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大自然美丽无比,奥妙无穷,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进一步了解自然,请跟我一起板书课题《自然之道》,看见这个课题,你想问点什么?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那好,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种读课文的方法,叫做小声的读课文,声音只有我自己听到就好,这样有一个好处,好读的地方可以读得飞快,不好读的地方我回头重读,读得慢一点,能够把课文随手把课文中的新词语划下来,把生字读正确,不会读的可以??开始。

1.看看哪些同学把生字全认会了?我请你们读读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检查一下。

2.知道书写两个难写的字。学生摹写生字。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板书,提醒:幼--幻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让我们跟随文字,再次回到那令人担心的场面去,读完第四自然段,我们看到了什么?注意抓住个别字词来体会。

2.能用恰当的声音、语调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叫朗读,多疑朗读有声音高低快慢的变化,甚至加上表情和动作。让我们来合作朗读第四自然段。3.极不情愿这个词语用的好吗?好在哪里?A为什么不着急?呼喊什么意思?怎么呼喊的?练习上下文理解了词语。

四、加深感知,引导表达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你一定知道了接下来发生的场景!请你仔细看看食肉鸟,看看一只只幼龟,看看我们,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我来采访一下同学,没有被叫到的同学继续写。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素养,《新闻公开课》

这是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 多媒体的发展, 致使人们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和不同种类的媒介渠道。现今的“80、90后”, 是在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这便需要每个人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具备有识别媒介、使用媒介以及批判媒介的能力, 从而有效抑制媒介的负面影响。《新闻公开课》的追求的目标正是关注年轻人, 培养年轻人的新闻媒介素养。

一、破壳而出的《新闻公开课》

2012年1月2日起, 由《中国青年报》和湖南卫视共同打造的深度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在湖南卫视开播。这是一档由大学生操盘的新闻节目, 旨在“倾听年轻人的声音”。《新闻公开课》每周五期。每期时长30分钟。节目一开播, 就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 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二、媒介素养培养之道——解读《新闻公开课》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1、“青年新闻脸”碰上“资深新闻眼”——关注青年人的媒介思想

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了“第二媒介时代”概念。他认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 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 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以网络为例, “博客”、“微博”的产生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媒介素养要求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然而各种虚假新闻在网络上愈演愈烈, 青少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若不加以引导, 往往会误入歧途。

长期以来, 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受众高龄化”的困扰。当代青年会关注什么新闻?他们评价新闻的角度又有何不同?这些都是国内新闻节目较少考虑的。《新闻公开课》将目标锁定年轻人, 关注年轻人的媒介思想, “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以此降低新闻受众的平均年龄。节目参与者的选择定位明晰, 采用以新闻专业学生为主的3名大学生与1名资深媒体人对话的形式进行互动。在“新青年评论”这一环节中, 资深媒体人会对青年人对当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所作的评论打分, 列出所作评论的优缺点, 用慧眼识别新闻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本质并告知年轻人, 这本质上是要求青年人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周围所发生的新闻事件, 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此节目也展现了电视媒体的对新闻事件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处理手法, 这个节目不仅可以作为大学新闻院系学生的参考教材, 对普通观众也有相当的可视性和实用价值。特别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作为传媒人才的后备力量, 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必须精准。因此, “青年新闻脸”的媒介素养势必是需要“资深新闻眼”的带领, 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和报道新闻。

