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以及战略性贸易理论进行分析,对这些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进行了阐述,指出不能偏重某一理论而忽视其他理论的适用性,要综合运用好这些理论,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篇1:

FITT国际认证对中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启示

摘 要: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第二大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服务出口导向型战略到目前的服务全球整合和利用资源的需要。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出口或已不再是贸易战略的发展重心,战略转向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已达到最大限度整合资源的目的,因此对国际贸易通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上升。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的人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本土的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兴力量。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参与贸易的主体逐渐广泛,灵活的教育时间安排和与国际接轨的资格认证体系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加拿大FITT的CITP/FILP认证模式为基础,分析其资格认证课程体系特征的同时论述了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的启示。

关键词:FITT;CITP/FILP认证;国际贸易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对外贸易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贸易战略的发展起源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贸易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外贸人才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超过580所,开设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120所,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达26所,国际贸易学科在理论、政策和实务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纵观中国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我国的培训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与国内贸易的实践结合比较紧密,同时也更关注外贸的出口实践中对人才拟的评价;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的上升,进口贸易对人才拟的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出口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国内国际贸易专业资格认证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全国外经贸考试中心、全国外经贸单证专业培训考试中心和全国商务秘书与行政助理专家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国内市场的贸易专业的培训认证工作主要集中于:外经贸会计、高级外经贸业务员、外经贸业务员、外经贸业务员关务方向(关务员)、外经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高级商务秘书、商务秘书、商务英语(初级、中级)、商务日元、商务韩语、商务俄语等。

随着世界交往的日益增加,中国人才的输出成为一种可能。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明或证书成为进入到跨国公司的基本要件;与此同时,中国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人才市场的开始欢迎中国贸易专家的加入,甚至是经验的引领。中国商人在全球从事贸易的进口和出口业务,从以前依赖国外合作伙伴和进口商的方式,逐渐转变为自己走出去在国外设立地理机构,一条龙完成相关的贸易流程。最典型的例子有,中国人在国外开设旅行社,为国内居民出国旅游提供相关的服务;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工程项目从国内采购和运输相关的物资已满足在投资地无法实现的物资供应;中国企业采取跨国并购重组的方式获得国外优质资产的控制权和使用权;中国企业对在国外合资或独资建设企业和公司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中国国内企业从国际市场采购相关的原材料和配件等资源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生产链等。

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确保中国外贸人才与国际认证的接轨成为当前以国际贸易专业为特色的各高校的发展重点,国内各高校对贸易人才的培养也从出口为主向进口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转换。我们不仅要培养让中国商品走出国门的以商品出口为导向的人才,我们更需要培养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涉及原材料、人力和资本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更趋向于出口和进口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模式的转变。

二、FITT机构简介

FITT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和教育项目的认证和认可机构。国际贸易培训论坛(FITT:Foru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致力于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国际业务培训、资源和专业认证,是世界领先的进出口培训和认证专业机构。FITT成立于1992,作为加拿大行业委员会倡议的一部分。自成立以来,机构一直致力于开发和提供质量培训项目,资源和专业证书,旨在为个人和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成功提供智力支持。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贸易界共同设立的FITT(Foru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认定之文凭(Diploma)取得课程对即将开始找寻就业机会的学生而言非常的热门。FITT认定的资格证照深受北美企业、台湾的外资企业、需使用国际商用英语的国际企业的信赖。只要合格通过包含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业、国际贸易法律等8科目的测验即可取得FITT认证的资格证照。该课程在国际贸易课程之外还能同时学习基础商用英语,非常适合想活跃于国际性贸易及商用英语界的人参加的课程。此外,毕业生若取得FITT资格证照后的高就业率亦是该课程热门的要素之一。

