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作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之道作文(精选13篇)

自然之道作文 篇1

人类怎么违背自然之道呢?看看吧!

在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第三单元课文中,要讲的是大自然;第三单元中,一共有四篇课文,可是,有三篇课文要讲人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破坏那原先美丽的大自然。

首先,要讲讲我们人类破坏小海龟生态平衡的故事。这篇课文主题是《自然之道》,讲“我”和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异,来到了一个岛上旅游。目的,就是要弄懂小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天,我们上岛时,已经黄昏了,“我”们很快就发现有一个海龟的巢穴。突然,一只小海龟从那个巢穴中爬了出来,左顾右盼,像一个小小侦察兵。但是,一只海鸟飞了过来,想把小海龟吃了。“我”们急得很,让向异把小龟抱进大海。可是,之后,从巢穴中爬出了好几百只海龟,这时,好几十只海鸟冲了上来,吃了好几只可爱的小海龟。“天哪!”“我”们叫道,赶快把海龟几十只、几十只得救入海中,来补救它们。可是,已经有好几只生命结束了,就是这一件事,表达了人类的愚蠢和破坏自然之道。

再讲讲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德国有一个林务官,一次,那个林务官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人们只好那么做。过了几个星期,森林完成变了样:枯枝败叶,树木全枯了。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小鸟住在草丛中,草丛被除了,小鸟没了家,就飞走了,这时,害虫没了天敌,乱吃树,最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这一篇故事,也说了人类违反自然之道的故事。

还有一故事,结果是非常得严重呢?看看这个故事吧!因为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所以,那里的人为了生活,把黄河的边的树都除了。黄河没了天然保护,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上游道中。问题就出现在这四亿吨的泥沙上,它让黄河每年升高,高出了农田的十米以上,造成大水灾,还有堤坝决口。黄河在20xx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

这些事难道还不说明破坏自然之道的严重后果吗?

自然之道作文 篇2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中的重要一课。课文讲述了作者到加拉巴哥岛进行生物考察, 因不知情帮助幼龟“侦察兵”下海, 导致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 要知道违背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 不能好心干坏事。文题中的“道”就是启示、规律, 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可借本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借助故事叙述, 揭示启示规律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自学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大意, 能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得到启迪。

3.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 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启示、规律。

4.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产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识题触“道”

师: (板书课题) 请大家读读课题, 这个题目有点文言的味道, 请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生:大自然的道理。

师:好。这个“道”除了理解为道理, 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启发、启示、启迪、秘密……

师:这个单元就是“大自然的启示”, 开篇第一课《自然之道》很有代表性。请大家回忆, 平常父母、老师会怎样给大家讲道理呢?

生:一直讲, 有些唠唠叨叨的。

师:讲道理的方法很多, 唠叨是最差的一种。老子通过著述, 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孔子通过和学生对话, 给后世留下了《论语》;庄子通过讲寓言故事, 为我们留下了《庄子》。本文作者伯罗蒙赛尔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经历的故事让大家自己去体悟。你觉得, 要让读者从故事中归纳总结出道理, 对撰写故事本身有什么要求呢?

生1:故事要真实, 要有意思。

生2:要感人。

生3:要把故事讲清楚, 要有意义。

生4:最好还要含蓄一些, 不要像有些同学写作文时拼命地喊口号, 或者在结尾的时候集中写几句所谓的“道理”。

师:说得好。不管怎么样, 写清故事, 让别人读懂故事, 这是首要的, 关键的。 (板书:写清故事)

【评析:开篇不俗!以“道”入课, 缘“道”究文。让学生通过读题并结合言语表达的原有水平, 简单接触“道”, 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无意间提及的《道德经》《论语》《庄子》, 皆为“文以载道”之极品, 顺手捎带, 妥帖自然。更为重要的是, 教学一开始, 教师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将话题指向“文”如何“载道”, 旗帜鲜明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盘托出, 直接聚焦于故事“怎么写”, 而不是故事“怎么读”。】

二、读文寻“道”

1. 初读, 归纳故事大意。

师: (幻灯出示:海滩幼龟侦查嘲鸫啄食愚不可及) 请大家读读这些带生字的词。

(生读词)

师: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 用上这些词, 说说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海滩上一只幼龟先出来侦查, “我们”害怕嘲鸫啄食幼龟, 就把它送到大海中, 导致大量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被吃掉, “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师:很好, 这就是用关键词帮助我们归纳课文内容。你自己也能在读课文的时候画出一些关键词, 之后借助它们的提示来归纳课文内容。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你们归纳的故事大意。

(生试说)

师:我们看见一些会读书的人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圈画, 作批注。今后我们也要慢慢养成这样动笔阅读的习惯。今天我们就学会一个很具体的方法——圈画出关键词帮助我们掌握课文内容。关键词没有固定, 因人而异。谁圈画了不同的关键词?