2、版块荡起“新闻冲击波”——培养青年人的媒介批判能力

《新闻公开课》主要有四个板块组成:“头条对对碰”、“新闻问答”、“新青年评论”、“漏网之语”。嘉宾在现场对节目组预先准备的10条当日新闻的重要性进行盘点, 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 进行“头条对对碰”环节。从已经播出的节目分析来看, 大学生选择的当日头条, 和资深媒体人选择的头条, 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各自阐述判断头条的理由, 通过辩论, 展现两代人对于社会的观察, 在观点碰撞中启发思考。在节目设计中, 给年轻人充分的表达空间, 他们可以挑战前辈, 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媒介素养包含一项重要的能力即媒介批判能力。因此, 从大学生选取的“头条”可以看出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的强弱。“新青年评论”采取了向场外青年征收新闻评论视频和场内1位青年进行今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评论, 专家评分的方式进行。“漏网之语”是青年人将自己认为当日网络最具新闻价值但是节目中尚未提到的新闻事件做一两句简短评论。可以说, 在整个节目形式中, 各版块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融会贯通, 嘉宾运用“辩论”的形式对当日层出不穷的新闻从不同的视觉, 表达各自的观点。“第二媒介的时代”其中一项重要特征就是个人自由发表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实现互动交流。可以说, 《新闻公开课》的“辩论”迸发出的是青年人与媒体人思想的碰撞出的火花, 给受众视觉及听觉上的“新闻冲击波”。争辩结果输赢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档节目, 青年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理解力来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实现互动交流, 以此带领青年人在“第二媒介时代”进行更优益的选择。

3、选题直击社会时事——强化负面信息免疫力

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新闻公开课》一般是下午1点录节目, 5点之前剪辑编完送审, 6点播出, 完全是准直播状态。节目编辑会在下午的第一时间收集好当日发生的、网络受众所关注的、最具社会性的10条新闻事件, 让嘉宾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新闻价值和社会代表性的话题进行准备。以2012年2月27日播出的节目为例, 青年学生选取的头条新闻以《“整容时代”众生相——今天你整容了吗?》为话题进行讨论, 探讨近10年来, 中国有20万张脸被整容毁掉, 为什么还是会不断有人乐此不疲?嘉宾包月阳所关注的头条新闻是《公务车采购本土化》, 认为政府这一举措这会影响到政府行为, 消费者行为以及国产汽车行业的发展问题。大学生和媒体人所选取的头条新闻都极具社会代表意义, 二者关注的都是消费行为, 但是消费的主体及目的, 以及带来的结果 (后果) 却截然不同。在节目中, “整容”话题被大学生看成是“负面信息”: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进行批判, 并将中国与韩国、美国的整容制度相比较, 探索产生的原因, 认为是“男权压迫的产物”以及受“喜爱美”的社会环境影响, 在嘉宾包月阳的引领下指出“整容”显露出的背后的本质是“我国这一行业的混乱、政府的监管缺失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青年人对“整容现象”采取的是抵制态度, 并以此表达自己反对的观点。媒体人则扮演的是对社会本质的“揭露者”角色, 引领青年人在判断负面信息的背后还需深思的本质。通过对本质的揭露, 强化青年人的负面信息免疫力。

三、《新闻公开课》的亟需改进的部分

1、各层次青年人都要发声

分析已播出的节目案例发现, 节目所邀请的都是全国重点高校大学生, 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主。不免让人觉得, 该节目带有歧视色彩。笔者认为, 该节目也需要让普通高校、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发声。普通高校中也有佼佼者, 选择不同的专业学生, 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社会现象需要各层次青年人共同表达观点, 才能真正做到倾听青年人的声音。

2、嘉宾也需更长的表达的时间

《新闻公开课》锁定青年人, 所以节目设置大学生表达观点、讨论新闻事件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基本占据了节目总时间的三分之二。而嘉宾真正表达观点的时间少之又少。在“一对三”的争辩模式中, 嘉宾难免会有表达缺位的地方。嘉宾充当青年人“引领者”的角色, 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指出青年人的评论观点的过失。

四、结论

《新闻公开课》开播标志着社会对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的重视, 也显示出媒体正在担负的社会责任。媒体给青少年提供信息的同时, 也应告诉他们如何选择适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阅读教学也讲究“自然之道” 篇3

“向导哪知道,事先也不知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叽叽喳喳争论开了。

学贵有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多好的教学切入点。我静观其变,看教者是否能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随即教者根据观点的不同,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要求学生到文中找到自己观点成立的依据。围绕“向导事前知道海龟会受到那样的伤害。”这一观点展开辩论。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了,学生钻进了文本,教室里只听见笔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不时的还有同学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脸上带着神秘的窃喜。

辩论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踌躇满志。

正:我们认为向导事前是知道的,从向导把第一只海龟引向大海的态度、表情和动作就可以看出来(读文,标重音符号处读重音,下同)。向导是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出,向导是不愿去救的,而且后来也是极不情愿地去做,向导的说法和做法,都足以说明向导是知道把这只海龟引向大海的后果的。

师:说得有理有据,读得很有味道,不情愿到了极点,从这两个词中我感受到,向导可能是知道了后果才这样!

