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之间存在冲突,导致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误解和误用,使公允价值计量备受质疑。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和可靠性。在难以克服公允价值计量固有缺陷的前提下,唯有回归会计视角,改进现行实务,提高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消除报表使用者信息理解上的偏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会计的公允价值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会计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基于会计稳健性视角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公允价值就是一种以市场输出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一项基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耦合点,在会计实务中将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适当结合,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次贷危机

一、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

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一直是国内、国际会计界关注的话题。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信息特征,其在会计实务的引入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从会计角度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以及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和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阐述,认为现有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会计实务中将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结合起来,更好地达到以稳健性为原则的会计信息要求,从而,真正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公允价值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和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大量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由于交易价格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我国2006年2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1)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与IAS32相近,将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为保持公允价值定义与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致性,SFAS NO.157采取了脱手价格(Exit Price)而非入账价格(Entry Price)。该定义聚焦于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而不是报告主体实际为取得资产支付的价格或承担负债收到的价格(入账价格)。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脱手价值)。美国FASB认为脱手价格目标是合适的,因为他体现了从市场交易者的角度对资产的未来流入和对负债的未来流出的当前预期。这个对流人流出的强调与FASB在Concepts Statement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中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保持一致。在第6号概念公告的25段就是根据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在其35段中根据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负债。上述定义只是表述不同,但都包含以下要点:交易双方是自愿的,且是无关联关系的,交易是公平的;它是缺少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葛家澍,2006)。(2)公允价值的层级。公允价值层级(fair valuehierarehy)属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层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早在1976年,SFAS 15《债权债务人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就已提出“先以市场价格估计公允价值,若无市场价格,则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层级思路。SFAS 157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估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估值技术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中,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第一个层次的计量依据最为客观。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也包括非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葛家澍,2006)。即使如此,由于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表日并没有实际进行交易,第一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也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出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葛家澍,2006)。

(二)会计稳健性 (1)稳健性及其相关概念。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是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稳健原则的最早解释是“预计任何损失但不预计任何利润”。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Beaver and Ryan(2005)将稳健性分为两类: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又称为损益表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Basu(1997)文中所研究的即为条件稳健性,“宁可低估盈余,而不低估损失”。条件稳健性(损益表稳健性)以会计外部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据,将稳健性定义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确认程度。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资产减值准备是体现条件稳健性的典型会计处理。而无条件稳健性(资产负债表稳健性)强调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尽量保持较低水平,即无论会计外部经济环境的好坏,会计确认的价值永远低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如高于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费用化等。(2)稳健性存在的内在动因。会计稳健性(Conservatism)对会计实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财务报告中一项重要的惯例,著名的瓦茨教授(Ross Watts)2003年写过两篇文章(Watts,2003a;Watts,2003b),讨论稳健性原则的起因与影响,以及相应的实证证据。他认为稳健性起源于企业契约关系的需要,无论是股东还是债权人都希望规避风险和损失,而稳健性有利于防范经理人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诉讼也是会计趋向于稳健性的重要动因,通常,高估盈余和资产带来的诉讼风险远远超过低估盈余时的诉讼风险;第三,稳健的盈余有利于减少税款支付的现值,出于避税的考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稳健性程度;另外,会计管制也是稳健性加强的重要因素。利润的高估、虚夸易导致股市泡沫,当泡沫破灭铸成金融危机时,监管层就容易遭受股民的谴责。因此,为了减轻政治责任,准则制定者和监管层也倾向于会计稳健性。

二、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视角

美国著名学者Jonas&Blancher在2000年所提议的评估财务报告质量框架中将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归结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两大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我们的信托责任,而在会计实务中,权衡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

特征的视角,来探讨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

(一)相关性特征 FASB与IASB于2008年5月联合发布了《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及约束条件》(征求意见稿),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与此相比,IASB的框架认为相关性不仅包括预测价值、确证价值,还包括重要性(Materiality)。FASB SFAC No.2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Feedback Value)和及时性(Timeliness),而且,FASB和IASB一致认为确证价值和反馈价值是相同的意思,都表示确证前期预测的正确性或改正前期的预测。可见,改进的cF对相关性组成部分的确定是FASB与IASB意见的综合。这里需要解释的预测价值。信息本身并不必具有预测性,信息仅仅是使用者的预测过程使用的一个有用的要素。某些高度预测性的信息也许对某一具体目的没有任何预测价值。如固定资产的直线折旧可能有很强的预测价值,但是它对评估主体产生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可能没有多大帮助。预测价值也不能与统计学中的预测性(Predictability)相混淆。统计学中的预测性涉及到时间序列中可能预测下一期间数据的准确性。FASB和IASB认为CF采用统计中的概念或术语是不恰当的,这样做隐含着相关的财务信息本身必须预测未来。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财务报告提供信息,是供使用者做预测,信息是使用者作预测使用一个的要素。信息的确证价值是指信息能证实或改变过去或当前的期望,增加预期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信息的相关价值和确证价值是相互关联的。具有预测价值通常也有确证价值。如对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状况的信息能帮助使用者预测主体利用机遇或应对不利事件的能力,这个信息也有助于确证或改正使用者过去对主体能力的预测。

