersdanding and Pre2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nal re2search[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54) 9 月、10 月压力增加,1 月下降,3 月、5 月再次增加。因此,9 月、10 月、3 月、5 月可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那么在这些时段里,教师要有意识地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也可以进行咨询,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平稳渡过这些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良好的体魄往往和蓬勃的朝气联系在一起,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往往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解决压力的过程中他会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再有就是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一个具有强健体魄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
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3.5 寄情教学工作
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将工作后所得到的钱看成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倒过来。努力寻找这样的感觉是一个教师应当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应不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负担,也不要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当成谋求快乐的一个过程。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寄情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智慧,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寻找成功感。
3.6 投身教科研
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必将带来种种困惑,困惑带来的教科研话题,教研促进教学、成就名师,不断提升职业境界。而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拥有不同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无疑,在成就专家型教师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教、学、研结合,需要磨练,如: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在反思性教研中升华。
3.6.1 教学积累
搞教研是一件苦差事,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文献资料、读书笔记、教后思、教学随笔,让不断丰富资料库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3.6.2 教学反思
叶澜老师说: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身边不少名师将“做读书笔记,记工作日志(教后记),写教学随笔”成为每日的工作习惯。
3.6.3 论文写作
写文章是一般教师和名师不可或缺的关卡,离不开教师的大脑与双手,一线教师的写作不应该仅仅为功利目的,更重要的应一种积累、一种提升,一种充实。
3.6.4 挑战自我
名师是在艰苦环境或自设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把每一次挑战当成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抓住一次次的挑战和机遇,就会得到学习、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Farber. B. 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2a ,1991.
[3]曾玲娟. (2002).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83~90.
[4]王以仁等. (1999)教师心理卫生[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俞国良.(2001)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20~26.
[6]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预防】推荐阅读: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07-09
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09-18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11-04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悟11-04
教师职业倦怠中期报告06-16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心得体会5则范文05-27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10-12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09-13
消除职业倦怠的关键是10-26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