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篇1

炒菜组:邓老师 李豪杰 吴敏 李帅华 侯发平陆美美 唐开元 高康李超曾慧

切菜组:周佳俐 邓泉 杨 晴 王玉萍 郎欢 庄榆佳 胡春辉

饺子组:穆京宝 傅慧忠 程春华 洪琳琳许宽孟新荷 蒋浩 廖海 明赵烨高雅周霞 周嘉

洗菜组烧火组:张双龙 雷国强 唐国辉 张智途 余伦光 龙海波 全从儒 戴如娇 陆银梅 彭静宁

摄影组:昌丹

布置组:黄敬云 黄祎袆 宋泽艳 廖海明 蒋浩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篇2

地理学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实践性尤其突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学改革与课程设计明确指出各校在开展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野外实习自然成为地理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班级人数增多、经费少、师资紧、时间短、内容多的矛盾凸显, 如何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并充分保证野外实习的质量;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掌握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成为地理专业教学的难题。根据近年的实践与摸索, 我们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传统野外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重结果, 轻过程的“满堂灌”教学。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验证为主, 教师是站在一个个实习点讲课, 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 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 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虽然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这种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 把学生隔离于思考之外, 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野外空间开阔, 师生站在同一个海拔高度, 难免有些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解, 或者受周围大自然的“风景”所吸引而走神, 野外实践的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2. 前期准备不足, 后期总结缺失。

过去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极其简单, 就是一本《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学生在到达野外实习地区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 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 只盲目地跟着老师“跋涉”到实习点听老师现场讲课, 如果有测量任务, 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 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做点听课记录 (很多地理术语竟然出现了错别字) , 然后“跋涉”到下一个实习点。返校后, 师生没有作及时的总结, 对很多同学来说, 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 写出来的实习报告不是实习指导书的拷贝就是同学间的抄袭, 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给出的实习成绩也只能是“一碗水端平, 皆大欢喜”。

3. 行进时间所占比例较大。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能消耗很大, 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 有些路段还可能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 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野外实习基本上都进入了暑期, 天气炎热, 学生到达观测点均很疲惫、干渴, 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现在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 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 后期到达的同学根本就没法听到老师的讲解, 甚至出现部分同学中途“溜号”现象。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方案

1. 实习前的精心准备。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保障。实习前教师要按实习大纲的要求, 建立健全野外实习管理制度, 使实习有章可依, 按部就班。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分组、复习相关地理知识、选定实习路线、编制实习指导书、集中培训、召开动员大会等。我们在实习前一个月左右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带队教师还要打前站, 落实好食宿、交通问题, 并做好经费预算。

(1) 学生分组。野外实习教学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因此我们把学生按照性别、学习能力、体能差异搭配好, 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7—8人, 每个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 由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责任心最强的同学担任。

(2) 复习相关地理知识。由于受经费制约, 高校一般都是部门自然地理协同进行综合野外实习, 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第4学期, 而地质地貌学、土壤地理学与植物地理学这些课程在前面3个学期开课, 相关的知识也许学生的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因此, 指导老师必须根据实习内容,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教材章节, 明确各门实习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组织组员复习并随时抽查复习效果。

(3) 选定实习路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采取沿线观察、定位考察的线路调查方法, 指导老师在充分掌握实习区域的基础上, 根据实习科目及内容合理地选定二周的实习路线。为把自然地理各要素特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工作方法等学习内容统一在实习线路中, 实习线路要满足以下几点:尽量做到点与点距离适中, 不走重复路线, 点与点相距较远时必须选择好交通工具;尽可能地穿过多类地理单元, 可以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尽可能穿过典型出露的剖面、转折点、走向线。

(4) 编制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除了保留了原来的杭州地区自然地理单元与各要素的简介, 我们增加了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路线、相关地图的判读方法、现代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样品的采集方法、野外实习记录格式与方法、野外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及防治等内容。其中每条实习路线都提出了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如线路三:龙井—棋盘山—中天竺—飞来峰—韬光寺—北高峰—老东岳, 实习内容观察黄龙组、船山组、西湖组、唐佳武组合康山群组岩性及筳科化石;观测飞来峰向斜及溶洞、韬光寺断层、北高峰猪背岭、老东岳洪积扇与洪积裙、鸟瞰杭州山湖形势;比较不同生境条件下红壤、黄红壤的剖面及土壤发育状况;观察北亚热带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及竹林。

