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精选9篇)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中小学323所,其中,小学288所(不含90个教学点),初级中学30所,九年制学校1所,普通高级中学3所,聋哑学校1所。
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总数6433人,其中小学3499人,初中2236人,普通高中698人。省核定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为6747人,尚缺编314人。
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专科以上学历55.2%;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8.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8%。
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2417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37.5%,36岁至40岁的817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2.7%,41岁至45岁的721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1.2%,46岁至50岁的1099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7.1 %,51岁至54岁的678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0.5 %,55岁以上的701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0.9%。
从职务结构看,全县高级教师298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5.1%,中级职称2492人,所占比例为43%,初级职称2842人,所占比例为49%,未评职称教师数为158人,所占比例为2.7%。全县共有省级骨干教师103人,市级骨干教师448人,县级骨干教师385人。
从学科结构看,各学科教师都比较紧缺约。其中最为紧缺的学科为小学英语和高、初、小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
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从实际出发,本着建立一支数量足、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且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制定了相关措施,使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小学教师缺编情况较为严重 编制标准不合理。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是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编制办于2001年联合制定的。制定于2001年的教师编制标准,因当时没有考虑到寄宿制学校对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编制的客观需求。另外,本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增部分学科,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还有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等,较早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过于强调规模效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小学更为突出。学校分散,班额偏小,按编制比例配备教师根本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目前我县绝大多数学校班额较小,其中学生在25人以下的教学班722个,学生在26—35人的教学班607个,这些教学班按省定标准核定每班不足一名教师或稍高一点,根据小学现开课程情况,按标准配备教师无法保质完成。
按上述标准,省定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6747人,我县现有中小学教职工6433人,缺编314人。目前尚有206人2008年底已到龄正在办理退休手续,我县实际已缺编520人。2009年上半年到龄98人,届时将缺编618人。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2001年后,我县农村中小学一直没有补充师资,而且每年的自然减员又在200人左右,只减不补,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缺口较大。加上教师素质低、学科不配套、长期重病、进修、产假等因素,实际需求比缺编数数要多。为缓解教师不足,目前全县共使用临时代课教师453余名(不含学校自聘)。
2、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年龄结构不合理,51岁以上教师占21.4%,个别乡镇现有在职教师50%以上为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许多农村小学找不到一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乡镇师资队伍严重老化,越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老龄化就越严重。因为年轻人引不进,进去之后又留不住,只有一些当地的民转公教师能长期扎根在农村。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上缺编并不多,个别学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超编的情况,致使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老龄化现象将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教师偏多,而音、体、美、英语、等方面的教师明显不足。由于缺乏教师,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基本上流于形式。小学英语大都是由代课教师执教,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面积存在。即使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质量难以保证,形同虚设。
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及条件好的乡镇集中,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超编,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3、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教师队伍老龄化日趋明显,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年龄偏大并没有体现出经验丰富的优势,却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许多老龄教师已经不思进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多数老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深感知识匮乏和能力不强“力不从心”,也有一些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处于“等退休”的状态。
“民转公”教师成为“主力军”,队伍缺乏生机活力。我县教师队伍中民师转正、招工、接班及退伍兵安置等人员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的“主力军”。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学历层次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更难适应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直接影响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学历达标率高,而实际水平较低。尽管许多教师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但在实际工资中表现为“两少”。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中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语文教师上数学,政治教师教史地,隔行教学、非专业任教依然影响学校发展,师资不配套,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突出。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一人是专业教师。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乡镇的小学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10%;乡镇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师范院校专科毕业的教师仅为3%。其他教师第一学历均为电大、教育学院、中师或是接班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质量明显比城镇学校要差。层层拔高使用导致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整体下降。因近年来一直未能补充教师,高中扩招和初中入学达到高峰期,师资不足的矛盾集中凸现,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一大批相对优秀者进高中任教,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一大批相对优秀者进初中任教。这不仅使得小学教师知识老化问题更显突出,初高中的教师队伍素质也相对下降。
三、建议与对策
1、尽快统一招录中小学教师并形成机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要减少单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初中教师重点分配到规模较大、教学质量高、缺骨干教师的学校;小学教师一律分配到缺编乡镇任教。
2、建立健全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结对子,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制定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给予奖励、津贴,或者在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应具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老师如果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可以优先评定高级职称。
