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 篇1:

完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促使我国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其发展成为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路径。文章论述了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对当前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健全完善能源法律体系、税收优惠措施等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 低碳经济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世界气候灾难不断上演,雾霾、沙尘暴、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频发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我国形势不容乐观,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促使我国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其发展已成为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路径。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碳的高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温室效应的威胁,2009年12月7日,世界各国携手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第十五届气候大会,在经过多方的协商之后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切实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原则,就全球长远目标、技术资金支持等减少碳排放的相关问题达成了诸多广泛的共识,目的就是在于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也就是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必须减少碳的排放量,避免碳的高排放给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变那种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对高碳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有力的约束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看,低碳经济也就是必须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减少碳的排放量,通过碳捕捉、封存等方式降低碳强度,减少或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

第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也就是相对于那种基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之间尽量“脱钩”,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之间的“错位”,在碳排放量得到控制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脱钩,破除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

第三,低碳经济是一种相对于人为进行高碳消费而言的,人为的高碳消费导致了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自然生态已经遭受高碳经济发展的破坏之后实施的一种“自救行为”。为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必须改变人们的高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进行高碳消费的偏好,减少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碳的消耗量。

综上,低碳经济是和高碳能源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而言的,是一种从高碳能源消耗向低碳能源消耗的过渡,切实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可谓是人类的一种“自救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就是要求减少生产生活中对碳排放的依赖,在减少碳消耗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碳消耗减少或者得到控制的同时,不阻碍经济发展。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路径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国雾霾问题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13年以来,雾霾时常席卷大半个中国,我国的雾霾问题不仅成为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件,成为重大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不仅引起我国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社会民众对此亦大为焦虑。人们普遍感到,雾霾问题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现实威胁,已经成为亟待化解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雾霾问题警醒我们,必须通过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明确中长期减排治污、消除雾霾等可行思路,在公共政策的促动下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框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治理雾霾问题与其他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必须紧抓机制与制度安排的问题不放,以经济杠杆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使那些低效、落后、过剩的产能挤出去,由此引发出来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得到极度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被开采使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危及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使人们对石油形成巨大的依赖,目前全球油价的波动幅度较大,并且呈现出逐步上涨的态势,由此导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该问题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基于此,如何实现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尽量地节能减耗、尽量降低废气的排放、更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资源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难点问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化解生态危机的现实需要,是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路径选择。

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现状

2013年1月以来,北京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成为民众关心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同时也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的污染物为PM2.5。面对持续的雾霾,政府呼吁市民不要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呆在室内,北京市还首次对施工和工业活动进行了限制,停止行使部分公车,要求学校限制学生的户外教育教学活动,政府面临更大的环境问题压力。近些年来,我国能源消耗的改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大量使用煤炭必定导致空气污染。加之受到全球气候变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现实危害。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于2004年公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降低能源强度等节能工作进行了规划。此外,于2005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清洁发展制度等。然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许多现实障碍。首先,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制约了我国进入低碳领域的步伐,给我国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带来巨大的障碍,大量煤炭的燃烧排放了较高的二氧化碳,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重重阻扰;其次,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带来我国经济总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加雪上加霜;最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决定了现有的技术水平还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难以较好地实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层面上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存在效能不高的现象,甚至部分公共政策存在“失灵”现象。例如,在我国所制定的税收政策方面,多数仅仅考虑税种、税率问题,而很少考虑节能减排问题,缺乏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结合起来的机制体制。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上级政策的执行,某些单位也因小团体利益而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我国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除此之外,企业严格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必定使企业增加运营成本,企业对国家制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所抵触,也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效度、力度。最后,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存在监控不到位的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能源监控机制。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家能源委员会,但是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的监管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

当前,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排,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目前,我国对节能减排举措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还未制定系统的能源政策体系以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也较为缺乏,无法满足当前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现实需要。同时,政策不严谨、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也影响了政策效度的良好发挥。