(二)可靠性特征 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它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反映真实性又包括完整性和公正无偏性;而IASB(1989)指出,当没有重大错误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有了可靠性,它包括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反映真实性的一些方面。改进的CF在第2章的第7段提出,要使财务报告信息有用,它必须是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如果反映的经济现象的某一项信息和使用者的决策是相关的,但没有如实反映,则这项信息对决策也是没有用的,甚至是误导的。如实反映要求所描述经济现象的财务信息反映主体发生的交易、事项或情况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其法律形式。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Completeness)、中立性(Neutrality)和没有重要差错(Free From Material Error)。完整性是指经济现象的描述必须包含某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所必需的所有信息。任何一个省略都会导致信息是错误或误导性的。中立性要求没有偏见,既不倾向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集团行为的需要。中立的财务信息不会为了影响某一方面的行为而为信息反映的现象涂脂抹粉。然而,财务报告的信息的中立性并不意味着信息的提供是没有目的的或不应该影响决策行为。相反,财务信息是具有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能力。如实反映也并不表明经济现象的描述中完全没有错误,因为财务报告所描述的经济现象通常在不确定条件下计量的,这些计量都包含管理层的各种判断。即使在同一准则制定机构内部,对可靠性的理解也未能保持绝对的一致。如在FASB内部,有的成员强调可验证性,从而在实质上排斥反映真实性;有的成员强调反映真实性和中立性;有的成员明确地强调精确性,还有一些成员强调稳健性。本人认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保守地汇报现在期间的盈余,降低投资者对未来盈余的预期,从而在未来期间产生盈余上的好消息。

(三)会计信息关联性的特定环境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其关联性的大小又取决于特定的环境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在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若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主要使用者的投资、信贷或类似决策对信息的需求来看,虽然公允价值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但是只有在真实交易发生时才是确定的,其余时候都是估计数,估计不可能精确。从这个意义上看,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报告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及当前的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而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惯例或原则,一些实证文献亦把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测量指标,它追求的就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且Wolk等(2005,中译本)认为,稳健性本质上是关于披露方面的质量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谨慎报告”,信息使用者也可以知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仅仅应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仍然是不够的,以公允价值计量,辅之于稳健性原则,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大的经济和环境中,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公允价值分析

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Default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人CDS的基金。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至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

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年至2007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取得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二)经济环境充斥着不确性和风险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这个实体经济的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i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者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帮凶。他们认为公允价值反映计量日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并将计量形成的差额计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得不到现金流支持,无疑将影响利润的质量,使利润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降低,在经济繁荣、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资产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赵鹏飞,2008)。基于公允价值是美国次贷危机帮凶的说法,笔者认为金融危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没有将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很好的应用到会计实务中。陆宗建等人认为在提供的会计信息中,除了在表内提供公允价值这一单一货币金额之外,还要求上市公司报告有关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如披露资产或负债交易价格的区间,披露价值估计的概率分布(PD)或概率密度函数(PDF)以及披露有风险价值的信息都是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做稳健性披露,这些本文认为都是在会计信息质量基础之上将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很好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作者:杨蓉

基于会计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基于会计视角的研究

摘要: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之间存在冲突,导致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误解和误用,使公允价值计量备受质疑。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和可靠性。在难以克服公允价值计量固有缺陷的前提下,唯有回归会计视角,改进现行实务,提高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消除报表使用者信息理解上的偏差。才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计量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在金融工具计量上的局限性,公允价值计量才是金融工具计量唯一有效途径,从而催生公允价值计量并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截至2004年12月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就有60个项目(刘思淼,2009)。2006年9月,FASB还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一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SFASl57),为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了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计量遭到了主要来自金融界的指责与批评,在巨大的压力下,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要求SEC提交报告,决定是否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探索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在1998年6月颁布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首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但因公允价值不仅在获得上存在困难,而且还给企业管理层操纵会计利润开启了“方便之门”,不得不在2001年1月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直至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再次重启公允价值计量,并在多项具体准则中谨慎采用。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也经历了“立一废一立”这一曲折历程。