3、以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学历达标工程为重点,搞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把教师培训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和“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提高”的要求,制定好教师培训规划和计划,明确任务和要求,坚持长训与短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在职为主、自学为主、短期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工学矛盾,以新课程师资校本级学科培训为重点,鼓实劲,用真功,做到校校有骨干,人人受培训,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程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把参加培训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中,对参加培训表现突出的优先考虑,同时要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提出限期达标的要求。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县中小学老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骨干教师业务学习档案,实行登记制度,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并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教改实践、资料信息以及科研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经费补助。同时,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具体困难。
5、建立农村教师的退出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肯定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小学艰苦岗位上的中老年教师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从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农村教师分流安置专项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必要的医疗服务,让那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而且难以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退出教师岗位,形成农村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为农村教师的补充和交流提供人员编制空间。建议对男年满
55、女年满50周岁的教职工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行内部退养,不再占用编制。对因长期有病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办理病退手续。
一、全县农村全民创业现状及分析
目前,全县共有6. 7 万户32 万人,根据对各乡镇报送数据的统计汇总,共有农村人口6. 1 万户28 万人,其中,60 岁以上人口3. 4 万人,在校学生( 含学前教育) 6. 8 万人,除去这两个群体,创业适龄人口共有17. 8 万人。目前,农村创业人口2.2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 9% ,占适龄人口的12.4% ,创业类型主要包括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加工、养殖等方面。
二、对农村全民创业情况的分析
( 一) 创业率较低
目前,全县农村创业人数只有2. 2 万人,仅占适龄人口的12. 4% ,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还不足8% 。全县农村共创办企业459 个,个体工商户3615 个。总体上看,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外出打工的人数多,自主创业的人数少,等待观望的人数多,投身创业的人数少,要真正形成全民创业的火热局面,任重而道远。
( 二) 创业层次不高
在全部创业户中,创办企业的仅占7%,个体工商户和小加工占比近60%,整体呈现出家庭作坊式经营多,规模集约化经营少的局面,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弱、创业的持续发展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 三) 乡镇之间创业不平衡
各乡镇创业户中,人数最多的是双塔镇,有9021 人,占全镇人口的24. 65% ,人数最少的吴官营乡只有396 人,占全乡人数1. 39% 。其他如小寨镇和曹庄乡,创业率在2% 左右,浮图店乡和风正乡在9% 左右,鸡泽镇为6. 65% ,各乡镇之间的创业人数和创业率存在较大差异。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当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三、村两委干部创业现状及分析
全县169 个行政村,共有村两委干部1047 人( 不含乡镇干部兼任村两委干部) 。全县村两委干部创业总体情况和各乡镇村两委干部创业情况见下表。
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和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如下: 全县共有村支部书记170 人,村委会主任170 人( 鸡泽镇西街有西街北村和西街南村两个村支部和村委会) ,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有319 人( 不含乡镇干部兼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全县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创业总体情况和各乡镇情况见下表。
四、村两委干部创业情况分析
( 一) 年龄结构偏大
从年龄结构上看,全县村两委干部40岁以下196人,占19%;40-60岁684人,占65%;60岁以上167人,占16%。40岁以下的村两委干部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导致村两委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拼搏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勇气,工作中谨小慎微、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守摊多、创业少。
( 二) 文化素质偏低
从文化结构上看,全县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本科及以上18 人,占2% ; 专科37 人,占4% ; 中专73 人,占7% ; 高中393 人,占38% ;初中及以下524 人,占49% 。全县村两委干部具备中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94% ,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创新意识不强,学习创业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业能力偏弱。
( 三) 创业率仍然不高
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创业率虽然是一般群众创业率的4 倍以上,但是也只有30% ,创业率还是较低,仍有70% 左右的村两委干部没有创业,没有参与到全民创业的大潮中。
可以说,目前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摘要:目前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2003年4月~5月,我们对成都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本文拟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初步概括出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建议。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座谈会、访谈、教学现场的观察等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在成都市6个城区中按重点、一般两类学校等量选取中小学校各2所的在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320份,收回106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16份。
一、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现状调查
1.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的统计
从表1看出,只有不到6%的教师不太了解计算机知识。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了各种途径的学习后,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中学和小学教师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2.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情况的统计
从表2看出,中小学教师能较好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比例都在80%左右。这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够较好地操作电脑,完全意义上的“电脑盲”只占不足2%。
3.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能熟练或较熟练地输入汉字的比例都在83%左右。通过调查,我们还得知大多数教师是采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的。注意到在“熟练”水平上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多出16个百分点,表明了在汉语拼音方面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
4.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常用软件的使用水平情况统计
表4统计结果表明,约90%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会使用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其中有约70%的教师能熟练或较熟练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约65%的教师会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处理,约57%的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和使用电子幻灯片和电子报表。
5.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5的统计结果看,约80%的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与应用上都进行过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很好的不多。注意在达到“能制作课件并能简单应用”水平以上的统计上,中小学教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学约占80%,而小学只有该比例的一半。
