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师语言本应是教学规范性和艺术性的复合体,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与桥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教师对学生语言方面的歧视现象,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制约教育的和谐发展。对此,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干预力度,强化教师自身修养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预防和制止教师语言歧视的现实举措。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1: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探略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依靠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影响每一堂课的效率和质量。在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包括准确规范,简明达意,生动活泼,富有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等,并为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提一些建议:重视理论修养,将教学语言列入备课内容,语言信息的日常积累,积极锻炼、实践,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语言艺术;教学语言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这一媒介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语言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创造性的秋霜。

一、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一)语言

对于语言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对语言下了种种定义。例如,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与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等等。我国权威辞书对“语言”所下的定义是: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1]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一切语言的总称。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态势语;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本文探讨的教学语言以教师的有声语言为主。

(三)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又称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完美语言。对于教学语言艺术,本文借用庄文中在《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中给“教学语言艺术”下的定义:“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达到特定的教学要求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总和。”[1]

二、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准确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性就是指教学语言的深度和广度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即讲得准确,能确切地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做到传授无误。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知识的传授来不了半点误差和主观想象。[2]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用一支弯曲的规尺是画不出直线来的,同样,从一个不好的模型也产生不出一个良好的复本。”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音清晰,吐字准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话和念错别字。

(二)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达意

《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教学互动的基础,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教学语言应简明达意,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体现出最丰富的内容。”有些教师喜欢说一些赘词或口头禅,这样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疲惫的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这是所有教师应力求避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工于达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直接诉之学生的理智与心灵。且不说大段的讲解分析得清楚、透彻,也不说三言两语的概述须简明、清晰,就是一个提问、一句铺垫、一句过渡也要认真推敲,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3]可见,达,意味着教师必须把知识准确、明白、顺畅地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特定的科目、环境及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启发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古代教育即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迁,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让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4]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四)教学语言要富于情感性和激励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5]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索。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感情,首先要热爱学生,对教学有热情,在语言中凝结着自己对教材的深刻体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记得我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当读到‘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也动了情,我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地呼唤着指导员。所以孩子们也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6]这样的教学语言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于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之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所谓激励性,是指通过肯定、称许、表扬、赞赏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特性。大多数中小学生都特别崇拜教师,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认可和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应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和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捕捉他们每一个创造的火花、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鼓励也比打击和批评能给学生更大的动力。

(五)教学语言要丰富,生动活泼

语言的丰满醇厚与生动活泼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的语言应该有丰富的内容而不给人以枯燥、单调的感觉。这种丰富性,一方面说明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悉和对教材内容的深透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现实生活的广泛阅历和深刻体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运用多种词汇和表达方法,巧妙加工锤炼语言,这有助于丰富教学语言。如果照本宣科,光秃秃的枯干而不衬以任何枝叶,其结果也必然使听者索然。此外,教学语言还应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容易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要广采博闻,丰富自己的语言外,还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关于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若干建议

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要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遵循一定的途径。

(一)重视理论修养

教师口语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等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口语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不同学科的理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并融会贯通。

(二)将教学语言列入备课内容

备好课是教师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师每次上课所使用的语言,都应该大部分写入教案,特别是新手教师。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语言进行加工,按照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把教科书的书面语言加工成教学语言,字斟句酌,剔除废话,选取精确的词语,推敲恰当的表达方式,还要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丰富的材料。著名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在谈备课的经验时说:“只要精心准备,是完全可以讲得十分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我备课时,每节课都要穿插苦心搜集来的‘生动语料’,希望做到每隔十来分钟就能让学生大笑一次,就像相声中的‘抖包袱’。我相信,美感在笑声中产生,知识在笑声中传授,这是学问的艺术化。”[7]此外,还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可接受性和授课内容的顺序,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语言信息的日常积累

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语言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语言信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多读好书。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修养的深度。平时注意多熟悉和背诵诗词歌赋,经常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遇到精彩的词句就把它摘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它们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约有力,适当地用到课堂上,不仅能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第二,关注生活。多读书是丰富教师语言和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是,仅仅向书本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生活,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在谈到学习语言时曾经着重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8]鲁迅也说过:“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教师能广泛和群众接触,吸收人民生活当中最优美的词语,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和灵活。”[9]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把自己遇到和想到的一切美好的词汇记录下来,并随时用到课堂上去。

(四)积极锻炼、实践

“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任何语言和艺术。因为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而不是别的。”[5]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就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游泳、打乒乓球是不可能只靠书上列的规则就能学会的,必须不断地实践。实践训练也是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训练可分为两类:一是正规的课堂训练。马卡连柯曾说:“我相信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以进行教师工作的。当然,声调的运用,所具有的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地来歌唱,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生动、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10]二是个体的自我训练。教师锻炼自己教学语言的机会,是从担任教学工作以后开始的。教师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语言的实际锻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可以把自己的课堂语音录下来,课后认真听,认真反思修改,作为下一次课的借鉴。

(五)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有些教师虽然学识渊博,却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上、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10]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教

师语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声调、语气、语速、节拍和必要的停顿等,这都是影响语言表达效果的必要条件。此外,还要注意副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身姿、仪表等。副语言使用得恰当,可以有效地辅佐有声语言,强化语义表达和传递情感信息。

四、结语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不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怎样提高,都替代不了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这一最基本的手段。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301-313.