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FITT获得了来自于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政府合作伙伴有:加拿大就业与社会发展委员会(ESDC:Employ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ada)、加拿大外交事务、贸易和发展部(DFATD: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Trade and Development Canada)、加拿大工业委员会(IC:Industry Canada)。社区学院伙伴有: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lleges)、加拿大商会(Canadian Chamber of Commerce)、加拿大制造及出口商協会(Canadian Manufacturers and Exporters)、加拿大专业销售协会(Canadian Professional Sales Association)、加拿大出口发展协会(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加拿大进出口协会(I.E.Canada-Canadian Association of Importers and Exporters)、萨斯喀彻温省贸易和出口伙伴关系(STEP:Saskatchewan Trade and Export Partnership)、加拿大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s of Canada)等。

三、FITT认证

FITT认证的独特在于作为在国际贸易的知识领域最值得信赖的知识和技能来源,其依赖强大的行业有效信息的获取,使从业者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购买、销售、制造、融资和采购产品和原材料以及服務。FITT属于“国际贸易培训学会”(IATTO)会员之一。FITT的董事局成员都是加拿大国际贸易行业中主要的成员,包括(1)加拿大进出口协会;(2)加拿大营销协会;(3)加拿大注册财务会计学会(CGA);(4)加拿大商会;(5)加拿大联邦政府(商贸部);(6)加拿大联邦政府(外交国际商贸部)。FITT提供三类产品和服务:出口/进口培训;技能库国际商务课程(FITT skills);国际贸易管理师CITP|FIBP认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士资格认证。该机构提供大量的实用和灵活的培训以便供国际商务从业者选择以提升相关的技能。

这个框架确定了15个主要的能力类别,每一个类别都包含明确和详细的信息,描述了一个达到完全精通的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预期行业标准。除了15个主要能力类别外,该框架还包括:35个任务/技能领域;121个能力要素或子类别项目;650多项业绩陈述;700多项知识陈述。这一框架的的设立是为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工作的人员创造可以从事多达20种职业的可能,也就是职业选择的多元性。经认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CITP/FILP)称号是世界领先的国际商务专业称号。因此,无论是新入行还是有超过十年的经验的贸易人员,CITP/FILP将帮助其在行业内获得竞争优势,在客户、同事和同事中建立信誉,并获得新的工作和晋升机会。CITP/FILP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行业中,因为这项职业认证证明持有该认证的人员拥有全球商业专家所认定的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它也承认持证人员致力于将全球贸易作为一种职业,致力于遵守道德商业惯例,持续的专业发展成为当今全球商业从业人员的理想特征。

FITT的培训已经得到加拿大政府、加拿大出口开发和世界贸易中心协会(WTCA)的正式认可,该协会目前在全球88个国家开展业务。CITP/FILP也越来越多地被列为获得国际职位的基本人员的素质要求。无论对于从事进出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发展、销售、法律、金融或其他领域的工作,CITP/FILP的职业认证标识都能证明从业者具备与全球企业竞争所需的能力。

四、FITT认证的流程

一般情况下FITT认证需要经过三个步骤,以满足申请CITP/FILP的要求。根据申请人的教育水平和在全球商业中的经验,选择适合的认证程序以满足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的需要。与此同时,申请人还需要同意CITP/FILP的道德行为标准,承诺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并支付年度认证会费,简单说就是:完成课程学习——获得FITT认证——获得国际贸易同等学历文凭。

第一步:申请人可以利用以前的个人学习经验来获得专业技能的课程学分,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专业技能文凭,这是获得证书的步骤之一。提交投资组合分析作业和完成专业考试即可。在该领域工作10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国际商业专业人员可直接申请认证,无需参加任何课程或完成任何考试或评估,根据选考的科目的难度和重要性,考试科目为3-6门不等。

第二步:保持认证的有效性。要保持您的CITP/FILP的认证的有效性,申请人必须通过支付年度CITP/FILP认证费的方式保留良好的会员资格。同时,该机构亦建议所有的CITP/FILP指定持有人每年至少进行30个小时的专业发展培训和提升,以保持从业人员的行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步:费用缴纳。每年更新CITP/FILP的费用为270加元。