生:我圈画了本课中一组四个字的成语:踌躇不前, 若无其事,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自然之道。

师:真不错, 只要看到这些词就基本上能说出故事大意了, 而且都是四个字的词语, 积累后也能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举两得。要想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了解故事大意就是第一步。恭喜, 你们做到啦!

【评析:既是识字教学, 又是词汇积累;既是策略渗透, 又是迁移运用。整体感知环节, 将积累、运用与阅读策略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简洁、高效。】

2. 再读, 寻找载“道”的重点段落语句。

师: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 你觉得哪些自然段中隐藏着“道”呢?这些段落有个特点, 就是并不一味讲故事, 而是有些语句比较直截了当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生1:第四自然段, 很明显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生2:第八自然段好像也讲到自然之道。

师:很可贵的发现。故事内容只是个骨架, 要想打动读者, 给人启发, 还要靠语言, 要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多注重语句的表达, 接下来请一起关注文中值得咀嚼的言语表达的细节吧。 (板书:关注细节)

【评析:既观照整体, 又关注细节。故事, 要有骨架, 更要有血肉;故事最精彩之处, 必定是作者“载道”之匠心所在。何老师显然深谙此“道”, 因此在感知整体之后, 让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彩的细节上。更值得称道的是, 关注的不是情节细节, 而是言语表达细节, 接续了开课提出的教学目标——始终关注“载道”。巧妙地渗透了写作要义, 让学生体会细节之于故事的重要性。】

三、入文悟“道”

1. 研读第四自然段。

师: (幻灯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 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 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第四自然段中确实直接说了“道”, 就在对话中, 我们先来读读吧, 男生读导游的话, 女生读“我们”的话, 注意括号中的提示语, 读出对话时的语气。

【幻灯出示:

(焦急地) “你得想想办法啊!”

(若无其事地) “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

(呼喊) “不能见死不救”】

(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请女生代表说说“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 甚至要呼喊。

生:因为一只嘲鸫正用尖嘴啄幼龟“侦察兵”的头, 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原来你是出于拯救幼龟的爱心啊。男生呢?派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

生:自然之道啊, 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被吃了就能救更多的海龟。

师:可是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还是极不情愿地抱起海龟朝大海走去?

生:大家说我见死不救, 我是怕大家误解, 也怕丢面子。

2. 接读第八自然段。

师:看看大家的好心, 究竟带来什么结果呢? (幻灯出示:不一会儿,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发出欢乐的叫声, 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 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生:结果海龟死得更多, 伤亡惨重。

师:这是向导说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起读读, 仍旧请大家注意提示情感的词语。【幻灯出示: (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生读句子)

师:这样的结果让你有什么感触?

生:悲伤, 难过, 后悔……

师:原来, 这就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到此, 你们应该能明白文章所说的自然之道是什么了吧。

生:优胜劣汰, 让生物自己求生,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师:假如我们早就知道这一“道”, 你会怎么说, 怎么做?请先介绍你所代表的身份。

生1:我是游客, 我不会让向导抱海龟进大海。

生2:我是考察团的科学家, 我会静静观察。

生3:我是游客, 我不会讽刺向导。

生4:我是向导, 我不会做那件蠢事, 不会管别人怎么说。

……

师:说得好。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就有“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怠”。人类只有顺其自然, 不要刻意而为。违背了自然之道, 是要受到惩罚的。即使你是出于好意, 即使你是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尊严, 也会得来恶果。大自然遵循着既定的法则, 这是谁也更改不了的, 这就是“道”的力量。

【评析:此环节的教学, 教师紧扣“载道”重点段, 通过分角色朗读, 批文入情, 引导学生走进故事,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道”, 难点化解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在朗读过程中, 始终关注提示语, 揣摩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情变化, 此即关注“言语细节”。】

3. 品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师:大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体会, 全凭作者的描写。为了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请大家自由读读对这个惨痛过程的描述吧, 但愿这样悲怆的记忆, 那个血色的黄昏能为我们敲响警钟。请自由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师:作者有意识地详细描写这个不堪回忆的悲惨过程, 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请找一找, 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过目不忘, 给你心灵带来深深的震撼。也许是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段经历。

生1:“鱼贯而出”“成千上万”这些词说明了海龟数量多, 之后死得也很多, 太惨了!