(5) 集中培训。指导老师将前几届实习时收集的影像、地理要素照片及文字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利用约3天时间集中上课, 把各科实习内容串讲1次, 向全体学生介绍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具仪器的使用、野外实习的记录与整理方法、各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出野外前两周将实习指导书发给同学, 由指导老师先培训各小组长, 学会各种工具仪器的操作, 在地质图上找出路线并从地图上读出相关的地理信息, 然后组长再组织本组同学预习相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资料, 事先对实习区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6) 召开动员大会。在出野外前一天, 学院领导和带队老师都要给学生作实习动员, 向学生强调本次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介绍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严明实习组织纪律和安全, 重申各位老师、组长的职责, 强调注意事项与衣物、药物的配备, 学生要签订实习责任书, 在实习中将严格考勤、严格管理, 为实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每组发放一套实习用具, 组长负责保管, 实习结束后交还。

2. 实习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摒弃认知型和验证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出野外前一天晚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告知第二天的路线、观测点及地理现象 (要素) , 要求学生阅读实习指导书和地图, 明确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由于前期的培训及业务准备比较充分, 学生的工作量并不大。

(2) 学生自己根据地图找到正确的行进路线, 教师不时地纠正方向性错误。到达观测点,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观察地理现象 (要素) , 各组派代表口头向指导老师汇报观察结果;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进一步观测找证据, 从中可以发现第一次观察所遗漏的要点或细节, 经讨论后回答教师的问题。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和典型现场剖析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如果观测点需要使用仪器进行测绘, 教师首先集中各组长, 对他们进行现场强化训练并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组长按要求对组员讲述并演示, 为保证做到人人能动手操作, 在以后的观测点组员实行轮流操作, 组长在旁边进行指导, 其余组员记录测绘数据。教师在各小组进行检查, 重点关注操作错误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4) 根据观察与测绘数据, 指导学生在野外记录本上绘制素描图和拍摄典型地理要素特征图片;根据前期准备阶段所掌握的样品采集的规范与步骤, 各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采集样品并编号。

(5) 当天的实习结束后, 各小组组员在驻地进行总结, 及时将野外记录补充、整理、完善;对采集的各种样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规划;当天未理解明白的知识点和未掌握的操作技能可以相互探讨、请教;补充填写当天的实习工作日记;对个别学习态度和纪律松懈提出警告;最后为第二天新的实习做好预习工作。整个工作用1—2个晚自习课时。

3. 实习后全面总结及多元化评价。

(1) 总结与撰写实习报告。为避免野外实习“虎头蛇尾”, 学生返校后, 仍然以小组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实习总结, 如复核校对野外记录及素描, 对照片进行挑选、剪接, 并加以文字说明;对采集的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对测量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各小组根据实习总结合作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综合性的或是专题性的, 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阐明观点;报告中必须有实习小组的测量数据、素描、图片, 做到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每一位同学还要交一份个人小结, 小结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业务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对以后野外实习的建议。

(2) 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成绩我们摒弃过去那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而是从遵守纪律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实习报告和个人小结只占考核成绩约40%的比例。除此之外, 我们还实行了现场评价、阶段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现场评价贯穿在整个实习当中,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仪器操作技能、野外记录进行评定;在实习中有两次半天时间的室内休整, 各小组成员错开时间段在住宿地开展阶段性小结, 指导老师旁听参与, 主要是评定阶段内同学之间在业务方面、同学互助方面、遵守纪律方面、吃苦耐劳方面的表现。现场评价与阶段评价各占实习成绩的30%。

三、结论与建议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改革与探索, 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教训,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1.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院系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指导教师对组长的管理, 组长对队员的管理。逐级管理, 责任与分工明确, 这是为保证野外实习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2.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不容忽视。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 实践证明, 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 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 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习中变教师讲解方式为研究式、互动式模式。在整个实习阶段采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 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 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4.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 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5. 通过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也深

深地感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时间与经费非常有限, 学生野外实习机会不多, 野外考察研究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野外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工作, 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和经费。

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实习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本文根据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提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改革方案, 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姜乃力.强化实践与应用的高师地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 2008, 24, (4) :74-77.

[2]吕宜平等.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2) :81.