反:我们认为向导事前是不知道后果的,理由请大家看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向导看到这结果,一连串的动作,多么急切,多么紧张!(读文)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帽子,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如果早知道这种情况,还用得着这样着急?所以向导是不知道这后果的。

师:说的太对了,这向导这么着急,肯定是不知道后果的呀!

正:从刚才反方引用的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向导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会见死不救的,对吧?那又怎么解释向导刚开始不愿意去救第一只海龟呢?这是不是只能说明向导对这一切早已了然于胸了?

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对方的话反驳对方,了不起!是啊,后来救海龟疲于奔命,刚开始为什么视而不见,这该作何解释呢?

反:我倒认为,正是因为向导不知道后果,才有这紧张的营救行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向导还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向导早知道还会这样追悔莫及吗?

师:追悔莫及,这位同学把课文读透了,都读到向导心里去了。说得太对了,如果知道还会这样吗?

正:可是如果不知道,刚开始见侦察兵幼龟遇险,也应该和大家一样焦急呀?他一开始应该明白是不能去救侦察兵幼龟的!

反:可是后来向导的行动和语言表明,向导是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的!

师:看来意见要统一了,向导开始知道侦察兵海龟是不应该救的,救了以后也没有估计到后果会这么严重!我们再看看向导是什么人?

正:生物学家。

反:我知道了,生物学家应该对海龟生活习性比较熟悉,所以知道自然的规律,不能去救。

正:他观察这种现象比较多,知道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不能去破坏,所以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反:可能他也不知道救了有什么后果,只是知道不能去救!

正:他知道不能救,却没有想到救了一只海龟,却伤害了那么多海龟!

……

我想:这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不也是遵循了“自然之道”吗?

阅读教学需要老师因势利导。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契机,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本教学环节,教师敏锐地抓住了两个学生争论的焦点——向导在事前知不知道这一后果。并围绕这一矛盾焦点展开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恰当地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使得阅读变得水到渠成。本节课上辩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接触语文学习材料,进行语文阅读实践”。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为了辩论,学生不知不觉地陷入教师设置的“阅读之彀”。学生争先恐后地读着,专心致志地读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督促,甚至连提出的读书要求都显得多余。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创造和敏锐抓住容易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契机,因势利导,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推波助澜。《卡尔·威特的教育II》一书认为一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完全都是成就感给他们的力量。同样,成就感也是后续阅读的最大动力。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发表阅读观点后总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了肯定,“说得有理有据”“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样想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读得太好了,都读到向导心里去了!”这样不仅让发言一方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反方不服输的欲望。这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深入了!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指明方向。作为阅读课首要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展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思考。然而,有时我们的课堂上的对话常会偏离方向,尤其是争论时,容易出现脱离文本的现象。再加上小学生思维跳跃性强,就会出现胡乱猜测,胡搅蛮缠,为辩论是非而争持不下的现象。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鼓励当中,还应恰当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争辩偏离文本时,教师要通过引导,把学生拉回文本,紧紧依托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再深入的二次、三次对话。这样,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怎样赢得辩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怎样品词品句,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情感,体会作者写法,感受语文的美妙。于是课堂上我常说“你这样认为有依据吗?”“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以保证阅读教学的有实效,不变质。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把握价值取向。在课改之初我们曾经为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对学生提出“乌鸦很聪明”这一观点是否应该肯定而争论。现在我们更应该明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课标语)在辩论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小插曲:

反:知道了结果还那样,这向导也太残忍了吧?

正:他或许正是要用这血的教训来警示这些无知的游客。

反:那可是成百上千条生命啊!向导忍心吗?

正:所以他追悔莫及!

