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范措施(共8篇)
为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工作的领导,确保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快速、协调、有序地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师生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预防处置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我区或涉及我区的严重自然灾害及与之相关的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类包含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校园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应急事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管理
1.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⑴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⑵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山坡、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⑶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⑷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2.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⑴学校在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⑵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1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⑶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⑷任何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局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3.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⑴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应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⑵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好事件发生情况,确保师生的安全。
4.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学校一把手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自然灾害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防汛处置办法
1.当风力达8级以上,日雨量达50.1毫米(暴雨)以上或气象等有关部门发布暴雨将达起始标准后,各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及负责人必须到位,加强值班,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在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和报告制度,做好防汛值班记录,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值班领导和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或灾情,及时下达临时紧急处置指令,并迅速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领导汇报。
2.当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时,学校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全部到位。及时向各学校、年段、班级、教学点通知防汛信息,通报风情、水情、雨情。各学校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值班,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防汛应急措施,组建各类防汛抢险队伍,落实抢险物资。
3.当暴雨袭击或市有关部门发布紧急警报时,学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召开防汛紧急会议或立即通过局域网进行紧急部署。各学校要把防汛工作作为压倒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按防汛指挥网络形成指挥体系,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按各自的职责进入指挥岗位。暴雨和洪水过后,要及时对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4.遇暴雨突发性灾害天气时,学校总务部门要迅速组织人员及时检查疏通排水,做到排水畅通;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学校易倒塌、易滑坡、易积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报告灾情,监督学校有关人员到位、到岗,确保学校排涝设施全过程、满负荷运转,必要时及时组织足够的临时排涝设施进行强排。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5.当遇到暴风雨袭击时,学校应及时把校舍倒塌、师生受伤情况在第一时间报告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由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向上级报告,并立即报告教育局,及时查明是否有人员被困,如发现人员被困,要火速组织营救,并做好伤员的抢救工作,转移和安置师生。各校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落实安全工作的责任制。要特别注意预防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制定各项汛期安全工作措施和应急预案。各校要根据校内的特点,立即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凡有安全隐患的,要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课。必要时要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汛期期间严禁各校组织学生外出及重大活动。各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汛期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一旦发生汛情,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根据灾情,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做好抢救、转移和安置受灾师生工作。
预防雷电方法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预防地震办法
一、预防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抗震救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体师生对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在得到预警预报或突发地震后,迅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饮水、抢险设备等物资。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学校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救灾工作,要把确保师生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临震预(警)报后,教育系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进入防震应急临战状态,依法向全系统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本系统各项防震工作。
