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精选12篇)
中宁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唐慧
这段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使我获益匪浅。《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准的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
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坚持一个“尊重”一个“遵循”,落实一个“促进”即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最终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标准》注重以师德为先,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热爱职业,即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关爱学生即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三是示范引领,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 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突出以师能为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践能力,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二是专业化水平,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三是专业能力,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一、《标准》实施转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经验和行为的理性概括, 如教育目的观、教育实践观、教育对象观和教育课程观等, 它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为转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全面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12月25日,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这一标准的实施, 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 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把教师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上, 教师必须学会学习, 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选择学习, 否则就无法生存。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 为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 同时也为终生学习的实现, 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这个技术平台,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 来补自己之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适应教育的新形式, 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重“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 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走进江苏农村中小学到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充电”的场景, 走进课堂可以感受到教学模式的变化, 深入学生中间感受到他们交流思想、感情, 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氛围。具体表现如下:江苏省苏北是全省欠发达地区, 最近几年江苏省加大了对苏北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 并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和办学标准化验收, 为每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综合教室, 引入光纤上网。现在走进每一所农村中小学, 都可以看到教师人手一机认真地在浏览、在交流、在更新自己的教学文件夹, 这些教师中不乏风华正茂的年青教师, 更有白发苍苍的老教师, 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进行互动研讨, 丰富了他们的教学资源, 使他们一天天“富裕”起来。正如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所说“一个星期, 我们每天穿梭在办公室—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三点一线上, 虽然紧张一点、累了一点, 但我们过得充实, 教学资料丰富了才能使我们找到课堂改革的发力点”。
二、《标准》的实施改进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将引起学习资源的变化, 学习资源包括载体多样化;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多媒化;学习信息传输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教学过程智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的应用, 更好地表达了教学情景,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有意义地呈现教育信息。
如图1所示:一位中学地理教师在湘教版教材“农业”时, 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把赵本山的小品《红高粱模特儿队》搬进了课堂。上课伊始, 播发了《红高粱模特儿队》部分视频, 最后以一幅漫画导入新课, 让学生先思考漫画体现了哪些地理知识, 即农业的重要性。充分证实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通过设置情境, 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在亲切的、自己喜爱的学习氛围中, 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和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从学生角度看, 注重学生对问题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 在学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所掌握的知识之中寻找素材, 积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从而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设计现实有趣的作业, 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疑问, 形成较强的素养。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表1, 让学生完成各题:
(1) 预测哪个国家可能获得冠军?分析原因?
(2) F组4个国家分别属于_____洲______洲和______洲。
(3) 32支参赛队伍来自五大洲, 未曾派队参赛的大洲是_____洲。
(4) 南非世界杯决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当地时间11日20时30分将拉开战幕, 球迷毛毛同学应该什么时间打开电视观看现场直播?为什么?
(5) 南非世界杯决赛时,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向哪移动?昼夜长短情况?当地什么季节?
这样的设计中融入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材料, 使学科知识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 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建构知识, 从而达到“知识生活化, 生活知识化”的境界, 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得到拓展和延伸。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构成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水平,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实践、持续学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水平,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 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教学科学研究, 只有科研才能使一个教师得到持续发展, 也只有科研才能使一个成功的教师变得更为成功。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 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 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专业发展中由“教书匠”成长为“研究者”, 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 是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 是关系到千百万孩子成长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EB/OL].http://www.teta.com.cn/teta/cache/article/2008-11-07/6cf75d59-18cf-f4ad-dbdba3d71514f0ea.shtml.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专业教师;医学民族班;辅导员;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54-02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我校采取了专、兼职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来加强对医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作为一名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要想把兼职辅导员工作做好、做深、做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今社会因医患事件时有发生,加上新入学的医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适能力较弱,同时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使得学生管理面临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增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不良事件或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除了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注重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医术与医德并重的医务人员。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兼职辅导员深知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易,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医学民族班级简介
