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学主体作用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自然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种种现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越深入,对小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的指向就越发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自然教学主体作用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教学主体作用论文 篇1:

谈小学自然实验教学

自然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而改革的重心则是以实验为基础,以加强教学实验为重心。综观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形势,尽管经济基础不一,社会制度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都有不同,但在新技术革命挑战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共同对策都是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大力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因此。实验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教学的基础。现就当前自然实验教学谈点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改革自然实验教学的前提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仍将自然作为可有可无的课,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障碍。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扭转,从领导到教师都应该提高对自然学科的认识。几年来,我校不管是自然任课教师还是领导一直没有放松自然学科的实验教学,他们都能从教学实际出发改革小学自然教学,为我校开展自然实验教学创造条件。

二、因材施教是改革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出现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应配合当地季节变化,调整好最佳的教学时间,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年级第八册《花的构造》一课,如在下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教学,而此时本地区的桃花和菜花还未开放,教材中列举的其他花开放得更迟,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此课推迟到四月下旬教学。

三、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改革自然实验教学的重要方法

小学自然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我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实验效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1.增加一些实验

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单靠老师口头讲,学生不易理解,可是通过实验却能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取材容易、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如学习第九课《蒸发》时,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快蒸发”,我在讲解的同时,增加了一个实验,我在黑板上同时抹上三滴水,其中一滴让其自然蒸发,第二滴用吹风机的冷风档次来吹,第三滴与第二滴同时用另一个电吹风的热风档次吹,结果学生会很清楚的看到用热风档次吹的水珠先干。用冷风档次吹的水迹次之,自然蒸发的水珠很久才干。这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结论更加科学可靠。

2.改进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个别实验直观性差,现象不明显,我对部分实验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四年级自然第七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子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进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有的空间,空气从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空气从胶塞和瓶口结合处“流”出的情景,我在胶塞和瓶口处抹上肥皂水。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漏斗里的水流进瓶中,也能看到胶塞与瓶口结合处出现了许多肥皂泡,即空气从那里“流”出来了。

3.替换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有些实验,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所以可用其他方法代替。如在四年级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材是用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引入的,这个实验在课堂上不易进行,而且用时间又较长,学生平时只看见过水烧开的情景,这种现象生活中又不多见,所以我采用录像替代这个实验。又如:在六年级第十二册《彩虹的形成》一课,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喷雾的方法观察彩虹,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演示,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天是否有阳光),我把这个实验替换成用投影仪、水槽和热水来做实验,效果很明显。方法是:先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打开投影仪,在往水槽中倒入热水,热水蒸发,在投影仪上方形成许多小水滴,就能很清楚观察到彩虹。

4.变一些课上试验为课下实验

有些课上实验可让学生到课下去做。如:测量太阳的高度、养蝌蚪和种大蒜的实验,可由学生到课下去做,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自然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教材所列举的认识对象,诸如某些动物、植物,由于受当地时空、季节等条件的限制,教师一时无法满足课堂的需要,为此,本人充分利用多媒体,千方百计找资料、找素材,使本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实验得到开展,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自然实验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落实,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密集程度的加大,实验将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作者:杜静萍

自然教学主体作用论文 篇2:

谈优化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自然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种种现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越深入,对小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的指向就越发重要。

关键词:优化;小学;自然课堂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上述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着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入门。因此,优化自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重要。那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全面性、具体性

1、全面性。自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且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态度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

2、具体性。即教学目的要细致、明确,不能太笼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大纲在知识方面对学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知道、理解。对“观察、实验、操作”三项能力的要求又分两个层次:初步学会、学会。因此,教学目的的确立,就不应是“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应更具体。知识方面,哪些是要学生一般了解的,哪些是要记住的,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并会应用的,能力培养要到哪一步等,都要描述清楚。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的,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当然,优化的课堂教学目的,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符合当地自然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

二、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以自然教材为本,结合当地的自然实际、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根据当地的自然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材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可以更换为当地学生常见、又具有典型性的动、植物,以便教学能与当地的自然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己的经验,对教材中的某些教具、实验方法进行适当修改,以便教学更加切实可行。