生2:“愚不可及”“蠢事”, 这两个词直接说出了作者后悔的心情, 没有人用这样的词形容自己, 除非是后悔到了极点。

生3:我还从第七自然段中对向导和“我们”抢救海龟的动作描写, 如“气喘吁吁”“赶紧”“迅速”中体会到, “我们”越是着急, 就说明海龟的损失越大。

师: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请大家看看这些地方,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描写方法。

(幻灯出示:淤黄昏的海岛, 阳光仍很明媚。于不一会儿,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发出欢乐的叫声, 响彻云霄。)

你觉得, 为什么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 作者还要描写阳光的明媚和欢乐的叫声?请对比读一读这些语句。

(幻灯出示:淤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 无遮无拦, 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 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 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于这时, 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生:这些描写更加衬托出海龟死亡的悲惨事实。

师:读到这里, 你心情如何?

生:更加悲痛、失望、难过……

师:有什么感受想要说一说吗?

生1: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

生2:我们实在太愚蠢了。

生3:是我们杀害了海龟啊。

……

师:是啊, 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从反面衬托。看来作者是个写作高手, 一正一反对比着写, 为的就是给你一些刺激, 让你有所启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要想获得启示, 就要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 情感调动起来, 看来作者借助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做到了。今后我们也要注意在描述事件过程时, 要做好细节描写, 激情激思, 让读者有所触动。 (板书:激情, 激思)

【评析: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从果探因, 研读细节。在情感、情绪被充分调动、激活的情况下, 学生自悟其“道”, 不需教师生硬说“道”。同时学生也从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感受了作者用故事、用精彩的细节揭示道理的写作要义。内容理解和形式揣摩无缝对接, 教学实现了双效。】

四、出文说“道”

1. 就“道”说“道”。

师:请你结合本课的学习, 说说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生1: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道理, 不能更改。

生2:要顺其自然。

师:说说你了解的和自然之道有关的真实故事, 可以是顺其道获得发展, 也可以是背其道遭到恶果。

生: (略) 。

2. 迁移文“道”。

师:说说看, 如何借用这些真实的或自己虚构的故事, 让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明白道理呢?

生1:要讲清楚故事。

生2:要注意故事细节, 这些细节的地方要讲得有声有色。比如写写对话、心理活动。

生3:还可以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写。

生4:我觉得也要适当总结一下。

生5:我同意, 但是我也提醒大家, 总结的时候不要说得太生硬, 要像本文中向导说的那样, 点到为止就好了。

【评析:本环节属于总结归纳、迁移运用。从学生的发言中能感觉到他们学有小成, 阅读能为写作服务, 目标指向写作并初步达成。如第二课时, 教师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练写故事, 那么指向写作的教学目标, 就能更好地达到。】

总评:

如果我们把何捷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当做“故事”来读, 那么, 此课也一定承载着何老师心中的“语文之道”。窃以为, 何老师这节课, 至少藏着如下“语文之道”。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清晰而科学的界定, 它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 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长期以来, 广大一线教师将“理解语言文字”当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 往往太多地围绕课文内容, 热衷于“十万个为什么”式的问答。这样的课, 正如王晓春老师说的“教者跟着作者跑”。阅读教学的面貌, 长期难有真正的突破。对此, 何捷老师有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写作本位’就是‘人本位’, 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养护儿童言语生命, 使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达展现自我本色, 通过言说来证明自己差别与其他个体的真实存在。因为言语表达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 所以我们的教学当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观照下的备课, 教学都应力求做到‘目标指向写作, 让阅读与写作在同一点上双重聚焦。’……让学生更为深入体验文本的写作秘妙, 解读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

注重语文实践, 何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 实在难能可贵。这一教学主张富有前瞻性, 与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谋而合。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 何老师才得以在教学中大胆取舍、举重若轻。

教学中, 他始终围绕“文”是如何“载道”的这一核心目标, 迤逦而行。入课伊始, 即提出研究“怎么写”的教学目标。继而, 沿着“整体感受、关注细节——朗读体验、缘文悟‘道’——就‘道’说‘道’, 迁移悟‘道’”的思路, 将研究“怎么写”进行到底。一节“写作本位观”下的阅读课, 就这样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二、“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自然之道》是小语教材中比较出色的一篇文章。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 情景交融, 耐人寻味, 富于阅读的张力。教学中, 可开掘的点很多。

