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如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论文 篇1: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摘 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开放大学是我国新时代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更显迫切和重要。当前需要充分认识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厘清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从提高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办学体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完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供给、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判断。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3]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正确履行职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好的必然要求[4]。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一样,都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同样肩负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在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的基础上办好开放大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和5所地方开放大学相继成立,全国电大系统开启开放大学内涵建设,实现向开放大学转型。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办学内涵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包括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是更好担当起新时代高校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电大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发挥系统办学优势,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目前,开放大学的办学体系主要由总部(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省级电大)、地方电大、学习中心共同组成。开放大学的学历教育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下,主要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成人学生是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基于学习资源的业余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对象有较大的差异性

与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相似的年龄和教育背景不同,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是成人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年龄、职业、人生经历、家庭环境背景等层次上有较大的差异。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2019春季学期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该专业共有成人学生288人,来自广西各市、县、乡镇和农村;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50岁,22~30岁的125人,40岁以上的有163人占56.6%;从职业上看,来自企业的一线工人26人、管理人员1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5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办事员155人、管理人员19人,乡镇村委工作人员16人,待业人员10人;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的82人,已婚的学生206人占71.5%。除了生源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成人学生的自身角色也呈现出多重性。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是领导或业务骨干,在家里可能是为人父母,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工作和家庭责任。成人学生都是“社会人”,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担负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开放大学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使意识形态工作更为复杂和艰巨,也更显迫切和重要。

(二)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网络化

与普通高校在固定的校园、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为主不同,开放大学主要运用网络开展教学,网络学习平台就是开放大学的主课堂。开放大学的成人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工学矛盾突出,统一集中到学校开展教学或活动难度较大,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主要通过网络(包括学习网、QQ群和微信群等)进行学习辅导和交流。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加大了网络学习平台和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提升在线学习支持服务,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都在网络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和各省电大学习网)完成,包括收看视频、阅读、咨询和参与讨论、完成课程作业、甚至考试等。除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网络化,开放大学分级办学的各办学层级之间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也是基于网络的。从国家开放大学到各分部、各地市电大、县级教学点和学习中心,居于不同地域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也基本通过学习平台的群组、QQ群或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联系。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基本都是基于网络展开,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网络化特点。

(三)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

开放大学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及其特殊的教育模式使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首先,在生源结构上,如前所述,开放大学的成人学生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处在社会的不同的阶层,他们的年龄、职业、人生经历、家庭环境、学习动机和需求、思想观念等差异性较大,而且他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会中经历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往往影响他们的政治信念,加上他们的社会社交圈比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生更为复杂,他们的政治信念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这一群体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其次,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师生時空分离状态下开展教与学,师生时空上的准分离难以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普通高校在固定的校园进行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不同,开放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教与学是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来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交往,难以实时准确把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开放大学成人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及思想动态的难以准确把握使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难度更大也更为复杂。

(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辐射性

开放大学立体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庞大的学生群体,使得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较大的辐射性。根据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了45个省级分部,1125个地方学院,16家行业学院,3962个学习中心,开放大学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全国电大系统在校学生404.7万人,70%来自基层,其中中西部基层、农村地区学生占50%以上,还有近20万农民学生、13万部队士官学生和近5000名残疾人学生[5]。开放大学庞大的成人学生群体,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是我国一线的劳动者,有不少人还是基层的中坚力量,是阶层代表,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就是将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传达给社会,传达给更广泛群体的过程,通过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筑牢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某种意义上就是筑牢了一定范围内社会的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本身就是“社会人”的开放大学成人学生,他们在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中与广大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并通过他们把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带到社会各领域,带到基层老百姓当中,在更大范围内扩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影响力,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二、当前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大是一所开放性的大学,自1979年创办至今,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层需要的一线人才的重任,40年来,全国电大累计培养大学毕业生144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不少新成绩、新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利用网络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研究等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

(一)对成人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办学体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尚未建立