五、FITT倡导的合作方式

(一)与官方机构合作开展培训工作

加拿大出口发展协会(EDC: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和国际贸易培训论坛(FITT:Foru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合作共同提供EDC-FITT国际贸易培训。培训计划将FITT的国际认可的FITTHIT技能课程与EDC的贸易专业知识相结合,为进出口专业人员提供他们在国际上获得成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建立适合技能提供的合作伙伴关系

成为专业技能提供者的合作伙伴意味着有能力提供一流的国际商务课程和培训材料,并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这些机构的学生与FITT的全球贸易证书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学生不但可获得所属院校颁发的证书,而且可在顺利修毕3门课程后,自动获得国际贸易专业认证证书;并在顺利修毕全部6门课程后,获得国际贸易专业同等学历证书。作为一个认可的合作伙伴,意味着提供一个国际合作的商业项目,该项目已经被FITT验证为符合我们行业卓越的高标准。学生如顺利完成认可课程,可申请直接把学分转移至符合资格的院校,并完成所需的评核。

(三)建立白金认证合作伙伴关系

成为白金认证的合作伙伴意味着提供一个国际商业合作项目,该项目已经被FITT验证为符合我们的行业卓越的高标准,通过学生项目的操作完成学员培训。这些机构的学生与FITT和我们的全球贸易证书有着直接的联系。三个层次的认证分别是:国际贸易专业证书(FITT Certificate in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专业文凭(FITT Diploma in International Trade)——经认证的国际贸易专业职称(Certified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Designation)。目前国内的几所国际贸易优势专业的大学正在开展与FITT建立合作伙伴的沟通工作,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

六、培训课程的设置

(一)线上课程

线上课程采取公开网课的方式,其中包含可选择课程如下:国际贸易的可行性(Feasibil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市场进入战略(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Strategies)、全球價值链(Global Value Chain)、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Products & Services for a Global Market)、国际贸易融资(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国际销售和营销(International Sales & Marketing)。

(二)网上研讨会

网上研讨型课程包含以下:国际形势分析(Situational Analysis)、成本和价格分析(Cost and Pricing Analysis)、风险分析和管理(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划(Planning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实施市场进入策略(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Entry Strategies)、法律和职业道德(Law and Ethics)、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文件管理(Document Management)、国际采购(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国际分销(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服务发展(Service Development)、产品和服务营销(Market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国际市场营销(Selling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电子商务(E-commerce)、国际贸易融资(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三)专业教师视频授课

通过与国际贸易的专业人士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额视屏授课资源。由FITT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师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对老师个人背景的筛选,选择不同的教师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七、FITT国际认证对中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启示

FITT国际贸易专业认证是目前开放式和国际化教育理念下的产品之一,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开放式在线教育将如同国际语言类水平认证一样广泛普及开来:例如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EFR)和EF SET标准英语测试,EF SET英语测试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套针对所有CEFR英语水平等级(从A1到C2六个级别)设计的试题,可以精确判断出测试者的英文能力属于哪个CEFR级别;而托福和雅思一般只能判断B2及以上,而不是所有的英语程度。故这类语言测试对语言能力考查的覆盖范围和区别度日益提升。

目前国内高校之间在该学科范围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教育已经早已从实用型向学术型转变。随着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类国际资格认证的发展将成为国际人才求职就业的一个必要认证准备。国际成熟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资格能力培训课程体系、在线和可选择性灵活教授模式、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认证等新颖的方式日益被引入到教育培训的市场中来,对我国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模式提出的严峻的挑战。

这将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教育形成一个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适应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应适应性改变,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课程的质量应该比照FITT认证的基本标准开展质量提升工作。FITT对各门课程的授课形式进行了全程的质量监控管理,其质量管理的全程网络化可视化管理有效保证了各个学员的学习过程的全程可追踪性。对授课教师的每个专题的教学的考评也做到了评价可见,不断促进教师对课堂知识传授效率的提升和课堂环节规划的精益求精。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更关注学习主体接受相关服务的效果,并不断满足学习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将国内高校的教育体系获得FITT合作伙伴关系的认可也是目前非常亟待解决的工作之一。国内一些主导型高校正在与该机构进行相关的项目合作,全面引入FITT的课程授权体系以实现对国内学历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开拓非学历教育的广阔市场,将国内学历教育的触角和资源向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延伸,这种主动迎接挑战的方式值得借鉴。

