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精选6篇)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可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以及考核认定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三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省、市、县级教研机构教研员,省、市、县级以及学校电教机构电化教育教学人员。

第四条 少年宫、工读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五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六条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第七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团结协作、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八条 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报或延期申报:

1、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处理或考核不确定等次、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

2、受到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能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四章 申报条件

第九条 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十条 学历及专业经历

㈠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硕士学位,受聘中学一级教师职务满4年。

2、大学本科毕业后,受聘中学一级教师职务满5年。

3、大学专科毕业满20年,受聘中学一级教师职务满5年。

4、大学专科毕业满15年,在农村中学(不含县城,下同)任教,受聘中学一级教师职务满5年。

5、大学专科毕业后, 现已取得本科学历,受聘中学一级教师职务满5年。

6、小学教师申请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除适用上述各款外,中师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满25 年,且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小学高级教师职务满5年。

7、取得高、初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其中学一级教师任期比具备本科、专科学历的相应延长1年(只限于1951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㈡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教育教学满3年(本科毕业先工作后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累计满3年),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中学一级教师资格。

2、大学本科毕业后,受聘中学二级教师职务满4年。

3、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中学二级教师职务满5年。

4、取得教师《专业合格证书》(仅限于农村教师)、《大专专业证书》,其中学二级教师任期比具备本科、专科学历的相应延长1年。

㈢申报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硕士学位后,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认定小学高级教师资格。

2、大学本科毕业后,受聘小学一级教师职务满1年。

3、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小学一级教师职务满5年。

4、中师毕业后,受聘小学一级教师职务满7年。

5、取得教师《专业合格证书》(仅限于农村教师)、《大专专业证书》,其小学一级教师任期比具备本科、专科学历的相应延长1年。

㈣中师毕业后,受聘小学二级教师职务满3年,可申报小学一级教师资格。

第十一条 继续教育条件

1、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2、担任校(园)长(含副职)的,应完成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并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计划接受提高培训,取得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证书》。

3、按规定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人事部门统一颁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第十二条 不具备第十条规定的“学历及专业经历”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可申报破格评审。

第五章 教育教学条件

第十三条 中学高级教师资格条件

㈠学校教师

1、围绕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行动研究报告或教育叙事1篇。

2、对所教学科(专业)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能熟练担任1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经学校验证的上一学年原始、完整的教学设计,并从中自选2—3份最能反映本人水平和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课例分析,有教学反思。

3、能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内安排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出勤率正常。兼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教师,经学校同意,可酌情减少教学工作量(周课时数不少于本学科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申报者除应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外,其教学工作时间还必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且现仍在教学岗位。以上须附学校或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基本任期内的原始材料如授课计划、课表和出勤情况证明等。

4、申报当年参加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教研部门统一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或新课程研究演讲达到合格等次以上。实施细则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5、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负责人或兼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职务3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班级、教研组、年级组、课外活动小组或本人获得过学校以上表彰奖励,以上均须附本人的经验介绍材料和学校的证明)。

6、是本学科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校本培训或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听同行教师的课,与同行教师交流,每学期听课及参与研讨次数不少于6节(次),并至少开设1节校内公开课(或研究课、示范课);任现职期间至少开设2次校际公开示范课。且获好评(须附组织单位验证的有关证明和近3年的原始完整的听课记录,研究活动记录,示范课备课笔记和评价意见以及是骨干教师的有关证明)。

7、县城以上(含县城,下同)中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必须有在薄弱学校或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调研,平均每年不少于1个月。具体规定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另行制定。

8、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表彰部门仅限于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和各级政府,表彰称号仅限于“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须附获奖证书原件。下同);或被评为市级以上(含市级,下同)“教坛新星”(须附获奖证书原件和教学课的教案或教学设计)。

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并做出显著成绩,获得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班主任或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或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获得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称号(须附获奖证书原件及有关证明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经学校验证的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录和个案分析材料)。

⑶熟悉和掌握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含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各类学科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任现职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测评中获优秀等次2次以上,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或新课程研究演讲达到优秀等次。

⑷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中,所任班级学科平均成绩(等级)、合格率,名列同层次学校前四分之一(省示范高中、市示范中学、一般完中及初中分别在省、市、县市区范围内比较,须有省、市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和原始成绩统计表)。

⑸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初中、小学(低年级或高年级)的一个教学循环期间,所任学科在县级以上教学质量检测中全班学生的成绩合格率明显提高(须附检测部门提供的所任班级一个教学循环期间检测成绩统计分析表及本人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方面的实施方案)。

⑹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高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汇演、汇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县城以上普通中小学参加省级以上,音体美学科、农村中小学和职业中学参加市级以上),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奖项(体育竞赛限团体或个人前3名,以上均须附获奖证书或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

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熟练担任技术性较强的教学工作且教学效果显著,在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测评中名列参评教师的前三分之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合格率很高,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须附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证明)。

