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精选7篇)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回首自己这四年的学习生活,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一路充实地走来,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在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思想方面,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我成为了一名思想端正、有上进心的当代大学生,并且学会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注国家的时势要闻。并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为同学、为大家服务的信念,树立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修身先须示智!在学习方面,我热爱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在学习上,我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掌握了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在常规课程学习之余,还通过选修与课外阅读等方式学习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以完善跟扩展自己的知识架构。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我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工作方面,在校期间曾任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一职,对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课余时间多次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工作,如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志愿者工作等。在此期间,我怀着一颗热忱的心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并且乐此不疲。
生活方面,我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在同学和老师的关心跟帮助下,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着严谨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平日里,我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以致用,网球教练的工作让我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跟陶冶。
大学期间,我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四年的大学生活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大学时的懵懂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与坦然,这其中的蜕变是非常令人可喜的。我知道,现在的我正在面临人生中的又一大挑战,所以必须抓紧完成角色的转换。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还要继续努力。
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充满信心,整装待发,并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还有很多相关的文章,请浏览【自我鉴定】
环境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鉴定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环境,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 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 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 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和自律的活动, 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大学学习是大学生们独立人生的开始, 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 自我教育的能力既是他们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能力, 又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我教育能力成为人们的普遍素质。在新的社会条件与教育观念下,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尤为重要。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 网络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 更是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良好的自身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 上网“冲浪”, 畅游e世界。尽管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又对他们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 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道德判断力养成的重要阶段, 多元的网络信息对是非分辨能力差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冲击, 让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 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匮乏。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 会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二)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与封闭、虚拟与现实这两对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通过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发现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几乎占大学生总数的一半, 他们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形式, 追求虚拟空间中的虚幻, 逃避现实困难。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 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极大。
(三)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 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网恋等, 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 封闭自己, 脱离现实社会。这种间接的交往, 使得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难以实现, 造成同学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导致大学生情商降低, 交往技能缺乏, 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
(四) 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上的很多行为,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尚未完全成熟, 缺乏必要的个体道德自觉与自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 给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 一些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靠网上下载的习惯, 通过这种方式放弃了刻苦钻研;有的学生沉溺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 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等等。这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五) 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然而,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 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中人格的无限制性和现实生活中人格的约束性, 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 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 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导致人格缺陷, 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势在必行
人有自我成长的愿望、进步的要求, 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 每一个人内心里都会有这种冲动, 而且是经常性地发生作用。当我们有了理想和目标时, 当我们看到了自身的种种失误和限制时, 心里就有了向上进取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自我教育的冲动和力量。学会自我教育, 人就能取得自己需要的发展, 并最终达成人格的自我完善。尤其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势在必行。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因此,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不会盲从, 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眼光来审视社会现实, 传统的灌输和说教很难奏效。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倾向于自我教育。因而, 网络思想教育也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顺应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规律, 重视自我教育。
(三)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其免疫力的要求
自我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内在动因, 促使个体不断进步、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大学生网民群体只有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并根据社会要求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大学生如何实现网络下的自我教育
(一) 强化自我修养
所谓自我修养, 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 以及由此达到的一定程度和水平。网络的虚拟性致使社会对传播行为主体失控, 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削弱。由于对网络缺乏有效地控制, 一些不良信息在网上快速、隐秘地传播, 这些信息的获得十分方便, 也就是点击鼠标的一个动作, 这是难以管理和控制的。因此, 在网络时代, 大学生应加强自我修养, 建立起一道思想的防火墙,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自觉抵制这些不良信息。强化大学生自我修养,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自省, 激发和培养内部动机。
自省即自我审查, 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查对照, 寻找差距和不足的内心道德修养方法。社会的发展, 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生力军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 尽早地认识自我, 完善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设计一生的事业发展路径。而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 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 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如果对待学习上的难题也能像对待游戏中的难题一样, 一切就会变得不同。可见, 通过自省, 大学生网民群体可以对自己的网上言语进行自我检查,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进而修正网络越轨行为。
2. 克己,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反思教育。
QQ聊天、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网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 物极必反, 一些大学生因自我克制能力差, 把大量时间和金钱花费在了网络上, 进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大学生应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我教育, 通过“克己”的方法, 做好自我的网络心理调适;鼓励自己进行意志锻炼, 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同一, 克服对网络的不良心理倾向, 勇敢面对现实生活, 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
(二) 加强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 指的是自觉地用法律、纪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但它是以现实社会为原型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我管理就要自觉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主要有以下形式:
1. 自治。
自治, 就是自我治理, 是个人依据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言行, 并使之指向正确的目标。大学生网民进行自我治理首先应具备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网络不是万能的, 它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 不能把它当成玩具。大学生应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它, 而不是沉湎于网络之中, 成为网络的奴隶。大学生网民进行自我治理还应具备坚定地目标, 并为实现其而努力, 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会随之加强。
2. 自律。
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 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自律包含了人们应有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康德认为, “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 而是产生于自觉。”因此, 自律道德才算是真正具有了道德意义。大学生网民群体如果缺乏道德自律, 很可能会放松本我的欲念, 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 养成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总之,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时代,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成熟和蔓延势不可当, 它给大学生们多方面的冲击。大学生要从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多方位多角度地加强自我管理, 塑造自身的网络道德人格, 争做文明网民。坚持用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武装自己, 在道德上做到自警和自醒。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对自身的约束力, 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不断完善自己, 使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教育与理论创新:第二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11.