第三,加速优质国际贸易知识体系的网络推广建设,将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化,减少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目前教育部与各高校做创立的相关网络精品课程虽然完成较好,但是资源的使用效率范围和使用效果值得商榷。精品课程和反转课堂的设立为不断丰富学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作为精品课程的所有权方更应该加强资源的广泛传播,并不断探讨和实现以及满足非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认证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徐龙志,钱华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高职混合教育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7,1(5):10-13.

[2] 李辉,李丹捷,张红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讨[J].对外经贸,2017,(2):141-143.

[3] 殷慧慧.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0(2):31-34.

[4] 常潇琦.关于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458.

作者:肖艳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篇2:

主要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以及战略性贸易理论进行分析,对这些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进行了阐述,指出不能偏重某一理论而忽视其他理论的适用性,要综合运用好这些理论,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性贸易;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实质上是静态的竞争力,是一国绝对竞争力的基础。但要看到,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现实的竞争力,而拥有竞争优势才称得上真正拥有现实的竞争力。因此。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中国在初级生产要素上优势明显。其中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短期内这种优势仍将持续。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低工资”的新兴经济体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地区。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处于较低位置,仅高于印度。

此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处于很高的水平。并且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低廉的。但伴随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缩小,“民工荒”和民工劳动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国内的劳动力价格面临重估。因此。我国初级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备优势,但是优势在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我国初级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备比较优势。但是优势在逐渐缩小。需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长期来看。还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经过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上述三个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在国家间转移。在开放条件下,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获得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在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引进——吸收——辐射,发展主导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制订恰当的产业政策。选择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幼稚或发展初期阶段的主导产业,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

从我国来看,要以产品生命周期论指导产业升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

一是增加产品差异化。在当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使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标准化阶段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新设计。开发新品种。增加差异性,并通过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是通过创新,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技术引进上,应重点引进世界领先技术、设备和工艺,发展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第二阶段产品的生产。长远看。中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产品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生产。

三是“走出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实施“走出去”战略,符合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是以投资促贸易、实现市场多元化、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外贸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市场的过度集中必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会导致企业和产品的过度竞争。并引起进口国的报复。因此,对东欧、中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海外投资将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以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一些已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的产品,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将投资转向非洲等目标市场,当地生产,当地销售。降低劳动力和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而中亚、东欧等国家工业基础较好,但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相对较弱,一些在中国已经产能过剩但在这些地区仍具有适用技术优势和特色技术优势的产品,在这些地区仍具有发展前景。可以将部分制造与加工工业转移到这些国家。这就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并且有助于减少与这些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其中最大变化就是发达国家之间大量增加的产业内贸易。而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对这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孕育而生。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论和需求偏好相似(或重叠)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主要有两方面的启示:

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这一类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已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表现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化。因此。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这是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要提高出口竞争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重点。

二要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提高外贸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能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不很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外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四、国家竞争优势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波特将企业竞争的思想引入到国际贸易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建立了“钻石模型”。指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

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主要有两个启示:

一是政府要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政府应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如此,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

五、战略性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建立的。其基本结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政策改变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之间的博弈关系,使博弈的结果有利于本国厂商,进而提高国民福利。这便为政府的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引起了政界、学界的极大关注。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及其他方面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经验,加强对战略性产业的积极引导。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外部效应较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直接提供补贴,或者政府与企业共同实现科技攻关,从而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懂、李晓博、韩雅静,国际贸易理论综述[J],中国电子商务,2010,(06)

[2]刘尧飞,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评述[J],经济视角,2010,(07)

[3]陈小红、李明阳,国际贸易理论综述[J],知识经济,2010,(05)

[4]赵科峰,国际贸易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06)