全班总人数100人,由两个小班级组成。其中:已休学1人,检验、影像等专业转入5人,退伍复学1人。班级男生46人,女生54人。从生源地来看:班级来自省外的学生9人,来自省内的学生91人。少数民族76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班上有1名同学信仰宗教,共有民族14个。全班宿舍分布22个,男生10个,女生12个。班级共青团员80人,群众20人,全班均未上过党校团校。学科背景:中职单报高职入学9人,文理综合2人,其余89人为理科生。这就是班级的基本情况,单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医学民族班级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对该班级进行管理,会显得捉襟见肘。青年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管理医学民族班级有他的优势。
二、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优、劣势分析
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不仅可以充实辅导员队伍,与专职辅导员互补形成合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思政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学三赢。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具有的优势:青年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易于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加强工作的实效性,在学习上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交流,快速有效的解决医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给予学生专业上的帮助(比如:医学知识入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专升本等);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无形中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当然,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比起专职辅导员而言显得经验严重不足;专业课教师兼职辅导员难以投入充分的实践和精力。
三、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创新管理模式
作为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应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并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做细做好各类学生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节奏。
1、抓好入学前教育和医德教育。除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关键在于做好学生的医德教育。民族班的医学生生活独立意识很强,大部分同学不善言谈,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导致班上小团体居多,这给班级同学关系的融合带来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要利用专业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专业课学习中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专注专业学习的共同目标中实现融合,于此过程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地域风俗、生活习惯、为人原则等,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树立辅导员的威信,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医德教育容易达成医德共识,这也有助于同学关系融合,而医德的教育和熏陶从新生进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应不断的进行着。专业教师毕竟是医学专业出生,我们对医德的深刻内涵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理解比专职辅导员要深刻得多。可以说,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步入神圣医学学府意味着志愿献身医学,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样的誓言所蕴含的意义。
2、抓好常规教育和制度建设。医学民族班学生个性特点突出,独立性强,和普通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班级凝聚力差,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根据民族特性重点培养一批学生骨干,用骨干力量的感染力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民族班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家庭情况普遍不好,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针对这些特点,我通过建立微信群、腾讯讨论群、QQ交流平台、不定期集中开班会、开班委会、室长会议、单独约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搭建多种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全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好心理辅导只是学生管理的奠基石,面对这个民族特色非常鲜明的群体,必须要用铁的制度和纪律作约束,用纪律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促进学风。有了制度和纪律,执行是关键。因此,辅导员要做的就是选出学生骨干,让学生骨干监督全班同学,以确保制度和纪律的顺利执行,简而言之,就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实行学生自理。
3、丰富活动载体和能力舞台。新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他们有激情,爱幻想,把大学当做理想的天堂。教师要保护他们的热情,更要努力使他们不要迷失在“天堂”里。适时适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能力。学生干部竞选时尽量要求每名同学都能站到台前展示自己。另外,辅导员要未雨绸缪,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承担责任的经历和体验,在岗位上锻炼能力,在岗位上实现自我发展。班级里能提供的锻炼岗位毕竟有限,辅导员应该做好统筹安排。学生干部岗位设置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因人设岗,寝室长、楼层长、各科课代表、级队管理委员会成员等都是锻炼岗位,已经担任学生干部的不得兼任,推荐至团委和学生会的优秀学生干部不在班级兼职,积极向各学生社团组织推荐优秀学生,班级学生干部也可尝试实行定期轮换的方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中秋茶话会、特困生座谈会、第二故乡——都匀一日游、茶博园猜谜一日游、大学生活主题教育、共度中秋晚会、迎新晚会、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民族风俗分享盛宴、基础学科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4、狠抓学风建设和能力培养。走入象牙塔便是进了“保险箱”,或是觉得学习了十几年,该松口气歇歇了,这类学生有种“一劳永逸”的思想,精神世界空虚,容易出现“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消极做法。因此,入学伊始就应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用医德教育来引领学风建设。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向自己提问,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向书本提问。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严惩考试作弊,保证学生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促使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医学高职高专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针对部分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个性强、独立意识强,纪律观念淡化等一些特点,以及群体学生当中的个体差异(身体条件不好、思想状况不稳定、家里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思路包括:特困生工作,抓两头、带中间,个别心理辅导、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等。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辅导员只有不断坚持研究每一名学生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重视个别谈心工作的开展,了解具体情况,做学生的知心人,使学生有话敢讲、有话愿讲。开展“有事请讲,心愿墙、QQ、微信留言”等活动,建立网上电子邮箱,使学生有袒露心事的机会,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保障新生有序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后,有了很深的感受:“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这是时代的理念。生本、师德、能力、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标准》从四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不仅仅服务教学更应该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第二,《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第三,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突出以师能为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践能力,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二是专业化水平,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三是专业能力,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第四,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标准》倡导终身学习,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先进理论。