第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较为复杂。我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具体发展经济之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极端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然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相关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地方政府、某些企业或者个人的具体利益,这些受到利益影响的主体在执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时不积极、不主动,甚至存在阳奉阴违、阻碍政策执行等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执行环境的形成,直接影响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依靠中央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同时,地方政府还具体负责这些政策措施执行,地方政府也负责部分地方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当前,生态环境资源十分紧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执行能源政策的主体不够明确,某些能源政策由多个部门多头执行,而某些能源政策则缺乏执行主体,监督主体混乱和监督乏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具体的能源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以突击检查和行政管制为主,并且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注重开展监督,“事后监督”导致监督缺乏力度,成效甚微。

完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基于此,政府应通过健全完善公共政策,制定长期的有效服务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对策为:

第一,健全完善能源法律体系。通过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通行的普遍做法。比如,英国就曾经颁行了《能源白皮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美国也通过《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以法律的途径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能源立法分散于《煤炭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当中,不仅尚未制定统一的《能源法》,目前已经制定的涉及能源方面的法律也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尽快颁行《能源法》,并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完善,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第二,健全完善税收优惠措施。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断改革现有的税收制度,构建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之内,企业投入低碳技术必定大大提升生产经营成本,所以导致许多企业在投入低碳技术方面积极性不足,甚至极少数企业想方设法阻碍低碳技术在企业的推广。鉴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决不能让那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利局势。所以,必须对目前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对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而对那些造成相应污染的企业征收能源税、化石燃料排污费、碳税等税收,以税收杠杆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健全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金扶持。稳步提高国家财政对科技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使基层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此外,对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通过新能源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却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的企业,国家财政按照标准给予适当补贴。

第四,健全完善定价与采购制度。上网电价对新能源的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关联。按照目前我国的上网电价制度,对新能源的开发主要是采取固定电价。在通常情况下,对上网电价制度一旦出台就不会轻易改变,目的是为了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然而,国家对上网电价的制度,影响企业是否投入某个新能源项目,甚至在少数情况下成为企业是否开展某个新能源项目的决定性因素。为此,笔者建议,健全完善定价与采购制度,针对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电价补贴方案,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由政府出资向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

第五,健全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某个国家的事情,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目前,《京都议定书》等诸多国际条约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等作出了相应规定,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在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切实加大合作交流力度,积极吸收国外好的做法与经验为我所用,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公共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共同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效能已经初步显现。但是,仍然不容忽视地存在着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监督制约乏力、执行环境复杂等诸多缺陷,需要我们通过法律、税收、国际合作、财政投入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公共政策,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注释】

①贾康:“以经济手段为主化解雾霾威胁”,《新京报》,2014年3月11日。

责编/张蕾

作者:董岩辉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 篇2: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既能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一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低碳经济是其必由之路。在了解低碳经济背景、内涵及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且提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策略

一、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在一些产业发展成熟后,考虑到区位优势和成本,逐渐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表面看发展中国家受益,实际上还是处于发展链条的低端。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阶段,而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现状。中国正处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中国在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进行征税和相应的收费;先后出台各种规定要求优先购买节能产品;对一些低碳行业和专项工程进行财政补贴;在金融市场方面,初步建立了几个碳交易所,尝试在CDM机制下进行碳交易;在产业政策方面,还没有出台完整的低碳产业政策,但是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也表明中国在逐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与不同产业相对应的产业政策。

2.中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状况。(1)产业结构现状。中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且比重提高。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而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由此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工业化城市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契机,对污染严重、高耗能的项目进行改革,并且国家对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项目进行改造,建立了低碳先行区进行试点。(2)低碳金融业发展现状。中国的浦发银行和广大银行在信贷和风险投资上对低碳产业进行大力支持。目前,中国建立了碳交易所,虽然是自愿性项目减排市场,在CDM机制下进行碳交易,但一样为降低碳排放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碳交易市场更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3)低碳技术水平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能力较弱,虽然在低碳产业中掌握和攻克了一些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但是和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再者由于低碳技术成本过高,在中小企业中难以普遍使用。(4)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中国逐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且初具规模,但要彻底改变现在以煤炭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节能减排取得成功。随着落实节能减排、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的节能减排取得成功、污染物排量得到控制,环境日益改善。(6)低碳生活方式出现。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因素之一,所以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活动。低碳生活方式在全民中掀起了浪潮,人类的低碳意识愈来愈强,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低碳出行等理念,已经成了真实的行动,多一个人,多一份坚持,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