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很多教师往往会纠结不已, 无从取舍。看看这段, 好, 看看那段, 也好, 于是从头到尾, 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 教学目标多而杂。究其根源, 是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 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何捷老师他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大刀阔斧地取舍。他将“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 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启示、规律”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展开, 整个过程酣畅饱满。其余跟目标无关的点, 他一概忍痛割爱。这样的割爱, 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

这节课, 给我们以这样的启发:语文教师, 一定要善于取舍。教师要抓住语文学习的大目标, 不忘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涉及具体的课文时, 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 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做到集中简洁。只有目标集中简洁, 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目标集中, 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在教学预设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 尽力做到“以一当十”, 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是谓“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三、“简约, 并不简单”

何捷老师的课, 是很简单的。你看不到精美的课件、煽情的音乐、优美的导读。一切都是那么质朴, 朴实得就像一节家常课。

但是, 我们分明从这表面的简单, 领略到一种丰富的“不简单”。整节课, “言近”而“旨远”, “辞约”而“旨丰”。这节课, 从目标的制订到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 尽可能地简洁, 学生有了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 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从课录看, 简单的设计, 生成了不简单的课堂。何老师深知, “精简”之后, 板块少了, 头绪少了, 内容集中了, 那么指向教学核心目标的板块就可以精雕细刻, 重锤敲打, 教学也由此走向了丰满。

尊重自然之道选择自然分娩 篇3

每个女人都拥有自然分娩的能力,但是,如果胎儿和母亲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确实需要人工的帮助。现代医学帮助胎儿开辟了一条毫不费力的出生通道,这是为疑难产妇提供的一条救助通道,而不是自然的生命绿色通道。

现代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人类与环境的重要关系,但还没有意识到母亲就是孩子的环境,母亲的人为选择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也可能破坏孩子的自然生态。不必要的剖宫产不但打破了胎儿的宁静,也违背了胎儿出生的自然之道。

我曾采访过某著名教授,她亲手接生了一万多个新生儿。她曾详细描述过胎儿诞生的过程,她说,胎儿来到世上的时间,不能由别人未定,只能由胎儿自己来定。胎儿在母体里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自己决定的。

胎儿几个月长指甲、几个月长头发不能由母亲来决定,所以,什么时候出生也不能由父母来决定。

就像火箭发射,要有一个点火装置;汽车启动,也要有钥匙打开一样,胎儿出生也有这样的程序和装置。当胎儿体内各个器官向大脑中枢神经都发出“准备完毕”的信号时,胎儿才会按下出发启动键,然后,去推动子宫的大门,向母亲发出“我来了”的信号。

这时,母亲接收到胎儿发出的信号,本能地产生反应,产道肌肉和韧带自然松弛,开始出现有规律的宫缩。

母亲宫缩的节奏实际上是胎儿脚步的节奏,宫缩的快慢全由胎儿行进的速度决定。虽然从宫体到宫口大门只有咫尺之遥,但对每个胎儿来说,如同千山万水,要经过长途跋涉,而且要历尽千辛万苦。胎儿来到人世时,在宫门口,每前进两步,都要后退一步……

自然之道作文 篇4

蓝蓝的大海上,成群结队的食肉鸟飞向沙滩,将爬向大海的小幼龟们残忍地叼在嘴里,然后慢慢地吃掉。有的带上一家三口一起共享这顿大餐,一个个毫不留情地将小幼龟的头拖到沙滩上。吃完了,便高兴地在空中来回高飞,以表达自己得到了许多战利品的骄傲心情。

一只只小幼龟们看见食肉鸟的来临十分害怕。有的被食肉鸟啄着头部被拖向沙滩,但尽管是到了食肉鸟的口中也在做最后一丝挣扎;有的看见同伴被食肉鸟啄去,又是生气,又是害怕,但仍然不顾生命安全奋力地向前爬行;有的刚从龟巢里探出头来的小幼龟,见眼前一幕,赶紧将头缩回巢里去;有的看见食肉鸟便立刻奋力的爬回巢中……

自然之道作文300字 篇5

小鸟儿在我们头顶唱着动听歌谣,婀娜多姿垂杨姑娘舒展着美丽秀发,朴实无华梧桐为人们撑开巨大遮阳伞。一路迎着沁人心脾槐花香味我们来到了茂密槐树林,一群群辛勤蜜蜂在槐花上欢快地采蜜,五彩斑斓蝴蝶在树林里翩翩起舞,时不时地从密林深处传来野鸡清脆叫声……

