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继续教育工作理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但事实上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些年,在自己的工作中,我与不少中小学教师、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同行、中小学校长、县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有过接触,大家都有同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的认识和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挥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主体性

当前,我国已经把继续教育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是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较强的资源共享及传播能力,集教学、科研于一身,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开展继续教育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各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使继续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技术复合型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那么,高校在继续教育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应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以利于我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的认识

(一)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分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有两重主客体关系。一重关系是:从高校及其教师、学生(本文的“学生”均指接受继续教育者)的关系来看,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高校是继续教育的载体;另一重关系是:高校是实施继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毫无疑问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是客体。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第二重主客体关系中高校的主体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总是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客体、改造客体,进行实践活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具有普遍性的,依据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认识高校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一方面,高校在继续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主体地位和作用包括了在继续教育中的权力和责任。高校可以自主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要对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负起负责;另一方面,高校在继续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使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确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当前高校在发挥主体性作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发挥主体性作用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的管理者对继续教育的理论、方向、方法、内容知之不多,仍然将继续教育简单地认为是传统学历教育的附属品,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或片面的理解为简单化的职业培训,从而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继续教育来弥补科技和经济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差距的目标,继续教育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其次,是继续教育的生源结构不合理;高校配给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是较弱的,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估也较弱,继续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相对落后,致使继续教育课程建设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式单一、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严重阻碍了继续教育往高层次发展;再次,很多高校在事业经费预算中都没有将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事业的总体,没有自己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来源,很难满足大批量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开展,大多数高校仅靠继续教育办班留下的积累自我更新,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最后,高校在继续教育上真正上档次,有实力、讲品牌的少。不少高校或其所属的学院围绕“赢利目标”以减少授课时间、降低考核要求、降低教育质量的手段来迎合学生,从而抢占教育市场,甚至有些非学历的培训班,只要学生缴了费用就可以拿到证书。这些都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很多高校把自己只局限在第一重主客体关系中,放弃了自身在第二重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动地位。

二、继续教育中的高校主体性的内涵

(一)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意识。主体的存在是主体意识产生的首要条件。作为在继续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的高校,要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即要认识到:继续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主体意识要从几个方面去体现:

1、在思想观念上转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首先应超越功利的、实用的价值观念,积极倡导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让观念从对教育的狭隘传统理解中解脱出来,从对继续教育的各种偏见和误解中解脱出来,确立继续教育是经久不衰竞争力的来源、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生产资本投入的重要途径以及学习型社会必然的要求等观念,不再简单地把继续教育看成是谋生出路,而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把继续教育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整体规划有机地联系起来

继续教育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把继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部分,视为学校实现规划的良好契机,而不是人为地把它作为一项孤立的活动,作为高校办学资金的额外补充。

3、要把继续教育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保证目标定位等一系列定位有机结合起来

继续教育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学校都能办出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因此,高校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实施继续教育的全部活动。

(二)发挥主体能动性,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把继续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整体发展之中,重新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走高标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受教育人群针对性明确,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强,成人、在职和技能提高的特色,扎实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一要根据地方、基层和企业对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大幅度增加技术性和实用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订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2、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电信通讯网、计算机互联网、数学卫星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远程教育为龙头,促进继续教育现代化

3、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有的高校继续教育的师生比已经达到1:50,甚至更高,以致对学生支持帮助的力度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和相对稳定、水平高、素质好,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政策的保障,让高等继续教育这支专职队伍,在工作当中、在事业当中成就自己,让继续教育者热心继续教育事业、安心工作、敬业奉献,不断探索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开拓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领域,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教育质量。同时,高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有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纳入日常考核,工作量要计入教学总量,教学研究成果要一视同仁。

4、规范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招生制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制度。

