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产品出口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困境和挑战,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贸易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贸易分析论文 篇1: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分析与建议

先后发生的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恢复并实现更好的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将更加复杂,国际贸易总量结构有所变化,跨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欧债危机后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决反对和积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质量,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促进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引导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

欧债危机发生的时期,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期。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2008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世界各经济实体遭受严重打击。几年后欧债危机爆发。当前,随着各国政府对于经济的积极干预,尤其是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经济发展企稳回暖,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都逐渐复苏,经济危机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已基本过去,由此进入相对平衡的欧债危机后期。但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后期新形势下,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更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国际贸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对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掌握其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问题及新趋势,对于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欧债危机后期的国际贸易活动正在逐步增多。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所进行的包括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在内的国际转移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部分。从本质上来讲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从另一层面上深刻表明了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状态。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涉及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风俗、语言、海关、运输、商检、货币制度等众多因素,复杂程度较高。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进入欧债危机后期,从整体上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相较于以往不同的几个特点: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恢复并实现更好的发展。欧债危机之前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全球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萎缩,世界货物贸易量下降,甚至于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1]。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危机过后必将走出低谷,实现复苏和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不例外。2010年以来,各国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恢复性发展已不断出现并逐渐转好。因此,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在实现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虽然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總体环境持续不断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真正复苏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同时存在,国际市场的风险将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国际贸易的发展将面临着比以往都更加复杂的环境。首先,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较为薄弱,复苏进程仍存在许多风险性因素,尤其是较高失业率、经济体财政赤字率、产能过剩等,都仍将大大制约着消费和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发展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持,动力严重不足[2]。二是,面对欧债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障的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保护主义加剧,手段越趋隐蔽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导致贸易摩擦增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进行,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三是,当前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际贸易领域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欧债危机后期各国都将更加致力于扩大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将激烈。另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化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性因素,对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对于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提升自身整体贸易地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活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超过其他经济主体。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注入全新的力量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在国际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来看,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将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其次,欧债危机后期随着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国际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另外,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比重将有所上升和提高,国际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方式进一步转变。欧债危机后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网络贸易方式所具有优势,如降低交易成本、高效、不受时间、空间、自然条件等的限制和影响、互动性强等,使得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应用和推广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内的革命,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更影响到贸易实质内容及发展观念的变化等。尤其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爆发后,网络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缩减的情况下呈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在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否在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分得一杯羹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各主要贸易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网络贸易方式将继续保持强势的发展势头,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其优越性。

欧债危机后期跨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欧债危机后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危机过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行为的变化所形成的资本流动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贸易结构等,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二.欧债危机后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危机后首先复苏的经济体,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国内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同,作为主要贸易大国,面临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的发展新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分析来看,未来国际贸易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辩证地看待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前提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应抓住机遇,树立全球化战略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准备工作,深入推进和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和全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环境[4]。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质量和水平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有积极地去适应新形势下对各国经济运行提出的新要求,才有可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继续坚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基本格局,准备定位,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其中,为更好地参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竞争,要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将WTO基本原则、规则等给予积极贯彻与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和氛围。二是,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大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尤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合作实现经贸关系往更深层次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决反对和积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尤其是一些别有目的的国家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欧债危机后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越演越烈的趋势,我国政府要郑重申明我國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多方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工作水平。尤其是要全面深入分析国际经济运行准则和WTO组织规则,依法利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程度地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质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在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欧债危机后期我国要把握契机,调整和优化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为优化我国进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具体来讲,通过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引导,加大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5]。同时,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模式等,实现引进、消化、吸引和创新的有机协调和结合,不断地增强并最终形成我国独特的优势。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促进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欧债危机后期要转变观念,提升对于国际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多管其下,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积极推动,为我国国际贸易网络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规范化运作。

引导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欧债危机后期跨国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状况不可避免地将对我国国际贸易局势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逐步积极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但整体上来讲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讲,需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发展和实现跨国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跨国经营,在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使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作者:王小克

国际贸易分析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产品出口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困境和挑战,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困境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升高,但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却不高,究其原因,需要对当今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