闻着花芳香,看着如画美景,怎么有一点与这幅美丽图画格格不入呢,哦!原来槐树中间有一些干枯松柏。经过我仔细观察,我发现:死去松柏树上方阳光被高大槐树枝丫遮住了,一定是松柏树没有了阳光照耀才死去。

是呀,槐树与松柏不能种在一起,即使非要种到一起,也要留足够大空间。爸爸还告诉我,槐树还不能与苹果树与梨树种在一起,如果与它们种在一起,梨树与苹果树上病虫就会跑到槐树身上过冬,(槐树是苹果、梨树炭疽病菌越冬场所)。第二年又回到果树上危害果树。

听完了爸爸解释,我终于明白了:槐树长得快、长得高大,松柏长得慢、长得矮,不适合种在槐树中间。

自然之道作文300字 篇6

换完水之后,我脑子里幻想着被咬死泥鳅死前话:

“我们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要选出一条泥鳅当做我们晚餐!”泥鳅头领说“不过,我除外!”大家议论纷纷,谁都怕自己会被选上那条倒霉泥鳅!“安静,安静!我看就你吧!你比较胖!肉多!就你吧!”泥鳅首领对着最胖泥鳅说。“好,好呀!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吃了!胖泥鳅,乖乖做我们晚餐吧!”大家异口同声。“不要!不要啊!”随着一声惨叫,所有泥鳅向它扑来……就这样,它生命结束了!

自然之道是对历史的审视 篇7

一、天之道

“天之道”是指宇宙的本真, 是超越时空的自然, 是发展变化的存在, 是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

自然是博大的, 是无永恒性质、一直不断地生生灭灭的演变。纵贯历史, 几千年来人类对世界本质构成的了解在不断地深入:泰勒斯提出“水为万物之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水、火、空气, 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周代, 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五行说;《周易》中“太极”衍生出世界万物;汉代则出现了天地万物由“元气”组成的哲学观点;17世纪, 牛顿说“有可能一开始上帝就以实心的、有质量的、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可活动的粒子来创造物质”, 玻意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18世纪, 罗蒙诺索夫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极微小的和感觉不到的粒子组成”;19世纪初, 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人类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光电效应表明象电磁场这样一种物质形成也可看成是粒子 (光子) 构成的;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正电子, 50年代发现了大批新粒子:构成质子等的粒子 (夸克) , 轻子 (电子、中微子等) 及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 (光子等) ……

随着科学研究的日益进步, 自然界越来越多的奥秘被揭开, 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自然的博大变化远远超出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目前人类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 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 还有73%是一种使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自然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对待万物都是一致的, 没有所谓仁, 所谓不仁的主观情感。自然总在展现出它的浩瀚广袤, 如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 以及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星系际物质等自然天体。展现出它的细小入微, 如基本粒子中子、质子、夸克、光子、介子、胶子等。展现出它以能量方式的存在, 如热、电场、磁场、势能场……自然总在展现出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的山崩地裂;展现出滴水穿石、气候变迁、海岸线侵蚀等渐变性的鬼斧神工;展现出日升月沉、草木枯荣、寒去暑来的周期;展现出白云苍狗、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无常……

总之, 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无穷无尽、无形有形的存在, 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博大而变化是人类及自然界中其他生灵所无法突破的。“小而无内, 大而无外”似乎是自然永远逃不出的极限, 也似乎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探索的哲学指引。

二、人之道

“人之道”是指人类自然天性和社会性, 是人类固有的生存竞争的自然行为。

人类趋利避害, 为生存发展创造最大的机会, 这是自然之本性。“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等俗语, 道出了人性的真谛。无论如何遮掩, 利益是人性判断中无法回避的准则, 人性的核心就是利。“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自从人类诞生就开始了。

人类的自然天性源于自然选择, 也是最原始的生存经验。从自然性生存开始, 人类就必须面对争夺生存空间的自然竞争, 包括同类物体进行的种外竞争, 如与毒昆恶兽的斗争, 与残酷自然环境的斗争, 也包括与同类争夺食物、配偶、领地等的种内竞争。随后, 人类进入社会性生存的状态, 才出现集体、国家、民族等整体性利益, 才有了人类一系列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判断, 即社会性, 因此社会道德也开始产生。道德却无强制性, 约束力很小, 因此又设立了法律来强调人的社会性, 来强制性约束人的部分自然天性。几千年来, 人类围绕社会道德问题发生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也永远脱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纠结。诚信缺失, 损人利己、贪污腐败等现象, 本质上都是人性中自然天性与社会性发生冲突而倾向一方的结果。道德只能自省, 却不能强制别人, 所以社会往往也是通过法律来缓和人与人的矛盾, 维系正义、公平等社会性价值。如果法律也不能解决, 诉诸暴力就会成为极端的形式。