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积极进行“双证书”制度或“产教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所培养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核中通过率城市学校达80%、县城及以下学校达60%以上(须附等级证书、资格证书复印件和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

⑼担任职业中学的专业课教师教学成绩显著,并积极参加相应行业工种考试,取得高级资格或取得相应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须附学校证明和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

㈡教研员

1、具有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有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掌握教学工作的一般规律,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积极组织并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注意发现、培养优秀教师,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须附组织课程改革实验方面的计划、总结材料或参加本地课改评选工作的材料)。

2、对所任学科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任现职以来,必须有在中小学任教(或兼课)1年以上的经历。

3、有很强的组织、指导、管理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能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研活动(须附组织本地区教研活动的计划,以及本人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总结等书面材料)。

4、能深入基层,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经常深入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帮助广大教师钻研、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须附在一定层次教学研讨会上就课程标准、教材或教法、学法改革方面的书面发言稿或文章及开展校本教研、进行专业引领的书面报告材料,近3学年原始规范的听课笔记)。

5、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能做好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估工作;或在参与组织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的统一考试工作中,能正确把握命题导向或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须附课程评估或考试改革研究,如学生发展性评估研究,教师评估、教学评估研究,试卷分析等方面的材料或文章)。

6、申报当年由教研部门统一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说课)或新课程研究演讲达到优秀等次(市级以上教研员由省级教研部门组织,县级教研员由市级教研部门组织,实施细则由省、市级教研部门分别制定)

㈢电化教育教学人员

1、有系统而坚实的电化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指导教师进行电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电教教材的制作(须附所在电教馆、学校验证的原始电教资料和1篇结合电化教育教学实际有一定见解的经验总结)。

2、能完成电教馆、学校在教学(工作)计划内统一安排的(教学)工作,工作量饱满,出勤正常(须附任期内本电教馆、学校提供的电教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3、熟悉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进度,及时收集提供相关的电教教材,协助专业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须附所在电教馆、学校验证的本人设计的1—2篇电教教案)。

4、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电教馆或电化教育研究会(协会)组织的电教人员业务培训,传授电化教育教学经验(须附有关证明材料和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能说明在本县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证明或指导他人电教设计并获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选并获奖的优秀教案)。

5、县级以上电教馆电化教学人员,任现职以来,必须有在学校兼职电教工作1年以上的经历;城镇中小学电化教学人员,任现职以来,必须有在薄弱学校或农村中小学支教1年以上的经历。

第十四条 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资格条件

㈠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能结合所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撰写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一定见解的经验总结1篇。

㈡具有扎实的所教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能熟练担任1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经学校验证的上一学年原始、完整的教学设计,并从中自选2份最能反映本人水平和特色的典型课例。

㈢能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内安排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出勤率正常。兼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教师,经组织同意,可酌情减少教学工作量(周课时数不少于本学科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申报者除应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外,其教学工作时间还必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且现仍在教学岗位。以上须附学校或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基本任期内的原始材料如授课计划、课表和出勤情况证明等。

㈣申报当年参加由学校组织(农村小学由乡镇中心学校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或新课标研究演讲达到合格等次以上(实施细则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㈤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负责人或兼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职务1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班级、课外活动小组或本人获得过学校以上表彰奖励,以上均须附本人的经验介绍材料和学校的证明)。

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或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听同行教师的课,与同行教师交流,每学期听课及参与研讨次数不少于8节(次)(须附学校验证的有关证明和近3年的原始完整的听课记录)。

㈦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被评为县级以上“教坛新星”(须附获奖证书原件和教学课的教案或教学设计)。

2、担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做出突出成绩,获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或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或所带班级获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称号(须附获奖证书原件及有关证明和经学校验证的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录和个案分析材料)。

3、熟悉和掌握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任现职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测评中获优秀等次1次以上,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或新课标研究演讲达到合格以上等次。实施细则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4、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职业中学的毕业考试中,所任班级学科平均成绩(等级)、合格率,名列同层次学校前三分之一(省示范、市示范、一般完中及初中分别在省、市、县市区范围内比较)或本校同年级前茅(平行班级少于3个的不适用本款,以上均须有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和原始成绩统计表)。

5、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高中、小学(低年级或高年级)的一个教学循环期间,全班学生的成绩合格率明显提高(须附经教导主任、校长签字盖章的所任班级一个教学循环期间学生成绩的原始记分表及本人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方面的总结)。

6、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高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汇演、汇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县城以上普通中小学参加市级以上,音体美学科、农村中小学和职业中学参加县级以上。体育竞赛限团体或个人前3名,以上均须附获奖证书或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

7、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在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测评中,名列参评教师的前三分之一(须附由所教学生参加的测评意见和学校的证明)。

8、承担残疾少儿教育教学工作(含随班就读),关心爱护残疾学生,能针对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并有独到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使残疾学生在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社交技能和缺陷矫正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须附学校和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的证明)。