5、加大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继续教育的发展后劲

除了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外,还应战略性地加大其资金投入,提供继续教育开展和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资金。同时,继续教育要有别于其他学历教育,要发挥继续教育的特殊功能,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的主体,将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优势与企业资金实力紧密结合,通过这种联姻,实现优势互补,从根本上保证继续教育的资金来源。因此,高校的继续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项目;要将企业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和重点,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使企业自觉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资金来源的基地。

三、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主体性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社会越来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地位,各高校也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各项活动。越是高度重视,主体性行为也越强。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主体性行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应注意以下问题,以保证继续教育健康的发展。

第一,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和正规的学历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二者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高校的继续教育收入不应是弥补高校其他项目开支的工具,不仅高校应把学生的学费投入到继续教育活动中,高校开展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不应只限于学生的学费,高校应积极拓宽经费渠道筹集资金,如与行业或企业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等。

第三,禁止在高校的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中作虚假材料。评估的出发点是加强建设、强化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高校在接受评估时应本着对政府、社会、公众、家长、学生和学校自身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讲诚信,真实地提供数据和材料,反对和防止弄虚作假;第四,处理好与合作单位的关系。有的合作单位为继续教育单位投了资金,他们的员工在继续教育中就有特殊的待遇,造成变相买文凭的现象。对于类似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坚决加以杜绝。

[责任编辑:王红军]

作者:董晓梅 金 平

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篇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继续教育工作理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但事实上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些年,在自己的工作中,我与不少中小学教师、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同行、中小学校长、县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有过接触,大家都有同感。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和焦虑。

一、问题,不容忽视

应当肯定,这些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一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比、与应该取得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比、与中小学教师的愿望要求比,都还存在不少差距。其主要问题是:

(1)对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诚然,无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还是社会和家长,没有人会否定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也没有人会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认识仅仅停留于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突出表现在:一是投入不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难保证,有限的教育经费中,这一工作安排的经费所占比例极小,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缺口大,基本是象征性的安排。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存在重其他工作,轻继续教育工作的状况,没有把继续教育工作摆到应有位置。当其他工作与继续教育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继续教育工作往往要让路。实践中,不少学校总希望和请求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少就好,部分学校总强调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年年完不成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明证。三是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高,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想、不愿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明显存在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上述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2)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上存在缺陷。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组织和管理上,具体到县级,主要由县教育局承担,实则是教师工作股负责,业务工作实施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县教研室适当配合,WTO知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普法等人事局、知识产权局、司法局参与,“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则由县人事局登记、发放。这种形式,高度集中统一,且强化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强制性、权威性,便于统一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全面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保证受教育率。但问题是很难保障和兼顾受教育者的权力,因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并且他们自身也付出了受教育的成本,应该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所处的时空等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教育服务的权力,如受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但在现行体制机制下,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收费标准、参学对象等都是上边预先制定了方案,做好了计划和安排,然后把任务下达各基层教育单位,再分解到各个学校,学校最后确定到教师,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丝毫自主选择权,只能绝对服从并完成任务,因为完不成任务,学校考核要被扣分,教师职称评定要受影响。这样做的结果是相当部分教师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式地勉强应付。对此,基层学校和教师反映强烈。

(3)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实际脱节。突出表现在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形式缺乏多样性、灵活性。目前继续教育的内容名目不少,如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通识培训、学历培训等,这个层次的,那个层次的,但都大而全,面面俱到,并且理论灌输得多,实际操作技能传授得少,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很难有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不少教师反映,受教育后,似乎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懂。某些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村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学非所学;一些培训,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可操作性不强,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多不活,主要局限在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相当部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受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教学的方式、方法亦呆板单一,绝大多数实行的仍然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如此内容、形式和方法,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目前,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普遍偏紧,小学低年级一个教师基本包班,初中、高中教师编制配置也普遍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而且班级人数亦普遍超过规定生员,教师工作负担本来已经超重,而继续教育的项目又繁多,即使相当部分时间安排在节假日,也使教师得不到休息,况且还有部分时间安排在上班时间内,必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就算能找到替代人员,教师培训回校后也得挤时间把耽误的课程补回来,教与学两头不能兼顾,教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疲于应对,难于招架。同时,继续教育经费由于政府难保证,教师个人除自己负担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之外,还要承担部分资料费等,加之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普遍相对较高,而各类培训又接二连三,教师很难承受工作和经济的双重负担。