人类历史不会重演, 但又惊人地相似, 重演的是人的本性, 是众生相。人性的亮点、污点总会集中于生命个体及行为之中, 或张扬外显或低调内敛, 也是人类社会中的常态。如吴起虽和孙子并列, 是天下奇才、千古军神, 但贪财好色, 残忍至极, 六亲不认, 自私好强;隋炀帝杨广骄奢残暴, 无恶不作, 但也有“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千秋功绩。秦桧书法率意自然, 松脱舒畅, 但割地求和, 卖国求荣, 排除异己, 诬杀忠良, 为后人所不齿;和珅风度翩翩、容貌俊秀、精明能干, 但他也尽显贪婪, 费尽心机大肆聚敛钱财, 贪得天下财富……不管历史上人类言行如何, 真的、假的, 善的、恶的, 美的、丑的, 等等, 体现出的皆是“人之道”, 都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从不同的感情和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也必定对其中某些人及行为而产生各异的态度, 但它是自然存在的, 无论是过去的, 还是现实的, 注定了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表现出的自然状态。

总之, “人之道”乃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可能因个体欲望、体质及智慧、技能等差异, 可能因集体种族、大小及强弱等差异, 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的悬殊。但“人之道”本身并无对错, 它只是真实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状态, 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

三、自然之道

天之道、人之道皆是自然之道, 即是“自然而然”, 是无意志、有意志的自然运行的存在状态, 是运行中既矛盾又统一的变化关系。

自然为物种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和条件, 其中某些自然机缘为人类物种的生存创造了前提。人类一切都取自大自然:空气、水、食物、矿物燃料, 包括自身生命体, 等等, 大自然也营造了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同时大自然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如果人类善待自然、遵循自然, 就可能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如果人类的欲望无尽无休, 严重破坏自然平衡, 就必然遭受更多的自然惩罚。

自然惩罚是天道矛盾和人道矛盾运行的必然结果, 无时无地不在变化发展, 当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时, 即会构成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的动乱等异象。它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 鹿吃草, 狼吃鹿, 狼死了以后, 经过微生物的分解, 它的尸体又变成肥料, 被草吸收。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但是, 狼被人类消灭以后, 生态平衡被打破, 以致整个草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 (世界五分之四) 的人口被卷入, 据学者不完全统计, 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 4万多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 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战争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类进入宇航时代和核时代。……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然灾害的频繁, 人类的相互征伐是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人类的和平共处亦是自然的。因为所有一切的发生都是无意志、有意志的自然运行的结果, 是自然而然的。套用黑格尔的一句话, 既然它存在了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总之, 自然之道的灵魂就是天之道、人之道皆是“自然而然”, 是无意志、有意志的自然运行的存在状态, 是无意志、有意志的自然能量的指引, 是在宇宙万物运行过程中既矛盾又统一的变化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自然, 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那么, 矛盾与统一的天平究竟偏向何方呢?

天之道, 人之道, 自然之道。

摘要:“道”是什么?即是自然。老子用“道”来命名世界的本原, 它是万物之奥, 蕴含着真理, 贯穿于整个宇宙存在。且其中许多言语饱含丰富而深邃的智慧, 很耐人寻味, 至今对我们仍有着不少哲理上的启迪。

关键词:自然,道,历史审视

参考文献

《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篇8

删繁就简理文脉

开课仪始,我让学生听写“自作聪明”“事与愿违”,并将两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顺势将作者伯罗蒙塞尔的感悟“人是万物之灵。当人类自作聪明时,一切都走向反面”和盘托出。“人类究竟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让你觉得‘自作聪明’”,在问题中我引导学生阅读全文。

我帮助孩子理出了三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描写幼龟);颓丧、响彻云霄(描写食肉鸟);见死不救、若无其事、愚不可及、气喘吁吁(描写人类)。学生一边学习词语,一边轻松理出文本故事的三种角色——幼龟、人类、食肉鸟。然后,围绕“三角关系”,简洁有序地概括故事。

设计意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本文所载之“道”直接呈现,并引出核心词“自作聪明”。同时,本课的四字词尤多,散落在文中,有利于积累、理解。课标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中年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焦虑,获得更好的阅读技能。

情趣盎然讲故事

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幼龟出巢段落,然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手搭手,搭建一个小小的“洞穴”,一只“小幼龟”在不时地伸出脑袋看外面的情况,想出洞,又有些迟疑。一个学生给这幅场景配以旁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生:胆小、可爱、弱小、机警……

师:(出示问题)面对如此 的幼龟,我们人类怎么能 呢?