问题是,为什么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会如此不顺?公允价值计量将何去何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均没有从会计实务层面进行探讨,也没有提供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实务的有益框架。为此,我们将回归会计视角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分析:基于会计视角

根据sFASl57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价格是一种“退出价格(或称脱手价格)”(exit price)。退出价格更具相关性,它真实反映了计量日(即资产负债表日)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价值计量,反映的是不同时点上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当所有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就能确定(即为全部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全部负债公允价值的净额)。将不同时点上净资产价值的差额扣除权益交易的影响额,即可得到基于资产负债观计量的净收益。这种净收益符合经济学上的收益定义,是与企业估值最相关的权益价值信息,是会计计量的理想目标,也是信息使用者最希望得到的财务信息。

SFASl57的定义还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价格不是真实的成交价格,而是活跃市场中的公允报价,是未来交易的价格。当存在活跃市场,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市场报价时,公允价值可直接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计量表现为“盯市计量”。如果这一价格不能直接获取,公允价值则需要按第三方价格修正确定(Ⅱ级估价程序)或按估值模型确定(Ⅲ级估价程序)。这里的第三方价格是指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开市场报价,也是一种未来交易价格。估值模型所考虑的重要参数也是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预测性信息,具有极高的相关性,与历史成本计量信息相比更具信息含量。实证研究亦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徐虹,2008)。

但从会计实务层面上看,公允价值计量是在严格限定条件下的价值计量,其中最主要的限定条件包括交易公平、市场活跃和市场稳定。当交易是强迫交易、或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会面临困境,难以实现预期的计量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的市场报价无法直接取得,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启用Ⅱ级或Ⅲ级估价程序,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将会下降;二是,在市场不稳定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显著后果是“顺周期效应”。顺周期效应是反对者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理由。表面上看,顺周期效应源于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盯市计量”,但究其根本,真正原因还在于信息使用者未能恰当地理解与应用公允价值信息。那么,信息使用者为什么会误解公允价值信息?公允价值信息为什么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答案还需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固有限制中去寻找。

1.公允价值的真实值难以找到

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及SFASl57的描述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在理想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现其计量目标。

首先,它要求交易是公平的、有序的。不论是FASB,还是IASB,还是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为达到公平、有序的交易目标,SFASl57还对市场参与者做了严格限定,即:(1)独立于主体,即他们不是关联方;(2)有广泛的知识,对资产或负债以及交易的相关要素有合理的理解水平。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所有可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包括经过不懈努力得到的信息;(3)能够合法地且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4)愿意进行资产或负债交易,也就是说,他们有交易的动机而非被迫或以其他方式被强制进行交易(李红霞,2008)。FASB对市场参与者的限定可谓详尽,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计量主体要对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市场参与者,而且是众多的参与者的特征进行准确判断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其次,它要求存在活跃市场,计量时需要对市场类型进行判断。什么样的市场才能算活跃市场?什么样的市场属于极端市场(如抛售、通货膨胀等)?由于影响市场的因素众多,市场表现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判断市场类型的标准难以准确划定。即使可以准确划定,该标准也一定是繁杂的,难以操作的。另外,市场类型总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现在是活跃市场不等于将来也是活跃市场,现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不等于将来也不存在活跃市场。

第三,市场定价的公允性难以判断。在活跃市场中自愿交易形成的价格就一定是公允的吗?市场参与者的集体预期就一定是理性的吗?现实未必如此。影响价格预期的因素众多,即使是同

一资产在同一时点的交易,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不同的市场交易条件、不同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的市场价格不一定相同。那么哪种市场价格能代表公允价值呢?抛售价格也是在活跃市场上,由自愿交易形成的价格,它能代表公允报价吗?显然不能。

以上条件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真实值天生难求,公允价值计量更多的是依赖专业判断。从这点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缺乏客观性,质疑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在情理之中了。