即: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提高文化素养,即: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的个人修养就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同时,《标准》中提出心理调试方面的要求: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这对我们的心理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对教师提出这个“标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阳光。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阳光教师。一个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具有平和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提供优质文化场,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 以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我在工作之余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还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二、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指要尊重中学生权益,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教学上,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生欲望,从而很好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以师德为先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它告诉我们要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及时对学生进行自强自立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可以过度依赖大人。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平时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教育论文,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灵武市第三小学 纪凤梅
假期里,本人认真学习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通过此次学习,使我真正的理解了很多过去所不理解的内容,收获了许多相关知识。特别是再次学习标准中的四个理念,既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后,受益匪浅,无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相关标准,只有有了标准,才有个衡量好坏的依据,才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收获体会:
一、要树立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孩子的发展是有特点和规律的,绝不等同于成人,把孩子当作成人看,或是希望孩子成为成人,这都是极端错误的。教育不是一把不变的尺子,而是应该适合每个不同的孩子的,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他们的在校学习才能活泼生动,他们的成长才能健康快乐。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小学教师辛苦、繁琐、清贫,若没有坚定于心的职业理想,难免被名利所诱,内心的价值体系也会偏颇,从而影响教书育人的态度,会把学生指引向迷茫甚至邪路。
(三)能力为重
要搞清楚是什么能力,可不是单纯的讲课能力。这里说的能力是综合性的,发展性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更要看重后期的学习进步的幅度和速度。最优秀的教师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既能埋头苦干,又能抬头思考的人。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要想提高,成为专业化教师,必须要走这样一条路:敢于也勤于实践—勇于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剔除错误做法,总结出新的思路,创造出新的做法—大胆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边做边思考边改进。
(四)终身学习
任何人,只要不学习都会落后,可以不知道,但是学而后知,一生坚持。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需要加强哪些知识、调整哪些行为?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行小学教育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技能。小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1、驾驭教育教学的能;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较高的创新能力;
4、较强的组织能力(1)组织教学能力(2)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5、较强的教研能力(1)教学研究能力(2)学术研究能力;
6、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一)要认真钻研教材,拟写好教案。
教材是每个教师喂给学生吃的“粮食”,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要部分传授给学生。教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把课备充分了,教师才能在上课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很多教师认为认真备课是对的,可是写教案没必要,往往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才抄的教案,对上课没多大帮助,反而浪费时间,不如把写教案的时间花在备课上。
其实,教案,并不是课文的抄录,也不是所有参考资科的掺和,而是教师对课文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加工的成果。在教案中,不仅应该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讲授内容深刻系统,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深度广度;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组织好全部教学过程。课时计划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活泼,越有成效。
(二)切实搞好老带新活动,多听老教师的课。
《专业标准》开门见山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基本一依据”,鲜明地确立了《专业标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一、“基本理念”的排序凸显生本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分别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排序上看,《专业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教育的“目中有人”,尊重小学生的权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高昂,身心状态的健康、快乐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自身要做到“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中有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心中有德”的教师,教师应恪守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把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阳光朝气的人格作为育人的关键,要视班级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如同己出”,呵护、引领、指导,作表率、深爱生,以崇高的师德浇注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理念二”便是达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
崇高的师德为小学教师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尚师德的炳照下,发展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因此,“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你停滞不前时,教师同伴已经在前行,此时停滞的你等于是在倒退。教育教学是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想依靠固有固着的那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来应对发展中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更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小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中改进与提高,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落伍。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吸纳与学习。知识更新迅猛,今天不学,明天就会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脚步,因此,“理念四”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国际视野,不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博观约取,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譬如,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站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同伴学习,常怀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博采众长,方能愈来愈知不足。小学教师就应该具有书卷气,会学习、常学习,时时散发出书香的魅力,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垂范。总之一句话,学习要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优美姿态。
四条“基本理念”打造了这样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形象——他(她)发自肺腑地爱小学生,真正地懂并尊重小学生,时时处处做小学生的爱与善良的表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能常教常新,能够艺术地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激情,与书为伴,锐意进取,视野开阔,专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基本内容”的条款呈现精细与全面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分三维度十三领域五十八条款。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后,又细化成五十八条“基本要求”,最多的是“组织与实施”领域,共有八条细化、具体的基本要求,最少的三个条款,其余领域一般都是四五个条款。
