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以快速、高效、便捷获取信息资源,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本身具有思想意识活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求知欲和表现欲强烈等优点,但是又存在着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自制力薄弱等缺陷。如何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篇1:

浅谈终身学习中青少年网络教育的作用

【摘 要】青少年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目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的作用的凸显,怎样做到将教育资源、师资、以及先进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输送到学生手里,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以及成效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终身学习;青少年网络教育;学习模式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二、传统青少年教育与青少年网络教育

目前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由学校承担基本的教育责任,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不明显,家长对于课外教育的理念存在于孩子哪一门功课不好,报读相应的补习班,或者课外教育以兴趣班、周末班的模式存在。

青少年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将终身教育普及并且覆盖到青少年教育是迫切的需要。互联网的飞快发展,学习资源的高度集中,怎样将更好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快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青少年网络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尝试,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方向。

三、以广州终身学习网青少年网络课程为例进行研究

1.广州终身学习网青少年网络课程

广州终身学习网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建立学科辅导(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培优(英语竞赛能力、作文提分)、能力提升(围棋、象棋)三大类的青少年网络教育项目。

2.青少年网络课程学生构成

广州终身学习网承担着广州市终身学习教育的责任,招生面向所有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子女、弱势群体的子女等;最终以南沙某所小学200名五年级学生以及70个家庭为试点开展青少年网络课程的学习。

3.青少年网络课程的学习特点

网络学习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而青少年与成年人的网络学习模式不同,成年人能够合理分配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有一定的自律性;而孩子处于对网络好奇的阶段,青少年网络课程倾向于以学校为单位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分配合理的学习时间。

(1)学科培优的特点:有学习时效性,按照学生所在的年级学期匹配,与学生校内的知识同步开展,对知识点难点加强训练。

(2)学科培优、能力提升:属于课外兴趣辅导,不限制学期以及学生的基础,课程内容由浅入深,以生动的视频动画教学,再辅以习题的通关模式进行练习,打破线下单向老师输出知识,当学生学习状态不佳造成课堂上知识点缺失,可以重复学习

4.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教学专家根据课程内部的知识结构,并参考了线下教学班的日常作息时间,为每个培训班定制的学习进度与学习内容的制定课程表,学生在课程表上可以看到本学期要学习的单元名称、单元数和学习时间。

5.教辅人员的配备

青少年网络学习配备了三类学习支持服务人员:在线班主任、课程辅导老师以及客服服务人员。

(1)班主任还承担着协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协助家长制定学习时间,以及班级的周报、个人周报、班级表扬信以及班级活动的通知等服务。

(2)辅导老师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提供学习点评以及学习资料发放,从而加强青少年学习的有效辅导。

(3)学生在平台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在线咨询客服人员或拨打教育服务热线咨询客服人员。

经过青少年网络教育的试点尝试,南沙某小学的200名学生顺利完成五年级学科辅导,利用自修课以及课余时间学习,该班老师反映学生对于互联网学习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对校内学科知识有互补作用。70个家庭的学生学习也得到一定成果,根据调查家长的意见: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模式比较,网络学习可以重复观看,学习模式生动有趣以视频与习题结合,家长没有接触过的课程也可以理解后进行教导,与孩子一起进步这是目前线下补习班无法做到的。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教育是无可避免的,虽然大部分家长依然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存在一定的质疑,怕学生以学习的名义滥用网络,可是青少年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网络平台,只要学校与家长能够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互联网教育可以让孩子离开学校之后能接触到更大互联网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林莉,王健敏.杭州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46-49.

[2]杨明.论课堂中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科学,2007,23(3):21-24.

[3]马奇柯,刘杰.国外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4).

[4]朱海燕.上海浦东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吴淑妤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篇2:

青少年网络教育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以快速、高效、便捷获取信息资源,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本身具有思想意识活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求知欲和表现欲强烈等优点,但是又存在着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自制力薄弱等缺陷。如何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教育

1 加强思想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开阔视野,利用百度贴吧、BBS论坛等发表言论,不必顾忌我是谁,我发表的言论是否合适,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等,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青少年认清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充足的资源,也有污秽黑暗的信息,学会合理利用资源,直面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体现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中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在网络世界里,只有人、机器两个要素,没有语言交流,长时期处于“人机对话”状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冷漠,出现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应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教育青少年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的生活情趣,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3 组织科技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培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块阵地。根据计算机网络具有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特征,针对青少年对计算机的熟悉,对网络的痴迷的特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开展平面设计比赛、Flash大赛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用审美视角欣赏美,用所学知识创造美,用自己双手实践美,促使学生在学习、创作过程中,调动各种思维活动,促进各种思维活动的整合,提高思维活动能力,起到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以发挥其上网的正面作用,抵御负面影响