2.计量过程难以控制

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获取路径有两个:一是直接从活跃市场中取得,即从活跃市场的报价中选择某一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如I级和Ⅱ级估价程序;二是运用估值模型评估确定,如Ⅲ级估价程序。无论采取何种路径确定公允价值,均离不开专业判断。专业判断是主观的,必然会受到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无法克服的情况下,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如专业判断是否准确、可靠,各种假设是否科学、合理,各参数的确定是否完整、恰当,以及估值模型是否成熟、可行等等都是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为了控制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准则制定机构寄希望于完善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期望通过制定完备的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来规范与指导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以达到对计量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实现程序理性的目标。但实际上,因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复杂性,致使准则制定的初衷难以实现,制定的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越来越复杂、可操作性越来越差,不但没有实现对计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反而增加了误解与误用准则的风险,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3.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现行会计体系存在冲突

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现行会计体系的冲突来自于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的不当处理,将其计入了当期损益,“硬塞进”了利润表。

首先,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财务状况,衡量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其编制基础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中,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它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净额,相当于清算价值。可见,资产负债表计量的核心在于计量资产与负债的价值,一旦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包括公允价值)确定了,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也就确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就得到了衡量。从这一角度来看,资产负债表应当如实反映计量日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并通过比较数据反映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包括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自然体现,不存在任何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理由。

其次,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是基于历史成本、配比与实现原则计量的,衡量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这种业绩应当是已经实现了的交易所产生的结果),体现的是收入费用观。如果将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这种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利润表,必然会破坏利润表的编制基础和内在逻辑性的一致性,也使净收益概念变得模糊。同样,利润表也没有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理由。然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恰恰违背了会计体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混淆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功能界限,从而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现行会计体系的冲突。

此外,将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计人利润表,还带来了净收益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增加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实际上,多数投资者并不关心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也不关心它们与现行市场价格的关联程度,只有净收益才是多数投资者最为看重的关键指标。因此,净收益的波动会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不稳定的信号,并迅速蔓延,严重干扰投资者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尤其是在极端的市场条件下,极易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整体价值做出错误的估价,当市场监管要求与公允价值会计不配套、不协调时,还会进一步加深顺周期效应。所以,将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计入利润表,改善的只是净收益与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掩盖的却是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与管理者的真实经营业绩,终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改进:会计实务层面

综上所述,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存在非技术的、根本性的缺陷,而且还存在与现行会计体系的冲突。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在于改进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理顺公允价值计量与现行会计体系的逻辑关系,将公允价值计量完全融入历史成本计量下的会计体系之中。至于非技术的、根本性的缺陷,有待于市场的完善、计量技术的发展、市场监管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单单是会计所能解决的问题。

1.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现行会计处理的主要弊端在于将公允价值变动的一部分直接计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另一部分则计入当期损益,塞进了利润表。虽然计人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最终还是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中体现,但这一简单的过渡却成就了前文所述冲突,模糊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界限。这一弊端必须削除,具体措施是:首先,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在其变动期间全部计人权益(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让公允价值变动完全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中自然体现;其次,计人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一旦实现,也不再转入损益。近期FASB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上也建议公允价值变动(除了股利和利息)在其变动期间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计人其他综合收益中的利得和损失一旦实现,将不再从其他综合收益中转人损益(杨海峰,2009)。将公允价值变动于其变动期间计人权益不仅厘清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界限,回归了利润表的本来功能,保持了现行会计体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且使利润表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当年实现的经营成果,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使用者对净收益信息的误解与误用。

2.扩展与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

现行的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混合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尚未占据主体地位。例如,在我国,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合计为39,664.01亿元,仅占资产总额的8.14%。2009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合计为44,049.14亿元,仅占资产总额的7.12%。即使在美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约占45%、负债仅占15%。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处于辅助计量的地位,但其影响的强度较大。为清晰反映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便于信息使用者准确掌握、理解公允价值信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有必要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与历史成本计量项目相区别,将资产和负债项目划分为公允价值计量和非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即一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按现行的流动性标准进行二级分类,并在权益项目下设“公允价值变动”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在其变动

期间单独列示于“公允价值变动”项目,而不是直接计人“资本公积”。一旦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实现,再将已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转入“资本公积”项目。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重新分类调整,有助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直观、更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改善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因公允价值计量固有缺陷的存在,仅仅列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量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展与加强相关信息的披露,将信息披露范围扩展到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包括市场价格的选择、市场价格的形成环境(或机制)分析、估值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估值参数的确定及相关假设分析等。扩展的信息披露能为分析师、机构投资者等专业人士或机构提供更多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有利于他们对企业整体价值有个正确的、理性的判断,进一步发挥公允价值的信息价值。