细读这些“基本内容”,它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首要必备条件,一位小学教师只有萌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心,才会在这颗真心的推动下,将小学教育这份职业耕耘成终身挚爱的事业,才会不断地保鲜自我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因为爱小学教育,所以才会心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地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为。这些作为全是在发自内心的师德修养的观照下展开的,正所谓“理念指导行为”。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绝对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摆在了第二维度。小学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必须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其次应该熟稔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比较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得,未入岗的教师在院校求学期间,就应该将主要精力安放在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已入岗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让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的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这是小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与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定位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小学教师的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小学教师当得好不好,受不受小学生的欢迎,关键取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专业标准》在“组织与实施”领域列出了八项要求,内容分别为——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情境创设适宜、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发挥主体性、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写当小学生表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关注思想与良好行为的培养等。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起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1. 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小学教师的首当职责。
在条款中,有关学生安全的描述有——“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知政策、明法律、晓规律、讲策略、会应对。这是《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在安全方面的新规范,也是应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弱势群体——孩童的现实需要。这就昭示着小学教师在校内外都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将自护自救等知识、策略、方法等教给小学生。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应对,还要倾满腔的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弦时时刻刻都绷得紧紧的。同时,在危难关头,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守护神,将小学生的群体生命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任何危机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小学生,当“逃兵”。
2. 关爱、尊重、信任是小学教师职业词典中的三大关键词。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等。这五条内容点击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尊重、信任”。
关爱是目标,尊重和信任是“两翼”,是基础。爱小学生就要从真心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做起。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生来到学校与小学教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就应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小学生,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培养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为重点,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成人”。只有小学教师真诚地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小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小学教师,并喜欢上小学教师所教学的课程。
3. 扩充了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外延。
《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不仅包括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包括小学教师与教育教学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包含了小学教师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小学教师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还要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还要“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也体现了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练就的“吃饭本事”,能与教师同伴沟通合作,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需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师不以“告状”为唯一诉求,而是以一位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共同合作,共商教育的新途径,目标共同指向小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增强自己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拥有社会大视野,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公民”。
4. 强化了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
小学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开启者,因此,小学教师的知识来源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凝固僵化。为此,《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成为“T型专业人”——有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有艺术方面的“细胞”,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能较为“时尚”地紧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要能往“专、精、深”方向发展,不固化自我的知识,要“海纳百川”不断“刷新”自我的知识界面。在不断丰实自我的专业知识同时,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愿景、有规划,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与研究,不满足于原先驾轻就熟的“教育教学套路”,要乐于创新,乐于进取,让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三、“实施建议”的层次分明充满期待
“实施建议”共有四段话,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小学教师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该“实施建议”对小学教师群体拥有了热切的期待——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把小学教师的入口关,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小学强化校本研修,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敢于创新,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专业标准》对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份新规范,彰显着这份职业的专业性与挑战性。特别是已经在小学教育岗位上工作的小学教师,逐条对照自我如今的状态,到底这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你能达标几条?对照标准,也许今天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要以“谦卑而不自卑”的心态来对待这份《专业标准》。“谦卑”就是要谦恭地学习《专业标准》,从中查短,制定相应的“补短时间表”,通过学习来“内增素质,外塑形象”;“不自卑”就是不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还有不少条款不达标,整天提心吊胆——想被“退出”。大可不必这样,既然我们已经从事了这份职业,我们有基础,我们有经验,我们不愚钝,有《专业标准》的提醒,只要我们立足岗位,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向网络、向书籍、向优秀教师同伴、向教育经典学习,敢于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每一天都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位小学教师都全力以赴地发展自我,假以时日,形成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势后,在岗在职的每一位小学教师就都有望达成《专业标准》的期待,成为一位新时期合格的小学教师。