9、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提高工作中,积极宣传义务教育法规,主动做好学额巩固工作,成绩显著(须附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出具的证明)。

第十五条 小学一级教师资格教育教学条件按照《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教研、科研条件

第十六条 中学高级教师资格条件

㈠学校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不含增刊,下同)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在农村连续从教满15年的,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报刊社、出版社、学校及社团等单位组织名义出版的论文集,不予认可,下同)。

2、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获奖的行动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论文(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为,省级1篇;或市级2篇;或县级3篇,其中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下同)1篇。在农村连续从教满15年的,县级2篇其中三等奖以上1篇(以上均须附原始会议通知、论文和获奖证书等。凡以报刊社、出版社以及学校名义组织进行的论文评选的奖项,不予认可,下同)。

3、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带头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承担市(县城以上学校教师)县(农村学校教师)级以上教研部门正式立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课题,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须提供课题立项通知和结题报告)。

4、参加县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研究课或课例分析课教学1次以上,并获得较好的效果(须附教学设计和教研部门的开课通知及评价意见);或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一等奖1次,或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农村教师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1次(须附获奖证书)。

5、受聘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如乡土教材、选修教材、活动课教材、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写工作,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或在推广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成绩突出,且本人主讲的新课程录像课、观摩课被市级以上教育部门推广的(附有关证明材料)。

6、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前3名主要完成者或获得与教学业务有关的国家专利1项以上。

7、职业中学教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本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总结出的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本市应用推广且获得好评(须附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和省级以上职教教研部门提供的证明)。

8、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㈡教研员(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项)、电化教学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积极参加市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或专业研究会活动,并交流论文(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⑴省级2次(篇);

⑵市级3次(篇),其中市级二等奖以上1次(篇)

以上须附交流的论文及原始证明材料,如会议通知、获奖证书等。

2、参加与本人业务有关的教育科学研究或课程改革实验,具体主持一项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或课改实验项目(须附市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课题项目立项的文件和有一定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或课改实验报告包括阶段性报告或总结性报告等)。

3、市级以上教研员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性论文2篇,其中省级教研员必须有1篇在全国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专业性论文;县级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性论文1篇(此项条件为教研员申报的必备条件)。

4、积极参与课程教材的改革工作,受聘参加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含选修教材、音像教材、系列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写与制作工作(编写制作2次以上,并且在书和软件中注明某个章节或软件名称),送交的各类教材、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必须是经省或国家教材审查(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或正式出版的。

5、从事艺术和体育工作的教研员,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与本人业务有关的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以上。

6、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前3名主要技术负责人或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获得者。

7、主持一项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该课题已经结题,并取得有一定价值的实验成果(须附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课题项目立项的文件、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的成果鉴定书,实验课题的总结报告和实验成果推广情况的总结)。

第十七条 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市(县城以上学校教师)县(农村学校教师)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文章1篇。

2、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且教研文章(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在市(县城以上学校教师)县(农村学校教师)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书面交流1次并获得好评(须附交流论文)。

3、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研究,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其研究课题被县级以上教研部门正式立项并确认取得明显的研究进展(应提供课程立项通知或相关文件,阶段性或最后研究成果)。

4、参加县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或委托乡镇中心学校组织的研究课或课例分析课教学1次以上,并获得好评(须附教学设计和教研部门的开课通知及评价意见);或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三等以上奖项1次,或获得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农村教师获得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次(须附获奖证书)。

5、受聘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编写的材料,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或在推广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成绩突出,且本人主讲的新课程录像课、观摩课被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推广的(附有关证明材料)。

6、能结合学科特点,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取得明显教学效果,受到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的肯定和推广(须附情况介绍材料、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证明)。

7、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次1次以上。

第七章 破格评审的补充条件

第十八条 申报破格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资格,除具备上述有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㈠近5年内考核至少获得过1次优秀。

㈡破格答辩良好等次以上(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㈢任现职以来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

1、因教育教学工作突出,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或在推广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成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或被选拔为省级“教坛新星”、市级“学科带头人”(均须附证书)。

2、公开出版6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或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的学术合著1部(篇幅以书中署名的部分或章节计算;须经同行专家鉴定,确具较高水平)。

3、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以上(须经同行专家鉴定,确具较高水平)。

4、参加省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或省级专业研究会活动,教学论文(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本人主讲的新课程录像课、观摩课被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推广2次(附推广文件或正式出版光盘)。

5、参加省级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优秀课评比获得二等奖以上。

6、所任班级学科的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不含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3人次以上,其中1人次获国家一等奖或2人次获省级一等奖以上。

7、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级一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前3名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承担部级规划课题研究并已结题(课题组成员排名的前三位,不含子课题),经专家组鉴定获得好评。

8、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体育、文化部门主办的全省性汇演、汇展和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一等奖1次)。

9、职业中学教师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含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证书)。