[2]杨泽泉, 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 .
[3]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3)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加强环境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提高环境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传承知识、启迪智慧是所有大学的普遍价值追求。大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行为主体,其生态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在高校中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都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还不够[3]。众多高等院校虽然意识到让非环境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非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的限制,对于环境教育方面往往仅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导论”等相关类似的公共选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学时一般36个学时。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涉及的环境要素众多、环境问题表现不一。一方面随着目前高校普遍的专业课时缩短的现状,要进行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专业训练,时间远远不够;另外一方面则面临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懈怠于思考深层问题,自主学习意愿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矛盾,只有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必须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传授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的把握,以及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充分把握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前提
1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
环境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涉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与整体防治体系三大部分内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的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缺少和国际接轨的环保新思维和新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构建现代教育内容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形成过程、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产生危害的作用机理,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的实质、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在认识主要环境问题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将上述知识运用于真实发生的典型环境案例的综合分析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充分而周详地备课,单独备一本教材是不可能完全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教师需要充分参阅国内外环境科学基本教材,集思广益,根据不同教学参考资料的优点,筛选适合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学习的知识点来编写教案,突出教学重点。
2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大学的教学并不是老师的自娱自乐,教学活动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内容,也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情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是决定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进行教材处理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特点是自主学习意愿下降,做事希望走捷径;对于大部分是文字,说教式、长篇大论式的讲授,需要记忆的东西偏多,加上学生实际上对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方向、前沿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接触很少,理论阐述比较多,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环境时事等联系不够密切,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故课程容易让同学感觉枯燥。甚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觉得环境科学的这些理论一看书上文字都明白,对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根本没有用,无需开设课程。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开学第一周教师应向班主任、班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做一个了解,以及问卷调查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知识背景,筛选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并将授课内容做相应调整。除了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的讲授外,适当以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等方式展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体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可以具体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那些领域,用什么,怎么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环境科学课程产生兴趣,知识掌握更全面、更深刻,充分发挥环境科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强化教师指导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关键
1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形式
根根上述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特定,在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准确系统讲解的同时,先选取一些经典的影响重大的研究实例加以介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然后布置一些和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业,用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统计年鉴、走访调查去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分析环境问题本质和总结归纳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自主学习专题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所有的专题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目的。选题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选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烈的辩论,能引导学生对其深入分析和探讨,因此选题的准备与选择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所选专题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深刻的启发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完整性、客观性且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表1为环境科学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专题作业确定的设计示例。教师在专题作业布置时要向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对象、目的,提交成果报告的形式格式、时间,以及达标最基本要求,每次自主学习专题成绩评定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只要没有概念、原理、方法的严重错误,提交成果都可以得到基本分数,让学生有信心去尝试自学。自主专题研究不要只强调数量,要以好的专题达到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endprint
2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教学组织。任何一个教师对所承担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怎样教。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内容和方法这两个部分的和谐与统一[5]。如果教学设计中确定采用学生自主专题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就要考虑哪些内容在课堂上转化为案例素材,哪些内容要学生在课下学,哪些是知识的讲授,哪些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6]。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不同类环境问题中涉及的各关键主导因素。布置自主学习作业前,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分工完成。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教师应注重学生提交成果的客观评价,指出每一份报告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对认真完成或具有创新观点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加一定的平时成绩分,在班级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优秀学生可指导其阅读国外教材和参加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深入了解的愿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英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归纳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有力支撑