(二)国际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也是低碳经济起步最早、发展最积极的国家。日本也适时地投资,提出在21世纪中叶进入低碳社会。美国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目标,积极研究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在2009年已成为清洁能源技术的最大出口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不能落后,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况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能源需求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长,进入21世纪后增长尤为迅速,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由2000年的28.5亿吨增长到2009年的77.11亿吨,是世界碳排放大国,而且中国对世界已公开承诺要进行碳减排。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减排压力,所以中国的低碳之路势在必行。

(三)中国国情决定要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1.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受威胁。“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的化石能源大约占总体能源的93%,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极小。在电力构成中,高碳排放的火电占77%以上,低碳排放的水电只占20%左右。中国能源和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短缺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一味地依赖国际资源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从自身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截至2020年,中国的铁、石油、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分别将会达到52%、58%、38%、82%、52%和69%。这就要求中国不仅要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力度,而且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消耗。

2.中国环境污染严重。在能源短缺问题日益显著的同时,中国环境污染的压力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总量是世界第六,但是人均却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中国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长,仅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导致大约六百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由此可见,环境污染压力也促使中国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

3.生态承载力下降。中国出现生态赤字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且赤字在不断增长中。目前草地和林地盈余,在1995年渔业用地首次出现赤字状态,耕地则一直呈现出小幅度赤字。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攀升。中国人口密集,各地资源、能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方因为缺水阻碍了经济增长、粮食生产、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无节制地利用资源,不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后续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刚开始发展,但是发展迅速,无论是在中国的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和环境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事实证明,低碳经济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低碳经济对中国第一产业的影响。中国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给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生态环保、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作用。中国不断完善农业领域的法规、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节约资源对大型灌溉区域进行节水改造、财政补贴,对部分农耕机器给予补贴。中国是第一污染大国,而这一制造者是农业而非工业,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产量也造成了污染。所以生态农业才是解决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生态农业发展缓慢,可见实现农业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以食为天,有资料显示若不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粮食产量将会减少,人类在2050年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十几年以来,中国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安居乐业,为此中国提出了三农,减免农业税、补贴、建立农村经济保障体系等,在农业领域实行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坚持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比重。

“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56.4%增加到2010年的58.2%,牧业则由26.6%下降到24.9%,林业和渔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7%和0.1%。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业产区的产能及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提升。此外,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有机食品得到人们的认可,从侧面鼓励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十二五”提出要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这几个方面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低碳经济对中国第二产业的影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各个领域提供先进的设备,也是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近几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占国民经济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三大产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第二产业从47.4%下降为46.8%,第三产业从40.5%上升为43%,可见中国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中取得很大成效。

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中国的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在工业领域中国对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对重点产业进行调整和实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了工业整体素质,产能也得到提升。

在中国第二产业除了包括工业还包括建筑业,中国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需要建设很多基础设施,这一行业又是高能耗产业,所以中国倡导绿色建筑,提倡使用自然资源、利用清洁能源。目前有几个房地产企业已经付诸实施,这将会为降低碳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3.低碳经济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中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贸易、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发展,而且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2010年,仓储、交通运输、邮政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3.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下降了0.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金融业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9个百分点。在长期的调整下第三产业的结构会越来越合理。服务业日益多样化,高品质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中国的商品流通性提高,对促进全国甚至世界的商品交易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中国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力度,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绿化效果显著。中国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加强保护防护林、在沙地植树造林等措施,通过这些行动,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截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加强建设防护林工程,提高其抵御能力,各地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规划措施,通过旧城改造、建设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建设绿色环保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在政策的落实上,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市区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各司其职。