2.各学校(单位)接到有关消息和警报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3.派出专人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抗震救灾顺利进行。
4.加强各类值班值勤,坚持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畅通,以便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5.协助地震宣传、新闻等部门,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教育师生员工不信谣、不传谣,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抗震救灾物资准备。
7.必要时组织好师生员工有序疏散。
三、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教育系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相关工作组进入抗震救灾工作紧急状态,听候市政府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根据灾害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做好随时赶赴灾区学校的一切准备。
2.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单位集结待命,在上级和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迅速组织本校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组织排查次生灾害危险或威胁,防止震后次生灾害发生。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3.各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迅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校的受灾情况(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情况、学校师生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等情况),及时汇集信息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汇报。
4.各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要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一、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
中国最广阔的区域是农村, 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对农村雷电的防范预警严重不足, 因此农村是往往成为雷电灾害防御的薄弱区。同时不少农村地区的自建房往往都是“三无产品”:无防雷装置、无施工图纸、施工方无施工资质。因此这便给雷电灾害的防御带来了诸多不利。近两年, 我国农村遭受的雷电灾害成上升趋势, 房屋损坏频频出现, 人身伤亡时有发生。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 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村之所以成为雷电灾害的多发区,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兄弟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决定的。农民的日常生产多在田间进行, 甚至多在一些山坡、湖泊、水塘附件进行, 这些地方一般容易发生雷击现象。加之这些地带往往比较开阔, 缺少避雨场所。人们往往在树下避雨, 从而增加了雷击概率。
(二) 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防雷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自建房对没有加装防雷装置, 同时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往往不合格。人们往往通过架设天线收看电视, 这便给雷电灾害的发生留下了巨大隐患。雷电通过天线进入屋内, 一旦电线着火, 火灾会快速蔓延。轻则造成家电损坏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在广大的中小学防雷装置往往严重不足, 学生上课时, 一旦发生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三) 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由于各种原因广大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人们在遇到雷雨天气时, 常常把大树、亭子当作避雨的场所, 而不知道大树、亭子更容易被雷击中, 从而酿成悲剧。在野外遭遇雷雨天气时, 不要慌张。要采用一定的措施。
(四) 部分企业及农民防御雷电灾害意识不强
社会上存在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不愿意接受防雷设计审查和质量检测有意逃避管理。广大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意识, 封建思想严重, 出现雷击现象时往往都不愿声张隐瞒事实。绝大部分农民存在不会被雷击的侥幸心理, 不懂得雷电灾害的自我防范。很多人在雷雨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知道跑赶快找个避雨的场所, 而往往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总之企业的无知加上农民的侥幸心理以及防雷意识的薄弱往往成为雷电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民自住房防雷安全还没有纳入防雷安全行政审批管理, 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工作也无法深入到位。
三、农村雷电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 城市防雷工作已见成效。而广大农村防雷工作依然薄弱。加强农村防雷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农民的防雷意识, 做好一些常识的宣传工作,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下面就农村的防雷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思想认识
眼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农村防雷工作也应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中来。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 各级部门应高度关注农村的雷电防御工作, 切实加强农村雷电防御管理, 认真落实防雷措施, 有效减轻农村雷电灾害。只有雷电防御工作宣传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科学防雷, 落实雷电防御的安全措施, 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 要加大教育力度, 普及防雷知识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是当前防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受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条件的制约, 广大农村防雷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各级部门包括气象、安监等应密切配合, 积极引导, 切实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知识点的宣传。做到落得实处, 不留花架子, 不留死角。近年来, 由于相关雷电防御法律法规的出台, 我国的雷电防御工作正不断开展, 在各级部门的关怀下, 我国气象管理队伍的建设日趋壮大。通过气象、安监部门多种形式的宣传, 特别是通过实行千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电影”进社区活动, 广大市民多多少少的接受了一些防雷知识, 起到了显著成效。