第十九条 申报破格评审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资格,除具备上述有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㈠近5年内考核至少获得过1次优秀。

㈡破格答辩合格等次以上(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具体答辩办法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

㈢任现职以来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

1、因教育教学工作突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在推广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成绩突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或被选拔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均须附证书)。

2、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2篇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有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2篇(次)以上(须宣读或获奖)。

3、受聘参加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材(含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写工作。

4、所任班级学科在县级以上学业考试或会考成绩或教学质量检测中,平均成绩等级、合格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2名。

5、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不含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获奖3人次以上,其中1人次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以上。

6、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或市级优秀课评比二等奖以上。

7、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第八章 中小学初级教师资格的认定条件

第二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资格:

1、大学本科毕业后,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中学三级教师职务满2年,经考核合格。

第二十一条 大学专科毕业后,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中学三级教师资格。

第二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认定小学一级教师资格:

1、大学本科毕业后,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小学二级教师满1年,经考核合格。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篇2

一、教师素质结构的相关研究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的高度定位教师职业———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教师素质, 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2]。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讨论与研究从古至今未曾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开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教师质量予以关注, 纷纷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提升教师素质, 完善教师素质结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潮流, 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本文以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系列为理论依据, 将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3]。这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系统。

二、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简析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1)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把握教师角色, 主动关爱小学生, 做小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的伙伴;二是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素养, 注重对小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 促进和保护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乐学动能和积极态度。 (2)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活用多种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理;二是培养动脑探究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 推动数学式推理设想和逻辑思维的构建与发展。 (3) 个人修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主动调控自我情绪, 善于感应教情环境和学情环境的变化, 营建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二是用专心、耐心、细心引导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充分发挥, 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 专业知识。

(1) 小学生发展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多途径掌握适用不同小学生数学发展的策略, 保障数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能够研究、建立与优化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充分认识小学数学学科从形象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特点, 建立数学的知识外延与关联 (如由知识引发的实践操作、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生活实际场景的契合等) 。 (3) 学科教学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掌握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 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 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 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4]。 (4) 学科拓展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了解数学的演进和发展史, 掌握相关数学文化知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知识, 并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

3. 专业能力。

(1) 分析讲解领域的基本要求:解析过程中使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推导过程中发展符号意识的能力。 (2) 课堂主导领域的基本要求:具有随小学生思维演变、问题的演变等课堂情境演变而动态改变组织形式、引导方法、交流内容等的课堂主导能力。 (3) 合作发展领域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合作互动,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优化的策略

1.“应需”转换角色位, 让“关爱”成为永恒的主题。

小学生处于身心萌芽发展的时期, 更需要关爱。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施教过程中, 如果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态度和思想的变化, 就不能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真正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师在工作期间 (甚至工作之外) 经常接触学生, 而在每一次或主动或被动的接触中, 他都会扮演学生的咨询者、指导者、引领者等不同角色。小学数学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与生活需求, 时刻都要“应需”转换自己的角色。无论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示范作用, 影响小学生的潜质。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身份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 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积极参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品德教育等与小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实质工作, 成为小学生信任和尊重的可靠伙伴, 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素养之一。

在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关系中, 师生之间的“关爱”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的微小变化 (如情绪波动或课业反响等) 的持续倾心关注,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素养水平, 注重对其进行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 促进和保护其数学学习的乐学动能和积极态度, 不仅能更好地教学相长, 还能生成师生间亲密的友谊, 创建平等、和谐、相互关爱的教育教学氛围。

2. 强化“责任心”, 夯实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知识能力积蓄奠基的责任。小到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 大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会学知识、掌握技能, 开拓思路, 树立理想, 修为品德, 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考量着教师责任心的强弱。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对小学数学教师或具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人而言是容易的。但在孩子眼中,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言是有难度的, 是困难最多的学科之一, 这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学科特点相关。另外,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数学语言大多是数字、图形、图表等, 数学思考的多为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方位变化等, 要求逻辑思维严密, 环环相扣, 推理合情, 演绎有据。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之一, 就是用一砖一瓦的耐性和持久的责任心, 引导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应用水平、创新意识的发展。这项工作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主动调控自我情绪, 善于感应教情环境和学情环境的变化,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营建愉快的互动环境, 用专心、耐心、细心保障小学生数学思考力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保障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认知学科和学生特点。

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 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理清教育教学思路, 把握教育教学方向,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充分认知学科特点。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比较, 具有较高程度的抽象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 复杂性高。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单纯靠记忆积累认知的知识较少 (如0-9的数字识记) , 几乎每一个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结论的得出都要经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等动手动脑过程。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前, 要充分了解本册教材知识体系, 加强纵向知识 (数学系统知识) 和横向知识 (除数学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 的联系和深度认知, 使课程资源效用最大化。其次, 充分认知学生思维成长规律。学龄儿童活泼好动, 善于认知生动具体的形象事物, 但对于由形象事物引出的抽象思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与理解会产生困难或困惑。另外, 小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 承受力不强, 一个微小的打击, 就可能在其心理上形成厌学的旋涡;一个欣慰的赏识, 就可能在其心理上形成好学的涟漪。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的特点, 尊重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实物观察等方法, 科学、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让数学学习生动有趣, 让学生获得轻松而有成就的数学体验。