这时,为了赢得辩论,学生加入了自己的联想和解读。但正方这样解读向导,显然有悖于编者选编本文的意图,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不利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必须敬畏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我们必须在学生心底埋下“敬畏生命”的种子。于是老师这样引导:

师:现在同学们读得更深入了,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来仔细看看课文,想到究竟是不是要用千百条小海龟的生命来警示这些游客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他预期的结果出现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反:他会幸灾乐祸。

正:他会说:“怎么样,早告诉你们不要救那只小海龟,现在好了吧?都怪你们!”

师:向导这样做了吗?没有,他说的是:“如果不是我们,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我们包括谁?他的紧张、着急、悲叹说明了什么?

生:这里的我们包括向导、游客!

生:向导很自责!向导想到的是自己应该承担责任!

生:他打心底不愿这些海龟受到伤害!

生:向导勇于承担责任,没有推卸责任!

师:是啊,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人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不能拿生命做赌注,不管这生命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也不管这生命是人类的还是生物的!我们要敬畏生命、要勇于承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受到生命的教育,还受到了责任心的渗透熏陶。我们的学生是可爱的也是可塑的,他们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我们教师就应该是护河的堤岸,让学生自由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就像蓬勃向上的小树苗,我们应该是精心护理的园丁,适当修剪旁枝余叶,使他们茁壮成长为祖国之栋梁。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教学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平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习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习,并能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习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平平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平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从碧澄澄的天空,摸到潮湿的衣角,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深夜醒来,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6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第23课。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因此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我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为经线,前后联系,从“我们愚在哪里”,“我们蠢在哪里”进行教学;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探究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我是——,我想对——说——”的形式练笔,超越文本,读出思考。教学目标:

1、认识“媚”一个生字,会写“孵、颓”等8个生字;掌握“得”;理解“颓唐、愚不可及”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自然按规律办事。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课前预习:

1、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太平洋绿龟和嘲鹰、鲣鸟的体型、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出“道”

1、师:同学们,今儿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教师绘声绘色讲《拔苗助长》的故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啊,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就没有收成啦!)

2、揭题,引“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这个故事相似的一篇文章——《自然之道》(板书)相信这个故事会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齐读课题,思考提问:你对课题怎么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字词训练,积累运用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用手指告诉老师,你读了几遍课文。很好,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第一组:沙滩 幼龟 嘲鸫 海鸥 棒球帽

师:看,谁会读这组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仔细。抽一生读词语。出示第二组: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不前 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 结队而出 出示第三组:用尖嘴啄 企图 颓丧 饱餐一顿 响彻云霄 出示第四组:焦急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蠢事 气喘吁吁 ①抽读。②同桌对读,你读一个词我读一个词,不会读的教一下,看哪一桌最认真。③齐读。师:瞧,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的生字,哪些地方特别容易搞错,你想提醒同学们的。拿出纸,把你认为自己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上几遍。

2、抓关键词,练说主要内容 词语读得不错,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生1:课文写了我们自作聪明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数十只幼龟的故事。师:从你的回答中,让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可是故事的经过却不太清楚。生2:课文写了我们自作聪明救了一只幼龟后,让巢穴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它们争先恐后地鱼贯而出,引来许多食肉鸟,最后害了数十只幼龟的故事。师:短短的几句话,就让我们明白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真了不起。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段意(指名说说段意:“我们”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讨论段意(指名说说段意:交代幼龟离巢入海稍不留心就会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美食。)

5、重点理解: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句子)太平洋绿龟的体重一般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左右”、“一般”带点)

6、指名读句子

7、讨论带点词义对表达意思的作用(全班讨论,指名说一说。)

8、教师讲解:带点的词语能够保证——意思表达的准确性!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两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5)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特别后悔。(后悔不已)

(6)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2、这儿,最容易错的字是“贯”中间是斜竖。“愚”字的一竖贯穿下来。把自己容易错的字再书写一遍。

生订正写错的字

3、(出示一段内容)选择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

(这是第二课时,经过了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对文章大意已有大致了解。这样设计既检查了字词的掌握情况,又由词到段,检查他们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为下面学习新课打下基础,同时引发阅读期待。)

二、切自体察,揣摩“自然之道”

1、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我们”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评价,是哪个词呢?