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但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大意识形态工作基本以抓教职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电大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电大成人学生的思想都已成型,且他们都是有工作单位的在职人员,在电大只是业余学习,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其所在单位负责;有的认为电大的成人学生都分散在各地,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看不见摸不着,意识形态工作无从下手。这些认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设置为例,2018年以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都没有开设思政课,专科专业只开设了一门思政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秋季学期电大本专科学历教育才全部开设了完整的思政课[6]。目前,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仍然缺乏顶层设计,办学体系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尚未建立,总部、分部、地方电大、学习中心各自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划分及其实施要求亟待形成制度和工作合力。

(二)网络阵地建设亟待加强,利用网络进行正面宣传教育不够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工作就应该在哪儿”[7],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放大学的成人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工学矛盾突出,网络平台是他们进行学习和沟通交流的集中地。成人学生在网上,开放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就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工作。目前开放大学对学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基本以思政课教育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面宣传教育的阵地建设亟待完善。开放大学的网络课堂教学、校园传播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等网络阵地建设还没有形成传播矩阵,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挖掘。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学习网上的思政课在2018年紧密结合成人学生及其学习特点进行了教学改革,较好地发挥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是学习网上的其他课程还没有很好与思政课产生协同作用。2018年大连电大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开放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亟待全面推进。从校园传播平台来看,各省电大的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电子屏等传统意识形态阵地不健全,有些省电大如浙江电大办有校报,大部分省电大没有校报;广西、上海、福建、湖北等电大的校园网基本都开设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专栏,比如广西电大2019年重新改版校园网并开设了“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九大精神学习、作风建设、校友风采等栏目和专题网站,但是有些电大的校园网仅以常规教学业务设置栏目,没有开设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专栏。新媒体传播平台方面,电大已经开通的官方微信、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大多集中在校内活动新闻报道和消息通知,对主流意识形态、重大节庆和时政热点等信息推送不足,部分电大官方微博、微信的学生关注度不高。

(三)意识形态监管制度不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亟待完善

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中,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应注重通过制度把课堂教学、在线网络课程、纸式教材、群组沟通平台等可能会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尤其是当前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便捷、高效的特点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特别需要从制度层面对网络学习平台和各类互联网信息群组进行预防和管控。目前,开放大学一些事关意识形态关键问题和责任已经在制度上得到明确,但还没做到全覆盖,存在着一些制度的空白点和制度落实不够的问题,需要加快补齐短板。比如,在线网络课程和纸式教材是开放大学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最主要、使用最广泛的学习资源,影响范围广,是意识形态工作风险管控的重要关口。班级QQ群和微信群、各类师生联系沟通的网络平台群组也是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重要阵地。在线网络课程建设和运行规范、纸式教材的编制和选用制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有的分部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对网络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和教材的意识形态审查巡查没有落实到位。其他意识形态制度如学校思想文化活動管理制度、媒体信息发布的意识形态检查制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意识形态检查制度、QQ群和微信群管理制度等都还存在着制度不全、执行不力的问题。比如广西电大先后制定出台了《网络课程规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施细则》《网络安全管理规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报告会、讲座、论坛管理办法》《QQ群和微信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有效预防和管控意识形态风险、保护意识形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纸式教材编制和选用、师德师风考核方面的制度建设亟待推进。

(四)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较为薄弱,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班主任的作用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靠队伍、靠人才”,党中央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8]。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同于其他部门和领域,不仅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而且具有任务异常繁重、工作难以量化、政策不易把握、永远没有终点等特点,要做好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目前,开放大学宣传思想部门工作团队、中层党政干部、思政课和各课程责任教师、班主任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分部没有选优配强宣传思想部门班子和工作干部;中层党政干部是主抓意识形态各条战线的责任人,尤其是党务群团部门、校办、学院、教务、科研、学工和网络技术等部门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岗位,部门领导干部的政治学习和意识形态教育有待加强;课程责任教师和班主任是意识形态工作在一线得到有效落实的骨干力量,但是一直以来对课程责任教师和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学习要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加大了课程责任教师的业务培训,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训较少,各分部关于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要求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班主任是直接管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在开放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一直相伴的、与学生联系最广泛最深入的老师,但是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开放大学开展班主任教育培训不多,在班主任选拔配备上,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和数量上的配备亟待改进。