4. 完备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以改变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李大潜院士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内容具有丰富、鲜活的人文情境, 包含科学思想与精神、美学观念、生物学情趣等诸多的人文元素, 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准确地研究和掌控小数数学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 以及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发明、演进过程等数学文化知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学人文情境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价值观, 发掘数学文化内涵, 展现数学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现实魅力。这不但有利于自身的数学素质的完善, 更有利于引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养成探索精神, 启发创新思维的生成。

5.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 并有力地推动着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课程内容, 合理应用、服务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 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5]。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之一。在问卷调查中, 针对问题项“教育教学中你主动运用多媒体或网络的频率约为每10节课”, 有31.7%的小数数学教师选择5节以下, 占比最高。这说明, 小数数学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率偏低。克服设备落后、相关人才缺乏等困难, 要求在软、硬件两方面, 相关部门和多方社会组织机构通力合作, 创造条件, 全面优化、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6. 打造互动平台,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打造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 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 进而催化向上内因的形成。 (1) 细化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课堂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的保障。以教材为指导, 细致构思课堂知识、学生等要素的可预见性情节, 预设适宜处理方法。特别是同学科间的集体研究性备课, 可以借鉴众多个体的思路和已往的经验, 集思广益, 使教学情境的预设更加贴近生活, 在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同时, 也达到教师群体素质的共生共建式的提高。 (2) 活化讲课。教师的语言、仪表、神态、着装等要与学生视感、知识情境、课堂氛围相得益彰, 为活化课堂奠定了首要舞台环境。讲课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教学语言越符合小学生天性, 越准确、生动、活泼、有趣, 教学情境创设越形象逼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就越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具有的使用几何直观解析的能力、使用符号意识推导的能力、随小学生思维演变、问题的演变等课堂情境演变而动态改变组织形式、引导方法、交流内容等的课堂主导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 (3) 实化听课。听课, 不仅仅利于同学科间的教师互相交流,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听课, 更易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使教师更加适宜小学综合性教学特点, 更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听课活动要落实, 也就是实实在在进行, 切不可浮于表面、敷于形式。只有这样, 才更能保障教师个体间, 个体与群体间, 群体与外校其他群体间的多种交流互动, 达到教师整体素质优化的目标。 (4) 深化教研。教研范围可分为校内教研和校外教研;教研方式可分为网上教研和实地教研;教研科别可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外语教研、其他学科教研、校本课教研、专业理念教研等;教研内容可分为未授课教研、已授课教研、问题教研、价值观教研等;教研目的可分为重塑或巩固正确理念取向、总结经验、突破学科难点、亮化学科优点、完善校园文化、学习先进精神、催生创新意识等等;从教研参与对象上看, 教研可分为教师个体教研和群体教研。

教师个体教研一般是指教师个体通过资料自学研究, 达到增强个体教育教学素养的目标, 而群体教研是学校教研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 制订合理全面的教研计划。在开学初, 教研计划的制订是教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研负责人充分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最新思想与理念, 再通过走访、征询等调查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典型的有益经验等, 汇集、整理、制订一个合理、全面的教研计划, 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屋建瓴。其次, 确立教研的主题。教研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研究工作, 一个教研主题的确立不能凭空捏造想象, 更不能随意编排炮制。要根据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教师诉求、学科理念与未来发展趋势等与其密切联系的教育特征来制定教研主题。主题要鲜明且联系实际。再次, 明确教研的目的。教研要有明确的目的, 或探讨一个学科难点问题, 或解析一个教育的困惑, 或弘扬一种高尚的精神, 或汇集重塑群体经验, 或更新理论、树立观念等, 让参与的个体在教研活动中受到启发, 得到收获。最后, 公开教研的成果。教研工作分析和阐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最常见的, 此外还包括经验的整理、方法的应用、理论的更新等。无论哪一方面的教研, 公开教研成果, 让多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的综合专业知识与能力、理念能量流得到教师群体的共享, 都会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使教师群体更适于小学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第三条) [Z].1993-10-31.

[2]林崇德, 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S].2012.