(三) 要加大管理力度, 落实预防措施
首先是要不断的推进农村建 (构) 筑物防雷装置建设的规范性。想要在根本上解决防雷的安全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将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扩展到乡村小镇等偏远的山区, 严谨的为各个乡镇企业厂房以及广大的农户的房屋防雷装置进行认真的审批、核实以及对施工的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检测。其次是要依据相关的规范针对防雷装置定期的进行的检测体系, 要将防雷重点单位的安全隐患检测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实时的检测农村企业厂房、车间防雷装置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保证装置安全有效, 认真的做好防雷工作;最后就是要积极的将农村防雷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连接在一起, 尤其是像新农村建设、企业建设、乡镇农民住房的防雷安全设计划归到农村住宅建设的监管工作需要相互的联系。
(四) 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外出的人员尽量的在收到雷电的天气预报打消外出的念头, 尽可能的不到室外去, 尽量住在避雷设施比较好的室内。对于常在户外的工作者或者是农地里面进行生产活动之前就要留心这些日子的天气情况, 在雷雨到来之前应撤回到安全地带, 尽量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五) 户外人员注意及时防御
进入“三夏”农忙时节, 农民在田间活动的频率增高, 在雷电交加时, 如果感到头发有刺痛感或头发竖起, 这就是雷电将至的征兆, 农民要是正在劳作的话就务必要找个空旷的田地马上蹲下, 穿上雨衣避免淋湿衣服, 不要去撑带金属杆的雨伞, 要马上丢弃干活用的金属工具, 还要摘下身上的一切金属物。
(六) 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
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主要是想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采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像广大的农民进行雷电灾害信息的宣传, 使得农民能够做好灾害来临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家武.浅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李国晋.农村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灾害学涉及的学科较广,其中一门“未来灾害学”又显得与众不同。相比于传统的自然灾害学,未来灾害学并不研究灾害本身,而更注重灾害发生的趋向性及相关灾难的规避及防范。如研究自然界中太阳黑子运动引发的干旱,月球运转变化引发潮汐异常等等,或者研究人类工程如矿井工程引发的地震、石油运输引发的石油泄漏和污染等。
我的导师徐教授是一位从事多年长江流域水利工程未来灾害的研究者。为了研究人类的工程可能会对未来环境造成的灾害,我们在徐教授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对长江水域的水利工程进行了一次考察。
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早已有专家预测河流携带的泥沙会被大量截住。来到三峡,我们进行了推移质输沙率的测验,目的是研究泥沙到底会被拦河坝截住多少。我们将推移质采样器放置在河床上进行样品采集,通过多次采集后再将样品进行测试和计算。实验后的数据显示,长江三峡的围堰工程使河床推移质输沙率减少了40%左后。由于围堰工程的周围也存在大量泥沙堆积的现象,因此我们大胆推测,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使下游的输送量减少了40%以上。
大量的泥沙减少除了会使土地资源严重丧失之外,对于处于入海口的一些城市,例如上海,还很有可能造成地面下沉的现象。另外我们还观察到,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大坝蓄水以及雨季的水位调整引发的山体滑坡,也严重损害了庙河村等地区的地质结构。导师告诉我们,三峡工程对于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都很有意义,但带来的其他风险也不可小觑,如何科学地预测和规避这些风险,就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方向。
回校后,我又开始了进一步研究。很快发现,人类的工程建设确实会影响到各种环境因子间的平衡状态,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比如,1979年埃及在尼罗河上建起的阿斯旺大坝,虽然它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廉价的清洁能源,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防范措施,数十年后尼罗河三角洲开始退化,滋生了血吸虫病等严重的传染病,埃及人引以为豪的沙丁鱼市场逐渐消失,土地也发生了盐碱化。看来,只有事先通过科学的灾害防范工作减少工程带来的弊端,才能最大程度地使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
接着,我从人类土木工程灾害产生的机理,如选址、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出发,对三峡工程中的各项因素开始了进一步研究,并建立了模型来模拟长江推移质输沙率减少后,对于下游城市的影响机理,以此论证我的一些猜想。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又开始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防范方法,比如研究如何在工程启动前用电脑程序模拟来推断工程在后期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工程建设提出改进措施或生态警告。在一步步的深入研究中,我对这门学科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预报,近段时间我县将以阴雨、低温天气为主,今年是近几年来最寒冷的冬天,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学校资产损失,根据国家有关预防自然灾害的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学校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预防自然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快速有效开展工作。学校预防自然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付林元
副组长:吴济平、张建华
组 员:辛小兵、马卓亚、邱燕萍、李卫兵、刘晓英、林华林、江玲玲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烟囱、电线、树木等建筑定期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五、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学校在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应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经2017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准备、灾害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冰雹、雪、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第四条 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应当在党委领导下,遵循以防为主、防抗救并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群众自救、社会帮扶的原则。