作者:谢兰璋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篇3:

国际贸易结算惯例对中国商业汇票推广的启示

摘要:对照国际贸易结算中安全收款的商业惯例,国内商业汇票业务拓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充分发挥银行的结算中介作用并细化风险监管;借鉴国际贸易合同格式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把货方办理运输货物保险作为结算的要件之一。

关键词:汇票;结算;贴现

一、国际贸易结算惯例

(一)跟单托收结算中银行恪守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的原则

国际贸易结算中,卖方把商业汇票连同代表货物所有权的提单一起交给银行委托其向国外的买方收款,业务中称为跟单托收。跟单托收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最常用的形式。在跟单托收中,接受委托的银行即托收行(卖方所在国的银a行),再把收款的任务转托给代收人(买方所在国的银行)。托收行在选择代收行时一定会选择那些与自己有长期业务往来的伙伴银行或世界知名银行,目的是保证安全收汇。我们知道提单是由承运人向卖方开立的货物收据,同时也是运输契约和物权凭证。提单的运行规则是:谁交货,承运人给谁开提单;到目的地后,谁持有提单,承运人就给谁货物。也就是说,承运人是只认单不认人的。代收行向买方交单的方式有两种:付款交单或承兑交单。所谓付款交单,就是买方与代收行之间一手交钱,一手交单。所谓承兑交单是指买方必须在卖方开来的远期汇票上承兑,代收行才会交单。注意,承兑并不仅仅是一个签字盖章的行为,代收行会要求买方提供十足的付款保证,比如由其他银行提供付款担保函。正是提单的所有权凭证的性质及其运行规则,加上银行严格的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的规程,才保证了国际贸易中卖方商业汇票的安全结汇,也使经买方承兑过的远期汇票为贴现银行所接受,从而让商业汇票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得以广泛使用。

(二)凭信托收据借单提货时,银行会要求买方以银行名义把提单下的货物存仓

国际贸易结算中卖方开立远期汇票,让买方收到货物后若干天(比如30天)后再付款。卖方的“赊销”是为了给买方提供一种资金融通的便利。这在国内外的交易中是常有的事。在此条件下若买方在承兑汇票时不能提供十足的付款担保,银行的交单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借单行为。如何在借单的情况下保证安全收款,代收行通常会派人跟踪提货,并要求买方把货物以银行名义存入仓库,置于银行的监管之下;待到买方筹到足够的钱或是为货物找到新的买主后,先付清银行,才可提走或转让货物。代收行的行为规则是:要么手中有钱,要么手中有货,力避钱货两空的风险。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远隔重洋,互不了解,促成交易的关键是银行的中介作用。

(三)出口货物采取铁路和航空运输时,卖方常会以代收行作为收货人

提单一般是在海洋运输或是多式联运(其中包含一程海运)的情况下的货物收据。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承运人开立的是运单,而不是提单。运单不是物权凭证,收货人凭其身份证明和铁路部门或航空运输公司开立的货物到达通知单提货。在此条件下,银行没有办法制约买方要求他付款交单或承兑交单;为保证安全收款,卖方通常会接受委托行的建议,以代收行为收货人。这样,货物运抵目的地后,承运人只会通知代收行提货。代收行以自己的名义提货存仓,买方要得到货物就必须先向代收行付款。中国的空运出口货物和销往俄罗斯的铁路运输货物通常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结算。中国内地通过铁路运输的供港物资更是把以代收行作为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发展到了极致。在供港物资运输中,大陆的卖方把货物交给中国对外运输总公司(简称“外运”),“外运”公司给卖方开立“承运货物收据”。接下来“外运”公司以其在香港的代理人“香港中旅社仓库”为收货人向铁路部门起运货物。随后大陆卖方开立以香港买方为受票人的商业汇票,把它和“承运货物收据”一起委托给中国银行向香港的买方收款。中国银行再转托给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代理收款。香港的买方必须向代收行付款才能得到“承运货物收据”,并凭此单向“中旅社仓库”提货。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国内贸易多采取陆运方式的特点,发挥银行的中介作用,开立以买方所在地银行为收货人的运单,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收款办法。在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也不用为仓储与运输发愁;关键是企业如何养成以银行为中心的结算习惯。