6. 中小学教师关于网页及网站的制作与应用的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6看出,中小学教师在网页及网站制作应用方面整体水平不高,有近一半的教师没有制作过网页,大多数教师尚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应用,只有4%左右的教师(其中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创建和管理网站,这一方面反映出成都市中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利用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网络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
1.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统计
表7是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统计,从中我们得知,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约占30%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超过1小时,大约15%的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表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进一步分析得知,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的多少与他们上网的时间频率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
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主要做些什么呢?从表8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辅助教学、写教研论文、写备课教案等方面。
2.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的情况统计
表9是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的时间频率统计。其数据告诉我们,没有上过网或很少上网的教师与经常上网的教师人数差不多各占一半。这表明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已经比较普遍,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学习和使用因特网的队伍中来。
中小学教师在因特网上主要都干些什么呢?表10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上网最常见的用途分别是:查找信息和下载资料,其次是网上阅读、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应用情况非常相似。这表明了中小学教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致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3.关于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统计
表11告诉我们,约75%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或很少应用信息技术。除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外,经常应用的教师只有不到20%,并且中学与小学教师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在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远未普及。
我们设计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统计。第一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设备利用形式的统计。从统计表12得知,目前中小学教师对设备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电脑+投影仪”的方式(约占70%),由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班级集中讲授和演示,正反映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授课模式的现状。注意到部分中小学教师也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其他设备组合形式,开展了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探索。
第二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统计(见表13)。从统计情况看,“播放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是使用最多的形式,约有88%左右的中小学教师都采用过,其次是“播放录像资料”,约占60%。或许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差异,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欣赏音乐、画面”上的比例差不多是中学教师的两倍。
4.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中难以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
从前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得知,尽管80%左右的教师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录入汉字,近66%的教师也能够较为熟练使用常用软件,但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只有25%左右。这客观地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上面仍然存在着困难。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这些困难原因的看法,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表14)。
5.中小学教师认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要使信息技术能够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什么样的途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如表15所示。
三、调查结论
通过前面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的掌握已经相当普及,约有80%左右的教师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掌握了汉字输入。
成都市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但应用范围相对比较窄小。例如,用Word文档写教案、写论文;用PowerPoint电子文稿制作教学幻灯片;用Excel电子报表管理学生成绩等。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与应用上水平参差不齐,网页、网站的制作与应用处于较低的水平层次。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不仅许多教师会操作,而且50%以上的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半小时。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却不到25%,且应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学软件和素材”、“升学率负担、工作压力大”等被认为是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因特网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有一半的教师经常上网查找信息、下载资料、浏览网页等。然而,教师们普遍反映网上适用的资源并不多,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认识与建议
1.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要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课堂教学主战场外,学校教育的许多活动也都直接或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了需求。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都可能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2.重视校本培训、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以校为本,集中学校现有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抓好骨干,可以考虑将各学科中具有较高教学研究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组织起来,进行高层次的研讨和培训,形成骨干队伍,来带动和影响全体教职工。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点已经不在于怎样“学”信息技术,而在于怎样“用”信息技术。因此评价校本培训的质量是看教师们能否有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而不是只看他们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
3.重视对教学软件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陈名刚
2009-4-28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搞好农村水电工作,我们就农村水电发展、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先后对我县农村水电进行调研了,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农村水电的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县西南边境,怀化地区南部,湘黔两县交界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雪峰山脉南部。全县土地面积2244.4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5万人。沅水一级支流渠水、巫水分别从东西两翼由南向北穿越全境,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9万千瓦,技术可开发100千瓦以上电站44处,装机容量13.3万千瓦,年发电量5.52亿千瓦时,年平均发电量3.09亿千瓦时。
建国以来我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七十年代“小花遍地开”时期。由于当时人民群众对电影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煤油灯,炯(松明子)照明碓踏米的历史,在国家扶持下和我县乡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有合适的水能资源条件地方新建了电站,使我县的实现了从无到