第五条 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为本级人民政府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组织、动员本辖区居民开展自然灾害自救互救活动。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并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资金及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自然灾害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
第七条 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资金应当用于下列事项:
(一)救灾物资储备库、避灾场所、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及维护等;
(二)救灾物资采购、储备和调运等;
(三)灾害应急救助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
(四)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生活困难救助;
(五)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向受灾人员发放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应当采取通过银行账户直接拨付等社会化方式发放。
第八条 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站等媒体应当加强与减灾委员会合作,无偿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公益宣传,及时播报自然灾害预警、应急避灾场所和救灾工作动态等相关信息。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卫生医疗机构、专业救援队伍的作用。
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有序参与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第十条 对在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防范与应急准备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灾害风险,编制中长期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
城乡规划及重大项目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防灾减灾标准和要求。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和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并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装备。
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所、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灾害灾情评估、灾害风险调查、防灾减灾研讨和宣传教育服务等活动。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气象、地震等部门应当建立自然灾害信息员制度。
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自然灾害信息员,负责协助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下列工作:
(一)接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
(二)收集报告灾害灾情信息;
(三)协助群众紧急转移和灾害应急救助;
(四)参与避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防灾减灾宣传。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危险源、隐患区域进行排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对灾害危险源及时进行治理;对处于危险区域的居民及时组织避险转移;对居住在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住户,按计划实施搬迁改造。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建筑设施,设立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必要的避灾应急生活、管理设施,并向社会公布。
自然灾害避灾点管理规范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根据救助工作实际及时修订完善,每3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村(居)民委员会应急预案应当包含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内容。灾害多发易发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制定全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品种、标准、规模。
救灾物资供应商应当确保救灾物资质量,不得提供假冒伪劣和过期商品。
第十八条 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农户参保”的原则,建立农村住房和公众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灾害风险转移机制,积极推行政府财政支持的巨灾保险制度。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参加自然灾害商业保险。
保险机构应当规范保险理赔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受灾群众及时获得理赔。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减灾委员会应当统筹安排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到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家庭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演练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学校的安全教育基础内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气象、地震等灾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将预警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向灾害可能发生地的人民政府通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落实响应措施。
第三章 灾害救助
第二十一条 灾害发生后,灾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灾害管理规定,做好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上报工作,严禁迟报、瞒报、漏报和谎报。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灾害管理部门可以逐级或者直接上报省人民政府。灾情稳定前,灾害管理部门应当每日逐级续报灾情。
灾情稳定后,各级减灾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开展灾情会商和评估核定工作。
有关人民政府或者授权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适时向社会发布灾情信息和救灾工作动态。
第二十二条 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情,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组织开展生产自救。