3、根据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心理过程,把课文的前后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更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知识结构、时间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识结构、师生活动结构、讲练编排结构集合的一个综合体。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

1、整体性。设计的程序既要有明显的阶段和合理的顺序,便于教师驽驭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法,又要注意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效应。

2、规律性。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开始,通过启迪、诱导,进入主要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求学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新的思维结构。

3、主体性。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在做到教学过程主次分明、环环紧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4、适应性。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自然教学中正确的教与学的关系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善于把各项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愿望,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的程序,以求得教学的统一。

2、要通过周密的组织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并根据教学实际,修改、完善原订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是群体活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自然课各类分组活动又多,每项活动之前作哪些准备工作,活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都要于课前周密地考虑到,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无论教师事前考虑多么详细,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实施教学方案时,要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方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3、要根据小学生在自然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及时给予指导的帮助。学生在自由摆弄、组合结构材料时,如果长时间忽视了揭示规律的关键性材料,教师要给予提醒;学生因动手能力较差而不能使材料合理组合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学生在观察中忽略了一些主要现象时,教师要适时提供恰当的词语……

4、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精髓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有提出假设、模型的出差错的自由”。当课堂上营造出宽松的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

总之,在优化小学自然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门自然课程的重要性,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打好基础,适应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达到优化小学自然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寿建杨.小学自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

[2]汤小勇.例谈小学自然人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2003

[3]华引江.小学自然学科有效合作备课的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作者:尼潘

自然教学主体作用论文 篇3:

“自然分材教学”与课堂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现

“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内容随学生的学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1]。它与一味强化教师的讲解,增加训练强度,延长教学时间的外延式教学不同,自然分材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反思组成的教学格局,从课堂教学的价值理念、课堂资源观、师生观三个主要方面对现行的“以教代学”的课堂进行改造,努力实现课堂的内涵式均衡发展。

一、“自然分材教学”价值理念:超越同质均衡

当下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是同质化教学,即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内容、进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区别,其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理念追求是同质均衡。这种形式上的均衡,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均衡。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得优生(优秀生)吃不饱、弱生(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它客观上强化了“满堂灌”。因为面对有学习困难的弱生,一些善良的或图省力的教师,总是自己一口气讲完了事,不想要弱生费力,其实这样反而会对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自然分材教学恰恰相反,它的教学价值理念追求的是对同质均衡的超越,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合适的发展。实践中,为了使这一价值理念得到实现,课题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做法:

1.教学内容上随学生学力差异分化

自然分材教学提倡让教学内容随学生学力差异分化,一切学生“应做”且“能做”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学生“应做”却“不会做”的,正是学生潜在的发展点,是教师应加以引导之处。对“不应做”的,学生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不做,如过多的作业。总之,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确立“以学立教”的教学格局。“以学立教”是与“以教代学”相对的概念。前者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主体作用,还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后者则是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学生做事。如前所及,现在“满堂灌输”的课堂,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

2.教学形式上落实“以学立教”

自然分材教学把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自学有利于学生拉开学习档次,可有效改变“同质均衡”的课堂。自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条件,教师给出适当的“自学提示”是关键之一。自学提示包括自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在它的指引下,自学能有的放矢,避免了“道尔顿”式的放任自流。自学过程就是自然分化过程,使得学生因学习能力的差别而形成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也迫使学生根据自己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速度,这就是“自然分材”。可见,这里的“材”是教材或学习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必坐等其他学生,大可“知者加速”(掌握了学习内容的学生可学好一些学快一些)。这种自然分化,没有人为地区分“优生”与“弱生”,只有自然出现的“知者”与“惑者”。

3.教学方法上实行“结对互帮”

“自然分材”后实行“结对互帮”,“让志趣相投、学风相近、学业互补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或者将知者与惑者组成‘帮扶对象’,定期研讨学习问题。这不仅可以使惑者学习进步,而且可以密切学生之间关系,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2]。结对互帮的学习伙伴是以异质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几人围坐在一起。通过互相帮助,无论是学业还是品德方面,他们都能取得比同质教学或者单独学习更好的成绩[3]。