大学的研究,常常被说成“科研”,即科学研究活动。而所谓“科研”,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探究某个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课题、写文章。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研究的狭义理解,或狭义上的研究。除了“科研”,研究素养、对相关问题的探索、科研项目的申报,不仅属于研究的范畴,而且意义重大。从这样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理解的研究,即广义的研究。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把教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问题驱动型的教学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有其课程学时短、学生需求多样的限制,在组织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不仅仅老师讲一讲、学生听一听、考试背一背,很多知识点没理解、没印象,更不要说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结合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在环境科学课程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教师就得需要每次上课都要搜集海量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重组、提炼,不断思考问题的构建、对问题的探究、研究成果的表达,这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支持,课程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与教学,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环境科学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即促成学生生态环保的知识养成、能力养成、素质养成的实现,离不开研究工作的支持。要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把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把研究的思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养成探索精神。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自主性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
综上所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社会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环境科学课程拥有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从我国目前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方面看,教师很难生动有趣地讲解好某一理论知识。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或者说,应该努力实现教学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品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涉及到4个层次:传授准确的知识,解析知识后面的逻辑,揭示包含于知识和逻辑中的智慧,体现于知识、逻辑和智慧中的学科之美。在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完成专题学习,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求高。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教育的能力,把生态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31.
[2]于冰.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25-28.
[3]马燕,李志萍.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83.
[4]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5]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79.
工作方面,在校期间曾任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一职,对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余时间屡次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工作。在此期间,我怀着一颗热情的心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并且乐此不疲。
生活方面,我乐于助人、老实取信、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很和谐。在同学和老师的关心跟帮助下,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着严谨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平日里,我还重视培养自己的爱好爱好,并学以致用,网球教练的工作让我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跟陶冶。
我xxx是一个对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始终崇尚拿破仑的名言“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富有探险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急切地“想知道盒子外边的世界”。我的理念是为把明天的工作做好,最好的准备是把今天 的工作做好。为人热情、活泼、大方,在社交生活中不会感到拘谨,能舒适地适应大多数社交场合,人际关系良好, 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新团体。在大学期间,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多次进行实验的监测与探索,熟悉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软件、Dreamweaver网页设计、相关电子杂志制作软件等。曾负责宣传工作,培养了深厚写作功底。多次 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具有较强组织能力。
但是有时做事上表现地比较莽撞,不计后果。对于思维顽固以及自己不信任的人缺乏耐心。难以使自己有条不紊和富有条理,在区分应该优先对待的事物以及做出决定方面有一定困难。但是,在复杂的社会浪潮的洗礼下,我定会努力吸取经验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冷静、应变力和洞察力。
一、从环境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认同”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承认对人有影响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1]。“遗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要探讨的是环境。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有时候被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人的另一个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自然”或“使然”的哲学争论。如果教育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对人的“影响”,它是偏向自然的、经验的;如果教育被理解为狭义的“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偏向自然的,包含了人的理性的部分[2]。从环境的层面看,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如果教育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环境联系起来,那么自然的环境与教育的广义概念有着更深的渊源,社会环境与教育的狭义概念则有更显著的联系,总之教育是可以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然而,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对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看到,不能轻率地将教育划分到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概念下。事实是,在“生态”这个问题上,既然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 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彼此互动的,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依这个逻辑推理———教育不应当被狭义的理解。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曾试图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的因素来影响受教育者,我们也曾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影响受教育者。作为后者,我们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这个概念考虑成环境作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不稳定性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既是个体微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理解、信念、预期系统,也是行业群体对这个专业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个体的态度看法等构成了群体的价值观,反过来群体价值观对个体又形成意识层面的“环境”,有时候这“环境”甚至表现为“文化迫力”。