[2]田贝贝.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万里,张锐.教师口语训练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3.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6.

[6]李吉林.试谈小学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与情感陶冶[J].教育研究,1982(4).

[7]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47.

[9]王启龙,陆广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14-16.

[10]〔苏〕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03,192.第3卷 第7期

作者:赖艳妮

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2:

教师语言歧视的现象、危害与对策研究

【摘 要】教师语言本应是教学规范性和艺术性的复合体,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与桥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教师对学生语言方面的歧视现象,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制约教育的和谐发展。对此,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干预力度,强化教师自身修养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预防和制止教师语言歧视的现实举措。

【关键词】教师语言歧视 危害 对策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师语言是在师生之间传播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教学规范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综合体现。然而纵观现实,教育场域中却存在着诸多教师语言歧视现象,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国诸多教育法规都明文规定教师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由于教师语言歧视大多是瞬时性行为,致使这一教育诟病难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藉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教师语言歧视的探讨,帮助教师克服陋习,提升教师语言修养,切实保障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一、教师语言歧视及其类型

目前,我国对教师“语言歧视”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确切的学术或法律概念,常和“语言暴力”、“心理惩罚”和“冷暴力”等混淆使用。严格意义上讲,教师语言歧视是校园冷暴力的一种,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心理及人格尊严等方面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的暴力现象。在学校教育场域中,教师语言歧视带有内容的攻击性、方式的隐蔽性、影响的潜在性和动机的向善性等方面的特征,应当说教师语言歧视是教育诟病,这与我国长期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以及社会转型期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等方面有很大关联。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教师语言歧视尚未有严格的分类依据,笔者根据教师歧视性语言的程度不同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漠视型。这种类型主要是指教师对待学生比较冷淡,对学生的话不放在心上。这种教师语言的冷漠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常常深深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着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其危害会深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说教型。说教型的语言歧视主要是指教师对一些不爱学习学生的谴责与说教,但由于没有把握好“分寸”和“度”,话语过于刺耳,让学生难以接受,非但没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结果适得其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权利更有义务教育学生,但是在运用批评语言时,一定要小心斟酌,把握好尺度。

(三)比较型。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后进生与优等生之间加以比较,可能是出于教師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将后进生的缺点与优等生的优点加以比较,这往往直指学生的痛处,毫不留情地刺痛了学生的自尊心,给教育工作留下了不良后果。

(四)俯视型。这种歧视性语言主要是指教师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以为然、轻描淡写地敷衍或无情的呵斥。教育本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艺术,是师生和谐共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欣赏的精神互动过程。师生交往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阐释理解和平等对话交流。

(五)挖苦型。当学生犯错误或做出不令人满意的结果时,有的教师常以抱怨、讥讽、挖苦的语言方式对待他们。这种语言让学生感到无助和自卑。教育者在面对受教育者出现的问题时应当努力地帮助他去更正,耐心的帮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这样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六)恐吓型。威胁与恐吓也是教师语言歧视的一种,现实生活中孩子害怕老师动辄请家长,班会朗读检讨书等惩罚方式。对于犯错的孩子,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威胁、恐吓,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学生尽管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获得尊重和信任,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教训和恐吓,而是宽容、鼓励和感化。

二、教师语言歧视的危害

(一)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人格发展受阻

教师语言歧视首先会使所谓的“问题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教师的负面评价很容易对于幼小的心灵造成直接伤害,使其产生自卑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加之,学生对事情处理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走上教育反面——学习动机逐渐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不断地自我否定,对教师从崇敬转向逆反,甚至产生自闭、抑郁、焦虑和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造成人格情绪障碍,以暴力对抗及极端的方式解决再歧视的问题。

不仅如此,教师语言歧视不仅只对当事人产生伤害,教师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作用,在集体的氛围中,教师对某学生的歧视也会暗示、影响受到不良影响在场的其他所有学生。当教师对某一学生进行语言歧视时,周围的学生也会认为当事者是坏学生,孤立拒绝此类学生,甚至出现学生拍手叫好、幸灾乐祸的局面。受到歧视的学生会将委屈、怨气转嫁到周围同学身上,与同学发生口角争执甚至肢体冲突,这对班集体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歧视时,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当事者,还有整个班级学生。