网络宣传与传统的媒体宣传相比具有发布信息的及时性,传播信息的快捷性,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教育学生学会辨析信息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严肃问题。一是加强青少年自我管理。二是组织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建立“青少年网络论坛”,引导正确的网络行为,开展 “网络连接你我他” 知识竞赛,普及规范的网络行为,组织“拒绝网络不文明,从我做起”活動,响应文明的网络行为,举办“网络知多少”社会调查,体验现实的网络危害。三是建立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制度。

5 开展青少年第二课堂,丰富校园生活

为了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发挥学生特长,活跃校园生活,拓宽成才之路,我们要加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全面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通过参与,拓宽知识面,增长才干,意识到自身价值,增强驾驭自己思维的能力,达到教育结果的差异化、个性化。

6 提高宣传媒介的素养

加强学生网络舆论的队伍建设,学校广播台和校园网的管理员是学校宣传的主阵地,广播台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和网络管理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做到认知统一,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坚决反对腐朽思想。

[作者简介]冯军(1966—),女,汉族,天津人,副研究馆员,天津科技大学。

作者:冯 军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篇3:

现代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网络教育

摘要:在现代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深入思考加强我国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教育问题极为重要。通过积极研究我国信息网络发展现状,探讨考辨我国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新形势下强化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教育,必须加强“红色网络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相关法制政策与道德规范,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研发与创新和加快主流意识形态国内外宣教。

关键词: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网络教育

文献标志码:A

古今中外,青少年都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代表着一国发展的未来。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意识和诉求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网络则是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集散地,青少年必然成为各种思想、观念、意识争夺的重点。因而,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多变的形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等媒介,强化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培育,无论是对促进中国教育内涵的发展和促使中国青少年人格的完善,还是对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来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物质存在的集中反映,是一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某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主要包括道德观念、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宗教和艺术思想等。纵观历史长河,任何阶级想要牢固统治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掌控主流意识形态。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多元化思想领域,维护青少年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特质,才是真正做好网络教育的规范功能、服务功能与育人功能。受各种主客观条件掣肘,当代中国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网络教育实践,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挑战¨’。

一、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困境分析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各国意识形态教育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0%左右,中国网民规模早已超过6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壮大,仅中国微信用户数量就已近6亿。这使得青少年在知识学习、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获得更多便利。但网络社会也广泛存在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发展,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一定冲击

1.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导致信息传播的结构机制发生重大变化,诸如后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超越了传统国家的时空界限,在互联网配送传输下,时刻渗人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强烈冲击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控制能力被削弱。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兴起前,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主要是可控性高的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宣传栏等。教育者能够精心筛选材料、传播信息,以统一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但网络信息技术带来革命性转变,使得网络社会人可自主选择信息、自由表达意见,使得社会信息控制难度加大。

3.不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各种冲突明显。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极力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

(二)社会主义价值观面临多元化挑战

1.网络的随意性、娱乐性等不良因素冲淡了青少年坚定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将价值观传播、复制到社会主义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诱使其认同西方价值观,导致部分青少年思想发生偏差,社会主义信仰动摇。

2.网络信息易致青少年产生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青少年在享受网络消费快感的同时,也受到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消费文化不断刺激人的欲望,逐渐把人推向功利主义、极端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非理性状态,甚至有人沦为“网奴”,滋生“网络暴力”、“网络犯罪”。

3.网络文化是由信息科技塑造的,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社会价值标准,塑造了片面价值观,导致原有的自我和他人的身份界限被质疑,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身份在虚拟世界中被淡化。人与人的交往在远程网络世界里愈加简单化、数字化和冷漠化。这在无形中也对传统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教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政府对社会思想舆论的控制引导力被削弱

为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和保持社会稳定,国家会利用一定的社会机制,掌控传媒机构,垄断社会信息,控制舆论导向,筛选过滤不利消息,对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教,进而影响公众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在全社会塑造统一的政治信念。然而,信息网络造就了跨国界的电子时空,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垄断,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各种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诸如民主和平论、自由化思潮、人权至上论、原教旨主义、泛文化主义、多党制、邪教理论等,都纷呈于网络世界,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正确评价,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巨大阻力。

(四)信息网络淡化了青少年传统的政治情感和民族国家意识

互联网虚拟世界所推崇的价值观——个人自由主义,正在成为全球化观念,并冲淡了现代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被减弱,变得更加注重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极大挑战。

(五)信息网络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

在网络世界里,原本以社会等级结构、统一行为规范为特征的社会体系正在为后现代性所弱化,原有相对静态的政治模式、社会秩序、道德文明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个体的规范力和促进力,及其体现出的作为精神灵魂和阐释依据的作用日趋式微。互联网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文化世俗化发展,从感性层面分解了人的政治信念,消解了人的政治热情,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教育难度。

(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势扩散,侵蚀青少年思想灵魂

打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旗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张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王国”,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的人性论为基点,倡导天赋人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和个性解放,强调以个体自我实现为根本[1¨。这种意识形态明显违背了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物质关系属性。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竭力宣扬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希图借此使我国青少年漠视社会主义信仰、抵制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动摇乃至颠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达到“和平演变”之目的。