就像本文在开篇提到的学前教育在国内的整体趋势一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民间都承认这个专业带来了经济生活层面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一行业,但这并不是基于“专业认同”水平上的表现,而是一种趋势所带来的“迫力”。如一些基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经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并不基于了解和兴趣,而是与高考录取制度相关[3]。对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或与之相关工作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再次选择新的工作领域[4]。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更容易毕业之后找到工作,所以对专业体现出积极的情感取向[5]。这一类的研究都印证了我们之前对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既有印象,即出于外在的环境迫力产生了对专业的认同,但是对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学科内容、研究对象、工作领域等属于专业自身存在的认知,并没有带来对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坚定信心。从此类研究的结论看,部分的因素在于整体对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性认知不够,这样将在未来长远的时间里造成专业认同上的不稳定,而当下基于政策提倡和就业趋势的热潮是短暂的。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时空环境影响
专业认同的问题既然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总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面我们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问题。
(一)空间角度
笔者参考了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6],梳理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环境里所包含的空间有三大方面:其一,大学生当下所从事学习工作领域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是微观的,虽然横向范围很大,但其集合由众多微观环境构成,包含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等;其二是由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所构成的学术教育层面的环境,环境内部的微系统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中间系统,它是建立和稳定大学生对此专业认同的重要部分,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三,是前文提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外部环境,即国家政策、社会就业等所形成的外系统,当下这个外系统正在起作用,拉高了该专业认同的曲线;其四,就是国内文化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所造就的大系统,它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价值取向等诸多的问题。
这几个环境系统正在用不同的力量作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尤其是这个专业由过去中专、大专学历层次被普遍提高到本科层次,系统中的个人、单位群体对“专业认同”的期望更迫切了。短期内这种迫切可以在外系统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个体增加了对专业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会随着外系统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政策、社会就业有所冷却,这种认同感又会随之降低,它是不稳定的。真正能够建立其专业认同感的力量来自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旦这种技术支持得到深入的发展,形成具有系统的、人文的、科学的专业性质,并为大学生所认知,它将提升专业认同内部的自信,形成坚固的专业认同价值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所以要提高专业认同感,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工作。至于大系统,那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且并不能通过具体的某项工作加以直接影响,此处不深入讨论。
(二)时间角度
任何的空间都有时间维度作为量度的依据,前文所述空间的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相互作用、改变的。比如,当下被拉高的专业认同是由外系统作用的,那么要在更长时间内稳定和继续增进专业认同就需要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支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调查研究描述的是当下时间维度的现状,假如不进行理性的、主动的作为,那么未来的专业认同发展我们很难预期四种环境作用力会如何朝着我们的期待变得更坚固。同时我们并不能突破时间维度的界限来解决问题,比如短期内制造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在此领域学习工作的空间范围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效率,那么就相当于我们部分地延伸了时间维度给予建立专业认同的条件。通俗地说,将学生从专业院系学习的空间环境拓展,延伸到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领域、家长群体、幼儿群体、社区、儿童福利组织等,建立大学生对此领域更广泛的认知;再如密切学前教育院系、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夯实中间系统的环境,这对稳固专业认同科学层面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旦微系统和中间系统的作用力被激发,专业认同内在的引力就会形成。长远看,我们就不必完全依赖外系统甚至大系统来提高专业认同感。
三、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动态的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它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现在这个专业认同的确比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这个专业规模上的扩大,但我们不能说这种扩大肯定会朝向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从笔者对诸研究资料的观察来看,专业认同并没有形成中间系统科学性、专业性的引力,虽然在行业内的学者看来这个专业并不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但如果要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之渗透下去,并把这种认同渗透到微观系统,进而建构一个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多侧重培养幼儿教师、教研人员以及从事本专业边缘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类似于职业培养。但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空间并不大,这个特点从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艺术类技能课程计划,并不是以本科室通识教育(EDUCAITON)课程的身份而存在,而是职业技能训练(TRAINING)的角色。又比如大量大学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有机会进入早教机构、幼儿园做独立的、小范围的观察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却与招生的人数不成比例。这些实际的问题都需要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小系统进行调整。
以此,只有稳住基础研究、大学教学,才能让“专业认同”从求职热潮走向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存在的应有状态,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大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
[3]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4]陈妍,梁颖,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5]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自我导向学习 调查
1 现状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21 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学会学习”成为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必然需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教育也应当由教师主导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是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以“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策略研究”为题,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并于2011年9月立项(课题编号:[2011]-JKGHAD-0680),其中调查是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研究进度,课题组成员于2011年下半年实施了调查。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目的
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态度如何,能力如何?在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影响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在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构成分析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澳美等国家自我导向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问题。
2.2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2.3 调查對象