二、“自然分材教学”课堂资源观:实现平等均衡

课堂资源在这里泛指学生在课堂中可获得的一切教学条件。其失衡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课桌“秧田式”布局造成不同位置的学生对课堂资源获取不均。在“秧田式”中,教师的活动范围集中在“秧田”顶端的讲台区域,教学影响(包括教师授课的声音大小、注意力范围、控制场域等)会随着学生座位与讲台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离讲台近的“黄金座位”(大凡都是教室中间的前几排),成为课堂中的“优质”资源。对这些优质资源的争夺,已经超越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涵蕴了较多的社会和权力因素,偏离了教育的根本愿景和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成为课堂均衡的负作用力。针对课桌布局带来的优质资源不均,自然分材教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做法。

1.打造“黄金座位”区

改变固定的秧田式座位,将学生课桌摆放为有利于进行自学、互帮的4~6人一组的U形结构,让每个位置都处于教学的中心区域(小组中心),使教师的活动范围扩大到“讲台+黑板”以外的区域,把全班变成若干个“黄金座位”区。

2.创生优质教学资源

让学生采用合作互帮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求学生将已知内容转化成为小组内学习状态相对落后的其他成员易于接受的话语,以便帮助他们一道前进。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已知的知识得到了强化与迁移,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等方面能力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实现了一定意义上优质教学资源的创生。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改变课堂“物理”布局并不能形成绝对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优化,还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而“自然分材教学”正是在这方面下了功夫。

三、“自然分材教学”师生观:改变权力与感情失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着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权力失衡,权力失衡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师生话语权分配的失衡。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对整个教学空间、时间、资源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无论是讲课还是练习,抑或学生讨论,全都依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展开,学生仅有参与权。由这种话语权统治的教学,师生的“主-从”关系几乎一成不变。二是师生感情失衡。师生感情失衡的情形较为复杂。一方面,如前所述,课堂中话语权失衡造就了过分的“师道尊严”;另一方面,学生(包括家长)对教师的敬重逐步丧失。师生双方都具有的这种“无尊严”心态,会使他们纵容自己的不良情绪和错误行为,造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对此,自然分材教学认为感情是学校教育和身处教育中的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感情建设弥合师生关系之间的沟壑。

1.以“感情先行”实现师生相互理解

自然分材教学是在师生相互理解基础上实施的。“理解”之于课堂,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是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把握事物的意义;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是借助沟通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师生相互接纳关系进一步融洽。缘此前行,自然分材教学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的感情投入,不断换取学生的理解或“感情回报”。感情回报不同于物质与金钱的“回扣”,而是出自学生对教师爱戴与敬重。任何对学生缺乏真实感情的教师都无法得到学生的感情回报。所以,学生的感情回报是检验教师感情投入甚至敬业的试金石。感情先行与相互理解等,会加速以情导知、以情导行,实现师生的情智双收。

2.以“信息沟通牌”重构课堂权力

自然分材教学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与进度,使一些权力回到学生手中。比如学生可使用红、黄、绿三色“信息沟通牌”,分别表示正在加速、需要帮助、尚在思考、任务完成等学习信息,向教师反映自己超前、居中或落后的进度,和自己处于自学、互帮等学习状态,提醒教师“请勿打扰”或者“快来帮助”。通过“信息沟通牌”,学生拥有了主动安排课堂资源的某些权力,使得教师独断地支配课堂空间与时间的现象被打破。虽然学生仍然无法获得与教师完全对等的分配教学资源的权力(实际上这是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原本大大倾斜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权力得到了部分的平衡,毕竟学生拥有了表达学习诉求的形式和通道,并且可对教师的教学安排拥有一定的否决权(亮红牌),实乃师生课堂权力均衡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邵博学.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2):13.

[2]赵鑫,熊川武.论“自然分材教学”对“因材施教”的扬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35.

[3][美]L•A•巴洛赫.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曾守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

作者:李怡明

上一篇:茶叶广告策划书下一篇:水利部座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