[3]李晴.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4) :516-519.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篇3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学科。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可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必要的。2013年5月20~24日,笔者所在学院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2012级资环专业学生共128人,到阳江、阳春、肇庆地区进行为期1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下面将对本次野外实习做一些粗浅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实习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习基地选择及实习内容安排

本次实习选定以肇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和海陵岛地区作为资环专业2012级本科班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该地区在自然地理各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海陵岛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距阳江市区20千米,东经111.9度,北纬21.62度,面积105平方千米,是广东省第四大岛。海陵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816毫米,年晴天31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海陵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海岸地貌,认识海岛土壤和生物,感受渔民风情及体验海岛风味。

2.凌霄岩

凌霄岩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岩高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参观阳春地质博物馆,了解阳春地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观察周边土壤植被并分析土壤剖面;参观凌霄岩溶洞,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条件。

3.七星岩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千米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千米,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千米的湖面上,20余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对比分析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凌霄岩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观察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4.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河流地貌,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西江河流的概况以及影响。

5.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千米,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年平均降雨量1 9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全年干湿季明显;其海拔为14.1~1 000.3m,主要土壤有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母岩多为砂岩、砂页岩,土层厚度为30~100cm。鼎湖山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认识鼎湖山的植物资源;分析群落结构以及其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分析土壤特性以及变化。

6.思贤窖

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窖一带开始出现三条地质大断裂,即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以上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观看西江和北江交汇的情况;分析河流的通航条件以及防洪作用。

二、本次实习评价

1.实习模式需改进

本次野外实习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以验证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师在讲解,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

2.准备工作待加强

本次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学生到达野外实习地区后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更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如果有测量任务,也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大部分学生忙于浏览风景拍照留念。返校后,学生没有及时作总结,对很多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对实习报告也只是敷衍了事。

3.实习计划应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有些路段还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天气炎热,学生到达观测点已大汗淋漓,十分疲惫,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另外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后期到达的学生根本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

三、实习几点建议

1.采用研讨、互动模式

在整个实习阶段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2.重视准备与总结

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4.调整实习线路

野外实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尤其是实习时间和经费直接影响实习路线的设计。因此,野外实习路线安排适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野外实习的效果。肇庆地区作为我院实习基地已有一定历史,各方面资料都比较全面。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花在各个实习点之间的时间较长。所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或者在各实习点只考察典型内容,减少实习点无谓的逗留时间。另外,做好路线安排和各实习点之间的衔接也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野外实习调查报告(自然地理) 篇4

土管二班 李倩 2009063244 一. 实习目的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时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培养学生掌握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以及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独立的重要教学环节。

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4.培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的综合能力。

二. 实习时间

12月19日——12月20日

第一天:早上8点出发,首先到达北碚观音峡进行考察,中午到达涞滩古镇,下午考察参观了古战场钓鱼城,傍晚时分到达缙云山。

第二天:早上8点出发,考察了缙云山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旅游等。下午2点半参观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三. 实习内容

第一站:观音峡

观音峡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了观音峡属于背斜,夹在水土和北碚两个向斜中间。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过,切岭成峡,遇谷成沱,分别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同时,老师还给我们介绍如何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识别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要素。这里因江流下切,暴露于地表,地质发育完全,断层结构清晰,是一天然地质陈列馆。观音下壁两岸由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构成,岩石由紫色泥页岩、砂岩、石灰岩组成。土壤主要以紫色土为主,但在山地为黄壤,还有一些地方有石灰岩土。而其地貌,山前丘陵,背斜低山。岸壁陡峭,伴多层溶洞;植被繁茂,育万种生灵。河水泉

水沿崖飞泻直下,汽车火车借江擦肩而行。江轮汽笛声声,渔船应和绵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站:涞滩古镇

涞滩古镇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北28公里,建镇于宋代,占地0.25平方公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上面悬崖峭壁,四座城门呈十字对称,寨墙全部都是半米多长的条石砌成。其中清同治元年增修的瓮城为重庆唯一,具有瓮中捉鳖的御敌功效。涞滩古镇依崖筑城,民居宅院沿街巷一次排列,呈现出典型的山寨式场镇风貌特色。古镇内还保存着清代建筑文昌宫,宫内戏楼平台外栏木刻浮雕,艺术价值极高。古庙建筑在涞滩古镇内较多,其中主庙二佛式最出名。上殿坐落鹫峰山顶,下殿位于鹫峰山间,占据较好的自然风水地。一个镇子只要依山傍水,环境就不会差,涞滩就是这样的地方。加上丰厚的文化遗产,涞滩古镇真是镇小名气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民居错落有致,老街小巷古朴典雅,因此古镇的发展与其良好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旅游业便成为了其主要的经济、市场发展中心,当然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视,环境发展的好坏与古镇发展的兴衰相一致。