1.贸易现状

(1)工业发展影响传统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从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进口农产品增幅快,而出口农产品几乎不增长。一直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都是秉承着低价格、低成本的出口策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本身而言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策略改善,在农业扶持力度上,相对于工业发展而言,力度稍逊一筹。国家工业的发展在历史上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我国的工业发展在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副作用。从而使农产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资源环境受污染或限制等约束,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成本增加,出口优势减弱,尤其是水果农产品出口数量更是明显下滑,这说明我国传统农产品出口优势已经不再,出口量的增长出现困难。

(2)农产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出口方向主要流向亚洲比较发达地区。往后,我国农产品出口流向有所变化,开始与美洲、中东等地区的国家建立贸易关系,比如巴西、以色列等国家地区。但在一些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并非处于有利地位,比如埃及、南非等国家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其出口增长速度已经超过我国,尽管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已经进行了诸多挑战,比如我国农产品贸易逐渐多元化,并且与东盟、新西兰等国家建立了农产品贸易协定。不仅如此,我国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出口比重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总出口比重趋势看,出口流向过于集中是主要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无疑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多元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在我国农产品进口方面,进口市场的流向集中度仍呈现上升趋势,进口市场流向的集中度过高会严重增加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2.面临困境

(1)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首先,缺乏总体规划和调控落实。近几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多边合作关系,签订一系列协议,但并未形成整体体系和规划,加上落实部门机制不健全,最终并未能达到整体效应;其次,是相关的支撑服务体系未能跟上。农产品出口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较低,同时在投资保护、保险、税收、信息、咨询等支撑和服务体系也亟待完善。

(2)从贸易企业来看:首先,企业生产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包装和附加值不高,相对比较低端,企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需要增强;其次,“走出去”的企业没有发挥集群效应,目前很多“走出去”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配套、分工协作的海外农业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很多企业都是单打独斗的局面,并未形成集群效应;再次,企业对有经验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急缺,且对贸易往来地区的农业投资生产政策、农产品市场潜力、农村风土人情等情况了解不足。

(3)从贸易合作地区来看:首先,社会不稳定因素存在风险。历来欧亚大陆是国际安全形势最为敏感的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这些因素给当地农业的贸易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其次,经济环境因素需要多加考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沿线国家并非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环境和制度体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和风险,这些经济因素不仅加重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再次,沿线国家农业生产设施和基础交通设施欠缺。生产设施落后是企业不考虑投资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物流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新鲜度,这些都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严重制约大型农业项目的实施。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5年国家领导人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经济共同發展打开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要抓住这次机遇,切实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全球化战略,就必须突破困境,求得先机。

1.改革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树立民族品牌意识

要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出口,以前粗放式经营的模式面临淘汰,需要对农产品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升级。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不能只是粗放式的,需要增加产品的技术密集含量,传统的以低价换取市场占有数量策略已经不具优势。根据程国强的分析,我国农产品生产已形成成本“高地板”,生产成本再无下降空间,与国外同类产品差价越来越小,形成提价“天花板”,同时,我国对农业的“黄箱”补贴也接近上限,补贴“天花板”已成定局。这样,在众多“板”的挤压下,农业增效和增收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原先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升级已是刻不容缓。

除了附加值的提高,同时还要树立民族品牌意识。对于农产品这一特殊商品,要注重地标意识、历史文化、名优特产、绿色天然等特点的包装开发、宣传与推广,逐渐建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和民族品牌农业。借此“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供的新机遇,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产业改革升级,重新调整和布局,使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民族品牌企业抢得先机。而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领域可以提供引导和支持。

2.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多渠道贸易途径

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交易大有不同,其独特之处如下:信息传输快捷,资金周转迅速,交易手续简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机会增加。这些特点使网络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更加广泛,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技术支持。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农产品贸易中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困难。在当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应顺应互联网这一时代趋势,抓住机遇,共享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红利,迎来农产品贸易的新发展。