民政部门负责保障受灾人员应急期间的食品、饮水、衣被、临时住所等基本生活需求,做好受灾人员及遇难人员家属的抚慰和疏导工作。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组织因灾伤病救治和受灾地区卫生防疫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及铁路、民航等有关单位应当保障救灾应急物资优先通行。经省人民政府或者省减灾委员会批准执行应急救灾任务的车辆,在经过收费公路时,应当予以免费通行。
受灾地区减灾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救助措施。
第二十三条 应急救助期间,救灾物资不能满足应急救助需要的,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采取紧急采购的方式就近直接采购。
第二十四条 灾情稳定后,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受灾困难人员家庭、灾害损失以及自救能力等情况,制定过渡期生活救助和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工作方案,编制救助名册,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因灾造成房屋倒塌或者严重损坏需要重建的受灾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为其提供过渡期生活救助,具体救助对象和救助期限由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认。
第二十六条 因灾造成冬春期间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为其提供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具体救助对象按照以下程序认定:
(一)受灾人员以家庭为单位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特殊原因不能申请的,由村(居)民小组提名;
(二)由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民代表组成民主评议小组,对受灾人员受灾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民主评议;
(三)经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进行张榜公示。无异议或经民主评议认为异议不成立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将有关意见和材料提交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四)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接到申请救助材料后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按照分类施救、重点救助的原则,确定救助对象,并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五)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上报后,应当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抽查核实,并根据核实结果予以审批。
对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受灾人员可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救助或者投诉。
第二十七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做好灾害救助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按程序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受灾人员提供低保、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制度及救灾捐赠导向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发生特别重大等级自然灾害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发布捐赠公告,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救灾捐赠款物的数量、使用等情况应当依法及时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恢复重建
第二十九条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坚持安全、适用、环保、节约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因地制宜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重点支持受灾地区的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等恢复重建。
受灾地区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民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农业、财政、发展改革、经信、水利、林业、工商、税务、审计、质监、交通运输、电力、新闻出版广电、通信等部门组成的灾后重建工作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恢复重建工作。
第三十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优惠和扶持政策。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因灾倒损住房灾后重建工作监督指导。
集中重建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县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应当配合支持。
分散重建由重建户根据规划和有关要求自行组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给予协助。
第三十一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立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根据灾害损失程度及范围,组织开展市、县(区)人民政府间的对口支援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国土资源、住建、农业等部门,在灾害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核查住房倒损情况,逐户登记造册。
第三十三条 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对象,应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住建部门认定;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搬迁重建对象,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住建部门认定。上述认定的具体程序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应当与生态修复、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相衔接。
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选址应当符合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可能发生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分洪区、易涝低洼地、行洪道周边等自然灾害隐患区。
鼓励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对象选择集中重建或者购买城镇住宅,允许分散重建。恢复重建的房屋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
异地搬迁重建户搬离因灾倒损住房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拆除灾毁住房,并依法复垦和利用旧宅基地。