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说: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刘捷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3]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或者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维持专业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英国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教育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的时期相当长,有些可能长达30~40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各阶段变化发展的不同特点。美国费斯勒教授和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合著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一书中建构起著名的“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他们提出教师专业生涯大致分为八个阶段,即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职期。作者阐明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归纳了教师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和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提供了按教师个体生涯发展阶段和需求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的框架。
费斯勒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变化、成长是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作为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需求、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行为都需要不断调整修订、重新审议评估和接受挑战考验。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活之后,因对学校环境和教材教法都逐渐熟悉,会觉得教育教学工作不具挑战性,只是依例行事就可以了,感到当教师平淡无趣,缺乏激活自己的内在动力。还有一些教师工作几年之后,因教学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校长的领导能力不行,工作压力过大,学生表现差等开始厌倦教学。大量的教师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很多新知识、新能力不是自己所掌握的,因之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更新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即“终身教育”必须贯穿教师生涯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师范院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师范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知识,毕业后也不可能依靠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一辈子,仍然面临一个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进修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建构不可替代的专业品质、深厚的知识根底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本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1年9月起,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它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等很多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教师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和有效运行,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中。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要内容,这是教育工作者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生长的需要。我国教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赢得了较高的职业声望,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群体。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把学生当做创收的对象等现象。所以,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要务是加强师德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纲领,也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正在超越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展开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素质事关学生素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开展新理念学习,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校本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在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发展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词。校本培训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着力研究和解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为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到本校之外的某所高校或某个培训中心培训、让他们脱离自己的教学岗位、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理念提供了可能。教师在工作单位,边教学、边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培训中处于主动地位,有利于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加强与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校本培训模式建构的理论假设是,中小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教师在职培训的重心下移,并不意味着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简单地下放到学校层面由校本培训完成,而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对培训可以不闻不问或撒手不管。英、美是最先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国家,其缘由是高等院校培训模式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受训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转而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并形成校本培训模式。英、美等国的校本教师培训也取得了成功,除中小学校享有高度自主权,足额的经费,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校本培训活动是由中小学、地方教育局、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规划与实施过程,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在我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大学或教师培训对校本培训进行业务指导,与中小学共同培训教师,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灵通等方面的优势,消弭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之间存在的隔阂。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校本培训提高实效的内在动力。实行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大突破了高等院校集中培训中讲授、练习、示范等方法的局限,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追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紧贴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教师带着问题学习,能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解决面临的问题。校本培训重视教师自我进修、自查自省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这是教师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一名教师,如果每次上完课后,都能认真地记录课堂教育教学情境,审视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提问的有效性、教法的合适性、语言的恰当性和板书的合理性,详细地总结出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他与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注释: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兰西县长江二中 苗井翠
这个假期利用了课余时间,我认真的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看完之后,想法很多。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依据。《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
[培训感言:弘扬师德,教书育人,奉献力量。] 暑假里学校组织了教师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的感触很多。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制定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四点,学习后深有体会。
1、“学生为本”。此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时时处处以人为本,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2、“师德为先”。记得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就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标准精神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及神圣使命。