三、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宏观上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有效和深入开展;中微观层面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结合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当前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成人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健全办学体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

当前新形势下,必须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做好立德树人本职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开放大学作为新时代高校的必须担负起的光荣使命。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开放大学成人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有紧迫性。开放大学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其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业务骨干,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加强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我国基层工作者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成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辐射作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充分结合开放大学的办学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整个办学体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有效落实总部、分部、地方电大和学习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最大程度上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构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

(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主阵地作用,完善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电子屏等传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建设,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矩阵,通过阵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1.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各省电大学习网等网络学习平台主阵地作用。学习网是电大教学的主课堂、学生最集中的集聚地,要充分开发并利用学习网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完善学习平台的栏目设计和功能,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线网络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探索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时做好学习资源(视频、图片、文字学习资料、论坛)制作评审和监管以及课程论坛监管。

2.完善多种网络新媒体建设。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和微信群以及校园网站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传播网络平台,尤其是建好用活官方新媒体公众平台,合理设置版面栏目,优化平台推送设计,落实掌上微教育,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超越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发声。加强建设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网站,唱响主旋律。广西电大2018年建成了“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辟经典马列著作园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网上广泛传播,同时开设党建理论和学习交流专栏,丰富学习渠道,增强远程教育的育人功能。

3.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人格和价值选择,因此,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是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电大的校园面积普遍都比较小,但校园文化依然有挖掘育人内容的空间,可以在校园环境标识、教学楼和办公室、活动场地等方面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视觉呈现,通过环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价值认同。

完善阵地建設的同时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健全意识形态监管制度,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不给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机会。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抓关键环节,统筹教师、网络课程、教材、网络交流平台群组、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等各环节,全面审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空白点,尽快补齐短板,做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意识形态的全覆盖,通过制度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并不断强化全体师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警醒力。

(三)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供给,加强正面宣传教育

坚持正面宣传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针。当前,做好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还亟需开发更多的意识形态教育途径,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供给,结合办学特点及其成人学生实际,选择有情感温度又有思想深度的题材,传递核心思想,同时注重内容供给要能够解决广大师生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1.不断完善思政课在线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9]。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对思政课设置和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成效显著:以成人学生为中心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突出内容选材及其表现形式的创新,打造了由知名专家学者主讲、视音频和图文并茂的大片式的“五分钟系列微课”,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变得鲜活、富有吸引力[10]。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1],持续优化思政课在线网络课程建设,夯实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根基。

2.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成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其他课程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当前,需要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度,要尽快开展培训提高全体任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能力,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3.充分挖掘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的教育意义。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有着重要政治内涵和深层政治意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注重结合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通过学习网、校园网、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群组进行推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复兴意识,提升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4.注重挖掘师生中的先进典型。注重榜样引领,加强对优秀教师尤其是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开展宣传和学习教育,用身边人和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学先进,争先进。近年来,广西电大就通过“校友风采”专题网站,重点宣传优秀校友先进事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从日常教学管理中捕捉教育内容。结合开学典礼、网上答疑、社会实践、论文答辩、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加强教育和引导,重点抓好实践环节,引导成人学生在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主题教育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强化使命担当。比如,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开放大学结合期末考试开展考纪考风和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诚信考试并维护学校教学秩序。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重视并发挥教师和班主任应有的作用

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联动,齐心协力,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8]。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教师、管理人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和立德树人的方向。当前开放大学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训制度,定期对党员、中层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1.加强对中层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培训。中层干部是各业务部门的直接管理者,是主抓意识形态各条战线的责任人,要通过培训不断强化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使他们能够懂管并善管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研判会议,把在师生中存在的可能会产生意识形态冲突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消灭在萌芽或初发阶段。

2.加大对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开放大学的思政课基本都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但也要加强思政课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的教育培训,确保思政课教师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教学中能更好地辅导学生学习、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生思想和价值引领者。

3.着重加强班主任的教育培训。电大班主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有些是由临聘人员担任,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性,造成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出现思想的滞后和行动的迟缓。要建立班主任常态化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担负起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4.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的理论认知和政治觉悟,在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发挥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要注重通过新时代讲习所做好教职工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党外干部和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培训,把意识形态工作与统战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好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形成协同力量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四、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典范可循,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结合开放大学办学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制度办法,努力开创新时期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01).