3.提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包括计量准则及应用指南)主要是从价值计量层面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是从金融分析的视角来分析计量问题,而不是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个系统的会计问题来研究。这一工作思路的直接后果是制定的计量准则复杂,缺乏可操作性,既没有解决好价值计量层面的问题,也没能很好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会计体系相容问题。因此,准则的制定思路应回归会计,运用会计思维审视公允价值计量及其会计处理,制定的准则要符合会计规律,要能够保证会计体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且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由于市场总是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在人的有限理性前提下,我们不可能穷尽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也不可能对每种情况都能提供一套具体详尽的指南,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制定一个原则性、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内在逻辑一致、与现行会计体系相容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目前,FASB和IASB正在积极朝这一方向努力,他们所进行联合改进项目研究正是要努力简化公允价值计量及相关准则。

四、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无论是IASB还是FASB不但没有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限制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是主张激励、发展公允价值,更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主张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的基础上的。反观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都远不及美欧,盲目“跟风”,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但是,为顺应会计国际趋同的历史潮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响应G20和FSB的倡议,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具体任务和进程。这也意味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任何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可改可不改的内容,也可能是不利于我国及我国企业长远利益的内容,我国的会计准则都要与之持续趋同。IASB近来年的系列改革措施,如对IFRS9的修订、预期损失模型改革、对财务报告的颠覆性改革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如何应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对IASB施加影响,扭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定位偏差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动态来看,会计目标和会计功能正在向替代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方向发展,目标定位逐步偏离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确定的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会计信息属于公共产品,服务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而不是仅仅服务于金融监督,更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多样化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会计应当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轨迹。所以,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尤其是准则制定机构需要统一认识、回归会计视角,开展务实的研究,通过各种渠道对IASB施加影响,努力扭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定位偏差。这将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护我国和我国企业的长远利益。

2.加强与IASB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在国际趋同中的话语权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承诺。持续趋同不是被动的趋同,更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要在趋同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更多地考虑我国国情与实际,不会因趋同而损害我国及我国企业的利益。因而趋同过程也就是博弈过程,需要我国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紧密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入研究其经济后果、对我国企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多渠道地向IASB反馈意见,扩大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影响力,增强话语权。

3.发展虚拟经济,增强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金融创新不但不会停止,而且将会更加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广度、深度都将进一步加强,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繁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公允价值计量是如实反映虚拟经济的唯一计量属性,虚拟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公允价值计量的快速发展。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等的发展十分不够,虚拟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虚拟经济领域,欧美发达国家掌握定价权,我国处于被动的、受制于人的地位,没有定价权。这将有损于本国利益,在公允价值计量上也将大大增加计量成本。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充分发挥其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作用,同时对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等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公允价值的形成机制,以增强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争取主动,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成本。

4.规范资本市场秩序,促进理性的交易价格形成

公允价值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市场,不仅存在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权问题,更多的是二级市场上公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级估价程序中,最可靠的应当是依据有序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的价值(即一级估价程序)。因此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培育理性的投资者,有助于有序市场交易的形成,为公允价值计量创建良好的平台。这不但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而且能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只有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才能通过活跃的市场交易发现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尽可能地避免二级甚至三级估价程序的应用,真正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为高质量公允价值信息的提供、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

5.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时代,为顺应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大力发展我国的虚拟经济,鼓励与发展金融创新,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各类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建立有序的资本市场,把握公允价值的形成机制,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信息质量,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成本等等,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不仅精通会计、而且谙熟财务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会计、财务和金融日益趋向融合,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教育界必须认清虚拟经济发展和公允价值应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深入开展更加务实的研究,及时调整教育资源与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为应对虚拟经济发展和财务会计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做好高端人才储备。

(本文责编 王简)

作者:王辉 高克智 王斌

基于会计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

产权与会计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产权的存在可对产权进行保护,并为相关部门、人员提供计量标准,以保护产权的实际利益。将会计应用在产权中,能保障产权制度顺利进行,确保计量质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此,笔者对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公允价值理念在资产计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有效提高计量质量,缺少数据的精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实现,而公允价值与金融工具有明显的联系性,有利于明确计量属性的含义和特点。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时,使得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意义与作用产生了质疑,并对会计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浅析产权会计观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

近些年来,产权理论与会计学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推动了会计产权学的发展。使得学术界对产权和会计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出现了产权会计观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变革。根据产权会计观的理念可知,其主要内容与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关联,包括产权经济、诚信经济、法制经济等。因此,产权会计观的实现,为我国研究会计问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反映出产权结构的变革与调整以及产权价值运动的全过程等,从而分析运动过程的实际情况。能有效提高会计问题的分析效果,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现阶段,会计产权学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拓展,所包含的内容已经涉及到会计信息、会计基本理论、准则等方面,并逐渐延伸到公允价值方面,有利于将产权会计观与公允价值联系起来,共同对计量问题进行探讨。