(预设答案)生:“愚不可及”。

2、换位为游客,找出愚不可及之处。(预设学生将找出如下句子)

1、“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课件出示该句)引导学生抓住“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等重点词来分析这只龟就是侦察龟啊,而“我们”却干预它的侦察行动,真是愚不可及。

2、“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该句)引导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透过向导的态度揣摩向导知道这是自然之道,不应予以干涉,而“我们”却不相信,太不信任向导了,真是愚不可及啊!

3、换位为向导,揣摩向导说这句话时的心理活动。

4、情景再现

课件出示幼龟侦察图。师生分别扮演向导和游客,再现当时情景。(设计目的:设身处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角色,感同身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了解向导怎么做。

找出句子——“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 引导抓住“既不情愿”体会向导的无奈。

三、直面惨状,感同“自然之道”

1、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令人震惊的事?画出相关句子。

由于得到错误信息,许许多多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2 换位为幼龟,揣摩幼龟当时心理。(这一环节的设计与下文故事的发展却往截然不同的方向形成对比,从而更突显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悲剧性。)接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拿出笔把想象写下来,最好能用上你积累的四字词语。4 推演自然情境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鹰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 多么惨烈的一幕啊,该怎么读?(指名读)这一幕本来是不该发生的,可是现在却成了这样。此刻,我们终于明白—— 生齐答: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课件出示该句)

引导分析去掉“愚不可及”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而体会文章用词准确的重要。救了一只龟,却害了一群龟!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学生读第七、八自然段,找出向导和“我们”抢救幼龟的句子。并引导从变红词语体会“我们”抢救幼龟的尽心竭力,感受人物内心的无比懊悔。

四、换位体验,深悟“自然之道”

1、哪一句写出了向导的自责呢?

课件出示句子: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2、“悲叹”换成“感叹”行吗?为什么?

3、说说向导悲叹时在想什么?

4、读出向导的无限悲叹。

5、以“我是——,我想对——说——”的形式,替在场的人说说心里话。

6、带着深深的感触读末段。

五、拓展延伸,内化“自然之道”

1、生活中,你们是否见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 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揠苗助长》的故事、《狼和鹿的故事》等。)

2、课件出示图片资料——违背自然之道:荒漠化,泥石流;遵循自然之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3、比较图片,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中心意思是:我们要认识自然之道,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这样就能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也会为我们服务;反之,则破坏大自然,人类亦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总结: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出示课件)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因为只有(再次出示课件)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

5、再读末段。

六、布置作业

1、给家人讲讲《自然之道》的故事。

2、写一份遵循自然之道,保护自然环境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游人:焦急——震惊——懊悔

补救——遵循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7

嘿嘿,废话几句先。

下面是我的设想,纯粹粗浅的想法:

1、师:读到第5自然段,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之道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还要写6、7、8自然段呢?

生:这三个自然段写了我们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

生:这三个自然段写了我们后悔的心情。

生:这里写了我们痛苦的感受。

2、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品味作者那份复杂的情感。

生读课文。

3、师:咱们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场面?

生:那么多的幼龟,凶猛的鸟儿随口一啄就是一只,太危险了。

生:成百上千只幼龟啊,单靠我们9个人如何救得过来呢?好多的幼龟成了鸟儿们的美餐。

生:我注意到了无遮无拦这个词语,我想,那些幼龟真是很弱小,没有一点保护自己的能力。

4、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有什么感受,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生:我找到了“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生:我找到了“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5、师: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同学们,想想,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生:我们帮助了一只幼龟,却害了一大群幼龟。

生:我们一相情愿的自以为是的帮助,却在大大的伤害。

6、师:我的同伴的话会怎么说呢?

出示:“天啊!”我听见同伴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生:痛心的说。

生:后悔的说。

生:难过的说。

随机请学生练读。

7、师:我们还做了些什么呢?