第三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住建部门应当无偿提供集中重建房屋设计图纸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服务,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第三十六条 集中重建房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在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之日起30日内组织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县级人民政府住建、民政、国土资源、财政、监察、农业(扶贫)等部门共同参与验收。
第三十七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下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一)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二)供排水等市政设施;
(三)农田及水利设施;
(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五)农业、工业恢复生产;
(六)其他灾后恢复重建事项。
对前款规定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当制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恢复重建责任单位和时间要求,及时核实灾害损失,制定并落实恢复重建优惠和扶持政策。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迟报、谎报、瞒报自然灾害损失情况,造成后果的;
(二)未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或者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
(三)截留、挪用、私分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
(四)不及时归还征用的财产,或者不按照规定给予补偿的;
(五)未及时发布突发自然灾害警报、采取预警措施,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
(六)未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或者落实响应措施的;
(七)未按照政府采购规定采购救灾物资的;
(八)未按照规定储备、发放、分配、调拨和使用救灾款物的;
(九)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规定致使防灾减灾工程设施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影响防灾减灾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自然灾害发生和救助期间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货居奇、哄抬价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核事故应急等突发事件的生活救助工作,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根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备应急通信工作要点和西南区应急通信工作会议安排,定于209月21日进行西南地区应急通信演练。摸拟受灾现场设在贵州开阳。演练的重点是检验应急机动通信人员、设备在西南地区出现自然灾害,造成通信全阻后对指挥通信的保障能力;检验应急电力保障能力。
通过演练,进一步交流西南区在应急通信管理上的创新经验和设备上的革新经验。
云南、贵州、四川、西藏自治区、重庆市电信公司应急通信保障相关部门参加演练。
二、演练场景设置
本次演练是设想西南某地遭遇洪涝灾害,当地电信机房配电室被水淹,通信机房因电力保障原因(市电中断、蓄电池电池放完)导致通信中断,应急抢险队伍携应急通信设备、应急供电设备紧急赶赴现场,提供抢险救灾现场指挥通信保障,开通应急电力设备恢复通信设备供电;通过卫星将抢险现场图像、数据等多通信业务传送到抢险指挥部,及时反映受灾现场信息,完成指挥通信保障任务。
演练的全过程分为便携式电力设备开通、VSAT开通视频互动、海事卫星会晤3个科目。
三、演练组织机构:
1、为保证演练顺利进行,强化指挥协调能力,设立演练领导小组:
组长:王炳华
成员:潘海涛、孙小勇、程众戟、曹阳、黄大九、王永权
2、演练组织机构:
演练总指挥:王炳华
演练现场指挥:潘海涛
四、演练时间和地点:
1、演练时间:年9月21日
2、主演练场:贵州开阳县
3、分演练场:四川眉山
五、参演单位及出动设备
1、参演单位:
四川省电信公司所属四川机动通信局
重庆市电信公司所属机动通信局
云南省电信公司所属应急通信队
贵州省电信公司所属机动通信队
西藏自治区电信公司所属无线战备中心
2、各参演单位出动设备:
⑴、四川机动局:转播车(带摄像机)、VSAT指挥车、60KW电源车(开通)、PHS基站车(展示)、生活车(展示)、应急运输车(装载分体式开关电源、5KW小油机5台、冲锋舟)、开道车(2辆)
⑵、重庆:海事卫星(2台)、230KW电源车(展示)、1000线(展示)
⑶、贵州:VSAT车(2辆)、PHS基站车(展示)、指挥车
⑷、云南:VSAT车(1辆)、海事卫星(2台)
⑸、西藏:海事卫星(1台)
六、演练程序
1、演练现场指挥介绍来宾情况。
2、中国电信贵州公司介绍本次参演设备、演练方案。
3、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
4、演练结束,领导总结讲话。
5、来宾现场观摩。
七、演练科目及具体实施方案:
1、科目1:视频部分:
转播车和VSAT开通视频部分。转播车现场架设3个机位,从演练现场各角度拍摄演练情况,并选择一路信号送至VSAT车;VSAT开通与四川机动局眉山基地固定站的卫星链路,用于主演练场与分演练场之间的视频互动;四川机动局眉山基地架设一个摄像机位并将信号送至演练现场。
2、应急抢险队集结:队伍集结,队长报告。
报告完毕后演练现场指挥宣布演练正式开始。
3、科目2:冲锋舟携带便携式设备渡河演练
冲锋舟携分体式开关电源(或5KW小油机)渡河,到达目的.地后快速连接(或发电)为应急设备提供电力(开通后报告)。
4、科目3:VSAT和海事卫星沟通VSAT、海事卫星与分演练场沟通(开通后报告)。
1 化工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含义以及具体分类
1.1 化工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含义
对于大多数化工事故而言, 当事故发生之后, 相应的会产生许多此生危害, 从而形成一条有序的灾害链条, 不断的危害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在另一方面, 次生灾害所产生的后果会远远的超过主要灾害。在现实生活中, 通常采用的解决化工事故的行动方式为水, 利用水来进行灭火、冷却、稀释与洗消。解决化工灾害之后的废水会对事故现场以及周边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污染, 从而造成次生灾害。根据1984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里面为水污染规定了具体明确的含义:具体是指水体因为某种物质的介入, 从而引起其在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发生改变, 进而危害水的有效利用, 对人体健康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 引起水质恶化。
1.2 化工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具体分类
由于化学品是造成化工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所以对水体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化学性污染,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面:
1.2.1 无机污染物质。
其主要包含一些酸、碱以及无机盐类, 会对水体的PH值带来一些变化, 从而阻碍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有效实施。
1.2.2 无机有毒物质。
对水体带来污染的主要无机有毒物质包含重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具有长期的潜在的影响的物质,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汞、镉、铅、砷、硫等元素。