3、“能力为重”。作为教师在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还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构建现代课堂,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要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肩上的任务是沉甸甸的。它不光是对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为我们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我们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在用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因此,用实际行动诠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每一位合格教师必须做到的!我们教师要能够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习惯。用爱心育人,师德塑人,为推动教育优质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学校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1-0044-03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学校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制度、物质等各方面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小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制度、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文化、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关系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长的引领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担当着无比重要的角色,经常听人们这样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今天,校长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对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师生共同成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① 要想把学校办成促进教师发展的学习型组织,首先就需要“校长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校长不仅自己要身先士卒,不断学习提高,而且还要为学校组织中的成员创造从个人进修到彼此分享,然后到能彼此刺激与批判,最后促进其学习能力展现、工作能力提升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②。对于中小学校长来说,一定不能站在教学之上、课堂之外、发展之外,而应根据学校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教师们一起制订发展计划,自觉实现学校内部要素的协同合作,走进课堂,走进课改,走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校长的管理风格会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校长营造了一种信任与支持的氛围,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追求教学专业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教师的反应必然是积极的。相反,如果校长以一种专治的、缺乏信任的,且一味地以一种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则易使教师对教学丧失热情,对工作敷衍塞责,这样教师的发展也会面临挫折。”③ 所以,中小学校长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学校的行政领导,更应当是教育教学的专业领导,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支持者,成为教师的教育者;必须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教师提供楷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在逐步深入的课程改革,就对中小学的校长们提出了挑战。要想让学校全面发展,要想调动起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校长就不能只是个机械的执行者,不能成为忙于搞基建、搞行政,甚至成为背离校长本职工作的命令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创造者,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教师文化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无疑就是教学,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没有教师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办好就得靠教师们的努力工作。那么,在学校里除了校长要积极创设民主、宽松、开明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外,学校的文化氛围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要形成一种协作的氛围,在这种合作的团体内,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一致的目标,所有教师都有共同的理想、成功的信念,为了学校的发展而一齐努力,形成一种开放、信任和支持的合作性教师文化。这样的教师文化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方面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为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④。存在于教师之间一些传统的消极文化,比如沉默主义、专业保守主义、专业个人主义、好好先生、老好人等,都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中小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多,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他们会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学校间进行的各种交流中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同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教师文化成为必需。在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里,总会有一些已经成熟起来的教师,他们有的已经达到专家型教师的水准。那么,新教师的迅速成长就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实现,国内外关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各种研究中,具有普遍认同的一点就是发挥优秀教师的指导作用。“老”教师并不就是指年龄大、资历深,而是因为其业务素质、人格特征、思想品行等,达到了专家型教师的水平才称为“老” 教师,他们的“带”会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至少可以使新教师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口号。⑤ 那么,在任何一所中小学校里,一个公平、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以及学校的各级领导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作用都是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的管理倾向于严格的科层管理,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控制取向的管理价值观,这种取向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学校要建立起公平的、民主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教师人人平等,讲求公平、公正,使教师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揭示,一个人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之比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之比,如果比值是相等的,则会产生公平感,如果比值不同,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任何领域的不公平,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为人们总存在这样一个心理:不患贫而患不均。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所以教师也会产生这种公平感,他们在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后,也希望得到对教学工作的中肯评价,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
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民主,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就教师这个群体来说,对民主环境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教师们享受到了民主,他们就会遵守学校的各种制度,自觉执行学校各级领导关于教学工作的决定,从而使得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学校中的协调多于控制,主动多于被动,合作多于竞争。即使存在问题、矛盾,教师也能在协调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再次,学校的领导在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切实考虑到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使学校的管理制度颇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激励力量,进而才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
这种民主、公平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会使教师有一个关系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教师们都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公平对待,尽管每天工作忙碌紧张,但教师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在得到别人尊重自己的同时,自己对别人也更加尊重。每个教师的潜能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轻松应对各种教学困难,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四、师生关系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这所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上,而这完全有赖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影响等。换句话说,在学校里教师是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也就是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完成者,教师应承认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应该保护和珍惜他们的创造性,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格外重要。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必需的氛围。传统观念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一直处于仰视和遵从的地位。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平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讨和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学生不同的声音和他们的“异己”思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有人比喻教师是一把“钥匙”,他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就像钥匙一样,锁门和开门都有同等的机会。当学生的天资、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得以发挥,那时的教师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⑥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学,教师在乐教的同时也会乐学,用自己不竭的学习动力去掌握教师应该精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自己谋求专业发展的动力。