问卷调查对象来自郑州广播电视大学、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河南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中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主。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其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97.3%。
3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分析
3.1 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1~5题是关于学习动机的测试。
由需要而引发的指向学习目标、发生并保持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称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自我导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由内部自我激发。
题1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遇到困难时,43.2%的学生会求助教师或同学,11.8%的同学求助计算机网络,29%的同学会求助教材;题2调查结果,有36%的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只有25.2%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题1~5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与自我导向能力明显较弱,显示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了教师导向,虽有成人学习的自我导向性,但这种倾向性相对较弱。
3.2 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6~10题是关于学习策略的测试。
题6、7、10调查结果显示,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仅有23.2%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有好的学习策略,有34%的学生认为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满足学习需要上有些困难;有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有效管理时间,总是能够有效管理时间的人数仅为2%。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在学习策略运用和学习效率追求方面相对较弱,提高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和学习效率是促进自我导向学习的关键。
3.3 自我规划能力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11~15题是关于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的测试。
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为此学习前,是否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就成为自导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计划是进行调节和评价的依据,具有调节、控制和导向的功能。
题11的调查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自我规划比较重要,33.5%的学生认为自我学习规划非常重要,认为自我规划不重要的只占到3.5%。这说明学生能认识到自我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制定计划的人数比例却较少,题15只有26.3%经常制定学习计划,3.4%的学生基本不制定学习计划,执行能力也不强,42.3%的学生认为之所以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是因为缺乏意志控制,不能坚持下来。
3.4 自我监控与评价能力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16~20题是关于学生自我监控与评价能力的测试。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自己为导向,使学习顺利进行,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题16的调查结果是41.5%的学生有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以及自我评价,只有25.1%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以及自我评价,33.4%的学生基本不做。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监控意识和能力不强。
3.5 学习环境调查结果与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21~25题是关于学生学习环境调查。
题22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资源仍是学生学习最先考虑的因素。题23、24、25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中教师重知识教学轻策略教学,25%的教师根本不重视学习策略教学,仅有6.3%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自己经验积累和同学习交流,从教师讲课参透获得的学习方法仅10.6%;说明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6 学习障碍调查结果与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26~30题是关于学生学习障碍调查。
学习障碍是以影响学习主体正常学习为前提,影响其学习潜能的发挥。学习障碍表现为,认知障碍、注意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障碍等。
题26调查结果“自我监控、评价能力差”、“缺乏学习方法”两项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61.6%和48.2%,显示学生在网络环境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和自我监控与评价。同时,“网络操作不够熟练”"和“学习时间少”仍然占据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学生个体能力还有一定的差别。题28、29、30调查结果是大约有61.6%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中需要必要的交流与互动;47.7%觉得在网络学习中,教师经常进行情感关怀,但也有12.8%的学生没有感受到这种情感互动;11.6%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孤独感。结果表明在自我导向学习中,学生需要与教师以及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情感因素比较重要。
4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明确的自我导向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虽有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性相对较弱。
原因分析: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相对放松。
4.2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率较低,提高学习策略和学习效率是促进高职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关键。
原因分析:现有高职教学过程重知识教授,轻学习策略传授,“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
4.3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自我导向学习。
原因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高职学生使用网络只仅仅以下载课件和共享资源为主,不知道要具体如何进行学习。
4.4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监控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不强。
原因分析: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身边没有教师和各种规章制度的监督,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很难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
4.5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缺少自我导向学习的氛围。
原因分析: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导向为主,学生导向少之又少。
5 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调查,探讨出网络环境下自我导向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认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的内涵和实质,为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策略提供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型社会的意义[D].山西:山西大学,2007:7~8.
[2]赵蒙成.自我导向的学习:概念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8- 22.
课题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1]-JKGHAD-0680。
作者简介:
高瑞敏(1975-)女,河南省荥阳人,本科,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王菊叶(1973—),女,河南省上蔡县人,硕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环境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推荐阅读:
环境工程专业应届生面试的自我介绍10-02
美国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排名Environmental10-18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07-12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质量评价总结11-29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书10-08
环境工程相关专业证书06-06
环境科学专业实习个人心得09-1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荐书11-29
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个人简历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