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几十年,互联网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互联网法律体系未建立,存在监控不到的灰色地带,互联网在农村基层的上网设备少,农民使用率不高,互联网网络营销观念落后等。普及网络知识和网络营销观念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一个新途径,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环境的成熟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扶持和建设,才能使农民真正从互联网中获得切实的收益。

3.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成果,提高产品运输效能,发挥物流便利化

农产品贸易对物流要求较高,不仅有保质期的限制,更有温湿度环境的要求。而物流运输主要依赖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亚欧非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这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建设项目,大大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和物流效率。物流运输效能的提高,无疑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秀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货物贸易结构分析:2002-2014年[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6):106-112.

[2]王野等.2014年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分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5,(9):63-68.

[3]李义伦.基于“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154-155.

[4]张芸等.农业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突破口[J].农业经济,2016,(8):3-5.

[5]程国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J].农经,2015,(7):74-77.

[6]吴莉婧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68-270.

作者:吴壁鸿

国际贸易分析论文 篇3:

基于H-O模型的外生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分析

摘要:在H-O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几何分析和代数证明,本文分别阐述了在小国情形和大国情形下,出口部门与进口部门的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对一国的生产模式、贸易模式、要素报酬、要素密集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关键词:外生技术进步;国际贸易;H-O模型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Mathematical Analysis Based on H-O Model

HUANG Jian-zhong,ZHENG Zhi-xin

(School of Economic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Key words: exogene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ernational trade;H-O model

一、文献综述

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以技术差异作为贸易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由来已久。18世纪诞生的比较优势理论将国别相对技术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Dornbusch et al.(1977)又将Ricardo的比较优势模型拓展为连续物品的情形,并指出外生技术进步会使一国生产的相对成本下降,原先的比较优势得到增强,相对工资上升,但贸易条件恶化。

20世纪初诞生的H-O理论以要素禀赋作为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 尽管该理论的四大定理①构成了自洽性很高的贸易理论体系,却受到众多经验研究的质疑(比如“里昂剔夫之谜”),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该理论忽略了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之后,学者们又重新将技术因素引入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当中,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第一个研究方向在H-O模型中引入技术进步,Hicks(1953)研究了出口偏向型(export-biased)技术进步与进口偏向型(import-biased)技术进步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Corden(1956)与Johnson(1955)则指出,在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某部门发生技术进步会增加该部门的产量,减少另一部门的产量,称为“ultra-biased economic expansion”。Findlay and Grubert(1959)分别分析了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要素节约型(factor-saving) 技术进步②,对要素相对价格、要素密集度、各部门产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Batra and Pattanaik(1971)分别研究了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影响。Markusen and Svensson(1983)采用两个国家、m种要素、n种产品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产品增加型(product-augmenting)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影响。Choi and Yu(1985)分析了在可变规模报酬的前提下,中性技术进步对一国生产模式、贸易模式和福利的影响。Xu Bin(2001)分析了要素增加型(factor-augmenting)技术进步和要素使用型(factor-using)技术进步对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

第二个研究方向以国别之间的技术差距作为贸易基础,并由此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如Posner(1961)和Vernon(1966)。Krugman(1979a)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建立了一个南北分工的贸易模型:新产品首先由北方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南方国家通过技术转移,不断把新产品变成旧产品,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旧产品,形成一种移动的贸易均衡。

20世纪80年以来,以Krugman(1979b)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技术内生的贸易理论: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偏好多样化的假设下,研究国际贸易对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如Helpman(1989)、Grossman and Helpman (1990,1991)、Young(1991)。

本文则以技术进步为动因,在H-O模型的基础上几何分析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对一国生产模式、贸易模式、要素收益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给出了代数证明。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论。理论分析的工具参考Gandolfo(1998)。

二、H-O模型与外生技术进步

(一) 基本假设

1.A、B两个国家用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可贸易产品X、Y。X、Y分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2.各国要素禀赋既定:相对而言,A国劳动充裕,B国资本充裕,要素可以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

3.两国的消费偏好和生产技术完全相同,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亦为一次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