第三站.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距合川城东5公里,相对高度约300米,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钓鱼城分内外两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系条石垒成。钓鱼城所在地的钓鱼山及20余平方公里的周边地区,丘山起伏、绿树葱茏,地形地貌保持完好,且无工矿对水体、大气污染之忧。在古城上极目远眺,群山逶迤,江流蜿蜒,山林野趣,田园风光历历在目。钓鱼城“方山丘陵、平行陵谷的地貌特征”和“三江汇流”的地理环境,是真正的天、水、山、城合一”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钓鱼城导游给我们讲解了阶地的划分,及河流的侵蚀和冲刷。而且钓鱼城的内外两城的设计均是极好的利用了钓鱼城的地理环境。钓鱼城内的古建筑及寺庙保存得很好,天池、兵器都基本完好,通过对这些建筑及佛像的参观,就犹如千年的风光又重现眼前。钓鱼城因其险、易守难攻的特点,使城防与涞滩古镇的城防有所区别。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景区对文物的保护性较好,山路修建不多,景区内无居民居住,很好的保护了其自然环境。

第四站.缙云山

缙云山位于北碚境内,被列为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

珍稀植物及风景资源。缙云山属川东平行岭谷的温塘背斜之一段,厚层砂岩覆盖山顶。在暖湿积分气候条件下,发育和保存了我国东部亚热带典型的长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珍稀植物。三种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缙云山属盆地低山,影响相撞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人为作用程度的大小。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构成的生境条件,使之对水分、热量、光、土壤等产生分异,导致此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异。其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亚热带马尾松林、灌草丛。缙云山的主要土壤为山地酸性黄壤。

在缙云山的实习中,我还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缙云山在被保护起来后,其旅游业的发展太过头,山上山下存在一种侵蚀现象。山上修筑的道路太多,甚至有些农村居民另开小路,农家乐随处可见。这些都加重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些农村居民卖竹筒饭来挣钱,造成乱砍滥伐,游客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加严重。山下的零散式建筑,造成旅游业规划的障碍。

农民与政府的社会冲突在这些基础上才能得以解决,所以,怎样对旅游进行科学的规划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站: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

在地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典型岩石、矿物、化石;参观天文馆,领略宇宙的无穷魅力;看到了天文望远镜,以及投影在白纸上的黑子;观看了行星、恒星的运动特点,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也展示了西南大学对地质的深入研究。博物馆内还通过古生物模型地台,晶体旋转展示来展现西南大学对地质研究的卓越成果。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收获到了很多知识。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地貌、地质以及岩石矿物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对钓鱼城、涞滩古镇的实地考察,我学会了怎样用人文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历史文化古迹。通过对缙云山、小山峡的观察,我学会了怎样去观察土壤、岩石结构,分析其特征。野外调查实习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起来,是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让我受益匪浅。

野外实习

调 查 报 告

土管2班李倩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篇5

探矿者

实习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认识土壤的剖面、地形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术。

3、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并判别。

5、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实习时间:2011年3月9日-----2011年3月11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庐山

实习路线:2011年3月9日:西谷--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

2011年3月10日:含鄱口---五老峰---植物园---芦林湖--博物馆

2011年3月11日:大月山水库--剪刀峡

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状况;庐山构造地貌类型;庐山谷地地貌类型;庐山河流袭夺情况;庐山的土壤剖面;庐山的植被等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山体南北长约28km,东西宽约11km,是一座长轴型菱形断块山。古人命名过的山岭有171条,主要山峰有99座,主峰(汉阳峰)海拔标高1473.8m。庐山成层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但又比较特殊。陡崖与平台的位臵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山上的沟谷相对较为开阔,山脊陡峭如刃。其地貌特征正是在冰川地貌的基础上,经后期流水强烈改造的结果。山体四周多陡崖、瀑布。山麓地带的峡谷大多呈陡壁型,山前到处是蛇曲状冰川终碛垅。总的看来,庐山的地貌特征,属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流水地貌三为一体的复合型地貌景观。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地区,生物气候具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它在山地气候、地质构造、地貌、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以及自然景观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臵,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二、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臵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 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 0—2 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在五老峰第一峰,我们对五老峰岩石的岩性和产状进行测量,得结果如下:

岩性为大月山粗砂砾;产状为:

倾向:se145°

走向:sw235°、ne55°

倾角:∠38° 补充: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4、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2)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三、庐山的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在绵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一)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2500-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大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样,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的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二)地台陆表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西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

三)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岭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长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住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三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 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四、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大月山土壤剖面示意图如下:

枯枝落叶层(0~37cm)

腐殖质层(37~74cm)

淋溶淀积层(74~127cm)

枯枝落叶层,为深棕色,土质疏松,根系多。

腐殖质层,浅棕色,根系较多,壤质黏土,结持力松散,有少量石块。

淋溶淀积层,黄棕色,粉砂质黏土,紧实,有粗树根。

由于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其具体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五、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六、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七、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八、实习总结 收获: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6

前 言

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2012年5月13日至2012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 2012年5月13日至2012年5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伦美奂。北海同时是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炮竹,五彩缤纷的烟花令你童心大发。

3.6景观:北海市拥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星岛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儒艮(美人鱼)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汉代墓葬保护区和大士阁、东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著名的旅游景区(点),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北海银滩被国家列为中国五个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岛湖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拍摄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的周围浅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国最靠近大陆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4.实习观察路线及其描述

4.1第一观测点:海底世界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4日中午

观测点编号:01

观测点路线:水产展览馆海兽厅珊瑚海珊瑚海海洋剧场展厅高科技打造的无水水族馆负压缸海底隧道海人鲨共舞海之角豹表演场。

观测点的意义: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

观测点的地理内容:北海海底世界坐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分为A、B两区。这里有珍稀的海牛(美人鱼)、鲸鱼骨骼、龙虾标本、千年海龟标本和奇特的亚热带鱼类等2800多件展品和近千种海洋生物;还有水族箱、海龟池、海豹池、360度全方位透视海底隧道、潜水表演、喂鱼表演和人鲨共舞表演等。

4.2第二观测点:北海银滩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4日下午

观测点编号:02

观测点路线:沿海岸和银滩观测

观测点的意义:北海银滩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坡度仅为0.05。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滩。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银滩度假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北海银滩西起侨港镇渔港,东至大冠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北海银滩度假区内的海域海水纯净,陆岸植被丰富,环境优雅宁静,空气格外清新。由于其具有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可容纳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沙滩运动娱乐项目和海上运动娱乐项目,是我国南方最理想的滨海浴场和海上运动场所,所以被海内外游客所深深地吸引。北海银滩的沙质,均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滩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达98%以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被专家称为世界上难得的优良沙滩。沙子晶莹洁白,掬一把在手里,如精盐一般。因为沙子细腻致密,游人在潮水刚退去的平坦宽阔的海滩漫步,甚至连脚印也不会留下。这一滩碎银,便是无价的富矿。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光学仪器等工业品的上好原料。

4.3第三观测点:北海老街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5日上午

观测点编号:03

观测点路线:沿珠海路观测

观测点的意义:广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历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风格的特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备受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该路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它的建成与当时北海建制的升格有关,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市珠海路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4.4第四观测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及海岸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5日下午

观测点编号:04

观测点路线:红树林红树林海岸

观测点的意义: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是我国极富滨海湿地风情和渔家文化内涵的黄金景点。

观测点的位置:位于北海市区东南方约15公里处。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内有红树种类7种:白骨壤、桐 花树、秋茄、海桑、卤蕨、木榄和红海榄;整个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红树林观光带、金滩和主园区三部份构成。区内拥有一片2000多亩的海上森林卫士红树林,百种鸟类、昆虫、贝类、鱼、虾、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栖息,是我国罕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景区内的红树林属于沙地红树林,约2000多亩。金湾沙地平坦、阳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适宜红树林的生长。红树林也是陆地与海洋间特有的景观。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红树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将胎根暴长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成一棵幼树。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由于茎和根较重,幼树便垂直下坠,幼根很好地插入海滩泥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从种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红树的这一系列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适应海水,胎生幼树,红树的这两种特性是植物中独一无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此外,红树林还有个奇特的功能,它的根叶可以滤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长于热带地区沿海滩泥和海水中的绿色灌木。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完成这一使命, 就要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其广泛的应用性, 深刻而丰富的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优良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 由于传统观念、办学条件、管理方式、教学方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我国高校在自然地理学实际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何使自然地理学在实践教学中担负起这一使命, 是摆在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