(四)承购应收账款业务建立在保理行对进口商信用的全面评估与监管基础上

承购应收账款业务的操作规程是:卖方把货物装船后立即将商业汇票连同提单、保单、发票等有关单据卖断给保理商,可先取得大部分的货款;随后等待保理商向买方追讨全部货款。一旦发生进口商不付或逾期付款,保理商无权向卖方追索先前的垫款,且还要承担付清余款的责任。保理商这种无追索权的托收服务,将自身置于承受全部商业风险的境地。这当然是保理商惨烈竞争中的悲壮选择,但也是建立在保理商对进口商风险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的。國际保理一般都有世界大银行来做,保理商要在世界各主要城市布点,以保证了解进口商的信用情况。

二、国内商业汇票业务拓展的促进方式

(一)发挥银行的结算中介作用并细分风险监管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限制县级和县以下的商业银行从事商业汇票业务,这当然是谨慎选择,但银行的业务实践表明,基层工作人员并不缺少监管经验。比如,浙江省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的一个案例:台州当地一个中间商要进货急需20万元,为了安全收贷,信贷员拿着钱和借款人一道赴外地进货,又一同跟车把货拉回,等借款人把货转手后,信贷员一手接钱,一手放货。泰隆的做法,有点像国际结算中的借单下的监管。这种人盯人的监管行为在私人银行中普遍存在。应该说基层行不是监管能力差,而是银行的管理制度培育出业务员对商业活动的监管习惯。

(二)引导交易商借鉴国际贸易合同格式来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

国际贸易中的合同格式有13种,我们只需要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选择其中的FOB、CIF、DAF三种,就足可展开。让FOB用于水运,CIF用于空运,DAF用于运输铁路与公路运输。借鉴国际贸易合同格式的最大好处是,一方面在水运和多式联运的情况下可以有作为物权凭证的提单作为质押工具,以跟单汇票的方式便利于结算;另一方面,借鉴国际贸易合同格式有助于双方明确责任,注重运输、保险等方面的衔接,有利于交货义务的履行。对国内交易商行为的诱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银行把是否采取国际贸易合同格式作为评估交易商结算风险的指标。

(三)把货方办理运输货物保险作为结算的要件之一

规范交易方行为,保证货款足额及时收到,还必须加强运输途中货物的保险。国内交易中很多货物是没有保险的,这也是国内交易商业汇票结算风险高的一个原因。为了让商业企业重视运输途中货物的保险,商业银行在组织国内货物的运输结算时,应把运输途中的货物保险当作结算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保险公司对外贸企业除办理货物运输途中的保险外,还开办有专门的“出口保险”,对出口商完全履行交单和交货义务后却不能收到货款时给予理赔;保险公司在理赔后就取得了代位求偿的权利。保险公司利用其在进口商所在国的分公司或是有协作关系的保险公司向进口商索偿,比出口商自己去做有很多的便利条件。保险公司向出口商提供的出口保险一方面是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商业汇票的信用保障。针对国内交易中商业活动的现状,开办国内交易货物的“卖方保险”可以从货物运输合同与保险合同的完整性为基准择优而保;从而诱导国内交易商的投保习惯。

三、结语

商业票汇业务拓展需要广泛的商业信用基础,而广泛的商业信用的建立可以从基层银行的监管习惯的培养入手。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每个城市都广布商业网点,在每个城市可选择1-2个网点专事票据业务,积累经验、深度拓展,实现票据业务的专门化。保险公司可有选择地开展国内运输货物的保险,即利汇票推广,也为自身展业。

参考文献:

[1]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2007,(7).

[2]孙迎芬.透视我国票据市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2).

(责任编辑:贾伟)

作者:李亚卿

上一篇:县粮油科协工作总结下一篇:二年人事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