(5)继续教育水平不高,质量难保证。多年来,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依靠当地的县教师进修学校,早些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在学历教育,当这一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普遍开办了面向社会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仅占整个学校工作的很小部分,师资力量不仅不足,而且不专,部分教师能力水平有限,要当教师的教师力不从心,新课改新理念许多困惑自身都解决不了,与受教育者的愿望要求相距甚远。况且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中小学教师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培训教育,他们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需要更高技能的教师来增强自己的实际教学本领。显然,单靠现在的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力量难担此任。

二、对策,多管齐下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努力使这一工作尽快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路子。

(1)要深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动。既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事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大事,其实质也是事关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大事,那么,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就要真正将其作为大事来抓,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这一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每个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接受继续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义务,端正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2)要增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参加人数多,教育内容多,活动次数多,需要的经费也多。各级政府要按政策据实拨足,并专项预算,专项管理,专项使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不能挤占,挪作他用,而且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补充其不足,将教师个人的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教师个人也应适当考虑安排必要的钱用于自身的学习提高。

(3)要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包括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要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到学校、到教师、到课堂中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多地倾听基层和教师对这一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将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乃至收费标准建立在科学、准确、合理的基础上,使培训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培训的形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时间和收费更符合受训者的实际,便于其参加和接受。

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做到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使之学有所得,训有所果,学以致用,训以示教。形式也应重心下移,贴近基层,方便教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和利于教师乐于参学,既可集中面授,也可分散辅导,既可脱产,也可在职,既可召上来,也可走下去,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为方便教师提供更近的平台。

(4)要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加强这一教育特点、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使教育者善于教育,受教育者乐于学习。尤其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力避“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方法,有效利用受训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投入继续教育活动中来,多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讨论式等方法,在比较、交流、合作中体验、反思,从而获得升华和提高。

(5)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建设。教师的教育是更高水平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比受训教师更高的素质。

针对目前这支队伍力量相对不足,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的实际,要多途径、多渠道尽快予以调整、整顿、充实、提高,使其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切实加强现有培训者的培训。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凡担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较高层次的正规培训,开拓视野,拓展思维,更新知识,增进技能,使之合格。对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教师要作出调整,不得再担任培训工作。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形式,选聘一批优秀的教师充实到继续教育工作队伍中来。最后,可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联合,高端与低端对接,由大学教师来帮助培训中小学教师,通过高端引领,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基层教师观念更新、水平提高。这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在东北三省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好的效果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此外,一些地方还开设了“教育大讲堂”,不定期地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做客讲堂。这些讲座,视野开阔,起点很高,内容丰富且专业,演讲也富感染力,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值得推介。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胡苍山

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新常态下的审计人员继续教育

一、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审计人员教育培训是履行审计职责的需要。李克强总理要求审计要做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反腐败的利剑、权利运动的“紧箍咒”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国家领导人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国家审计的崭新功能定位。而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最终实施者,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正常開展。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必须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内容的学习。

(二)面对审计全覆盖艰巨任务,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将审计范围从传统的审物、审人扩大到审自然资源和政策执行效果,从过去的审计部分单位和部分经济活动扩大到审计所有单位和所有经济活动。国家审计不仅应将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公共权力作为审计内容,还应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国家审计人员面对多样化、复杂的审计工作时,审计风险随之增加,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审计业务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这种洞察经济违法违规的能力只能来源于实际工作和不断学习的积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

(三)加强国家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需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审计职业化大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特有的审计职业化状态。包括审计职业专门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审计本领、独特的审计思维方式方法等;二是建立完备的职业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审计职业培训体系在内的教育培训制度等。