1 目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本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割裂人地关系、重自然、轻人文的倾向;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验,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不够等现象。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教学课时少, 实践教学方法陈旧。野外实习教学功能单一, 有些仅是课本知识的巩固和验证, 以及顺路进行旅游观光, 缺乏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前, 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波澜壮阔, 但人文素质教育却尽显不足。由于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导向, 使得专业设置过细, 课程设置更为单一, 内容更为直接。过分“专业化”加剧了高等教育中的技术化、非教养化的倾向, 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 适应社会能力偏低, 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不足;过弱的文化陶冶, 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学科专业教育, 使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 使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集中表现在:重理工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轻”的根子在于轻素质, 轻科学人文素质的融合, 说到底还是轻视教育要教化与塑造人这一本体功能, 陷教育于急功近利的囹圄之中。简言之, 重教学生技能, 轻塑学生素质。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质量, 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

2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具有兼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领域的优势, 能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通过地理知识的获取, 地理科学方法的实践, 地理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 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精神、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 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可纠正过去地理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把“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地结合起来,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了解和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掌握初步的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爱祖国、爱家园, 促进个性与人格发展, 强化价值判断能力, 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自然地理学课程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 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质有三个层次:一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确立;三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后一个层次是最高层次, 称之为科研素质。GIS专业学生自然地理学课程应具备的实践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是指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地理信息及信息手段方面的基本素质。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提出的五项核心地理技能 (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提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中, 有三项为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所谓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 即指能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 包括:阅读各种图表、实地调查与观测、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提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是指学会在各种有效信息中, 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写成报告、制成表格、绘制图表和简单地图等等。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和解释信息时, 能够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地理信息涉及的信息面非常广泛, 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生命力, 没有它的支持, 地理科学就不能发展。因而采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 研判地理事物的能力, 研究和判读地理现象是自然地理学较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它是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 要有长时间的野外实践。 (3) 资料处理能力。处理资料专业性强, 费时、费力, 包括资料的筛选、甄别、归类、建档、数据处理、成果分析等等。资料处理是否得当、完备, 对成果影响极大。 (4) 实验能力。自然科学中, 实验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材料准备、仪器设备调试、数据的纪录、整理和处理等, 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5) 科研能力。即科研素质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反映, 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撰写论文能力等多个维度。学生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将来的发展, 而一代学生的科研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振兴。

4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宏观讲是从三个层面入手: (1) 改革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时数,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2) 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3) 严格实践教学管理, 改进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具体通过以下过程实施: (1) 通过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任何科研活动都是从收集、研究资料开始的, 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端。在实习前布置学生查阅、筛选相关资料, 作为前期知识准备, 为以后创立研究性的创新问题打基础。 (2) 培养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选出有意义的资料, 经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后确定几个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有研究意义的题目。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应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兴趣是人的内驱力。在人的灵魂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 (3) 注重地理思维方法培养,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地理一般理论, 去分析推理、解释自然地理现象, 教师要结合学生能力, 作出有一定指向性的启示, 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的历程, 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素质。 (4) 创立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维度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有提前量, 要准备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的, 但又跟实习内容紧密相连的科研课题。然后让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通过研究来实现。不要求做的很深, 学生能根据学过的知识, 只要能说得通, 不要求完全严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如, 我们针对学生观察能力差, 科研能力不强的状况, 在野外实践教学时,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的基础上确立科研课题。例如, 用“五大连池的14座火山分布的“#”字形现象说明了什么?”“翻花岩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冰洞、雪洞、冷泉的成因”等题目来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向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是通过观察得到的, 这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使学生懂得科研工作不是凭空而想, 而是脚踏实地去观察事物, 找出问题, 寻求答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 科研不是件轻松的事。如果题目过大或过难, 就难以完成;反之, 过于容易, 又不能较好地锻炼科研的能力。在野外实习中应注意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随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在正常地理实习的前提下, 也能抓住野外实习中的科研问题, 进行大胆设想, 从而创新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达到既完成实习任务又培养了科研能力的效果。 (5) 规范实习报告, 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撰写论文能力是科研素质重要组成要素, 具备了论文写作的能力, 才能把研究的内容及结果表达出来。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指导撰写小论文。通过这些训练, 教会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和途径。