1.2.3 有机有毒物质。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卤代烃等方面。大多数都是由人工进行合成所带来的物质, 具有较高的化学物质稳定性, 比较难降解。
2 化工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特点以及相关危害
2.1 化工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特点
在对化工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通过采用水进行灭火、冷却、稀释、洗消等措施, 使其同已经泄露的化工原料、化工产品进行有效混合后从而构成消防废水, 当水在流淌的过程中极易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化工企业原料或者产品中的物质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于废水里污染因子的处置是一个难点。尤其是石油化工企业, 石油或者天然气是其主要的原料, 其中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工艺过程来生产多种石油化工产品。
2.2 化工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不合理处置化工事故所带来的大量污水, 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突发性较强。对于化工事故而言, 其水污染是产生化工事故的次生危害, 加上及时堵住化工事故阀门和泄露点需要时间排查之外, 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起的有毒以及有害的物质泄露, 从而危害了环境安全, 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和财产损失。而由于化工事故水污染所带来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甚至对群众心里产生“恐慌”的恶劣的影响。一方面水污染会对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带来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企事业单位无法正常合理的运行给人们心理带来的恐慌, 从而引起物价动荡等原因。媒体上报道的疯抢水资源现象就足以证明, 因此, 水污染事故处理不当将引发的效应是巨大的。
3 引发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的化工事故里, 引起消防废水污染的原因有许多方面, 其中有设计不足, 或者对于相关标准以及规范上的疏忽, 或者技术不配套以及管理出现漏洞等多种方面, 除了以上方面之外, 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导致污染的因素:
(1) 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对于某些利益熏心的企业, 注重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 而轻视环境保护的概念。缺乏对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发展与治污相结合的道路, 要定期投入相关的专项经费对安全技术进行有效的改造, 尤其是涉及危化品企业, 极有可能发生“跑冒滴漏”事故, 必须建立缓冲池、污水罐、油水分离池等方面, 配备消防安全等物质, 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 一遇到突发事件能积极响应, 而非等着“救火”。同时, 企业应该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教育, 避免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发生的人为事故, 并且要安全污水事故泄露等演习方案进行定期演习, 加强企业对事故处置和防范能力。
(2) 相关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相关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长效的管理制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人员缺乏, 面对与日俱增的环境监管严峻形势, 不可能对所有企业监管的面面俱到。因此客观上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隐患。通常都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启动相应应急措施和预案, 而对事故发生之前的防范工作缺乏技术、人员投入。对事故发生之前的防范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因此只有加强监管的频次和巡查力度, 才是解决的办法之一。
4 防范和减少水体及环境污染事故的几点建议
4.1 不断加强行政立法, 规范企业的行为
对于国家而言, 应该不断的加强行政立法, 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来制定强制性的, 法规性的文件, 从而对重大危险源的设施以及供水水源和水源保护区相关距离进行明确的规定与制定, 要求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以及相关国家规定。
4.2 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与合理的战术措施
可以坚持节约、节能以及环保的原则, 来对较为先进的消防技术装备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合理选择与利用, 尤其是节能型的射水器具, 要不断的提高其有效射程, 从而增加其稀释与冷却和灭火效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突发性以及严重性等方面造成了化工事故救援措施要合理与及时, 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关于化工灾害事故水污染的相关处理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这也是各个化工企业应该承担的承认。与此同时, 在化工事故状态下做好减灾以及环保工作, 是承担现代消防的历史重任。
摘要:本文详细的论述与分析了在化工灾害事故合理有效的处理废水污染的概防范措施, 同时对造成废水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与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以及减少污染的措施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化工灾害事故,防范措施,环境保护,废水污染
参考文献
[1]吴书杰.化工灾害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防范措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 13 (21) :76-78.[1]吴书杰.化工灾害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防范措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 13 (21) :76-78.
[2]公安部灭火救援专家组.关于对吉林、四川、江苏三省易造成水域污染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在事故状态下预防和减少水体污染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9, 6 (1) :46-47.[2]公安部灭火救援专家组.关于对吉林、四川、江苏三省易造成水域污染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在事故状态下预防和减少水体污染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9, 6 (1) :46-47.
[3]林盛群, 金腊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与决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8 (24) :115-117.[3]林盛群, 金腊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与决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8 (24) :115-117.