2.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面积增大。目前,中国建立了2 126个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件的改善以及面积增多为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肆意狩猎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家划分了禁猎区,加大投入并且重点推进稀有动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保护制度,加强对野生动物疫病的检测。中国在湿地建设方面的努力不断加强,截至2010年,201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已经完成,恢复了五万多公顷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约为50%。

3.环境污染得到改善。中国虽没有签订《哥本哈根协议》,但是为保护环境实行自愿减排,制定减排目标。通过淘汰炼铁、炼钢、造纸等落后产能、建设污水处理厂、在煤电厂建设运行脱硫设施、对二氧化碳实行捕捉和封存等措施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

4.水和空气质量提升。2012年2月中国国务院制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部长强调必须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中央的水利政策落实到实处,为此应该建立水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中国许多地区因淡水资源短缺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因此国家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继续建设水资源配置设施,并倡导节约用水。污染物得到控制后,中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一步步改善。

5.河流综合治理。通过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进行治理,目前中国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基本具备防御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对重点水域如长江、黄河中上游和东北黑土地等重点区域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此外,中国水利部对中小河流也进行治理和监察。

(三)低碳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的本质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为人类创造优越的生存环境。为适应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差距,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方式日益多样化,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低成本、低消耗,同时又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中国大肆消费的时候低碳理念已经走进了一些国家。低碳生活并不难,随手关灯、使用节能产品、以步代车等等都是低碳生活方式,只要留意我们随时可以做到节约资源,并且毫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2.低碳消费。为了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推进全民节能行动,中国推动了和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能源等级在1级和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进行推广。有关部门还进行了节能鼓励机制建设、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大家使用节能产品。对节能产品的支持也促进了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现在私家车盛行,中国因此下调了小排量车消费税率,鼓励购买低能耗、新能源汽车。这些政策都在引导着低碳生活,逐步让人们形成低碳理念。

生活中“地球一小时”、“3·12植树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绿色环保项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希望大家时刻记得低碳生活方式,而不是仅在特定的日子里才想到要节能、环保。

(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理念上也与科学发展的理念相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它与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基本一致。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不但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控制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由之路,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1)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从发展目标分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为取得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保持全球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全球面临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时应运而生的,它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全新理念引导全球经济的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一部分。(2)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不但要应对能源、资源短缺,更要面对经济发展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降低碳排放及其他有害气体,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武器。(3)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制度的革新,建立低碳产业、低碳城市,从而实现低碳或零碳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在内容上,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现实发展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2.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可持续发展中中国现在面临着能源、环境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急需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结构,而低碳经济正是经济发展所需的模式。(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这些属于“高碳”产业但又是必须进行的,而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需求,所以就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措施。中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经济利益,发展低碳经济却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改善生态环境。(3)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需要。低碳经济模式是解决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国际地位的机遇。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虽然中国一直在优化三大产业的比重,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相比较而言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而且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是中国的主体,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这也导致了中国的高碳经济。

2.中国资源禀赋带来的问题。能源结构的改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这也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依然存在,且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煤多、油少、气缺,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还占很小的部分,这样的资源状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

3.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低。低碳技术包括清洁能源的开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有害气体的回收再利用等。目前,中国清洁煤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处理四个领域共有十四项技术;掌握了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技术;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虽然在低碳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是中国的技术开发水平不及发达国家,缺乏核心技术,而且这些技术从研发、推广到普遍使用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资金支持。

4.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商品有很多都是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这些出口商品的生产消耗了大量能源,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而且在短期内,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的增多,能源消耗量会增加。中国为他国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这是不公平的。

5.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不完善。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无论是在政策部分,还是在法律部分都还很欠缺。在某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中国还没有相关立法,有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跟不上发展形势;虽然制定一些法规、政策,但是不够详细具体,所以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应该详细到位。为了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提供法律保证和政策支持,建立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