(二)教师形象受损,影响施教效果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歧视不仅伤害学生,也会影响自身发展。教师语言歧视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自然会对教师管理班级、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学生不再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对立情绪弥漫,又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说,在教师群体中,当个别教师以语言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学生的行为未受到任何批评、阻止与纠正,其余教师很容易受到影响,影响到其他老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

(三)不良文化充斥,学校声誉下降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更需要有一支拥有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学校声誉需要教师队伍的建设,优秀的教学质量也需要依靠教师队伍的建设,健康成长的学生更需要依靠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如若对学生经常采用歧视性语言加以教育,歧视性文化就会慢慢滋生、蔓延,校园文化、教学文化、人际交往文化必然受到浸染,近年出现的“绿领巾”、“差生考场外考试”、“三色作业本”等教育管理事件的曝光,校园不良文化充斥,势必损害学校整体形象,破坏学生成长发展的空间。

(四)有损社会风气,有碍社会和谐

教育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学校在制造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文明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力,教师对学生歧视性语言的现象,直接破坏教师良好职业形象和美好师德形象,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语言歧视因其伤害的往往不是当事者,而是一个团体、一个阶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阻碍。社会人际关系相处中的语言和谐是反映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体现。如果学校这个育人环境中不能做到净化语言环境,自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种阻碍因素。

三、教师语言歧视的对策

(一)社会干预: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条例和规范,加强监管

对教师语言歧视的问题,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教师的语言,完善关于教师语言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监督机构和投诉机构,保障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控,避免学生在受到教师语言歧视后无处投诉。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对降低教师语言歧视现象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校园“冷暴力言语”伤人误人现象,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有明文规定,许多地方主管部门也出台相应举措和措施,以保障青少年、儿童免受教师语言歧视,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长春市就规定了教师语言的“十准十不准”,加强教师语言的规范。辽宁省在2008年出台《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其中在第26条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有的行为当中,新增“歧视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相关内容。这些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提供了较好典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加大对教师语言的监管,以更好地实现有法可依。

(二)学校干预: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作场所,学校对于教师语言歧视的管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应增加学校约束教师的学校规范、条例,建立一系列正确的教师守则,保证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上的端正。并且通过制度规定,以净化校园语言环境,树立良好师德形象,以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疏导,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学校心理咨询室也需及时给教师缓解释放心理压力,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改变师道尊严传统,树立以生为本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创设合理的路径与平台,让师生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

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的提升。在教师培训、进修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校对此应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教师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定期举办教师法律知识座谈会,强化师德修养。

(三)教师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构和谐师生关系

有效规避教师对学生产生的语言歧视,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品质修养。“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诉求。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塑造良性个性品质,努力强化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公平公正之心、率先垂范之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消解教师语言歧视还需建构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要学会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其次,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教育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做人的过程。做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自己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重其爱好和人格、尊重其创造与疑问;只有当教师真正热爱、关心学生,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后,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才能建构真正的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不会不会出现歧视学生、体罚学生等各种恶习与陋习的滋生。

(四)学生诉求:学会理解,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应试教育模式的语境下,功利化教育在不断地异化和扭曲着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语言歧视的滋生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学业因素导致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将学习视为主要的任务,通过积极的学习行为来回报教师的奉献与付出。学生只有尊敬教师,理解教师的辛劳,以积极的心态回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才能让教师从应试高压的羁绊中得以疏解。与此同时,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受到严重歧视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寻求正确途径和方法解决。要正确看待自己,积极寻求心理咨询或者主动与家长沟通,不能自暴自弃或暴力反抗。当沟通不利时,可以借助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积极申诉,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正当权益。

总之,教师语言歧视尽管是个别教师的教学行为恶习,理应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内部的高度重视,加强教师言语的规范,促进教育工作走上健康轨道,是全社会共同的心声。肩负教书育人等社会责任的人民教师,更应当从自身做起,切实转换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保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8-274.

[2]杨岳山.浅议校园语言伤害的根源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1):4-6.

[3] 方敏,张宏钦.校园语言伤害分析与对策[J].语言文字研究,2010,(15):160-161.

[4] 尹艳艳.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03):51-53.

[5] 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5-43.

[6] 蒋同林.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7]顧平.论语言伤害[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09):136-139.

[8] 沈莉芳,朱英.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分析与矫治策略[J].新课程,2007,(01):59.