[4]安仲文.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N].光明日报,2018-03-28(05).

[5]国家开放大学党政办公室.国家开放大学40周年校庆公告[EB/OL].(2019-06-10)[2019-07-30].http://www.ouchn.edu.cn/xiaoqing40/.

[6]国家开放大学关于全面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开教[2018]20号)[Z].2018-09-20.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0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办发[2015]52号)[Z].2015-10-03.

[9]佘双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7-04-20(05).

[10]李洋,申娟,张志标.国家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简介]周鸿(1967-),男,湖南嘉禾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韦玲云(1972-),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

作者:周鸿 韦玲云

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论文 篇2: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条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条 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堅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

(三)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五)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五条 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第六条 党中央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统一制定农村工作大政方针,统一谋划农村发展重大战略,统一部署农村重大改革。党中央定期研究农村工作,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根据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农村工作,制定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

第七条 党中央设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党中央负责,向党中央和总书记请示报告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农村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定期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研究协调“三农”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重要决策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本系统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职责任务,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农村工作合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应当定期研究本地区农村工作,定期听取农村工作汇报,决策农村工作重大事项,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农村工作政策举措,抓好重点任务分工、重大项目实施、重要资源配置等工作。

第九条 市(地、州、盟)党委应当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发挥好以市带县作用。

第十条 县(市、区、旗)党委处于党的农村工作前沿阵地,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管用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上级党委关于农村工作的要求和决策部署。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统筹谋划,狠抓工作落实。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应当设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市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同级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其成员由党委和政府有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第十二条 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第十三条 各级党委应当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决策机制,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十四条 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导。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第十五条 加强党对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形式,保证农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坚决取缔各类非法宗教传播活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第十六条 加强党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十七条 加强党对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导。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第十八条 加强党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十九条 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加强村党组织对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各级党委特别是县级党委应当认真履行农村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坚持抓乡促村,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持续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

各级党委应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农村政策情况作为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持续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第四章 队伍建设

第二十条 各级党委应当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负责人应当成为抓“三农”的行家里手。加强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健全培养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干事创业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

农村工作干部应当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群众呼声,不断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二十一条 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医生队伍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質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第二十二条 各级党委应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改革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推动“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第二十四条 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第二十五条 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科技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农业农村发展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十六条 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第二十七条 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法治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健全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法治化水平。

第六章 考核监督

第二十八条 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上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对下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开展督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第二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省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第三十条 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抓好农村工作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贫困县精准脱贫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上级党委统筹安排实施,考核结果作为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农村工作职责的,应当依照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予以问责;对农村工作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上级党委应当约谈下级党委,本级党委应当约谈同级有关部门。

第三十二条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各涉农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职责,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不得将部门职责转嫁给农村基层组织。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应当依照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予以问责。

第三十三条 各级党委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奉献为民,按照规定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9年8月19日起施行。(来源:新华社)

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论文 篇3: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90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中,围绕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力推动并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和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组织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特别在6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并审慎对待农民问题和农村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更是从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基础的高度,重视和处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90年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90年的历史回顾