[4]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 :10.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篇3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信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篇4

件(试行)

第一条

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教研室和校外教育机构中专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第二条

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具有相应层次教师资格、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三、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合格等次以上年度达到晋升最低年限。

四、身心健康。

第三条

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正高级教师:

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二、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三、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在指导、培养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五、出色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六、县以上中小学教师获特级教师或本教学领域自治区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乡镇以下中小学教师获本教学领域地(州、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高级教师:

一、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二、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教学特色。

三、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四、胜任教育教学带头人工作,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明显。

五、认真落实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熟练掌握教学原则、内容、方法和手段,并能较出色地完成1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

六、县以上中小学教师获本教学领域地(州、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乡镇以下中小学教师获本教学领域县(市、区)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一级教师:

一、具有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比较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二、对所教学科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并结合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效果好。较好地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四、在培养、指导二级、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二级教师:

一、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育效果良好。

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好。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三级教师:

一、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在学校兼任中层管理干部的非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别教师职务评审,其授课时数不得少于本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工作量的1/2,校级领导有条件的应适当承担授、听、评、导课等教学工作。

第四条 学术(科研)成果条件 正高级教师:

任现职期间,具备以下五项条件中的三项,其中任教20年以上的农村教师只需具备五项条件中的两项:

一、承担地(州、市)级及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示范或观摩教学课2次,效果较好;或在地(州、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一等奖;或获自治区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在自治区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三、公开出版学术著作。

四、参加地(州、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出版或在地(州、市)级范围内推广使用。

五、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中,获自治区级三等奖以上2次,或地(州、市)级二等奖以上2次,或县(市、区)级及以上一等奖2次。

六、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

高级教师: 任现职期间,需具备以下五项条件中的两项,其中任教20年以上的农村教师只需具备五项条件中的一项:

一、承担县(市、区)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示范或观摩教学课1次,效果较好;或在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一等奖;或获地(州、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在地(州、市)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三、参加地(州、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材或主编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并在县(市、区)级范围内正式出版或推广使用。

四、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中,获自治区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地(州、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县(市、区)级及以上一等奖。

五、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获地(州、市)级以上奖励。

一级教师:

任现职期间,需具备以下八项条件中的两项,其中任教15年以上的农村教师只需具备八项条件中的一项:

一、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教研文章在县(市、区)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书面交流1次并获得好评。乡镇及以下学校教师在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书面交流2次并获得好评。

二、参加乡镇及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示范、观摩教学课1次以上获得好评;或在乡镇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一等奖。

三、在县(市、区)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篇。

四、参加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材编写工作,并在本县(市、区)级范围内正式使用。

五、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或结合教学实际,参加本地相关社会调查,写出有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

六、获县(市、区)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七、从事音、体、美等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汇演、作品展或比赛中获奖。

八、能结合教学特点,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取得明显教学效果,受县(市、区)级及以上教研部门的肯定。

九、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获县(市、区)级以上奖励。

第五条 学历资历条件 正高级教师: 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高级教师:

具备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3年以上。3.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4.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初中或小学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在城镇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的大专学历人员(或在三类及三类以上地区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的人员,受聘中小学一级教师5年以上。

一级教师:

具备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具备硕士学位,任教1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3.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初中或小学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

4.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二级岗位任教5年以上。二级教师:

具备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2.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初中或小学三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

3.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三级教师岗位任教3年以上。

三级教师:

具备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2.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第六条 破格条件 正高级教师:

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者具备规定学历,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3年以上,可破格评审正高级教师。破格评审正高级教师在具备第三、四条规定的正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同时,还必须具备下列其中一项条件:

(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劳模级表彰称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

(二)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入选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三)指导的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获奖,本人获国家级指导教师奖。

(四)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材编写工作,经相关部门审定,并在全国范围使用推广并正式出版。

(四)个人独著学术专著2部并公开出版。

(五)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上。

(六)从事艺术、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汇演、作品展或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指导学生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汇演、作品展或比赛中获一等奖。

(七)在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育、人社等部门主办的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或在自治区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次以上。

高级教师:

不具备规定学历,或具备规定学历,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3年以上,可破格评审高级教师。破格评审高级教师在具备第三、四条规定的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同时,还必须具备下列其中一项条件:

(一)获自治区劳模级表彰称号,“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级入选者。

(二)地(州、市)重大人才工作入选专家,地(州、市)拔尖人才。

(三)指导的学生参加自治区级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获奖,本人获自治区级以上指导教师奖2次以上。

(四)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教材编写工作,经相关部门审定,并在全区范围使用推广并正式出版。

(四)个人独著学术专著1部并公开出版。

(五)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以上。

(六)从事艺术、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自治区级专业汇演、作品展或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指导学生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自治区级专业汇演、作品展或比赛中获一等奖。

(七)在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育、劳动等部门主办的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在地(州、市)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次以上。

第七条 附则

一、申报中小学各级教师职称者,须提交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中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二、对从区外或中央直属单位引进我区工作的中小学高级教师,其在原地区或单位按国家规定取得的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资格及教育教学工作年限予以认可,符合自治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申报条件的,可按有关规定程序准予申报。

三、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资格条件附录》。

四、对不任课也没有听评课等工作的其它参加评聘人员,按如下办法计算工作量:根据本岗位的工作特点、职责要求和需要达到的标准由学校聘委会有针对性地逐一认定、计算工作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资格条件附录