基金项目: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教育歧视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15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袁强(1978—),男,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董婷婷,女,安徽省蚌埠市铁路小学教师。

作者:袁强 董婷婷

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3:

新时代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探索

摘 要: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迅速成长、成才,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师要摆正心态,牢记教育责任和职业使命;扎实工作,从点滴做起并不断提升自我;敢于创新,树立终身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责任;提升;自我;目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教师在人类通往文明的阶梯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园丁”“春蚕”“人类灵魂工程师”等比喻可以看出人民对教师的认可与尊敬。时代在发展,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我国各项改革事业都进入了深水区。作为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应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迅速成长、成才,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有着自己的体会。

一、摆正心态,牢记教育责任和职业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有着高度肯定,也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和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各方面的榜样,其中心态尤为重要。心态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如果一个人拥有乐观的心态,那么将会给周围人带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教师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面对工作时心态的好坏,取决于自己内心对工作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认为工作使他失去大把时间而感到厌烦的时候,如果直接逃避工作,不仅没有自在感,反而会觉得无聊,也就是说造成内心烦躁焦虑的原因并非工作本身,而是没有用心,没有专注投入地对待工作。如果教师摆正自己的心态,专注于工作,就会从工作中收获很多快乐。例如,有的教师对撰写论文有压力,有拖延、抵触甚至恐惧的心态。笔者也曾经有同样的体会,但当某一天硬着头皮撰写某篇论文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在敲打键盘打字的过程中,突然就感觉思如泉涌,直至论文写作完成、润色修改和最终发表时,心中都有满满的幸福感。原来,只要肯全身心投入,论文写作也可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又如,有的教师面对家长会有压力,这同样是心态没有摆正,没有专注于这件事上。教师如果在会前进行充分准备,如制作会上需要发放的纸质材料或用于播放的PPT,从用键盘敲打每一个字符、编辑每一张图片,到最终做完材料,就会有一种成果丰硕的感觉。而且,在家长会上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谈吐自然、落落大方,受到家长的肯定和欢迎。从此,不仅不会再担心开家长会,而且会与家长建立起高度互信,为家校合作打下基础。

二、扎实工作,从点滴做起并不断提升自我

上好一堂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要求。2017年教育部最新发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各学科课程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上好一堂课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点向学生说透,让学生会理解、会考试即可,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譬如,以后学生即使不学生物这门学科,但也具备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如学生或其家人生病时,学生能够懂得大概的病因,并能运用生物知识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新接触一种保健品时,学生能够通过其标明的成分对其作用进行识别;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能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扎实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敢于创新,树立终身发展的目标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教师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来源。教师不能满足于教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教学生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意味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敢于创新,树立终身发展的目标。

1.整合运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要用到的教学软件有很多,如制作课件的PPT、用于图像修复的Photoshop、用于视频编辑的会声会影、制作翻转课堂课件的各种录屏软件等。此外,还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除了教学软件外,网络课程资源对促进教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用于拓展课程资源的网站主要有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一师一优课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福建基础教育网、高中试卷网、中国生物教学网等。

2.重視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无论哪一种授课形式,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组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艺术。如果教师语言表达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就会给学生带来享受;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逻辑混乱、晦涩难懂、表达不明、偏离主题,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师语言组织能力不同,所以可能是一股清泉涌入学生心头,也可能是一根荆棘刺在学生心头。为提高语言艺术性,笔者经堂阅读书刊如《演讲与口才》《说话是人生第一本领》等,或者观看电视节目《朗读者》《开讲啦》等。实践证明,教师艺术性的语言表达,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最终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3.重视阅读,提高综合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阅读的习惯,不具备足够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将很难立足于讲台之上。没有书籍的浸润,哪来的深厚学养,何来传道授业解惑?一些教师觉得自己非常忙碌,没有时间阅读,长此以往,就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困局面。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如果平时在包里放一本书,有空就拿出来看一会儿,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的好习惯。当然,阅读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听”书。各种音频读书软件不断涌现,这给喜欢阅读的人带来了福音,可以让人一边休闲一边听书。经常阅读书籍,教师的学识和自信自然会体现出来,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4.不断完善“技能包”,提升人格魅力

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本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例如,有的教师能唱出优美的歌曲,让学生感到惊讶;有的教师能写得一手好书法,赢得学生的喜爱;有的教师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百步穿杨,受到学生的佩服。学生是感性的,他们往往会因为某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难就难在师傅领进门。因此,教师应多发展一些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包”,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将越来越多的学生“领进门”。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各项改革风起云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在新时代教育事业中肩负的使命尤为重要,这当中离不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往往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以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师这份工作。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师要摆正心态,牢记教育责任和职业使命;扎实工作,从点滴做起并不断提升自我;敢于创新,树立终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金丽.城市公立中学代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D].淮北师范大学,2019.

[2]薛二勇,李廷洲,朱月华.新形势下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03).

[3]刘晨露.中学教师职业延迟满足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4]金连平.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问题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0(09).

作者:黄增财

上一篇:街道卫生健康工作总结下一篇:扶贫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