有,为群众基本解决了打米、打糠、照明、难的问题以及实现了通有线广播。随着县建是长田、朗江电站的兴建,村级小水电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县小水电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年来,全县新开发100千瓦以上小水电站22处44台31670千瓦,占已正开发量的43.8%。其中2000千瓦以上电站2处23800千瓦,2000千瓦以下20处7870千瓦,总投资21798万元。已竣工投产运行18处30260千瓦。
二、农村水电存在的问题
1、电价不平衡。我县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差异较大。新建或已改制由电力企业管理电价较高,基本不低于省物价局的文件价格,但老电站却一直执行由市物价部门定价,且电价标准不统一。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农村水电站,均价0.19元/千瓦时,明显偏低,特别是装机容量比较小的老电站,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机组老化,维修费增加等原因,已难以为继。
2、收费部门多。据调查可以向电站收费的部门共有税务、技术监督、安监、环保、水利、等部门,收费比较高,电站反映比较大的是技术监督局、安监局、工商。特别是技术监督局收费不分电站的大小,和承受能力。
3、部分电站效益差。由于前几年的水电热,有些电站不按水利局的审批规模建设,造成投资过大,收入低,电站难以为继的情况。
三、思考和建议
1、老电站应集体向物价部门汇报困难,力争实现,《电力法》规定的电力同网、同质、同价的目标。
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7月至8月份,我县围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县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收养服网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员;二是在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中工作的人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法律援助中心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三是在城市社区中专职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117人,其中有14人在行政机关工作,63人在事业单位工作,40人在城镇社区工作。按年龄层次分,30岁以下18人,30-39岁45人,40-50岁28人,51岁以上26人。按学历分,初中以下6人,中专(高中)37人,大专以上74人。近年来,我县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注重培训,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整体素质。我县将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作为“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菜单式”培训,根据相关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包括和谐社区建设、岗位业务知识、社区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课程,为社会工作者提供适合自身岗位工作特点的培训班。近年来已多次举办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座谈交流、专家讲座、外出实地考察,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他们服务中心工作的本领。
2、依托载体,发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作用。通过各种载体把社会工作者服务不断向社区、向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延伸,解决广大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对普通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工作者中的党员,更多的以志愿者服务形式从事工作。一些乡镇、村和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无偿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如沙铺、大湾等乡镇建立异地劳务服务中心,为本乡镇外出村民提供职业介绍、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全程代理、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沙铺乡建立村民援助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留在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解决危、难、急、险、困等问题。
3、健全制度,强化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和领导各级党组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各相关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围绕各自分工,逐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健全了服务网络。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总量明显偏少。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人数不过百人左右,除去行政管理人员外,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40人左右,仅占全县人口的0.04%。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2、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当前,我县的社会工作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也不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也仅限于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就业介绍等事务性工作,根本谈不上应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如我县社会工作的40名社会工作专职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的仅占37.5%,大多数只有中专或高中文化,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未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正规培训和教育。
3、社会工作人员分布不均。当前我县的社会工作专职人员主要分布城区中山、新华、解放等六个社区,而在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司法矫正以及留守儿童、大龄未婚青年等特殊群体迫切需要等特殊领域却鲜有社会工作人员。
4、作用发挥不明显。当前,我县社会工作人员除了在社区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外,在其他社会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管理、收养服务、婚姻介绍、劳务中介等领域作用发挥仍不明显。而且,目前在社区服务领域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也只是停留在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等常规性工作。
5、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我县对社会工作缺乏宣传,在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缺乏实践,导致全县上下对社会工作性质了解不足,对社会
工作概念理解模糊。
三、原因分析
1、缺乏统一领导。无论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门的规划,还没有真正纳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中。
2、资金
投入明显不足。我县财力薄弱,对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在岗从业人员很难走出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社会人才潜能的发挥。
3、岗位设置不明晰。当前,全国从上至下还未就社会工作岗位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于具体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入口”不畅,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各个方面的社会工作人才,去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提供明确的岗位,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岗位。
4、培训力量不足。就我县而言,目前只有党校、电大等有限的几个培训机构,而这些培训机构开办的各类培训又主要以政治理论、手工操作等常规业务培训为主,没有专门开设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无法满足社会工作者对知识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的需求。
5、工作力量单一。从目前来看,社会工作主要还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投入还是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参与力量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奖惩激励,社会工作者地位和待遇低下,民间对社会工作的参与热情不高。