一、申报人员提交材料要求

申报人员提交需提交的所有参评材料,如:教师资格证书;学历(或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聘书;继续教育证书;反映教育教学业绩成果的证书、证明材料;论文或著作等,严格按自治区现行职称评审规定要求提供。

二、若干问题说明

(一)刊物级别的界定:“省级及以上刊物”一般指省级及以上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核心刊物”一般指北京大学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的刊物(须有ISSN刊号或CN刊号);“地(州、市)级论文”一般指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州、市)级有关部门主管或地(州、市)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文章。

(二)论文:申报人应作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不含论文集和增刊以及相关学科各级各类学术会议的交流材料,所发表文章须与申报人从事的学科或专业相关。

(三)论著:指公开出版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和教材。

(四)课题:一般指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立项的课题。

(五)申报人员的年龄:从出生之日起计算至申报之日止。已办理了退(离)休手续及申报之日已达到国家规定退(离)休年龄的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

(六)本专业工作年限计算方法:一般从毕业参加本专业技术工作起计算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

(七)任职年限计算方法:从现任专业技术职务首次聘任之日起计算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全脱产学习者须将全脱产学习时间减除。

(八)高一级学历(学位)须为申报前一年年底前取得的。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篇5

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试行)

一、总则

(一)为科学评价我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 98号)精神和自治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制定本条件。

(二)本条件适用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包括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电化教育机构、少年宫等)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二、基本条件

(一)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禁行性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学风端正,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

(二)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具备相应学历和资历。

1、申报正高级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聘高级教师岗位满5年以上。

2、申报高级教师:具备博士学位,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2年以上;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本科学历,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受聘小学、初中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3、申报一级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2年以上;或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学历,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受聘小学、初中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以上;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学历,受聘小学二级教师岗位满5年以上。

4、申报二级教师: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受聘小学、初中三级教师岗位满2年以上;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学历,受聘小学三级教师岗位满3年以上。

5、申报三级教师: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并在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学历,并在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四)任现职以来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等次;其中申报正高级教师须有2次以上为优秀等次,申报高级教师须有1次以上为优秀等次。

(五)达到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

(六)达到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七)身心健康。

(八)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报或在本评审条件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延迟申报:

1、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视情况,延迟1—2年申报;其中,开展有偿家教、校外补课的,延迟2年申报;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谎报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延迟3年申报。

2、受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准申报;

3、任期内受行政警告以上处分,处分期已满者,延迟3年申报。

4、任期内考核不合格者,延迟2年申报;未定等次者,延迟1年申报。

三、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条件

(一)正高级教师:

1、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了独到的教学风格。被评为盟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能手、名师。

2、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完成自治区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其中,中层干部、班主任课时不少于专任教师课时的1/2;校级副职领导至少担任一个教学班的学科教学任务;校级正职领导每年听课不少于100课时;因课程计划、学校规模等原因而课时量较少的学科,任课教师须有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量作为补充。教研员每年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教学、听课评课不少于120节,评课不少于20次,且每年至少撰写一篇对改进本学科课堂教学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听课调研报告。

3、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学校教师,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或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少先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负责人)工作2年以上。从教以来,所带班级或活动小组受到盟市级以上表彰。

4、在指导、培养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学科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任现职以来,每年在盟市范围内主讲学术讲座2次以上,或承担教学示范课、观摩课或学科讲座不少于2次,并获得好评。

5、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承担人完成1-2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其中一项经过市级以上验收鉴定。教研员需完成2项经过市级以上验收鉴定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6、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其中第一条是必备条件:

(1)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或教材建设工作,撰写学术论文、科研报告、教材或专著,任现职以来,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高水平、有创见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教研人员2篇以上),或专著一部。

(2)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或自治区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特级教师等荣誉之一者。

(3)获得全国或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之一者。

(4)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之一,并获得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学能手称号。

(5)在教学改革或教材教法研究改革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其教育教学经验在自治区范围以上推广。

(6)从事艺术、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家级以上业务竞赛获前3名;或作为体育代表队主教练、艺术团体主要指导教师,所带体育代表队、艺术团体在比赛中获前3名。

(二)高级教师

1、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工作。

2、从教以来,担任过1次以上循环教学工作,或担任过2届毕业班教学工作(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除外)。完成自治区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其中,中层干部、班主任课时不少于专任教师课时的1/2;校级副职领导至少担任一个教学班的学科教学任务;校级正职领导每年听课不少于80课时;因课程计划、学校规模等原因而课时量较少的学科,任课教师须有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量作为补充。

3、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或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少先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负责人)工作2年以上,并胜任工作。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或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及参与研讨次数不少于15节(次),每学年至少承担1次校级以上示范课,同学科教师反映良好。

5、积极参加学科研究活动,承担过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工作。围绕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1篇,字数应不少于2000字。