(二)解决策略及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要求。

2.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3.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4.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5.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实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等提供法律监督和保护;加快调整政策的步伐,引导企业和个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为低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政府要加大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真正的实行存在滞后效应,提高执行力度;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监督,应建立完善的政策监督体系,实行责任问责制,层层监督。

6.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观念,建设低碳城市。向城乡居民宣传低碳经济,让他们了解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居民过低碳生活,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把低碳理念变成大家的行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尽可能采用环保节能材料,使用低碳技术建造,使用太阳能能新能源;发展低碳交通,逐步建立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的增长速度。

7.加强对碳税和碳关税的研究。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税,并且对一些减排不积极的国家征收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也制定了碳税政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为初级产品,碳含量高,征收碳关税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增长。因此中国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要研究碳税和碳关税,研究税率、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等,在国内逐步征收碳税,降低碳排放及产品的碳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8.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市场是企业实现减排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美一些国家提出要对中国产品征收碳关税,这无疑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把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更能调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科技创新、降低产品碳含量的积极性。

《京都议定书》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排放交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三种减排机制。目前,中国已经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完成了几次碳交易,但是中国没有定价权,致使在交易时被压低交易价格。随着国际减排机制的日趋成熟和中国减排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否则无法拥有国家话语权,不能定价,也会失去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已经提出来,但是由于各国开始发展的时间、国情、技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国发展的程度参差不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都在寻找新的途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改变传统的高碳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迅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中国的工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人口等因素分析还是从国际背景分析,中国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全球各国都致力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虽然中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等内部挑战和国际挑战,但是在各方面的改革空间大,存在很大优势。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策措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节能减排、三大产业比重、产品结构、出口贸易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IPCC.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4]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实事求是,2009,(23):50-52.

[6] 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隙望,2009,(8):39-41.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8-10.

[8]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9] 夏塑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33-35.

[10] 卢中原.“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Z].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200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李德勋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 篇3: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可行性探析

摘要: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经过产业链的传递,将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另外一种方式纳入国际化的大循环中,使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同时站在了经济低碳化与环境问题的新起点上。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西部欠发达地区

在金融海啸逐渐褪去,经济回升之际,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指标设定及意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它是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一致的,都是要求高利用、低排放。低碳化发展是在总结以往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供应安全和节约的经验教训,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一种简洁的提法。

对于低碳经济指标的设定,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可能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产力水平、技术标准、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碳排放弹性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六个方面;国内对低碳经济指标的认定还处于探索研究中,中国社科院对低碳城市的认定形成了一个新标准体系,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根据该标准,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

在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从降低碳排放这一指标的角度看,对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实施难度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或地区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其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来说,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沿海与中部地区而言,虽然资源储备丰富,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得不在进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大力推进时期,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起,迎接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1.社会经济方面。在社会经济方面,西部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在经济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地方政府面临着振兴区域经济、改善民生的巨大挑战。随着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整个西部地区的GDP由1998年的14647.3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56.58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17.8%。但同时,西部地区封闭或半封闭社会形态、落后的发展观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产业的低端化、高能耗化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着,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与技术落后,产品升级换代与市场的消费需求不能同步,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市场准人门槛低,经营模式单一,管理落后;二是农业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依然偏高,现代化的大农业体系没有形成,农业同样呈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三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多数是资源开发型与房地产拉动型,能源开发与房地产占当地经济的比例明显偏高。2006年对采矿业的投资在东部地区投资中仅占2%,但在中部地区占近5.95%,在西部地区占7.01%以上。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近几年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破坏;二是可持续发展模式难以启动。这两个方面的硬伤造成了西部的欠发达状况被不断地重复又被不断地放大。