面对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机遇挑战并存,市县两级审计人员的技术方法、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新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的,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持续不断、分门别类地对基层人员进行轮流培训,逐步提高审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培训职能部门应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对培训对象进行量体裁衣,缺什么补什么;审计人员要养成终身学习和参加培训教育的习惯,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积极主动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审计业务能力,适应新常态、新任务带来的挑战。

二、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一个培训体系的构成通常包括制度、课程和讲师三大部分。制度是基础,包括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讲师制度等。课程是灵魂,是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课件的制作、讲义编写、课程的审核评估。讲师是载体,是课程的演绎者,其主要职责是配合适当的授课技巧,将该课程的核心精髓传达给学员。

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培训管理部门在培训制度制定、课程设计和讲师选用环节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其主要原因是对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法规对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学习提出了一些要求,但这些规定仅从宏观角度提出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具体操作方面的相关规定与之相配套,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缺乏总体规划,培训内容不明确、不系统,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培训效果不佳。

(二)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现行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审计署新颁布的审计准则,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绩效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现场管理和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等。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未考虑学员的自身情况和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导致在知识结构和深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进而使得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审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缺少积极性。另外,继续教育忽视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忽视了具体工作的差异。同时,继续教育和市场脱节,缺乏市场急需的继续教育内容,也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更没有前瞻性的继续教育内容,这些都导致继续教育的效果不佳。

培训机构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仍然采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学员听与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与学员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学员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质量不高,流于形式。有些培训机构或组织部门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只要课时完成了,内容讲到了,就算达到目的。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措施,继续教育成了应付职称晋升的“敲门砖”,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四)机制不活,激励不足。继续教育机制缺乏活力,缺乏有机组合和高效运行,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审计人员学习的各项政策不配套,学习与个人利益尚未挂钩,学与不学区别不大,缺乏主动求学的自觉性。二是工学矛盾突出,落实培训具有随意性。继续教育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审计任务繁重,审计骨干难于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加上许多单位对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和考核手段,教育培训名存实亡。继续教育未达到真实目的,使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三、加强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制定审计人员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审计机关要制定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相关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更好督促审计人员不断充电。相关部门可以借鉴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结合审计实际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比如,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学时、培训机构等,逐步使审计人员继续教育规范化。

(二)完善和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满足不同审计人员的需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的需要,编制相应的审计继续教育教材。第一,以审计专业知识为主线,并扩充相关学科知识。关注审计新知识、新技能,使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其专业判断能力。第二,各种职业技能也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内容,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英语能力、应用写作技能等,因为它们是提升审计工作素养的必然要求。第三,强化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人员只有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第四,注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为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第五,开展行业知识培训。通过行业知识的培训,使审计机关各部门能够了解所辖审计行业的发展情况,熟悉行业的运行规律、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熟悉该行业经济核算要求及其行业特殊规定,弄清行业的基本特征和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产生错弊、影响绩效的方式、手段及变化趋势等,以便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规避审计风险。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1.培训机构要针对高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层次和国家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不同类别,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在舉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时,要注重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培训机构对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措施,做到突出重点、按需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2.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异地、实时教学,审计人员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外,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上网观看专业课件。当今网络越来越发达,这种教育模式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将成为未来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3.开展模拟审计实验室培训。审计需要一些特殊技术知识,主要依靠实践取得。然而,有些审计技术受条件局限,不易在审计实践中获得,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模拟环境中锻炼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已经运用到审计实务当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一个真实的审计环境,通过配套的审计案例,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四)加强政策宣传,引领自觉行动。审计管理部门和审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认识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作用,明确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通过杂志、互联网站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变化与需求,在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等方面做出相应更新与提高。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在知识更新、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学习,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需要。

总而言之,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尤其是当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促进审计工作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作者:董锁让

上一篇:园林景观如诗如画建设论文下一篇: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原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