四、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三个力度,营造社会氛围。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力度。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在县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劳社保、民政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社会工作力量整合起来。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当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还十分陌生,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广泛运用一切媒体,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三是强化典型挖掘力度。加强对在社会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或深得群众信赖和喜爱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逐步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做到“三个一批”,加快人才开发。要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必须多管齐下,加大开发力度。一是尽快过渡一批。针对现已在职在岗、年龄及文化结构均为适宜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有计划的安排到具有社会工作培训资质或已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学习深造,让这批社会工作人才完成向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过渡。二是抓紧引进一批。针对目前行政部门或社会团体中较为紧缺的社会工作人才,利用每年引进人才的有利时机,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中引进一批,或利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在外引进一批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员到我县创办社会工作实体或到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三是定向培养一批。对于目前在社会工作机构中的从业人员,采取个人自愿、政府扶持的办法从中遴选一批,实行定向培养。同时,还必须注意专业化与群众性相结合,注意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在继续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的同时,通过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来增强志愿者的稳定性和专业素质,并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3、健全三项机制,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社会工作及其人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用于全县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引进、奖励等方面。同时,敦促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逐步保障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经费,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加大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评选表彰力度,通过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表彰促进社会工作机制在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培养引进、岗位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推动整个社会工作行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将优秀的社会工作者纳入全县优秀人才和特别贡献人才的评选奖励范围,促进社会工作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三是健全聘用管理机制。深入调查研究,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加快党政机关职能转变,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责的群团组织,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区服务等机构,医院、学校等单位,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探索并完善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畴的新办法,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聘用、晋升和评价体系。
-----一份对我县城东镇农村法制现状的调研报告 序言:
城东镇位于我县的新城区,属于我县新兴的市政、商业中心区,其所辖的4个村中既有土地被全部征用、农民全部“洗脚上田做市民”的;也有部分土地被征用,处于“半农村半城市”(即城乡结合)局面的;还有离城市较远,基本保持了传统农村面貌的村庄。该镇的现状与新时期我国华东苏中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发展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即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以该镇为个案,对它的法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基本看到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大部分农村在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中所面临的困惑和不足,2010年我有幸作为我县第十九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的一员,在城东镇实训期间,能够不间断地针对新时期农村的法律现状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等问题,对该镇干部及广大农民兄弟进行了较长期的走访、座谈与问卷调查,从得来的资料中,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中,农村法制建设正面临着经济与法律相脱节、现代法律与传统道德间相互存在裂痕、法治与人治传统互相对立对峙、司法和行政貌离神合、法律宣传欠缺力度、普法徒具形式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从而希望在以后的农村法制建设中能更多的关注到和走出
这些困境,并针对个案农村所存在的这些现象,就新时期我国的农村法制建设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县城东镇为例,对当前农村法律状况、农民法律意识状况等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揭示出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中,农村法制建设所面临的经济与法律的脱节、现代法律与传统道德的裂痕、法治与人治传统的对立、司法与行政的貌离神合、法律宣传欠缺力度,普法徒具形式等方面的困境,并对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促进农民法律意识提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认为应在发展经济、严格执法、人文执法;深入务实不懈地普法、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加快司法改革、实现与维护司法独立;改良旧道德、建立新道德,在法律与道德间寻找契合点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隐患;农村良好秩序;困境;出路
正文:
2010年,笔者有幸作为海安县第十九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的一员。在海安县的城东镇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法律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法科毕业生,面对那些开始直面的农村社会现状,我开始思考。也是从这次社会实践开始,我针对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各项事业都已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的法律现状与农民的法律意识等,对城东镇下辖的4个乡村及各基层机关进行了较长期的走访、座谈与问卷
调查。在调查结束后,笔者对那些材料进行了整理,整理之时,笔者的心情有些沉重。
我国目前有9亿左右农民,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约3/4的国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的稳定对于我国的发展异常重要,而稳定是要法律来做保障的。一直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与素质也普遍不高,有些政策传达到农村时也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相对于被制度与法律时刻关注的城市而言,农村在其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有着太多的隐患。在今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在这个新时期,特别是在党中央极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农村的各项工作都在热火朝天的开展,与此同时,农村原先所隐藏着的各种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农村拆迁征地补偿不公、先富起来的农民在外重婚等报道时常见于报端,农村法律现状令人担忧亦可见一斑,法律在农村遭遇困境也开始展露其冰山一角,从笔者的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到,在相对较富裕的城东镇有约40%的农民对法律表示陌生,约25%的认为法律不可信,20%的认为在走投无路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求助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只有15%的农民明确表示在切身利益遭受侵害时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对法律的陌生使他们对身边的制度产生了迷惑,有57%的农民认为村规民约就是法律,仅有43%的认
为不是,且不说村规民约是否完全体现了缔约者的真实意思,但这组数据却真实的表明:农民对“法”的产生程序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所以心存畏惧,所以难以接受。综合笔者一个月内的社会调查和所见所闻所感,结合个人所学知识,“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认为法律在农村遭遇到困境:
困境之一:经济与法律的脱节
相对于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经济上,整体贫困;精神上,极度贫乏。农民的生活节奏缓慢,思想上与外界接触较少,原始的农耕方式依然盛行,而作为现代文明的法律则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环境才能大展拳脚,落后的农业经济决定了法律所倡导的法治观念与人权观念在农村将被抵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大多农民只是单纯的注重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而忽视乃至漠视对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农民依然习惯着对权力的绝对服从,这些都是因为贫困落后的经济。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铸就相应的健全完善的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法律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取得发展,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距离法律所需的实施环境尚还差着很大距离;同时多年的农村建设现实也让我们看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与重视,由此可想而知作为高层次精神文明的法律文明,其在农村存在和发展是何等的举步维艰。有资料显示:
离城市越近,交通越方便,经济越多样化,农民越富裕的乡村,其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法治的进行也相对的较好。此次在对处于城东镇新区中的泰宁村和距城区约有5公里之远的界墩村的调查走访,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落后乡村更多的保留了小农经济形式及其思想意识,虽然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造成了冲击,但在短期内还无法从根本上消灭它们,而小农意识的狭隘与自私恰恰与法律所追求的追求自由平等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同时,落后的经济所带来的贫穷也导致了法律在乡村传播的艰难,在城东镇最富裕的泰宁村,笔者可以在村民家中看到村民所需要的一些单行法律规范,而在该镇最为偏远的界墩村,笔者即使在村委会也未能见到多少法律法规资料,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经济上是否宽裕是个很大的因素,一个人只有手中有了“闲钱”,才可能会去考虑接受生存以外的事情。
困境之二:法律与传统道德的裂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究以礼立国、忠孝廉耻,由于教育水平的相对低下,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部分“传统道德”在农村依然大有市场,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广大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笔者认为,有一个现实我们必须正视:在农村,由于缺乏“法治”的经济基础,法律进入农村和在农村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蛮横的移植和强制的灌输。这样被传播的法律势必是无法与农村实际完美
结合,结果,“法律”不仅没有给农村秩序和稳定,反而破坏了原有秩序,打破了原有平静,带来了人心惶惶、恐惧和不安。由于在农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在意识上、表现上等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农村的现实环境相符合,农民反而更愿意接受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的管理约束,而不习惯于服从法律。从本次调查的数据上看,约52%的农民认为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的是道德,约有43%的农民认为应该是良好风俗,只有24%的农民明确表示是法律(数据是对走访、问卷的结果统计所得,问卷允许多项选择)。我们无意去怪罪农民,缺乏经济基础的法律在农村犹如无根之木,它难以让人对它产生信仰(这里面自然有普法不到位的因素,下文再述),而且在同一问题的解决上,农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似乎也比法律来得更切合实际,更深入人心,更合理有效。信守传统道德的农民也更愿意相信伦理常情,他们多是以人论事,而非以事论人,在他们的观念里,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是非,用道德伦理就能一下分清,根本就是与法律无关,在农民的宗族观念里,发生在家族、家庭内部的事都是“自己家里头的事”,无论家庭暴力还是族内奸情等都与外界没有关系,那又怎么需要外界力量的进入呢?!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曾有妇女这样问道:我家老公喝醉了酒或者在外受了气回来就打我,打我满身是伤,但他后来会给我钱叫我医疗
所看看,这算不算犯法啊? 在笔者告知她的,这是属于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已经违反了《婚姻法》等法律,你可以去法庭或者妇联请求帮助时,那些妇女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不可思议的表情”,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老公打了自己,而且已经给钱并叫去医疗所了,那还能是违法啊,还要去法庭啊。在农民的潜意识里,“上法庭”、“打官司”不是一种维权的手段,而是一个骂名,谁动了就会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丢家里人、族内人的脸,甚至还可能要受到族规的惩罚。“私了”往往是广大农民最愿意做出的选择,而这一选择正是小农意识与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结合,同时与“打官司”这一“公了”手段背道而驰的。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常常被人这么问道:这样的事要他多少钱才不亏呢?这样的事我该不该付这么多钱?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往往无法坦荡地作答。由此可见,与贫穷落后相伴而生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目前还残存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而此刻,它们也正在农村与现代法律意识相对峙,在两者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它需要由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基础的相应思想来弥补。
困境之三:法治与人治传统的对立
由于法律在农村的苍白与无力,法治在农村的实行也是举步维艰,在农村的传统道德观念中,人们更愿意去信仰一尊神,尊崇与服从一个被神化了的人,说出这些话,笔者并不觉得他们很可笑,中国历来是实行人治的,讲究的是服从,历史上的法律大多都是只设定义务而极少设立权利,几千年的传统中,法律只是一个维护统治者统治秩序、保障“人治”的工具,而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立足点与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以实现有效统治为既定目标,而忽视其公共管理职能,将法律的权威牢牢地与“统治者”的德行与威信捆绑在一起,法律似乎忽视了“法律该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效(近十年来相继制定、修改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规正在开始使这种局面大有扭转),农民得不到政策法律的实惠,只会让他们对政策法律产生厌倦情绪。同时国家多年来城乡分治的做法和农业与非农业区别明显的户籍制度,城市居民与农民待遇不同的传统,也严重压抑了农民的思想,闭塞了农民的视听,这也使得农民对法律怀有失望情绪。而对权力充满追逐与崇拜,表现为对行政的害怕和绝对服从,对领导的感恩戴德和顶礼膜拜。在农村总不缺乏这样的场面,某户农民的冤屈被“平反”了,该农民往往会对过问过此案的干部送这送那,甚至上门下跪感谢,他们认为是这个干部个人帮助了他们,是这个干部手中的权力拯救了他们,而非法律,同时有一点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人治社会并不总是产生“坏官”,它也会有“好官”,当他们握有权力的时候(人治的社会环境往往使他们的权力难以受到制约),通常能很好地造福百姓,惩恶扬善,超越法律,带来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且,他们那种依靠行政权力净化社会风气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亦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心悦诚服,五体投地,直至在心中升华为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宋时期的包拯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瑞了,他们都是生活在人治社会之中,但是他们做了老百姓所希望的事情,在乎并维护了老百姓的权益,这也就是民间为什么对“包青天、海青天情怀”久久不能释怀原因了,然而,人治下的稳定、秩序、公正、繁荣都是暂时的,要想保持长期稳定,就必须建立制度,实行法治。
困境之四:司法与行政的貌离神合
笔者在乡村调查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当笔者在乡村采取随机聊天的方式进行调查时,每一位村民都乐意与你聊,海阔天空,对你问的问题无问不答,但是当笔者掏出调查问卷,请求配合就问卷题目进行回答(注:问卷中的问题与笔者随机聊以及座谈等所问的问题基本相同)时,被调查的村民多半面有难色,接二连三的推脱。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分析认为:这与农民多年来形成畏官、害怕因为反映问题而被打击报复的心理分不开,因为无论你农民以什么方式反映问题,最后总会落到官员手上,为什么?因为农民往往看到执法的官员就是法,行政长官能够调动司法……在中国的法制史上,司法历来就是与行政合一的,这一体制,使后来中国的执法者与老百姓都产生了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司法,原本就该是行政的附庸。这一思想,不仅使司法
在实现独立的路上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行政权力凌驾于司法之上,行政手段横加干涉司法工作的场面屡见不鲜,而且行政司法权限不明,时有冲突。同时这种行政司法各自权限不明的现象,不仅在基层农村大行其道,而且在许多内陆地区亦普遍存在,它主要表现为:基层法检自身无人事自主权,无财政决定权,这些权力全在地方政府手中,如此情况下,原本该有司法机关来行使的权力,被移植到行政机关手中,或者司法听命于行政的指挥,行政命令可以抵制、更改甚至替代司法判决,司法的终极权威形象如同纸糊,而司法似乎也惟有依附于行政才能“有序发展”,一旦司法与行政发生冲突,其处境将十分危险,生存亦将成为问题,司法对行政的依赖性,使行政很容易干预司法,导致司法不公,且由于在监督体制上存在缺陷,虽然宪法规定司法监督行政,但基层司法受制于行政的现状,又如何能保证监督的质量和效益呢?所以司法不公、徇私枉法、独断专行层出不穷,致使农民不相信法律,无意诉诸法律,而对行政手段解决争端带着憧憬,从而形成基层司法的巨大障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在纠纷发生时、在权利被侵犯时,首先想到的是向政府信访,而非寻找法律援助。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基层司法有所忧患。在我国的信访体系中有一种极为奇特的类型:诉讼类信访。且不说诉讼当事人去信访是否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效果,单就他们的那
种心态就已十分耐人寻味了——他们寄希望于某一领导的批示,来影响司法,以加重其在诉讼中胜诉的砝码。困境之五:法律宣传力度不够,普法徒具形式