生1:面对如此弱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生2:面对如此可爱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生3:面对如些胆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师:也就是说,面对这样幼龟,我们肯定会——

生:去救它。

师:既然这样,那刚才为什么都说人类自作聪明吗?

(生面露疑惑,摇头。)

师:现在的你还同意刚才的观点吗?——你为什么摇头?

生:我很纠结——游客救幼龟,是人之常情啊。

师:这是人类自然的一种反应,看到幼小、弱小、可爱的生命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甚至会自然地去呵护它。这是“人文之道”。(板书:人文之道)

举一反三,老师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体会,借助“太平洋幼龟”等拓展知识,总结出幼龟的“生长之道”和食肉鸟的“生存之道”,并一一排除了幼龟和食肉鸟“自作聪明”的嫌疑。

设计意图:自古文章都强调“立象以尽意”,“象”是具体的,而“意”是抽象的。在《自然之道》中,如果“自然”的形象没有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那其中的“道”必然是抽象和干涩的。此环节,紧紧扣住“幼龟”这一角色进行朗读、思辨的训练,既还原了语文文字的学习,丰满了“自然”的可爱形象,又达成对文道的思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深入浅出悟道理

师:(指板书)这里的三角关系转了一圈,让人更糊涂了,究竟是谁自作聪明?(生疑惑)

师:换一种问法——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面对幼龟离巢奔大海,面对食肉鸟大快朵颐,你还会“救”它吗?

生1:不会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幼龟。

生2:我也不会了,这是好心办坏事。

师:我听明白了,幼龟的生长和食肉鸟的生存,这些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总而言之,还是谁自作聪明?

生:人类。

师:说说人类还有哪些“自作聪明”却又“事与愿违”的举动?

生1:人类为好看,打扫森林,结果森林生病了。

生2:人类憎恶狼,喜欢鹿,就把狼杀死,结果鹿也最后灭亡了。

生3:我看过一个报道,人类为保护鱼,把鲨鱼一网打尽,结果破坏了生物链,鱼的产量大幅下降。

师:重读作者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1:尊重自然。

生2:遵守自然规律。

师:对,这就是“道”,自然的规律,自然运行的法则……

师:(出示“道”字义)人是“万物之灵”,可是人大不过自然,也大不过“道”。如果违背了“道”,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设计意图:学生从先入为主的“自作聪明”到全盘否定,再到这一问:你还会救幼龟吗?学生对文“道”的理解真正开始深入,“道法自然”自然引出,学生也自然理解了。

从教学悟“道”

虽然“文以载道”,但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视角审视,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是语文素养达成的桥梁。老师要做的是还原语文学习的本色,从“文”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一个道理,更多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语感、思维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自然之道的续写作文 篇9

幼龟们鱼贯而出。其中,一只瘦小的幼龟正抬着头,可它眼里的天空去不是湛蓝色的,而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白色。小龟定睛一看,一只庞大的食肉鸟正朝自己飞来,他向右抖抖颤颤的挪了一小步,连站都没站稳,就被一只海鸥叼了去。另一只稍大一点儿的幼龟发现同伴不见了,才意识到食肉鸟来了,他刚准备奋力向前爬,两只鲣鸟突然俯冲下来,一把拉住小龟的两只前脚,拼命的撕咬起来。旁边几只幼龟看到朋友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美餐,都吓得惊慌失措,四处乱窜,可一不小心还是撞到了食肉鸟空瘪瘪的肚子,食肉鸟们见到小龟自投罗网,开心地两眼发光,时不时还发出兴奋的啸叫声。还没被逮到的几只幼龟头也不抬地快速向大海爬去,他们在心里祈求,希望上苍能够保佑自己逃过一劫。可是,事情已成定局,食肉鸟还是无情地将它们吞进腹中,丝毫不理会幼龟可怜巴巴的眼神。有些动作灵敏,爬得飞快的幼龟,已经成功“潜”入大海这个安全地带,成为几千只幼龟中的幸存者。不一会儿,那群疯狂的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了,发出的欢乐叫声,响彻云霄……

自然之道作文 篇10

№・1乌龟――死亡原凶:我表弟――被害宠物主人:我表弟

我表弟有一只活波可爱的小乌龟,尖尖的尾巴,坚硬的龟壳,小小的眼睛,四条腿坚锐而有力,表弟可喜欢了,还专门买了龟食。可是,乌龟是正宗的食肉主义者,它才不吃龟食呢,表弟见了乌龟不吃龟食,急了。只见他将可乌龟的嘴给掰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将一大堆食物塞进了“龟肚”里。过了一天,这只乌龟壮烈地离这个世界远去了,让我们为它默哀吧!