生:救幼龟,补救幼龟。

师:带着忏悔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第7自然段,一起和同伴们救救面临着巨大危险的幼龟们吧!

生齐读课文。

8、师:(感情引读)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着。此时此刻,我们在想些什么?

生:大自然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好心不一定做的是好事啊!

生:我们太自以为是了。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才能与大自然更好的相处。

9、师:是的。(引读)我们的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生: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0、师:这悲叹里包含了深深的──?

生:自责。

生:后悔。

生:难受。

《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篇8

《自然之道》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当教学向导极不情愿地救小海龟时,我说:“同学们,你们同意向导的做法吗?”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同意向导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龟,它就会被嘲鸫吃掉,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啊!”

生2马上反驳:“小海龟不会被嘲鸫吃掉,因为第三自然段说它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它是个侦察兵。”

生3:“它是个侦察兵只是作者的猜测。”

我马上引导学生抓词:“你从哪看出这是作者的猜测?”

生3:“从‘似乎’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4:“第二自然段说太平洋绿龟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就要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海龟在长时间的生活里,肯定会想出一些办法来对付食肉鸟的。”

生5:“下面的课文已经写了‘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就说明向导做的不对了”。

无形中学生已经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了。

还有的学生不服气:“既然这么做是错的,向导为什么还救海龟?”

此时已经不用我点名,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解释:“因为面对的是我们的焦急、责怪,不能见死不救。”

“也许他是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向导,他怕我们回去以后和别人说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

争论已经到了高潮,看到大多数同学已经同意向导的做法不对,我因势利导:“同学们,向导的做法不对,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淡淡的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那么在这里自然之道指地是什么呢?”

学生马上回答说是太平洋绿龟有保护自己的方法,教学难点由此得以突破。

有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这一设计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之中,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灵性、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提供了一个时空。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9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四年级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图片、资料等。

教学课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自然之道》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和一个生物学家的向导到加拉巴哥岛旅游,他们不顾向导劝阻,要求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导致许多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后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对此,“我们”很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教学本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2)教学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3、想象体验法:发挥想象,体会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1、从百度中搜索关于幼龟,食肉鸟的图片,做成课件。

2、课前让学查找资料,了解太平洋绿龟的生活习性。

3、搜集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和案例。(百度搜索)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导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又是什么呢?(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并齐读课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绿龟的生活习性。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对照文中的拼音或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明确新词的意思。不

明白的也可以请教同位或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3、教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确,对于难读或易错的读音进行指导。

4、再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5、每人一句话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出读的不准的地方,读完后再

进行订正。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质疑。

1、指导学生用“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你有不明白的问题吗?(简单问题直接找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讨论时用)

3、针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然后逐一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五、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自读课文,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把你的感悟体会与同位或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3、班内交流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看图感受幼龟被食肉鸟吃食的悲惨场景)

4、讨论: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明确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意义)

六、课堂小结:

1、今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遵循自然之道?

2、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课堂小练笔: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写完后班内交流。

1.假如你是一只太平洋绿龟,当探路的侦察兵没有返回龟巢时,你些时的心情怎样,你会想些什么?

2.假如你是龟群中的一个,当那么多的食肉鸟来袭时,你又会想什么做什么?

3.假如你是游客中的一员,面对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听着空中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此时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八、课外延伸:读《揠苗助长》的故事,读后按照“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九、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案例还有哪些?

十、作业超市:

1、读其他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文章,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如《鹿和狼的故事》等。

2、学习了《自然之道》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幼龟受到伤害

9、自然之道(违背)禾苗枯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文中的情感,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幼龟的心情变化。在感悟的过程中理解自然之道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最后的练笔,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了进行写作练习,他们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感人,表达了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在交流的时候教室内的掌声不断,可见同学们的心已经与课文的内容融为一体了。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10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导入:同学们都还记得《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吧,谁能说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的确,庄稼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一旦违背了,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就是“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2、释题:齐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思考、汇报)

3、教师总结: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道理。那么,今天我们要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并指出其中不理解的词语。

(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理解。(可以小组交流)

(四)汇报:

1、交流词语的意思。

2、形象表演: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 气喘吁吁

(五)指名逐段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小组交流。

2、汇报。

3、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归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真是“愚不可及”啊!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本课练习册一、二题。

自然之道 第一课时

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关于六年级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受等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课件出示几个词语,学生看三秒钟,出示空白屏,问:你记住了几个词语?说说看。

2、表扬记住四个以上词语的学生,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学习。

3、选词填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学习3、4自然段,体会情势危急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什么呢?请大家自读3、4自然段,谈心情。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体会重点词句。

A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B 谁来读一读?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C 同学们,小幼龟的“出”是为了什么?“止”呢?

(2出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紧紧地揪住了你的心?

师相机朗读指导:

2、面对如此紧张,揪心的一幕,假如你就在现场,善良的孩子们,你准备怎么做?

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要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引读:诚然,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弱肉强食,但孩子们,当我们真真切切目睹这紧张、扣人心弦的场面时,(引读)“突然„„把它拉到沙滩上来。”这毕竟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啊,向导却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引读)“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面对如此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甚至有些冷酷无情的向导,我们想对他发出怎样的呼喊?

4、在大家苦苦哀求之下,左右为难的向导只好“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见到嘴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停顿)

三、学习5---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

1、默读5---8自然段,找出令我们震惊的场面

2、汇报交流:

出示: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引读: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3、理解: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引读该句。

(2)、你们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写下的这句话呢?(3)、小练笔:面对如此惨淡的一幕,向导心里想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写一写吧。

(4)、串读: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生读第3句),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生再读第3句);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不一会,生读第4句);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生读第4句)

(5)体会向导的悲叹

(出示: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学生齐读,读出向导的悲叹,体会蓝色词语的作用。

课件出示对比句: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指名读,结合向导的悲叹,说说“我们”错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龟群遭遇灭顶之灾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我们”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忽视了动物界本身的规则。

四、拓展延伸,内化自然之“道”。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2、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或听说过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的事例?小组讨论交流: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

(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推荐阅读:《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焦急 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悔恨 发出悲叹

自然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①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②悬疑读文: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自主识字。

a.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如,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b.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c.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读课文。

a.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b.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①自主探读: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②心声吐露:

a.与同桌相互交流;

b.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①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a.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b.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c.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a.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b.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③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

a.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①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②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③学生分组行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结合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

9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12

玉山小学教师

罗会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旅游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愚 蠢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等词语。

3、复述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从文中得到遵循大自然规律做事的启示,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释题:课题中“自然”这个词好懂,指的就是“大自然” ;但是“道” 字不大好懂,这个“道”字在字典里有如下解释:(1)道路;(2)技术;(3)规律,你认为“自然之道”的“道”应该作第几种解释。所谓“自然之道”,意思就是——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4段,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8段,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4、出示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幼yòu

滩tān

侦zhēn

嘲cháo

啄zhuó

企qǐ

愚yú

蠢chǔn

返fǎn

拦lán

鸥ōu

帽mào

吁xū

彻châ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6、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愚蠢

补救

返回企图

踌躇不前

情愿海鸥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争先恐后

气喘吁吁

欲出又止

响彻云霄

7、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读准、读顺的情况。

8、教师过渡:这个反映自然规律的故事,很精彩,也很深刻。文章很长,但其实只写了三个一: 一个目的、一种动物、一件蠢事。以三个小标题领起,训练学生表达。

(1)谁能具体说一说这“一个目的”?

(2)谁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一种动物?(出示图片,拎出列数字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请几位同学以时间的推移为序,来复述这一件蠢事: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 ……不一会儿……

9、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简缩课文内容,并笔记: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 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目的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上岛之后,我们却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0、读课文,思考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以及从课文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11、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12、师小结

(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幼

帽 ;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

(2)形近字组词练习:

幼()

滩()

嘲()

啄()

幻()

摊()

潮()

琢()

返()

拦()

鸥()

彻()

扳()

栏()

殴()

砌()吁()

呼()

板书设计:

上一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下一篇:停产整改复产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