调查中,有很多村干部询问我们是否能够给开一些法律课程,对一些涉农法规进行讲解。询问其原因,答是:有些法律,我们知道是有这么一部法,知道有那么一个名称,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是很清楚,或者知道一些内容,但不能理解或者害怕理解有误。看着他们恳切的表情和悲痛的诉说,笔者不禁思考:法律到底是怎么走向农村的?在改革开放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确定了经济建设这个这一工作中心,农村的经济建设亦热火朝天,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结构等热潮一再掀起,政府在这些方面也是大费心思、不遗余力。然而,这些仅仅只是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基层要么忽视漠视了,要么就是流于形式,作为高层次精神文明的法律文明建设亦不例外。的确,法治环境的形成需要厚实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但却也不能允许某一段时期成为一个“法律盲区”。我们看到,农村的法律宣传工作做的并不好,其所谓的普法,形式呆板生硬,往往是简单地将一部法律或部分法条在基层政府或村委会的黑板上一写了事;要么就是在广播里一播了事,也不管是否有听众,有没有听懂;要么编个册子,到各村或个生产小组一发了事,也就不再管那些
册子的命运如何了。就这样,一部法律,在其传播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认识与理解上的断层。再则,法律条文往往都是对普遍现象进行专业化的高度概括总结得来,是语言的精华,如此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送法下乡”,又如何能使农民理解法律,农村接受法律呢?又如何能指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能得到大的提高呢?我无意责怪基层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高度热情和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漫不经心,也无意否定基层农村在经济上所取得巨大成就。我认为:欠缺一定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农村将使我国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受到巨大挑战!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与维护是难以建立起高速稳定的发展体系的!法律在农村的发展,已面临一定困境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忽视这一现状,将会导致农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脱节,那么如何解决上述困境,改变农村、农民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薄弱的局面,为法律在农村开一条新路,使其能真正深入到基层,被每一个人所熟悉并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社会加以重视和用心解决!本文旨在指出法律在农村所遭遇到的困境,并从一个法科生的视角出发,试图找到一些走出困境的路,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出路之一: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快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人文执法,正如前文所述,经济基础是法律文明的保障和基石。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水平,在法律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无须累言了。但是,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如何来保证农村的法制建设呢?笔者认为:这种物质文明与法制文明的矛盾可以立法来调和。既然中国在很多领域一向实行城乡分治的做法,为何司法就不能变更一下其一直以来一律平等的司法立法价值取向呢?将更多的法律关怀给予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同时,在司法执法上,对于那些并无太大恶劣影响的涉农案件,能否向农民一方稍稍倾斜?就如同法律更注重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样,对农村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多一些人文关怀。使农民对法律怀有感情,在法律上找到归属感,使法律赢得民心,这也符合“法律的道德观”,现代法律的最终价值取向不应该是管制与束缚,然后树立权威,成为让农民畏惧的统治工具,而应该是从公正人文秩序等理念出发来维护、确立、保障、服务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做一个亲民者、民亲者。
出路之二:深入务实不懈的普法,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 在前文中,我们已知农村普法长期以来徒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农民对法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律在农民眼中就是一个空架子。故而,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普法形式,笔者认为:首先,使普法者对即将“下乡”的法律进行揣摩研习,使其对该法的规范意义价值原则等一系列法的整体观念有深入的了解。为普好法选好材,以免普错法,乱普法。其次,结合本地农村的特色实际,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送法下乡,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农村扎根开花繁茂。再次,普法要有重点分步骤的进行,农村至今还依然还存在“敬人”的思想。普法,可以从德高望重者、取得一定成就者等人开始,并有效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扩大普法的效果。最后,发展教育。此应该成为重点,法律说到底都还是一种意识,主观世界里的东西,只有头脑开放了,才可能真正被人接受,教育旨在开发大脑,提高下一代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为法律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做准备。我们清楚,法律意识的产生寄托于一定思想意识水平的存在,故而,作为人类思想的塑造工程的教育,便重任在肩了。
同时,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也可达到一定的普法效果,而且甚至可能改变千百年来法律在农村及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多年来对贫穷的深刻体会和对小康的强烈向往、追求,使农民对个人利益看的很重,正确的执法,将能使法在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上展开其功能,诚信有效地执法则将使法律赋予农民的各种权益在现实中得到及时兑现,这样,将使农民感受到用法律来维护权利是有利的是方便有效的,他们也才肯于用法来维权,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说:如果我们能够把法制、民主、自由解释成和农民们密切相关的能给他们权利、给他们尊严、给他们发展机会的东西的话,那么我相信农民
们是不会那么冷漠的。
出路之三:加快司法改革,实现与维护司法独立 千余年来实行的行政与司法合一的流毒一直波及到今天,至今,基层行政与法检关系依然暧昧,行政机构不仅远比司法机构庞杂,而且职能上多变,虽然权限较小,却也可以随意插手司法,越权行为几近家常便饭,如此情况下,如何能保证司法的公正?而且,信访等方式得来的行政命令可以对抗甚至推翻取代司法判决,这样,司法的权威性又该从何而来?司法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行政手中,使宪法赋予司法对行政的监督职能难以行使,“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腐败官员屡查屡有了;同时,农民对行政命令的相信与依赖,也使司法障碍重重,这样往往也就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错案、冤案的发生,西方有谚语:一次不公正的判决给当事人和社会所带来的伤害远比十次平反所带来的安慰要大。因此,划清司法与行政的界限,实现和维护司法独立并有效监督地方行政是当务之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明确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避免职能的冲突与重叠,消灭争相管辖现象,确定行政越权、司法违法的责任及其承担,将有效消灭行政意志在司法领域中的横行,维护法律公正正义,净化审判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有效的维护司法的终极权威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出路之四:改良旧道德,建立新道德,在法律与道德间寻找契合点: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法律与道德同为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护者,二者相辅相承,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和谐平安,然而,道德终究只能作为法律的辅助手段发挥作用,而不能与法律相对抗,同时法律亦要遵循公序良俗之原则,不可任意践踏和破坏乡村良好道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相应经济基础的欠缺,法律往往是以蛮横生硬的方式进入农村,由于缺乏磨合,法律在农村的处境如同在夹缝般左右为难,原生的农村道德与外来的现代法律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端却先发生了。如何排除这些磨合期中的弊端,使农村秩序在法律的调教下重新回归良好,将是下一步农村工作与法律工作的重点。我认为,改良旧道德,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将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农村中常有这样的“悖论”:恶媳妇虐待善婆婆,丧尽天良,天理难容;丈夫得知后,痛打恶媳,大快人心,天经地义,符合道德。然而,这种家庭暴力行为却违反了法律,——这时,道
德与法律便发生了冲突,这又该一谁的标准为“标准”呢?当然是法律了,当前农村还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道德判断标准,现存的道德多是松散的,片断式的,还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接受、信服,而法律则不同,法律中含有道德,它是最普遍的、最基本的道德,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法律是由人们选举出的代表制定的),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道德观为准,既不是少数精英的道德观念,也不是个别落后分子的道德判断,所以,也可以说,法律是对大多数人的尊重与宽容。由于法律具有普遍性,而某一地的道德风俗可能只适用于该地,将它推广到各地是不现实的。也有人说在城市成功实践的法律也只适用于城市,在农村也将难以施行,是的,法律与道德一样,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受到时间上的限制。然而,法律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为大多数地方大多数人制定的,这就注定了法律将在大多数地方得到普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而不像道德风俗,各地都有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农村,不能要求法律去“将就”农村道德,而应该在农村建立一个以法律为核心的新道德体系。法律与道德并非敌人,两者应当共生共存,相得益彰。一切重在进化与改良。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的全面小康,离不开广大农村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广大农民兄弟法律意识的提高,否则