4.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无运输成本,无任何贸易壁垒。

5.只有A国某一部门(X部门或Y部门)发生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6.贸易后不会出现完全专业化分工,各国仍然生产两种产品。

根据上述假设,开放经济下的贸易模式为:A国主要生产并出口X产品,少生产并进口Y产品;B国则反之。如图1所示,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A国的生产点S1,消费点为C1,国际相对价格线为PW(即贸易条件),贸易三角形为△C1MS1,出口量为MS1,进口量为C1M。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A国发生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笔者将分别分析技术进步发生在出口部门(X部门)和进口部门(Y部门)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每种模式下又具体分为小国情形和大国情形。

(二)A国出口部门发生技术进步

1.小国情形。假设A国是贸易小国,出口部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不足以影响X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PW不变,即贸易条件不变。

(1)出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贸易和福利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由于X部门发生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AA’变为AA” (见图1),类似出口扩张型经济增长。作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AA”相切于S2,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C2,则S2为新的生产点,C2为新的消费点,A国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此外,本文附录还证明了出口部门发生技术进步后,两种要素都会流向该部门,导致出口部门生产扩张而进口部门生产萎缩,出口量和进口量都上升,贸易三角形变大(图1中ΔC1MS1变为ΔC2NS2)。

(2) 出口部门技术进步对要素密集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如图2所示,技术进步前的自由贸易状态下,XX、YY分别为A国X、Y两部门的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其斜率为要素相对价格W/R)CC与XX、YY分别切于EX、EY,则EX、EY是X、Y两部门各自的生产均衡点,而且资本密集型的Y部门的资本密集度(K/L)要大于X部门的资本密集度(虚线OEY比OEX斜率更大)。

X部门发生中性技术进步后,生产相同的产量将耗费更少的要素,等产量线XX向下平移至X’X’③。为了保持贸易条件不变,要素的相对价格就必须改变,作XX与Y’Y’的公切线C’C’,切点分别为EX’、EY’,即为两部门新的生产均衡点,C’C’即为技术进步后的要素相对价格。技术进步后,X、Y两部门的劳动密集度(L/K)都下降(虚线OEX’比OEX斜率更大,OEY’比OEY斜率更大),而且该国劳动的相对价格W/R上升(新的等成本线C’C’比CC斜率更大)。

可见,在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出口部门的中性技术进步使该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密集度在两个部门中都下降,且这一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

2.大国情形。(1)出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福利的影响。假设A国是贸易大国,则出口部门技术进步使X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给相对过剩,因此贸易条件恶化,由PW1变为PW2(见图3),新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2与新的无差异曲线切于消费点C3。在大国情形下,技术进步后该国福利可能提高也可能恶化(C3可能位于C1上方也可能位于C1下方)。因此,福利的净变化并不确定,取决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哪一个更大。即使前者大于后者使社会福利净增加,那么福利的增量也要小于小国情形下的福利增量(C3低于C2代表的福利水平)。(2)出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对本国的生产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出口部门产量增加;另一方面,贸易条件恶化恰好带来相反的影响。因此,在大国情形下,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对生产和贸易量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

(三)A国进口部门发生技术进步

1.小国情形。若A国是贸易小国,则进口部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Y产品的产量增加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因而贸易条件保持不变,仍为PW。(1) 进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贸易和福利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与前文的分析方法类似,Y部门的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使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AA’变为A’A”(见图4),类似进口替代型增长。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S2,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C2,S2为新的生产点,C2为新的消费点,A国整体福利水平提高。本文附录还证明了进口部门发生技术进步后,两种要素都会流向该部门,导致进口部门生产扩张而出口部门生产萎缩,出口量和进口量都减少,贸易三角形变小(图4中ΔC1MS1变为ΔC2NS2)。(2)进口部门技术进步对要素密集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如图5所示, 技术进步前的自由贸易状态下,XX、YY分别为A国X、Y两部门的等产量曲线,CC为等成本线,EX、EY分别是两部门各自的生产均衡点。Y部门发生中性技术进步后,等产量线YY向下平移至Y’Y’。为了保持贸易条件不变,要素的相对价格就必须改变,作XX与Y’Y’的公切线C’C’,切点分别为EX’、EY’,即为两部门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最终,两部门的资本密集度(K/L)都下降(虚线OEX’比OEX斜率更小,OEY’比OEY斜率更小),而且该国资本的相对价格(R/W)上升(新的等成本线C’C’比CC斜率更小,W/R下降)。可见,在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进口部门的中性技术进步使该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密集度在两个部门中都下降,且该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