№・2仓鼠――死亡原凶:我表弟――被害宠物主人:我

我家新添了一位成员――仓鼠,我表弟见了,喜欢的不得了。当然,它也是我的心肝宝贝了。仓鼠是夜行动物,可我表弟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将它“谋杀”了。表弟见仓鼠躲在它的房间里不出来,就拿一根超级长的竹竿,笔直地伸入它那圆溜溜的肚子下去戳,结果是将它活生生地戳死它房间的天花板上了。他也不反思一下,如果他是这只可怜的小仓鼠,他又如何能承受得起这种暴力呢?这根本就是地球,不,宇宙中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能承受住的,更何况它只是一只弱小的仓鼠呢?

陶渊明的自然养生之道 篇11

他当了几个月的县令,就请辞回家,时年41岁,写下为人称颂的名篇《归去来辞》。陶渊明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不想身后留名,把功名利禄当作过眼烟云。他无怨无悔、安贫守道。最后一次弃官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一只笼中鸟重返了自然的怀抱,回忆起十三年官场生活,无疑是“误落尘网”。他认为,人生短暂,应当委顺自然,去与留,都应快乐地接受。

陶渊明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与道家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从养生学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但从人生价值观角度看,存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应持否定态度。

(五)自然之道 篇12

(五)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岛最南端的海岛上,我和7位旅行者由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们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做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的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到。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①“这是自然之道。” “我不能坐在这儿看着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落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她们。”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另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我们的争吵把那只反舌鸟惊跑了。②那位向导极不情愿地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地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地涌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地冲刺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对秃鹰瞪大眼睛降落在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地追逐它们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懊悔地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地进行着,③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地走进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接一群的海鸟。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地立在海滩上,希望能再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来作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的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④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1.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事件。

2.该怎样理解○

1句中的“自然之道”?

3.○

2句中的“极不情愿地”表达了年轻向导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析第○

3句,说说年轻向导的“初衷”是什么,并从文中摘录出描写他为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而帮助小海龟奔向大海的6个动词。5.文中“它们这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的原因是什么?

6.品析第○

4句写出大家“沉思”的内容。

11、自然之道 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拯救了一只被嘲鹰咬啄的海龟“侦察兵”,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课文叙事严谨,故事性强。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还特别强调“在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的陪同下。”从而点明了“我和同伴”及“向导”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两者对太平洋绿龟生活习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层次是不同的。

第二自然段插入对幼龟生活习性的介绍,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稍不留心”“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意在强调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第三到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其间,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地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先是因好心而“紧张”、“焦急”,要求向导想办法,接着,看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后感到“震惊”与后悔;“向导”本来是“若无其事”,由于同行人的“不满”,“极不情愿”地将绿龟引入大海,最后只能难过地发出“一声长叹”。

课文中向导的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意在说明,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能凭主观好恶做事。同时,也点明了课文的主旨: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课文最后写到向导的一声长叹:“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不仅仅是在说海龟,更是在呼吁:人类呀,要遵循自然规律,千万不要人为地干预。再一次点明“自然之道”。

课文主题突出,并且学生易于在读中感悟。一方面是因为选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内容在多方面形成强烈反差,读起来扣人心弦,例如:“我”和同伴与向导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与所造成结果的反差,海龟入海前的平静与入海时遭到食肉鸟捕食的惨烈情景的反差等。学文时,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点。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方法与过程

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即考察了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也了解了在初读课文中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脉络。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属于故事情节的内容吗?那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读一遍。看看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在这里写这一段有没有用?

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第二课时

一、学生默读课文,独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要完成这个任务,在细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书——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给举个例子,比如你从课本中有什么发现,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什么意思,还有你对课文上所说的事情有什么体会,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书:发现、体会、想法)要想在读的时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读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应该画出来,有什么感受就简单得写下来,就是一边读一遍写写画画,也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大约进行十分钟。

设计意图: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时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的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1.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3.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高潮。

三、写话练习。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是一个()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们(),才使这些海龟受到了伤害。(学生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实现读写结合,将学生理解的道理反馈外化。

四、拓展练习

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总结。

上一篇:教师应聘求职信下一篇: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