县教育局:
中小学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素质。中小学骨干教师是我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显著的教育教学实绩,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能力与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和形成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梯队,为全县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执教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要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关心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努力营造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的原则,在各层次教师中,遴选具有良好的思想业务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形成合理分层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梯队,通过拜师学艺、教学大比武、基本功大赛、论文评选、学术研讨、示范课、亮相课等方式,为各类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二、建立骨干教师管理机构和骨干教师档案库
县教育局成立骨干教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县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成立县骨干教师考核指导小组负责对县级骨干教师的考核;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考核等过程管理工作;骨干教师任职学校负责推荐、日常管理和配合有关考核工 作。县教师培训机构应建立县级或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档案库,县级或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因工作调动需到进修校更改档案库资料,以便动态管理和考核。
三、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制度
学校应加强对各级骨干教师常规性的管理和考核,努力使骨干教师成为师德的标兵、课改的先锋、教学的楷模。
县骨干教师考核指导小组每三年对县级骨干教师的履职情况考核一次,动态管理。市级骨干教师由市教育局委托县考核。考核程序有:骨干教师述职并填写履职情况表;查阅印证资料;骨干教师上汇报课;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考核组综合考核情况确认考核结论。
小学骨干教师从事初中教学工作或初中骨干教师从事高中教学工作,其骨干教师资格须重新推荐、培训、考核和认定。
骨干教师在任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骨干教师资格(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报相应部门取消资格)。
1.师德表现不良,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2.经考核不能履行骨干教师职责或经常无故不参加骨干教师活动者。3.任期内离开基础教育系统或者非组织原因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岗位者。4.在评选骨干教师工作中弄虚作假者。
5.违法乱纪,受到处分处罚或其它依照法律、法规应当取消其骨干教师资格者。
xxx
小学
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最广泛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差别越显突出。但从进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发展契机,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教师队伍,特进行本次调研。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xxx小学教师的现状分析,发现核心问题,掌握教师心态,把握时代脉搏,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教师队伍。
二、调研方法:
采用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来了解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 利用听课、评课等形式,了解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
三、正文
(一)基本情况
xxx小学始建于1923年,地处xx市xxx村,学校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46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名。教职工27名,其中有2人长期病休,实际在岗教职工25人专科以上
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目前拥有的优势
拥有的优势---三增加
1、学生逐年增加。
学校占地4万平方米,生均面积、户外绿地面积、综合实践基地等硬件条件都比较充足,教学环境优美,临近北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空间大,近两年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
2、骨干教师逐年增加。
为了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近一年通过区域交流,岗位调整,为我校添加了新的骨干力量。目前我校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7名。
3、现代化教学手段逐年增加。
学校现有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基本设施配备齐全,每间教室均配有电子白板,现代化教学手段可谓多种多样。
(四)有效策略及建议 策略----提升四力,四引领
1、激活教师内驱力,引领教师自我设计、自我超越。
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让老师快乐地工作;保持阳光心态,通过激励机制,奖勤、奖绩、奖能。引领每一位教师要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建立个人愿景。我们倡导老教师发挥余热,学校尽量多地搭建平台,尽量多地给予帮助。要求中青年教师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流进来:搭建交流平台,把城区的青年教师交流过来,补充新鲜血液,通过互动,研讨,交流,提升教学水平。
沉下去:搭建激励平台,完善各种评价机制,让老师们踏实做好每项工作,奖罚分明,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3、从学历层次上来说,我校教师重视自己的学历培训,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教学功底扎实。一线教师20.83%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7.08%左右,硕士为2.08%,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
4、从教师培训上来说,我校作为科研基地校与实验校,教师参与省市县级的机会比多,接触与接受新教育教学理念与课标要求的机会多,我校采用了“外出培训申报制”,即想要参与培训的教师采用申报的方式获得合适的机会。而且我校承担市县级学校交流、县级研训活动、学科现场会等比较频繁,二次传递式培训比较到位,教师成长的平台搭建优良,这也是我校教师成长的一大优势。
而且,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每位教师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网络平台为教师的自我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1、职业倦怠感。
由于社会因素与教育制度的影响,有些教师经过努力和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虽然身处本地最好的小学,但他们在职业上上升的空间不大,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不少教师有一种“小富即安”、“几十年如一日”的倦怠。在成绩面前,有的教师并不是朝着更高目标的奋进,而是原地踏步,进取感不强,所以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情况。比如有的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停留在服从和听从的层面,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是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的欲望不强。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荐,不少年龄比较大的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难以接受,由于在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方法上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中还存在着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所以,我们虽然占有了全县较好的教师资源,但是产生的效益还没有做到最大化。
2、男女教师比例失调。
3、教师梯队培养效果不明显。
要提升各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够较好地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能力,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而体会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内在满足。教师有了职业成就感,才能够促进自己在工作中的持续追求与付出。
2.立足教研组,开展教师需要的教研活动
3、树立典型,实现智慧分享。
【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我县妇女维权现状调研报告07-23
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07-27
我县农村音乐教育现状11-13
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0-01
关于我县教师外流现象的调查与思考12-16
我县污水治理调查报告专题01-04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11-17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09-06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