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古者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只取决于教师的精彩说教,而是在于言与行相辅相成。德育工作大多是通过课本讲授、课堂教学和活动等形式完成,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的实效性,在教育实践和反思中成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

学校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和掌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落实《意见》的时代价值。广大一线教师要树立“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处处皆德育的校园氛围。

一、健全工作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构建以教育导向、目标牵引、利益驱动、政策保障、社会监管等为核心内容的立体化工作机制,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教育管理服务机构为辅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学校要全面组织开展各类以德育为主题的创建活动。从宏观层面来讲,要积极开展文明校园、诚信学校的创建活动,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全面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工作队伍、活动阵地、考核机制等基础建设工作,要以《意见》为指导,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思路,以未成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从未成年人日常生活抓起,真正做到德育有依据、有标准、有措施、有效果。

二、改进教育手段

课堂教学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将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阶段与环节。学校要结合实际,开设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加强德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征和认知差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中国梦”的信念,推动中小学生民主意识、独立思想、法治观念的养成。比如,我们开展的道德讲堂活动,内容包括唱道德歌、讲模范故事、诵读经典、行崇德礼等环节,学生们通过反省自身言行,齐唱《公民道德歌》,聆听模范故事,充分认识到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获,进一步增强德育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革命博物馆、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的育人作用,构建家庭、校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包括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环保服务等在内的校外德育课程体系。

三、优化育人环境

要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高效性,还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入手,全面优化中小学德育环境。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效打击危害学校教学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网络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防止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身心侵害。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治理黑网吧等工作,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责 編 佳 琪)

作者:王友传 袁荣熙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摘要】古者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只取决于教师的精彩说教,而是在于言与行相辅相成。德育工作大多是通过课本讲授、课堂教学和活动等形式完成,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的实效性,在教育实践和反思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立德树人

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包括德育。小学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书育人,做好德育事业,以自己的言行作为最好的榜样,从点滴之处要求自我,反省自律,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前进的动力。只有深刻的德育才能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人生当中。因此,我们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

一、以身作则,贵在践行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做到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教育者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立德树人,源于心,始于行。作为教师,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因此,我们要肩负起“引路人”的重担,用自己的好行为和好品质影响学生,给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在1951年学制改革后,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得到重视,并在1957年后逐步开设小学政治课。教育是最基本的,德育是最首要的。没有声音的语言就是我们的举动。德育工作的主导人物是教育者。师者,人之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只有教育者以身立标,不断加强师风建设和师德修养,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人物是什么?那就是用自己作为榜样去教导学生。”学生效仿的人物当然是每天传授知识的教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常态化的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

二、言行一致,立德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切记,我们不仅是讲课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教导者,生活中的和道德上的指路人。”单单是知识的传授不能满足德育的教学,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行”与“知”中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作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这就显然要求教师要做到言与行要一致,表与里要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应提前进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而不是铃声响后才姗姗来迟。如,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教师应该书写板书工整,而且批改作业的评语也要一笔一划写好,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只有从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好他们的表率。

如,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座位不够,教师为了把座位留给学生,自己站着。而学生看到这情况,邀请本来站着的教师去坐,学生们再挤着一起坐。从这微小的举动可见,教师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会尊敬自己的教师。这就体现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榜样,让学生从心里深处认同教师的教育方式。在小学教育的范围中,德育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教育力量是直观的、形象的和具体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陶冶。

三、严于律己,勇于实践

君子坦荡荡,要严于律己,教师也应如此。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也会让旁人看出,从而评价师德。现阶段,不少学校在教育道德方面比较注重的是偏向给学生教育一些理念和规范。教师训诫的形式教条化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教师某个程度上的说教似乎在既定程式上,但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源于德育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德育工作面临着多元化的冲击,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勢下的发展,教师更应该做好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阶段的学生的道德观还在逐步形成中,作为教育者,要在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观上多用心,要重点培育学生在实践中的道德观,要让良好的道德品格与他们如影相随。空谈是实现不了的,要通过教师的竭力教育和严于律己,让学生学会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另外要加强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合为一体,形成一股强烈的德育合力。首先让家长懂得学校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无缝对接。这样不仅推进了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工作,也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一举两得。学生的思想品行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有反复,甚至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像修剪树木一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我们的爱心、耐心、恒心,把学生培育成国之栋梁。

四、反求诸己,砥砺前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实践改革下的德育工作中,也许没有哪位教师能把事情做得毫无瑕疵。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德育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先秦《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教师多从实践中反省,再回到实践中,不断地取得进步,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德育目的。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每位教育者应该从细微之处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切实实把德育的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与班主任,应克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固化的经验性思维和惯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研究意识,提升科学化水平。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只是取决于教师的精彩说教,而是在于言与行相辅相成。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多自省,砥砺前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在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举一动。行动赋予感化人心的无穷力量,愿教师言行一致,反求诸己,做好践行育人使命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

[2]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

[3]周丽.刍议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8.