1.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

党成立之后的28年中,面对列强蚕食、军阀混战、政府腐败无能、人民水深火热的残酷现状,高举义旗,坚持革命。

在大革命时期,针对中国国情尤其是工人阶级力量单薄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深入穷乡僻壤,体察群众疾苦,以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为路线标志,以1927年春天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理论标志,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在“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号召下,农村党的各级组织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开展活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中的各级党组织坚决执行党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遍及14个省140多个县(市)的千百万农民紧紧跟着党,建立支部、组织农会,成为党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卫红色苏区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及敌后县区乡村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一方面直接组织领导农民成立抗日救国机构、建立各种抗日武装;另一方面,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背景下,为了调动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积极性,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其工作重心调整为引导、动员农民接受和参与到推行土地政策转变上来,即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了对共产党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也为建立统一战线、发展抗日根据地乃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放战争期间,围绕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根据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精神,在广大农村积极组织落实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解放区完成了由减租减息到彻底平分土地的过渡。在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下,以及土地改革等农村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参加革命、积极生产、支援前线的热情,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解放战争的支援,为党创造性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物质源泉,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1949年10月至1978年10月

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围绕建设基层政权、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经济建设等中心任务,重点强调抓好支部建设和其他村级组织建设。1950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问题。1953年u月6日,中共中央批准华北局《关于加强农村支部工作的指示》,强调除了定期地对农村支部党员进行教育外,还应注意加强平时的经常性教育。1954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中组部副部长马明方作了《发展和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为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奋斗》的报告,主要精神是在过渡时期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1962年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中央制定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施行草案》。1964年5月25日,安子文在中央工作会议西南小组会议上作了《关于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问题》的报告,提出要用毛泽东思想不断教育和武装党员,使党员思想逐步革命化。1965年11月,针对农村党支部、党员干部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中央批转下发了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三个问题的报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这一时期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推进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面貌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涌现出了如大寨、红旗渠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引发的片面强调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等错误路线把农村工作引上了歧路,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其他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1978年10月至1989年6月

以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破题并推及全国;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成效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此带来了农村的巨大变化。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先后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基层组织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1982年,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1985年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对适应农村改革需要、大力抓好农村党员教育、调整和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从1986年开始,全国整党转入农村,重点解决少数农村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问题。198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理顺党政关系,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领导。1987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规范了村委会的工作。1982年至1986年,中央就农村工作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力地保证了党的农村工作,尤其是基层组织工作的健康发展。

4.1989年6月至2002年11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990年8月,中央在山东莱西召开了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的工作格局。1991年1月29日,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强调,要认真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深人开展对农村党员的党风党性教育,使他们不断地增强党性觉悟和纪律观念,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1994年10月,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会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个好领导班子(党支部),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经营机制,一套好管理制度,并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中组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就三年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推动地方党委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了解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组部于1995年和1996年派出6个蹲点调查组驻村,及时了解和反馈情况。与此同时,中组部还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织10省区交叉检查,举办县(市)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讨班。1996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胡锦涛作了题为《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告,研究、部署如何善始善终地完成三年整顿任务。1997年10月,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提出乡镇党委建设要达到“六个好”(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制度、好作风、好格局)的目标,决定再用三年时间对后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进行整顿建设,并明确要求地方党委要建立农村党建责任制。1998年6月,中组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对三年来以整顿后进村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会议认为,按照“六个好”和“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经过整顿,以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进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为了加强农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地位,1999年2月,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标志着正式以党规党法的形式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实施法规化运行,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2000年12月到2002年6月,在农村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有1520万名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基本达到了“让干部受教育、使农民得实惠”的要求。

5.2002年11月至今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更加重视农村工作。胡锦涛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有效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为此,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2005年lO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对统筹城乡发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2006年两会期间,国家宣布全国统一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数千年来农民种地纳税纳捐的历史。2007年4月,贺国强在江苏就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调研。他要求,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切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2009年10月,胡锦涛在山东广饶刘集后村与干部群众座谈时强调:“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希望大家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实际,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年11月,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而从2004年至2010年连续出台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中心内容晓谕内外,更是体现了党中央围绕“三农”问题搞好农村工作的清醒而全面的基本思路。