2.生态环境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选择。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其生态环境的有利一面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域广阔,能源性资源以及水资源蕴藏丰富,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蕴藏着全国69%的煤炭和77%的水能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利方面表现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盲目性引发了对资源的破坏式开发,导致环境问题不但加剧,出现了诸如地方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灾难式现象。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与发达国家50%的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相比,我国仅为30%。过度的资源开发,不但没有助推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反而增加了环境成本。最近20多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展开了大规模治理,生态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这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要实现由高碳到低碳的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济上的欠发达、资金与高科技投入的不足、农业的低效高耗的作业模式、资源的过度开发等,这些都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西部欠发达地区也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地域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1.政策的支持与倾斜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与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又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因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实际上是大开发与大保护并重的问题。1999年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西部开发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共完成造林面积6亿多亩。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央投资2172.2亿元,占同期全国投资的57.1%。退耕还,林为西部地区重新配置区域经济结构,尤其是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机遇,对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落户,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是推动者和倡导者。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资源,发展低碳经济,除了中央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地方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优质的政策环境、科学的发展战略、严格的环境准人制度,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2.优越的资源条件与地理条件为节能减排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西部欠发达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已有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其中钾盐、天然气等13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铅矿、铜矿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到全国的30—50%。石油资源占全国石油资源的39.3%,天然气资源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65.1%。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9.83%;天然气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5.9%,油气资源勘探还有很大潜力。这种资源上的优势以及技术、管理及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增长上呈现出高碳粗放的模式。西部欠发达地区要走低碳经济之路,仅资源利用与开发中的节能减排,就有很大挖掘空间。在地理与气候条件方面,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间存在很大差异性。西北地区年降雨量235mm左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一年中晴朗天气居多,光照充分,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西南地区湿润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mm以上。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这就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了便利条件。向低碳经济转型,西部欠发达地区要从发展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节能减排这些课题,逐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现状决定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偏高,且发展方式滞后。农业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现状是:传统的小农意识依旧、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生产技术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这些因素导致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依然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高投入的粗放式经营,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环境的污染严重。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灌溉、化肥与农药使用,造成了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空气的不同程度污染。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新能源开发、新的节能减排方式与技术的开展,是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的资金与智力投入的,而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则是目前可以切实推广实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外来力量、靠扩大面积、靠扩大自然资源的投入量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要适应未来社会的低碳要求,必须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光电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产水平,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彻底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降低城市化过程中的碳排放,走低碳城市化道路,西部欠发达地区空间广阔。随着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战略实施,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0%以上。城市化的过程是能源极大消耗的过程,控制好城市化过程中的碳排放,从城市建设与生产生活各个环节人手,让低碳进入到城市的每一寸空间。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要通过使用低碳技术达到零排放,替代被动减排,避免走发达国家与地区先高碳发展再被动减排之路,从而将低碳成本控制到最小范围内。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大力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使用;优先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加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率,把碳汇空间固定下来,逐步积累城市的低碳能力。

5.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整合,打造低碳经济的产业链,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明显。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总体上来说还是低层次的,目前还是依靠资源类投资拉动为主,采掘和原料加工业比重较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低。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西部地区采掘和原料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了55,7%,比2000年提高了10.7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出25.14个百分点。而西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却比200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了7.8个百分点。_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选择。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明晰低碳经济的产业链特征。低碳经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以减少和控制碳排放的新经济体系,至少可以在源头治理(即能源供应方面,主要的替代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生物能等)、过程治理(即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推行节能,如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生活节能)、末端治理(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利用)这三个环节上有显著的产出效应。在市场导向下,以上每个治理阶段都可派生出完整的产业链,并推动整体经济的低碳化。

6.利用好陕西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地的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陕西省的各类科研机构超过了700家,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100强,陕西7所高校列入其中,数量众多的各类科研机构与院校,为陕西发展高科技产业,打造低碳经济产业链提供了智力平台。人才与高科技是低碳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

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大于挑战。低碳经济是世界陛的新课题,是新的发展理念,是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我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上,有着积极的态度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作者:赵 梅

上一篇:公司租赁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单位劳动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