总之,对于一所中小学校来说,必须“成为一个协作的团体,要有凝聚力,应当成为追求变革与进步、鼓励创新与探索、提倡合作与交流、倡导民主与开放的,能够带动教师不断学习与研究的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以正常的心态、选择适当的策略对待改革,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⑦。学校发展不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从舒缓教师压力、营造轻松氛围、重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入手,进行软环境的改善,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唤起他们的工作的热情,促使他们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
注释
① 王柏玲:《呼唤校长重回课堂》,《文汇报》,2007年6月4日(2)
② 简良平:《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校长的角色》,《台湾教育》,2002年第4期,第28页
③ 杨秀梅:《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6页
④⑦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9,18页
⑤ 王少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⑥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作者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国画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一、教师素质结构的相关研究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的高度定位教师职业———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教师素质, 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2]。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讨论与研究从古至今未曾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开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教师质量予以关注, 纷纷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提升教师素质, 完善教师素质结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潮流, 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本文以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系列为理论依据, 将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3]。这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系统。
二、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简析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1)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把握教师角色, 主动关爱小学生, 做小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的伙伴;二是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素养, 注重对小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 促进和保护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乐学动能和积极态度。 (2)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活用多种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理;二是培养动脑探究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 推动数学式推理设想和逻辑思维的构建与发展。 (3) 个人修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主动调控自我情绪, 善于感应教情环境和学情环境的变化, 营建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二是用专心、耐心、细心引导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充分发挥, 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 专业知识。
(1) 小学生发展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多途径掌握适用不同小学生数学发展的策略, 保障数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能够研究、建立与优化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充分认识小学数学学科从形象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特点, 建立数学的知识外延与关联 (如由知识引发的实践操作、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生活实际场景的契合等) 。 (3) 学科教学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掌握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 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 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 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4]。 (4) 学科拓展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了解数学的演进和发展史, 掌握相关数学文化知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知识, 并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
3. 专业能力。
(1) 分析讲解领域的基本要求:解析过程中使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推导过程中发展符号意识的能力。 (2) 课堂主导领域的基本要求:具有随小学生思维演变、问题的演变等课堂情境演变而动态改变组织形式、引导方法、交流内容等的课堂主导能力。 (3) 合作发展领域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合作互动,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优化的策略
1.“应需”转换角色位, 让“关爱”成为永恒的主题。
小学生处于身心萌芽发展的时期, 更需要关爱。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施教过程中, 如果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态度和思想的变化, 就不能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真正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师在工作期间 (甚至工作之外) 经常接触学生, 而在每一次或主动或被动的接触中, 他都会扮演学生的咨询者、指导者、引领者等不同角色。小学数学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与生活需求, 时刻都要“应需”转换自己的角色。无论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示范作用, 影响小学生的潜质。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身份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 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积极参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品德教育等与小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实质工作, 成为小学生信任和尊重的可靠伙伴, 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素养之一。
在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关系中, 师生之间的“关爱”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的微小变化 (如情绪波动或课业反响等) 的持续倾心关注,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素养水平, 注重对其进行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 促进和保护其数学学习的乐学动能和积极态度, 不仅能更好地教学相长, 还能生成师生间亲密的友谊, 创建平等、和谐、相互关爱的教育教学氛围。