每个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不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我国在20实际90年代末,在一些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当交易双方处于公平的情况下,应在熟悉市场的情况下,自愿对资产进行买卖或以负债清偿的价格成交,而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要在这种情况对交易金额进行计量。但我国在2001年、2006年修订相关准则时,并没有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改变,只是在2006年,将其归纳为一种备用计量属性。实际上,我国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定义时,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采用的定义。随着时间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分别出台了最新的规定,使得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也不断加大了研究力度,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分析产权保护、产权界定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一)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控制,以维护产权体系正常运行。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容侵犯,也表明了保护产权的决心。若产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会影响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并会对我国的市场经济造成影响。因此,对产权进行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产权,有利于明确企业或个人的资源拥有情况,避免出现碰撞、摩擦,防止对产权交易造成影响。二是,但在进行产权保护时,需要支付一些费用。对此,应在最小的投入上获得最大的保护效果,以实现其综合效益。同时,产权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产权的出现带动了会计的发展,而会计又可为产权的保护提供精准计量。但会计在实际运作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需要将会计信息进行转化,并以财务报告的方式对外公布,能有效避免信息失真而带来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对这方面的管理上,出台了很多部法律,包括民商法、会计法等,以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以保障产权的保护效果。

根据科斯定理可知,若产权交易所产生的费用一直存在时,产权的界定情况会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情况,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而公允价值具有市场价格的属性,能有效提高产权界定效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果,从而更好的保护产权。但在实际发展中,市场竞争是不完善的,市场价格也会发生一定的波动,一旦企业存在资产负债的问题时,会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情况,并会影响产权保护效果。而公允价值在市场价格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另外,公允的本质含义就是公平、允当,在产权会计观中,需要实现各个方面的公允,包括信息披露公允、计量公允、分配公允等。因此,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能保障实际计量需求,确保产权交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产权界定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产权界定也是产权会计观中的重要内容,当产权关系比较模糊时,可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来划分财产,从而确定产权的归属情况,避免对某一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侵犯。因此,确保产权划分质量,有利于保障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当对产权进行界定时,需要利用会计手段来进行计量、确认,有利于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情况进行披露,有利于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保障产权界定的精准性。同时,会计计量是比较难的部分,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会直接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会对最终界定结果造成影响。而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市场价格属性是固定的,可在静态的角度上来计量信息,降低动态信息所带来的影响,确保计量的精准性。

传统的计量方法,使得净收益的价值和概念发生了混淆,将其当做现金流量会影响计量的精准性,导致最终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美國相关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提出了会计恒等式,能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同时,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在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中,有利于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因此,能通过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的差值进行分析,以判断企业的实际价值。一旦企业的价值发生改变时,说明企业存在动态变化的情况。

三、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

首先,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交易双方在提供消息时,在自利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信息冲突,并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企业的核心机密被披露出去时,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退出市场。二是,当企业中某一特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有过量的需求时,会给其他投资者的信息分析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仅会影响其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还会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三是,当企业披露的信息量过少时,投资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收集信息,且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保障,会影响下一步的投资活动。

其次,若企业内部组织尚未完善时,其投资人数量比较少,所产生的产权交易费用也比较低,更便于掌握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但这种方式会为外部利益提供便利,并影响企业的产权划分,对界定结果也造成了影响。而当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时,内部组织也越来越完善,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小股东,企业红利是主要获利方式,只能满足个体的需求。但这种方式会产生高额的交易费用,导致外部利益不能进入企业内部,企业的控制权也在内部人员手里。

最后,当会计信息产权处于公共领域时,会加大投资双发挖掘产权价值的力度,导致内外产权界定出现动态性变化,公共领域不断缩小,但这种变化趋势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每一次的变化,都会使之前的界定效果失效,并重新进行博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进行分析,可判断出,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在产权领域是必然的结果,其主要作用是进行产权界定,以明确产权的归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保护,以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实际操作阶段,需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精准性,有利于保障公允价值的计量质量。另外,当对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要分析企业的产权分配情况,优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保障计量效果。(作者单位为山西大同大学)

作者:申璐宁?李秀英

上一篇:学校竞聘报告3篇下一篇:毕业实习计划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