[4]王莲华.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案例100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齐学红.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专业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吴华娣

作者:蒋雅媚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困境与路径: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探析

[摘   要]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主要陷入“放任式、精英式和包办式”三个方面的困境。对此,建议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主题的教育性,在课程内容上凸显内容的真实性,在课程实施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评价上重视评价的形成性,以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德育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

班会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受到主题设置过于社会本位化、教学计划过于随意、教学设计过于教条等影响,逐步陷入“学理化”“碎片化”的形式教育,部分主题班会课处于无课程目标、无课程标准、无课程实施策略、无课程评价考核的“四无”状态,致使德育功能逐步被削弱。因此,加强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对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中小学班级德育路径,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把“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小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是实际落脚点。通过设定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创新主题班会课程形式,丰富主题班会课程内容,不断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中小學主题班会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2]”而主题班会课程化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师生集体参与、集体互动的教育活动,更容易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有助于班主任找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切实发挥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作用。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是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为班主任提供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保障,是提升班主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3.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小学生的成长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如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等。而中小学主题班会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真实的特点和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同时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须知,主题班会课不同于常规班会,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精神关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困境

1.“放任式”主题班会课

“放任式”主题班会课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把开展主题班会课的权利全部授予学生群体,由学生自主进行主题班会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而班主任只是作为旁观者“欣赏”主题班会课。这样的主题班会课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没有实现有效整合,缺乏明确的主题意识和目标意识;课程内容有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有些比较抽象甚至教条,总体缺乏针对性;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如心理调查、观看视频、分组交流等,但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课程评价不及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较低,不能切实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面对的矛盾和问题。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以学生为中心,但实际上暴露出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课的定位以及师生关系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片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主题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2.“精英式”主题班会课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理应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的“共振”方式来实现教育个体的目的。而“精英式”主题班会课主要表现为只是发挥了个别“精英分子”的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主题班会课演变成为“能编能演、能说能唱、能歌能舞”者展示个人才能的“大舞台”,但多数学生处于“缺席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沦为“看客”,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3.“包办式”主题班会课

“包办式”主题班会课主要表现为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课进行全程“大包大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拟定课程目标时,大多将实现认知性目标设定为唯一任务;课程内容所展现的,大多为预设的反复演练过的表演场景;课程实施方式多为单向化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课程评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简单化批评。该模式把中小学生当作一块“道德白板”,完全剥夺了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班主任牢牢把控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抑制了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中小学主题班会属于活动课程,所以要在体现“活动”特点的同时进行“课程化”构建。

1.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目标要突出教育性

教育性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目标的灵魂所在。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提出,价值观始终与形成和检验它们的经验相联系[3]。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变化的价值观,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学生“深思熟虑地看待价值问题”和“更好地整合其选择、珍视和行动”[4]。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目标要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把教育性蕴含于主题班会课中。具体来说,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学生。

2.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内容要凸显真实性

真实性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内容的首要特点。教育家杜威指出:“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5]”一方面,面对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冲击,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内容要紧跟社会发展脚步,贴合社会实际,注意弘扬主旋律,切实把正能量落地、落小、落实。另一方面,中小學主题班会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刻反省,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内在的道德感悟,最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3.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实施的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让学生始终“唱主角”,使之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要从传统的灌输式、纯理论式转变为启发式、合作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从而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

4.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评价要重视形成性

形成性评价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对班主任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班主任通过测评,可以对学生在主题班会课上的表现做到“望、闻、问、切”,能够及时归纳、提炼和评价学生反馈的新信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并提升自我,最终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对学生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参与形成性评价,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能够获取准确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习动机,及时提升自我。

四、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处理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遵循规范与创新提升的关系,在课程目标上要更加重视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在课程内容上要更加重视时代性、科学性、有效性,在课程实施上要更加注重对话育人、体验育人、情感育人,在课程评价上要更加重视激励性、启发性、赏识性,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001/81878.html.

[3][4]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作者:李寒梅

上一篇:上半年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人才工作思路(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