5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5.1 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在人才结构中的地位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 广义指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是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 换言之, 即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 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人文主义”相对于“科学主义”, 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 它强调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 它强调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 “人文”提供的是“道”。“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取向度。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专业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是, 人文教育就是教人求善求美。一个社会, 如果缺乏人文精神, 发展就茫然, 一个人如果“缺少人文教养, 人的气质难以高雅, 人格难以臻美”。人文素质教育将构建出学生的品格和灵魂, 形成学生个人竞争的“软实力”乃至核心竞争力, 这种“软实力”在未来竞争中会优于拥有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2 课程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使其具备高贵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一是教人识理 (知识) , 二是教人处事 (规范、标准、如何做人) , 三是教人做事 (能力、知识的应用) 。未学做事, 先学做人, 重要的也最艰难的就是如何做人、处事。专业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 是其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有较强的内驱力, 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素质,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 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课程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大学中, 教师是主体, 任课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 对学生影响最大, 依靠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丰富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我们每个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课程本身除了其固有的知识外, 还有着本身的发展历程和现实背景, 有自己的方法模式。又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联系。课程本身的这些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结合, 实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在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目的, 将其作为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把培养人文素养放在与培养地理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人文精神内化到地理科学教育中。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上坚持自然、人文的融合, 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教师要自身提高人文素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少, 但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却是与学生朝夕相处。虽然时间短暂, 但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 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人生楷模, 教师自身的熏陶、影响, 就是一种最好的人文教育, 将会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5.3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施的途径

在长期注重科学素质培养的背景下,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也没有得到重视, 教师只强调学生对自然地理科学世界的探究, 轻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轻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语言交流;强调学科内的联系, 轻视自然地理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教育价值认识不够, 对于人文教育的内容很少挖掘, 对于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少去做。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使教学脱离了概念化、抽象化、教条化的说教, 使教育回归自然,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普遍性有余, 特色不足,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凸现培养特色, 是课程教改的点睛之笔。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使学生回归现实的世界和自然之境,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人文素养的培养靠的是内化、领悟、升华, 内化和领悟的前提是体验、经历的过程。自然地理实习即是一种认知过程, 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是产生情感并形成新的觉识的过程, 是提炼、领悟、升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结合。

(1) 经历生存体验, 磨砺学生的意志。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是一种苦中有乐的旅行。在野外实习中学生经历困难, 磨砺意志, 在艰苦条件下经历生存体验, 实现对人生的感悟, 这将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人类是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没有生而具有的欢乐, 人的欢乐是对生命存在苦涩体验和理解的结果。欢乐来自苦涩, 愉悦源于痛苦。使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超越, 超越自己, 改造世界, 珍爱生命, 懂得用付出去获得回报。

(2) 经历美育体验,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升学生的内在美。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 让野外实习的过程成为对自然美的感受过程, 陶冶心灵。实习中, 使学生不仅用专业的眼光观察地质地貌, 记录、绘图, 教师更要用美的眼光引导学生审视、欣赏地理美景。从山水审美的沃土中汲取营养, 从探究地理科学的内涵的角度研究地理审美, 发掘美、体会美、欣赏美、表现和传播美、体验和内化美, 悦目而后赏心, 促进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分析、归纳地理规律的同时, 感受地理科学规律之美。猎奇是人的天性, 也是美育教育的出发点。地理事物的奇特, 主要表现在景观、内涵。如人们欣赏魔鬼城雅丹地貌的诡异, 首先主要是叹服干旱区风蚀作用的神奇;人们景仰华山的气势雄伟, 是感慨于大自然的地壳运动和断层发育所形成的壁立千仞的鬼斧神工;猎奇而后悦形, 从强烈的感观刺激中, 欣赏大自然的形态之美、力量之美, 进而去探究其内涵之美、科学之美。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懂得保护美, 从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提升其内在美的气质, 促使其自我完善。