2.大国情形。(1)进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福利的影响。若A国是贸易大国,则Y部门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增加将使进口需求下降,贸易条件得以改善,由PW1变为PW2(见图6)。新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2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切于消费点C3。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改善都对该国的福利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而且大国情形下,福利的增量必大于小国情形下的福利增量(C3高于C2代表的福利水平)。(2)进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进口部门技术进步对本国的生产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会增加Y产品的产量,以便替代进口;另一方面,贸易条件改善恰好带来相反的影响。因此在大国情形下,进口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和贸易量的影响也都是不确定的。

三、结论

本文在H-O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外生的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数学分析表明:在小国情形下,贸易条件保持不变,中性技术进步不论发生在一国的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该国的劳动和资本都会流向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导致该部门的生产扩张而另一部门生产萎缩,但该国整体的消费者福利提高。更进一步,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会导致该国出口量和进口量都增加,进口部门的技术进步会使该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都减少。而技术进步对要素报酬和要素密集度的影响体现为:短期中,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的两种要素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都增加,另一部门的要素收入不变;长期中,两要素的名义收入都提高,发生技术进步的那个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其密集度下降,而不论该要素在哪个部门中使用。

在大国情形下,中性技术进步会导致贸易条件改变,不论技术进步发生在哪一个部门,该国的生产模式和贸易量的变化都不确定,因为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改变对生产的影响恰好相反。若技术进步发生在出口部门,该国福利的变化并不确定的;若技术进步发生在进口部门,则该国福利会提高。

注释:

① 这四大定理分别是H-O定理、Stolper-Samuelson定理、Rybczynski定理以及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② 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Hicks-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使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MPK与MPL)同比上升。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使MPK的增幅大于MPL的增幅,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则反之。

③ 根据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技术进步后MPLMPK不变,所以等产量曲线向下平移,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MRTS=MPLMPK与技术进步前相比,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 Batra, Raveendra and Prasanta K. Pattanaik.Economic Growth,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the Terms of Trade[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4(2):225-237.

[2] Choi, Jai-Young and Eden S. H. Yu. Technical Progress, Terms of Trade and Welfare under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J].Economica, New Series, 1985,52(207):365-377.

[3] Corden, W.M. Economic Expans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Geometric Approach[J].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56(2).

[4] Dornbusch, R., S. Fischer and Paul A. Samuels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5):823-839.

[5] Findlay, R. and Harry Grubert.Factor Intensiti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Terms of Trade[J].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1959,11(1):111-121.

[6] Grossman, G. M. and Elhanan Helpman.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ong-Run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80(4):96-815.

[7] Grossman, G. M. and Elhanan Helpman.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1,35(2-3):517-526.

[8] Helpman, E.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No.2592,1989.

[9] Hicks J.R. An Inaugural Lecture[J].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53(2).

[10] Johnson, H.G.Economic Expans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5.

[11] Krugman, Paul.A Model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87(2):253-266.

[12] 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b(9):469-479.

[13] Markusen, J. R. and Lars E.O. Svensson. Trade in Goods and Factors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NBER Working Paper No.1101,1983.

[14] Posner, M. V.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J].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61,13(3):323-341.

[15] Vernon, Raymo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80(2):190-207.

[16] Xu Bin.Factor Bias, Sector Bias, and the Effects of Technical Progress on Relative Facto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54(1):5-25.

[17] Young, A.Learnting by doing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BER Working Paper No.3577,1990.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黄建忠 郑智昕

上一篇:银行柜员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项目管理制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