(七)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自由性,容易导致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意识的混乱和价值目标的模糊。囿于信息技术、人力物力等因素,对所有网站及其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很难实现,以致网络存在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对于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青少年而言,极易受到侵蚀,信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弱化社会责任感、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

2.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使网民身份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加之青少年自控力较弱,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意识。青少年的行为除了受良心制约,已脱离传统社会道德舆论约束,可行性网络教育及制度规范,致使许多青少年怀疑甚至拒绝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八)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渐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青少年思想意识

在所谓“民主人士”与西方敌对势力掌控的社会媒介鼓动下,民主社会主义正在青少年中传播,并被误作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形态,导致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对立,挤压和扭曲了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是指将议会民主制、多党制当作政治体制,主张社会运行指导思想多元化,通过社会改良与科技革新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否认阶级与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与自由竞争、合作制与私有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分裂的结果,并非指导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强化青少年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手段,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捍卫国家政治文化安全。

(一)加强对网络论坛、社区、群落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

这些网络部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有双重影响:

1.信息网络的自由性、交互性和迅捷性,使得主流思想文化得以传播,青少年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了解世界,是网络民主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网络民主氛围中,人人平等并有充分话语权;话语多元化使得青少年暂时摆脱自我约束与社会监督,自主自由进行争辩、发表真实观点,直观反映青少年的内心真实动态。在网络论坛、社区群落空间内,有些情绪、怨气与不满,能得到及时抒发、宣泄、释放和疏导化解,乃至社会群体冲突得以舒缓。

2.在网络论坛、社区群落空间中,传统的思想舆论监控管理模式的效力被大大削弱乃至失灵,即便国家仍然总体管控网络社会。然而,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控和相应的法律机制,网民、网络群落的不当言行很难被追责,因而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乃至反社会主义的言行就充斥网络社会。

(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打造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网络社会既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党和国家的政策部署与网民关注焦点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旋律和倡导多元化,及时掌握网络动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网络政治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决抵制西方的网络西化图谋,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坚决抵制西方“文化霸权”行径。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网络宣教平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能够使青少年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素养得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得到强化,使网络社会得以健康发展。利用红色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网络增强政务透明度,强化青少年对政府的信任感,提高其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程度密切相连,突破传统社会参与掣肘、降低政治参与成本,为青少年广泛参与提供便捷方式和有力手段。

(三)推进信息网络科技研发,加强负面信息技术防范

在主流意识宣传和教育中,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政方针,有效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信息网络科技,加大信息科技研发力度,推进自主研发和创新,加快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流意识宣传教育网站建设,提升信息网络科技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观视域中,政治文化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进行“后殖民时代”的政治文化侵略和渗透,因而要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网络管制和审查,通过设置防火墙,查补系统漏洞,封锁敏感网站等方式,清除和防范有害信息,严格管控负面言行在青少年网民中传播扩散,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开发保护多民族语言文字,推进社会主义政治语言文化创新,强化我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吸引力。

(四)提升信息网络运营与维护质量,加强网民信息素养培育

提高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坚定力,对意识形态的正确辨别力,对负面网络信息的免疫力,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营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社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依法管控网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网络政策与道德建设,培育理性信息网络言行。加强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社会管理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网络监管队伍建设,防范网络信息失控;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建设主流媒体网络平台;规范社会监督与行业引导,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惩治机制;面向社会大众、面向世界,发挥信息网络与多媒体双向互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针对社会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等主动引导网络舆论,调动广大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内外宣传;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抵御反动言论与腐朽思想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引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进世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

三、结语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体力量,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认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在青少年中强化意识形态的网络教育,培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意识形态的国家安全观,能够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巩固青少年意识形态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阵地;能促使青少年思想认识和心理意识趋于理性,帮助青少年自觉抵御意识形态淡化论、虚假论、中立论及终结论等方面影响,确保党的执政根基稳固、发展道路安全、价值取向认同及青少年道德人格健康发展,实现青少年个体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9]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0,13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3][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172.

[4]杨立英,曾盛聪.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6.

[5][14]梁周敏.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特点和主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7—22.

[6][17]俞慈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22—234.

[7][19]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2—155.

[8]刘忠厚.网络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11(2):201—208.

[10][22]宋友文.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2(4):46—49.

[12][21]周海成.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与当代,2009(1):22—25.

[13儿18]段文灵.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人学”思雏[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32.

[15]张美莹,左林.试论网络对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2):99—103.

[16]邱均平,陈远,邹 晶.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3(5):109一113.

[20]杨化.保障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1(1):68—7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功能发挥研究”(编号:2013一QN一217);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高校革新及其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编号:SKL一2014—2121);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编号:zJcl4143)】

【强 丽: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及其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作者:强丽

上一篇:劳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精选2篇)