(3) 经历协作体验, 促进道德提升, 学会与他人相处。

野外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 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 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实习中, 要发扬团队精神, 相互配合、服从集体, 通过内化道德意识, 形成道德行为, 进而达到在道德上的提升。

(4) 经历成功体验, 提升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在实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困难, 野外实习骄阳似火、徒步跋涉, 一路艰辛, 但“无限风光在险峰”, 每一步的艰辛都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在不断坚持中体会成功,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锤炼意志, 增强毅力, 从而懂得, 没有失败者, 只有放弃者, 使学生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感受环境, 培养环境道德意识。

使学生懂得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尊重自然系统的客观规律,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与资源意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是脆弱的, 一旦破坏, 恢复困难。确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充分珍惜祖国的大好河山, 自觉成为爱护环境的典范。

结语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是高校人才的重要素质,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挖掘有效教学资源, 彰显优势, 塑造环境, 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 贯穿始终, 是实现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倾盆大雨, 雨过地皮湿, 毛毛雨, 地表才能湿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要用毛毛细雨。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浮面的口号, 而是细微处的积累、升华。把每一个教学活动分解、融入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之中, “润物无声”, 积微见著, 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铁群.培养科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 (5) .

[2]曾华, 等.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 (6) .

[3]王土贵.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科技教育的思考[J].广东科技, 2008, (2) .

浅谈野外地理活动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野外活动;学习兴趣;知识融合

一、野外地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自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简单,其实这一步是最难做的,你跟学生讲大道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设计一些和课堂息息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理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近几年遇到一些从断江中学毕业的学生,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虽然他们不是我的学生,但他们对我印象深刻,原因是我曾经带领他们去贵州盘县断江景点老龙潭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他们告诉我所学的地理知识已经大多忘记了,但在地理活动中了解的一些知识:如老龙潭有二叠纪的海洋生物化石,以前这地方属于海洋而现在已经抬升变为陆地等等,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现在遇到这方面的知识还会关注,甚至还会对周边的人进行解释,上网浏览时还会查阅相关的内容。听到这些话,我由衷的感到高兴,觉得设计一些野外地理活动是有必要的。

二、野外地理活动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学习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地理知识最基本的目的是使本地方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学生只有认识到学习真正的目的,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观念。因而要改变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改变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注重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在野外地理活动中,利用乡土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科重新认识,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是用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地理问题,而不是来应付考试的,这样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自主的去探求知识。

我组织了一些地理活动,学生活动前后的差别明显,以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在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活动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到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体现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野外地理活动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孤立、片面和零乱的,教师应设计有效地理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整合,使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地理野外考察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的地理知识:气温、气候、方向、地形、地貌、农业、河流、地壳的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认识到各种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他们往往相互联系,喜欢依赖,相互制约。比如老龙潭野外考察活动中,我安排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方向、气候、气候对农作物种类的影响、地形以及地形特征、地貌以及形成的原因分布、野生动物生长状况,乡村形态,当地的环境问题、老龙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老龙潭能不能成为风景旅游区等让学生去探讨。如果从一方面看,这些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但要解决问题,必须从综合的方面去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把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四、野外地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陶冶情操

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和繁重学习任务,让学生昏昏欲睡、心灵崩溃,结果教师累的够呛,学生听的没有效率,导致课堂沉闷,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举行一些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像飞出笼中的小鸟,身心得到放松,可以去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并在愉悦中学习地理知识,劳逸结合,不仅对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都有益处。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学习之余体验周边环境的美好,充分了解周边的地理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家、爱故乡、爱国的思想情操,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野外地理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野外地理活动进行,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要解决疑问,学生要学会收集各种信息,勤动手、动脑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梳理、甄别、筛选、评价、交流,系统的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表达自己探索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会终身性学习。

六、野外地理活动有助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摸索总结后,就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取得了一些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乡土资源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过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用于实践,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良性循环,达到育人的目的。

1.挖掘乡土资源,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告知学生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对应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结合实际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

3.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面对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教师要设计多种讨论形式,使讨论有效而具有吸引力。指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形成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去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大胆创新,独立自主的去探求知识,在探求中积极摸索新思路、新方法,使自己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精心的设计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风雨哈佛路的介绍下一篇:围手术期护理质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