一、晚霜冻
1.表现
晚霜冻指萌芽、展叶后出现0℃以下的低温天气。这一期间葡萄刚刚萌芽、展叶,一旦遇到0℃以下的低温天气,受冻轻时,嫩叶上好象有一层白色水雾,升温后可恢复,如受冻较重,植株绿色部分开始出现水浸症状,继而失水干枯死亡。
2.应对措施
(1)不要过早出土上架。当地杏花盛开或再晚一点撤土,或者撤除防寒土后,不撤覆盖物,一周后再撤土上架。或撤除防寒土和覆盖物后不上架,葡萄枝蔓平放在葡萄沟内,然后扣“地扣”,等过了晚霜期后再上架。
(2)熏烟。在凌晨2时左右(霜冻发生前)、气温下降到2℃时点燃柴草堆(直径2m,高1m,3-4堆/亩),利用烟雾减少地面热量的辐射散发,以提高气温。
(3)葡萄沟灌水。水的热容量大,对气温变化具有调节作用,下霜前及时抢灌,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冻为害。
二、风灾
1.表现
花期遇到大风,严重影响葡萄的坐果率和产量;新梢长度大于30cm而又尚未木质化前遇到大风,枝条可能从基部折断,轻者影响枝条的合理布局,重者影响产量;夏季雨后遇到大风,可能造成倒架,果穗、叶片和树体受伤,损失严重。
2.应对措施
(1)春季抹芽时,多留一些新梢,疏果穗时也要多留果穗,所谓留出损失的份儿,待果粒开始膨大(6月上中旬)时,再疏除过多的新梢和果穗。
(2)春季新梢早摘心。风大地区,果穗上留1片叶即摘心,以促进新梢木质化和减小风的阻力,降低新梢被风刮折的风险。如果叶片数不够,待坐果后用冬芽萌发的新梢上的叶片补上。
(3)6月下旬以后遇到大风,往往伴有暴风雨,极易造成葡萄倒架,新梢、叶片、果穗受伤。遇到上述情况时的应对措施:一是迅速排出园内积水。二是果穗套袋。套袋可有效地防止遇大风时叶片对果穗的摩擦,保护果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有效防止倒架时果穗受伤和防止病害的侵染。三是迅速把倒塌的葡萄架恢复起来,枝蔓重新上架,剪除受伤的新梢、叶片和果穗、果粒。四是及时喷药,防止病害发生。五是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促进枝蔓和新梢木质化。
三、水灾
1.表现
葡萄根部长时间被淹浸泡,即为水灾。葡萄被水浸泡后,土壤中空气含量逐渐降低,根系呼吸作用逐渐减弱、进而停止。植株上表现为叶片萎蔫,脱落或枯死,果粒迅速着色、失水,进而枯死,如不能及时排水,甚至造成死树。
2.应对措施
(1)建园时,选择透气透水性好的沙壤土地,尽量避开低洼地块。
(2)在粘重土壤、低洼地块或水位较高的地块上建园,应作高畦栽苗,苗木基部应高出地下水位1米以上,同时修好排水沟。
(3)大雨过后,及时排出园内积水,并及时喷药保护叶片,重点防治霜霉病。
四、雹灾
1.表现
进入夏季以后,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几乎每年都可遇到程度不同的冰雹灾害,轻的造成葡萄叶片、果穗受伤,重者造成枝蔓光秃,全园绝收。
2.应对措施
(1)果穗套袋。果穗套袋可以有效地防止较轻或个头较小的冰雹的袭击,减轻雹灾为害。套袋时间为6月中旬前后,于生理落果结束后进行。
(2)上防护网。也可用遮阳网。注意:遮阳网要高出葡萄架1米以上,并只遮挡葡萄上方,同时应选择透光度好的遮阳网。
(3)遇到危害程度较轻的雹灾时,把伤病叶、果下树,深埋处理。并及时喷药预防病害发生。
(4)6月底前遇较重的冰雹灾害后,立即清除受伤叶片和果穗,在健壮的新梢上留4-6个芽进行短截,促进冬芽萌发,进行二茬果生产,并采取促早熟措施,保证果实在下霜前成熟。另外要增施磷钾肥,促使枝条木质化,以利下年生产。
【自然灾害防范措施】推荐阅读:
汛期自然灾害防范工作总结10-07
自然灾害论文07-12
地质灾害防范制度12-23
自然灾害通报范文10-16
自然灾害的成因01-15
减少自然灾害的方法09-09
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0-04
自然灾害预防及处理10-16
自然灾害疫情应急预案01-08
校园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