(二)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90年的主要启示

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90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与启示:(1)整体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救亡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部内容都必须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总体思路。目前就是必须服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2)动员群众必须理论武装、知行统一。为了实现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党和党的农村各级组织必须坚持用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来武装农民,使之迅速指导革命或建设活动。目前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农村党员,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3)思想建设必须注重教育、务求实效。党必须采取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的思想教育贯穿始终,要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4)组织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无论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搞好组织建设永远是“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集中整顿与做好经济建设等经常性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持之以恒,常抓不懈。(5)具体任务必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整体推进。(6)领导必须严格责任、确保落实。在农村工作的任何时候,党必须坚持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如通过选好配强支部,切实发

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打造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作风硬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发挥好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带动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同步推进,以保证党的各项“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对今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展望

(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干部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注重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等要求,对农村干部的意识、能力、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二是经济组织增多给农村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管理带来了困难。特别是新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地区间流动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农的农民党员越来越多,这给农村党员管理以及组织建设带来了困难。三是科技推进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挑战。特别是现代科技、工具等的广泛使用,对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农村各类矛盾日趋突出与尖锐给基层党组织实施有效领导提出了挑战。如利益争夺、群体分化、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正常运转形成一定的障碍。五是农民群众不断产生的新期望给基层党委提出了新课题。概括地讲,农民有八盼:一盼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指示落到实处,二盼控制物价措施得力,三盼扶贫资金真正到位,四盼农技人员下乡入户,五盼基层干部多办实事,六盼打假治劣见到成效,七盼合作医疗保险落实到人,八盼社会治安根本好转。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要求为今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规划要求扎实推进,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已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法制建设在内的全新的内容目标和发展模式。其中,生产发展是中心环节,要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目的,也是衡量农村党建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素质体现,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与此规划要求相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个中心,以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1.围绕中心任务,加强组织建设

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内容和标准来开展活动。其重点就是要抓好以农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各项基层组织建设,包括整顿作用小、凝聚力差的党组织,调整两委班子,选好支部书记,健全组织生活,注意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增加投入,解决场所经费问题等。主要包括:一是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在按建制村为主的基础上,实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也可以依托农业产业链、专业协会、联合体等建立流动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等。二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在实施“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基础上,探索“大学生村官”工程,并注意从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务工经商者中选拔干部,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机关选派等。三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管理。实行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分类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四是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推进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双带”工程。五是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组织等村级组织。

2.围绕能力提升,加强队伍建设

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完善干部进村入户、包村联户、记民情日记、服务承诺等制度和规定。对作风粗暴、漠视群众利益的干部要严肃处理。二是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要按照有头脑、懂经营、会管理、有威信的标准加强干部能力建设,重点解决老、愚、粗、懒、贪、散等问题,切实提高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三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工作职责和事权范围,推行目标责任制、年终考核考评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要在政治上、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优秀农村党员干部包括招考公务员在内的实际奖励。

3.着眼长远考虑,培训党员群众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辍学率、流失率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二是认真组织好对农村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好师资、经费、教材、场地“四落实”,搞好政治教育、普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三是继续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四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标准,发挥职业学校、成人技术学校、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机构作用,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4.强化民主管理,推进政治建设

主要包括:一要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二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三要大力推进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要根据1998年中央《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和2004年下发的《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特别是2010年年底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基层党务公开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把基层党务公开建设成为社会欢迎、群众拥护、党员满意的“党心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村务公开重在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做到所“议”之事符合群众意愿,议事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体现村务公开,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5.深化“三级联创”,促进农村党建

要分别按照村级党组织“五个好”和乡镇党委“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市)活动内容和标准,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巩固村党组织这个基础,抓好乡镇党委这个重点,抓住县(市)委这个关键。

综上所述,建党90年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就斐然,为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三农”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然而,面对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深化改革,搞好服务,发展经济,尽快富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思想、群众保证,从而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文兵.从十个中央一号文件看30年农村改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1-06(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2005-12-31)[2006-02-16].http://WWW.news.xinhuanet.com.cn.

[责任编辑: 陈可阔]

作者:李寿峰

上一篇:区退管办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酒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