2. 强化“责任心”, 夯实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知识能力积蓄奠基的责任。小到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 大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会学知识、掌握技能, 开拓思路, 树立理想, 修为品德, 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考量着教师责任心的强弱。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对小学数学教师或具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人而言是容易的。但在孩子眼中,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言是有难度的, 是困难最多的学科之一, 这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学科特点相关。另外,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数学语言大多是数字、图形、图表等, 数学思考的多为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方位变化等, 要求逻辑思维严密, 环环相扣, 推理合情, 演绎有据。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之一, 就是用一砖一瓦的耐性和持久的责任心, 引导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应用水平、创新意识的发展。这项工作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主动调控自我情绪, 善于感应教情环境和学情环境的变化,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营建愉快的互动环境, 用专心、耐心、细心保障小学生数学思考力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保障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认知学科和学生特点。
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 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理清教育教学思路, 把握教育教学方向,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充分认知学科特点。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比较, 具有较高程度的抽象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 复杂性高。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单纯靠记忆积累认知的知识较少 (如0-9的数字识记) , 几乎每一个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结论的得出都要经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等动手动脑过程。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前, 要充分了解本册教材知识体系, 加强纵向知识 (数学系统知识) 和横向知识 (除数学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 的联系和深度认知, 使课程资源效用最大化。其次, 充分认知学生思维成长规律。学龄儿童活泼好动, 善于认知生动具体的形象事物, 但对于由形象事物引出的抽象思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与理解会产生困难或困惑。另外, 小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 承受力不强, 一个微小的打击, 就可能在其心理上形成厌学的旋涡;一个欣慰的赏识, 就可能在其心理上形成好学的涟漪。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的特点, 尊重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实物观察等方法, 科学、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让数学学习生动有趣, 让学生获得轻松而有成就的数学体验。
4. 完备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以改变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李大潜院士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内容具有丰富、鲜活的人文情境, 包含科学思想与精神、美学观念、生物学情趣等诸多的人文元素, 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准确地研究和掌控小数数学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 以及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发明、演进过程等数学文化知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学人文情境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价值观, 发掘数学文化内涵, 展现数学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现实魅力。这不但有利于自身的数学素质的完善, 更有利于引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养成探索精神, 启发创新思维的生成。
5.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 并有力地推动着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课程内容, 合理应用、服务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 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5]。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之一。在问卷调查中, 针对问题项“教育教学中你主动运用多媒体或网络的频率约为每10节课”, 有31.7%的小数数学教师选择5节以下, 占比最高。这说明, 小数数学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率偏低。克服设备落后、相关人才缺乏等困难, 要求在软、硬件两方面, 相关部门和多方社会组织机构通力合作, 创造条件, 全面优化、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6. 打造互动平台,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打造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 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 进而催化向上内因的形成。 (1) 细化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课堂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的保障。以教材为指导, 细致构思课堂知识、学生等要素的可预见性情节, 预设适宜处理方法。特别是同学科间的集体研究性备课, 可以借鉴众多个体的思路和已往的经验, 集思广益, 使教学情境的预设更加贴近生活, 在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同时, 也达到教师群体素质的共生共建式的提高。 (2) 活化讲课。教师的语言、仪表、神态、着装等要与学生视感、知识情境、课堂氛围相得益彰, 为活化课堂奠定了首要舞台环境。讲课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教学语言越符合小学生天性, 越准确、生动、活泼、有趣, 教学情境创设越形象逼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就越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具有的使用几何直观解析的能力、使用符号意识推导的能力、随小学生思维演变、问题的演变等课堂情境演变而动态改变组织形式、引导方法、交流内容等的课堂主导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 (3) 实化听课。听课, 不仅仅利于同学科间的教师互相交流,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听课, 更易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使教师更加适宜小学综合性教学特点, 更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听课活动要落实, 也就是实实在在进行, 切不可浮于表面、敷于形式。只有这样, 才更能保障教师个体间, 个体与群体间, 群体与外校其他群体间的多种交流互动, 达到教师整体素质优化的目标。 (4) 深化教研。教研范围可分为校内教研和校外教研;教研方式可分为网上教研和实地教研;教研科别可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外语教研、其他学科教研、校本课教研、专业理念教研等;教研内容可分为未授课教研、已授课教研、问题教研、价值观教研等;教研目的可分为重塑或巩固正确理念取向、总结经验、突破学科难点、亮化学科优点、完善校园文化、学习先进精神、催生创新意识等等;从教研参与对象上看, 教研可分为教师个体教研和群体教研。
教师个体教研一般是指教师个体通过资料自学研究, 达到增强个体教育教学素养的目标, 而群体教研是学校教研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 制订合理全面的教研计划。在开学初, 教研计划的制订是教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研负责人充分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最新思想与理念, 再通过走访、征询等调查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典型的有益经验等, 汇集、整理、制订一个合理、全面的教研计划, 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屋建瓴。其次, 确立教研的主题。教研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研究工作, 一个教研主题的确立不能凭空捏造想象, 更不能随意编排炮制。要根据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教师诉求、学科理念与未来发展趋势等与其密切联系的教育特征来制定教研主题。主题要鲜明且联系实际。再次, 明确教研的目的。教研要有明确的目的, 或探讨一个学科难点问题, 或解析一个教育的困惑, 或弘扬一种高尚的精神, 或汇集重塑群体经验, 或更新理论、树立观念等, 让参与的个体在教研活动中受到启发, 得到收获。最后, 公开教研的成果。教研工作分析和阐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最常见的, 此外还包括经验的整理、方法的应用、理论的更新等。无论哪一方面的教研, 公开教研成果, 让多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的综合专业知识与能力、理念能量流得到教师群体的共享, 都会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使教师群体更适于小学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第三条) [Z].1993-10-31.
[2]林崇德, 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S].2012.
[4]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 :10.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推荐阅读: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09-10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修日志10-26
6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07-23
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标准06-22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标准》研修日志12-13
中小学教师研修心得05-31
中小学教师规范心得11-25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07-0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心得09-27
中小学教师过渡远程培训学习心得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