6、体现课程改革思想,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所教班级学生巩固率、成绩合格率、优良率、提高率较好,学生对其课堂教学评价的满意度较高,是学校公认的教学骨干教师。

7、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

(1)盟市所在地城市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以上;旗县所在地城镇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苏木(乡)以下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承担盟市级以上示范课1次以上。

(2)旗县级以上学校教师,获得盟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称号之一;苏木(乡)以下学校教师,获得旗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称号之一。

(3)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并做出显著成绩。旗县级以上学校教师,获得盟市级以上优秀班主任称号,或所带班级被评为盟市级以上优秀班集体;苏木(乡)以下学校教师,获得旗县级以上优秀班主任称号,或所带班级被评为旗县级以上优秀班集体。

(4)在教改或教材教法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其教育教学经验在旗县以上地区推广。

(5)参加经全国或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地方教材的编写工作,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一章或三节。

(6)从事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行政部门主办的旗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奖励2次以上;或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参加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批准的中小学汇演、汇展比赛等活动中,获二等奖以上奖励2次以上。或本人获得旗县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2次以上。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所训练的学生在教育或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得旗县级比赛团体或个人前3名,或地市级比赛团体或个人前6名,或自治区级比赛团体或个人前8名,或国家级以上比赛团体或个人前10名;或本人获旗县级优秀教练员奖2次以上。

(三)一级教师

1、具有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任教以来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工作2年以上,有比较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对所教学科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量,并结合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效果好。

3、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旗县或本校能进行观摩课教学;指导二、三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或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

4、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比较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1)任现职以来,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承担人,其教学经验总结、制作的教具、作品、论文、著作、教研成果在盟市以上刊物上发表或专业会议上获奖;

(2)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成绩显著,所带班级中队被评为旗县(含旗县)以上先进集体、优秀中队,或本人被评为旗县以上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或由本人撰写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在旗县以上刊物上发表或专业会议上获奖;

(3)任现职以来被评为旗县以上优秀教师(含优秀青年教师、优秀体育老师)、或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拔尖人才;

(4)任现职以来教研论文在旗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书面交流1次并获得好评,或参加旗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示范、观摩教学课1次以上获得好评;

(5)任现职以来受聘参加旗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乡土教材、进修教材、活动课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编写的教材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或正式出版。

(四)二级教师

1、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育效果较好。

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任教以来每学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00课时以上,教学效果较好。

3、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五)三级教师

1、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

2、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四、破格条件

(一)正高级教师

参加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家级及以上业务竞赛一等奖、特等奖获得者或作为体育代表队主教练、艺术团体主要指导教师,所带体育代表队、艺术团体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获冠军或一等奖,可以不受学历、资历、论文论著等条件的限制直接申报。

(二)高级教师

1、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称号之一者,同时,获得盟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学能手称号;

2、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优秀班主任”、“自治区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称号之一者,同时,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学能手称号。

3、符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当年职称评审文件规定的破格条件。

(三)一级教师

1、获盟市优秀教师和盟市教学能手称号的二级教师。

2、符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当年职称评审文件规定的破格条件。

五、其他条件

(一)本标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学位),是指国民教育序列中与申报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历(学位)。所学专业与申报学科不同的,须参加申报学科1年以上进修或取得结业证书。原有中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专业与申报学科不同的,须取得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申报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满3年方可申报。

(二)本标准条件要求的论文必须是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完成,并公开发表在具有“CN”、“ISSN”刊号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专著或教材必须是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上收集的论文均不作为评审条件。

(三)班主任工作经历包括担任教研组长和各学科教师上活动课的时间。学校行政人员参评,担任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办公室主任、校长、书记的时间亦可算作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健康、劳动技术、教育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因学校工作安排,不能担任班主任等工作,但应有承担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的相应工作经历。

(四)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拟评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须取得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后,在中小学校教师岗位或在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机构、少年宫等教育教学岗位工作满2年,方可转评同级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其业绩成果以中小学教师岗位工作的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等业绩成果仅作参考。转系列满1年后,具备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等相应要求,可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安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篇6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我知道了汉字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我也懂得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对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等专家的讲座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我深深地理解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1、作文素材积累:把学生的着眼点引向生活,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把作文教学寓于学生生活中,就能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与生活实际巧妙地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去谋篇布局,把生活中的无穷欢乐,无限情趣写成作文,对生活进行讴歌。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必须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作文训练寓有趣的活动中,然后让他们将上述活动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作文。这样就把学生写作点引向生活,他们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观察生活,赞美生活。

2、“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夫: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必须采用诱导的方法。

生活的素材对作文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教师命题得当,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倘若命题是那么陈旧、空洞,学生则只是奉命而作,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如:一次拔河比赛后,老师巧妙地将题目拟为《加油!加油!》,就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同样写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教师若变换一个角度命题,以《老师,你知道这件事吗?》为题,就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上一篇:07文明单位复查汇报下一篇:天香,天香吴文英,天香的意思,天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